吕洞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0:28:22
吕祖诗词融禅之迹

吕祖诗词融禅之迹
吕纯阳字洞宾,别号纯阳子,又号回道人。道教仙人,号“玉清内相金阙选仙纯阳演正景化孚佑帝君三曹主宰兴行妙道天尊”,又称广济正道神人,灵宝真人,一气真君,妙通宏仁普惠帝君,孚佑真人,孚佑帝君,东华帝君,圆通文尼真佛,光圆自在通佛,兴隆大道天尊,道法玄明仁极无上天尊,伭元广法天尊等。全真道祖师,钟吕内丹派代表人物,被尊称为吕祖、吕祖师、吕仙祖、纯阳祖师。他出生于世代官宦之家,祖辈都做过隋唐官吏,吕洞宾自幼熟读经史,有人说他曾在唐宝历元年(公元825年)中了进士,当过地方官吏。
吕纯阳是修道教的,道教讲究练精气神,采大药炼成大丹,即所谓金丹,化成婴儿,为金刚不坏的阳神。他参黄龙祖师时,已是炼丹成就阳神出窍了。有人说吕纯阳因考不取功名,后来做了黄粱一梦,醒来以后就出家去了。他修的是道家,在唐末到五代之间非常有名。
吕纯阳即吕洞宾,唐代道士,后道教奉为神仙,是“八仙”中传闻最广的一位仙人。姓吕,名岩,字洞宾。一说为唐朝宗室,姓李,武则天时屠杀唐室子孙,于是携妻子隐居碧水丹山之间,改为吕姓。因常居岩石之下,故名岩。又常洞栖,故号洞宾。也有传说他是唐朝礼部侍郎吕渭之孙,因感仕途多蹇,转而学道。《宋史·陈抟传》记载吕岩为“关西逸人,有剑术,年百余岁。步履轻捷,顷刻数百里,数来抟斋中”,是位修道有术的高道。《全唐诗》收有他的诗作二百多首。后世道教和民间称其为“剑仙”、“酒仙”、“诗仙”闻名于世。吕洞宾得道成仙之前,曾流落风尘,在长安酒肆中遇钟离权,“黄粱一梦”,于是感悟,求其超度。经过钟离先生生死财色十试,心无所动,于是得受金液大丹与灵宝毕法。后来又遇火龙真君,传以日月交拜之法。又受火龙真人天遁剑法,自称“一断无明贪嗔,二断无明爱欲,三断无明烦恼”,并发誓尽渡天下众生,方愿上升仙去。民间流传有吕洞宾三醉岳阳楼度铁拐李岳、飞剑斩黄龙等故事,吕仙形象广泛深入民间。妇孺皆知。宋代封吕洞宾为“妙通真人”,元代封为“纯阳演政警化孚佑帝君”,后世又称“吕纯阳”。王重阳创立全真道后,又被奉为“北五祖”之一,故道教又尊称他为“吕祖”。全国各地广建吕祖祠庙,岁时祭祀,至今香火不断。相传吕祖诞辰为农历四月十四日。
吕洞宾传说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儒、道、佛三教交融。吕洞宾修习方术,得道成仙,这是道教修道、出世、脱俗的思想。他成仙之后则要“度尽天下众生”,这又体现了儒家“兼济天下”的入世思想。而长生于人世、乐于施舍的作为,又是大乘佛教思想的反映。从吕洞宾传说中可看到民间信仰中三教文化融合的印迹。二是不断增加世俗化内容,如吕洞宾时常出现于酒楼、茶馆、饭铺等吃吃喝喝,走后留下仙迹。他不拘小节,好酒,能诗,爱女色,所谓“酒色财气吕洞宾”,为人们所熟知。这些世俗生活内容,使吕洞宾这位仙人更富有人情味,赢得了百姓喜爱。三是与文人传说相结合。吕洞宾修行出走之前的儒者经历,以及他饮酒、赋诗,追求山林的情趣,更适应了文人口味。在故事流传过程中,附合了许多文人传说因素,使他同时成为知识分子形象的神仙代表。
