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度教育:让教育不过度无不及(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0:26:25
适度教育:让教育不过度无不及(一)  [ 2010-1-22 12:43:00 | By: yiguang ]   0 推荐

摘自:中国教育报记者 苏令

       提出“适度教育”的概念,并在办学过程中切实研究并付诸实践的,搜遍了互联网上的所有搜索引擎,发现李慧军及其带领的河南省濮阳市实验小学是第一家。

       当前教育中存在的弊端,无外乎两大类:要么教育过度,要么教育不及。“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李慧军认为,理想的教育,就是在对“过度”与“不及”的校正中,寻求最恰如其分的方式。

      适度教育,这个具有哲学意义的命题,在很多人看来,只不过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已,不适合实践研究。但李慧军却动了真格,不但研究了,而且还将其落实到了学校管理的方方面面。

      在很多学校为能够参与一些国家级课题的“子课题”甚至“孙子课题”的研究而兴奋不已,甚至为此大肆宣传时,濮阳市实验小学独立申请的课题“小学适度教育模式研究课题”,20083月被立项为全国“十一五”规划课题,这从全国来看,也不多见。

      在李慧军的带领下,濮阳市实验小学成立了适度教育研究所,建立起了一套相对完善的系列适度教育模式,使适度教育研究成了教师们工作的一种常态,这不仅促进了教师的成长,也惠及了每一位学生。

    “过度”与“不及”都是教育的顽疾

       200610月,李慧军调任濮阳市实验小学校长。上任之初,她就开始思考教育过程中存在的种种现象,并努力寻找对策。一次偶然的机会,李慧军认识了北京市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副所长程晗博士,并在交流中深受启发。之后,李慧军大胆地提出了“适度教育”的命题。

     “众所周知,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的弊端提出的。而适度教育却是针对我国当前基础教育中普遍存在的‘过度’和‘不及’现象提出的。”提起适度教育,李慧军难掩内心的激动,向记者娓娓道来。

      在小学教育阶段,存在着普遍的“过度”行为:在学校,过小的教育空间、过难的教育内容、过量的作业练习,过分的考试评价;在家里,家长对孩子的过高期望、过分溺爱、过多干涉、过度保护、过多指责以及过分地看重考分;社会上,过多的不良诱惑和负面影响,等等。这些“过度”现象的普遍存在,使得孩子不能拥有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孩子的大脑被一种功利思想主宰着,使他们没有个性,没有自我,没有健康的心理和强健的体魄,甚至变得自私、骄横、无礼、无能,处处以自我为中心,心中无他人,更无集体荣誉感。

有“过度”必然导致某些方面的“不及”。在一些学校,不考的课程不开,不考的内容不教。这一现实导致了一系列教育的“不及”,即关注身心健康的不及,关注开发潜能的不及,关注创新精神的不及等。这些严重的“不及”,使得学生千人一面,个性得不到张扬,原有的那点天赋终被扼杀。面对这一系列的“不及”,孩子无情的无情、无望的无望、无奈的无奈,完全丧失了智慧的火花和灵动的天性。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教育成了‘做题教育’,成了‘目中无人’的教育。不知从哪一天起,做题成了孩子生活的全部。做题的动机是考大学将来找个好工作,做题教育的过程使得本可以充满生命色彩的学校变得不再生动!殊不知,各个孩子的潜能和天赋存在着巨大差异,人人都是宝藏。这种把学生当成统一规格的产品去塑造,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去对待,导致了教育不适度现象的存在。”李慧军痛心地说。

    “适度教育”是“极端教育”的回归与复位

   “关注生命质量,奠基终生幸福”,是濮阳实小的办学理念,也是适度教育的核心理念。这一办学理念的基本内涵包括: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质量,文明礼仪、行为习惯、诚信品质的养成质量,学习的质量,潜能得到开发的质量。

    李慧军说,只有学生的这些方面真正得到关注,才能有效抑制教育过程中的一些“过度”,弥补一些“不及”,进而营造出符合规律的教育,真正为学生的终生幸福奠基。

   “所谓‘适度教育’,是指教育过程、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教育要素均处于一种自然和谐状态的教育。”李慧军认为,这要求施教者在适宜的时间和空间内,采取适当的方式、方法、措施,以一种发展的眼光、宽容的态度和期待的心理,营造一种相互接纳、健康和谐的教育氛围,顺应人的自然,开发人的潜能,对学生进行恰如其分的教育,进而达到教育的本真状态,实现人的全面、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适度教育的本质特征是及而不过、恰到好处,是极端教育的回归和复位,是认识、解释和改造复杂性教育的教育哲学。”在李慧军看来,适度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理念,是一种不断追求、丰富和完善的教育理想。

    除了从概念上对适度教育进行解读以外,李慧军还提出了适度教育的六大操作理念:

    一是顺其自然,适当引导。学生该做什么就让其做什么,能做什么就引导他做什么,教育者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尽可能多地为他们的成长和个性发展创造条件、搭建平台,让其特有的潜能和天赋能够找到最适宜的发展土壤。

    二是讲究到位,及而不过。无论做什么都力争恰到好处,不能擅自降低标准,偷工减料,也不能擅自提高标准,拔苗助长。比如,孩子能写10个字你却只让他写5个,不适度。本来孩子能坚持写20分钟,你却布置大量作业,完成它们需要一个多小时,远远超过了孩子的承受力,同样不适度。

    三是主张教育精细化,反对“精细长大没出息”的教育观点。精细化教育是实施适度教育的必要条件,要求学校在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文明礼仪、做人做事等方面制订精细化实施方案,并通过诚信评价课的形式引导学生强化精细意识,养成精细品质。

    四是崇尚“根雕艺术”,反对拔苗助长。根雕艺术的最高原则,是必须尊重和利用原有的形状,顺其势,凑其形。因此,适度教育主张让孩子优良的个性特征在现有的基础上实现最大发展。

    五是承认不同、尊重差异。“辣椒没有冬瓜大,冬瓜没有辣椒红。”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更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孩子。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人人都是宝藏,教育者必须承认并加以尊重。有了这种理念,学生才会享受到适度教育。

    六是面向全体学生,强调教育公平。教育者在施教时任何厚此薄彼的做法,都是不公平的,不公平就是不适度。因此,适度教育要尊重孩子的参与权,尊重孩子的质疑权,尊重孩子的犯错权,尊重孩子的越轨权,坚决反对上公开课时只挑出班上部分学生去参加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