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界奇人魏书生:人生哲学漫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05:28:21

中国教育界奇人魏书生:人生哲学漫谈

名人讲坛 2009-11-21 15:03:47 阅读36 评论0   字号: 订阅

中国教育界奇人魏书生:人生哲学漫谈

魏书生,在中国教育界是个谜一样的人物。他教书才 3 年就被评为省先进班主任, 4 年被评为省劳动模范, 6 年被评为特级教师、特等劳动模范、全国优秀班主任。而后,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中青年有突出贡献的专家,首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

魏书生被称为“穿西装的孔子”。他“周游列国”,传经布道,从乌鲁木齐、拉萨,到山东烟台、威海,从宁夏、蒙古的大漠草原到南疆的广东、海南,足迹遍及包括港澳台在内的30多个省市自治区。全国 30 个省市的教师、教育部门的领导还不远千里前往他的学校取经学习。一时间掀起的“魏书生热”、“魏书生旋风”, 波及全国甚至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并至今未衰。

可是,许多人,许多地方亦步亦趋地学用魏书生教学和管理做法之后,却未见明显成效,慢慢打起退堂鼓,热情渐消。这是为什么?魏书生的神奇在哪里呢?是真的可望不可即吗?真有一套秘不宣人的绝技秘招吗?

实际上,这些学校和老师恰恰忽视了魏书生成功的一个真“法宝”——魏书生博大精深的人生哲学。如果没有独特的人生哲学当动力,当背景,作支撑,他,一个普通老师何以成为著名的教育家,何以连续四次荣为党代表,赢得数不尽的荣誉称号,而且在耀眼的光环下依然体现一颗平常心,依然一如既往地在他所钟爱的事业上奋斗耕耘呢?

一粒沙就是一条恒河,一滴水就是一个太阳。我们今天就用漫谈的形式,坚持“形散而神不散”的原则,对魏书生的人生哲学进行适当拓展和延伸,力求从他一点一滴中去感受他那伟大的胸怀和仁者的智慧,以使我们思想沉闷的夜空划过一道轻盈明亮的流萤,使我们的心田像雨后的空气弥漫起一股清新。哲学,就是“爱智慧”。如果大家能从魏书生的人生哲学中得到一点启示,学到一点人生的智慧,那我们今天的目的就算达到了。

下面,我就分三大块对魏书生的人生哲学进行一下介绍。

一、整体看世界,处理好四个关系

(一)处理好和社会大环境的关系

马克思说过:“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构成社会的因素,谁也不能脱离社会。因此,必须正确认识自己所处的时代,以积极乐观的态度来干好工作,服务社会。

首先,处理好和社会的关系,就要融入为理想社会奋斗的主流中。魏书生是一个有坚定政治信仰的人。他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走过来,身上不免要深深打上那个时代的烙印。他坚信人生社会中最美好、最理想的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他愿意为实现人类这一最高理想而奉献自己的劳动和智慧。他认为,现在人类GDP人均只有5500美元,就已经为平等、公正、公平建立了这么多的社会保障体系,再过一万年,到人均 GDPl000万美元的时候,谁还想让人类不平等,共产主义不到来,那都是不可能的。站在悠长的人类历史的角度看,就容易把自己融入追真、向善、求美的主流中,只有汇入主流,有了坚定正确的信仰,灵魂才不再流浪,精神才不再漂泊,思想不再浮躁,才能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魏书生善于用信念激励自己,更善于把信念和理想有机结合。他认为,我们与其大谈共产主义信念,以求转化社会上的偏见;不如从纯洁的孩子们开始,做—点踏踏实实的塑造人们共产主义人生观的工作。魏书生不仅为自己的理想拼搏奋斗,还善于用自己的思想激发身边的人那些真诚、善良、美好的品质,为别人尽义务,为社会尽责任,为实现最高理想——共产主义做基石。

其次,处理好和社会的关系,要多看社会光明的一面。魏书生有很强的感恩意识。他说,和父辈、祖辈比,我们所处的时代是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也不能比拟的。第一,政治宽松了。你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了,不扣帽子,不打棍子,不抓辫子。 “大跃进”年代,“文化大革命”时期行吗?现在,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开放的社会为有本事,能干事的人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应该感到幸运,庆幸自己生活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政治最稳定、经济最繁荣、思想最宽松的时代。大家应该珍惜这个时代,为社会多干实事。第二,生活幸福了。没有战争的蹂躏,没有饥荒的熬煎,没有瘟疫的威胁,没有运动的摧残。他从10岁到18岁下乡正是身体成长的阶段,成年成月地挨饿,饿得刻骨铭心、头昏眼花。24岁批林批孔时,他又因为尊孔,而一场又一场地挨批判,差点把命搭上。有过这些不堪回首的经历,再面对今天改革开放,稳定、繁荣、宽松的社会环境,自然就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满足感、幸福感。他成百上千次地叮嘱自己多做工作,以报答时代给予自己的恩情。魏书生的人生动力和激情从哪里来?就是从这里来。

魏书生认为,人们的心灵像一架摄像机,眼睛便是摄像机的镜头。我们对准社会生活的哪一面,我们便拍下什么录像片在自己心上。要学会把心灵的摄影机,对准社会的光明面。人要经常看到光明,才容易上进,有奔头、有希望、有成绩;如果老盯着社会上个别存在的不和谐的一面,悲观失望,牢骚满腹,就会一生处于自我“悲伤”状态,做什么事都觉得没劲,干什么都觉得痛苦心烦,最后什么事情也做不成。正像他自己所言“要多改变自己,少埋怨环境”,“埋怨环境不好,常常是我们自己不好;埋怨别人太狭隘,常常是我们自己不豁达;埋怨天气太恶劣,常常是我们抵抗力太弱;埋怨学生难教育,常常是我们自己方法少。” 从索取、从指责的角度看社会环境,容易觉得天昏地暗,难以生存;从报恩、从适应的角度看,便觉得天高地阔,随时都有发展的空间。在这方面,魏书生老师为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样板。

确实,社会上还存在着许多不合理的地方,比如说政府对教育投入不够,教师待遇偏低,教师的办公条件也还不尽如人意等等,我们去埋怨、指责,可能一丝一毫也不见效果,我们不如省下七分力气中的一分,用来改变自己,就能使自己发生变化。因此,我们做老师的,不可能要求环境适应自己,只能让自己适应环境,先适应环境,才能改变环境。要少埋怨社会大环境,多改善自身小环境,尽我们所能为教育系统营造一个局部的蓝天。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每个教师个体是一个小环境,大家如果都自觉遵守纪律,尽心尽力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了,那我们学校这个大环境才会好;每个班级是一个小环境,如果我们每个班级都管理好了,每个学生都用勤奋经营自己,感恩苦学了,那我们学校这个大环境自然会好;每个备课间也是一个小环境,如果每个备课间都做到紧张有序安静和谐了,那我们学校这个大环境才会好;每个学校也是一个小环境,每个学校各方面做好了,那我们藁城教育这个大环境才会更好。

人生就这么几十年时间,人们能做事的黄金时间也就那么十几年二十几年。所以说,要想做事,现在就开始做,不要怕吃亏,要把工作看作是一种享受。大事没得做,就从小事做起,日积月累,长了才干,练了本领,多了见识,一旦时机成熟,你就会大显身手了。魏书生就是这么一路做过来的。每当别人劝他忙要适度时,他总是满不在乎地说,“我工作忙,能和晚年的周总理比吗?他老人家每天带病工作十多个小时,咱们这么年轻,身体又这么好,又有幸赶上一个能多干事的时代,多干点事还不应该吗?而且这些都是咱们应该干的呀!我教好了学生,人家说我任劳任怨;写了几本书,人家说我呕心沥血;作了几场报告,人家说我传经送宝;出了点成果,人家说我是改革家。你说,咱就干了该干的这点事,可党和人民给了咱这么多,再不多干点,这心里能舒坦吗?”

再次,处理好和社会的关系,还要选择积极角色进入生活。人在社会上可以扮演好多种角色。在家里,你扮演家长的角色;在学校,你扮演老师的角色;超市里,你扮演顾客的角色;在大街上,就扮演走路者的角色……魏书生说,“日常生活中,我们无时无刻不面对各种角色的选择。面对同一件事,我们可以扮演多种角色;在生活这个大舞台上,我们更扮演着多种角色,要能灵活自如地进行角色转换,千万不能把自己封闭在一种角色里出不来。”

他多次与党和国家领导人合影,多次出席在中南海怀仁堂、人民大会堂召开的会议。多次在人民大会堂的主席台上落座,有几次正部长级干部被安排在他后面坐。他这时候扮演的是教师代表这个角色。但日常生活中就绝不能总扮演这个角色啦。日常生活中,想得最多的,就是跟卖冰棍的老大娘,跟卖白菜的老大爷,在人这个意义上是完全画等号的,咱一点不比人家高多少。如果非要说自己和卖冰棍的有什么不一样,那就是咱比人家工作条件好,咱比人家人生机遇好。既然这样,那就该以感恩的心态,更加勤奋地学习,更加努力地工作才对。总想着自己在人格上和最平凡的劳动者一致,这样才能演好自己“人”这个角色。

有一次从外地急着参加哈尔滨一个会议,飞机票没有买到,只得买了个站票,挤上了通往哈尔滨的火车。这时站在拥挤的车厢里,魏书生便想,此时的角色是“挤火车者”。怎样演好这个挤火车者呢?站在那里研究人们的表情,研究旅客们的动作,研究旅客语言和他们职业、性格的关系。这样研究着,便忘记了疲劳,感觉兴味盎然。正在高兴时,左边来了一个人使劲撞了他一下,他觉得撞得有理,想自己站在过道中,人家要走过去,不撞我怎么办,便朝人家笑笑。又过了一会儿,右边又来了一位,照魏书生脚面踩了一脚,他觉得踩得也没什么不对,便连说没关系,没关系,说得那个人也不好意思起来,只好来了一句:“对不起。”

魏书生坦言,倘若不寻找积极的角色来扮演,明明是挤火车者,却不肯安心,总是牢骚满腹,一百个不平,一千个不忿,甚至埋怨:“人民大会堂主席台还有我的座位,怎么坐火车反倒连个座都没有?!”这不是自我折磨吗?在火车上对乘客而言,我是挤火车者,在沈阳市内我只是五百万市民之一,对全人类而言,我只是五十亿分之一,微不足道的一粒沙子。变换角度思考问题,选择积极的角色进入生活,无疑有利于提高人生境界,有利于治疗角色单一症、机械症和角色自恋症。

魏书生的乐观更表现在他对逆境的态度上。1974年批林批孔运动中,遭受到批判,被工厂停职审查达一年之久。在这期间,他仍乐观地学习,写检查,晚上打拳不误。别人还以为他精神有问题。他想的是,别人不善待自己,自己就更要爱惜自己,逆境是暂时的,也是正常的,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但逆境也是难得的,一帆风顺的人生太平淡,只有那些战胜逆境的人,才能干出番大事业,古往今来,莫不如此。他常说:人的一生发展犹如一部精彩的多幕剧,有低谷也有高潮。当处在低谷期时,关键要自珍、自重、自持,真正做到“不怨、不怒、不卑”,长守泰然自如的心态。当事业趋向波峰时要不自傲,善待他人,包括对自己有嫉妒情绪的人,艺术地化解一切对立情绪。魏书生这种“顺时儆省、逆时从容”的人生境界,时时刻刻感染着、教育着与他接触的每一个人。