八仙之中,吕洞宾名声最响。因为他行踪不定,经常在人间济世度人,上到达官贵人,下到乞丐娼妓,都有受过他点化的。据说,当年钟离权多次传授吕洞宾金丹大道,待钟将最秘密高深的道理讲解明白,忽然有两位仙童手捧金简宝符,传达玉帝诏命,委派钟离权为“九天金阙选仙使”,如同凡间科举的主考官了,只是主考仙界,何等荣耀。钟离权拜受诏命已毕,对吕洞宾说:“我马上要升天去了,你好生在世间修行,等到功德圆满。也会如我一样。”洞宾回答说:“我的志向与老师有些不同,必须度尽众生,才肯上升天庭。”所以吕洞宾虽然后来成了高仙,仍然在尘世救济众生。特别是贫穷患病的,洞宾更注意救治。
北宋以来 ,民间关于吕洞宾的传说很多。苗善时收编为《纯阳帝君神化妙通纪》。
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年)封吕洞宾为妙通真人;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年)加封为纯阳演正警化真君。后被尊为全真道北五祖之一。又称广济正道神人,灵宝真人,一气真君,妙通宏仁普惠帝君,孚佑真人,孚佑帝君,东华帝君,圆通文尼真佛,光圆自在通佛,兴隆大道天尊,道法玄明仁极无上天尊,伭元广法天尊等。
南宋初人吴曾所撰的《能改斋漫录》卷十八中,记有吕祖自传。据说吕洞宾曾自言:“世言吾飞剑取人头,吾甚晒之。实有三剑,一断无明烦恼,二断无明嗔怒,三断无明贪欲。”
【苏幕遮】
天不高,地不大,惟有真心,物物俱含载。不用之时全体在。用即拈来,万象周沙界。
虚无中,尘色内,尽是还丹,历历堪收采。这个鼎炉解不解。养就灵乌,飞出光明海。
【沁园舂】
切劝学人,悟取灵台,休得外求。这天机玄妙,非容易,与君今日,细说根由。没口婆婆,偏能言语,没脚童儿,擅蹴戏球。真消息,见云埋玉洞,月照金楼。
有谁似我能修。把狮子擒来变作牛。向黄河浪里翻筋斗。太阳宫里,捉住猕猴。白雪花开,青云子结,占得玄关第一筹。仙宫舍,跨骊龙归去,永玩瀛洲。
【又】
打破疑团,谢了空花,饮啄随缘。有蒲团禅版,消磨白日,临风对月,可度流年。携个山童,拖条藜杖,闲趁松风影里眠。从今后,袖金针玉线,顿锁为烟。
何须祖祖相传。被渭水松风泄尽禅。昔年会向,水中摸月,如今却解,火里生莲。向上宗乘,别无玄妙,十百元来是一千。翻身处,见沤停巨海,云散长天。
【又】
真一长存,太虚同体,妙门自开。既混元初判,两仪布景,归根复命,全藉灵台。浩气冲开,谷神混化,一点灵光空际来。凝神处,听龙吟虎啸,杀地风雷。
奇哉妙道难猜。解点化愚迷成大材。与君说破,分明状似,蚌含渊月,秋兔怀胎。壮志男儿,当年高士,莫把身心惹世埃。功成后,便登紫府,位列仙阶。
【曲江秋】
如何是道。这一点、古今寻求颠倒。人人有分,个个不亏少。皆因动念错,染着处、便生烦恼。若也般般放下,有何微奥。
随分随缘且过,究本来面目,直须分晓。寒炉冷灶。对虎龙吟啸。目前便是了。更不向、外边寻讨。不问神仙与佛,共同觉照。(以上二首道藏本《鸣鹤余音》卷五)
【又】
万法由心,应观法界,一切心造。瞿昙同归,去揆不离,即心是道。自从识得坎离,交际炼药,粗知昏晓。看鸡飞蟾宫,兔走丹阙,更无烦恼。
