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二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7:09:08
',1)">
教育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二论 发布时间: 2006-4-19 17:15:34 被阅览数: 272 次 作者: 康 臣
文字 〖大中小 〗 自动滚屏(右键暂停)
当前,我国改革发展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一些国家和地区历史发展表明,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0美元之后,经济社会发展就进入了一个关键阶段。这个阶段的发展路向有二:既可能因为举措得当从而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平稳进步;也可能因为应对失误从而导致经济徘徊不前和社会长期动荡。基于此,党的十六大报告首次确立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任务。这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已经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笔者认为,教育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中居于十分重要的优先发展战略地位。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的教育思考
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事业中,教育处于一个既十分重要又十分特殊的地位。说它重要,它处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说它特殊,它为经济社会其他事业的发展提供着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因此,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教育发展的取向和价值观必须进行积极地调整,否则就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
教育的发展取向必须指向和谐社会的建设要求,教育的价值观也必须包含和谐社会的人文价值。
首先,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并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和具体要求。
第一,民主法制得到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第二,公平正义得到充分体现。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第三,诚信友爱形成风气。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第四,充满活力与创造。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第五,社会安定有序。社会组织机制要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保持安定团结。第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这些基本特征和要求,既包括社会关系的和谐,也包括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体现了民主与法制的统一,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活力与秩序的统一,科学与人文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

其次,教育必须就自己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进行理论和实践的探索,这是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目标所决定的。
第一方面,教育思想理论方面的探索。要突出和谐社会基本思想在教育思想体系中的地位。
一是在培养目标上,学生形成的理想和信念中应当包含建设一个和谐的社会;
二是所传承的文明,应当包括并适当突出和谐思想和和谐精神;
三是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应当符合和谐社会的基本准则
;四是所造就的人力资源应该具有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
第二方面,教育实践方面的探索。要根据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和要求设计好教育实践探索的基本方案。在以下几个方面可以进行操作层面的探索。
一是民主管理,科学管理。依法治教,依法治校;
二是维护不同群体的正当权益,妥善协调、正确处理各种矛盾,体现公平和正义;
三是鼓励和提倡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团结友爱、融洽相处
;四是鼓励创新。尊重创造的愿望,支持创造活动,发挥创造才能,肯定创新成果;
五是保持安定团结。维护良好的工作秩序和生活秩序;
六是建立和形成有效的制度机制,推动工作质量、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人际关系良好,教育资源保持优质增长。在进行以上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中还需坚持正确的原则。
(1)    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
(2)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与和谐社会全面发展。
(3)坚持教育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4)立足于改革和创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创造活力。
(5)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群体的利益、困难和问题。
(6)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保持良好发展势头。
当前,特别要在以下具体工作上加大力度,做出成效。
第一,深入研究我国思想史和社会发展史上关于和谐社会的构想和实践,使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获得坚实的历史文化的支撑。在这方面,孔子的“和为贵”,墨子的“兼相爱”,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太平天国的“无处不均匀,无处不饱暖”,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提出的建立一个“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等等,都反映了我国思想史和社会发展史上关于和谐社会的构想和实践。
第二,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上关于和谐社会建设的理论,使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获得科学的理论基础。
作为马克思主义重要来源之一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在关于和谐社会建设方面有过许多建树。1803年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发表《全世界的和谐》一文,指出现存资本主义制度是不合理的,必将为“和谐制度”所代替。1824年,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在印第安纳州进行的共产主义试验,也以“新和谐”命名。1842年,德国空想社会主义者魏特林在《和谐与自由的保证》一书中把社会主义社会称为“和谐与自由”的社会。并指出新社会的“和谐”是“全体和谐”。马克思称这本书是工人阶级“史无前例的光辉灿烂的处女作”。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对空想社会主义者的著作和有关主张给予充分肯定,明确指出:“提倡社会和谐是它们关于未来社会的积极的主张”。这些都是教育履行自己和谐社会建设职责的思想理论基础。
第三,化解教育实践中的突出问题。比如,依法治教,划清公私资产的界限;努力做到教育公平,使公民平等地享有教育资源;教师和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等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目标,也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既要立足实际情况,根据已经具备的条件积极主动地推进,又要着眼长远,作为长期努力的准备。作为肩负着提高全民素质重任的教育任重而道远。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追求一个无矛盾、无问题的社会,而是追求一种及时正确化解矛盾和问题的机制,不断保持稳定健康发展的机制。这就不仅需要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认知,而且必须强调创建的过程与方法。从对和谐社会的认知和创建中获得健康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无疑这些都是今天的教育必须勇敢地承担起来的责任。
二、关于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的一些思考
1.       一点宏观思考
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在当前的现实中是个什么样子?教育的发展受到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制约,教育的发展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这种传统的表述方式过于泛泛,且时空界限不明确。对一个地区教育发展起制约作用的是多大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范围?一个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可以得益于多大范围的教育服务?这种制约和服务能够在多长时间内保持其有效性?