总之,人不要埋怨境遇。命运把你放在皇家花园,你应该长成参天大树;命运把你甩到千山的石头缝中,你应该紧紧地抓住大地,依然生机勃勃,郁郁葱葱。魏书生做到了这一点,因而在他和同事的共同努力下,把一个农村中学变成了全国闻名的省级重点中学,他自己也发奋图强,从这里走向了全国,走向了世界。

(二)处理好和本职工作的关系

魏书生有句名言:“潜心育人,校校可成净土;忘我科研,时时能在天堂”。职业是实现人生价值的载体。他强调,人要想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必须热爱自己的职业,把职业当成事业,去钻研去努力去探索。不要见异思迁,不要得过且过。要经常想到自己工作的重要,自身责任的重大。只有这样,才能静下心来,排除杂念,认真探索本职工作的途径与方法,寻找规律,取得成绩。

1、要热爱教师这个职业。有人说教师的生命像一个长长的句子,艰辛是定语,耐心是状语,热情是补语;又有人说,教师的生命像一个根号,一叠叠作业本为他的青春无数次开平方。其实他们都没有完全说对,对于教师来说,教育不是牺牲,而是享受;教育不是重复,而是创造;教育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生活本身!教师的一生应当如百合,展开是一朵花,凝聚成一枚果;应当如晨星,远望是一盏灯,近看是一团火!魏书生曾说:“人们应该守住心灵的那一片宁静,面对红尘滚滚,诱惑遍地,评价标准多元,评价体系多极的转型期社会,我有时觉得自己像一片叶子,任风吹起,时而九天,忽而黄泉,浮沉不定,思绪纷飞,无凭无依,惶然亦茫然。但只要走进课堂,我便立即像漂泊的游子回到温暖的家,立即焕发了自信。在课堂上我觉得自己像一棵树,我了解自己从哪里来,也知道自己往哪里去,清楚根须深扎的目标在何处,也明白枝叶舒展的方向在何方。”

魏书生是非常热爱教师这个职业的,认为教师职业能给人带来三重收获:一是收获各类人才,二是收获真挚的感情,三是收获创造性劳动成果。

1971年,他被迫到了工厂,负责宣传工作,并且确定为厂领导的接班人。虽然当时教师地位还不高,排在地、富、反、坏、右等的后面,被称之为臭老九,但他就爱教书,年复一年地申请,长达6年之久,多达150多次。1978年2月22日,魏书生的愿望终于实现了,他心潮激荡,欣然命笔:“六载夙愿今始偿,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昨日愁何在,强抑激情喜若狂。白日攻读须刻苦,青春莫负好时光。我以我心付童心,笑看花苑迎朝阳。”

在一次演讲时他说,“咱们在中国这块地儿,当老师就这么一个位置,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原来十二个工资系列咱们倒数第二第三,最近几年随着亏损企业的增加咱们的地位又略有了提高,如此而已。但你不要认为在短期内咱就能提高到很高的位置上,也别指望能追上工商、税务、银行、交通,这些追不上的事你想也没用。大家可别信什么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那样的宣传,我说那是根本不可能的,谁信谁就上当。这个道理非常简单,咱这个职业永远都不会在客观上成为最光辉的职业。你想想,咱们要是最光辉了,怎么安排别的行业位置呢?你说教师让它最光辉,国务院总理让他第二光辉,辽宁省长怎么办?让他第三光辉,然后盘锦市长让人家第四光辉,您说这可能吗?第一不可能,第二这要是可能了咱这帮人不好意思。当老师这帮人心地都比较善良,你说好意思咱们在那儿一坐成了第一光辉,眼瞅着咱市长第四光辉?对人间不可能的事你提前把它看穿了,你才不会产生一些傻呼呼的愿望。我总跟我们盘锦市的老师宣传这个事,必须实话实说,还事物本质以原来的面目,别蒙上一些好听的词句,另外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如果让咱们去最光辉,那么人世间新的不平等不又产生了吗?这不是用新的不平等来代替老的不平等吗?就别追求那个东西了。咱追求什么呀?我说职业这个东西,你只要自己感觉良好就够了。不管别人看你光辉不光辉,是第八光辉,还是第九光辉,你自己干的,自己感觉光辉,就行了。

职业就象妈妈和孩子。有的孩子看着不太可爱,眼睛有点儿斜,鼻子不中正,嘴也不在原来的位置上,但是人家这个孩子的妈妈就觉得这个孩子是这个世界上第一可爱的孩子。为什么呢?她为这个孩子付出了血汗、情爱太多了,别的孩子再好他没去关注,她只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孩子。于是孩子得到了爱,母亲得到了安慰,母子二人相濡以沫、高高兴兴度过人生,挥手告别,完事。反过来这个妈不这么当,低头看看自己的孩子,抬头比比人家的孩子,越比越不平,越比越生气,回家‘咣’给孩子一耳光,你说这当妈的干什么呢?伤害的难道仅仅是自己的孩子吗?不也伤害了自己的一颗心吗?人家孩子再好是人家的,你使劲爱有什么用?自己孩子再不好也是自己的,你恨他有什么用啊?所以我说职业也是这样,人家电力系统发的奖金福利再多你看也没用,税务局住房再好你着急也没有用。咱们干着这一行,好好爱咱自己的孩子,不爱就离开,离不开就得爱它,好多事情都是这样,只要自己全身心的爱着他就行了。”

2、要摆正自己的位置。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就要正确看待人们的职务。由于爱面子和虚荣心的影响,有的人总觉得当个一般群众很掉价,很委屈,心里十分不平衡,觉得自己工作也干了十几年了,岁数上也老大不小了,便托关系找门路,总想大小弄个官当当,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其实,无论干什么职务都有自己的难处,都承担着自己的责任,都有其不为人知的烦恼,都有一本难念的经。有人问一个刚入阁拜相的熟人当宰相的滋味怎样,他说:“穿过新鞋吗?就是那个滋味。”穿新鞋表面上挺好看,挺风光,可是那种“夹脚”的滋味只有自己才知道。所以,一个智慧的人生,就是不强求外部的东西,找准自己的人生坐标,摆正自己的角色位置,做自己该做的工作,既用不着犯错误,也不用承担大的风险,修身养性,颐养天年多好!

对这样的问题,魏书生有他自己的看法:“有管理就得有层次,有层次就得有分工,有分工就得有差别,有差别就是金字塔形的,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公平。任何管理都得官比兵少,大官比小官少,总不能都去当官,大家说是不是这个理儿?我刚到教委的时候,就跟机关干部讲过这个问题,科长、科员都是管事的,无非是分工不同,不要老是认为不公平。您身体各部器官中,200多块骨头,141个脑神经系统,50多万亿个各种各样的细胞,您身体各部分器官那点事您管公平了吗?也没管公平。您没想虐待哪个器官,也没想偏爱哪一个器官,但有的器官就真的被您偏爱了。我说多少个细胞勤勤恳恳地为你工作了一辈子,你连想人家一下都没有想过,这是真事。您的脸基本不干什么活,但是您会起早贪黑伺候它。早上洗洗收拾一会儿,然后晚上又洗,而且摄影师来了,电视台来了,您会把脸请出来照一会儿,多简单的道理啊!我说您的脚,那不是又苦又累吗?驮着您这一二百斤,里里外外,出出进进,上上下下,颠颠簸簸,常常又红又肿。但是整天给你塞在鞋里头过日子。您什么时候想过,说摄影师来了,电视台来了,咱这么辛苦的脚也请出来照一会,哪有这个时候?我说一个人尚且如此,一个社会更是这样。它总是有比较幸运的和不太幸运的,总是有个差别。有的轻松,有的就比较劳累,无非是个分工问题,市委、市政府,分工干大脑的活;宣传部,分工干喉舌的活;安全局就干耳目的活,象咱们这样干基础教育的不就是干点儿手和脚的活,咱应该高高兴兴地对待这个分工。不高兴,想改行,咱有人家那个素质吗?有人不服气?哼!素质?!某某税务局长素质还不如我呢,人家局长照当不误,又有权又有钱。我说人家怎么不如你了?当年高考可能人家在考试答卷这方面不如咱,但人家在摆平复杂的人际关系这方面比咱们这些只会读书的书呆子强,处理非常费脑筋的经济问题方面比咱这样的读书人强。再说了,象财政局长、电力局长、税务局长、工商局长,这都是好位置,这是肯定的。但是想到这些位置上去还必须有一个条件,那叫机遇。有素质没机遇也白着急。人家阿斗这个人素质非常一般,但机遇很好,生在刘备家。老爹不行那天,人家自然捡一个皇帝来当。不管有多混,下面都得说皇上圣明。诸葛亮本事再大,也得伺候人家。有人说,那是封建社会,现在不是社会主义嘛。我说请不要忘记,咱们这个社会是从哪儿来的。咱是从半殖民地反封建中脱胎出来的,社会的进步是渐进式的,它不象人的生长。我说同志们你要想通了,眼睛向内,想法提高自己素质,最上算了。有的说,我提高素质,我都提高十几年的素质了,机遇也没等来,我不亏了吗?我说机遇没等来,您怎么能算亏了呢?他说,我一辈子怀才不遇,一辈子大材小用,一辈子大马拉小车,至今也没给我安排个职务,我多亏呀!我说不对,您一辈子大马拉小车,大材小用怎么亏呢?您这么大的马拉这么小的车,您拉着轻悠悠地,您这一辈子省多少心呀。非得您这么一小马给您套这么一个大车,您说拉也拉不走,套也套不动,就跟那无能的官似的,愣干那受罪着急的活,算好吗?所以我说人不论怎么算眼睛向内,提高素质都是不吃亏的。机遇总垂青于有准备的人。素质高了,机遇来了,抓住它,于是你有更好的位置;素质高了机遇没来,你大马拉小车省了很多劲。然后把这小车拉出许多科研课题来,拉出花样来,拉出技术来,拉出技巧来,可以这样去想。”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乾坤。当人们深爱一种职业的时候,就容易深入到职业的深处去观察,就感到这看似平凡的岗位,其实是一个宏大的世界,里面有无穷无尽的学问,有无穷无尽的科研课题。这并不是一种阿Q主义,而是自觉地培养职业情感,是一种崇高的教师职业观。

3、要多挑重担,少推卸责任。1991 年7月,魏书生到西藏讲学。刚下飞机,人们都劝他多休息,说赵本山到西藏演小品要打氧气;冯巩去说相声,刚下飞机便进了医院。孔繁森副市长也劝他多休息,说中央某领导去视察,一下飞机便进了医院,出院后没视察就飞回北京……魏书生说有别的会等着,便开始了讲学,结果一连站着讲了三天半,才挤出半天时间参观拉萨市容。孔副市长惊奇地说:“在拉萨这样的高原地方,连讲三天半的课,这么繁重的劳动,西藏当地人也讲不了,你能承受得了,有什么秘诀吗 ? ”魏书生回答说:“要说有秘诀,就只有一个,那就是,平时多抢挑重担,少推卸责任,多干活,少闲着。这样,体力就好,适应能力就强。”

从在农村当班主任至今,他没有请过一天病假,也没花过党和人民一分钱药费。有人问他不得病的原因是什么,他觉得原因也在于平时多干活,少闲着。

到教育局上班,他都是步行,有人看见了,问:“魏老师,怎么不骑自行车呀?”“我在锻炼,在占便宜。”

到一些地方开会,倘时间允许,即使是数九寒冬,他也爱骑自行车去。对别人解释说:“在骑自行车开会这个问题上,我真的一点都没想党和国家的利益。那我为什么骑车不坐车呢?实在是出于自私自利的目的,想占一点小便宜——白捡一次锻炼的机会。20公里路,一边骑,一边练气功,进真气,排病气,有点小病,排没了,还增强了体质。”