气中真液,液中真气,和合不多不少。种得黄芽,炼成赤水,龙虎交围绕。九还七返,工夫到后,还我旧时年少。待三千,功圆行满,恁时是了。
【又】
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一真含众妙,入希夷。昭文不会,气候有成亏。妄心寂灭尽,困睡饥餐,更无作用施为。
念佛虔诚即是丹。念珠百八转循环。念成舍利超生死。念结菩提了圣凡。念意不随流水去。念心常伴白云间。念开妙窍通灵慧。念偈今留与汝参。
吕祖·纯阳子·吕洞宾——道家纯阳派祖师 ___给个亮___每日膜拜帖,无量天尊
吕洞宾,名吕岩,道号纯阳子,人称吕祖。为民间传说的八仙之一。但据史料记载,以及遗迹流传,均可证明吕洞宾确有其人。唐德宗贞元14年(公元799年)4月14日巳时出生。曾祖父吕延之为浙东节度使,祖父吕渭为唐宪宗时礼部侍郎,父亲吕让为海州刺吏。
呂洞賓,民間一般稱他為“孚佑帝君”、“呂純陽”、“純陽夫子”、“恩主公”、“仙公”、“呂祖”等,道家則稱他為“妙道天尊”,佛家又稱之為“文尼真佛”,為民間傳說的八仙之一。呂洞賓也是“五文昌”之一,常與關公、朱衣夫子、魁星及文昌帝君合祀。元時封為:“純陽演正警化孚佑帝君”,是為“孚佑帝君”之由來。而他的香火跨越儒、道、佛三界。
呂洞賓姓李,是唐朝山西省浦州永樂縣人,唐德宗貞元十四年(798)四月十四生,傳說異香滿室,有白鶴飛入帳中不見,呂洞賓自幼聰穎,十歲便能文,十五歲就能武,精通百家經籍,唐文宗開成二年舉進士第,出任江州德化縣令一職。
不久因宰相李德裕結黨營私,呂祖不願偕同,於是棄官隱居於盧山的深林山洞中,因該洞有兩個出“口”,於是便改姓為“呂”,並自稱為是洞中的賓客,改名為“洞賓”。
後來遇到火龍真人,並得其真傳,學得天遁劍法。又於長安遇古仙人鍾離權結為知交。旅邸中鍾離權吟詩一首曰:“坐臥常攜酒一壺、不教雙眼識皇都、乾坤許大無名姓、疏散人間一丈夫”。以試探呂洞賓之心願,呂洞賓遂以詩答曰:“生在儒家遇太平、殘簪纓重帶布衣輕、雖能世上爭名利、臣事玉皇朝上清”。
鍾離權聞後知其可渡之人,仍再以術相試,使呂洞賓昏睏入睡,夢己中第,舉進士外放知縣,旋升府道而翰林,娶嬌妻美妾子嗣昌盛而皆顯貴,己則身居宰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享盡榮華富貴,十載已過,忽獲罪,摘官抄族,妻離子散,榮華富貴盡成過眼雲煙,己身軀佝僂,踽踽風雪中孤苦無依之流浪老人。黃梁一夢,人生五十寒暑已易,轉側醒來,見鐘離權獨坐榻旁笑曰:“你在夢中一浮一沉,變化萬端,眨眼間人生五十寒暑,得之固則以喜,失之又何足以悲,白雲蒼狗,過眼雲煙,所要者仍在徹悟,人生何似南柯一場”。
呂洞賓頓悟鐘離權乃神仙前來渡化於己,遂決意隨鐘離權遁入終南鶴嶺,修鍊成真,得道時立誓言:“不渡盡蒼生、不欲仙而去”。得到真傳的呂祖遍遊民間,歷江、淮、湘、潭、鄂、岳及兩浙等地,濟世化人。
五代以後,時局大亂,人民飽受流徙之苦,纯阳吕祖經常現身於世,拯救貧苦百姓。纯阳吕祖的劍朮一斷煩惱,二斷色欲,三斷貪嗔,對北宋教理的發展,有一定影響。道教全真教奉呂洞賓為北五祖之一,世稱“呂祖”、“純陽祖師”。
