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课题中的研究变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3:58:09
一、 研究变量的涵义
在每一个研究课题的表述中,都有几个概念。这些概念可以分成两大类,即常量和变量。常量是仅有一个不变值的概念。通俗解释,常量就是理解起来没有歧义的概念,如北京市、海淀区、日坛中学、数学教学、小学生等等。这些概念,用不着解释,大家都明白,不会有不同的看法和认识。与常量对应的概念是变量,即有一个以上值的概念。通俗解释,就是理解起来有歧义的概念,如新时期、当代、厌学生、课外阅读、心理健康、学习态度、创新精神、合作学习、音响作文教学、解题思维策略训练等等。这些概念都比较模糊,不同人有不同的解释和理解。
在研究变量中,有的是可以变化的,如新时期、当代、厌学生;有的是可以操纵的,如合作学习、音响作文教学、解题思维策略训练;有的是可以测量的,如课外阅读、心理健康、学习态度、创新精神。
例如“北京市西城区小学生课外阅读的调查研究”,常量包括“北京市”、“西城区”、“小学生”;变量是“课外阅读”,这是可以测量的变量。
“解题思维策略训练提高小学生解题能力的实验研究”,常量是“小学生”,变量包括“解题思维策略训练”和“解题能力”,前者是可以操纵的变量,后者是可以测量的变量。
“北京市海淀区中小学青年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培养研究”,常量是“北京市”、“海淀区”、“中小学”,变量是“青年教师”、“培养”、“教学监控能力”,这三个变量分别是可以变化的、可以操纵的、可以测量的。
二、 研究变量的界定
研究变量的界定就是给研究变量下定义。下定义的目的就是要理解、弄明白这些概念的涵义。不理解、不弄明白这些概念的涵义,随便乱用,就要导致研究的错误,造成文不对题、偷换概念。例如:研究“挫折教育”,但采取的教育措施是让学生走着上香山,这就和“磨难教育”混淆了。研究“创新精神的培养”,最后谈效果时却说“考试成绩提高了”;调查“教师的素质”,却只调查教师的学历。这都是对研究变量缺乏明确界定造成的。研究变量有了明确的定义,就可以使课题研究在确定的范围内开展,思路明确清晰。要知道“思维品质”、“创造性思维”、“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等概念的涵义是不相同的,“课业负担”、“作业负担”、“学习负担”的内涵与外延也是不一样的。我们在研究时一定要持严谨的态度,要“咬文嚼字”,这并不是鼓励“在概念里打阵地战”,鼓励“玩弄某些名词”,而是研究所必须。另外,由于在教育科学的研究和实践中,许多概念说法不一,观点各异(这也是之所以称为“变量”的原因),所以给变量下定义,也便于别人按照研究者规定的范围来理解研究结果和评价该研究的合理性。
界定研究变量,包括给变量下抽象定义和操作定义。当然,首先是下抽象定义。变量的抽象定义是对变量共同本质的概括,其作用是揭示变量的内涵。中小学教师给自己课题中的研究变量下抽象定义,应该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使用辞典、教育理论书籍、教育大纲、教材等对这些概念的科学定义,或参照国家、教育部及有关上级领导对教育问题的方针、政策、法规、守则、职责要求等。如果实在查不到,一般应回避使用这些概念,另换别的概念。如果特别需要,也可自己尝试下定义。这就要求研究者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在研究之前要进行学习,要查阅文献资料,对所要研究的问题有个基本的了解。变量的操作定义是用可感知、可测量的事物、事件、现象和方法对变量做出具体的界定和说明。没有操作定义,研究就不具体、不可操作,就只能停留在“浅谈”的层次上,缺少实践依据。例如研究“自律”,抽象定义是:不受外界的约束,不为情感所支配,根据自己的良心,为追求道德本身的目的而制定的伦理原理。这揭示了其内涵,但太抽象,不好操作,所以还要有其操作定义,即“不仅要做自己认为应做之事,而且要做自己虽不愿意做,但社会需要做的正当之事。”再如研究学生的学习态度,在理解抽象定义的基础上,为了将其测量出来,根据克隆巴赫等人认为态度由知、情、行组成的观点,研究者用“对学习目的的认识、对学习的喜欢程度、出勤率、迟到早退的次数和时数、上课认真听讲的情况、作业完成的认真程度”作为其操作定义。变量的操作定义虽然可以借鉴文献资料中别人的研究成果,但更多的是需要自己的研究。这既属于研究的设计阶段,也是研究成果的一部分。这部分内容在后面几讲中要重点介绍,这里就不多说了,只附上几例。
可以变化的变量一般用在课题表述中的研究范围和研究对象上。对其下操作定义的目的是要明确划分和正确选择。如“一个任性儿童的个案调查”,对“任性”的界定是:放任自己的性子,不加约束。为了达到目的而同家长或其他人“较劲”,劲头大,,持续力强,表现出很强的自我独立意识,主观性强,无论对错,自己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可以操纵的变量是研究中要采取的具体措施和方法。对其下操作定义的目的就是要明确怎么操作。如“初一生物课不同实验程序的比较研究”,对“不同实验程序”的界定是:教师教授新课中,对学生的听课和动手实验,在程序上的不同安排。这里分两种程序:第一种是教师在课堂上集中讲解新知识,然后另行安排学生实验课。这样学生学习新课的程序是听讲与实验分两步进行,称作“先听讲后实验”。第二种是教师课堂讲解与学生动手实验同时进行。学生的实验步骤与教师的讲课进程结合在一起,学生学习的程序是边听讲,边动手实验和观察实物,称作“边听讲边实验”。
可以测量的变量是研究中要调查的问题和效果。对其下操作定义的目的就是要实际测量出来。如“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研究”,对“创新意识”下的抽象定义是:直接激励和推动人们从事创新活动的内在驱动力。研究者研究出的操作定义是创新意识的指标体系。包括好奇心(容易被未听到过或见到过的事所吸引、容易对新奇的问题发生兴趣、对别人没去过的地方想去、把能拆开的东西想拆开看、喜欢想一些新点子,即使是用不着也无所谓)、探索兴趣(喜欢探究事物的根底、做感兴趣的事情常常废寝忘食、喜欢听变化多端和富有想象力的故事、有兴趣作这件事时眼神有光,面部兴奋)、质疑欲望(敢于向权威挑战,提出疑问、对“我不知道的事”比“我知道的事”更想知道、做完一件事后总爱想一想“要是….该怎么办?”、常想从别人的谈话和别人的行为中发现问题)、求新求异意识(在讨论同一问题时能用与众不同的方法解决、习惯毫无顾忌地说出自己的新想法、对自己学过的东西能从新的角度去思考、喜欢反向思维、对事物看法喜欢追求与众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