我们可以从邓小平同志的“三个面向”中得到一个相对准确的答案。“教育要面向现代化”,这里的“面向”既包含着服务,即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培养人才;同时也包含着制约,教育不能超越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发展阶段。“要面向世界”,大大地扩展了以往教育发展的空间。一是面向世界培养中国的现代化人才,亦即培养世界的中国人。二是从世界教育发展的大格局中确定自身发展的策略和方向。“面向未来”,突出了教育的特殊性,即必须发挥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方向的作用,必须适度超前。如果说面向现代化是核心价值,则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就是这种核心价值在空间上的拓展和在时间上的延伸。显然,“三个面向”较传统的表述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表述更科学。也为我们探讨教育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确定了一个总体框架。这就是把传统的制约和服务关系,不只放在我们国家这个范围,而且放到全世界这个范围、这个背景下来思考。而当今世界最大的特点就是“全球化”。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教育也必然全球化。这就不难回答,对一个地区的教育起制约作用的范围可以大到全球。一个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可以得益于全世界的教育发展。两者的相互作用呈现出一种新局面。从两者发展的一定阶段看,相互作用持续的时间越来越短;从发展的历史进程看,相互作用不仅会更持久,而且会更紧密。
2.       两个值得关注的现象
在教育全球化这个大背景下,有两个现象值得深思:其一是美国成为在我国吸引留学生最多的国家,而且被吸引的多是一流的学生。这说明美国的教育是很发达的。原因好像是:美国是一个经济和社会高度发达的社会,它为教育的发展准备了充足的物质条件。其二,一些中国人到美国留学和工作,而自己的子女要达到在美国上大学所需英文水平,又要送回国内类似新东方语言学校这样的培训机构来学习英语。当然,我们不能就此而说新东方的教育就比美国先进。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样一所坐落在中国的语言学校在语言培训这一点来说是非常成功的,以致有不少的仿效者。要知道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是远不如美国的,且不具备学习英语的母语环境。这岂不是说,在一定程度上(尽量是很小的范围内)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被削弱到几乎不存在了吗?
所以出现看似如此矛盾的教育现象,是因为忽视了两个与教育发展水平相关甚至是至关重要的因素:一是教育者的教育智慧,二是教育者所运用的技术手段。纵观美国几十年来教育的发展,无不把教育的发展和突破与对人的研究相联系,主要表现在对心理学研究成果的直接应用。把教育的发展建立在对人的研究和发展规律的把握上,因而丰富了教育智慧,才有美国教育的高水平。而中国的新东方语言学校必定也集合了一批充满智慧的教育者,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高素质的教师和教育管理者。把这两者联结起来,使它们在某些方面具有了共通的性质,其功劳在于网络技术,它使得有关教育的信息可以在全世界自由传播,可以全人类共享。在教育智慧与信息技术两者中间,具有教育智慧的人是核心因素。他们了解和掌握教育的一般规律,并能从对人的研究成果中最直接地吸取有益成果。面对纷繁芜杂的信息,他们知道如何筛选对于他们来说有价值的东西,从而做到用正确的教育方法实现正确的教育目标。
3.       一个不成熟的结论
综上所述,似乎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这就是教育的发展可以不受或不一定受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制约,而照样可以做到教育的成功。这一结论难免以偏概全,但其主旨大体又是不会错的。是否可以这样说,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仅仅是在教育发展的形态上发挥了主导或制约作用,而对教育的内在质量则制约有限。
比如,一个国家或地区根据自身的发展要求,而决定普通学校与职业学校的比例;在一定区域范围内需要建设多少所学校。即教育发展的布局是什么样的。这些必然受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制约。那么在同一地区,大致相同条件的学校里,其教育质量如何则主要取决于那里教育者的教育智慧和他们运用技术手段的有效程度。
4.       一点具体想法
办学者的思维如何调整才能履行好自己的职责?根据前面讨论,结合已有的一些经历,谈一谈如何做一个有为的办学者。
首先,不必过分强调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制约,以及由此产生的困难和问题。这些问题往往只是形成办学的外部环境和条件,是社会整体发展的客观的必然的结果。比如,由于城市建设规划而必然进行的教育布局调整。京、津、沪、渝四市区同样面对这样的问题,“经济不强,教育不弱”是可以做到的。其次,要立足于自主发展。尽管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也会对人才规格、标准提出要求,进而影响对学校的评价,但在多大程度上实现这种要求则完全取决于办学者的实践。这就离不开学校和教师的自主发展,特别是教师的专业化自主发展,因为教师处于办学的主体地位。而这种自主发展主要应该是教育智慧的增长。要大胆突破,积极探索心理学已有结论和最新研究成果在教育中的应用。第三,要利用信息网络不断地打开新思想的窗口,但要求你必须具备判断和选择的能力,清楚地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
教育的适度超前发展是教育发展形态在社会总体发展中的体现,必定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质量与效益并重的实现取决于学校的自主发展。实现了这个目标才能真正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一个地区的教育必定带有那个地区的文化特色,成为那座城市的名片,而教育要成为城市发展的源动力,还要靠教育的内在质量。每个办学者都有自我发挥的天地。(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6年2月 )
上两篇同类文章:
论城镇化建设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统一公共政策视野中的社会和谐治理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电话: 0571-88266974  Emailto:zhouqzxg@163.com
地址:杭州市文一路80# 邮编:31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