工作也是如此。他多次和青年教师谈心:“每月给你200元工资不变,面前放着两副工作担子,一副100斤,一副200斤,挑哪一副占便宜?”有的青年教师说:“当然挑100斤占便宜。”我问:“为什么?”答案是省了力气。魏书生很不以为然,他觉得不少青年人能力差,工作平平,原因恰在这个观念上,工作挑轻的,力气是省了,增长力气的机会也放过了。人的能力强,是工作多逼出来的,铁肩膀是担子重压出来的。有的青年人推卸掉了领导让他担任班主任的担子,自以为是占了便宜,实质是把机会、把能力推出去了,把自己变得无能力。另一部分青年人抢挑重担,抢着当班主任,抢着当比较乱的班级的班主任,他便抢到了一个增长能力、锻炼自己、显示自己才干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他开头的表现不会很出色,但随着实践机会的增加和学习的深入,他定能成长为成熟的班主任,一定会具备驾轻就熟管理班级的能力。而推卸了班主任重担,推卸了乱班班主任重担的人,一定不会有当好班主任的能力,一定不会有当好乱班班主任的能力。

同样,一年又一年上班工作,倘若一个人工作量不足,有大量的时间没法消磨,便只好用闲思,或用忧伤,或用牢骚,或用闲话,或用百无聊赖的心绪,或用自责懊恼的感情,或用玩扑克、打麻将来消耗掉剩余的时间,一年又一年重复着自己低水平的工作。抢工作干的人呢?如同没有时间叹息的蜜蜂,忙于工作,忙于学习,忙于提高,忙于自我更新。几年过后,便是一个能力强的斑主任了。尽管目前可能还存在着少劳不少得,多劳不多得,无能的人不少得,能力强的人不多得的现实,但为了适应明天的需要,我们今天就该储备能力,增长能力,而增长能力的有效途径便是:多抢挑重担,少推卸责任。即使不是为了明天,仅仅为了使我们今天活得有价值,活得少一点懊悔,多一分自豪,我们也该多抢挑重担,少推卸责任。

(三)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人要想做好本职工作,必须处理好人际关系。要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只能是:一要既不神化人,也不鬼化人;二要多互助,少互斗;三要多学习,少批判。

先说不神化,也不鬼化。魏书生对问题看得很开,他说,即使当官当到国家元首份上,发财像比尔·盖茨似的,但从人的角度看,他仍然还是个人。站在天外看,无非是在一个小星球上表皮的一个小微生物,没有必要神化他们。对先贤先哲不神化,对英雄模范不神化,便会感到孔夫子、诸葛亮做点错事、说点错话很正常,才会觉得他们在那个时代做了那么多的好事,说了那么多至理名言是多么伟大。对优秀教师、先进学生不神化,才感到老师们、学生们不断战胜自己弱点,不断追真、向善、求美的品质是多么可贵。不神化人,才不会对普通人提出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要求。我不对师生提出超出实际的要求,反倒容易引导优秀的教师、学生们迈上一个力所能及的台阶,再迈上另一个力所能及的台阶。

对小人、对坏人、对犯人都不鬼化。他们童年、少年原本心中都有善,是社会的恶先施加于他们,才诱发助长了他们的恶。既已成阶下囚,就该帮他们心中善的种子再萌发,再长大,以帮助他们重新回到人民群众之中。对后进的学生,我们更不该指责、数落、埋怨、强化他后进的一面,那只能使他更后进。我们应该走进后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帮助他好学、向上、勤奋、宽容的苗,长高再长高、长多再长多。

再说多互助,少互斗。魏书生十分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认为这是干事业、干成事业的基础。提倡人与人之间应建立一种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帮助的关系。认为只有经常想着帮助他人的人,他才能随时得到他人的帮助;只有常常谅解他人的人,他才能容易得到他人的谅解。说穿了,帮助他人做事,实际上正是为自己做事。

魏书生在一次演讲时说:大家看“人”字的结构,像什么呀,一长一短,所有的活人都有长处和短处,千万别盯人家那点毛病,越盯自己也累,人家也不痛快。然后呢,所有的活人都是一个宏大的世界,别小看这一撇一捺,阴阳、明暗、好坏、利弊、恩怨、得失、假恶丑、真善美,共存于这个世界之中,一个人,这么想事儿,你就会把所有的事情看作理所当然的事情。人家生气了,骂咱两句儿;人家高兴了,想利用咱了,恭维咱两句,这都很正常的事情,所以呢,骂的时候无须生气,恭维的时候也别飘飘然。于是,咱呢,能帮人家忙,就帮人家忙,不帮人家忙,也决不跟人家不痛快。“人”字的结构,又是什么,互相帮助呀。你看,一撇一捺,你帮着我,我帮着你,一块儿组成一个人,女人帮助男人组成一个家庭,领导帮助同志们组成一个集体。千万别想,哼,我在这儿帮着你,让你像个人儿似的,我一定给你拆台,让你倒下,不是人,于是,咱走了,人家倒下了,不是人了,难道咱就是人吗?大家再想想看,“人”字的结构,还是什么呀?还是上坡,下坡,把这点事想通了,就发现,呀,所有的活人一辈子都是这样,有上坡的时候,也有下坡那一天,有成功的时刻,也有失败的时候,然后呢,有强壮的年龄,也有衰弱的阶段,这都是必然的法则。把这点想通了呢,咱成功的时候,无须飘飘然,是那么多个人帮着咱做成事的,光咱自己成吗?等失败的时候,也很坦然,咱不就倒霉嘛,要不倒霉咱也不失败呀,有时候,你想不失败,岳飞是不想失败,能行吗?赶上那段儿了。所以,如果把这些想通了,失败的时候,也无须过分地沮丧。这是互助的关系。人与人互相搀扶着,人字型结构互相支撑着,互相支撑着活着,大家就会和谐地生活;反过来,互相拆台,互相斗争,咬个你死我活,打个鼻青脸肿,这也是活着,最后双方都受到了伤害,让人瞧不起。千万不能这样活。

他坚信每位学生都是自己的助手,自己也是每位学生的助手。他说,我靠什么教语文课,是靠两个班,146位学生做我的助教;我靠什么当班主任,是靠146位副班主任。这是我教书当班主任以来,感受最深的一点体会,也是我教书当班主任的一条最根本的原则。我坚持这条原则时,工作就顺利,就成功。我忘记或不自觉地违背这条原则时,工作就受挫折,就失败。

他常跟老师们讲:咱们不要埋怨学生难教,教师埋怨学生难教,就像医生埋怨患者难治一样。医生埋怨患者得的病太重,就不给治了,那他的医疗水平不会高。医生的医疗水平是在治疗疑难杂症的过程中提高的。教师的教育水平也是在把难教的学生教好的过程中提高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后进学生帮助了咱们,帮咱提高了教育水平。当然咱们也帮助学生提高了自我教育能力,所以咱们这个组织叫“互助组”。

其实,细细想来,人世间好多事都是这种互助关系,帮助别人的同时,你已经得到了帮助。

当了校长他仍然觉得,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建立互助的人际关系,提出:教师能做的事,主任不做:主任能做的事,副校长不做;副校长能做的事,自己不做。这种管理方式,使不同层次的人工作主动、关系和谐,都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当了局长兼党委书记,他还是尽力建立互助的人际关系,努力做到:科员能做的事,科长不做;科长能做的事,副局长不做;副局长或县、区教育局长能做的事,自己不做。使全体成员责任明确,职权清楚,分工具体,合作愉快。

魏书生经常说:“工作能够取得一点成绩,主要不是我出了多少力气,而是我有许许多多的好助手。主要在于建立了互助的人际关系。我经常觉得,我的每位学生、每位教师、每位科员、每位领导都像天使,当我把周围的人都看成天使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天天生活在天堂里。反过来,‘文化大革命’期间,当把许多人看成阶级敌人的时候,我常觉得自己的灵魂煎熬在地狱中。” 魏书生的人生是这样智慧,对人对事是这样豁达,正是因为如此,无论魏书生走到哪里都散发着巨大的人格魅力,他所带的队伍都凝聚着团结向上的力量。

1974年,批林批孔运动开始。魏书生因为提出过对孔夫子应“一分为二”,“孔子毕竟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的说法,被当成了对抗运动的典型。专案调查组从他的日记、稿件中找出了“否定文化大革命”、“攻击革命造反派”、“鼓吹惟生产力论”等 “反动言论”共108条,说“魏书生有一个完整的反动思想体系,绝不是一般的问题。”公安部准备介入此案,差点被判极刑。“四人帮”倒台后,有人问他:“你怎么能饶了给你挑108条反动言论的那个官呀?” “不饶怎么办?”“他批你,你现在也该批他,让他难受难受。”他说:“算了,这样批来批去哪一年算完,还耽误了干正事。”“那你怎么想?”“我衷心希望他能成为党的好干部,人家成了党的好干部了,对他的妻子儿女、父母亲朋,对党和人民的事业都有好处,咱自己不是也多了一个知己吗?”

如果有谁问我:“魏书生,这么多年来,你的工作负担越来越重,为什么你的精神上却总显得很轻松?”真心诚意地说,那是因为我没有对手。这些年来,我没有和哪个人作过对,没有整过哪一个人,即使对于有很多缺点的人,我也是能救则救,救不了置之不理,也绝不害他,绝不逼着他犯更多的错误。

有些做出成绩的青年老师,很难过地告诉魏书生:“我们也愿当班主任,愿搞改革,可是每当做出成绩,得到奖励和表彰的时候,紧接着嫉妒也来了,闲话也来了,谣言也来。我们真忍受不了这东方式的嫉妒。魏老师您说,我们该怎么办?”

魏书生告诉他们:在东方式的嫉妒最近几百年不可能根绝的情况下,我们只能够通过改变自己的观念,求得心理的平衡,以不耽误自己的工作。如果为这事生气,跟低层次的人斗起来,那就是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不仅会耽误了自己前进的路程,还会降低了自己的人格。因为在通常情况下,跟低层次的人争辩,你须用低层次的观念、低层次的动作表情、低层次的语言,才显得相称。你愿意这样做吗? 再说,人家冒着降低自己身份的危险来帮助你,你感谢人家还来不及,怎么能和人家对着干呢?你如果也和人家一样,去说人家的坏话,那么,你又和人家有什么两样?你应该高高兴兴地对待人家,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在别人的监督下让自己更上一个台阶。

在人世间,尽可能人与人不要斗起来,不要对立起来,这样对双方都有好处。如果对周围的人非要立足于追究、整治,不依不饶地无情斗争,那就容易把好人也逼成阶级敌人,“文革”中的教训难道还不够沉痛吗?

