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洞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0:45:17
吕祖诗词融禅之迹

提要:吕洞宾的生平事迹历来扑朔迷离。本文在前贤有关考证的基础上,发掘了一些新的史料,综合叙述了各种文献对吕洞宾的名字、身世、生年、籍贯、是否中举等情况的不同记载,并作了考辨。本文考证出吕洞宾的师父有四位,并发现北宋秦观的《魏景传》是较早记述钟吕内丹派世系的文献。本文还全面考察了宋元文献记载的吕洞宾传道度人的事迹。
主题词:吕洞宾、身世、生年、籍贯、事迹
作者尹志华, 1972 年生,哲学博士,现为《中国道教》杂志副主编。
纯阳子吕洞宾是中国家喻户晓的八仙中名气最大的一位。吕洞宾济世度人的事迹,自五代宋初以来,广为流传。学界对吕洞宾的生平及度人事迹,已作过一些考证,然在资料(特别是宋代文献)的发掘上尚有许多遗漏。本文谨稽考有关文献,对此再作探讨。
一、名字
关于吕洞宾的名字,文献中有多种记载。最常见的说法是名岩,字洞宾,号纯阳子。南宋曾慥《集仙传》则说“又字希圣”。[ 1 ] 南宋祝穆《方舆胜览》卷二十九“岳州”和《古今事文类聚·前集》卷三十四“仙佛”则载洞宾名“岩客”。按,北宋中后期人范致明《岳阳风土记》载:“庆历( 1041 - 1048 )中天章阁待制滕宗谅(字子京)坐事谪守岳阳,一日有刺谒云‘回岩客'。子京曰:‘此吕洞宾也,变易姓名尔。'”[ 2 ] 因吕洞宾常常化名出现,故诸书所载不一。其最常用的自称是回道人(或回山人),故世亦呼为回仙、回公。元初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下简称《仙鉴》)卷三十一“钟离权”条谓其本名为吕绍先,拜钟离权为师后,钟离权为其更名岩字洞宾。
二、身世
关于吕洞宾的身世,许多典籍均载其为吕渭之孙、吕让之子。北宋初杨亿《谈苑》载:“张洎家居,忽外有一隐士通谒,乃洞宾名姓,洎倒屣见之。洞宾自言吕渭之后,渭四子,温、恭、俭、让。让终海州刺史,洞宾系出海州房。让所任官,《唐书》不载。”[ 3 ] 《岳阳风土记》说:“先生名岩字洞宾,河中府人,唐礼部尚书渭之孙。渭四子,温、恭、俭、让。让终海州刺史。先生海州出也。” [ 4 ]北宋末叶梦得《岩下放言》卷中亦说:“世传神仙吕洞宾名岩,洞宾其字也。唐吕渭之后。”按:《旧唐书》和《新唐书》皆有吕渭传。吕渭乃河中府(府治在今山西永济)人,生于开元二十三年( 735 年),卒于贞元十六年( 800 年)。官至礼部侍郎。四子温、恭、俭、让,皆有美才。温官至户部员外郎,恭、俭皆官至侍御史,让官至太子右庶子。清初张尔岐《蒿庵闲话》载:“天启( 1621 - 1627 )中,济南盛传《吕仙自叙传》,云是得自乩笔者,传云:吕仙本唐宗室,避武氏之祸,挟妻而遁,因易吕姓;以山居,故名岩,字洞宾;妻又死,号纯阳子。”此说虽然后来流传颇广,但因晚出,故不足征信。
乾隆年间刘体恕所编《吕祖全书》,在《吕祖本传》前之《小序》中,也批评“传闻之异,有谓(吕祖)本唐宗室姓李,或曰名珏,或曰名琼,以夫妇入山双修,易姓吕”的说法。
三、生年
关于吕洞宾的生年,各种说法不一,最早说他是唐太宗时人,最迟说他是唐僖宗时人,道教典籍则大多说他生于唐德宗贞元年间。《仙鉴》卷四十五“吕岩”条说“贞元十二年丙子( 796 年) 四月十四日 生”。元代刘志玄等《金莲正宗仙源像传》亦谓生于“唐德宗贞元丙子( 796 年)”。元代陈致虚《上阳子金丹大要列仙志》则既说“生于天宝十四年乙未( 755 年) 四月十四日 巳时”,又载“一云生于唐德宗贞元丙子( 796 年)”。元代苗善时《纯 阳帝 君神化妙通纪》卷一则说生于“贞元十四年(798 年) 四月十四日 巳时”。而元初秦志安《金莲正宗记》卷一则谓生于“唐德宗兴元十四年丙子”。此一记载显然有误。唐德宗兴元年号只使用了一年,兴元十四年疑为贞元十四年;但贞元十四年的干支纪年为戊寅,而非丙子。在上述几种说法中,“贞元十四年”说得到了道教中人的普遍认同。明《万历续道藏》所收《吕祖志》、清乾隆年间刊刻《吕祖全书》均采用了“贞元十四年”说。
四、籍贯
关于吕洞宾的籍贯,亦存在多种说法。较早的宋代记载,说他是“关中逸人”或“关右人”。如北宋张方平《乐全集》卷三十三《华山重修云台观记》说:“关中逸人吕洞宾,有剑术,虽数百里,顷刻辄至。”并谓“此皆旧史之文也”。北宋王举《雅言系述》有《吕洞宾传》,“云关右人,咸通( 860 — 873 年)初举进士不第”,值黄巢之乱,“携家隐居终南山,学老子法”。 [ 5 ] 宋代王常《真一金丹诀》谓吕洞宾为“鄂州进士”。 [ 6 ] 南宋邵博《邵氏闻见后录》卷二十九则说:“唐吕仙人故家岳阳,今其地名仙人村,吕姓尚多。”南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八谓吕洞宾有自传存于岳州石刻上,“云吾乃京兆(一作京川)人”。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卷八和元代
郝天挺《唐诗鼓吹》卷六亦谓吕洞宾为“京兆人”。南宋曾慥《集仙传》则说吕洞宾为九江人。 [ 7 ] 金朝袁从乂《有唐纯阳吕真人祠堂记》说:“真人讳岩,字洞宾,道号纯阳子,世为河中永乐人”,“永乐镇东北隅,行百步许曰招贤里,通道之北,即有唐得道 吕 君之故居也”。 [ 8 ] 《金莲正宗记》、《金莲正宗仙源像传》、《纯 阳帝 君神化妙通纪》、《上阳子金丹大要列仙志》均谓吕洞宾为永乐人。《仙鉴》卷四十五则既说“世传以为东平人”,又说“一云西京河南府蒲坂县永乐镇人,即今河东河中府也”。按,“东平人”与“河中府人”二说,并不矛盾。山东东平为吕氏郡望,故吕氏后裔迁至河中府者,仍自称东平人。吕温所作《裴氏海昏集序》、《 陈 先生墓表》等,均自题“东平吕某述”。 [ 9 ] 对于吕洞宾籍贯众说纷纭的现象,苗善时在《纯 阳帝 君神化妙通纪》卷一中解释说:“或疑各本载帝君生所及居处不一,详推乃父仕宦迁移,又作者欲在本乡人物为美,是以差误不一”。元代,全真道士在永乐镇修建纯阳万寿宫。从此,以永乐镇为吕祖故里的说法得到了道教中人的普遍认同。
五、是否中举
关于吕洞宾是否中过进士,也有多种说法。《雅言系述》说他“咸通(860 — 873 年)初举进士不第”。 [ 10 ] 《岳阳风土记》说“会昌( 841 - 846 )中两举进士不第”。 [ 11 ] 北宋末张邦基《墨庄漫录》卷二说:“世传吕公得道之士,唐僖宗时( 874 - 888 年)进士”。《真一金丹诀》说“经数举,不第其名”。[ 12 ] 《能改斋漫录》卷十八说“唐末累举进士不第”。南宋陈葆光《三洞群仙录》卷五引《丹诀》说“吕洞宾举进士,两至礼部皆不利”。《有唐纯阳吕真人祠堂记》说“当敬宗宝历元年( 825 年),举进士甲科中选”。 [ 13 ] 《仙鉴》卷三十一“钟离权”条谓吕洞宾“屡举不第”,卷四十五“吕岩”条则既说其“至文宗开成二年丁巳( 837年)擢举进士”,又载“一云武宗会昌( 841 - 846 年)中两举进士不第”。《金莲正宗记》卷一则说“唐文宗开成元年( 836 年)丁酉岁擢进士第”。按此说有误,唐文宗开成元年为丙辰岁,丁酉岁应为唐宪宗元和十二年( 817 年)。《金莲正宗仙源像传》谓“年弱冠登进士第”。《唐才子传》卷八则说“咸通( 860 — 873 年)初中第,两调县令”。关于吕洞宾是否中举,联系吕氏家族在当时的处境,我们认为“不第”的可能性大。据《旧唐书·吕渭传》载:“长庆( 821 - 824 年)以后,李德裕
党盛,吕氏诸子无至达官者。”诸书所载吕洞宾应举的时间,大多在长庆以后,故谓其“屡举不第”,较符合历史事实。
六、师承
关于吕洞宾的师承,据《道藏》内外文献,其名字可考者计有四位,分别是钟离权、苦竹真人、崔希范和火龙真人。
钟吕传道的故事在教门内外广泛流传。关于钟离权为吕洞宾之师的较早记载见于北宋秦观的《淮海集》。秦观在该文集卷二十五《魏景传》中说,魏景“遇华山元翁,从授炼丹铸剑长生之术。元翁名碧天,其师曰刘海蟾。海蟾之师曰吕洞宾。洞宾之师曰钟离权。自权至景凡五世矣。”
据道书记载,钟离权以黄粱梦点化吕洞宾 [14] ,并以十试来考察吕洞宾向道之心是否坚固,十试过后,尽授内丹妙诀。内丹术得到钟吕的大力倡导之后,在道教中成为最重要的修炼方法。宋元以来的道教诸派,无一不以内丹修炼为旨归。因此,钟吕传道在道教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关于吕洞宾遇钟离权的地点,文献中也有不同记载。《三洞群仙录》卷五说“因游庐山,遇 钟离 先生,得其道”。《金莲正宗记》卷一也说遇 钟离 先生于庐山。《能改斋漫录》卷十八所引吕洞宾《自传》,则说“因游华山,遇钟离权,传授金丹大药之方”。南宋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一说“遇钟离翁于岳阳,授以仙诀”。《仙鉴》卷四十五谓拟游华山,遇钟离真人于长安道中。《有唐纯阳吕真人祠堂记》、《金莲正宗仙源像传》和《上阳子金丹大要列仙志》则均谓吕洞宾游沣水之上,遇钟离权授神仙之道。
关于吕洞宾师事苦竹真人,《能改斋漫录》卷十八引吕洞宾《自传》,说他“复遇苦竹真人,方能驱使鬼神”。南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八所引《回仙自传》所载亦同。《仙鉴》亦引吕洞宾《自传》,则说他遇苦竹真人“传日月交并之法”。
关于吕洞宾师事崔希范,南宋曾慥《道枢》载,吕洞宾从崔希范受《入药镜》,并进而由此参悟内丹要妙。 [ 15 ] 《纯阳真人浑成集》卷下载吕洞宾诗云:“因看崔公《入药镜》,令人心地转分明。”《仙鉴》卷四十五“吕岩”条载其“复于僖宗广明元年( 880 年),遇崔公传《入药镜》,即知修行性命,不差毫发”。 关于吕洞宾师事火龙真人,《仙鉴》卷三十一“钟离权”条载吕洞宾“首于庐山遇火龙真人传剑法,后于长安道中遇(钟离)真人题壁间”。约出于明代的《吕祖志》卷一《真人本传》前文与《仙鉴》的说法相同,后文又说“洞宾既得(钟离)云房之道,又得火龙真人传天遁剑法”。而《有唐纯阳吕真人祠堂记》和《金莲正宗记》则说天遁剑法也是钟离权传授的。
七、传道度人事迹
吕洞宾道成之后,发宏大誓愿,以度尽众生为己任。《纯 阳帝 君神化妙通纪》卷三载:钟离权升天之日,嘱付吕洞宾说:“吾去后,好住人间,功德圆时,亦当如吾升玉虚矣。”吕洞宾则回答说:“弟子之志,则异 于 先生。必须度尽天下众生,方上升未晚。”
吕洞宾信仰之所以在宋以后盛行于世,正是由于其显迹世间,慈心接物、传道度人的活动所致。北宋初年张齐贤《洛阳缙绅旧闻记》卷三谓“时人皆知吕洞宾为神仙”,可知吕洞宾作为神仙的名声早在五代宋初就已在民间广为流传。
关于吕洞宾在唐末五代至宋初的事迹,只有少量记载。北宋初陶谷《清异录》卷下载:“唐末冯翊城外酒家门额书云:‘飞空却回顾,谢此含春王。'于王字末大书‘酒也'。字体散逸,非世俗书,人谓是吕洞宾题。”北宋释文莹《玉壶野史》卷九《李先主传》载:南唐烈祖李升在位时,有一自号“回同客人”的渔者,好唱诗词,其中有“玉龙生甲归天去”一句,隐喻李先主寿终之日,时无识者。后来事情应验,人们猜测渔者就是吕洞宾。 [ 16 ] 北宋陈师道《后山集》卷二十《谈丛》载南唐李后主派画工访求吕洞宾像,久而不得。后来画工遇一异人,悟其为吕洞宾本人,遂图画而献之。《邵氏闻见后录》卷二十九载:宋太祖初受禅,吕洞宾自后苑中出,太祖“留语良久,解赭袍衣之,忽不见”。《谈苑》载吕洞宾曾谒见宋初大臣丁谓、张洎。 [17 ]
北宋时,流传最广的吕洞宾事迹,一为吕洞宾过岳阳楼,唯有城南老树精识其为神仙;二为吕洞宾过沈东老家,饮酒题诗。 前者见载于北宋王巩《闻见近录》、范致明《岳阳风土记》、张舜民《画墁集》和叶梦得《岩下放言》等书。尤以《画墁集》所载为详。该书卷八《郴行录》记作者“辛卯登岳阳楼。楼有牌极大,乃前知州事李观所记吕洞宾事迹。李先知贺州,日有道士相访,自言遇 吕 先生诵过岳州诗云:‘惟有城南老树精,分明知道神仙过。'始亦不知其由。其后李为岳州,有白鹤寺僧见过,道 吕 先生题老松诗,与道士之言相符。吕憩于寺
前松下,有老人自松梢冉冉而下,致恭于吕。吕问之为何,乃曰:‘某松之精也。今见先生过,礼当候见。'因书二绝句于寺前壁间:‘独自行兮独自坐,无限世人不识我。惟有城南老树精,分明知道神仙过。'又云:‘朝游百越暮三吴,袖里青蛇胆气粗。三入岳阳人不识,醉吟飞过洞庭湖。'郡人于松下构亭,名曰吕仙亭云。”吕洞宾所题二诗在后世广泛流传,影响甚大。第二首诗版本较多,“朝游”或作“朝辞”,“百越”或作“北越”、“北海”、“北粤”、“岳鄂”,“三吴”或作“苍梧”,“袖里”或作“袖有”,“三入”或作“三过”,“醉吟”或作“朗吟”、“高吟”。诗中所谓“青蛇”,据说为青蛇宝剑。
后者见载于众书,尤以北宋陆元光《回仙录》所记为详。文曰:吴兴之东林沈东老 [ 18 ] ,善酿白酒。熙宁元年( 1068 年) 八月十九日 ,有客自号回道人,长揖于门曰:“知公白酒新熟,远来相访,愿求一醉。”东老见其气度非凡,知为异人,乃出酒器十数件陈于席间。回道人自日中至暮,已饮数斗,了无醉色。时秋暑未退,蚊蚋尚多,回道人乃命取竹枝,以余酒噀之,插于远壁,须臾蚊蚋尽栖壁间,而所饮之地无扰。东老欲有所叩,先托以求驱蚊之法。回道人说:“小术何足道哉!闻公自能黄白之术,未尝妄用,且笃于孝义,又多阴功,此予今日所以来寻访,而将以发之也。”东老因叩长生轻举之术,回道人说:“以四大假合之身,未可离形而顿去,惟死生去住为大事,死知所往,则神生于彼矣。此古今人所谓第一最上极则处也。此去五年,复遇今日,公当化去。然公之所钟爱者,子偕也,治命时,不得见之。当此之际,公亦先期而致谨,勿动怀,恐丧失公之真性。”东老颔而悟之。饮将达旦,回道人取席上石榴皮,于壁上题诗一首:“西邻已富忧不足,东老虽贫乐有余,白酒酿来缘好客,黄金散尽为收书。”已而告别,东老送之至舍西石桥,回道人先行数步,乘风而去,莫知所适。后东老果于熙宁五年( 1072 年)辞世。 [ 19 ]此事在北宋文人间引为雅谈,苏东坡、陈师道等均曾作诗和吕洞宾之诗。 [ 20 ]
据诸书所载吕洞宾《自传》,他最先度化的两个人分别是郭上灶和赵仙姑。《自传》说:“吾得道年五十,第一度郭上灶,第二度赵仙姑。郭性顽钝,只与追钱延年之法;赵
性通灵,随吾左右。” [ 21 ]
关于郭上灶,北宋张师正《括异志》卷七云:郭上灶者,不知何许人。天禧( 1017 -1021 年)中,受雇于一茶肆。一日,有异人至,袖间有利剑,郭私念曰:“必 吕 先生也。”伺其出,即走拜于前曰:“际遇先生,愿为仆厮。”吕不顾而去,郭尾随其后,吕回顾曰:“若真欲事我耶?可受吾一剑!”郭唯唯,延颈以俟。吕引剑将击,郭大呼,已失吕所在。郭见自己乃在官方粮仓中,巡卒擒送官,杖而遣去。郭自此遍寻 吕先生。天圣( 1023 - 1031 年)末预知死期,求赵长官为造棺。既逝,葬之河岸。其年秋,大雨,河水泛涨,赵虑其棺为水所漂,策杖临视,其棺果露而四际亦开,以杖拨之,但见败絮,盖已尸解矣。作者谓赵曾向其父言之如是。《三洞群仙录》卷十和《仙鉴》卷四十八均有郭上灶传,皆取材于《括异志》。《纯 阳帝 君神化妙通纪》卷三谓郭上灶乃岳州老树精之后身。
关于赵仙姑,《仙鉴后集》卷六有传,谓其名何,永州零陵人。年十二,入山采茶,与同伴走失,遇髯仙授其一桃,食其半,回家,从此不吃五谷。常有仙人降其家,与之谈论。道州刺史周廉夫回朝,经过零陵,往见仙姑。坐中有客,仙姑曰:“此乃吕仙翁也。”仙姑洞知人事休咎,后尸解去。赵仙姑在一些文献中往往讹为何仙姑。《纯 阳帝 君神仙妙通纪》卷四“度何仙姑第十九化”,所述何仙姑事迹,实即赵仙姑也。该书并谓髯仙即吕洞宾。考何仙姑另有其人,《仙鉴后集》卷五有传,系唐武则天时人,服云母粉得道。
有关吕洞宾一生的主要传道度人活动,《正统道藏》中有两种文献作了集中概述。其一为南宋白玉蟾所作《平江鹤会升堂》,其二为元代苗善时所撰《纯 阳帝 君神化妙通纪》。白玉蟾以诗歌的形式,概括地诵说了吕洞宾一生的传道度人活动,如云“或时磨镜市中行,或时卖墨街头走,或称姓田或姓回,江口京口归去来”,“江都度得西山施(即施肩吾),霅川度得东村沈(即沈东老)”,“茶中传授郭上灶,酒里点化何仙姑”,“太平寺里旧题诗,三入岳阳人不识,黄昏武夷拂袖去,午夜君山玩月归”等等。 [22] 据苗善时《纯 阳帝 君神化妙通纪序》,他“集唐宋史传,摭收实迹,削去浮华,绩成一百二十化,析为六卷”。但今本只存一百零八化,却析为七卷。根据苗书所载,吕洞宾足迹踏遍大江南北,其传道对象固然有达官贵人,但更多的是广大下层民众。正因为吕洞宾慈悲为怀,不拘一格随缘度人,所以他才在民众中获得广泛美誉,得到各阶层民众的真诚尊崇。
吕洞宾的济世度人事迹,大致可分为以下以类:(一)度人为仙(在道教看来,度人为