宋徽宗封呂洞賓為“妙道真人”、元朝初封吕洞宾為“純道演正警化真君”,元武宗時加封為“孚佑帝君”。北宋真宗時,呂祖被加封為“英顯武烈王”。宋徽宗崇信道教,宣和元年(1119),詔封呂洞賓為“妙通真人”。元世祖至元年(1269)封“純陽演正警化真君”。元武宗至大三年(1310)加封為“純陽演化孚佑帝君”。
吕洞宾是唐代末期,中国道教史上承先启后的重要人物。对道家内丹术和武术的发展,起了极为重要作用。五代、宋、元时期的一些著名高道,绝大部分是吕祖的嫡系传人。那时期的一些重要流派,也绝大部分是吕洞宾的传人所创立或继承。
施肩吾、郭上灶、刘希岳、张中孚、沈东老、何昌、麻衣道者、华山派开山祖师陈抟老祖、道教南七真之祖刘操(海蟾),都是吕洞宾的弟子。刘操(海蟾)开创了道家南派。他的七大弟子为道家南七真。北七真之祖王重阳是刘操(海蟾)的弟子,是吕洞宾的再传弟子,王重阳开创了道家全真教,他的七大弟子(即全真七子)为北七真。
吕洞宾留下的著作也非常丰富。有关于道教的理论,有关于内丹修炼术的理论和实践,还有大量的诗文歌赋。
正史、野史中,关于吕洞宾的生平、事迹和传说的记述也很多。全国各地有关吕祖的遗迹甚多。
在五代、北宋时期,在道教和民间,就已形成了对吕洞宾的崇拜、信仰。在民间,吕洞宾是一位与观音菩萨、关公一样妇孺皆知、占尽香火的人物,他们合称“三大神明”。
全国各地祭祀他的庙观楼阁、洞天仙府,不可胜数。而以“吕祖”和“纯阳”命名的吕祖殿、纯阳殿、吕祖阁、吕祖庙、吕祖洞、吕祖岩、纯阳山、纯阳洞、纯阳宫、纯阳阁、纯阳楼、纯阳堂、纯阳祠、纯阳庙、纯阳殿、纯阳观、纯阳庵、纯阳塔、纯阳井、纯阳亭等的遗迹,名目繁多,到处都有。武汉黄鹤楼旁原有吕祖阁,长春观内有吕祖阁。香港有纯阳小学、纯阳实验学校、纯阳厂、纯阳餐馆、纯阳旅店,还有以纯阳命名的药品:纯阳果、纯阳正气丸等,真是无处不在。
据《宋史  陈抟传》记载,“吕洞宾有剑术,百余岁而童颜,步履轻疾,顷刻数百里,世以为神仙”。
史书上还记载吕洞宾的话说:“世称吾能飞剑戮人者,吾闻之笑曰,‘慈悲者佛也,仙犹佛尔!’,安有取人命乎?”这也说明吕洞宾的武功高超卓绝。
明代学者黄宗羲在《宋元学案·太极图辨》中说:“河上公本图名《无极图》,魏伯阳得之,以著《参同契》。钟离权得之,以授吕洞宾。洞宾与陈图南(陈抟)同隐华山,而以授陈。”陈抟将此图刻在华山石壁上。而据《宋史·陈抟传》所记载,也说明陈抟得到了吕洞宾的传授。
黄宗羲还说“陈又得《先天图》于麻衣道者。”而麻衣道者也是吕洞宾的弟子。
陈抟、王重阳、全真七子、张三丰,也都是武功出神入化。王重阳还是武举出身。吕洞宾既然将太极图传给了他们,也自然将拳功及剑术传给了他们。
比如:陈抟在武当山五龙观修炼,不久迁往诵经台,再迁白云岩,共达二十多年,后隐于华山云台观,又止少华石室,创立了华山派。现所见华山派遗留下来的拳术,都具有太极拳的某些特点。如,目前流行的《六合八法拳》,为华山派一脉相承,其拳理和行拳规则,就有点类似太极拳。
张三丰是全真派道士,曾学道于火龙真人。而火龙真人既学道于麻衣道者,又学道于陈抟。故张三丰为麻衣道者和陈抟老祖的再传弟子。亦为吕祖的后代弟子。如张三丰的睡功“蛰龙法”即属陈抟一脉。所以,太极图也很自然地传给了张三丰。