最后说多学习,少批判。说这点之前,我们先看一看2006、2007年的中国文坛。

这两年中国的文学作品简直没有多少太值得关注的东西,但中国文坛呈现出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骂声”连连。

从刘心武舌战群“红”,并在“红学”领域中傲视群雄,到作家洪峰先生惊人一“骂”并愤然退出“中国作协”;从韩寒“骂”中国文坛“是个屁”开始“韩白之争”,到庄羽状告“郭敬明抄袭”案;从今年一月王朔复出开始便“骂”,骂“红学家”是最无聊的一群,骂“80后”作家群是泡沫,骂余秋雨,骂张承志,骂北村……,中国文坛可谓是烟尘滚滚、征尘四起、骂声一片。

实际上,这种骂,看不到一点学习的意味,感觉到只是一种畸形的批判。这种骂,不能使读者亲近文坛,不能使读者亲近作家;这种骂,不能带来文化的繁荣,文学的繁荣;这种骂,只能让我们的文化环境充满混乱,充满浮躁喧嚣之气。

魏书生讲,文化大革命时,《人民日报》发表过《七亿人民都做批判家》。有的人沾染上了“凡事批三分”的毛病,自己没本事,建设性的建议提不出来,却鸡蛋里面挑骨头,太阳里面找黑子,专门看人家的短处,找人家的毛病。

国家也是如此。“文革”中,我们批美帝,又批苏修,既批西欧老牌资本主义,又批复活的日本军国主义,地球上几乎都批遍了,于是产生了孤独感。为了掩饰孤独,便天天吹牛说:“我们的朋友遍天下。”所谓遍天下,其实算来算去只有两个:一个阿尔巴尼亚,一个越南。后来这两个朋友,一个拼命骂我们,另一个打咱们的时候毫不手软。

魏书生说:一个人,忙着去寻找别人的缺点,自然无暇顾及人家的长处,自然就失去了学习吸收别人优点长处的机会。对周围的同志,应该想方设法学习他们的长处。即使对那些短处很多,错误很多,大家都瞧不起的人,也要少看他的短处,多看他的长处,这样于己于人都有利。我总想,别人有短处,我没看到,自己并不失去什么。别人有长处,自己没学来,就失去了充实自己的机会。再退一步讲,就是对蒋介石、林彪这样历史已有定论的人物,也不可全盘否定。在历史上他们对我们的国家、民族都做出过不同程度的贡献,总还有他们个人在认识上或能力上一些值得肯定的方面,把他们坚决、果断、机智等方面的长处吸收来,总比全盘否定更有利一些。

用学习吸收的观点看待别人,看待学问,看待事物,会使人变得强大、乐观、胸怀开阔。我喜欢这样想:“不管你有多少缺点,不管别人对你的评价如何,反正我要学习你那条长处,就把它拿来变成我的。”

如果我们每位老师,每位学生都用魏书生的这种思想指导自己的人生,那我们学校将会呈现出一种什么劲头?

(四)处理好自己和自己的关系

处理好自己与自己的关系,最重要的是要不断解放自我,珍爱自我,超越自我。

先说解放。精神罗网,全是自己编织的;精神监狱,都是自己砌筑的;精神陷阱,都是自己挖掘的。一个人不在精神上捆绑自己,那么世界上不会有第二种力量能捆绑得住一个人的精神。

魏书生给别人题字时常写的一句话是“处天外遥望地球很小,居体内细察心域极宽”。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前半句话是说要把自己从骄傲中解放出来,站在天外的位置遥望我们生存的地球,它真是一颗极小的星星,那么我们当然仅是这小星星表面的极小极小的微生物,做的成绩再大,也仅是宇宙中的一粒尘埃。这样想来,便永远没有值得骄傲的资本。

有人问苏格拉底:“你是天下最有学问的人,那么你说天与地之间的高度是多少?”苏格拉底毫不迟疑地说:“三尺!”那人不以为然:“我们每个人都五尺高,天与地之间只有三尺,那岂不是要戳破苍穹?”苏格拉底笑着说:“所以,凡高度超过三尺的人,要常立于天地之间,就要懂得低头。”

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就认识不到这一点,喜欢用放大镜瞧自己,用缩小镜看别人,老是觉得自己如何如何,牛气的很,根本放不下架子,一点也“低不下头来”,并且觉得别人都不行,都不如自己,这就是中国知识分子常犯的毛病——“文人相轻”。其实,一个人怎么样,旁观者清,用不着自我感觉良好,老是自我感觉良好,倒会让别人瞧扁你。

歌手陈慧琳,她演出时常喜欢唱那首《记事本》:“翻开随身携带的记事本,写着许多事都是关于你……”虽然这是一首抒写青年男女情感的流行歌曲,但假若撇开这个主题,我认为其中有句歌词写得相当好——“把自己放在卑微的后头”。因为它道出了人生处世的一个深刻道理。

是把自己放在卑微的后头,还是把自己放在优秀的前头?这是几乎每个人都有可能碰到的问题。细细想来,有许多情况均可成为人们骄傲自诩的资本,比如出身、职务、职称、学历、年龄、相貌等等,只要有一点比他人略胜一筹,即可把自己放在优秀的前头,就有可能斜着眼睛看人,摆出一副“老子天下第一”的架势。常把自己放在优秀前头的人,势必时时不忘表现自己,只担心别人看不到他的成绩、优点和长处,从而通过各种渠道、各种方式进行自我标榜,其实这样做是非常浅薄、非常悲哀的。

中央台《艺术人生》栏目曾做过一期关于宋祖英的节目。主持人朱军问:“长期以来你为什么总拒绝各类媒体的采访?”宋祖英答:“我一心只想着把歌唱好,不喜欢事前事后的张扬和宣传。”朱军问:“你觉得自己漂亮吗?”宋祖英答:“我在家里从来不化妆,有演出任务时,经化装后还算看得过去。”这种低调平和的回答受到现场嘉宾和电视机前广大观众的认同。实际上,不同的演员有各自的流派和风格,观众的审美取向又千差万别,彼此之间哪能机械相比?再说,即使演技有高低之分,雅俗之别,那也应该让观众、专家去论说和品评,何必迫不及待地自吹自擂呢?每个人都是吃五谷杂粮长大的,谁都免不了会有这样那样的不足。我们也许在某个方面超过了别人,但在其他许多方面可能是相当欠缺的。任何人都不是样样精通的全才,任何人都有永远学不完的知识和技能。如能这样思考,恐怕就不会总把自己放在优秀的前头了。总之,还是经常把自己放在卑微的后头好,永远谦虚谨慎,平等待人,勤奋好学,努力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为社会做出较大的贡献;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自身更大的价值。

魏书生的后半句是说,如果进入人体细察,每个人的心灵都是一个宏大的世界,人的潜力无穷,终其一生,对自身也认识不尽,对自身潜能也挖掘不尽,站在这样的角度思考问题,生活的大浪把自己冲向低谷,冲向岩隙,自己也永不自卑,时时涌动出一种豪气干云的激情和干劲。

很多人,往往一生也没有做出什么大事来,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没有做到自我解放,一生始终处于自我“封闭”状态。做什么事,都前怕狼后怕虎,认为自己做不成。这样一来,就什么事情也不敢做, 也不去做,于是,就不可能做出成绩来。我们来解放自我。就是高度地相信自己,即使有一线希望,我们也要锲而不舍地去追求这一微渺的希望,只要自己有信心,经常强化自己能够成功这一意念,就容易取得成功。爱迪生的发明,居里夫人的科研,哪一位成功者的奠基,不是靠自我解放呢?

但凡一个名师,首先自身要有基本素质,其次学养还要丰厚,最后还要善于反思总结。我们身边的许多老师,自身素质相当不错,满可以做出更大成就,成为较有影响的名师,可为什么一直没有“一枝红杏出墙来”呢?关键的一点就是没有解放自己。好象北京的王国福“小车不倒只管推”,“只管埋头拉车,不管抬头看路”,集体无意识,老受教学惯性支配着,每天只是备课、上课、批改作业,不能站在局外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不能课后理性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好多鲜活的很值得总结的教学事件从你的手指缝中滑过而不自觉,十几年、几十年恪守自己的经验主义,像燕雀一样在低空盘旋,怎么能像雄鹰一样领会高空的美景?

在这里,我向大家介绍四位青年教师。先说小学的两位,一个是闫学,一个是窦桂梅。闫学,1991年从济南联合大学毕业,被章丘市实验小学聘为语文老师,从第一次公开课开始20分钟后就没东西可讲、腿肚子直哆嗦的悲惨失败,到以扎实的教学实力无可争议地成为济南市教学能手,她只用了7年时间。4年后,在日照市与山东省各路中小学教学高手一路拼杀,终于成为山东省有史以来最年轻的特级教师。这一年,她才32岁。出了几部专著,有多篇论文在国家级刊物发表,在山东出名后,现被浙江杭州市拱墅区教研室聘为小学语文教研员。窦桂梅,特级教师,1986年从吉林师范学校毕业,在吉林市第一实验小学任教。从1994年开始搞“语文教学民族化与现代化研究”。在六年的实验中成绩突出,1999年获吉林省首届教改成果评比小学唯一的一等奖。1995、1997年两次参加国家级的教学比赛都获一等奖。1998、1999、2001、2002、2003年《人民教育》分别在“教师风采”、“新星舞台”“世纪演讲”“今天怎样当老师”等专栏介绍她的先进事迹、教改经验及教学思想,并先后到全国许多地方做专题报告和观摩教学几百余场。出版四本个人专著,主编或参编7本著作,发表文章近百篇。后被北京清华大学附小聘为副校长。再说中学的两位,一个是袁卫星,一个是李镇西。袁卫星,1970年出生,1990年由常熟师专毕业,先后在江苏张家港市凤凰中学、梁丰高级中学、翔宇教育集团任教,现任苏州市教育局教研室语文教研员。想做一个特立而不独行的学者型语文教师,25岁开始写书,有《细数阳光》、《我很重要》、《美丽的过程》、《中学语文教与学》、《情感:像雾像雨又像风》、《教育:仅有爱是不够的》、《给青年教师的十封信》、《生命课——一个父亲的谆谆教诲》、《生命课——一个教师的教育手记》、《生命课——一个学生的必修课程》等书出版。现致力于唤醒教育和生命教育的研究。李镇西,1982年四川师大中文系毕业,先后在乐山一中、成都玉林中学、成都市石室中学任教。2003年被评为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在长达21年的语文教学和班主任工作中,他经历了由“教育浪漫主义”到“教育现实主义”再到“教育理想主义”的发展过程。21年中,他陶醉于苏霍姆林斯基、陶行知、叶圣陶这些大师的“教育诗”,同时在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中,燃烧着激情书写着自己的“教育诗”。迄今已发表200余篇文章,相继出版了《青春期悄悄话》、《爱心与教育》、《走进心灵》、《从批判走向建设》、《教育是心灵的艺术》、《花开的声音》、《风中芦苇在思索》等著作。1998年12月,在北京举行的“纪念苏霍姆林斯基80诞辰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他的精彩发言引起了强烈反响。霍姆林斯基的女儿、乌克兰教育科学院院士苏霍姆林基卡娅在饱含激情的题词中赞誉李镇西是“中国的苏霍姆林斯基式的教师”。

他们都是原先和我们一样的极普通的一般老师,可人家实现了对自身的解放,经过几年磨练拼搏,却成长为全国教学名师,从中我们是否应该受到一点点启发呢?

