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激情过后的反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1:09:02
社区档案
发消息
QQ空间

余震不断……
次生灾害……
爱心涌动……
泪水滂沱……
曾经鲜活的生命已经定格成冰冷的数字,救灾重点从救人转为防控次生灾害、防疫、心理援助和重建。电视、纸媒、网络,铺天盖地的灾区信息已让人们流尽了泪水,激情过后,我们必须深刻反思,为的是让逝者能够安息,让灾难不再成为人们的梦靥。
反思之一:有多少生命可以重来?
地动山摇,房屋垮塌,巨石从山坡轰鸣而下,数万生灵被掩埋在废墟下,人,在自然面前归于渺小。天灾面前,人类原本不该抱怨,然而,若人祸甚于天灾,是因为酥烂的教学楼而夺走众多花季少年的生命,我们便不能置若罔闻,绵竹市委书记一跪并未拦住失去孩子的父母们讨要说法的脚步。如果,预制板里面有钢筋;如果,钢筋没有被铁丝替代;如果,混凝土能够达标;如果,能够按照工程标准施工;如果,每座教学楼都能够像那座不倒的“希望小学”;如果,把最好的留给孩子……,那么,那些年轻而鲜活的生命不至于集体陨落,教学楼、宿舍楼不至于变成噬人的坟冢!生命不能重来,“豆腐渣”不该将鲜活的生命掩埋!
大灾过后,有太多的事情要做,然而,工程问责必须先行,因为这涉及灾后重建的标准,涉及地震频发地带的千秋基业。已有相关部门取证调查,让我们拭目以待。
反思之二:“道德绑架”OR“理性救助”?
汶川一震,八方相帮。各路媒体更是利用自身优势,将各路英雄啸聚一处,当着全国百姓的面,展示爱心,慷慨解囊,更在第一时间,公布捐款数额,张贴“爱心榜”。更有媒体将捐赠名单按数额排列,孰多孰少,一目了然。网络更是跻身“主流媒体”之列,将各路名人、明星、名企之捐款详列于网上,晒其数额、考其身价,网民更是发动跟帖灌水之能事,口水横飞、板砖乱舞,捐多者——好样的;捐少者——王八蛋。
在灾区人民水深火热之际,我们援之以手,体现中华儿女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美德,凝聚力量、戮力同心,此乃大义。但是,不可以一次捐款数额论英雄,毕竟,救灾是长期的艰巨任务,绝非短暂热情能奏其功,我们需要的是理性救助。真金白银的捐款,体现的是救人的急迫;坚持不懈的努力,更是灾后重建的精神所在。刘德华讲,赈灾不是片刻的热情,信夫。王石的捐款不能成为负担论遭到网友唾骂,不知哪位傻X公关危机处理专家支的高招,王石道歉,承认自己言论不当,伤害了全国人民的感情,拟拿出1亿元不收回之资金帮助灾区重建云云。在狂热面前,理性实在是难能可贵啊。
反思之三:癞蛤蟆和地震局谁更靠谱?
地震局因为没能预报出本次大震而饱受诟病,其实除了技术原因以外,他们的力量实在是太小了,总共那么几台仪器设备还都设在大城市,能预报出来才是见鬼。而此前癞蛤蟆大举迁移被印证为地震前兆。司马南先生在博客中著文,称预报地震要科学,不能看见癞蛤蟆上公路就说要有地震来。对此,俺的观点是,在预知灾难方面,动物要比人类敏感得多,活火山下生活的居民,都养着宠物猫,待猫有异常举动,赶紧逃之夭夭,屡试不爽。俺要是看到数十万只癞蛤蟆上道装小吉普,唯一的选择就是携妻带子赶紧跑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只能说,动物异动与地震等灾害没有必然联系,怎么就敢断言二者没有因果关系?
反思之四:地震了,我到底该躲在哪儿?