如此看来,张三丰继承了吕洞宾的拳理拳法和太极理论,又吸收其他派拳术,终于成为太极拳的集大成者,把太极拳推向顶峰,是完全有理论和实物根据的。
张三丰留传有遢派、新宗派、檀塔派,后演变为隐仙派、自然派、三丰自然派、等九个派系。
刘操(海蟾)、王重阳也是吕洞宾的弟子,刘操(海蟾)开创了道家南派。他的七大弟子蓝元道、马自然、王庭扬、张伯端、晁迥、曾慥,被尊为道家南七真。其中,张伯端传石泰、薛道光、陈楠、白玉蟾、彭耜;彭耜又下传萧廷芝、留元长、詹继瑞、王金蟾、方碧虚、林自然、桃源子。其中王金蟾传李道纯,被称为中派。
而晁迥的弟子又开创了双修派,下传有刘永年、翁葆光、若一子。
王重阳则开创了重阳派,即全真派。他的七大弟子为全真七子,为北七宗。他们大都在武当山修炼过。对太极图也有承传,这从他们留下的修炼著作中,可以看到对太极图原理的运用。
其实,王重阳为刘操的弟子,为吕祖的再传弟子,即徒孙。由于全真派后来发展很快,影响巨大。成为中国道教两大道派之一。故后代弟子将王重阳向上抬升,奉为吕祖的弟子。不过,在道教内部,道人修炼至年纪九十,或其他特殊情况,即谓之超界,可以通过一定程序和仪式向上提升一辈。
全真七子之一的邱处机,道号长春子。道法高深开创了全真教龙门派,后代弟子众多,成为全真教最兴盛的派系之一。
在北京白云观道教《诸真宗派总簿》所记录的86个派系,有40个派系可以确定是吕祖的后代传人所开创。其实,中国道教派系繁多,无法弄清楚,远远不止86个。派系之间有融合有分化,有合并有分支,还有创新。有的派系兴旺发达、人数众多,有的萧条冷落,人数稀少,或逐渐消失。这主要由于主派者的文化修养,道法修为,指导思想,经营策略等原因所造成。就现在来说,道教已经不存在这么许多纷歧错杂的道派,过去的小支派,不入于全真,便已附于正乙。
纯阳吕祖所创所传的武功和养身术,内容丰富。有内丹静功、内丹动功、拳术、剑道、内功,以及专修绝技功夫,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有完整、系统的理论。内涵完全符合太极、阴阳、五行、八卦原理,属于纯粹的道家特色。
所以,纯阳武功和养身术也被吕祖的后代弟子视作密宝。纯阳吕祖的这些后代弟子,虽然以后各自开山创派,而吕祖纯阳所传武功和养身术,仍然被视作密宝,在部分弟子中秘密地承传下来,不作公开传授。造成传人也越来越少,
又由于道教武术、内功、内丹术、以及阴阳术、房中术的修习方法,到高级阶段,有很大难度,要求很高的悟性和很深的文化水平,不是一般人所容易理解和做到,故有“道不乱讲,艺不乱传”的戒律。因此,择徒非常严格,真正的传人并不很多。这就更造成纯阳武功和养身术在道教内部的传人也越来越少,内容失传的越来越多。
纯阳派的承传,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原因,就是纯阳派的丹道修炼和武功修炼都非常高深,承传不易。纯阳又是剑仙,仅就剑仙的修炼而言,对传人的要求特别严格,非一般人所能企及。故此,能全面系统继承纯阳派者,也确实不大容易,更谈不上大发展。再者,即使都是同一个门派,也不是个个都能达到那种顶尖水平,能够达到最高境界者,总是极少数。纯阳派也是如此,不然那就神仙遍地了。