再说珍爱。人能做到自我的解放之后,还有一点至关重要,那就是珍爱自我。

(1)珍爱自己的人格。要珍爱自己的人格,良好的人格应具备不卑不亢、不阴不阳、不阿谀奉承、不随波逐流、坦荡无私、善待好施的特点。要时刻用职业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特别是我们作教师的,要时刻为人师表。讲究仪表,规范言行,经常用教师职业道德这把尺子来衡量自己,且不可马乎越格。珍爱自己的人格,要恰当地看到自己的长处,又要看到自己的不足,经常尽可能创造条件,抓住机遇,发扬长处,承认自己的不足,改正自己的不足。珍爱自己的人格,是处理好自己和他人关系的最重要一环,也是获取人生价值的重要保证。魏书生教育思想的精髓是民主与科学,他遇事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学习别人的长处,从不张扬自己,其实质也是在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他遇事冷静,不落俗套,凡事多想几个为什么,从不同流合污、随波逐流。这就是具有独立人格的表现。

魏书生善于抓住事物的根本,讨厌短视的功利行为,敢说真话,从不盲目跟风。

他说:我想千万要抓住教育最基本的东西,少搞运动,少搞画面,少掀高潮,多弄一些最基本的东西。别忙着听上边儿,呀,又来什么通知啦,又来什么新精神啦,又来什么新概念啦,又来什么新词汇啦,又来什么新高潮啦,于是你就很忙乱地应付。比如说素质教育,实质上前面这两个字是废话,教育本身不就是提高人的素质的吗?何必非在前面加一个什么什么。前面两个字一加,很多学者就开始罗嗦,愣把素质教育分析出50几种含义,这不是开玩笑吗?柳斌说的非常清楚,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这就完了。接下来,面向全体学生,学生积极主动全面发展,实际都是在实施素质教育。大家想想看,党的教育方针什么时候让你限制学生发展,不让后进生发展,没那事。所以我告诉老师们,别以为是又来运动了,又来高潮了,咱就老老实实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这样好理解也好操作。

前几年,又大呼小叫的吵着减负,我说,咱别跟着瞎起哄,咱就老老实实按教育规律办事,别动不动就搞运动,别动不动就掀高潮。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现在51年,前教育部后国家教委现教育部关于减轻学生负担,先后已经正式下达过文件二十九份,可是,随着教育部减负文件的数量的增加,中国学生的负担在逐年增加,这是个事实。把咱们国家的教材和美国的教材比一下,中国高一的数学教材在美国相当于高三的程度,比人家深!物理、化学教材都比西欧深。咱们的学生初中三年,物理实际动手的才19项实验,许多中学还不具备做这些实验的能力。德国同样年龄段孩子们动手的实验多少项?253项。老师想想看咱们19项的办学条件尚不能全部具备,何谈253呢?那么,既然咱们在动手上不如人家,设备上也不如人家,那么就得发扬咱的长处,让咱的学生基础知识学扎实。如果把学生负担减下来,把教材再浅下两年,学生学习轻松了,可是动手能力没上来,考试能力又下去了,那么我们中国学生还会剩下什么呢?说良心话咱帮不上忙,咱也不敢走这步棋,所以中国学生学习累还要持续若干年,那么怎么应对这个大的形势?咱选择的最好办法之一就是转变学生对学习的看法、观念。

什么叫教育?《新华字典》说一样,《辞海》说一样,《教育百科词典》又说一样。到底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我说盘锦市的教育、盘锦市中小学校长,必须牢牢地记住这句话,教育就是帮助人培养良好的习惯,习惯从哪里来?从行为来,行为形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所以盘锦市的教育从小事儿抓起,狠抓习惯,一抓几年。

从建国到现在,在教育最根本的问题上,始终没有变化过,都是告诉咱们: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工作要适度,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会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只不过有时候用词儿变化一点,就像过去叫培养自学能力,现在叫自主,由自学改成自主了。还有的词儿呢,过去叫大纲,现在叫课标了。好象叫课标是多么革命、多么进步、多么前卫的词汇,实际上这都开玩笑,民国那时候就叫课标,这是真事儿,后来到1952年,从哪儿引进来一个词叫大纲,那时候叫大纲,多么革命、多么进步、多么前卫啊,现在又不革命了,又换成课标了,很多词儿都是这么来回折腾的。孔夫子早就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寓教于乐”“教学相长”。现在挺时兴的一句话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实际这个话,两千多年以前《学记》写得明明白白,叫“教学相长”,就是简单一点儿。所以呢,盯住了过去那些对的东西,别动摇,用真心去做,往深里做,往实里做,我说这就是盘锦教育的真谛。功利的危害是导致人的狭隘:追鹿的猎人是看不见山的,捕鱼的渔夫是看不见水的;功利狭隘的人说到底是没有出息的,是不可能有大作为的。有人做过专门的研究,一般说来,一个国家建国35周年可以获得诺贝尔奖,前苏联建国39年、捷克建国41年、波兰建国46年、巴基斯坦建国29年、印度建国30年都分别获得过诺贝尔奖,中国建国52年了,居然没有获得过一个诺贝尔奖。这是为什么呢?就是我们的教育太浮躁。

(2)珍爱自己的心境。

魏书生的心境很平和。他家床头上方悬挂着一幅观世音菩萨的彩色绣像,长约3尺,宽约1.5尺,神情仁爱、慈祥、宁静,佛光四射,端坐在莲花宝座上。其下是一行文字:普济慈航。不知道魏书生在床头盘腿打坐时是否会念佛、礼佛,但魏书生平和的心境,对信念的虔诚,他的豁达大度,无疑是与此有关的。

魏书生还读金刚经。金刚经全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这种经文,别说一个学校老师,就是古刹名寺的僧人是否都能钻研金刚经,怕还是个疑问,但魏书生读得进去。他还读墨子,读老庄,博采众家,儒释道杂然相陈。他说佛教讲出世,儒教讲入世。要参悟人生,离兽性更远,离人性更近一点,就必须在出世与入世之间搞一点折中、调和,只强调入世就迷惘,而只是出世又虚空。要拿得起、撂得下,进得去、出得来。兴衰荣辱都保持一种平和的心境,进也有为、退也有为,成也有为、败也有为。

“守住心灵的那一片宁静”,是魏老师挂在嘴边的话。人若把自己看得太重,便会产生过分的自我保护心理,名誉啦,地位啦,财产啦等等。常在名利场上追逐,就容易产生种种苦恼,苦恼一多就影响内分泌,内分泌一失调,血压、血糖、血脂等问题就会纷至沓来,这都是名利惹的祸。我们无妨虚无一点,想一想在广阔的宇宙空间,一个人只是一粒沙,甚至是比沙还小的尘埃,实际上也确实如此。从漫长的人类历史长河的角度来看,一个人活一辈子,七八十岁,也仅是整个人类历史的数万分之一,是极其短暂的一瞬。这样名誉、地位、财产这些身外之物,就更显得微不足道了。

只讲名利,名和利就如同两块沉重的金子束缚住一个人腾飞的翅膀;淡泊名利,放开手脚潜心工作,干出了成绩,名和利会不知不觉降临到他身上。魏书生是个智者,是个精神富有者。他倾心苦行,只知奉献,不求索取,绚烂之极,归于淡泊。常说自己是到地球上打工的,完事了便挥挥手向这个星球告别。这真是一种常人难以企及超凡脱俗的境界。

所谓“真水无香”,“真人无名”。不独魏书生这样,凡德高望重,事业有成的大人物,往往都是处世平和,宁静淡泊,非常有“定力”的“怪人”。像季羡林、张中行,像启功。

季羡林在北大是名教授,在全国,是人人皆知的学术大师。就是这样一位“大师”级、“国宝”级的人物,却有着非常平和的心态,甚至有些谦卑。平时永远穿一身洗得发白的卡其布中山装,圆口布鞋,出门时提着一个50年代生产的人造革旧书包。他说话平常,声音低沉,略带嘶哑,话语不多,永远面带笑容,咋一看就像一个北京小胡同里走出来的老大爷。还在他做北京大学副校长期间,碰上新生入学报到,北大校园里人来人往、熙熙攘攘。一位扛着行李的新生,看见一位穿旧式中山装的守门人模样的老头,就请他帮助看一会儿行李,自己去报到。老头没说什么,答应了,老老实实地在那儿守着。9月的北京天气还很热,旁边有人说:“您回去吧,我替他看着。”可老人说:“还是我等他吧,换了人他该找不着了。”那位学生回来后,老头什么也没说就走了。3天后的开学典礼上,这位学生吃惊地认出了台上的副校长、大名鼎鼎的季羡林教授就是那天帮自己看行李的老头……

前不久他还郑重宣布,要把戴在他头上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三顶桂冠一一摘除。他说:“真正的大师是王国维、陈寅恪、吴宓,我算什么大师?我生得晚,不能望大师们的项背,不过是个杂家,一个杂牌军而已,不过生的晚些,活的时间长些罢了。我写的那些东西,除了部分在学术上有一定分量,小品、散文不过是小儿科,哪里称得上什么‘家’?”他认为,一个人到老了,不要在荣誉和鲜花中度日,而要在常人、常情、常态中生活。不断地治学、不断地思考、不断地超越,就是最好的生活。由此可以见证他那平和、博爱的胸怀和“毁誉不动,得丧若一”的心态。

张中行,大家可能都知道,是作家杨沫的前夫,两人共同生活五年,后来由于“道不同”而分手。《青春之歌》中塑造的落后、自私的知识分子余永泽,就是以他为原型。这也是一个“国宝”级的大师,被季羡林称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在北大燕园,与季羡林、金克木、邓广铭一起,被称为“未名四老”。老人于2006年2月病逝。

张中行心境非常平和,一生低调处事,淡泊为人。平时大多身着一身灰布或蓝布的衣裤,提溜一方布提袋,随意东西地慢步走一会儿。在许多街坊邻居的眼里,他是一个极为普通的老头儿,普通得和西口路南的“王大爷”、东边对门的“赵老头”并无二致。

张先生一生清贫,85岁的时才分到一套普通的三居室,屋里摆设极为简陋,除了两书柜书几乎别无他物。为自己的住所起了个雅号叫“都市柴门”。一次,一个晚辈给他送来一瓶“人头马”,偏偏他只认“二锅头”,将这瓶“贵客”丢在屋角。张中行后来看报纸上说“人头马”值一千八,想喝了吧,但一想到喝一两就相当于喝掉了180块钱,实在下不了口;送人吧,又怕背上巴结他人之嫌;卖了吧,拿晚辈的人情换钱,怕日后见面不好交待。想不到这竟然成了老先生一件烦心事。

张中行虽然学富五车,著作等身,但他的理想却很简单。他自己曾说,一不做官,二不发财,就是希望做点学问,看点书,写点书,安安稳稳地过个适然恬淡的生活就行了。

启功先生不仅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教育家,且集诗、书、画和文物鉴赏、学术研究于一身,是一位享誉国内外的国学大师。但启功先生为人非常幽默诙谐,宽厚善良,和蔼可亲。一生创作无数,却一直粗茶淡饭,土鞋布衣。他的住所除了有几张极普通的沙发可供人安坐,其他都是老旧家具。他一生大痛不言,深情内敛,无论世情如何变幻,都能以慈善温和的笑容面对世事,以平易如水的诗句直陈感情。张中行说他“看表面,像是游戏人间,探底里,乃是把一切都看破了。”

一天,启功来到潘家园,看到好多店铺都挂着署有启功名号的书法作品,全部都是别人仿他的书法写的。有人问他感觉如何?启功先生笑答,写得都比我好。有人又问,既是假的,你为何不写状子告他们?启功又笑了:“这些假字都是些穷困之人因生活所迫,寻到的一种谋生手段,我一打假,也把他们的饭碗打碎啦!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周围的人听了都哈哈大笑。启功继续说:“人家用我的名字是看得起我,他学的这手字一定花了不少功夫,再者,他是缺钱用,才干了这种事,他要是向我伸手借钱,我不是也得借给他吗?”