现代社会,灾难频仍,需要有科学的精神指导人们趋利避害。然而,防灾避险教育缺失,甚至方法落后危险,此次大震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为了至高无上的生命,国家应该制定下发科学翔实的防灾手册。比如,以往的知识教育我们,地震后要躲在床下或桌子下面。但是有人指出,那样会使死亡几率增加98%,应该躲在床边或者桌子边上。国内有专家出来支支吾吾,我最终也没弄明白万一地震了到底应该躲在哪儿。
反思之五:领跑的老师可耻么?
震后,人们在倒塌的校舍下挖出了为护卫学生而牺牲的教师,那凝固的姿势向人们昭示着人性的伟大。同样,灾难来袭,有教师(此君非“范跑跑”先生)大呼“有地震”,随后领跑,带领高三年级学生跑至安全地带,几无伤亡。灾难面前,自保是人的本能,舍己为人是人性的升华,虽境界不同,却无可厚非。我们更应该向那位无数次引领学生做避难演习的校长致敬,是他,为学子预留了生的空间,为千百万为人师者树立了楷模。
反思之六:我捐的钱能够全额用于赈灾么?
灾后,情况紧急,救人要紧,不容多虑,我们直接将捐款打到了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的帐户上,然而,后来有网友爆料称要收取一定比例的管理费,并言明为国际惯例,此说已得到证实。呜呼!银行汇捐款要收手续费,交到红十字会要收管理费,救灾帐篷能支到公园里,救灾物资能弄到仓买店里,老百姓寒心啊。由此,监管必须到位,既要有纪委、审计等部门介入,更要有民间人士参与,要定期公示善款去向,保持渠道畅通、财务透明,决不允许有人从中渔利,大发国难之财。政府可以参照国际上的做法,补贴管理运输等相关费用,使善款真正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反思之七:生命、尊严与煽情孰重孰轻?
人本,就是以人为本,就是应该最大限度地尊重生命的价值和人的尊严,而不是使之屈从于某种需要。我们看到的灾区画面,是一线记者冒着生命危险传回的,在此,请允许我向他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可是,个别记者为了新闻需要,一些行径令人不齿。俄罗斯救援队刚将一名幸存者救出,一摄影记者上去就是一下快门,闪光灯直打在幸存者眼睛上,这样做的后果就是极可能导致他的失明!那位被压在预制板下的准父亲,一直在回答记者的问题,甚至接听妻子的电话,导致被救出后死去,耗费体力、心潮起伏,那是求生的大忌啊!为了煽情,不停地追问幸存者家中还有谁,家人死难后是什么心情?你说他们除了悲痛还能有什么心情!南非有位记者拍了一张照片,获得了普利策奖,那是一个垂死的非洲儿童骨瘦如柴的背影,不远处是一只耐心等待他死去的秃鹫,照片刊出后,人们纷纷指责记者的冷血,该记者不久内疚自杀。捕捉新闻是记者的职责,但是,在生命和尊严面前,一切都应该退居其次。其实,这也是在拷问我们的良知。
反思之八:领养孩子你能确保他(她)幸福么?
那些失去父母的孤儿让人最为心痛,于是有的家庭决定领养他们,愚以为,此举当慎之又慎,毕竟,孩子经历了那么大的伤痛,心灵所受摧残非语言所能言表,舔舐伤口当假以时日。融入新的家庭,绝非短期所能完成。领养,绝不仅仅是财力物力的问题,爱心、耐心、科学的方法、融洽的氛围缺一不可,原本有孩子的家庭,孩子之间相处如何不得而知。俺家曾经就这个问题专门召开家庭会议,孩子们感觉有别的孩子来分享父爱母爱难以接受,于是作罢。当前,资助一名孩子完成学业实为恰当之举。千万不能领养了孩子,再给他(她)造成新的伤痛,您三思。
灾情远未结束,我们要做的事情太多太多,此刻的反思是为了更好地担当我们的责任,激情过后需要理智、理性,高效、透明、人本,是抗震救灾的基调,唯希望更加科学,至臻完善。
原帖地址:http://882277.blog.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