这也同现在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以及文科学术一样,学习研究竟者成万上亿,而能成为大发明家、大科学家、大学者、获若贝尔奖者,又有多少。
武当山五龙宫纯阳派幸存有比较原始的一脉。纯阳派十六代宗师独深道长,是当时全面继承纯阳派武功的唯一传人。独深道长已是单传,再单传至纯阳派十七代王至道道长,又单传至纯阳派十八代刘理航道长,三代单传,几成绝学。真是危乎其危,险遭灭门。
目前,纯阳武功在全国各地可以偶尔看到零星传播在一些武术门派中的吉光片羽,而比较系统完整的纯阳武功,除了刘理航道长在武汉有传人之外,别无二家
吕洞宾,名岩,字洞宾,道号纯阳子,唐河中府永乐县(今山西省芮城县永乐镇)人。吕岩乃宦门之后,祖辈数世皆为朝廷显宦。上祖吕子臧,隋末拜登州剌史,又为南阳郡丞,后封为南阳郡公。至唐代,高祖吕諲,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赠吏部尚书。曾祖吕延之为浙东节度使。祖父吕渭为礼部侍郎。吕渭生四子,其中温、恭、让皆居显位。吕让系吕岩之父,曾官拜海州剌史。
吕洞宾生于798年(唐贞元十四年),卒年不详,是唐末著名的道学家、医学家、养生学家、书法家和丹经诗人。宋金以来道教各派特别是全真道尊其为师祖。
吕洞宾自幼聪敏过人,过目成诵,出口成章。长大后「身长五尺二寸,喜顶华阳巾,身衣黄白衫,系一皂绦,状类张子房,二十不娶。」会昌年间(841─846年),吕洞宾参加进士考试落榜。直到862年(咸通三年),才考中进士甲科,年已64岁。曾任五峰、庐山、浔阳(今九江市)县令。游庐山偶遇钟离权,浩然发栖隐之志,弃官从道,结茅于庐山等处。后又到中条九峰山(今芮城县大王镇西尧村北后山)、终南山等处,潜心学道。曾遍游江、淮、湘、鄂、鲁、豫、粤、浙等地,施医治病,惩恶扬善,行侠布道。
任继愈主编的《中国道教史》(1990年6月第1版,1997年7月第5次印刷)指出:「唐末五代的社会动乱,给修道之人的队伍中,又增添了两类人,其中一类,就是仕途无望,归隐山林,从道教中寻找寄托的人。这部份人中,有的是举进士不第,遂退归林下,有的是辞官而去,逃于世外。」「另有一类专修道教之方术的人,以求在乱世中或生存自保,或救助贫弱。这类人虽然并不一定都是读书人,但也同是借道教以度乱世。」「唐末五代所出现的这两类追求道教的人物,可以找到一个把这两类人物融于一身,而又对后来道教发展影响最大的人类来作为代表,这个人物就是后来被传为神仙的吕洞宾。」
吕洞宾作为「对后来道教发展影响最大的人物」,在台湾南怀瑾先生着《中国道教发展史略》中,给予很高评价:「晚唐以后,有吕纯阳真人,忽自崛起于道教之间,历宋、元、明、清千余年而至现代,几如太上老君的副业。自元朝以来,又被尊封为「孚佑帝君」,其声望之隆,震撼中外,殊非张道陵、寇谦子、葛洪、陶弘景等先知所及」。「总之,吕纯阳新兴道教的宗旨与传统,是以直接上承东汉时代正统道家魏伯阳的丹法为道统,大有摆脱道教的宗教形式而别具风格。若从纯粹的道家立场而言,以其比拟佛教禅宗派的大师,如百丈、马祖、黄檗、临济师徒,并无逊色。由秦汉以来,迄于晚唐的道教,一向皆在鱼龙混杂、支离破碎的状态中。自吕纯阳以后,正统道家与道教,忽自别有一番面目。因此产生宋、元以后,道教各宗的道派与丹法,犹如禅宗在晚唐以后,兴起五家宗派的盛况,实在皆由吕纯阳新兴道教而开始」。因此,吕祖确是宋金以来新兴道教的思想领袖。
