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育的作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5:31:20

【原文】阳货1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2孔子豚3

孔子时4其亡5也,而往拜之。

遇诸涂。

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6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译文】阳货想要孔子去拜见他,但孔子不去见他,于是他就送给孔子一只蒸熟的小猪。

孔子侍机趁阳货不在家时,前去拜见他。

不巧在半路上两人碰见了。

阳货对孔子说:“来!我有话对你说。”他接着又说:“自己身怀本领,却听任国家迷途失道,这能叫仁吗?”孔子说:“不可以。”阳货又说:“喜好从事于于政治而屡次失去时机,这能叫有智慧吗?”孔子说:“不可以。”阳货又说:“时光去而不复返,岁月是不会等人的。”

孔子说:“是,我即将出来做事。”

【说明】阳货是季氏的家臣,掌握了季氏家族的大权,而季氏又掌握着鲁国的朝政,也就等于阳货掌握了鲁国的朝政。这就是《季氏》第二节孔子所说的“陪臣执国命”。此时阳货权势极大,但他也深知孔子的学问极高,故而想拉拢孔子为他效命。但孔子始终不买他的帐,不和他见面,于是有一天阳货送了一只蒸熟的小猪给孔子。古代送礼很讲究,受礼的人如果接受了礼品,是要亲往送礼的人家拜谢的。阳货肯定是趁孔子不在家时送的小猪,孔子没法,只得侍机趁阳货不在家时,才去见他。不料半路相遇,孔子躲不过去,只能上前相见。阳货大刺刺的,官僚派头十足,“来!予与尔言。”很不客气,但他很聪明,不直接叫孔子来他那里当官做事,而是提了个问题,“自己身怀本领,却听任国家迷途失道,这能叫仁吗?”意思是你孔子满腹经纶却不出来救国救民,在一边袖手旁观,你一天到晚讲仁义礼智信,这能称得上仁吗?逼得孔子只有说:“不可以。”阳货接着又说:“喜好从事于于政治而屡次失去时机,这能叫有智慧吗?”这又是直逼孔子,说孔子等于是没有智慧。逼得孔子只有说:“不可以。”阳货又接着说:“时光去而不复返,岁月是不会等人的。”逼得孔子只有回答说:“是,我即将出来做事。”从这段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被阳货咄咄逼人的提问逼得走投无路了。

阳货所提的问题,并不是无理取闹,确实有些道理,自己身怀本领,不出来当官从政做事,却听任国家迷途失道,的确不能称为仁。屡次失去时机而没有出来当官从政做事,也可以称为没有智慧。但一个人是不是非要出来当官从政做事才叫仁,才叫有智慧呢?孔子作了下面的回答。如果没有下面的回答,根据孔子以往的言行,《论语》第一至第十六章的记载,尤其是“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於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我们也可以断定孔子的志向不在于自己一个人出来当官从政做事。一个人出来当官从政做事,也只能搞好这几十年,也只能管好一个地方,而如果他把正确的“为政”方法教育给几千人,这几千人每人又教育几千人,那么,出来当官从政做事的就将有几万人、几十万人。这几万、几十万人的力量相比于一个人来说,就要大得多。这样一代一代传下去,也就不是几十年的问题,也就不是一个地方的问题了。这样就可以看出,以及从以下的论述中亦可以看出,孔子之所以不出来当官从政做事,并不是没有智慧,并不是不讲仁爱,而是有他一定的道理,有他羞耻于与小人为伍、共事的道理,故而孔子的智慧比起阳货的智慧确实要高上许多。

——————————————————

【注释】1.阳货:又称阳虎,季氏的家臣。季氏曾几代掌握了鲁国的朝政,而此时阳货又掌握着季氏的家政。后来他与公山弗扰共谋杀害了季桓子,失败后逃往晋国。

2.归:通“馈”。《书·微子之命》:“唐叔得禾……王命唐叔归周公于东。”《诗·周南·葛覃》:“言告师氏,言告言归。”《诗·小雅·黍苗》:“我行既集,盖云归处。”《左传·闵公二年》:“归公乘马,祭服五称。”《韩非子·五蠹》:“故智土退处岩穴,归禄不受。”《广雅·释诂三》:“归,遗也。”这里用为赠送之意。

3.豚:(tun屯)《礼记·曲礼》:“豚曰腯肥。”《孟子·梁惠王上》:“鸡豚狗彘之畜。”《韩非子·外储说左下》:“郑县人卖豚,人问其价。”《说文》:“豚,小豕也。”《方言八》:“猪其子谓之豚。”这里用为小猪之意。

4.时:通“伺”。《诗·小雅·十月之交》:“抑此皇父,岂曰不时。”《诗·大雅·文王》:“有周不显,帝命不时。”《诗·大雅·緜》:“曰止曰时,筑室于兹。”《诗·大雅·荡》:“匪上帝不时,殷不用旧。”《庄子·人间世》:“时其饥饱,达其怒心。”《列子·汤问》:“来丹遂执剑从黑卵,时黑卵之醉偃于牖下。”这里用为伺机、等待之意。

5.亡:《易·否·九五》:“休否,大人吉;其亡其亡,系于苞桑。”《诗·唐风·葛生》:“予美亡此,谁与独处。”《老子·四十四章》:“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论语·述而》:“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列子·汤问》:“河曲智叟亡以应。”《仪礼·士丧礼》:“亡则以缁,长半幅。”《孟子·离娄上》:“问‘有馀?’曰:‘亡矣。’”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亾部》:“亾,亦假借为有无之无。”《集韵·虞韵》:“无,或作亡。”这里用为“无”,即没有之意。

6.亟:(qi气)《诗·邶风·北风》:“其虚其邪?既亟只且!”《诗·小雅·何人斯》:“尔之亟行,遑脂尔车。”《诗·大雅·灵台》:“经始勿亟,庶民子来。”《管子·君臣下》:“刑杀亟近,则内定矣。”这里用为屡次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