这都是智者、达者的人生境界。

(3)珍爱自己的身体。魏书生认为,人应该珍惜生命,生命在于运动,多锻炼,才有较好的体质。他本人非常注意锻炼,打拳、跑步、做气功,不管春夏秋冬一直坚持。他说,人活在人世间,要紧的是两个健康,一个身体上的健康,一个心灵上的健康,有了两个健康,那么你高官做得,百姓当得,风里来得,雨里去得,寒也耐得,暑也熬得,高楼也住得,茅屋也居得。生活的大浪无论把你冲到哪儿,凭藉你有的两个健康,你都能高高兴兴、结结实实的活着。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他要求盘锦市的老师们尽量不要带病工作,更不要昏倒讲台上。经常看到媒体在宣传某个先进人物,说人家如何如何带病工作,号召大家向他学习。魏书生认为,这不说是错误,起码也是个误导。当老师,可不是战争年代黄继光堵枪眼、董存瑞炸碉堡、解放军战士抗洪,没那么紧急,可千万不能在讲台上上课扑通扑通一个个都昏倒了。你那样号召,不是号召大家朝昏倒的方向去努力吗?老师们这个活是干什么的?无非就是拿个粉笔棍儿,往黑板上写点字儿,拿个教案给学生讲点事儿,你说干的这个事儿,都昏倒在讲台上,会使党和人民受多大损失啊?所以,这种宣传值得考虑和推敲,老师们有病早治,没病健身,这才是正理。

无独有偶,上海建平中学原校长冯恩洪也有同感。前几年,中央电视台打算以他为原型拍个电视剧,讴歌红烛精神,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冯校长不同意,觉得照亮别人燃烧自己太残酷了,这叫好人没好报。叫人家一看原来这种价值趋向跟我冯恩洪有关系,所以坚决不干。他认为,作为教育工作者我应该尽职尽责,今天你给我一个孩子,明天我还你一个栋梁,还你一个惊喜,但明天我还是自己的人。作为自然人,我高堂健在,我是儿子,我燃烧自己,谁为我的父母晚年幸福负责任呢?我还是丈夫,父亲,我燃烧了自己,我家里剩下了两个女人。我燃烧了,他们的日子能快乐吗?我应该承担的自然人的责任不承担,我推给社会,这是我一个健康人格的全面的体现吗?所以我提出一个照亮别人的人,能不能丰富了自己,发展自己,而不是燃烧了自己。迫使中央电视台国家一级编剧愣把剧本改了。最后还给这个编剧讲:你学过中文,你懂得悲剧可以打动人心,但生活中的悲剧太多了,你为什么还要制造悲剧呢?

去年冬天我们学校体检,许多老师身体指标不合格,务请大家也要珍爱自己的身体,科学健身,科学养生,过有节制的生活,千万不要透支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早在1953年就提出“健康是金子”的主题口号,希望人们要像对待金子一样珍爱生命。健康比金子还珍贵,因为健康很难再生或不可再生,一旦失去,再先进的高科技都无法使受损的机体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就像一张白纸,揉过之后再也不可能恢复到原先的平整一样。

珍爱身体,珍爱健康就要做到洪昭光教授总结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三大作风,八项注意”。

一个中心是以健康为中心。在人生的各个要素:金钱、地位、财富、事业、家庭、子女都是“0”,只有身体健康才是“1”,因为健康失去了,那你什么也没有了。

两个基本点,第一点叫糊涂一点,第二点潇洒一点。什么意思呢?“诸葛一生惟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举重若轻,抓大放小,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在小事上尽量糊涂一点。潇洒一点是指一个人度量要大一些,风格要高一些,看得开一些,站得高望得远一些。

三大作风,是助人为乐,知足常乐,自得其乐。

八项注意,就是四大基石和四个最好。“四大基石”是指1992年世界卫生组织在维多利亚宣言中提出的健康四大基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四个最好”即最好的医生是自己,最好的药物是时间,最好的心情是宁静,最好的运动是步行。由于时间关系,这个问题就不展开讲了。

(4)珍爱自己的特点。魏书生解释说:“前提是这些特点不伤害别人,更不放弃自己的特点去追时髦。工作程序,我喜欢简化;生活方式,我喜欢简单。不开会能正常工作就不开会,不要办公室能写书就不用办公室,不用手机能搞好管理就不用手机。”

大凡一个名人,总有独特的生活习惯。毛主席喜欢红烧肉,喜欢生嚼茶叶;周总理喜欢喝茅台,喜欢冰糖肘子都成了人们的美谈。

魏书生也有自己鲜明的生活习惯和特点。魏书生不喝酒,不喝茶,他的饮料,永远是一杯白开水,甚至连接待人员为他准备的矿泉水也不喝。他喜欢白开水,不是以苦行者的要求勉强自己,而是以品味生活的心情喜欢白开水。

他的饮食结构非常简单。琳琅满目的美味佳肴引不起他的食欲,唤不起他的美感。他的美味佳肴是稀饭、馒头、榨菜、面条。这种情况,在生活困难时不奇怪,但在眼下这人欲横流的时候,有人如此,也算大奇了。

在一次演讲中,他讲:我穿衣裳,一直都是蓝黑衣裳一年三季,大伙儿一看我穿白衣裳就是夏天来了。我这头从来不进理发店,都是自己理发。吃东西,我历来都是烟酒茶糖不动,瓜果梨桃不吃,走遍全中国,到处都是白开水一杯。我喜欢稀饭、面条,但并不反对别人大饱口福。人家挺快乐,咱也挺快乐,井水不犯河水各得其乐。就像喝酒,你也别说人家,喝多了迷迷糊糊的,有时候喝多了还得吐出来,多费事。喝酒一定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要不然中国每天白酒的消费量何以是两万吨呢?每天中国有两万吨白酒流淌到不同性格的人的肚子里去,所以能不是一件快乐的事吗?我们家吃西瓜,有个分工,一号首长我爱人,第三把手我儿子,他俩负责吃西瓜瓤,我一直分工啃西瓜皮,二十多年相安无事,各得其乐。你用不着非得劝他们两位,嘿,二位领导,知不知道,现在据营养学家最新考证,西瓜皮的营养是西瓜瓤的3.5倍呀,你们还傻乎乎地停留在吃瓤的阶段,那多落后啊。以后咱家吃西瓜,非得后现代解构主义的吃法,咱把瓤抠出来扔了,一家三口都来啃皮儿吧。不是那么回事儿。各得其乐,人生就是这么回事。

虽然他现在并不缺钱,但一直是个苦行僧的形象。他多次讲“苦行是一种幸福,一来可享受理智的满足,二来可砥砺意志,最主要的,它能省掉不少为个人衣食住行而奔波的麻烦”。嚼得菜根苦,百事方可为,透过魏书生独特的生活习惯,我们似乎可以找到一点他成功的原因,同时,也看到了他那种更接近自然天理的生命方式。白云蓝天,雄鹰凌空,山花静坐,松柏沉思,个中玄机,只好靠各位有缘者去慢慢体会了。

第三说超越。“超越”是奋斗,是攀登,是一个向着目标前进、自强不息的过程,是一种“咬定青山不放松”、“不到长城非好汉”意志的体现,是一种永不服输、永不停止、永不放弃的精神状态。超越自我首先是一个以“自我”为起点不断否定的过程。我们应该有敢于否定自我的勇气,在别人否定自己之前先自我否定。超越自我也是以“自我”为平台,不断改进的过程,更是以“自我”为起点的一个不断提升的过程。

一个三四岁的小男孩滑滑梯,他四次滑滑梯四次不同:第一次上去之后,他迅速下滑,体验到一种快速下滑的快感;第二次上去之后,他不是快速下滑,而是通过两只手和臀部控制速度慢慢下滑,体验到一种控制的快感;第三次上去之后,他不急于下滑,而是站在高处,四下瞻望,体验到一种居高临下的快感;第四次他不是从梯道上去,而是从滑道上去,体验到一种从滑道上去的不易和艰险,这也是一种乐趣。四次滑滑梯四次不同,滑滑梯在这个三四岁的小男孩身上无疑变成了一种挑战,一种对自我人生的超越。魏书生说,超越自我是处理好人和自我关系的最重要一环。解放自我,珍爱自我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要超越自我。人生最大的幸福是实现对自我的超越。把工作、学习、压力、打击、磨难都当作超越自我的阶梯,踩着它,一步步地提高自己的素质。

1、正确地评价昨天。正确地评价昨天,是指正确地认识“旧我”。要恰当地看到自己的长处,又要看到自己的不足,尽可能创造条件,抓住机遇,发扬长处;承认自己的不足,改正自己的不足。

2、客观地认识今天。认识到昨天的长处与不足以后,还必须清楚地看到今天的优越条件,无论是主观上自我的条件,还是客观上的一些有利因素,都为自己发扬长处,改正不足奠定了基础。今天是最好的机遇,不可忽视,一定抓住。

3、科学地规划明天。科学地规划明天,是超越自我最重要的环节。自己的明天怎样,是自己设计的,不是别人安排的。要学会根据自己今天所具备的主观和客观条件科学地规划明天。所谓规划明天,是指自身素质要提高到什么水平,通过什么办法,采取什么措施,利用什么条件,在什么时间,达到什么程度。这个规划,越具体,越微观越好。超越自我,是人生进取的基石,任何人要想成功,都必须牢牢垒砌这块逐步升级基石。

二、立体看人生,处理好三个关系

人生是立体的。是由时间、空间、事件等诸多方面与人发生关系,由人来选择处理,最后走向终点的。因此,要想使自己的一生过得充实,对社会有贡献,就必须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一)人与时间的关系

人的生命是短暂的,必须珍惜时间。人常常是这样,当自己是儿童的时候,总盼自己快快长大,一旦进入小学读书,他就会想到,读书太不自由了,不如学龄前的时候,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想玩什么就玩什么,这还要天天上课、写作业,读小学真不好;当他进入中学的时候,他就会想到,中学不好,不如小学好,中学学的科目太多,课程太紧,作业量太大,尤其是高中,一点自由的时间都没有;当他步入大学以后,他就又会认为大学不好,生活太单调,还不如中学好,中学时代是人生的花季,有那么多美好的向住,天真烂漫的生活;当步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之后, 他又会想,上班太没意思了,还要听从领导的支配,受八个小时的约束,哪比得上在大学读书啊!人就是这样:青年认为少年好,中年认为青年好老年认为中年好,结果他一生都没有在好的时候过过。那么,人的一生究竟什么时候最好呢?实际上就是你现在最好,因为你不可能再回到咋天。“人生这趟列车,是提速的趋势,载着人们向生命的终点迅跑,你只有珍爱现在,有效地利用现在,才能使你有所作为,不虚度年华。”“时间上,珍爱自己目前拥有的生命的每一个阶段,每一年、月、日、时、分、秒。20多岁时,我喜欢着20岁的优势;40岁时,我爱感受40岁的长处;现在56岁了,我便常常发现这个年龄的独特感悟。昨天已然流逝,明日尚难预知,于是我更珍爱今天,珍爱此刻,珍爱完全在我把握之中的这一分钟……”

“人如果都能把说闲话的时间,空想的时间,自卑、惆怅的时间,忧愁、烦恼的时间,胡思乱想的时间,都用来干实实在在的事,他就能够成为大有作为的人,信心百倍的人,开朗乐观的人,目光远大的人。”

所以他希望,“人对自己应该经常这样提出问题:每天能不能再多干一件实事?每小时能不能再抓紧一点?每件事能不能干得再好一点?能不能创造出别人意想不到的结果?”,他的看法无疑是非常正确的,人只有在实干过程中,才能使自己的生命过得更充实,思想得到升华,能力得到提高,学识得到增长,对人民的贡献才会更大。