道教内传说他遇苦竹先生,传得高奔上圣之法;遇大素真君,传得太玄日月之法;遇火龙真人,传得天遁剑法。在长安遇钟离权,经过「十试」,授金丹太乙之功。他改剑术为「第一断色欲;第二断贪嗔;第三断烦恼」。他改丹铅与黄白之术为内功。以慈悲度世为成道的路径,强调慈悲博济为道,能修而行之者为仙。他和钟离权改变了修道著作理明法暗的状况,第一次向人们披露了修道的具体方法,强调精、气、神的整体修炼与阴阳五行观念的结合,是改外丹为内丹的重要人物。
吕洞宾怀有救世之志,认为人若能忠于国,孝友于家,信于交友,待下以仁,不慢自己,「不欺暗室」,以方便济物,「以阴骘格无,人爱之,神鬼敬之,即此一念,也与吾同」,虽不曾相见,「犹见吾也」。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吕洞宾重视道德教育。从他的有关著作中可以看出,他吸收了儒家的道德教育思想,把忠孝诚信、逊悌谦恭、仁义礼智作为道德教育的内容,而忠孝诚信则为核心。他说:「忠孝二端,为天地间第一根本。」「道中不止忠孝,而忠孝为行道始。」「莫大神通,全在忠孝。」他认为,父母「十月怀胎」、「三年乳哺」、「自忍饥以饱其子,自受冻而衣其儿。」「欲报亲恩,自当竭力尽心才是。」他还认为,「能孝即能忠,能忠必先孝。」那些「信诚仁德,逊悌谦恭,心正神明,心正慧灵」的孝忠之人,自然有仙师引度成功。不仅世人应该如此,而且神仙亦然,「无不忠孝之神仙,无不忠孝之佛祖。」他说:「(不孝亲者)鸟兽弗若,在世则为人鄙贱,在国则为法不容。上而神瞋,下而鬼恶。或水火瘟厉鬼魅厄数难逃,甚而雷轰电击,震尸毁体,火水不受。」「故忠孝之人,朝廷褒之,史册传之,天道佑之,鬼神敬之。以视不忠不孝,显被刑诛,阴遭鬼责,万世贻讥,永沈恶趣者,奚啻天壤。故凡疫疠刀兵,水旱饥馑,皆不忠不孝之招也。」吕洞宾自幼寻儒业,入道之后,又主张三教合一,殊途同归。所以,他的道德教育思想与儒家十分相近。不同的是,儒家施孝忠仁义之教,是为了正序明伦、流芳百世;吕洞宾宣扬忠孝仁义的目的却在于延年益寿,得「道」成仙。吕洞宾提出道德教育和修养的方法,一是称善、弃恶、改过。他说,称善「可以寡祸,可以致祥。」「不独一身荣昌,子孙亦获吉庆;不独一家康泰,一里尽得消殃。」「念于善,则属阳明,其性入于轻清,此天堂之路。」而且,他还认为「虽明丹理,不称行动,损他利己,魔来堑灵。」学道之士「先须称善功,善功多称道缘通。」然而「天下之人,为善者少,作恶者多。」所以,吕洞宾告诫一切世人,应当摆脱恶念,弃恶从善。不仅自己如此,而且还要教化他人,行善弃恶。他说:「行吾道者,如遇不善之人」,不能「乘人过失,指摘瑕疵,恣肆讥讪,妄行诋识,表自己之长,暴扬人短」,而要「以德理化之」,「要柔以处之,和以接之」,「即彼汩没已深,斫丧已甚,稔恶不悛,遽难感化者,亦须善待之。」