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胀:基本逻辑与事实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3:57:13

中国通胀:基本逻辑与事实

2010年11月25日 05:33证券时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 中国通胀:基本逻辑与事实
  • 瑞银亚太研究主管:中国“热钱”并不多
  • 流动性才是问题的根源
  • “抑制”并非应对通胀唯一选项
  • 中国会提高通胀容忍度吗?
  • 刘煜辉:中国收货币真那么痛苦吗?
  • 叶檀:提高通胀容忍度太愚昧
  • 中国可做“中立调停者”
  • 欧洲还有几块多米诺
  • 抄袭论是威胁论的翻版
  • 坎昆将会达成什么成果?
  • “美元换时间”能否挽救美国经济
  • 剖析日本企业高利润的秘密
  • 破除“热钱魔咒”要靠全球资本监管
  • 眼下,对通胀的关注成了上至政府高层下至平民百姓最紧要的事。就政府而言,关注通胀,缘于对经济形势研判需要以便采取恰当的后续政策。而平民百姓关注通胀,是出于生活的无奈。收入本来就不高,通胀一来,不断上涨的CPI令一般人生活吃紧,没有人可以置身事外,做一个清闲的看客。因此,通胀成了街谈巷议最热门的话题。

    通胀的表现非常直观,就是物价上涨。但是,要弄个一清二楚,确实不容易。这几天,央行官员与一些学者就是否是超发货币引发通胀打起了口水仗。透过这些争论,可以看出,对于行进中的通胀,我们还有许多迷糊的认识:要么太理论,有点学究气,而缺乏对事实的拿捏;要么太实际,把感觉当事实,而背弃了基本的经济学理论。如何看待中国现实的通胀,确实是个问题。

    通胀是一个货币现象,这是没有争议的。货币本身也是一种商品——一种特殊的商品。在物物交换时代末期,某种特殊的商品最后成了最具竞争力的通货。而纸币的出现似乎抽离了货币的本质,戴上了颇具迷惑性的面纱,让人一时看不清真相。我们关于通胀的迷乱认识大体上与此有关。事实上,纸币的本质在于它是一定量物品的化身。因此,虽然有国家信用担保,但纸币的币值是客观的、可度量的。这就是纸币的流通量要与交易物品相适应的道理。如果交易物品没有增加,而用于辅佐交易的货币媒介大幅增加,就会出现过量的货币追逐少量的物品的现象,以致出现物价上涨、货币贬值的结果。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通胀。因此,通胀之原因一定是流通中的货币过量了。我国之所以出现通胀,而且过去30年来,通胀水平不低,原因一定是流通中的货币超过了正常交易所需。这是我们看待中国通胀的理论基础。

    有些人或者由于学识成色不足,或者出于推卸责任,将“需求”、“成本”等因素扯进来,用于解释通胀的原因。其实,千条万条,最终都要归结为经济体中货币总量的增加。否则,就只会出现价格结构性变化与调整,而不会出现全面的物价上涨。至于中国经济中的货币为什么会过量发行,又是争论纷纷的大难题。

    我们知道,货币引入经济之后,生活变得非常方便。交换的快捷便利促进了市场的发展,加速了社会分工,提升了生活素质与经济素质。但问题因此也变得复杂起来。我们在享受货币带来便利的同时不得不忍受它不可分离的麻烦。

    最大的麻烦是,或者因为技术,或者因为权谋乃至私欲,以致货币作用的正当化总是受到干扰,甚至破坏。

    作为交易媒介,货币的功能是服务于商品生产与商品流通的。一定的交易规模匹配着相应的货币量。货币数量论总结出的优雅的等式形象客观地表述了这一点:MV=PT。其中M代表货币供应量,V代表货币流通速度,P代表物价水平,T代表社会交易量。抽象而言,这个等式展示了货币量、货币流通速度与交易量及价格水平之间的数量关系。在交易量与货币流通速度一定的前提下,价格水平与货币量成正比。即货币量越多,价格水平越高;反之则反是。但是,一个易见的事实是,交易量是变动不居的,尤其是处于市场化过程中的中国。中国的市场经济还在向深度广度扩张的急剧变化过程中,新的交易对象,如土地、知识产权、股权等不断进入市场,会吸收大量的货币。另外,处于制度体制与社会环境不断变化中的中国,民众的消费心理、消费习俗、购买习惯等没有成型,变化弹性大,由此影响货币的流通速度。因此,从客观的技术角度看,相对而言,在中国把握货币与交易之间关系的困难明显要大过经济形态比较成熟的西方老牌市场经济国家。在确定为配合经济增长而增发的货币量时,我们面对着更大的无常与更为严峻的挑战。不过,如果仅此而已,问题不至于很严重。而且,几经周折,就会摸索出门道,不可能让经济体长期陷入通胀中。

    我们面临的真正困难在于积极的财政政策。所谓积极的财政政策,实质上就是赤字财政。通俗地说,就是寅吃卯粮。其过程是,由政府开出预算,加大支出力度,向财政部门打白条,由银行结算支出。这些追加的支出形成新的购买力,市场上就会出现求大于供的局面。严格来讲,政府预算受制于财政收入,与财政收入相伴的是一定量的商品。但赤字财政预算往往没有对应着真实的商品。如果赤字财政长期存在,年年都有,那么,因赤字财政而多出的货币就总是空悬着。通胀由此而来。

    中国经济中过量的货币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外汇占款。中国对外贸易年年出超,汇集大量的外汇。而国家实行外汇集中管理制度,外贸取得的外汇只能结售给国家。而国家为了取得外汇,必须支付相应的人民币。结果是,企业手中的外汇换成了人民币在国内流通,而国家空手持有外汇,但商品去到了国外。外贸出超的长期累积就是国内市场中的货币越来越多。因此,赤字财政与外汇占款是中国市场基础货币大增的主要原因。

    至于宽松的货币政策,虽然对通胀有影响,但不是直接原因。所谓宽松的货币政策,无非是放宽信贷条件,加大银行支持经济的力度。但是,通过这个环节增加的货币,毕竟受企业预算约束。企业不可能像政府那样打白条,搞赤字经济。因此,即使受惠于宽松的货币政策,敢于大幅增加投资的企业也不会太多。

    不过,由于国有经济实力雄厚,受到的预算约束也小得多,在宽松的货币政策下,胆子会大一些。如果再配上积极的财政政策,那就如虎添翼,威猛不可一世。这是我们在研判通胀时不可忘却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