(二)人与空间的关系

有些人,不能愉快地度过人生,或者一生也做不成几件事情,还与他不能很好地处理自己与空间的关系有关。候鸟之所以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南北迁徙,是因为它要选择适合于自身生存的空间。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当他在步入社会之前,就首先选择了自己的职业;当他还没有走上工作岗位之前,他就尽量选择自己即将工作的单位;当他还没有居住的场所之前,他就设法选择他将居住的处所,这都是人们早已知道生活的空间将对人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然而,却有些人一味地追求空间的选择,忽视了自我素质的提高,也使他经常处于埋怨环境,怀才不遇等萎靡不振的低谷。你既然已经付出努力,但没有能实现自己的愿望,那么你就应该静下心来。赶紧抓住现在,真心地爱你们生活的空间,尽快适应你所生活的空间,这样,才会对你有好处。用魏书生原话说就是“只有热爱,才有奉献”。要爱家庭、爱家乡、爱学校、爱岗位,爱一切自己生活的空间。然后尽量利用空间的有利条件,充实自我,发展自我,奉献自我,也只有这样,才能做好自己的工作,自己有了成绩,对社会才有贡献,才会生活得快乐,才会生活得有意义。

(三)人与事件的关系

人要想做出成绩。对社会有贡献,很重要一个环节,就是要处理好人与事件的关系。魏书生同志社会兼职几十个,他是怎么处理好这些事情的呢?他从来不被事情牵着走,他所要做的事情都在他的掌握之中、规划之中、计划之中。假如在同一时间,不同处所,或同一处所,不同时间有几件事需要做,那么,他首先考虑的是事件的主从与缓急,而不是考虑事件与自己的利弊或办事人与自己情感的亲疏。必做的事情分早晚,可早做的早做,可晚做的晚做,可他人代做的,让他人代做,可做可不做的事情,不做。他常说,一件事情,有一百种做法,要讲求效率,要讲求质量。他非常重视办事的方法,“条条大路通罗马,并不是自古华山一条路”。他的办事原则是:“多干活,少得利,勤服务,无亲疏”。他对自己的要求是:时时有事做,事事有时做。总之,要想处理好人与事件的关系,必须从时间、空间和方法上做好选择。

三、全面看自我,构筑自我发展的四大支柱

魏书生同志常说,人要全面地看待自己,既要看到自己的长处,又要看到自己的不足,这样对自己的发展有好处。人要了解自己的不足,承认自己的短处,但不要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补短上,因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要把时间和精力用在扬长上,这样,才能对社会有更大的贡献。他用学习、热爱、研究、享受,构筑成自我发展的四大支柱。

(一)学习

魏书生不仅名字叫书生,而且他爱书、读书和作书,简直就是为书而生的。他爱书,爱的痴情,爱的热烈,爱的理智,爱的不同凡响。据说,他家里兄弟姊妹团聚时一个保留节目是逛书店,他起初是带着他的弟弟、妹妹们转,弟弟、妹妹们长大了,现在他又带着新一代小书迷们开始进出书店。魏书生30岁才考虑婚姻问题,别人问他择偶的标准,他只想到一个“支持我看书”!他认为:如同一个没有饭吃的人会浑身无力一样,一个没有书读的人,必然要灵魂干瘪,精神萎缩。他的读书经历大致分盲目读、兴趣读、计划读三个阶段。先是见到什么就读什么,虽然目的不甚明确,但开卷有益,打下了他的知识根基。后来,他接触到一些哲学、历史著作引起了他的兴趣,确立了他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哲学基础。再后来,他结合工作需要自学了《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中国通史》、《世界通史》、《西方哲学史》、《中小学班主任手册》、《国外科技动态》,苏霍姆林斯基、夸美纽斯、凯洛夫、赞可夫、蔡元培、陶行知、罗素、皮亚杰等人的著作。

魏书生之所以成为今天的魏书生,和他的勤奋学习是分不开的。他只是初中毕业,没有进过师范院校,但他精通教育学、心理学,对中外教育史和教育状况谙熟于心,对于马列主义、邓小平理论、辩证唯物主义也有独到的见解并使人心悦诚服的理解和运用,对于中国五千年的源头文化和国外的历史文化包括宗教文化也有清晰的脉络,对于天文、地理、生物、物理、化学、数学、体育、生理学也有广泛的涉猎,所有这些使他成为博学多才的育人大师,在使用这些知识进行灵活有效的教育教学中达到了信手拈来的熟练自如程度。学习使他丰富了自我成长的知识宝库,丰满了自我发展的羽翼。

学习魏书生,我们要学习他勤读书、会读书,养成读书的好习惯。当今世界已进入信息数字化时代,信息来源渠道多元化,新概念、新事物、新问题层出不穷,面对日新月异、纷繁复杂的世界,老师们应该主动出击,多学习,多读书。由于知识更新速度加快,我们大学期间学到的那点知识,现在差不多已经过时。如果我们继续抱残守缺,不注重学习,不接受新事物,不用最新出现的知识、技术武装自己,一味吃老本,早晚会面临知识“赤字”和“本领恐慌”。

说到读书学习,有的老师总强调没有时间:我们整天备课、上课、考试、阅卷,如果再担任班主任,还要做学生工作、开班会、处理班级偶发事件,晚上还要上自习辅导,周六周日还要忙家务,哪里有时间读书?

那么,前面我们说过的魏书生、闫学、窦桂梅、袁卫星、李镇西等老师也都曾经是教学一线的老师,他们是利用什么时间学习,而且不耽误工作的呢?

有人做过统计:一个人每天坚持学习20分钟,那一年就是7300分钟。这是什么概念?是120多个小时,是180个课时,是相当于22.5天的脱产学习,如果把每天的学习时间由20分钟增加到30分钟呢?这些时间在一天的24小时中,是很不起眼的边角料,但积累到一起就十分可观了,也许正是这么简单的原因,让人与人的差距在不知不觉中拉开了。参加工作时水平能力及所掌握的知识大体差不多,但是十年,二十年后,有的成了专业成长的典范,而有的仍默默无闻。

有人曾在网上写帖子发问:“除了教材、教参和练习题,我们老师还剩下什么?”。互联网时代,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化身。许多学生在获取新信息手段方面、接受新东西方面、感知新事物方面、使用电脑方面可能已经大大优于教师,面对学生突如其来的“怪”问题,有的老师很可能被尴尬地“挂”在课堂上。针对死教书的老师,社会上最近出现了个新名词,叫做“教奴”,意思是“教育的奴隶”,这难道不是一种教育的悲哀吗?

但遗憾的是,有些青年老师一方面强调学习没时间,一方面把时间浪费在电脑娱乐上,或者用在玩牌、打麻将、应酬及看电视等活动上。我们不用为自己的疏懒辩解,我们的最大的敌人就是我们自己。“酒鬼总有时间喝酒,书虫总会挤时间看书的”,很多时候老师们缺少的并不是学习时间,而是一颗真正想学习的心。读书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如果平时床头放上几本书,休息时悠然地读上几页,读困了,把书一扔,闭眼小憩,既增长了知识,书又成了催眠工具,真是两全其美,所以我们说,知识的积累在于挤时间学习,人——要有钉子般的精神去挤时间学习!

爱因斯坦说过一句话:“人与人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我们要常常反问自己,是不是忙到没有时间缝隙可挤?是不是把每一点可利用的时间都真正有效地用了起来?是没有时间的紧迫感,还是不善于科学合理地分配时间?优秀的教师都是爱看书的文化人,读书应成为教师生命的一部分。过去的这些年,我们已经留下许多遗憾,然而,错过了太阳,错过了月亮,再不能错过星星。我们要努力改变这种做一天和尚敲一天钟的日子,不再抱怨,不找借口,要在认真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老老实实埋下头来真正读几本书!

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决议,将每年的4月23日定为“世界读书日”,今年已是第12个年头。然而,我国国民读书情况不容乐观,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调查显示,几年来,国民图书阅读率持续走低,有四分之一的读书人读书时间在减少。据统计,在我国识字者图书阅读总体中,每人每年平均阅读图书仅为4.5本,而全世界平均每年每人读书最多的民族是犹太民族,为64本,平均每人每年读书最多的国家是俄罗斯,为55本,美国现在正在开展平均每年每人读书50本的计划。

朱永新教授有个观点,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今年4月23日,《人民日报》发表一篇《愧对世界读书日》文章,通过对国民读书情况调查分析,表达了作者深深的遗憾和忧虑。我们教师,作为人类文化的引导者,我们一年买过几本书,一年能读几本书?我们目前的读书现状,是不是更加愧对4月23日——这个全世界读书的节日!

所以,这里我向大家提个建议,你想变的智慧吗?那么读书吧;你想变的美丽吗?那么读书吧。尤其是爱美的女老师,更应该读书,读书是最好的美容秘方。“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人独特的品味和丰富的内涵会使你与众不同。即使你素面朝天,不施粉黛,但你身上洋溢出来的气质,言谈之间表现出来的修养,优雅得体的举止流露出来的隽永风韵,永远不会因青春的消逝而褪色,你将永远年轻美丽。怪不得有人提出过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你说90岁的巩俐和90岁的冰心谁会更有魅力?”冰心老人92岁时,披着乳白色的披肩,齿白唇红,思维敏捷,底气十足,仍然非常漂亮。这是一种知识女性的魅力,绝非巩俐可比。

(二)热爱

热爱是魏书生同志自我发展秘诀。他能够广泛地爱他所应该爱的一切。爱他人生的每一段时间,爱他生活的每一个空间, 爱他的职业,爱他的事业。正因为他热爱教育事业,他放弃了能够到大学读书的机会,放弃了自己能够在工作岗位上提干的机会, 居然写了150次申请,要求当教师。正因为他对教育事业真挚的爱,他才肯于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教育事业。也正因为他肯于奉献,他才在短短的教育历程中,就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也正因为他取得了成果,他才更进一步认识到自己的奉献是必要的,自己的付出是正确的,自己才更有信心、有胆量向更高远的目标奋进,这些不能不归功于对自己的职业,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上。

吕叔湘先生曾赞扬他说:“魏书生同志还不是一个一般的教育家,他立志献身教育事业,有一种忘我精神,这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也不是一般教育家都能做到的。他想着的是全体学生,要把所有的学生教育好才甘心,有一个学生没有教好心里也不安。他把学生看得比自己重要,自己可以忍受生活上的种种不便、种种困难,目的是把这些学生一个一个地教育成才。这是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者的精神,也可以说是宗教家的精神,就是牺牲自己,拯救别人。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魏书生爱学生胜过父母爱子女。他关心学生,给学生烧水、送饭、理发、买书,给班级买暖壶、脸盆、花盆、理发用具、排球,而从不向学生收一分班费。他关心学生的进步与成长,他心里装的是“20年后我们国家的一代人”,努力培养他们各方面的能力,不让一个差生掉队,认真实践着自己的诺言:“要像一棵青草、一只蜜蜂、一名勤务员那样,对人无所求,尽可能地多给人,勤勤恳恳……对学生在严的同时切莫忘了爱,切莫有嫌弃后进生的想法,越是对后进的同学越是应该同情,越是应该爱。差生最不容易。每天课听不懂,还要硬着头皮听,不懂装懂,装模作样,天天如此,日日如此,年年如此,这需要多大的毅力呀,因此给他们一些关爱,帮助他们进步也应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不要向他们发火,要耐心地、诚心地帮着他们想办法追上去……”

又一次,在向监狱的犯人作了报告后,回来他对老师们说:“老师们哪,人家监狱里面对的,都是百分之百的成年犯人,人家仍然提出,人格上尊重,生活上关心,情感上感化,咱们一个班不就一个两个好打架,三个四个学习差,五个六个不听话的吗?咱怎么就说没有办法呢?我说,千千万万,走进学生广阔的心灵世界中,去发现那些真的、善的、美的、积极的、向上的、昂扬的脑神经,帮着他兴奋起来,这个世界归根结底靠什么在维持着?是靠人性中真善美的力量在维持着,如果人性中真善美的东西都泯灭掉了,那一个人才真正不可救药了。” 这一认识应该说是非常独特、耐人寻味、给人启示的。

