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残酷的反思:陈寅恪之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22:43:59
[原创]残酷的反思:陈寅恪之死
文章提交者:论语1972.2 加帖在 猫眼看人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梁宗岱的夫人在《宗岱和我》一书中记载:“那时候,挨整的人及其家属都特别害怕高音喇叭,一听到高音喇叭声,就颤颤兢兢,因为红卫兵经常用高音喇叭通知开会,点人出来批斗游行;而出去一次也就是小死一场。历史系一级教师陈寅恪双目失明,他胆子小,一听见喇叭里喊他的名字,就浑身发抖,尿湿裤子。就这样,终于给吓死了。”刚才翻了翻《陈寅恪的最后20年》(陆键东著,北京:三联书店1995年版),还有《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蒋天枢编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精装版),心里十分痛楚。从学术角度,我非常喜欢和尊崇陈寅恪,几乎有北京三联出版的他的所有文集,其“王观堂碑铭”也一直是我的座右铭,正是如此,才对他的境遇分外扼腕。1949年10月广州易帜以前,傅斯年屡屡电请陈寅恪去台大或中研院,并为他随时提供赴台专机,而政府教育部长则认为,如果陈不愿意去台湾的话,政府在经费严重匮乏的前提下,愿意在香港给陈提供一栋新别墅和10万港币(约折合现在超过1000万人民币)的安家费,但陈婉拒。及至1950年夏天,陈夫人唐筼独自去了香港,但陈没有同去,一个月后唐筼被陈序经劝回。

可见陈寅恪又不是没得选择。读了一辈子历史的人愚蠢至此,得到如此残酷结果怕也是怨不得旁人。像陈寅恪那种著名人文知识分子留下,事实上就是一种对北京政权的背书,对于新朝的精神支持和政治默许,可想而知这会大大增加新朝的社会合法性。至于对于延安政权的本质,当时资讯实在丰富,而且自由知识分子胡适之、傅孟真、张君劢、殷海光从1947年动员戡乱开始就不停地大声疾呼,让国民知道真相。当时留下来的学者要么热衷富贵,趋炎附势,要么民族意识淡薄,对历史缺乏透彻的理解。从人道主义角度来看,每个死人和罪人都值得怜悯和同情,但站在历史和文化的角度来看,只能给予“咎由自取”这四字考语吧。“履霜而坚冰至”这个趋势都看不破,最终的下场还不是种瓜得瓜?他又不是什么愚懦百姓,书香门第、官宦世家、游历列国、学养深厚,何况政府在大陆沦陷前夕屡屡苦劝他离开。应该说,上天已经给了他那么好的机会,自己却没有把握,有此结局,怪谁?

从本质上来讲,那些能走而未走的人文知识分子都是在助纣为虐。中国实际上就是亡在这种模棱两可、首鼠两端的大知识分子手里的,20年后要他承担些许亡国之痛,不亦宜乎?很多善良百姓比他早10年饿死,人家才是无辜的。老百姓没得选择的,因此我们也无从指责,但这些知识分子一向是人伦气节所在,文化命脉所在,他们的一言一行往往能够给社会和时代带来深远影响。大关节上把握不住,最后被自己所趋奉的势力摧毁,这是一切和魔鬼做交易的人的应得的下场。比比俄国白银时代那些流亡西欧的知识分子吧,人家连个小岛都没有,依然心向自由。“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而”——我看他1950年以后就再也没有思想自由,但还不是苟活了20年?可见心意和行动之间总有很大差距。知难行易,陈寅恪缺乏“力行”二字。所以说,陈只是个学究,但算不得真正的儒生。这种学贯中西的人往往会在中西文明的夹击下迷失灵魂,最终像毒蛇面前的一头小白兔一样,被黑暗力量吞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