仙是从根本上使凡人摆脱灾难的善举,是最根本的救世之道。故吕洞宾所撰诗词,以劝人修道居多);(二)救治疾病;(三)扶助贫人;(四)惩戒恶人;(五)倡导人伦,施行教化。这五个方面都反映了广大民众的善良愿望。所以宋元以来,吕洞宾成为民众最感亲近的神仙,成为“好人”的象征。民谚“狗咬吕洞宾,不识好心人”,生动地反映了其在人们心目中的美好形象。
清代刘献廷《广阳杂记》卷四说:“佛菩萨中之观音,神仙中之纯阳,鬼神中之关壮谬(即关羽),皆神圣中之最有时运者,莫知其所以然而然矣。举天下之人,下逮妇人孺子,莫不归心向往,而香火为之占尽。”具体到吕洞宾而言,这其中的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乃是救世和劝世的神仙,可以说是民众各种善良愿望的代表,故最受民众的崇敬。
―――――――――――
注:
[ 1 ][ 7 ]见陶宗仪《说郛》卷五十八下。
[ 2 ][ 4 ][ 11 ]见陶宗仪《说郛》卷六十二上。
[ 3 ][ 17 ]见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卷四十三。
[ 5 ][ 10 ]见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八。
[ 6 ][ 12 ]见《正统道藏》洞真部方法类。
[ 8 ][ 13 ]见陈垣编《道家金石略》,文物出版社 1988 年版,第 448 页。
[ 9 ]见《吕衡州集》卷三、卷七。
[ 14 ]“黄梁梦”故事本出于唐代沈济既所撰《枕中记》,言唐开元中道士吕翁于邯
郸道客舍中点化卢生之事。后来道教中人将此故事套用于钟吕身上。
[ 15 ]《道枢》卷十三《指玄篇》载:“纯阳子曰:吾得子崔子(名希范)之言,而
后知龙阳也,出乎离;虎阴也,生乎坎,二者会而为道本焉。”卷三十七《入药镜中篇
》亦云:“其后纯阳子(吕洞宾)尝闻之于崔公而叹曰:吾知修行有据,性命无差,道
成其中矣。”
[ 16 ]释文莹谓“玉龙生甲”隐喻甲辰岁,李先主于是岁崩殂。按,此说有误,李先
主实死于癸卯岁( 943 年)。
[ 18 ]南宋王十朋《东坡诗集注》卷十九据王会《回仙碑》,云沈东老名思,字持正

[ 19 ]见北宋阮阅《诗话总龟后集》卷三十九、南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
十八。
[ 20 ]《东坡全集》卷六有苏轼和吕洞宾之诗三首:“世俗何知贫是病,神仙可学道
之余。但知白酒留佳客,不问黄公觅素书。”“符离道士晨兴际, 华岳 先生尸解余。
忽见黄庭丹篆句,犹传青纸小朱书。”“凄凉雨露三年后,仿佛尘埃数字余。至用榴皮
缘底事,中书君岂不中书?”诗前有小序云:“回先生过湖州东林沈氏,饮醉,以石榴
皮书其家东老庵之壁云:‘西邻已富忧不足,东老虽贫乐有余。白酒酿来因好客,黄金
散尽为收书。'西蜀和仲闻而次其韵三首。东老,沈氏之老自谓也,湖人因以名之。其
子偕,作诗有可观者。”陈师道《后山集》卷八有《次韵回山人赠沈东老》二首:“一
杯领意不须沽,六字持身已有余。痴子未知天上乐,先生今解世间书。”“随世功名非
所望,称家丰俭不求余。青衫出指论奇字,白发挑灯写细书。”
[ 21 ]见《能改斋漫录》卷十八、《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八。
[ 22 ]《海琼白真人语录》卷三《平江鹤会升堂》。
唐代吕让
柳宗元与吕洞宾都是唐代,又都是河东籍的名。一个是出名的文学家、政治更动家,一个是被神话了的道教祖师,二在中国文明史上都据有一席之地。可是不为知的是,两家还有亲戚相干;论辈份,柳宗元是吕洞宾的表叔,而吕洞宾则是柳宗元的表侄呢。
据明王枢详《列仙全传》及河南新安《吕氏家乘》等典籍记载,吕洞宾原名吕岩,又名吕煜,是吕让的儿子。唐代河东吕氏是个众族,世代书香,历朝仕宦。吕让的祖父吕延之,曾任浙江东道节度使;父亲吕渭曾任礼部侍郎、潭州刺史,生有子:温、恭、俭、让。《唐书·吕渭传》歌咏“温文体富丰,有丘明、班固之风”“恭、俭皆至侍御史,让至太子右庶子,皆有美才”。吕让有五个儿子,其中第三子吕煜,即是吕洞宾。吕煜落发修道,初改名吕岩,后又改名为纯阳子、吕洞宾。吕渭的继室、吕让的母亲柳氏夫为宗元之堂姑。故与吕洞宾为表叔侄相干。
吕洞宾,唐河中府永乐县(今芮城县)人,名岩(煜),号纯阳子,自称回道人,其故里在招贤里水竹墟。他的祖辈在唐朝皆为显臣,祖父吕渭曾为礼部侍郎,父亲吕让曾为海州刺史。据20世纪30年代在河南洛阳首次发现、现仍完好保存在河南孟津县平乐乡翟泉村村民吕氏后裔第九十代世孙吕龙江家中的《吕让墓志铭》记载,吕让生有五子四女,吕洞宾为吕让的第三子,据此推算,吕洞宾出生当在公元820年前后,这与《列仙全传》和《辞海》等书谓其出生于公元798年不一致,有待进一步考证。因《吕让墓志铭》系吕洞宾长兄吕焕撰文,四弟吕炫书丹,笔者浅见较为准确。
柳宗元与吕家相干特别很是亲昵,与吕氏兄弟过从甚密。这除了两家有亲缘相干之外,还有一个主要原由,即吕氏兄弟中的老大吕温,与宗元同为“余详革新”的中坚物、王叔文个人的主要员。其时正值唐朝中前期,朝廷趋失足,内战频频,水深炽热。面对惨酷的实际,作为有良知的青年学问分子,他们配合参与了王叔文个人,推行了一系列对比有益于黎民的政治革新,罢斥赃官,作废宫市,是以遭到大地主官僚与宦官个人的嫉恨。革新失败后,柳宗元被贬到永州、柳州;吕温也遭到宰相李吉甫的打击,先后被放逐到岭南的均州、道州、衡州,二末了都客异乡。配合的志向、配合的战役、配合的高低遭遇,使得二嘤嘤其鸣,相濡以沫。在吕温生前,宗元撰有《与吕衡州论非〈国语〉》《寄道州吕八大使》等诗文互相酬和。在吕温后,又撰有《祭吕衡州温文》《唐故衡州刺使东平吕君诔》《同刘廿八哭吕衡州》《段秀才处见亡友吕衡州书迹》等诗文凭吊悼亡。除此之外,检诸《柳河东集》,相关吕家兄弟的诗文尚有多篇,如《与吕恭论墓中石书》《吕侍御史恭墓志》《祭吕敬叔文》《送表弟吕让将进仕序》等等。综以观之,宗元与吕氏兄弟中温、恭、让三俱有文字往还。
在吕氏兄弟中,吕洞宾之父吕让是年龄最小的一个,与柳宗元相差整二十岁,二接触不是很多。现存文献中,《送表弟吕让将进仕序》是仅有的宗元写给吕让的一篇文字,也是与吕让诀别的文字。此《序》作于元和五年(公元810年)。这一年柳宗元被贬永州已整整十载。岁首?年月,柳宗元应召回到长安,们揣摸他无望中断放逐生计,不料却再次被发落到更远的柳州。在回京的长久子里,小表弟吕让造访了违睽已久的表哥柳宗元。而此时吕让刚十八岁,因承家训,饱读诗书,文笔恣肆,深得其时文士好评,故自鸣高兴,打算列孰科考,在仕途上大展鸿猷。在赴考之前,特地造访柳宗元,请他教导赐教。柳宗元在听了吕让的雄心状志后警告他,要进入仕途发挥希望,完本身的宏愿,没有学问不行;有了学问,但短缺对景理会判决独揽的才能也不行;既有学问,又擅长独揽景,机缘不好亦不行。鼓舞他以结状勤勉的态度,经由过程一步一步的致力,完本身经国济世的倾向。言语后,柳宗元当即写此文。关于此事,《吕让墓志铭》中亦有记载:“故柳州刺史柳公宗元为序饯行,具道所以然经”。此次会面即柳宗元与吕让末了诀别。不久柳即再次登上漫漫南行放逐之途,而吕让次年即中乡试,元和十年(815年)又中进士,时年3岁。元和十年(819年)十月五,柳宗元卒于柳州,享年7岁,是年吕让7岁。
柳宗元固然是吕洞宾的表叔,但是二生前并未见过面。由于洞宾是吕让的第三个儿子,后面有两个哥哥,还有。元和五年,柳宗元为吕让作序诀别时,吕让年仅18岁,可能还未婚;元和十年宗元卒时,吕让7岁,而吕洞宾此时髦在襁褓之中,也许尚未降生,是不可能见到柳宗元的。但是表叔侄两,一个主动仕进,以才学贡献社会,更动虽败犹荣,著作名垂古今;一个退隐出世,济世利,妇孺尊重,蜚声海外,从而折射出历史文明价值的多元。
吕祖诗词融禅之迹
吕纯阳字洞宾,别号纯阳子,又号回道人。道教仙人,号“玉清内相金阙选仙纯阳演正景化孚佑帝君三曹主宰兴行妙道天尊”,又称广济正道神人,灵宝真人,一气真君,妙通宏仁普惠帝君,孚佑真人,孚佑帝君,东华帝君,圆通文尼真佛,光圆自在通佛,兴隆大道天尊,道法玄明仁极无上天尊,伭元广法天尊等。全真道祖师,钟吕内丹派代表人物,被尊称为吕祖、吕祖师、吕仙祖、纯阳祖师。他出生于世代官宦之家,祖辈都做过隋唐官吏,吕洞宾自幼熟读经史,有人说他曾在唐宝历元年(公元825年)中了进士,当过地方官吏。
吕纯阳是修道教的,道教讲究练精气神,采大药炼成大丹,即所谓金丹,化成婴儿,为金刚不坏的阳神。他参黄龙祖师时,已是炼丹成就阳神出窍了。有人说吕纯阳因考不取功名,后来做了黄粱一梦,醒来以后就出家去了。他修的是道家,在唐末到五代之间非常有名。
吕纯阳即吕洞宾,唐代道士,后道教奉为神仙,是“八仙”中传闻最广的一位仙人。姓吕,名岩,字洞宾。一说为唐朝宗室,姓李,武则天时屠杀唐室子孙,于是携妻子隐居碧水丹山之间,改为吕姓。因常居岩石之下,故名岩。又常洞栖,故号洞宾。也有传说他是唐朝礼部侍郎吕渭之孙,因感仕途多蹇,转而学道。《宋史·陈抟传》记载吕岩为“关西逸人,有剑术,年百余岁。步履轻捷,顷刻数百里,数来抟斋中”,是位修道有术的高道。《全唐诗》收有他的诗作二百多首。后世道教和民间称其为“剑仙”、“酒仙”、“诗仙”闻名于世。吕洞宾得道成仙之前,曾流落风尘,在长安酒肆中遇钟离权,“黄粱一梦”,于是感悟,求其超度。经过钟离先生生死财色十试,心无所动,于是得受金液大丹与灵宝毕法。后来又遇火龙真君,传以日月交拜之法。又受火龙真人天遁剑法,自称“一断无明贪嗔,二断无明爱欲,三断无明烦恼”,并发誓尽渡天下众生,方愿上升仙去。民间流传有吕洞宾三醉岳阳楼度铁拐李岳、飞剑斩黄龙等故事,吕仙形象广泛深入民间。妇孺皆知。宋代封吕洞宾为“妙通真人”,元代封为“纯阳演政警化孚佑帝君”,后世又称“吕纯阳”。王重阳创立全真道后,又被奉为“北五祖”之一,故道教又尊称他为“吕祖”。全国各地广建吕祖祠庙,岁时祭祀,至今香火不断。相传吕祖诞辰为农历四月十四日。
吕洞宾传说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儒、道、佛三教交融。吕洞宾修习方术,得道成仙,这是道教修道、出世、脱俗的思想。他成仙之后则要“度尽天下众生”,这又体现了儒家“兼济天下”的入世思想。而长生于人世、乐于施舍的作为,又是大乘佛教思想的反映。从吕洞宾传说中可看到民间信仰中三教文化融合的印迹。二是不断增加世俗化内容,如吕洞宾时常出现于酒楼、茶馆、饭铺等吃吃喝喝,走后留下仙迹。他不拘小节,好酒,能诗,爱女色,所谓“酒色财气吕洞宾”,为人们所熟知。这些世俗生活内容,使吕洞宾这位仙人更富有人情味,赢得了百姓喜爱。三是与文人传说相结合。吕洞宾修行出走之前的儒者经历,以及他饮酒、赋诗,追求山林的情趣,更适应了文人口味。在故事流传过程中,附合了许多文人传说因素,使他同时成为知识分子形象的神仙代表。
八仙之中,吕洞宾名声最响。因为他行踪不定,经常在人间济世度人,上到达官贵人,下到乞丐娼妓,都有受过他点化的。据说,当年钟离权多次传授吕洞宾金丹大道,待钟将最秘密高深的道理讲解明白,忽然有两位仙童手捧金简宝符,传达玉帝诏命,委派钟离权为“九天金阙选仙使”,如同凡间科举的主考官了,只是主考仙界,何等荣耀。钟离权拜受诏命已毕,对吕洞宾说:“我马上要升天去了,你好生在世间修行,等到功德圆满。也会如我一样。”洞宾回答说:“我的志向与老师有些不同,必须度尽众生,才肯上升天庭。”所以吕洞宾虽然后来成了高仙,仍然在尘世救济众生。特别是贫穷患病的,洞宾更注意救治。
北宋以来 ,民间关于吕洞宾的传说很多。苗善时收编为《纯阳帝君神化妙通纪》。
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年)封吕洞宾为妙通真人;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年)加封为纯阳演正警化真君。后被尊为全真道北五祖之一。又称广济正道神人,灵宝真人,一气真君,妙通宏仁普惠帝君,孚佑真人,孚佑帝君,东华帝君,圆通文尼真佛,光圆自在通佛,兴隆大道天尊,道法玄明仁极无上天尊,伭元广法天尊等。
南宋初人吴曾所撰的《能改斋漫录》卷十八中,记有吕祖自传。据说吕洞宾曾自言:“世言吾飞剑取人头,吾甚晒之。实有三剑,一断无明烦恼,二断无明嗔怒,三断无明贪欲。”
【苏幕遮】
天不高,地不大,惟有真心,物物俱含载。不用之时全体在。用即拈来,万象周沙界。
虚无中,尘色内,尽是还丹,历历堪收采。这个鼎炉解不解。养就灵乌,飞出光明海。
【沁园舂】
切劝学人,悟取灵台,休得外求。这天机玄妙,非容易,与君今日,细说根由。没口婆婆,偏能言语,没脚童儿,擅蹴戏球。真消息,见云埋玉洞,月照金楼。
有谁似我能修。把狮子擒来变作牛。向黄河浪里翻筋斗。太阳宫里,捉住猕猴。白雪花开,青云子结,占得玄关第一筹。仙宫舍,跨骊龙归去,永玩瀛洲。
【又】
打破疑团,谢了空花,饮啄随缘。有蒲团禅版,消磨白日,临风对月,可度流年。携个山童,拖条藜杖,闲趁松风影里眠。从今后,袖金针玉线,顿锁为烟。
何须祖祖相传。被渭水松风泄尽禅。昔年会向,水中摸月,如今却解,火里生莲。向上宗乘,别无玄妙,十百元来是一千。翻身处,见沤停巨海,云散长天。
【又】
真一长存,太虚同体,妙门自开。既混元初判,两仪布景,归根复命,全藉灵台。浩气冲开,谷神混化,一点灵光空际来。凝神处,听龙吟虎啸,杀地风雷。
奇哉妙道难猜。解点化愚迷成大材。与君说破,分明状似,蚌含渊月,秋兔怀胎。壮志男儿,当年高士,莫把身心惹世埃。功成后,便登紫府,位列仙阶。
【曲江秋】
如何是道。这一点、古今寻求颠倒。人人有分,个个不亏少。皆因动念错,染着处、便生烦恼。若也般般放下,有何微奥。
随分随缘且过,究本来面目,直须分晓。寒炉冷灶。对虎龙吟啸。目前便是了。更不向、外边寻讨。不问神仙与佛,共同觉照。(以上二首道藏本《鸣鹤余音》卷五)
【又】
万法由心,应观法界,一切心造。瞿昙同归,去揆不离,即心是道。自从识得坎离,交际炼药,粗知昏晓。看鸡飞蟾宫,兔走丹阙,更无烦恼。
气中真液,液中真气,和合不多不少。种得黄芽,炼成赤水,龙虎交围绕。九还七返,工夫到后,还我旧时年少。待三千,功圆行满,恁时是了。
【又】
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一真含众妙,入希夷。昭文不会,气候有成亏。妄心寂灭尽,困睡饥餐,更无作用施为。
念佛虔诚即是丹。念珠百八转循环。念成舍利超生死。念结菩提了圣凡。念意不随流水去。念心常伴白云间。念开妙窍通灵慧。念偈今留与汝参。
吕洞宾在荆门
发表日期:2010年1月4日已经有488位读者读过此文    【浏览字体: 】
杜文成
一、吕洞宾修练青龙山
吕洞宾,名岩,号纯阳子,生于唐德宗贞元十四年(公元798年)四月十四日,今山西丙城永乐县人,八仙之一。宋元南北两真奉为祖师,元代封他为“纯阳演政警化孚佑帝君”。
《道教辞典》中收集了吕洞宾关于养生、疗疾、养颜等方子一百余篇,《全唐诗》中收录了其创作的诗词近三百首。吕洞宾是道教发展史中举足轻重的人物,《仙源流派》载:“大道之传,始于老子,而盛于吕祖”。
吕洞宾少时异常聪慧,但累举进士不第。直到唐宝历元年(公元825年)两鬓斑白时方中进士,做到两县县令。后弃官出逃,到九峰山修行。在山上遇仙人汉钟离,得其《灵宝毕法》,又得火龙真人《天遁剑法》,修炼成仙,被誉为“色仙”、“剑仙”、“酒仙”、“诗仙”。云游天下时曾在江淮斩蛟,岳阳弄鹤,客店醉酒。吕洞宾有诗云:“朝游蓬岛暮苍梧,袖里青蛇胆气粗,三醉岳阳人不识,浪吟飞过洞庭湖”。
传说吕洞宾驾鹤云游天下,从襄阳至长沙途经荆门时,曾在青龙山下的卧云洞修炼数年,并在此留下了许多优美动人的故事。
二、吕洞宾与荆门上清丸
据传明末清初荆门城关大南门外石桥南头,居住着一位叫李文光的中医世家,其家中秘制的中药“上清丸”系吕洞宾赐予。清嘉庆年间编修的《荆门直隶州志》中亦有“李文光遇仙记”的记载。
传说李文光青年时求仙不遇,偶到城北上泉寺边闲玩,遇一乞丐。两人共论修行之道,甚是投机。后经乞丐点化,李文光闭门学医,济世救人。该乞丐就是吕洞宾的化身。
10年后的一天,八仙聚会白云楼,纵论修道之心得,共商“八仙过海”之大计,不知不觉酒醉。天气甚热,八仙结伴到龙泉洗了个澡,遂到大南门城楼上休息。一看到李家药铺人来人往,求医者众多,八仙知百姓为“牙热上袭”所扰。于是吕洞宾和铁拐李化为乞丐前往李家试探。在试探中,二仙发现李文光不仅医术精湛,而且收费低廉,还免费为贫者施医施药,在民众中口碑极好。于是,吕洞宾授之以上清丸秘方,解了百姓之忧。
后来,荆门上清丸在以后的300年里,一直畅销于中国大部分省份及东南亚和英、美等国家,久盛不衰。
三、吕洞宾伏虎记
话说吕洞宾在青屏山的羞仙崖被羞之后,遂驾白鹤云游四方,途经荆门时发现青龙山下的白云洞非常适合修炼,于是停顿下来,一面潜心修道,一面济世救人,普渡众生。
又说城南虎牙关有一飞虎洞,洞内有大小两只飞虎,经常出没于山林、村庄残害生灵,方圆百里百姓惨死无数。人们怨声载道,纷纷至白云洞哭诉。吕洞宾听后异常气愤,决心伺机除掉飞虎,还百姓平安。
