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饶毅:又一只扑火飞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1:59:37
饶毅:又一只扑火飞蛾
2007.10.01
2007年9月29日北大发布新闻宣布著名生物学家饶毅教授任职北大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本来此事与我无关,但我还是忍不住要说几句。
北大新闻网《著名生物学家饶毅教授任职北大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新闻链接:http://pkunews.pku.edu.cn/Show_News.asp?Newsid=117099
科学网《海外学者饶毅就任北大生命科学院院长》新闻链接:http://www.sciencenet.cn/htmlnews/2007930141933857190849.html?id=190849
我首先要声明,饶毅教授虽然和我的一个已经毕业的学生恰巧同名同姓,但他和我没有任何关系和接触。
飞蛾扑火纱罩灯
我个人认为饶毅教授担任北大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有如飞蛾扑火,其精神可嘉。飞蛾扑火是出于本能,而不是别有用心。本能也好,别有用心也好,最后都不免烧掉自己的翅膀,甚至火葬,所以好心的人总是慈悲为怀纱罩灯。
饶毅教授是全职就任北大生命科学学院院长,还是兼职就任,新闻中说得不清楚,我也懒得猜。最可能的情况是:全职就任,翅膀被全部烧掉,或许能成就了些什么;兼职就任,翅膀被烧掉一半,也或许能成就些什么。翅膀毫发无损,不太可能。现在不是文化大革命,被火葬原则上也不会。
看在可能能够成就的事情上面,选择回国不能说是坏事。而且,过去很多年来,饶毅教授已经在国内做了很多铺垫、试探和选择,北大生命科学学院院长也能为他提供一个很不错的平台,想来他这次就任是深思熟虑的结果。
即使如此,我还是觉得他有点像是飞蛾扑火。希望他真能成就点什么,同时翅膀被少烧掉一点。
光荣与现实
中国大陆在美国工作和生活的具有博士学位的人士,据不完全估计有60000多人,其中有40000多是在国外获得的学位,有10000多到20000多是在国内获得博士学位。
另一方面,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在国内教育和研究机构工作的具有博士学位的人士大概有40000多人,其中有不到4000在海外获得博士学位。
在国外的具有博士学位的中国大陆人士,90%左右目前没有回国。如果这些人中大部分人都回国,一定会彻底改变国内的人才和学术生态。这是大家口头上赞成,但内心都绝不希望的事情。为什么?为了安定团结。
回国有种光荣感,但现实总是现实。现实是,在回国的人中极少数人真光荣,绝大多数人被烧掉了翅膀。在回国的人中,我算是比较幸运的,没有多少光荣,也没有真被烧掉翅膀,虽然有人在不停地烧。
我其实并不真正在意在自己的国家很多时候被自己的同胞当成外人,尤其是我在批评某些事情或发表自己的意见而惹恼了某些过于敏感的人的时候。我回国 了,我做了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我为自己的研究领域作了些贡献,我也培养了几个学生,也改变了几个人的生活,我自己还能心安理得。为此我天天感谢上帝大慈 大悲。
我心安理得,所以也尽量对人家要烧我翅膀的事情不要耿耿于怀。但是,要真正做到对人家要烧我翅膀的事情不耿耿于怀是不可能的。谁不信谁就自己试试。
推己及人,所以我也不希望看到别人翅膀被烧。
北大清华是中国教育和学术的希望?
北大清华总是被大家当作中国教育和学术的希望,所以能干的人总想去做北大清华的教授、院长或校长。
照理说,北大清华已经有了中国最好的学者和最好的学生,在中国也有最高的学术地位,应该不得了了。但究竟现实如何,如果不自欺欺人的话,大家心里都 明白。在这样的情况下,我说饶毅教授是又一只扑火的飞蛾,既没有贬低北大清华的意思,也没有贬低饶毅教授的意思。现实如此而已。
我只是怀疑,可能正是大家都愿意去做那扑火的飞蛾而不自知这件事情本身有些问题。飞蛾扑火,烧掉翅膀都还不是最糟糕的,很多扑火飞蛾基本上就是直接火葬。一个地方总是成为飞蛾,不管是学生飞蛾还是教授飞蛾,的火葬场,应该让人反思和警惕才对。
当然,和被火葬在其它地方的飞蛾相比,在中国大陆能被火葬在北大清华,就象被葬在八宝山一样,相比起其它地方来绝对也是件无比光荣的事情。不过,这只是没有办法时候安慰自己的说法。
看在和我的那个学生同名同姓的份上,我衷心希望饶毅教授就算是飞蛾扑火,也还是连翅膀都不要被烧掉。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8120