他还是一个心细如丝,善于体察民众疾苦的人。1985年魏书生出差去沈阳,火车上遇到一位蓬头垢面、衣衫褴褛的老人。老人和侄子同去北京,在街上走散了,身上一文不名,没法买车票回老家了。北京公安派出所照顾他,给他开了张请予照顾的证明,希望铁路部门能予以免票,然而魏书生看到老人身体已虚弱不堪,饿了也舍不得吃手中那半个干硬的面包,只是眼巴巴地瞅着别人大吃大嚼。魏书生悄悄摸出两元钱来,在当时两元钱可以让老人吃上一盒盒饭,然而魏书生却没有直接地把钱递过去,因为通过他的观察,老人是个自尊心极强而又倔犟的人,他怕自己的冒失伤了老人的自尊,而又起不到帮助老人的目的,等车到了沈阳,魏书生下车后绕到老人所在座位的窗口,悄悄唤着老人,递上两元钱,没等拒绝,一溜小跑跑开了。

热爱,爱别人,爱学生,不能光停留在口头上,而应落实在行动中和细节上。上海一个小学的老师,参加优质课大赛,她经过集体备课,经过教研员反复的指导,反复的练习,到了赛课的那一天,胸有成竹,打扮的非常漂亮,穿了一个非常漂亮的花裙子,裙子上贴满了五角星。上课老师非常自如,学生回答问题也非常踊跃,当孩子回答问题正确的时候,她摘下裙子上的五角星,贴在孩子的脑门上,小学生非常开心,在脑门上贴五角星很得意的,可上着上着上到一半的时候,一颗五角星掉到了地下,并且是一个直到现在为止没有获得五角星的同学的旁边,这个孩子看到许多同学脑门上有五角星,那个得意自豪劲,他非常想偷偷趁老师不注意把五角星捡起来,贴在自己脑门上,但犹豫了半天,最后他还是报告老师:“你裙子上的五角星掉下来了”,老师把五角星捡起来又贴到了自己的裙子上,一句话没说。当时听课的许多老师都替她遗憾。这个时候如果把五角星贴在那个孩子的脑门上,会产生什么效果呀?这个青年老师经验不足,可以理解,课继续往下上,又有一个五角星掉在到现在为止也还没有获得五角星的同学前,下课铃声响了,这个孩子看到许多得到五角星的同学活蹦乱跳的跑到教室外面玩时很得意很自豪的表情,他也很想把五角星贴在自己脑门上,没有机会了,他兴冲冲的拿着那颗星跑到老师的办公室说:“老师,你裙子上的五角星掉下来了”,我们这位年轻漂亮的女老师说了什么呢?她说:“这节课上完了,五角星没用了,你把它丢到垃圾桶去吧”。老师没想到,这句话对这个学生打击会多么大呀。与此相对应,报纸上还登过一个材料:有个小学一年级的孩子,7岁,叫苏珊,得了肿瘤,化疗以后,重新回到学校、重新回到班级上课,却不敢走进教室,原因在哪里。经过化疗以后,头发掉光了。她的班主任知道以后,当即向全班学生做出决定,从明天开始,我们班要研究帽子,越奇特越好,请明天每人带一顶帽子来。第二天,苏珊怀着不安的心情来到学校之后,她一看,原来我们班的孩子也都戴着帽子,她的帽子一点不奇特,便很自然地走到自己的座位上。爱都是通过细节表现出来的,这种价值取向和行为才是真正的爱!平时,我们……

(三)研究

研究是魏书生同志有别于他人的又一项专长。魏书生同志说,我现在取得的一点点成绩都是我研究探索的结果。他研究教书,创立了语文课堂教学“六步教学法”,教给学生若干种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他研究育人,构建了丰富的班主任工作经验,培养了学生自我教育能力。他研究管理,创立了科学民主的学校管理、班级管理经验。他研究人生,构建了一整套享受人生快乐的学说。

他的观点是,地球上任何一份平凡的工作当你全身心去做的时候,它都是一个宏大的世界,都有无穷无尽的学问。工人做工,车零件,焊器物,农民种田,养鸡、养猪、养花,干进去,真的都是宏大的事情,就在于你能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如果带着研究的目光审视事物,那么,任何事物都有值得研究的学问,教育教学值得研究,学校管理值得研究,学生的心理值得研究,就连一个碗和碟子都能进行研究,还能专门立论,创立一门学说叫做“碟子学”。第一章,绪论;第二章,碟子学的研究对象;第三章,碟子学研究的任务;第四章,碟子学研究的方法;第五章,碟子学研究的原则;然后碟子的种类,碟子的外部形态,碟子的内部结构等等……

搞研究要善于总结,善于积累资料。他说:“我在全国疾呼18年,青年教师要由劳力型变劳智型,由经验型变研究型,一个比较有效的途径就是要学习积累资料。21年前的学生的日记、笔记,还都留着。有人说,这有啥用?现在回过头提炼一些东西就有可写的了。还要学会总结,一堂课总结一条,日久天长,穿起来,不就一串珍珠了吗?我不仅保留学生的作业、日记,还有自己的备课录,我从工作起就写日记,从早到晚,一天不丢。如有人问我过去的事,我一清二楚,老师的出勤,学生上课的情况都清清楚楚,一切都记忆犹新,为啥?你有资料,有东西在这。青年人千万要讲究积累,有人说:‘这堂课我失败了,还写什么?’ 失败的原因好多条,你就记一条,进行反思。每天总结一条学习经验,时间长了,就看出自己的发展轨迹了。”

实际上,我们的一线老师由于每天与个性不同、爱好迥异的学生打交道,能够获取充分的第一手资料,占有大量鲜活的教育教学案例,十分有助于建构符合事实的研究结论。另外,一线老师还比较熟悉教育教学情境,知道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困难与需求,最有利于进行“教育行动研究”。可以说,我们的老师与象牙塔里的教授、学者相比,具有从事教育研究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关键是要走出诸如“没有时间搞科研 / 理论素养不高 / 科研是份外事”等思想认识误区,通过课堂反思、课题研究反思、个人成长反思,写教后记、教学故事、教学随笔、整理课堂实录等方式进行真实的切近教学实际的教学研究。

经常上“新教育在线”、“中学语文资源网”、“中国教师用书网”的老师可能会记住一个网名叫铁皮鼓(即四川成都的魏志渊)的老师,他坚持每天写教学日记,把每天感受最深刻的、最有价值的,最值得回味的东西都记录下来,然后反思研究,写出自己的体会,他发表的教育日记《冬去春又来》,就是勤于动笔,勤于研究的劳动结晶。我们最需要的正是这种研究的态度和精神,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到这一点,哪怕是每周记一次,哪怕是三言两语,只要是真实的,记下来才有价值,只有经过思考了,才能悟出一些道理,我们都可以做研究型教师。

有的老师可能知道山东的李希贵,这个人特别善于动脑筋,时时处处以“研究”的目光来审视教育教学,审视学校管理,审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善于从企业管理经验中得到启示,善于从样本和数据分析中找出具有本质性和共性的东西。在高密四中当语文老师,研究语文教学,进行语文实验室计划;当了校长,研究管理,在全校推行教育改革和管理体制改革;当了高密市教委主任,提出“让高密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推进大范围的教育改革;担任潍坊市教委主任,把潍坊教育改革弄得轰轰烈烈。著有《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学生第二》等较有影响的专著。他的电脑桌面上有这样一句话:“不要像一般人一样生活,否则你只能成为一般的人”,李希贵不像一般人那样平庸地生活,所以他终于成为不一般的人,从一个一般老师上高密市教委,又到潍坊市教育局,到教育部任国家督学,任教育部基础教育评估中心主任。

(四)享受

享受是魏书生同志人生观的又一法宝, 他认为人生是享受,要享受人生中所有的快乐,不会享受这些快乐,就是浪费人生。他常说,任何事物都有自身的两重性,有阴有阳,有光明,有黑暗,有成功,有失败。人要把生活的摄像机对准光明面,这样你经常面对光明,看到成绩,就会产生无穷的生活动力,会有无尽的生活乐趣。享受人生就是要自愿地为别人做一点好事,但不要求回报。主动搞好同事关系,心态平和,胸怀坦荡,但不张扬。广交朋友,多做好事,但不求索取。要善于看到别人好的动机,不能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要坦诚的为别人做点实事,不要耍小聪明,为做善事而做出蠢事。他认为教书是享受,育人是享受,学校管理是享受,干好工作是享受,会生活是享受。只要你能经常强化享受这根神经,你就能经常站在享受这个点上,来寻找享受的理由,体会享受的快乐。魏书生同志正是借助享受这一法宝,才在自己的生活与工作的天平上找不到一块颓丧的砝码,经常是高高兴兴,快快乐乐地干某种事情,直至取得成功,再去享受其应该享受的快乐。

其实,魏书生所说的享受是建立在正确苦乐观上的一种幸福观。

魏老师长期担任两个班的语文教学、两个班的班主任并兼辽宁省盘锦市实验中学校长,社会兼职多达38种,工作量不可谓不大,心理负荷不可谓不重,但他身心始终保持着轻松旺盛、积极向上的最佳状态。奥秘何在?那就是他高尚的幸福观:转变心态,化苦为乐。在他看来,读书是享受,上课是享受,演说是享受,跑步、练气功也是享受,凡是利用生活的一切间隙进行有意义的活动,借以充实生命并升华自身价值的,都是在享受人生。魏书生还将幸福与自身改造、特别是心灵的洗礼联系在一起,他认为人真正的幸福感来自战胜自身“某种狭隘的东西的感觉”,“人最强烈、最持久的幸福感就是征服自己惰性之后产生的幸福感”。学习魏书生,如果不能接受其幸福观,就多半不会理解他的享受观。

学习、热爱、研究、享受这四大支柱构成了魏书生成才楼阁,而他的人生哲学,恰恰为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像魏书生那样思考问题,还有什么事情想不通,不愿做,做不到,做不好的呢?如果大家真具有了魏书生那样的人生态度,那么我们每天都会喜迎朝阳,笑拥春风,何乐而不有呢?

总之,魏书生可以说是新时代的“圣人”,他有哲学家的头脑,改革家的胆量,科学家的严谨;有儒家的礼让,有释家的胸怀,道家的超脱;有社会活动家的阅历,演讲家的口才……这一切,成就了他作为一代教育家独有的魅力和风范,以一颗平常心快乐地生活、工作、学习着。魏书生像一座巍峨的高山,沿着他的心路历程一路攀登,我们会领略到无尽的风景;魏书生是一个辽阔的海洋,在他的人生哲学中漫游,我们会寻找到无尽的宝藏。以上三部分文字,我只是用粗略的线条对他人生大厦的轮廓进行了一下简单的勾勒,管中窥豹,挂一漏万,其中难免有偏颇不到之处,望大家见谅海涵。

最后,我想用一句平实而深刻的话来结束今天的话题,那就是魏书生开会时常用作结尾的一句话:“让我们以平平常常的心态、高高兴兴的情绪,快节奏、高效率地多做平平凡凡、实实在在的事情,在新的学年里,更多地享受到为国家、为人民、为集体、为亲人尽到责任的快乐”。

今天就汇报到这里,谢谢大家。     (这是本人在冀明中学一次教师培训会上的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