傍晚,吕洞宾驾鹤来到飞虎洞,正逢飞虎外出觅食,吕洞宾怒目圆睁,拔剑直刺飞虎,剑中飞虎臀部时金光四射,其坚如钢铁。正要刺第二剑时,吕被飞虎一掌击翻在地。白鹤见状忙扶起主人匆匆离去。飞虎扑空,兽性大发,遂腾云紧追不舍,吕只好随鹤降落白云洞中。飞虎未能追到吕洞宾,也只好回洞设计报复。
次日,吕饮酒归途中,飞虎化为一妙龄女子哭诉:“父母上山祭拜时被飞虎叼走,生死未卜,自己侥幸得逃,望吕仙搭救。”吕见其甚是可怜,恶骂飞虎一番便带至洞中安顿。白鹤见状,力劝吕,恐防有诈,但吕善心已定。深夜,飞虎见吕、白鹤渐已入睡,遂化成原体,准备将吕置于死地。就在此时,吕因白日饮酒过量,口渴起来喝水,猛然发现飞虎,酒意顷刻全无,随手拔出宝剑与飞虎展开厮杀。白鹤被打斗声惊醒,协吕作战。打斗中,吕洞宾抓住空隙,一剑刺中飞虎腹部,飞虎落荒而逃。白鹤为了保护吕而被飞虎猛咬一口,气绝身亡。吕见白鹤死去,伤心至极,泪水流在白鹤身上,白鹤化为一朵白云。吕驾白云直奔飞虎洞,悄然潜入洞中,发现飞虎已沉睡,吕趁机一剑刺中小虎心脏。飞虎见小虎毙命,暴跳如雷,但由于伤势过度,不到几个回合,也被吕一剑刺死。
荆门百姓为答谢吕洞宾伏虎之恩,就在他曾栖身的卧云洞上修建了白云楼,在白鹤死去的地方修建了招鹤亭,以示纪念。每逢初一、十五,百姓设坛燃香供奉参拜,农历四月十四达到高潮。(原载2002年6月21日《荆门日报》)
吕祖·纯阳子·吕洞宾——道家纯阳派祖师 ___给个亮___每日膜拜帖,无量天尊
吕洞宾,名吕岩,道号纯阳子,人称吕祖。为民间传说的八仙之一。但据史料记载,以及遗迹流传,均可证明吕洞宾确有其人。唐德宗贞元14年(公元799年)4月14日巳时出生。曾祖父吕延之为浙东节度使,祖父吕渭为唐宪宗时礼部侍郎,父亲吕让为海州刺吏。
呂洞賓,民間一般稱他為“孚佑帝君”、“呂純陽”、“純陽夫子”、“恩主公”、“仙公”、“呂祖”等,道家則稱他為“妙道天尊”,佛家又稱之為“文尼真佛”,為民間傳說的八仙之一。呂洞賓也是“五文昌”之一,常與關公、朱衣夫子、魁星及文昌帝君合祀。元時封為:“純陽演正警化孚佑帝君”,是為“孚佑帝君”之由來。而他的香火跨越儒、道、佛三界。
呂洞賓姓李,是唐朝山西省浦州永樂縣人,唐德宗貞元十四年(798)四月十四生,傳說異香滿室,有白鶴飛入帳中不見,呂洞賓自幼聰穎,十歲便能文,十五歲就能武,精通百家經籍,唐文宗開成二年舉進士第,出任江州德化縣令一職。
不久因宰相李德裕結黨營私,呂祖不願偕同,於是棄官隱居於盧山的深林山洞中,因該洞有兩個出“口”,於是便改姓為“呂”,並自稱為是洞中的賓客,改名為“洞賓”。
後來遇到火龍真人,並得其真傳,學得天遁劍法。又於長安遇古仙人鍾離權結為知交。旅邸中鍾離權吟詩一首曰:“坐臥常攜酒一壺、不教雙眼識皇都、乾坤許大無名姓、疏散人間一丈夫”。以試探呂洞賓之心願,呂洞賓遂以詩答曰:“生在儒家遇太平、殘簪纓重帶布衣輕、雖能世上爭名利、臣事玉皇朝上清”。
鍾離權聞後知其可渡之人,仍再以術相試,使呂洞賓昏睏入睡,夢己中第,舉進士外放知縣,旋升府道而翰林,娶嬌妻美妾子嗣昌盛而皆顯貴,己則身居宰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享盡榮華富貴,十載已過,忽獲罪,摘官抄族,妻離子散,榮華富貴盡成過眼雲煙,己身軀佝僂,踽踽風雪中孤苦無依之流浪老人。黃梁一夢,人生五十寒暑已易,轉側醒來,見鐘離權獨坐榻旁笑曰:“你在夢中一浮一沉,變化萬端,眨眼間人生五十寒暑,得之固則以喜,失之又何足以悲,白雲蒼狗,過眼雲煙,所要者仍在徹悟,人生何似南柯一場”。
呂洞賓頓悟鐘離權乃神仙前來渡化於己,遂決意隨鐘離權遁入終南鶴嶺,修鍊成真,得道時立誓言:“不渡盡蒼生、不欲仙而去”。得到真傳的呂祖遍遊民間,歷江、淮、湘、潭、鄂、岳及兩浙等地,濟世化人。
五代以後,時局大亂,人民飽受流徙之苦,纯阳吕祖經常現身於世,拯救貧苦百姓。纯阳吕祖的劍朮一斷煩惱,二斷色欲,三斷貪嗔,對北宋教理的發展,有一定影響。道教全真教奉呂洞賓為北五祖之一,世稱“呂祖”、“純陽祖師”。
宋徽宗封呂洞賓為“妙道真人”、元朝初封吕洞宾為“純道演正警化真君”,元武宗時加封為“孚佑帝君”。北宋真宗時,呂祖被加封為“英顯武烈王”。宋徽宗崇信道教,宣和元年(1119),詔封呂洞賓為“妙通真人”。元世祖至元年(1269)封“純陽演正警化真君”。元武宗至大三年(1310)加封為“純陽演化孚佑帝君”。
吕洞宾是唐代末期,中国道教史上承先启后的重要人物。对道家内丹术和武术的发展,起了极为重要作用。五代、宋、元时期的一些著名高道,绝大部分是吕祖的嫡系传人。那时期的一些重要流派,也绝大部分是吕洞宾的传人所创立或继承。
施肩吾、郭上灶、刘希岳、张中孚、沈东老、何昌、麻衣道者、华山派开山祖师陈抟老祖、道教南七真之祖刘操(海蟾),都是吕洞宾的弟子。刘操(海蟾)开创了道家南派。他的七大弟子为道家南七真。北七真之祖王重阳是刘操(海蟾)的弟子,是吕洞宾的再传弟子,王重阳开创了道家全真教,他的七大弟子(即全真七子)为北七真。
吕洞宾留下的著作也非常丰富。有关于道教的理论,有关于内丹修炼术的理论和实践,还有大量的诗文歌赋。
正史、野史中,关于吕洞宾的生平、事迹和传说的记述也很多。全国各地有关吕祖的遗迹甚多。
在五代、北宋时期,在道教和民间,就已形成了对吕洞宾的崇拜、信仰。在民间,吕洞宾是一位与观音菩萨、关公一样妇孺皆知、占尽香火的人物,他们合称“三大神明”。
全国各地祭祀他的庙观楼阁、洞天仙府,不可胜数。而以“吕祖”和“纯阳”命名的吕祖殿、纯阳殿、吕祖阁、吕祖庙、吕祖洞、吕祖岩、纯阳山、纯阳洞、纯阳宫、纯阳阁、纯阳楼、纯阳堂、纯阳祠、纯阳庙、纯阳殿、纯阳观、纯阳庵、纯阳塔、纯阳井、纯阳亭等的遗迹,名目繁多,到处都有。武汉黄鹤楼旁原有吕祖阁,长春观内有吕祖阁。香港有纯阳小学、纯阳实验学校、纯阳厂、纯阳餐馆、纯阳旅店,还有以纯阳命名的药品:纯阳果、纯阳正气丸等,真是无处不在。
据《宋史  陈抟传》记载,“吕洞宾有剑术,百余岁而童颜,步履轻疾,顷刻数百里,世以为神仙”。
史书上还记载吕洞宾的话说:“世称吾能飞剑戮人者,吾闻之笑曰,‘慈悲者佛也,仙犹佛尔!’,安有取人命乎?”这也说明吕洞宾的武功高超卓绝。
明代学者黄宗羲在《宋元学案·太极图辨》中说:“河上公本图名《无极图》,魏伯阳得之,以著《参同契》。钟离权得之,以授吕洞宾。洞宾与陈图南(陈抟)同隐华山,而以授陈。”陈抟将此图刻在华山石壁上。而据《宋史·陈抟传》所记载,也说明陈抟得到了吕洞宾的传授。
黄宗羲还说“陈又得《先天图》于麻衣道者。”而麻衣道者也是吕洞宾的弟子。
陈抟、王重阳、全真七子、张三丰,也都是武功出神入化。王重阳还是武举出身。吕洞宾既然将太极图传给了他们,也自然将拳功及剑术传给了他们。
比如:陈抟在武当山五龙观修炼,不久迁往诵经台,再迁白云岩,共达二十多年,后隐于华山云台观,又止少华石室,创立了华山派。现所见华山派遗留下来的拳术,都具有太极拳的某些特点。如,目前流行的《六合八法拳》,为华山派一脉相承,其拳理和行拳规则,就有点类似太极拳。
张三丰是全真派道士,曾学道于火龙真人。而火龙真人既学道于麻衣道者,又学道于陈抟。故张三丰为麻衣道者和陈抟老祖的再传弟子。亦为吕祖的后代弟子。如张三丰的睡功“蛰龙法”即属陈抟一脉。所以,太极图也很自然地传给了张三丰。
如此看来,张三丰继承了吕洞宾的拳理拳法和太极理论,又吸收其他派拳术,终于成为太极拳的集大成者,把太极拳推向顶峰,是完全有理论和实物根据的。
张三丰留传有遢派、新宗派、檀塔派,后演变为隐仙派、自然派、三丰自然派、等九个派系。
刘操(海蟾)、王重阳也是吕洞宾的弟子,刘操(海蟾)开创了道家南派。他的七大弟子蓝元道、马自然、王庭扬、张伯端、晁迥、曾慥,被尊为道家南七真。其中,张伯端传石泰、薛道光、陈楠、白玉蟾、彭耜;彭耜又下传萧廷芝、留元长、詹继瑞、王金蟾、方碧虚、林自然、桃源子。其中王金蟾传李道纯,被称为中派。
而晁迥的弟子又开创了双修派,下传有刘永年、翁葆光、若一子。
王重阳则开创了重阳派,即全真派。他的七大弟子为全真七子,为北七宗。他们大都在武当山修炼过。对太极图也有承传,这从他们留下的修炼著作中,可以看到对太极图原理的运用。
其实,王重阳为刘操的弟子,为吕祖的再传弟子,即徒孙。由于全真派后来发展很快,影响巨大。成为中国道教两大道派之一。故后代弟子将王重阳向上抬升,奉为吕祖的弟子。不过,在道教内部,道人修炼至年纪九十,或其他特殊情况,即谓之超界,可以通过一定程序和仪式向上提升一辈。
全真七子之一的邱处机,道号长春子。道法高深开创了全真教龙门派,后代弟子众多,成为全真教最兴盛的派系之一。
在北京白云观道教《诸真宗派总簿》所记录的86个派系,有40个派系可以确定是吕祖的后代传人所开创。其实,中国道教派系繁多,无法弄清楚,远远不止86个。派系之间有融合有分化,有合并有分支,还有创新。有的派系兴旺发达、人数众多,有的萧条冷落,人数稀少,或逐渐消失。这主要由于主派者的文化修养,道法修为,指导思想,经营策略等原因所造成。就现在来说,道教已经不存在这么许多纷歧错杂的道派,过去的小支派,不入于全真,便已附于正乙。
纯阳吕祖所创所传的武功和养身术,内容丰富。有内丹静功、内丹动功、拳术、剑道、内功,以及专修绝技功夫,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有完整、系统的理论。内涵完全符合太极、阴阳、五行、八卦原理,属于纯粹的道家特色。
所以,纯阳武功和养身术也被吕祖的后代弟子视作密宝。纯阳吕祖的这些后代弟子,虽然以后各自开山创派,而吕祖纯阳所传武功和养身术,仍然被视作密宝,在部分弟子中秘密地承传下来,不作公开传授。造成传人也越来越少,
又由于道教武术、内功、内丹术、以及阴阳术、房中术的修习方法,到高级阶段,有很大难度,要求很高的悟性和很深的文化水平,不是一般人所容易理解和做到,故有“道不乱讲,艺不乱传”的戒律。因此,择徒非常严格,真正的传人并不很多。这就更造成纯阳武功和养身术在道教内部的传人也越来越少,内容失传的越来越多。
纯阳派的承传,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原因,就是纯阳派的丹道修炼和武功修炼都非常高深,承传不易。纯阳又是剑仙,仅就剑仙的修炼而言,对传人的要求特别严格,非一般人所能企及。故此,能全面系统继承纯阳派者,也确实不大容易,更谈不上大发展。再者,即使都是同一个门派,也不是个个都能达到那种顶尖水平,能够达到最高境界者,总是极少数。纯阳派也是如此,不然那就神仙遍地了。
这也同现在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以及文科学术一样,学习研究竟者成万上亿,而能成为大发明家、大科学家、大学者、获若贝尔奖者,又有多少。
武当山五龙宫纯阳派幸存有比较原始的一脉。纯阳派十六代宗师独深道长,是当时全面继承纯阳派武功的唯一传人。独深道长已是单传,再单传至纯阳派十七代王至道道长,又单传至纯阳派十八代刘理航道长,三代单传,几成绝学。真是危乎其危,险遭灭门。
目前,纯阳武功在全国各地可以偶尔看到零星传播在一些武术门派中的吉光片羽,而比较系统完整的纯阳武功,除了刘理航道长在武汉有传人之外,别无二家
吕洞宾,名岩,字洞宾,道号纯阳子,唐河中府永乐县(今山西省芮城县永乐镇)人。吕岩乃宦门之后,祖辈数世皆为朝廷显宦。上祖吕子臧,隋末拜登州剌史,又为南阳郡丞,后封为南阳郡公。至唐代,高祖吕諲,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赠吏部尚书。曾祖吕延之为浙东节度使。祖父吕渭为礼部侍郎。吕渭生四子,其中温、恭、让皆居显位。吕让系吕岩之父,曾官拜海州剌史。
吕洞宾生于798年(唐贞元十四年),卒年不详,是唐末著名的道学家、医学家、养生学家、书法家和丹经诗人。宋金以来道教各派特别是全真道尊其为师祖。
吕洞宾自幼聪敏过人,过目成诵,出口成章。长大后「身长五尺二寸,喜顶华阳巾,身衣黄白衫,系一皂绦,状类张子房,二十不娶。」会昌年间(841─846年),吕洞宾参加进士考试落榜。直到862年(咸通三年),才考中进士甲科,年已64岁。曾任五峰、庐山、浔阳(今九江市)县令。游庐山偶遇钟离权,浩然发栖隐之志,弃官从道,结茅于庐山等处。后又到中条九峰山(今芮城县大王镇西尧村北后山)、终南山等处,潜心学道。曾遍游江、淮、湘、鄂、鲁、豫、粤、浙等地,施医治病,惩恶扬善,行侠布道。
任继愈主编的《中国道教史》(1990年6月第1版,1997年7月第5次印刷)指出:「唐末五代的社会动乱,给修道之人的队伍中,又增添了两类人,其中一类,就是仕途无望,归隐山林,从道教中寻找寄托的人。这部份人中,有的是举进士不第,遂退归林下,有的是辞官而去,逃于世外。」「另有一类专修道教之方术的人,以求在乱世中或生存自保,或救助贫弱。这类人虽然并不一定都是读书人,但也同是借道教以度乱世。」「唐末五代所出现的这两类追求道教的人物,可以找到一个把这两类人物融于一身,而又对后来道教发展影响最大的人类来作为代表,这个人物就是后来被传为神仙的吕洞宾。」
吕洞宾作为「对后来道教发展影响最大的人物」,在台湾南怀瑾先生着《中国道教发展史略》中,给予很高评价:「晚唐以后,有吕纯阳真人,忽自崛起于道教之间,历宋、元、明、清千余年而至现代,几如太上老君的副业。自元朝以来,又被尊封为「孚佑帝君」,其声望之隆,震撼中外,殊非张道陵、寇谦子、葛洪、陶弘景等先知所及」。「总之,吕纯阳新兴道教的宗旨与传统,是以直接上承东汉时代正统道家魏伯阳的丹法为道统,大有摆脱道教的宗教形式而别具风格。若从纯粹的道家立场而言,以其比拟佛教禅宗派的大师,如百丈、马祖、黄檗、临济师徒,并无逊色。由秦汉以来,迄于晚唐的道教,一向皆在鱼龙混杂、支离破碎的状态中。自吕纯阳以后,正统道家与道教,忽自别有一番面目。因此产生宋、元以后,道教各宗的道派与丹法,犹如禅宗在晚唐以后,兴起五家宗派的盛况,实在皆由吕纯阳新兴道教而开始」。因此,吕祖确是宋金以来新兴道教的思想领袖。
道教内传说他遇苦竹先生,传得高奔上圣之法;遇大素真君,传得太玄日月之法;遇火龙真人,传得天遁剑法。在长安遇钟离权,经过「十试」,授金丹太乙之功。他改剑术为「第一断色欲;第二断贪嗔;第三断烦恼」。他改丹铅与黄白之术为内功。以慈悲度世为成道的路径,强调慈悲博济为道,能修而行之者为仙。他和钟离权改变了修道著作理明法暗的状况,第一次向人们披露了修道的具体方法,强调精、气、神的整体修炼与阴阳五行观念的结合,是改外丹为内丹的重要人物。
吕洞宾怀有救世之志,认为人若能忠于国,孝友于家,信于交友,待下以仁,不慢自己,「不欺暗室」,以方便济物,「以阴骘格无,人爱之,神鬼敬之,即此一念,也与吾同」,虽不曾相见,「犹见吾也」。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吕洞宾重视道德教育。从他的有关著作中可以看出,他吸收了儒家的道德教育思想,把忠孝诚信、逊悌谦恭、仁义礼智作为道德教育的内容,而忠孝诚信则为核心。他说:「忠孝二端,为天地间第一根本。」「道中不止忠孝,而忠孝为行道始。」「莫大神通,全在忠孝。」他认为,父母「十月怀胎」、「三年乳哺」、「自忍饥以饱其子,自受冻而衣其儿。」「欲报亲恩,自当竭力尽心才是。」他还认为,「能孝即能忠,能忠必先孝。」那些「信诚仁德,逊悌谦恭,心正神明,心正慧灵」的孝忠之人,自然有仙师引度成功。不仅世人应该如此,而且神仙亦然,「无不忠孝之神仙,无不忠孝之佛祖。」他说:「(不孝亲者)鸟兽弗若,在世则为人鄙贱,在国则为法不容。上而神瞋,下而鬼恶。或水火瘟厉鬼魅厄数难逃,甚而雷轰电击,震尸毁体,火水不受。」「故忠孝之人,朝廷褒之,史册传之,天道佑之,鬼神敬之。以视不忠不孝,显被刑诛,阴遭鬼责,万世贻讥,永沈恶趣者,奚啻天壤。故凡疫疠刀兵,水旱饥馑,皆不忠不孝之招也。」吕洞宾自幼寻儒业,入道之后,又主张三教合一,殊途同归。所以,他的道德教育思想与儒家十分相近。不同的是,儒家施孝忠仁义之教,是为了正序明伦、流芳百世;吕洞宾宣扬忠孝仁义的目的却在于延年益寿,得「道」成仙。吕洞宾提出道德教育和修养的方法,一是称善、弃恶、改过。他说,称善「可以寡祸,可以致祥。」「不独一身荣昌,子孙亦获吉庆;不独一家康泰,一里尽得消殃。」「念于善,则属阳明,其性入于轻清,此天堂之路。」而且,他还认为「虽明丹理,不称行动,损他利己,魔来堑灵。」学道之士「先须称善功,善功多称道缘通。」然而「天下之人,为善者少,作恶者多。」所以,吕洞宾告诫一切世人,应当摆脱恶念,弃恶从善。不仅自己如此,而且还要教化他人,行善弃恶。他说:「行吾道者,如遇不善之人」,不能「乘人过失,指摘瑕疵,恣肆讥讪,妄行诋识,表自己之长,暴扬人短」,而要「以德理化之」,「要柔以处之,和以接之」,「即彼汩没已深,斫丧已甚,稔恶不悛,遽难感化者,亦须善待之。」「积过则如丘山,积功则如勺水。生死权衡,一念转轮。」但是,人也不能存心动果报之念,因为存心果报,就是「作不善之根」。他说:「如人行一善,或十善百善,私心计曰:天其有以报我乎?如其不报,则以为作善无用矣,而作善之心辍。如人行一不善,或十不善,百不善,私心亦计之曰:天将有以报我乎?如其无报,则以为作不善无伤矣,而悔过之心辍。」他还强调,「人孰无过,惟在知悔而善补。」「惟知有过,则宜速改。」「人但一心悔过自修,道不远矣。」「能改一过,即获一善。」二是强调修「道」必须先修心,以保持天真自然的本性。心是精、气、神的主宰,希贤希圣都不久乎此心。修心首先要「寡欲清心,能知静摄」,才可希冀长生不死,脱质成仙。其次,要内观自省。「大凡作事,不必问人之是非,必要内省。」「上古神仙诸佛,也是人修得。」「明哲宜为效法」。