支持
18

温馨
1

夸张
2

反对
5

实用
0

高兴
0

一般
1

有趣
1
当前推荐数:0  (注册用户可推荐他人博文,博客首页显示被推荐次数最多的两日内的博文。)
[27] 标题:对垃圾的正确态度
发表评论人:[游客]Only [2007-10-9 12:54:15]
建议作者清除和博文无关的小膏药,影响视觉。
即使尊重历史,也没必要保存垃圾。
[26] 标题:这种说法可能更贴近事实~
发表评论人:[游客] [2007-10-7 15:56:43]
[7] 标题:改变什么?
发表评论人:[游客]new [2007-10-1 17:21:56]
饶毅教授回国, 是明显的为了试试"当官" 的滋味. 任职北大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只是一个起点, 更大的目标还在后面. 为了到更大的官, 必须学会"当地"的文化和方法. 谁改变谁?
这是近50岁的中国教授们的一个"理想". 学术做到现在, 已经够了. 该试试新的东西了. 什么地方能比中国还有天地?
[25] 标题:
发表评论人:[游客]julia [2007-10-5 12:52:07]
我 是生科院的学生,虽然对饶院长了解不多,但从他一来就给我们上的一堂课之中我感觉到他是一个有胆识有魄力也有能力的人.他提出的建议与希望可以说让我们同 学为之振奋,尤其是鼓励我们本科生多接触前沿科学多看PAPER,取消优秀率,让更多同学都能得到肯定.他已身名成就,这时愿意回来当学院院长,在重重困 难之中寻求突破,这种精神本身就值得肯定,就算翅膀被烧了也得到多数人的尊重与肯定,也实现了自己的价值,而且不见得就一定会被烧吧,各人的情况不一样 啊.我相信北大是一个海纳百川的地方,相信任何有能力的人都能在这发光发热,也相信饶院长能带领我们生科院创造更大成绩.晚辈略表意见,见谅
[24] 标题:这个不是逻辑,而是事实
发表评论人:[游客]BIBITU [2007-10-4 23:11:53]
在 美国做POSTDOC跟做PROFESSOR,回国的境况不同是众所周知。饶教授个人情况我并不是很了解,但普遍来说,在美国做了教授,跟国外的科研机 构,著名的科研期刊的联系绝对紧密很多,这个也是以后发展的基础。美国科研水平比中国高,这种状况在短期内是不太会改变的。
[23] 标题:
发表评论人:[游客]Jean [2007-10-4 23:08:57]
我认为,国内近几十年来一直处于转型期.转变给予人希望,但如果失败的根本在于转变中的问题,而我们一而再,再而三得期盼这种转变,那又有什么意义呢?
一批精英从西方取经,回来,渴望改变,然后发现最多保全,最后努力随着时间的流逝而白费.
这种模式,以及对这些事情的探讨,如果只是依照本能或悲愤或悲哀,那又有多少意义?
我个人觉得,与其看热闹,不如琢磨这种模式,找到一些突破口,慢慢,但稳健,踏实地改变这种做事方法,或许会有根本的改变.
[22] 标题:
发表评论人:[游客]当然不可比 [2007-10-4 14:03:46]
所以有这种逻辑存在,国外的人还是不要回来的好,尤其是不能全职回来。
[21] 标题:
发表评论人:[游客]当然不可比 [2007-10-4 14:01:04]
王老师的罪过是回来早了。要是当初咬咬牙留在美国,人家也不会这么说。不过再过几年,他们又要用同样的逻辑来说饶教授了。
[20] 标题:
发表评论人:[游客]BIBITU [2007-10-4 13:24:41]
王老师的经历似乎跟饶老师没有可比吧。您只是美国的postdoc.人家可是PROFESSOR.
[19] 标题:绕还是可以有所作为的
发表评论人:[游客]可以改变一些 [2007-10-3 19:50:56]
饶毅是个很有个性的人, 他很明白他回来后的处境。 不敢说北大生科院科研会有多大的改善, 毕竟还是现在的人马, 要招也就是加几个不错的助理教授。 现在北大做的好的教授: 有几个, 赵进东, 王世强等是代表。 其它绝大多数教授科研水平一般。
饶可以将生科院的教学水平大幅提高, 还有就是管理体制。 另外, 也可以“借刀杀人” 引进国际评估。 当然既得利益者不会高兴的。 就看有什么人支持他了。 祝北大生科院好运。
[18] 标题:
发表评论人:[游客]123 [2007-10-3 17:44:24]
我也是做分子生物学的,不觉得饶毅是我等不可超越的;换而言之,我不觉得他很牛;目前中国30-45岁的一批人,估计很多人可以超过他,年轻的就更不用说了;他现在回来是享受名望来了
记录总数:27 总页数:3 当前页:1 [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