「积过则如丘山,积功则如勺水。生死权衡,一念转轮。」但是,人也不能存心动果报之念,因为存心果报,就是「作不善之根」。他说:「如人行一善,或十善百善,私心计曰:天其有以报我乎?如其不报,则以为作善无用矣,而作善之心辍。如人行一不善,或十不善,百不善,私心亦计之曰:天将有以报我乎?如其无报,则以为作不善无伤矣,而悔过之心辍。」他还强调,「人孰无过,惟在知悔而善补。」「惟知有过,则宜速改。」「人但一心悔过自修,道不远矣。」「能改一过,即获一善。」二是强调修「道」必须先修心,以保持天真自然的本性。心是精、气、神的主宰,希贤希圣都不久乎此心。修心首先要「寡欲清心,能知静摄」,才可希冀长生不死,脱质成仙。其次,要内观自省。「大凡作事,不必问人之是非,必要内省。」「上古神仙诸佛,也是人修得。」「明哲宜为效法」。
关于吕洞宾的日常生活,从其诗作中可以看出,「闲来无事玩青山,闷即街头货丹药」,「起来旋点黄金卖,不使人间作孽钱」,点金合药,以此为生。「木雕泥塑静中身,心境休沾一点尘」。「闭门清昼读书罢,扫地焚香到日晡」,靠坐禅、读书来度日。「绿酒醉眼闲日月,白苹风定钓江湖」,「等闲倒尽十分酒,遇兴高吟一百篇」,以垂钓、饮酒、赋诗、作书自娱。此外又弈棋、舞剑、抚琴,这些都是士大夫所崇尚的,再加上道教的炼丹、佛教的坐禅,寄情物外,了绝尘缘,的确是避乱全生的好办法。宋徽宗的宣和内府藏有吕洞宾的草书作品。《宋史.陈抟传》谓:「关西逸人吕洞宾,有剑术,年百余岁,步履轻捷,顷刻数百里,数来抟斋中。」后代传说他能飞剑取人头。吕洞宾精于道教之方术,并能以各种方术助善除恶,解人急难。他有度人之心,尽游人间,而人不识。或做读墨客,索价甚昂,没有人理他;或作傲士,忽然而来,又飘然而去,要等到他去后,人家方始知道是神仙,而懊恼之至。所以后代演变出许许多多关于吕洞宾为人医病、救度穷人、惩除恶人的故事,并把各种神仙方术,神仙故事,都附会到吕洞宾身上,使他成为道教中无所不能的神仙人物。从宋代起吕洞宾信仰形成后,被道俗共同奉为八仙之一,且在八仙中最为著名。
金元之间,全真道大兴,崇奉吕洞宾为师祖,逐使吕祖庙、纯阳宫遍及南北各地。芮城县永乐镇招贤里系吕洞宾故里,被全真道视为祖庭之一。元初将吕公祠观扩建为规模宏大的大纯阳万寿宫,俗称永乐宫。宫中纯阳殿五十二幅壁画为《纯阳帝君新游显化图》,即描绘吕氏作为神仙中人的一些「事迹」。
吕洞宾多次受到封建统治者的诏封:1119年(北宋宣和元年),诏封为妙通真人;1269年(元至元六年),封为纯阳演正警化真君;1310年(元至大三年),加封为纯阳演政警化孚佑帝君。同时被全真道推为北五祖之一。在全真道的道观里,大都有吕祖殿或祠,供奉吕洞宾。
吕氏著作有《九真玉书》、《青山堂易说》、《指玄篇秘注》。《全唐诗》中有诗四卷。《道藏辑要》录其诗作等。台湾著名学者南怀瑾称吕洞宾为「革命神仙」,赞赏他极力弘扬内丹派新道教,一改陈腐误心性命的外丹旧教,可与「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文公相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