关于吕洞宾的日常生活,从其诗作中可以看出,「闲来无事玩青山,闷即街头货丹药」,「起来旋点黄金卖,不使人间作孽钱」,点金合药,以此为生。「木雕泥塑静中身,心境休沾一点尘」。「闭门清昼读书罢,扫地焚香到日晡」,靠坐禅、读书来度日。「绿酒醉眼闲日月,白苹风定钓江湖」,「等闲倒尽十分酒,遇兴高吟一百篇」,以垂钓、饮酒、赋诗、作书自娱。此外又弈棋、舞剑、抚琴,这些都是士大夫所崇尚的,再加上道教的炼丹、佛教的坐禅,寄情物外,了绝尘缘,的确是避乱全生的好办法。宋徽宗的宣和内府藏有吕洞宾的草书作品。《宋史.陈抟传》谓:「关西逸人吕洞宾,有剑术,年百余岁,步履轻捷,顷刻数百里,数来抟斋中。」后代传说他能飞剑取人头。吕洞宾精于道教之方术,并能以各种方术助善除恶,解人急难。他有度人之心,尽游人间,而人不识。或做读墨客,索价甚昂,没有人理他;或作傲士,忽然而来,又飘然而去,要等到他去后,人家方始知道是神仙,而懊恼之至。所以后代演变出许许多多关于吕洞宾为人医病、救度穷人、惩除恶人的故事,并把各种神仙方术,神仙故事,都附会到吕洞宾身上,使他成为道教中无所不能的神仙人物。从宋代起吕洞宾信仰形成后,被道俗共同奉为八仙之一,且在八仙中最为著名。
金元之间,全真道大兴,崇奉吕洞宾为师祖,逐使吕祖庙、纯阳宫遍及南北各地。芮城县永乐镇招贤里系吕洞宾故里,被全真道视为祖庭之一。元初将吕公祠观扩建为规模宏大的大纯阳万寿宫,俗称永乐宫。宫中纯阳殿五十二幅壁画为《纯阳帝君新游显化图》,即描绘吕氏作为神仙中人的一些「事迹」。
吕洞宾多次受到封建统治者的诏封:1119年(北宋宣和元年),诏封为妙通真人;1269年(元至元六年),封为纯阳演正警化真君;1310年(元至大三年),加封为纯阳演政警化孚佑帝君。同时被全真道推为北五祖之一。在全真道的道观里,大都有吕祖殿或祠,供奉吕洞宾。
吕氏著作有《九真玉书》、《青山堂易说》、《指玄篇秘注》。《全唐诗》中有诗四卷。《道藏辑要》录其诗作等。台湾著名学者南怀瑾称吕洞宾为「革命神仙」,赞赏他极力弘扬内丹派新道教,一改陈腐误心性命的外丹旧教,可与「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文公相匹配。
吕洞宾诗从内容来划分,大致可分为题咏、赠答、劝度、修炼这样几类,题咏诗多好事者为主,更隐姓名,使人猜测,以欺世惑众。赠答诗赠答人物多不可考,或依传说因事设诗,或依灵迹移花接木,改窜他人之诗以当之。故前两类伪多真少。劝度诗大部分见于《浑成集》上卷。修炼诗多言内、外丹事,内外丹兼修是北宋道教修真理论的一个特点,吕洞宾倡此说是必然的,所以后两类可说是真多伪少。但是《吕祖志》,《混成集》中所收的诗歌词曲多是南宋以前出现,其影响是存在的,可作为研究昌洞宾和宋代道教的主要参考资料。
胡应麟的《少室山房笔从》玉壶遐览三云: “考吕之显迹五代,见于杂说者,其句有饮海龟儿人不识、烧山符子鬼难看’见于诗话者,其句有‘一粒粟中藏世界,半升档里煮山川夕似是本诗。而‘朝游北海暮苍梧’亦可信者,然皆五代小说所载也。”“饮海龟儿人不识”诗,见于《纯阳吕祖集》及《吕祖志》“真人本传”中,其他诸本皆题为《送钟离云房赴天池会》,唯《浑成集》不加题目,与其他七律合编,并诸本文字不尽同。《金莲正宗记》纯阳吕真人条亦记此诗日:“俄而之间、仙人数辈,特邀先生(正阳真人钟离权)赴蓬菜之会,吕公泣下拜启,师真云车东迈,何日言归,遂以诗祷之日:‘功满来来际会难,又闻东去幸仙坛,杖头春色一壶酒,顶上云攒五岳冠,饮海龟儿人不识。烧山符子鬼难看,先生去后身须老,乞与贫儒换骨丹。’正阳答日:‘金丹一粒定长生,须向真铅炼甲庚,火取南方赤凤髓,水求北海黑龟精,鼎攒四季中央合,药运三元八卦行,斋戒与君成九转,一丸人腹鬼神惊。’诗毕遂去。”钟离答诗诸本皆以其为吕诗,并与前一首合编,“真人本传”中无钟答诗之事。这些都是后来传说,固不可信,但诗却可能是真的。钟吕传授之说后起,遂有人依所传吕洞宾诗因诗设事,编造钟吕传道故事。
前所引两首,《浑成集》收入一组七律中,共六十六首。这组诗《吕祖志》收六十三首,与《纯阳吕祖集》同。《吕祖全书》则收入前所云:“七律一百另七首”中,并包括“一粒粟藏世界”诗。这一组七律,虽各本所收数量不同,编排顺序却大致一样,估计都是较早的吕洞宾诗作。如其中收《赠陈处士》、《哭陈先生》二首,即为与陈搏之诗。
这两首诗,《吕祖志》中有题,《浑成集》中无题,不知陈处士,陈先生何许人。《吕祖全书》题为《赠陈处士烈》、《哭陈先生烈》,题下有“按神仙鉴系陈烈。”《终南山人集》题为《赠福州处士陈季慈烈》。查赵道一《仙鉴》无陈烈事,而《宋史》卷四百五十八有传,言其学行端伤,重尊古礼,似一腐儒,绝非山林乐道,高举远引之士,与诗中所记不相类。《赠陈处七》云:“青霄一路少人行,休话兴亡事不成,金榜因何无姓字,玉都必是有仙名。云归大海龙千尺,月满长空鹤一声,深谢宋朝明圣主,解书丹诏诏先生。”陈搏经唐末五代,历数朝之兴败,并“唐长兴中试进士不第”,遂修仙去,与吕洞宾唱酬如交友。(参见《道藏》洞真部《太华希夷志》)周世宗、宋太宗屡召之.(参见《宋朝事实类苑》卷四十一)这些都一与诗的内容相一致,并其诗云“宋朝”,而不言“本朝”,“国朝”或“圣朝”,时似在大宋开国之初。又苗善时《纯阳帝君神化妙通纪》中“袭明印第七化”,即言此诗为吕洞宾“宋初别华山赠敬希夷先生诗。”亦以《哭陈先生》诗为悼陈传之作。
这一组诗中,又有赠剑客诗数首,多处提到镜剑。吕洞宾有剑术,传为剑仙,与剑客往来事有可能。关于剑客的诗还有七绝若干首,这些都可能是吕洞宾诗。
《吕祖志》卷四有五言律十八首,见收于他本,但皆为十六首,而《浑成集》未收。其中有两首见引于《还丹众仙沦》(《道藏》洞真部),此书为皇枯四年(1053年)抱腹山人杨在集,大概这一组五言律亦为北宋初所传吕洞宾诗,或为吕洞宾所作。
吕洞宾歌不多,《吕祖志》收十首,与《纯阳吕祖集》同,《浑成集》一首,《终南山人集》十三首,《吕祖全书》十四首,多言修炼事。以下对其中几首加以考辨。
第一,《赠白龙洞刘道人歌》
陆西星《终南山人集》假吕洞宾自记云:“吾作《白龙洞刘道人歌》,道人即海蟾也。龙洞在首阳太华两山之间”…,海蟾隐此,吾作长歌寄之。他日度紫阳,即以此歌为衣钵,故此歌亦载于《悟真篇》中,盖紫阳即吾作而润色之以度人者。所易字句,比原作稳洽,可照《悟真》参之。”此歌见张伯端《悟真篇》,必后人略加更改收入吕洞宾集中,遂成吕作。陆西星欲盖弥彰反证其为。
第二,《敲艾歌》
陆西星以为作于南唐中兴时,此说不可信明万历间杨氏刊吕祖文集才补入此歌‘以前诸本皆不收。这有两种可能,一是此篇晚出,二是前人不以其为吕洞宾作。其起句为“汉终唐国飘蓬客”,陆氏亦假吕洞宾自记日:“吾《敲艾歌》起句,不已汉末周朝而已,汉终唐国者以南唐尚在也”。《吕祖全书》卷三十一,有明正统八年(1443年)无暇子钱道华注日:“后遇钟离权正阳帝君授与大道,修炼已成,遂作此《敲艾歌》云:汉终唐国飘蓬客也。”寓以汉授唐。这两个解释互相矛盾,皆属不经,此歌《浑成集》、《金丹诗诀》皆不收,大概出于元代。
第三,《窑头坯歌》
《终南山人集》中,题下有注云:“绍兴庚辰作自记”,陆氏此说不错,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十二记《吕公窑头坯歌》一卷,以陶器为喻也。”而晃公武《郡斋读书志》与郑樵《通志艺文略》皆不载。歌中还提到富郑公,张尚书,赵枢密,据《吕祖全书》卷五注,此三人为富弼、张商英、赴鼎,后二人皆历南宋,故此歌出现的时间,也就在南宋初,不过是否像陆西星说的那样确切,就不得而知了。
其他如《谷神歌》、《秘决歌》之类,出现的时间也不会太早,大概也就在北宋末、南宋初,此时钟吕传说最盛,《钟离权传灵宝毕法》,吕洞宾《肘后三成篇》、《九真玉书》之类,也都在这个时期出现,所以这些歌,必是此时好道者为之,并可能是张紫阳一派的南宗道士。
《吕祖志》卷六,收《渔父词》十八首,《楚江南》十一首,《沁园春》四首,杂曲十首。比《纯阳吕祖集》略多收一,二首,大概南宋以前所传的吕洞宾词曲也就是这些了。其出现的时间,大概和前面的“歌”差不多,传于两宋之际。
其词主要言内丹修炼事,兼有些修仙出世的思想和佛家说教。《沁园春》中有一首见于《青琐高议》及《苔溪渔隐从话》,即《道藏》中《吕纯阳真人沁园春丹词》。杂曲中有二首见记于《夷坚志》及《若溪渔隐丛话》,话》。《夷坚丁志》卷第十八有“张珍奴”条,记吕洞宾授珍奴词“坎离乾兑分子午”云云,词与《吕祖志》所记相同,然文字小异。薛道光注《悟真篇》序中引此条,言其出宣和间,可知此词为南宋初所传。关于词的出现又有不同说法,《夷坚》以洞宾授珍奴;《吕祖志》则言某太守令妓唱词曲,始知此曲传于洞宾,《仙鉴》则以太守为黄觉能,以妓为张珍奴,《纯阳先生诗集》卷九词钞,比较完整地记述了这首词的来历,其实就是把刘致《贡父诗话》中黄觉能事与《夷坚》所记张珍奴事合二而一,可见后来的传说又有所变化。传世的吕洞宾诗词作品,许多都是靠了这样的传说而流行开的。
《吕祖志》卷六,杂曲的最后一首“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亦见《纯阳先生诗集》卷九词钞,有火西月按语云:“黄山谷最爱此词,尝略更数句以助行吟之兴,或遂疑为山谷作者,非也。”《苔溪渔隐丛话》前集卷第五十八记日:“山谷云:‘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有人书此曲于州东茶园酒肆之柱间,或爱其文旨趣而不能歌也,中间乐工,或按而歌之,辄以理语窜入,眸然有市井气,不类神仙中人语也。十年前,有醉道士歌此曲广陵市上,童儿和之,乃合其故时语,此道士去后,乃以物色迹逐之,知其为吕洞宾也。”《丛话》记此词,文字与《吕祖志》所记不同。胡仔已把这首词的来龙去脉讲得很清楚,又是南宋道士把黄庭坚词略加更改,传为吕洞宾词,类似情况在吕洞宾诗歌词曲中是很多的,传的久了,都相信是吕洞宾的诗作,而真正的原作者,却泯没无闻了。关于吕洞宾
吕岩(789一?)字洞宾,为着名的八仙之一。因为笼罩在他身上的迷雾太多,以至于后人怀疑他是一位传说中的人物,这实际上就是委婉地否认了吕岩是一位真实的历史人物。而我认为,吕岩其人,历史上的确存在,只不过他没有传说中那样神奇而已。吕岩在道教内部和世俗人中的影响都很大,且与湖南有较密切的关系。由于许多传说和作品是后人加在吕岩身上的,结果是鱼目混珠、真假难辨,我们的介绍只能说是尽可能地去接近吕岩的真实面目。
一、吕岩生平及其与湖南的关系
《唐才子传》卷十对吕岩的身世有一个简单的介绍:吕岩为京兆人,礼部侍郎吕渭之孙。咸通(860—873)初年进士及第(其他书籍多言他未曾及第),先后两次出任县令。当时正值黄巢起义,吕岩深感世道险恶,便浩然生栖隐之志,遂携家归隐终南山,自己则放浪江湖。在此之前,有一位得道仙人叫钟离权,他在世上时隐时现。有一次,吕岩在太华山遇到钟离权,知道他非常人,就用诗向他求道:“先生去后应须老,乞与贫儒换骨丹。”钟离权便教授他炼丹之术,吕岩于是着《灵宝毕法十二科》一书,详尽地研究性命的含义。吕岩后人庐山,修道数十年,终于炼成金丹。他又遇到苦竹真人,学会了驱使鬼神的法术。
吕岩与湖南的关系,应该说从他的祖父时就已经开始。他的祖父吕渭,《新唐书》卷一百六十记载,说他字君载,进士及第,曾任潭州(辖境相当于今天湖南益阳以南至双峰,安化以东至浏阳,治所在长沙)刺史。吕岩的伯父吕温先后出任道州(今湖南道县)刺史和衡州(今湖南衡阳)刺史。不仅如此,吕渭、吕温父子二人与湖南的高道保持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唐人赵磷撰写的《因话录》卷四记载:“吕侍郎渭、杨侍郎凭相继廉问湖南,皆北面师事(衡山道士田虚应)。……(田虚应)与吕渭分最深。后郎中吕温刺衡州,因来候之,左右先告以使君是侍郎之子。及温人,下床抚其背曰:‘尔是吕渭儿子耶?’温泫然降阶,田亦不止。”这说明,吕家不仅长期在湖南为官,而且具有很深的道教信仰,与道土关系密切,这一切,都为吕岩的信道及其与湖南保持联系做好了铺垫。《唐才子传》卷十记载:“尝白裥角带,卖墨于市,得者皆成黄金。往往遨游洞庭、潇湘、湓浦间,自称‘回道士’,时传已蝉蜕矣。”吕岩人道后,湖南成了他经常光顾的地方。实际上,吕岩在唐代并不出名,众多的唐代书籍
中极少看到有关吕岩的事迹。他的出名,依然得力于湖南岳阳一带的民众。近代学者浦江清《八仙考》说:“洞宾传说,起于庆历,而发源地在岳州,后来传布开来。”这一考证可与《唐才子传》的记载相互印证。也就是说,这些记载说明吕洞宾无论作为一名道土,还是作为一位神仙,他的出名都与湖南息息相关。由宋人邵博撰写的《邵氏闻见后录》卷二十九还记载了岳阳的风物地名与吕岩的关系:“唐吕仙人故家岳阳,今其地名仙人村,吕姓尚多。艺祖初受
禅,仙人自后苑中出,留语良久,解赭袍衣之,忽不见。今岳阳仙人像,羽服下着赭袍云。”这一记载说,吕洞宾的家就在岳阳。除了岳阳一带,湖南其他地方也有关于吕岩的遗迹,如《衡阳府志》卷三记载,当时衡阳境内建有洞宾亭,下注:“(在桂阳)州治东,常清观后,相传吕仙曾游此。”吕岩的诗歌中也经常提到湖南,如《唐才子传》卷十记载:“(吕岩)又醉饮岳阳楼,俯鉴洞庭,时八月,叶下水清,君山如黛螺,秋风浩荡,遂按玉龙作一弄,清音辽亮,金石可裂。久之,度古柳,别去。留诗云:‘朝游南浦暮苍梧,袖里青蛇胆气粗。三入岳阳人不识,朗吟飞过洞庭湖。’”这首诗中提到的苍梧、岳阳、洞庭等都是湖南的地名。细品文意,这里说的“南浦”应是泛指,指的是洞庭湖的南岸,苍梧即湖南的九疑山。写此诗时,吕岩已是三人岳阳了,可见他在湖南时间之久。
二、吕岩的思想及对后人的影响
吕岩的思想并不复杂,但真正要做到他提出的主张就不容易了。他的主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要想修道成仙,必须断绝世俗的欲望和烦恼。
《唐才子传》卷十记载:“(吕岩)有术,佩剑,自笑曰:‘吾仙人,安用剑为?所以断嗔爱烦恼耳。”后来这一说法被明确为“一断贪嗔,二断爱欲,三断烦恼”。其实这种说法并不准确,因为烦恼是一个“空名”,它必须有自己的具体内容,比如贪嗔不得、爱欲不得等,就是烦恼,反过来讲,断除烦恼,实际也就等于断除了一切世俗之心。吕岩曾写了这样两首诗:“谁能世上争名利,臣事玉皇归上清!”(《呈钟离云房》)“二八佳人体似酥,腰间仗剑斩凡夫。虽然不见人头落,暗里教君骨髓枯。”(《惊世》)第一首讲的是去名利之心,名利之心不除,哪有心思去修道学仙!第二首讲的是戒色,其劝诫的对象主要是男子,其实反过来也是一样,无论男女,一旦陷入色欲,他们连世俗的事情也难办好,更何况求仙!另外,吕岩也是一位不争闲气的人,他在《赠江州太平观道士》中说:“夸我饮大酒,嫌人说小诗。不知甚么汉,一任辈流嗤!”不管别人说自己饮酒太过分也好,还是说自己的诗歌太小家子气也好,都由他们去,自己一点也不生气。
断除烦恼就是一个易说难做的主张,古今中外,有几个人能够消除烦恼,即便是传说中的神仙也难做到这一点。
第二,多多行善。
道教很早就把多行善事视为修道成仙的前提,吕岩继承了这一主张,并用通俗易记的诗歌形式广为宣传:“一毫之善,与人方便。一毫之恶,劝君莫作。衣食随缘,自然快乐。算是甚命,问什么卜。欺人是祸,饶人是福。天眼昭昭,报应甚速。谛听吾言,神钦鬼伏。”这类诗歌往往被视为最浅薄的说教。过去我也这样认为,但自从看到白居易的一则故事后,我改变了这一看法。《五灯会元》卷二记载:“元和中,白居易侍郎出守兹郡(指杭州),因人山谒师(指鸟窠和尚)。……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曰:‘三岁孩子也解恁么道。’师曰:‘三岁孩儿虽道得,八十老人行不得。”’杭州秦望山上有一棵高大的松树,这位和尚就在松树巅上整整住了近四十年,故被人称为鸟窠和尚。他的“三岁孩儿虽道得,八十老人行不得”这一回答,的确令人深思,也令人惭愧。那些被人们视为浅薄的说教,往往又是人们终生难以做到的。
第三,提倡内丹修炼。
早期的道教,主要提倡外丹,如葛洪《抱朴子·金丹》说:“余考览养性之书,鸠集久视之方,曾所拔涉篇卷,以千计矣,莫不皆以还丹金液为大要者焉。然则此二事,盖仙道之极也。服此而不仙,则古来无仙矣。”还说:“既览金丹之要,则使人不欲复视小小方书。然大药难卒得办,当须且御小者以自支持耳。然服他药万斛,为能有小益,而终不能使人遂长生也。故老子之诀言云,子不得还丹金液,虚自苦耳。夫五谷犹能活人,人得之则生,绝之则死,又况于上品之神药,其益人岂不万倍于五谷耶?”(同上)这一看法代表了当,时道教信徒的普遍思想,认为只有服食金丹,才是惟一的成仙途径,于是大量的道士都把自己的精力和财力放在烧炼金丹方面。然而事实是,他们遭遇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在唐代,就有包括唐太宗在内的好几位皇帝死于服食金丹,就连竭力批判佛道、以儒家自居的韩愈也死于金丹,这些惨痛的教训使道士们不得不反思自己所谓的炼丹术是否正确。吕岩对这一点也有清醒的认识,他在《窑头坯歌》中写道:“君不见洛阳富郑公,说与金丹如盲聋,执迷不悟修真理,焉知潜合造化功。又不见,九江张尚书,服药失明神气枯,不知还丹本无质,翻饵金石何太愚!”这就彻底地否定了服食金丹的作用,把服食金丹的人视为愚蠢之人。然而道士们并没有放弃长生求仙的追求,他们把向外求转向了向内求,把烧炼外丹转向了修炼内丹。这就是吕岩说的“不用梯媒向外求,还丹只在体中收”(《绝句》),具体就是“气要坚,神莫耗。……些儿法,合大道。精气神,不老药”(《三字诀》)。一句话,就是学习内丹术,内丹术才是长生的秘诀。
关于内丹术,我们结合其他的一些道书,可以把它的内容概括如下:修炼内丹要心如止水,亦即收摄身心,令神凝气聚。关于炼的过程,吕岩使用过许多丹学术语,如白虎、青龙、姹女、金木、铅汞等,对此,钟吕内丹学的后继人马钰解释说:“神气是性命,性命是龙虎,龙虎是铅汞,铅汞是水火,水火是婴姹,婴姹是阴阳,真阴真阳即是神气。种种异名,皆不用着,只是神气二字。”(《丹阳真人直言》)朱熹也说:“(内丹)所谓坎离、水火、龙虎、铅汞之属,只是互换其名,其实只是神气二者而已。……其法:以神运精气结而为
丹,阳气在下,初成水,以火炼之则凝成丹。”(《朱子语类》卷一二五)内丹修炼就是运用精神的力量去锻炼体内的精气神。吕岩在《窑头坯歌》中还说:“胎息丹田涌真火,老氏自此号婴儿。火候九年都经过,留形住世不知春。忽尔天门顶中破,真人出现大神通。”按照内丹学的说法,修炼内丹有一个过程。开始修炼时,体内会出现“丹”的苗头,因为这个苗头“如草木在地中萌芽,其色黄嫩,其质纯水,故曰黄芽”(刘道一《参同契注》)。继续修炼,黄芽就会演变为“婴儿”,所谓“婴儿”,就是炼就的阳神、胎仙,在修炼到一定程度时,他会在静定中自然出现。再进一步修炼,就是“阳神”了,内丹家们有时又形象地称“阳神”为“明珠”、“宝珠”,因为“阳神”圆圆团团,光耀无比,形如宝珠,而且这颗宝珠一样的“阳神’’可以自由地从人的顶部出入人体,这就是吕岩诗中说的“忽尔天门顶中破”。这个所谓的阳神,实际上也就是修炼者的另一种存在,一旦上帝召赴,便遗弃自己的肉体躯壳,到天上去做仙官了,次一等的也可以生活在仙岛神山,长生不死,逍遥自在。我们从这里不难看出,内丹学不再讲肉体不死,而是追求一种灵魂不死。
吕岩对后世的影响极大,就民间来说,有的学者指出:“中国古代民众所最为崇拜的神灵,莫过于儒家的关公、佛教的观音、道教的吕洞宾。儒、释、道三家各有一代表人物,吕洞宾则‘三分天下有其一’。”(顾希佳《吕洞宾传说的文化史意义》)这种说法未必完全正确,但吕岩深受民众欢迎、知名度极高却是事实。到了宋代,吕岩被封为“妙通真人”,元代时,又被封为“纯阳演政警化孚佑帝君”,所以后世又称他为“吕纯阳”。全真道是中国道教后期的一大宗派,王重阳创立全真道,据说是在甘河镇得益于一位异人的启发。《甘水仙源录》卷一《全真教祖碑》记载:“正隆己卯季夏既望,于甘河镇醉中啖肉,有两衣毡者继至屠肆中,其二人形质亦同。……遂授以口诀。……明年,再遇于醴泉,邀饮酒肆中,问之乡贯年姓,答曰:‘濮人,年二十有二,姓则不知也。’”刘祖谦《重阳仙迹记》也记载了同样的事情。这位异人,王重阳没有讲他的姓名,但到了王的后学那里,则明确指出这位异人就是吕岩。如谭处端《水云集》卷一《全真》诗说:“我师(王重阳)弘道立全真,始遇纯阳得秘文。”马钰、王处一也有此说法,就连王重阳自己的《了了歌》中也说:“汉正阳(钟离权)兮为的祖,唐纯阳(吕岩)兮做师父,燕国,海蟾(刘操)兮是叔主。”从此以后,吕岩就被全真道奉为“北五祖之一”,被尊称为“吕祖”。吕岩流传下来的作品很多,如《吕祖全书》、《九真上书》、《孚佑上帝文集》、《孚佑上帝天仙金丹心法》等,但人们认为,这些作品大多为后人的托名之作。
第四,其他内容。
除了以上内容外,吕岩在诗歌中还表达了其他一些哲理,如《题广陵妓屏》二首:“嫫母西施共此身,可怜老少隔千春。他年鹤发鸡皮媪,今日玉颜花貌人。”“花开花落两悲欢,花与人还事一般。开在枝间妨客折,落来地上请谁看。”第一首诗歌用对比手法,抒发了人们的同感,当我们把同一个人少年时代与老年时代的相片放在一起时,谁能不慨然长叹!第二首诗歌所揭示的道理更为深刻:枝头鲜花盛开时,总担心游人攀折,可当花败飘落时,想请人们来欣赏,人们也不屑一顾了。鲜花美丽,但不安全;落花安全,但不美丽。可见“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三、吕岩的诗歌及其艺术特点
题名为吕岩的诗歌,包括散见于《道藏》、方志中的,据说有一千多首,这其中大多数是托名之作。完全而准确地辨别吕岩诗歌的真伪,至今仍是——个难题,解决这一难题,也不是本文所承担得了的。我们主要以《唐才子传》和《全唐诗》所收入的诗歌为例,谈谈吕岩诗的艺术特色。
第一,通俗易懂。
道教的文学作品,除了一些修炼歌诀,一般都通俗易懂。形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作者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少数高道除外)。从整体来讲,道士们的文化水平是无法与士大夫文人相提并论的,因此要求他们创作出高深典雅的作品,是不现实的。二是因为读者的文化水平也较低。道士创作一些文学作品,其主要目的还是为了宣传自己的教义,而道教的大多数信徒来自下层民众,道士要向这些信徒布道,就不能把自己的作品写得太难懂。由于这两个方面原因,就使道士们的作品必须处于通俗易懂这一层次。
吕岩的作品也是如此,他的多数作品类似于歌谣。比如《唐才子传》卷十记载,吕岩在湖州沈东老家恣意饮酒,心满意足后,便用石榴皮在沈东老家的墙壁上写了一首诗歌,把主人美美地夸奖了一番:“西邻已富忧不足,东老虽贫乐有余。白酒酿来因好客,黄金散尽为收书。”这首诗歌,即使放在今天,没有多少古文知识的人,想理解它也没有多大困难。
第二,飘逸豪放。
飘逸豪放,是仙家诗歌的共同特点,吕岩在这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他有一首诗歌,题目是《真人行巴陵市,太守怒其不避,使案吏具其罪。真人曰“须酒醒耳”,忽失之,但留诗曰》,这个题目,实际上相当于一个诗序,说明这首诗歌的写作背景。诗如下:“暂别蓬莱海上游,偶逢太守问根由。身居北斗星勺下,剑挂南宫月角头。道我醉来真个醉,不知愁是怎生愁。相逢何事不相认,却驾白云归去休。”这则故事就发生在巴陵(今湖南岳阳)。前两句叙事,是对题目中所讲故事的一个高度概括。中四句主要讲自己生活的自得和潇洒。后两句充满了对世俗凡人的同情和怜悯,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形体的自由和心胸的开阔。
吕岩是一位带有孩子气的高道,在故事传说中,他往往使用自己的仙术,来戏谑世人、开悟世人。他有一首《口占》,其前有一个序:“洞宾游长沙,持小瓦罐乞钱。得钱无算,而罐常不满。有僧驱一车钱,戏曰:‘汝罐能容之否?’及推车入罐,戛戛有声,俄不见。僧曰:‘神仙耶?幻术耶?’”于是吕岩就写了这首诗歌作答:“非神亦非仙,非术亦非幻。天地有终穷,桑田几迁变。身固非我有,财亦何足恋。曷不从吾游,骑鲸腾汗漫。”吕岩不仅看破了钱财,而且也忘却了自身,这是他的诗歌能够给人以潇洒飘逸之感的根本原因。
以上两首都是吕岩在湖南时所作,而在其他地方所作的诗歌更有优秀者,如《牧童》:“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诗歌把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第三,部分诗歌艰涩难懂。
吕岩的部分诗歌还是比较难懂的,造成难懂的原因不是因为他的语言深奥,而是因为这些诗歌内容是在演说具体的内丹修炼。
一般的读者对于内丹的修炼过程和术语是不熟悉的,甚至是一无所知,这就造成了理解上的障碍。如《直指大丹歌》,我们只举其中数句:“青龙乘火铅为汞,白虎腾波汞作铅。欲得坎男求匹配,须凭离女结因缘。黄婆设尽千般计,金鼎开成一朵莲。”像这一类的诗歌,吕岩写了不少,如《敲爻歌》、《渔父词》一十八首、《谷神歌》、《寄白龙洞刘道人》、《五言》等。因为一般读者对内丹术语了解甚少,所以看到这些诗歌,就不知所云。
(作者为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文化研究所研究生)
吕洞宾是我国道教史上很有影响的代表人物,民间传说的八仙之一。
他姓吕,名岩,字洞宾,道号纯阳子。民间尊称其“仙公”、“吕祖”、“吕仙祖”等;历代皇帝对其封号有“妙道真人”(宋太祖)、“纯阳演正警化真君”(元世祖)、“纯阳演化孚佑帝君”(元武宗),可想而知他对宋代及后世影响之深远。但对他的生年和世族关系,千百年来却众说纷纭,多存异议。
从新近发现的吕藏、吕让墓志,结合史料有关吕渭的记载,对吕洞宾生年、族里作进一步的考证与探索,试图透过历代记载对其推崇神化的斑斓色彩,以求接近历史的真实。
一、吕洞宾应为晚唐人
关于吕洞宾生年之说,诸多认为是唐代人。据《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卷246行吕真人“江州望江亭自记”云“……唐末三举进士……年五十,道成”;《列仙全传》卷六云“唐贞元十四年(798)四月十四日巳时生,因号纯阳子”;《安庆府志》载“吕岩字纯阳,别号洞宾,天宝时人,以进士授江州德化县令”;宋代吴曾《能改斋漫录》十八行《雅言杂述》载“吕洞宾为唐懿宗时人,咸通(861-874)中及第”;范致明《岳阳风土记》云“先生名岩,字洞宾,河中府人……唐礼部尚书(应为侍郎),渭之孙,渭四子:温、恭、俭、让”;据《杨亿谈苑》载“吕自言是渭之后”。吕渭在《唐书》中传记,系吕洞宾祖父,吕让系其父。
据吕让墓志记,让生于唐贞元8年(792),卒于唐大中9年(855),以此推论,吕洞宾最早不会生于810年前,其理由是:“吕让有五子、四女,长子早夭……”按吕让18成婚推算,吕洞宾出生只能在810年以后,这样就排除了其为天宝时人和生于元贞十四年的说法。继而,他的出生最晚不会超过公元855年(其父已死)。由此论证,吕洞宾应为晚唐人。
持五代北宋初一说法,其依据是《宋史·陈抟传》,认为吕洞宾与陈抟是同时代人,即后周及宋太祖、太宗年代,并推测吕洞宾年辈晚于陈抟,显然是谬误的。
北宋初,由于政治的需要,吕洞宾的声望越来越大,假冒吕洞宾者必有其人。如陈抟传中提到的“吕洞宾”,数往来于陈抟斋,十之八九为“冒牌货”。假做真时真亦假。吕洞宾由此进入神化阶段,掩盖了他是人不是神的本来面目。
让我们再从另一角度分析以上所引:范致明《岳阳风土记》与吕让墓志主要经历基本吻合。再看会昌中两举进士不第是否是可信,正如前文所述,吕洞宾的出生只能在810年以后,按814年左右出生计算,到会昌年中,洞宾已是27-32岁之间的人了,作为书香门第之家的吕洞宾到了30岁了仍未考中,心是不免顾虑重重,其父是元和十年(815)中进士,时为23岁,加之两伯父的英年早逝(吕温771-810,年仅40岁)无疑给其心理上投下了浓厚的阴影,遂产生仕途渺茫的想法是可以理解的。北宋末的《雅言杂载》说他“咸通初(860-863)举进士。”时年吕洞宾已是近50岁的人了,故说他“携家隐于终南山,学老子法,辟谷变易形骸。”这又与《能改斋漫录》载吕洞宾自传石刻中“吾得道年五十”正好相符,是可以自圆其说的。
另据入仙研究成果表明,八仙的传说始于唐代。宋代关于八仙的传说不盛,个别名号逐渐有失落者。其后因金人王重阳派道教之盛,八仙之传又复兴,遂以宋人之名补其缺者,元曲中多有取于八仙之事。据王树民在《文史知识》1997年4期撰文指出,八仙中最后较为固定的是:张果老、钟离权、吕岩、蓝采和、韩湘子、何仙姑、铁拐李和曹国舅。其中前六人皆为唐人,以此亦可证明吕洞兵为唐人。而且在芮城县永乐镇原永乐宫旧址发现,元代潘德冲重立的“有唐吕真人祠堂记”碑,内言吕公祠初修
修建于唐代,因于1244年山火焚烧,金元人重修。如果洞宾生宋代,那么乡人就不会在唐代为其修观盖祠了。
以上所析,证明吕洞宾是晚唐人比较接近史实。
二、吕洞宾的籍贯与族里
关于吕洞宾的籍贯争议,主要持三种说法:一说湖南岳阳人。持此说是据《茶香室三钞》卷18宋代邵博《闻见后录》“唐吕仙故家,岳阳人”。当年吕洞宾云游天下,传说遗迹甚多,曾有其三过岳阳楼诗传世,但无确凿依据说明吕洞宾系岳阳人,此《录》之说疑为以讹传讹之嫌。二说京兆人。此说源于岳洲吕洞宾自传石刻“吾乃京兆人”和前举《江州望江亭自记》云“吾京川人”。
京兆一词,虽说为唐朝府名,治所在长安、万年二县,但从广议上讲,应包括关中全部地区,唐时京兆府辖二十三县。按吕让墓志谍谱记述:吕让父为吕渭,祖父延之,曾祖崇嗣,其为“太岳之后”。而吕藏墓志(736年)“蒲乘为……吕圭-吕休-吕徽-吕贵成-吕藏-吕湮”。吕湮同辈中并无崇嗣,延之的父亲是崇嗣,而无吕湮,说明吕渭非吕藏之后的直系传承。虽为一族(宗),谍系旁支。吕藏墓志出土于首阳山下风陵原,可知吕氏家族在唐时乃河中府盛族。
吕让志文简要记述了其一生的仕途经历“……七岁失怙恃(吕渭卒于800年),23岁进士及第、解褐秘书省校书郎,以支使佐。故相国彭原李公程于鄂岳,岁余入京,奏相国崔公植,以公文章名重,欲特以右拾遗,史馆修撰授公。公以年少谦辞,即曰:除蓝田县尉,□高公霞寓,以勋业临边,欲重府幕,强公为书记。改监察御史,裹行转殿中侍御史,赐绯鱼袋。府罢除三原县令,改检校尚书,仓部员外郎,兼侍御史。以留守判官佐相国彭原公于北都门,检校都官郎中,府□随表赴阙,授海州刺史,罢郡西归。时彭原镇大梁(开封),以军司马留公,改检校秘书少监,兼御史中丞。未半岁,彭原公再领河中,公职如故。其冬,奏锡金紫,才出强仕,极命服之贵,时论荣美。洎彭原公南镇岘首,(襄阳)亦请公从,府罢除膳部郎中,改万年县令,疾免。既为司农少卿,迁右庶子。”此段记述既填补了《唐书》正史吕让任官记缺佚,同时也印证了吕洞宾幼年可能随父生活于京兆地区,如志文中提到的蓝田、三原、长安、万年等地,均属京兆地区,吕洞宾自称为兆人,为泛指之意,并无错误。
三说河中府永乐人。持此说据《河南府志》云“吕岩字洞宾,本府河中人”,唐时,河中包括如今永乐镇。又据《道藏》记载,吕洞宾是唐时河中府永乐人。他三次赴京会试不第,遂淡泊功名,隐居于故里之北九峰山潜心修道十九年,曾浪迹天涯,度化传道,随后携家隐入终南山不知所终。
元朝新立,推崇吕洞宾的全真道教,元宪宗二年赫令在九峰山南麓建设“纯阳上宫”,在其故里营建“大纯阳万寿宫”,即迁于龙泉新址的永乐宫。永乐宫纯阳殿壁画“瑞应永乐”,说明吕洞宾出生于永乐,现在尚存元朝宪宗皇帝的圣旨碑和吕仙的百字碑等古文物,亦是明证。
另据吕让志文云:“繇是为德王傅,因中书哗阍者,降太子洗马,分司东都,复为濮王傅,改秘书监,致仕。”又言“在朝十余载,分洛八载……文翁之化,班马之文学,荀黄之德量,羊公仁受,山公俭节不掌乎?纶纟孛文柄不显乎?相印将坛不至乎?天乎天乎!不知所以然而然也。”道出了吕让仕途坎坷,怀才不遇的喟叹!晚年,客死东都任所私宅,次年葬于洛阳邙山清风原大茔。这就是吕让为什么会葬于洛阳的真实原因。人生是一条多彩的河,它首先是流动的。生于此,长于此,死于此是一种模式;生于此,葬于彼也是合乎人生轨迹的。君不见,封建社会,易地做官,客死他乡者比比皆是,无需就此来肯定一方或否定一方。名人们的出生地、葬地、活动地也不可能同在一处。正如有人曾以元刻石碑“大唐纯阳吕祖墓”的发掘证明该墓死者是天圣年间以后人为依据,由此否定吕洞宾为“唐河中府永乐人”一样,二者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墓主人是天圣年以后下葬的。这是科学揭示的史实,可以肯定。但元人立碑刻石是满足一种社会心态,他们立碑记事只能表明当时的一种虔诚心态,正象人们在堂屋设牌祭祖一样,无需有真骨存入。又如现时清明祭祖,由于历史迁变,环境变化后人有时也弄不清先祖墓地的确切方位,就捡个大致的地方,掬土成冢,挂纸烧“钱”,以满足活人的心理平衡,并不能证明他们的先祖是子虚乌有,故意捏造。屈原投身汩罗江而死,这是人们的共识,具体死在哪块地方,恐怕难有人说清,而历代人们为纪念屈原,包粽子投入洁净的江面请亡灵食用,也没有人指责他们投错了地方,更没有人论证屈原是否能真正吃到粽子。因此,用后人怀念前人的方式来推断前人的时间、地点似乎是不够严谨的。
三、结语
吕洞宾当为晚唐人,生于公元814年左右,即唐宪宗元和9年前后,系河中府永乐人。其父吕让,生于792年,历任蓝田县尉,三原县令,海州(江苏连云港市)刺史等职。晚年(855)客死东都洛阳。其祖父吕渭,官至礼部侍郎,卒于公元800年。
柳哲
最近笔者在互联网上搜索发现南宋大学问家吕祖谦的先祖吕梦奇为吕温4世孙,而从有关文献可知,吕温为吕洞宾的伯父,这一发现,为笔者发现吕洞宾的家谱提供了线索,只要发现谱系完整的吕祖谦家谱,就等于发现了吕洞宾的家谱。
乡贤吕祖谦是浙江金华人,笔者多年前就曾搜集过他的家谱,在浙江金华、缙云、上虞等地发现过多部吕祖谦后裔的家谱。
上虞吕氏为吕祖谦堂弟吕祖璟后裔
笔者最近翻阅上虞乾隆年间编修的《虞邑西乡吕氏宗谱》(1册)和清光绪21年编修的《虞邑西乡吕氏宗谱》(10卷,8册)时,发现在其谱序中有“吕洞宾”名字赫然载入其中,而且其谱系非常完整,资料也很可靠,确实解开了河东吕氏吕洞宾的家族之谜。
根据该家谱记载:“考吕氏,姓分炎帝,系出齐封,其在上虞吕家埠者,系唐兵部侍郎梦奇公次子龟祥公后裔,龟祥公生蒙亨,蒙亨公生丞相公申国公夷简,夷简生申国正献公,公著与温公(司马光)并相,历事四朝,著相绩荐程颢夫子为太子中允,尤其盛事也。公著生荥阳郡公希哲,希哲尝从胡安定先生与程颐夫子游,以儒行名世。故有中原文献之目。长子好问公,护驾南渡,爵东莱侯,封秦国公,始居婺,自夷简公至好问公,四世为相,好问公生五子,本中、揆中、弸中、用中、忱中,本中(应为弸中——笔者注)生大器,大器生成公祖谦,用中生奉议大夫大椇,公生一子祖璟,公淳熙中授两淮安抚使,赠武公大夫,遂自婺迁剡,家于剡溪贵门也。长子询,浦城县丞,其四世孙曾六自剡迁虞,因系出贵门,不忘其本,更名贵六,是迁虞之始祖。”(乾隆38年翰林院编修经筵讲官吏部左侍郎曹秀先撰《虞邑西乡吕氏宗谱•修家谱序》)。
“大器,弸中之长子,字绍先,荫补将仕郎 ,历宣州清湘县丞,累迁黄池二州知州,诏除仓部郎中,又迁知吉州主管崇道观,朝散郎。生四子:祖谦、祖俭、祖节、祖烈。祖谦字伯恭,大器长子也。荫补将仕郎,隆兴元年登进士,中宏词科,循从事郎,严州教授,大学博士,改宣教郎,秘书省正字,主管台州崇道观,诏除秘书著作郎,迁直秘阁,主管宁州神佑观,改著作郎,主管亳州崇道观,官至朝散郎。”
吕洞宾先祖谱系源流
根据发现的《虞邑西乡吕氏宗谱•吕氏家谱序》记载:
“吕氏始于少典之君,娶有蟜氏之女曰安登,生二子,长曰石年,育于姜水,故以姜为姓。非建德赐姓者,以火德代伏羲氏,治天下,故曰炎帝,起于烈山,又号烈山氏……虔之次子部,徐州刺史。部之子行钧,东平太守,行钧之子秴,冀州刺史,秴之子雄,虔之四世孙,居东平,生长子,长崇礼,次崇粹,三崇嗣。崇礼生三子,长臧,次才,三超宗,超宗生一子霈,霈生子长卿,长卿 生子元膺,至和中进士,御史中丞。崇粹生三子长宗祖,次季童,钦州刺史,季卿,秦州刺史,季卿子諲,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进士,江西度支判官,拜御史中丞,武库侍郎,乾元二年,拜中书门下平章事,东平等路节度使,吏部尚书,肃宗朝拜相,至德以来,吕氏任尚书省者数十,諲最知名。諲生四子,长仁本,磁州司马,次春卿,尚书奉御,三夏卿,四冬卿,俱为伊阕令。崇嗣生二子,长延之,次从之,左赞善大夫,从之生一子沆,字君梦,福建观察巡抚官,绝嗣。崇嗣长子延之,唐开元二十七年进士,累迁河东节度使、御史大夫,生二子,长渭,字勖,绝嗣。渭子君载,唐乾元二年进士,中书舍人,礼部侍郎,湖南观察使兼中书仆射,生六子,长泰,次翼,俱早世。三温,四恭,五俭,六让。温字化光,渭之第三子,唐德宗贞元十四年进士,集贤馆院校理、户部郎中、衡州刺史,生一子镇,字安行,安行生一子顼,徐州刺史,顼生一子韬,英州刺史,赠太师,尚书令,燕国公,韬生一子梦奇,唐长庆年间为兵部侍郎,河东节度使,北京留守,太原府尹,赠太师,尚书令,齐国公,是为长庆侍郎一院也。恭,字敬叔,殿中御史,岭南节度使判官,生三子,长爽,次环,三特,俱不仕。爽之子寿,瀛州景城薄,因家幽州,四世孙琦,后晋天福四年间为兵部侍郎,至孙余庆仕宋拜相,弟端庆,参知政事,淳化中拜相,余庆生文仲,端庆生诲,字献可,熙宁中为御史中丞,是琦又为天福侍郎一院也。渭之第五子俭,太子洗马,生一子宽,宽生子宗朝,为宰相,封汲国公,是咸休又为显德侍郎一院也。渭之第六子让,唐元和十六年进士,海州刺史,生三子,长熀,大中七年进士,次燁,咸通十四年进士,三煜,会昌中两举进士不第,更名嵒,字洞宾,往来湘湖间,得仙。自梦奇及琦及咸休三院既分,各从其派。梦奇,虔之十三世孙也。”
(作者系谱牒学者,现为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理事、副秘书长)
三教合一宣真风
——《吕祖全书》与三教合一心法
陈全林
“三教合一”的思想源流至少要追溯到三国时代,经过魏晋南北朝的文化磨合,到了隋唐的文化整合,三教合一已成大势。唐代道教积极吸收佛学成果,发展出具有哲学本体意义、思辨思想的“重玄学”。钟吕出身儒家,对儒学的研究不亚于韩愈这样的宗师,境界、气象、胸怀更开阔。经过精通三教的王远志、李涵光、司马承祯、成玄英、李荣、吴筠等真人的努力,以及苏玄朗对内丹学的积极倡导,内丹新体系的创立和完善已经成了历史潮流。钟吕积极吸收佛学成果和道学成果,开宗立鼎,比如“性命双修”之修性,得益于禅宗“明心见性”论;钟吕还把佛教“真空”之说引入丹道,如《钟吕传道集》所云:“若以绝念无想,是为真念,真念是为真空。真空一境,乃朝真迁化而出昏衢,超脱之渐也。”吕祖自述“幼习儒业,长好性宗。”加上“晚修仙道”,他的一生就是三教合一的实践过程。吕祖在数百年、上千年的显化中,与时俱进地学习各家之长而教化,宋明理学思想经常出现在扶乩所说经典中,如《纯阳三书·枕中秘》云:“吾今传子一‘无’字,须知无是身中何物,其入也蔽于玄关,其出也应于日用,儒家所谓‘即日用事物而求道’者,盖秘密语,非粗浅语也。”“即日用事物而求道”是明代王阳明弟子王艮的思想。当然,有人据此说,吕祖是唐人,怎么会说明清人的话?如果站在修道成仙的“仙”的角度去理解,这一切很简单。我们探讨吕祖三教合一的思想,即便扶乩之作不是吕祖所说,至少说明他这一思想的千古影响,钟吕之后的刘海蟾、张伯端、王重阳、陆潜虚、李西月,无一不是三教合一思想的坚守者。张伯端《悟真篇·序》里说:“岂非教虽分三,道乃归一?”指出当时社会上某些三教不和谐的弊端是“奈何后世缁黄之流,各自专门,互相非是,致使三家宗要迷没邪歧,不能混一而同归矣。”南派丹法更接近吕祖思想、方法,读读《悟真篇》,就会发现和吕祖《指玄篇》如出一辙。
丹道界千百年来三教合一的宗风肇自钟吕。《河洛天人一贯讲》完全用儒学思想宣讲丹法,吕祖“援儒入道”的宗风影响到整个中派,《海山奇遇》把北宋鸿儒邵雍列为吕祖亲传弟子,邵雍被后人称为“儒仙”。李道纯、黄元吉都“以儒为宗”而阐道。吕祖儒士出身,深明孟子“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之理。师逢唐末、五代乱世,隐居终南修道,就是“穷则独善其身”。修成大道后,积极行道,广泛度人,就是“达则兼济天下”。《吕祖全书》中有刘体恕、黄诚恕等先辈扶乩而得的二十余部经典,大都以儒宣道,不光是《忠孝诰》这样的作品。清人在《圣德诸品经》之《前八品经·序》中所总结的:“自青牛去而玄学著,白马来而佛教兴,以故儒书之外,复有释典丹经,无非诱掖斯世,以慎守其道心,洗涤夫人心而已。然佛仙之书,亦自各立门户为一家言,于二帝三王之道,固已千歧万派矣!谁复有穷源索本,而归于一者乎?惟吕祖会三教之旨,阐为诸经……惟理原一贯,旨本同归,三教不必殊途,诸经又焉异致,而曲学下乘旁门,各树赤帜,互相讥诋者,其亦可以废然而返矣。”吕祖显化故事中,他度化了许多名儒如邵雍、范仲淹、滕子京、苏轼、张商英、陆游;有不少僧人如大云、法珍、慧觉都得到过吕祖点化。他经常游历佛寺,与僧人往来,对有道高僧,有的随喜赞叹,有的结为师友。吕祖向黄龙禅师学过禅法,对慧觉赞叹奖掖。吕祖游湖南时,“闻智度寺慧觉禅学,性源淳洁,与促席对坐,谓曰:‘收光内照,一衲之外无余衣,一钵之外无余食。远生死岸,破烦恼壳。方今佛衣寂寂无传,禅理悬悬几绝,扶而兴者,其在吾师乎。’”吕祖作偈赠之曰:
达者推心方济物,圣贤传法不离真。
请师开说西来意,七祖于今未有人。
从吕祖点化扬州信佛儒士石天基的诗可见吕祖尊崇佛教,精通佛法:
念佛虔诚即是丹,念珠百八转循环。
念成舍利超生死,念结菩提了圣凡。
念意不随流水去,念心常伴白云间。
念开妙窍通灵慧,念偈今留与汝参。
吕祖在度化中,不拘三教,只看缘分。《纯阳三书》中吕祖自述其心:“我为三教宗师,应结道者,与之言道;应结儒者,与之言儒;应结释者,与之言释;应从道至释者先言道,后言释;应从儒至释者,先言儒,后言释。”吕祖认为,佛法第一,道法第二,儒学第三。哲理的精深博大、气象的宏阔无涯、说法的透彻明了,佛法的确比道法高深,吕祖的见解很深刻,他以自己从黄龙禅师那里得到禅学奥妙而更上一层楼的事实,说明修道的人,一定要学佛,一定要胸怀广大,一定要性命双修。《纯阳三书》云:“儒为第三,道为第二,释为第一。道家之学,谓之气学,从气筑基,极而至于结丹而止。然既有此丹,则当生灭。生灭不已,丹气流走,至五百世,再降为凡。释家谓之神学,从神筑基,极而至于归元,学到归元,则有而不有,无而不无,实则天地山河,皆是元化,虚则现光发彩,无非元体,何处不是?何处则是?在在可见,在在不见,人人是吾,个个非他。至这地位,方能自作得主。若专力于丹元,则恐结成,未免‘守尸鬼’之诮也。我当日。从我钟太祖老,结得丹来,火性未融,不足于我,黄龙一蒙点省,却把个五百年炼就的吕纯阳,打得零星粉碎,那时才悟得吾,原不在这丹元里。呵呵,若非皈命,拔出火坑,焉能自在游行”老子说,“自知者明,自胜者强”。吕祖就是自知自胜的真人,他正是遇见了黄龙禅师,得以彻证禅宗精微,他把自己的经验毫不保留地告诉我们,这正是他的慈悲心。
《参同经》有专门谈佛理的《禅宗向上章》、《警示禅流章》、《会三归一章》,阐发三教合一的思想。《会三归一章》中说:“修丹之士,于乾坤之中,安炉立鼎,以后天药物,修还先天。其中虚无空洞之中,即一画以开天也,将谓上古圣人,儒耶?释耶?道耶?惟中古圣人,知后世之人,不能全体皆备,不得已分出三教名目。名虽各异,理实一焉。故曰:‘千百世以上,有圣人出焉,此心此理同也;千百世以下,有圣人出焉,此心此理同也。’所以佛说《法华》,日月灯明佛之后,复有日月灯明;威音王佛之后,又有威音王佛。岂但如是,即尽未来劫,三教殊途而同归,非吾一人之私言,乃先圣后圣之公言也!昔至圣以‘犹龙’之言称太上,可谓尊之至矣!是至圣未尝辟道也。《太上西升经》曰:‘吾师天竺古皇先圣在焉,吾将逝矣。’是太上未尝辟佛也。况释迦如来,往昔劫中,师事长寿仙人,闻《法华经》于灵鹫大会,自述以告学人,是如来亦未尝辟仙也。三教圣人,此心此理,原无异也。惟其无异,故无分也。
人之习学,岂必尽明三教、悟彻一原?然能于心性之中,深究明了,毋论学儒学释,与夫学道,至于悟彻之时,自得三教一原之理。故儒须真儒,释须真释,道须真道。真者何?以至诚之心,体至诚之理,修至诚之功,真一不二,则圣可希,佛可学,仙可几也。佛经云:‘所谓众生者,即非众生。’若徒循迹相,互相讥讪,甘作三教罪类,是名众生也。”
不少道教界人士,对道学、丹道已经很陌生,别说精通三教,很多道流门派观念很强,不少佛教界人士把仙道看做“外道”、“守尸鬼”,修道的人又把学佛的人说成“只修性,不修命”的“阴灵鬼”。教理教义上,古代僧道相互交流的佳话很多,可当代道流,学养严重不足,不少人不学无术,这是非常可怕的事。如果道流学养差,在修养上难以进步。对于弘扬道家文化,举步维艰。近代以来,道教、道学之所以不兴盛,除去社会的诸如政治因素,关键是道教界闭关自守,道流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影响一代道风。近代仙学大师陈撄宁先生是“博通三大教,出入五千年”的罕见人杰。至少,他通读了全部的《道藏》、全部《佛藏》;作为清末秀才,他从小精研儒学,四书五经,无所不通;由于多病,跟从叔祖学医十多年;后来跟兄长学习近代自然科学,他自述说:“我兄平日研究物理、化学,尤精于高深的数学,更善于绘制机械图画。我的普通科学知识,皆是幼年兄处得来。”后来他考上安徽高等学堂,学习近代科学。吕祖不仅精通三教学说,而且精通医道,精通各种济世道术。这方面,陈攖宁先生就有吕祖道风,成了百年来最杰出仙学宗师,影响深远。我们应该发扬吕祖和陈先生一脉相承的道风,积极修炼,胸怀广阔,以海纳百川之胸怀,学习传统文化和现代科学,与时俱进,发展道教、道学,这才是吕祖给我们的启示。在写钟吕二仙神通故事的明代杂剧《降丹墀三圣庆长生》第二折里,钟离老祖曰:
发短髯长本自然,半为罗汉半为仙。
胸中自有吾夫子,到底三家总一天。
真是夫子自道。罗汉、仙、孔夫子,全在钟吕二仙的胸怀中。修道的人,要有这种气象,要有这种学养。
纯阳开山祖师吕洞宾的真实身份(重新排了版,看得不会那么累呵)
吕洞宾到底是不是神仙我们不知道,但历史上确实有吕洞宾其人,他原名叫做“吕岩”,是唐代人。吕岩考过科举,做过县令。后来唐代暴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时局动荡,吕洞宾就带家人躲入山中修道。最后不知去向,传说他已经得道成了神仙。
吕岩,字洞宾,一名岩客,唐河中永乐县(今山西芮城县西南)人,生卒年不详,著名道士。
吕岩的祖父吕渭仕唐官至礼部侍郎,吕岩父不详,但吕渭有四子都知名当世,仕唐做官,所以吕岩是出生在一个官宦世家。吕岩的少年时代是在无忧无虑的富贵生活中度过的。
吕岩的祖父吕渭曾中进土,吕渭四子具有美才,其中长子吕温,“天才俊拔,文彩瞻逸,为时流柳宗元、刘禹锡所称,”吕岩在这样的家庭熏陶下从小专治学问,长成以诗知名当世。
唐懿宗咸通年间(860—873年),吕岩考进士不中,到京城长安的酒店中闷饮,遇道士钟离权,出家入道。不过,他出家还有政治背景:吕渭长子吕温在唐顺宗时赞同永贞革新,唐宪宗时又得罪宰相李吉甫。唐穆宗后李吉甫子李德裕党盛。在这样的情况下,“吕氏诸子无至达官者”。吕岩的仕途不得志应和这一情况有关。他的出家是有情绪的,所谓“掉臂西归是丈夫”。他出家以后行踪主要在长安附近及长江中下游各地的名山中,他诗中所谓“山水路遥人不到”、“红霞紧雾面前生”,就是当时环境的真实写照。因为他“割断繁华掉却荣”,所以这时的“家”也今非昔比,已经是:“举世何人悟吾家,我家别是一荣华。盈箱贮积登仙录,满室收藏伏火砂。”他这时的生活内容一是炼丹熬药,即“九年采炼如红玉,一日圆成似紫金。”二是读经,即“仙经已读三千卷。”三是饮酒作诗,即“醍醐一盏诗一篇,暮醉朝吟不记年。”四是栽种仙药,即“栽培不惮劳千日,服食须知活万年。”另闲睱时还栽花,所谓“常栽洞中不死花。”并钓鱼,所谓“白苹凤定钓江湖。”又练剑抚琴下棋等,所谓“琴剑酒棋龙鹤虎,逍遥落抚永无忧。” “自隐玄都不记春”,吕岩一度是与世隔绝的,“强居此境绝知音”当感到寂寞时,又到尘世间去。但他在深山日久,世间已没有多少熟人,他“每于尘市无人识”;“三入岳阳人不识”;“襄阳城里没人知”。他在诗中曾描述他在人世间的生活:“夜宿乡村,朝游城郭,闲来无事玩青山,困来街市货丹药。卖得钱,不算度,酤美酒,自斟酌,醉后吟哦动鬼神,任意白头向西落。”由于他在市井行为不检点,有时也会惹出一些麻烦。一天,他在巴陵(今湖南岳阳)街中行走,在太守过来时没有回避而惹怒了太守。太守让属吏治他的罪,吕岩装作酒醉说:“须酒醒耳”,说完就不见了,只是留下一首诗,玩世不恭地写道:“道我醉来真个醉,不知愁是怎生愁。”看来吕岩人很机灵,并善于应变。
吕岩的生活来源除卖丹药外还行乞,史载他游长沙的时候,手持一个小瓦罐乞钱,要得钱很多,但他那个钱罐却总是装不满。当时有个和尚推着一车钱,对吕岩开玩笑地说:“汝罐能容之否?”说着就把他的车往罐里推,只听发出戛戛的响声,一会车就不见了。和尚看后吃惊说:“神仙耶?幻术耶?”从此大约可以推知:当时吕岩还在市井玩一些魔术戏法之类的把戏以炫耀招揽。
吕岩在市井也有窘迫的时候,他在诗中曾这样写道,“曾随刘阮醉桃源,未省人间欠酒钱,一领布裘权且当,九天回日却归还。”爱语文
吕岩并不修苦行,“也饮酒,也食肉”。只是对“色”的说法做法并不一致.如他说:“犯淫坏失长生宝”,不过从今他留存的诗作来看,他也光顾*院*馆。
不过,吕岩即使身在尘世的时候,感情还是依恋山水的.当他“三入岳阳人不识”时,仍“朗吟飞过洞庭湖”,当他“襄阳城里没人知”时,却感到“襄阳城外江山好”。为了寻求知己,他又将很多时间来往于名山大川之中。这其中,他首先到各地去拜访道观,或参加道会。尤其在道会时,他往往故作惊人之举,如会稽山道会时,他将头戴的凉笠挂在墙壁上,但墙上并无可悬挂的东西。之后,他留诗一首离去,诗中有这样两句:“我在目前人不识,为留一笠莫沉埋。”
吕岩平时并不仅以道士自居,他在诗中曾这样写道:“或为道士或为僧,混俗和光别有能。”所以他也会经常拜访寺庙,他在《与潭州智度寺慧觉诗序》中记述了他拜访高僧慧觉的情景:“余游韶郴,东下湘江,今见觉公,观其禅学精明,性源谆洁,促膝静坐,收光内照。一衲之外无余农,一钵之外无余食,达生死岸破烦恼壳,方今佛衣寂寂兮无传,禅理悬悬兮几绝,扶而兴者,其在吾师乎!”当时为唐武宗灭佛以后,佛教复兴之时,吕岩由对慧觉大师的崇敬而把兴佛的希望寄托在他身上。唐朝佛道之争激烈,而吕岩并无门户之见,可见他为人处事颇为豁达。
吕岩云游时,“两卷道经三尺剑,一条藜仗七弦琴。壶中有药逢人施,腹内新诗遇客吟。”他性格豪迈,所谓“纵横北斗心机大,颠倒南辰瞻气雄。”他身体健壮,所谓“貌似桃花体似银,……红颜不老为通神。”再加上他通医药,善临变,有诗才,多异闻,这样使他具有了传奇色彩,声名雀起,在当时就已经有人追踪学道了,所谓“天涯海角人求我”。而他也以神仙自居,所谓“我今学得长生法,未肯轻传与世人。”
吕岩不知所终,但唐以后有关他的传闻却越来越多,到宋朝时已经成为无处不在的神仙了。例如:一天,有个槛缕道人到宰相张天觉的门上乞求施舍。张天觉未加礼敬,而是戏问道人有何仙术。道人回答可捏土为香。张天觉让他当面验试。道人果如所说,并用火将捏好的香燃着,及香燃罢道人也不见了,只留诗一首于街上,据说此人就是吕岩。又如宋元丰(1078—1085年)中,名臣吕惠卿在单州做长吏时,一年的七月七日,有异人过天庆观,曾书诗于纸,据说这也是吕岩所为。大约在吕岩之后打着其名号活动的道士如缕不绝。宋以后民间关于吕岩的传说更多,以至堂而皇之地成为上八洞神仙中最活跃的一位,吕祖庙也随处可见,至如吕岩扮演重要角色的八仙过海故事,今天仍家喻户晓。
今天,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养生学越来越受到人民的重视。吕岩的有些诗作颇富于养生哲理,受到人们的重视,如他说:“一毫之善,与人方便。一毫之恶,劝君莫作。衣食随缘,自然快乐,算是甚命,问什么卜。欺人是祸,饶人是福。天眼昭昭,报应甚速。谛听吾言,神钦鬼伏。”吕岩留存至今的一些有实际价值的东西就是包括这首劝世歌在内的部分诗作。
吕洞宾确实是东平人
本帖最后由 东平湖画家村 于 2010-11-19 09:59 编辑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文坛领袖柳宗元,与“八仙之首”的吕洞宾竟然有着很深的渊源,他们既是同乡,也是亲戚,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翻阅《柳河东集》《吕衡州文集》等研究资料证实,柳宗元虽然出生于陕西的西安,卒于广西的柳州,最后落葬于陕西的万年县(今西安长安区),但其祖籍却在河东(今山西的永济),柳宗元故号 “柳河东”。柳宗元的《唐故衡州刺使东平吕君诔》祭文明确告诉我们,吕氏祖籍是东平。
据查阅明代王世贞《列仙全传》、《柳河东集》等研究资料可知,吕洞宾原名吕岩,又名吕煜,是吕让的儿子。吕让的祖父吕延之,曾任浙江东道节度,父亲吕渭曾任礼部侍郎、潭州刺史,并生有四子:温、恭、俭、让。吕让生有五子,其三子叫吕煜,即是吕洞宾。吕煜出家修道,初改名吕岩,后又改名为纯阳子、吕洞宾。吕渭的继室、吕让的母亲柳氏夫人为柳宗元的堂姑,另外《柳河东集》收入了柳宗元于唐元和五年(公元810年)所写的《送表弟吕让将进仕序》,证实吕洞宾的父亲吕让确实是柳宗元的表弟,柳宗元是吕洞宾的表叔,柳宗元与吕洞宾是表叔侄的关系。
柳宗元与吕家关系密切,与吕氏兄弟的交情很深。柳宗元与吕温,同为“永贞革新”的中坚人物、王叔文集团的重要成员。《柳河东集》收入柳宗元与吕氏往还的诗文就有《与吕衡州论非〈国语〉》、《寄道州吕八大使》、《祭吕衡州温文》、《唐故衡州刺使东平吕君诔》、《同刘廿八哭吕衡州》、《段秀才处见亡友吕衡州书迹》、《与吕恭论墓中石书》、《吕侍御史恭墓志》、《祭吕敬叔文》、《送表弟吕让将进仕序》等。
《唐故衡州刺使东平吕君诔>,是柳宗元写给吕让的长兄吕温的祭文,当然经过了吕家同意,吕洞宾的东平籍贯,是人们无法质疑的。
三丰祖师注解吕祖百字铭(转贴)
三丰祖师注解吕祖百字铭
吕祖百字铭
养气忘言守,降心为不为,动静知宗祖,无事更寻谁。
真常须应物,应物要不迷,不迷性自住,性住气自回。
气回丹自结,壶中配坎离,阴阳生反复,普化一声雷。
白云朝顶上,甘露洒须弥,自饮长生酒,逍遥谁得知。
潜听无弦曲,明通造化机,都来二十句,端的上天梯。
三丰祖师注解吕祖百字铭
养气忘言守
凡修行者,先须养气。养气之法,在乎忘言守一。忘言则气不散,守一则神不出。诀曰:缄舌静,抱神定。
降心为不为
凡人之心,动荡不已。修行人心欲入静,贵乎制伏两眼。眼者,心之门户。须要垂帘塞兑,一切事体,以心为剑。想世事无益于我,火烈顿除,莫去贪着。诀云:以眼视鼻,以鼻视脐。上下相顾,心息相依。着意玄关,便可降伏思虑。
动静知宗祖
动静者,一阴一阳也。宗祖者,生身之处也。修行人当知父母未生之前,即玄牝也。一身上下乾坤八卦五行四象聚会之处,乃天地未判之先,一点灵光而成,即太极也。心之下,肾之上,仿佛之内,念头无息,所起之处,即是宗祖。所谓动静者,调和真气,安理真元也。盖呼接天根,吸接地根,即阖户之谓坤,辟户之谓乾。呼则龙吟云起,吸则虎啸风生。一阖一辟,一动一静,贵乎心意不动,任其真息往来,绵绵若存。调息至无息之息,打成一片,斯神可凝,丹可就矣。
无事更寻谁
若能养气忘言守,降伏身心,神归炁穴,意注规中,混融一炁,如鸡抱卵,如龙养珠,念兹在兹,须臾不离,日久功深,自然现出黍米之珠,光耀如日。点化元神,灵明莫测,即此是也。
真常须应物,应物要不迷
此道乃真常之道,以应事易于昏迷,故接物不可迷于尘事。若不应接,则空寂虚无。须要来则应之,事去不留,光明正大,乃是不迷,真性清净,元神凝结。诀曰:着意头头错,无为又落空。
不迷性自住,性住气自回
凡人性烈如火,喜怒哀乐,爱恶欲憎,变态无常。但有触动,便生妄想,难以静性。必要有真惩忿,则火降;真寡欲,则水升。身不动,名曰炼精。炼精则虎啸,元神凝固。心不动,名曰炼气。炼气则龙吟,元气存守。念不动,名曰炼神。炼神则二气交,三元混,元气自回矣。三元者,精气神也。二气者,阴阳也。修行人应物不迷,则元神自归,本性自住矣。性住则身中先天之气自回,复命归根,有何难哉!诀曰:回光返照,一心中存。内想不出,外想不入。
气回丹自结,壶中配坎离
修行人性不迷尘事,则炁自回。将见二炁升降于中宫,阴阳配合于丹鼎,忽觉肾中一缕热炁上冲心府,情来归性,如夫妇配合,如痴如醉,二气絪緼,结成丹质而炁穴中水火相交,循环不已,则神驭炁,炁留形,不必杂术自长生,诀曰:耳目口三宝,闭塞勿发通。真人潜深渊,浮游守规中。直至丹田气满,结成刀圭也。
阴阳生反复,普化一声雷
功夫到此,神不外驰,气不外泄,神归炁穴,坎离已交。愈加猛烈精进。致虚之极,守静之笃。身静于杳冥之中,心澄于无何有之乡,则真息自住,百脉自停。日月停景,璇玑不行。太极静而生动,阳产于西南之坤。坤即腹也,又名曲江。忽然一点灵光,如黍米之大,即药生消息也。赫然光透,两肾如汤煎,膀胱如火炙,腹中如烈风之吼,腹内如震雷之声,即复卦天根现也。天根现,即固心王,以神助之,则其炁如火逼金,上行穿过尾闾。轻轻送,默默举,一团和气,如雷之震,上升泥丸,周身踊跃,即天风姤卦也。由月窟,至印堂,眉中漏出元光,即太极动而生阴,化成神水甘露。内有黍米之珠,落在黄庭之中,点我离中灵汞,结成圣相之体,行周天火候一度。烹之炼之,丹自结矣。
白云朝顶上,甘露洒须弥
到此地位,药即得矣。二气结刀圭,关窍开通,火降水升,一炁周流。从太极中,动天根,过玄谷关,升二十四椎骨节,至天谷关。月窟阴生,香甜美味,降下重楼,无休无息,名曰甘露洒须弥。诀曰:甘露满口,以目送之,以意迎之,送下丹釜,凝结元气以养之。
自饮长生酒,逍遥谁得知
养气到此,骨节已开。神水不住,上下周流,往来不息,时时吞咽,谓之长生酒。诀曰:流珠灌养灵根性,修行之人知不知?
潜听无弦曲,明通造化机
功夫到此,耳听仙乐之音,又有钟鼓之韵。五气朝元,三花聚顶,如晚鸦来栖之状。心田开朗,智慧自生,明通三教经书,默悟前生根本,预知未来休咎。大地山河,如在掌中,目视万里,已得六通之妙。此乃实有也。吾行实到此际,若有虚言以误后学,天必诛之。遇之不行,罪过天谴。非与师遇,此事难知。
都来二十句,端的上天梯
自养气忘言至此二十句,皆是吕祖真正口诀,功夫无半点虚伪,乃修行上天之阶梯。得悟此诀与注者,可急行之。勿妄漏泄,勿示匪人,以遭天谴。珍重奉行,克登天阙。
《吕祖百字铭》乃丹家真传,需要背诵纯熟、慢慢体验,学道者领悟了此《百字铭》,就等于掌握了丹道全诀,所有功法皆可依此印证。
“养气忘言守,降心为不为”一句是命功,即“凝神入炁穴”的功夫。其入手功夫讲“养气”而不曰“运气、炼气”,讲“降心”而不曰“静心、炼心”,就是要求意念下注丹田,息息归根,在炁穴“积精累气以成真”。此种功法之要诀在于一个“守”字,即:“抱元守一,而凝神聚炁也。”
“动静知宗祖,无事更寻谁”讲的是“性功”,是入手的“止念”法门。“宗祖”即是不假修证、天然常明的“真我”,随其杂念纷纷而“真我”乃“无事道人”,只要“宗祖”、“真常”不迷,则自可“性住”、“气回”而得“玉液还丹”。
其后再经坎离交媾、乾坤交媾,完成采药、炼丹的程序,达到转识成智的逍遥之境。
百字碑注
清代著名道士刘一明在他的“百字碑注”的结尾,指出了每一句相对应的丹道修炼步骤,现摘录如下:
“养气忘言守”一句,统言修道之全体大用也;
“降心为不为”一句,言炼己筑基也;
“动静知宗祖,无事更寻谁”二句,言炼己筑基,须要识得心也;
“真常须应物,应物要不迷”二句,言炼己之实功也;
“不迷性自住,性住气自回,气回丹自结”三句,言炼己功勤,还丹自结也;
“壶中配坎离”一句,言丹还后,内炉之功也;
“阴阳生返覆”一句,言阴阳变化,由嫩而坚也;
“普化一声雷”一句,言脱丹法象也;
“白云朝顶上,甘露洒须弥”二句,言服丹后之法象也;
“明通造化机”一句,是总结了性了命之大义也。
以前十八句,还丹大丹,始终次序,火候工程,悉皆吐露,至简至易,约而不繁,依法行持,自卑登高,由近达远,端的为修道者上天梯也。曰二十句者,并结尾二句言之也。
欲得健康长寿,要留意研究吕纯阳的百字铭
(南怀瑾老师讲述)
吕纯阳是由禅宗开悟的,以后奉黄龙南祖师之命,生生世世永远为佛教的外护。吕纯阳因考不取功名,后来做了黄梁一梦,醒来以后就出家去了。他修的是道家,在唐末到五代之间非常有名。他炼就很高的气功,可以在空中飞行,他有名的两句诗:“丹田有宝休寻道,对境无心莫问禅。”一般人能做到这样,健康长寿已不在话下,祛病延年,长生不老也可以做到。当然这两句诗当中的修持方法,是有很多意义的。
有一次,他御着宝剑飞行,经过江西庐山,当地有个大庙子,就是禅宗的黄龙寺。吕纯阳是在高空飞过时,看到此山气象不同,必有高人。他降下来一看是黄龙寺,有人正在讲经,就是临济宗大德黄龙南禅师。他站在旁边看了半天,觉得很奇怪,这禅师又没放光,又没动地,更没有像他一样的本事,是个普通和尚嘛!怎么那么多人听他的呢?越看越奇怪,就站在那旁边。黄龙南禅师不说法了,云:“座中有人窃法”,认为有人在偷听。吕纯阳不吃这一套,就站起来了,黄龙南问他是谁,他报了自己名字,黄龙南说:哦!原来是你啊,我以为你了不起,原来只是个守尸鬼。(这个身体可以长生不老,把它守得牢牢的。)吕纯阳一听,生气了,真人能有长生不老之药,你这凡夫肉胎算什么!黄龙南说:“饶君八万劫,终是落空亡。”吕纯阳恼了,袖子一扬,飞剑击出去了,故意吓吓老和尚,岂知飞剑到了老和尚面前停住了,反而倒转向自己这边杀过来。他奇怪了,这老和尚是普通人嘛,又没有功夫,怎么我的剑不听我的指挥呢?后来有人专参这个话头,是韦陀护法呢?还是黄龙南般若之力?或是其他原因?到底是什么道理呢?黄龙南笑道:你不要摆这一套,你刚才说你有真本事,我问你,你见个什么道理?吕纯阳说:“一粒粟中藏世界,半铛锅内煮山川。”这是道上的话,也是讲自己见道的道理。黄龙南说:“我不问你怎么煮山川,请问一粒粟中如何藏世界?”就这样,东搞几下,西搞几下,吕纯阳开悟了,作了一首诗:
弃却瓢囊摵碎琴 如今不恋汞中金 自从一见黄龙后 始觉从前错用心
那个时候,道家出了吕纯阳,等于禅宗出了一个六祖。如何炼得健康长寿,可参考吕纯阳的百字铭,这时释、道、儒三家最好的东西,也是学佛最好的东西。
百字铭
养气忘言守,降心为不为,动静知宗祖,无事更寻谁,
真常须应物,应物要不迷,不迷性自住,性住气自回,
气回丹自结,壶中配坎离,阴阳生反复,普化一声雷,
白云朝顶上,甘露洒须弥,自饮长生酒,逍遥谁得知,
坐听无弦曲,明通造化机,都来二十句,端的上天梯。
养气也是十念法中,修出入息的真正功夫。降心出自金刚经:降伏其心,为而不为,有意降心就著相了,自性本空,所以为而不为,见地、功夫都告诉我们了。动静二句,把观世音菩萨圆通法门放进去了,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可是不昏沉,也不散乱,自己能够做得了主,空得了,不要另外找个方法。对人处事,自己要能不违背本性,这里都是讲功夫。不要做什么功夫,心气合一,心物是一元的,真正念头空了,“气自回”,自然会气住脉停,达到二、三禅。 这里讲丹,并非肚子里真有个东西,古代道家形容,丹就是像月亮一样,圆圈中间一点,代表圆满自觉灵明的一点觉性。壶代表身体,自己的气脉起变化作用。只要做到气住脉停,它自然会起变化,自然的定久了以后,“普化一声雷”,轰的一下,身体所有气脉都打开了。这时候,正如庄子所讲的“与天地精神相往来”,与宇宙一体,这时中脉真正打开了。“白云朝顶上”,这才是密宗真正的灌顶,诸佛菩萨智慧光明灌顶。“须弥”是讲头部,头部的大乐轮震开了。这时候,长生不老绝对有,此乃世第一法。“无弦曲”就是观世音菩萨以闻、思、修入三摩地。 这二十句话,一句五个字,共有一百字,所以叫百字铭。这二十句由普通人开始,修到长生不老,乃至超凡入圣,都说完了。每一句都是功夫,都是见地。 比如开始大家都想得定,为什么做不到呢?就是第一句话做不到:“养气忘言守”,养气功夫做到一点都没有妄念,谁做到了?念头多得很,守也守不祝“降心为不为”更做不到,这个做不到,下面的话更谈不上了。静中打打坐还有一点影子,下了坐什么都没有,根本不能知宗祖。动静知宗祖很重要,心中一天到晚都在静中,没有事,谁做到了?灵明觉性经常在,气自然回,并不是叫我们做功夫。丹“自”结,那是自然的,是我们生命中本来就有的。
大家不要用宗教界限观念来看这首百字铭,他本来也是禅宗的大护法,是黄龙南真正得法弟子之一。如想健康长寿,照他的话去做,绝对够了。
[日记] 转不还——读吕洞宾百字铭心得
吕洞宾,铭心吕洞宾,铭心
我所静修的山中陋居,在陕西终南山的子午峪中。子午峪里的金仙观,是道家全真教的一个道场。全真教的信仰,是释、儒、道,三教合一。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道观虽说是新建的,但它的确是有渊源的,古时有一位姓金的韩国道士,曾在这里修行过,最后也仙逝在了这里,有一座摩崖石刻为证。这座石刻后来被人私自凿起,最后又被长安博物馆收藏,就在大学城政法学院对面,盛世商都的旁边。在长安博物馆展厅后边的草坪上,这块摩崖石刻静静地伫立在那儿,很少有人去关注它了。
我不知道这位韩国道士是否真的修炼成仙,但我觉得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为了一个信念,坚持到了最后。就这一点让我钦佩。我皈依了佛门,是因为我认为佛家大乘普渡众生的理念,比道家只求自我解脱的宗旨,更加彻底,更加伟大。但佛家之人也切不可轻视道家。道家洎老子以来,不但在对宇宙和生命本质的探索上,有着惊人的成就,就是在具体修炼的方法上,也有着许多至为宝贵的经验,我们不能不学习。
除老子庄子以外,我最崇拜的另一位道家人物,就要算吕纯阳了,他的证道歌百字铭,也是我修行当中最重要的指导。
《吕纯阳百字铭》
养气忘言守,降心为不为。动静知宗祖,无事更寻谁。
真常须应物,应物要不迷。不迷性自住,性住气自回。
气回丹自结,壶中配坎离。阴阳生反复,普化一声雷。
白云朝顶上,甘露洒须弥。自饮长生酒,逍遥谁得知。
坐听无弦曲,明通造化机。都来二十句,端的上天梯。
回想起许多年前,在中国掀起过一阵气功热,那时我也学过气功。现在看起来,当时的许多东西都是错误的。但说起来我也得感谢气功,因为正是它把我逐渐引入了佛门。我这人总爱寻根问底,要让我能真正相信一个东西,我必须要明白它的道理,弄不清它的道理,我是不会信的。所以,由于要学气功,我得先弄清道家是怎么回事,于是我读老子,庄子,周易等等,甚至八字、风水、祝由科、梅花易、铁板算术、麻衣相法、奇门遁甲、大衍之术、开元星相、紫微丹术……只要是能找到的书,无所不读。读了个云山雾罩,还是不得要领。最后有一天逛街时,无意中看到了第一次在中国大陆出版的南怀瑾先生的一套书,《金刚经说什么》、《楞严大义今译》、《楞伽大义今译》、《圆觉经略说》,一读之下,顿开茅塞,从此一头扎入佛教经典,正如在楞严大义一书的开头所说:“自从一读楞严后,不看人间糟粕书”,从此走上佛学的道路。
学佛之后,我不学气功了,因为我知道,当前所有的所谓大气功师,都是在误人子弟。什么意守丹田,什么意念引导大周天小周天的旋转,全都是错的。反过来,用佛家的思想再回过头来印证道家思想,我也这才发现了道家中真正好的、精华的东西。吕纯阳有句诗:“自从一见黄龙后,始知从前错用心”,我要改这句诗为:“自从一遇南师后,始知从前错用心”。
道家的确有着许多精辟的思想,但有一点,自老庄之后,越往后发展,读道家的书就越感困难,既便是有一些真正修炼有成的道家人物,他也不愿意将自己的经验轻易示人,所以故意把书写得艰涩难懂,同一件事物他能给你造出几十个名词,把你读得一头雾水,不知所云。所以有些人说老庄的书不好懂,其实老庄的书太平实了,就是直接写出自己的所感所悟,没有一点故弄玄虚的玩弄文辞名相。所以在道家的众神仙中我也喜欢吕纯阳,就是因为他也很平实,他的证道歌百字铭,将自己修行的全过程,他的所感所悟,全部实证经验,都合盘托出地告诉了我们,没有一点隐藏和故弄玄虚。而且,虽然他是道家神仙人物,但他的修行理念和方法,和佛家的如出一辙。我猜想,他的百字铭,一定是写在“自从一见黄龙后”吧。黄龙是吕纯阳同时代的一位佛教法师。
“养气忘言守”。你看,开篇第一句,吕神仙就否认了后世所谓的气功师们的守窍说。意守丹田是不对的,要忘言、忘守。既不能有第六意识的活动,不能有杂念妄想,也不能死守在一个穴窍上。言,语言思维活动;守,意守丹田等守窍方法。真正的养气,这两样都要摒弃。
“降心为不为”,老实说,直到目前为止,我的修行还一直徘徊在这个“为不为”的阶段上。每一个修行人最大的困难,就是难以切断思维流,《金刚经》这部般若大经的起缘,就是大弟子须菩提向释迦佛提问:“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怎么样才能使这个扰乱的心安住下来,怎么样才能降伏住这个瀑流般永不停息的心呢?这就是每一个修行人,无论道家佛家,所都要面对的第一个大难关。所以,这时候我们拼命挣扎,和自己苦苦斗争,就是想要努力不去胡思乱想。念佛号也好,念咒子也好,打坐也好,这都是在“为”;无非就是要达到这一个目的,就是让心静止下来,达到“无为”。有时候自己觉得自己已经做到了,控制住了自己的心,没有杂念了,很静,心如止水。但这个静止,这个“不为”,依然是“为”出来的,那种要控制住自己的心的一丝细微得不易觉察的意志力,正是在“为”,而不是真正的“无为”。但虽然不是真正的无为,但每一个佛家与道家的修行人,都必须经过这一“为不为”的阶段,才能最后达到降伏其心的目的。
明白了这一点,再回过头来看吕神仙百字铭的第一句,我们就更明确了,言,语言思维,那就是大为、乱为,是我们降伏其心的对象;守,守窍,和念佛念咒一样,是方法,也是在“为”,是在以一念代万念,以小为代大为。何况守窍这种方法,比起念佛念咒等其它方法来,缺陷更多,容易出问题。我在早先学气功时,就遇到过这样一位“大师”,他都有气功学会颁发的证书的,就是说,他已是被正式认可的气功师,允许上岗给病人治病的,可见不是一般人物。据说他能用眼睛透视人的内脏,能直接看到你得了什么病,然后发功,气到病除。我怀着万分崇敬的心找到了他,想拜他为师。他对我讲了他学气功的经过,说,原先他重病在身,久治不愈,最后才炼了气功,不料气功竞如此神奇,不但他的病全好了,还出现了特异功能。那好吧,我就请他为我发功诊病。他的手刚往我的身上一搭,我的心就顿时发怵了。怎么着?原来他的双手冰凉!当时是在晚冬初春的时节,我们一般稍微有一点医学常识的人都知道,健康人的身体,是冬暧夏凉的,身体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自我调节,这叫阴阳平衡;大多女性气血两虚,阴阳不和,就会出现夏天皮肤发烫,冬天四肢冰凉的现象,我就是如此。但他是一个大男人,手比我的还冰,这不是明显的阳气已衰的信号吗?他还给我瞧病,我真怕他将病气传导给我,吓得我赶紧撒丫子走人。这件事给我一个教训,那就是气功的守窍术和引导术,往往会给人以假象,使人出幻觉,以为这儿通了,那儿放光了的,大小周天全打通了等等,其实都是自欺欺人,是自己的意念造出的幻觉。所以我们要感谢吕洞宾,他不象其他仙道人物一样,保守自己的修炼秘密,故意不将真经传授给后人,尽弄一些守窍引导、汞升铅降等等东西来糊弄后人,轻者误人子弟,重者夺人性命。吕神仙非常诚恳地告诉我们,一开始修行,要忘言,要忘守,而你为达到无为境界所做的一切功行,都仍然是有为的,它们虽然是修行中的必经之路,但都不是彻底的和最终的,千万不要认错了。
动静知宗祖,无事更寻谁。真常需应物,应物要不迷。”这两句的意思差不多,宗祖、真常,指得是一个东西,这个东西你叫它是本体也好,佛性也好,真心也好,自性也好,反正就是它,禅宗祖师们怕我们执着于名相,所以又干脆叫它为“这个”,叫“本来面目”,但如果你不去通过修行悟出它的实质,那么“这个”和“本来面目”又可能成为一个新的可执着的名相。我们很多修行人最容易误解的一点就是,他们总以为找个清净之处盘腿打坐,这就叫修行,有许多道内朋友都对我说过几乎同样的话:“我一直坚持修行,每天都打坐两个小时。”“我今天坐得好极了,心里特别安静。”其实,打坐不是修行,只是一种助道的方法。我们的心难以安静下来,打坐可以帮助我们快一点安静下来。而真正的修行,就是《菩提道次第广论》和《瑜珈师地论》所教授的那些全部过程,从如法皈依开始,修厌离心,再到发菩提心,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六度,戒定慧三学等等,从下士道、中士道、直至上士道,初禅二禅三禅一直上去到四禅,从初果罗汉须陀垣到四果阿罗汉,然后从初地菩萨直到十地菩萨,一级一级地修上去,直至最后成佛,这整个的过程,才叫修行。成佛绝不是靠打坐坐出来的。
在这两句诗里,走神仙路线的吕祖,他的目标虽不是成佛,境界稍微低一些,但依然道出了一个正确的修行理念,就是真要想修行成功,绝不能只靠打坐,而是要在一整天的行住坐卧的活动中,都不离修行,都要“知宗祖”,要“不迷”。我们打坐时就是坐得再安静,一下坐,“哎呀,这顿饭太好吃了,真香呀!”心被物转,认己为物,把这团肉身的物质当成了自己,因此也就将感官的享受认作了我所,迷了。“我就是不喜欢那个人,他太自私了!”我相、分别心都出来了,应物就迷。所以,如果是这样,打坐坐得再好,也不叫修行。只可惜许多人的所谓修行,包括我自己,都是这样的,所以才总也进步不了。我去年在山上,打坐时心境很好,很宁静,自认为坐得不错,但只要一下坐,比如上山砍柴去了,就把修行的事忘了,眼睛望着美丽的风景,心沉浸在了其中,乐而忘返。这是什么,这就叫“认物为己”,还是应物就迷。禅宗祖师们说,修行,要二六时中,尽在觉中。古代一个时辰是现在的两个小时,那一天就是十二个时辰,二六时中,就是十二个时辰。一个真修行人,就是要在二六时中,无论在做什么,吃饭也好,走路也好,睡觉也好,接人待物也好,时时刻刻地警觉着,不让自己的心,随外境而转,始终都要体悟着自己那个生命本体的存在,既不能认物为己,也不能认己为物。这就叫动静知宗祖和应物要不迷。
“不迷性自住,性住气自回。”气回丹自结,壶中配坎离。”前边讲得是理,现在讲事,讲功夫,功夫是从理中来的,理错了,就谈不到功夫。只要做到了上面说的,二六时中,时时刻刻觉悟不迷,那么就会“性自住”。什么叫性自住?就是须菩提所问的“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而释迦佛所回答的“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只要你二六时中始终警觉不迷失,你的心自然而然地就会安住下来,就不会再有那么多的杂念和妄想了。心安住下来了,妄想不生了,身体中的内气,也就自然而然地会向内收敛,各归其位,不会再乱窜散逸,你用不着去炼什么气功,什么吐纳,去做什么意念引导,就能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功效。丹,这里讲得是内丹,不是后世道家用铅汞等矿物质所炼的那种丹,内丹其实并没有一个具体的东西,要是有一个具体的东西的话,那就成了肿瘤了。修行到了一定程度后,会出现海底(会阴部)发热的感觉,生命力增强,这就是丹。我在打坐过程中,一再出现过足底涌泉穴发热的感觉,这虽然还不是丹,但也是好的现象,致少说明下肢血液的循还得到了改善。而我从前一到冬天就会四肢冰凉,今年在山上又没有暧气,又遇见了连续二十天的大雪,可并没有发生以往那种畏寒怕冷的现象。壶中配坎离,壶,是道家对身体主干部分的专有名词,因为身体主干里面盛装着五藏六腑,所以很形象地称它为壶。坎离,是易经中的坎卦和离卦,代表水火,也就是阴阳,壶中配坎离就是,体内的阴阳自动达成平衡。在这一段里,吕祖再一次明确地告诉我们,从心的安住,到气的和畅,再到内丹的炼成,最后全身阴阳平衡,达到健康无疾,这一切,都不是用第六意识去死守和引导出来的,而是在无为的定境中,自然而然的逐步发生的。
昨晚睡不着,就干脆起身打坐,刚一入坐,立刻就有一股气机自双足发动,又沿双腿氤氲而上,到达命门,停住了,命门部位胀胀的,这股气机不断地在此氤氲翻腾。自去年上山以来,多有这种感觉,后来消失了,昨晚又起。我知道,命门这个地方是一大关卡,不易通过的,要有耐心,切不可急于求成而用意念去引导它,要万缘放下,把它也放下,顺其自然。这就叫“性住气自回”。
“阴阳生反复,普化一声雷。白云朝顶上,甘露洒须弥。”这些都讲得是功夫中的境界。只要继续坚持禅定的修行,体内的阴阳二气反反复复地此消彼长,不断平衡,任督二脉就会被打通,当督脉打通的一刹那,据很多过来人称,会自己听到头脑中百会穴处,象炸雷般地一声巨响,然后就会看到好象白色雾气一样的东西往头顶上升,清澈的鼻水和甘甜的口水会大量涌出,这些都是督脉打通的外部特征。须弥,佛教中有圣地叫须弥山,这里吕祖是引用了佛教术语来比喻人身体上最高的地方,即头部。任督二脉的交汇点,上在头顶百会穴,下在会阴海底处。气机运行的路线,是首先沿着背部的督脉上升,过命门、夹脊等穴窍,最后到达百会穴,这些都是难以通过的穴位,但最难通过的穴位,还要数百会,所以道家书中把打通百会穴,叫破牢关。牢关一旦冲破,身体前方任脉的通畅就几乎是瞬间的事。当然,这些都不是我自己的经验,是从书上看来的,我自己连命门处这个下牢关,还没突破呢。
“自饮长生酒,逍遥谁得知。坐听无弦曲,明通造化机。”平时我们打坐时,舌尖轻轻抵住上颌,久之就会有口水发生,要将口水轻轻咽下,对身体有益。前边说过,当督脉打通之后会涌出大量甘甜的口水,这时就更要咽下,可不能当唾沫吐掉,那样就太可惜了,因为这就是道家书中所谓的能使人长生不老的甘露,所以又叫长生酒。当然,人不可能长生不老,强身健体,延年益寿而已。逍遥谁得知,这时,你自己会感到身体百骸无比的和畅轻清,心情无比的喜悦快乐,这种身心两方面都逍遥自在的感觉,如鱼饮水,冷暧自知,别人是无法体会到的。到了这个境界之后,你就能听到宇宙中的天簌之音,对宇宙和生命的起源,它们的来龙去脉,神而通之,也就是庄子所说的,和宇宙天地相往来,完全和大自然融为一体。
“都来二十句,端的上天梯。”只要你能完全按照这二十句的百字铭来进行修炼,那就一定能成道飞升做神仙了。到此,道家的修行就已经完成了,因为道家修炼的目的,就是长生不老,飞升成仙。而对于佛家来说,这才是真正修行的开始;也就是到达了梅子法师的诗偈中所说的“百尽竿头需进步”之处了。道家成仙的境境,比之于佛家三果罗汉阿那含的境界,犹之不及。因为佛家的三果罗汉阿那含,翻译成中文,又叫做不还果,也就是我们大家经常说的“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不再回来参与六道轮回了,彻底了脱了生死。而既使修成了神仙果,还在六道轮回之中,神仙的生命形式结束后,还会堕落回人道、鬼道、或畜牲道中来,神仙也是有生有死的。佛教中的小乘虽然也是了脱了生死的,但小乘只顾自己解脱,不去普渡众生,所以释迦佛骂退出大乘法会的那些小乘僧众为“焦芽败种”。更何况神仙道离佛教的小乘果位,还有一大截的距离呢。
但是,话又说回来了,我们许多修行的人,就连道家和佛教小乘的境界还没达到,就整天自吹自擂说自己走得是大乘路线,请问,你自己尚不能解脱,对何为道,何为佛,都一窍不通,你拿什么去普渡众生?在具体修行的过程中,不但佛家小乘,就连道家,都有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方法,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学习,千万不可贡高我慢,轻视十方。这也是我写出了读吕纯阳百字铭后的心得体会的原因。
养气忘言守,降心为不为。
所有修行功夫都从气来,大凡很多人打坐练气,都是用所谓观念,这个观念就像语言一样在构造自己希望的境界,这是妄想之心,攀缘心,真正的养气是没有规范语 言的意境的。应该忘记语言和概念。这样降服其心的目的,就是无为。无为也可以解释为般若。两句讲的是一个道理。就是无为之用。细心体谅,我们的眼耳鼻舌身 意这六根,和色香声味触法这六识本是同根而生,并化而做。平时顾念其一而忘其他,导致颠倒混乱,用不为之法齐而平之,则气脉、觉识自生。所谓降心就是驯服 这个不平之心。
其中交代了一个重要的诀窍就是:忘记语言概念。仔细体觉六识的自然感受。这一念放下来,自然有新发现,例如观息,你只需要体验呼吸或整个身体和周围能量交换的过程就可以。
动静知宗祖,无事更寻谁?
观世音圆通法曰:“动静二相,了然不生”。不昏沉,不散乱,自己能做得了主。做事不违背本性。对内对外了然为一,自然无事。无事之法不在别人巷议而在自 明。《金刚般若菠萝蜜多心经》讲空相法门,了然般若之道,只是一法。空是法门不是根本。所谓静极生动,动极生静,皆是本常无二法门。因此取静取动都不是根 本法,根本法是空了动静知动静之后的东东(stuff)。那个东东是宗祖。而这个宗祖不会自见,要通过动静变化而知。知了后也并不存在一个存在,本无事莫 要他寻。It's Just Being。他是另一个动静的开始而已。而不是结束。
要诀:动静是需要修行一段时间才能感知的东西。刚开始也有类似的感受,例如,静下来,你的身体会自然发动起来,感到气机的流转,流转不通的地方就会痛、灼热、瘙痒等等。这就是动静之间的转换。
真常需应物,应物要不迷。
应物,在佛家就是缘起缘灭。简单的说,就是你和周边事物之间的接触而发生的变化。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存在,必然是不断和其他东西打交道。为什么这里用东西,而不是物质,就是囊括了物质层面的,精神层面的,非物质或精神层面的一些存在。所谓色界,非色界,非非色界。古文把这叫“物”。例如庄子说“未始有物”。这个“物”就当此解。是说在我们这个有时间空间轴的宇宙诞生之前还有一个东西。
修持的过程,就是求真求解的过程,真实的人生或存在不是通过回避来解决的,必须通过交互的过程而存在,例如我们通过食物,呼吸和周边的世界交换能量。但所有的交换,必须建立在自我的独立性上,否则就是被异化,而异化也就无所谓交换了。这是一物两面。所以“应物要不迷”。
要诀有二:一要真实交互,二要不迷。但常人常常在这个过程中不能维持中道,犯了贪嗔痴慢疑的毛病。
不迷性自住,性住气自回。
禅宗讲“见心明性”。其实这个“性”很难解释。例如我们平时都说人性,人性是什么?细想起来很模糊。三字经上说“人之初,性本善”。这个“性”又是什么?从语义学的角度来说,中国文化中的“性”是个非常复杂而含混的名词。我们常把“修身养性”挂在嘴边,但到底养的什么“性”?
是性情?是情商?是本质?似乎是,有似乎不是。
我在这里做一个注解,大家可以参研一下。至少本句里的性,就是“姓”。就是本我,西方心理学有个名词比较类似,叫“ego”。翻译成本我,或潜意识的自我存在。佛家叫阿赖那识。
有了这个东西,能量就有了可以依托和存在的地方,所以“性住气自回”。
理解起来简单,修行起来不易。不迷就不好修,不迷方能“性自住”。要点在于“自住”,非用观念留住或规范。这样才是本我,有了本我,能量就来了。
气回丹自结,壶中配坎离。
道家喜欢用“丹”来表示修行转化的关键点时候所凝结的力量或能量。“坎离”是两个卦,分别代表水火。中医讲心属离属火,肾属坎属水。心肾相交,神明自见。所谓练气化精,练精化神。如环无端。
由于本人修行尚未达到这个境界,不敢妄加注释,强意注解。只能把这个大概的意思解释一下,希望有同道者点拨。
阴阳生反复,普化一声雷。
这个道理很简单,万物皆从阴阳,只要是阴阳自然循环往复。所谓生长收藏,成住坏空。从生生不息的角度来说,所有生命的大致曲线都是类似一个正弦波。
南怀瑾大师解释说,只要做到气脉停住,它自然起变化,轰然一下,气脉全通了。中脉打开,就可以做到“与天地精神相往来”,与宇宙一体。我一个道友年轻时经历过这种境界。后来不知所终,就不敢前行,而后来就又回来了。当时据他说,老师写题目,他仿佛从很高的地方俯瞰,脉络清晰,答案应手而来,不需要思考。
白云朝顶上,甘露撒须弥。
自饮长生酒,逍遥谁得知?
坐听无弦琴,明通造化机。
都来二十句,端的上天梯。
按南师的解释,白云朝顶上,就是密宗讲的灌顶。须弥讲头部。头部大乐轮震开。“无弦曲”就是观音菩萨“以闻思修入三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