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翠区竹岛街道办事处社区建设纪实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4:35:09

竹岛办事处远眺。

夕阳红艺术团广场演出。
前拥浩瀚碧海,背倚连绵青山,北接繁华市中,南连活力经区。在威海现代城市格局中,修长美丽、和谐富饶的环翠区竹岛办事处辖区,在大威海蓝图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发展要求,社区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日益显现。环翠区竹岛街道办事处积极践行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加快推进城中村改造,不断强化社区标准化建设,着力完善民生保障体系,为构筑现代化新型社区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和努力。
加快旧村改造 改善人居环境

漂亮舒适的南竹岛村一期回迁房。 (记者 包思亮 摄)
新中国成立后,威海和中国沿海的众多城市一样,在祖国母亲安定、温暖的怀抱里迅速成长,其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城市版图不断扩大。在这一过程中,原先属于市郊的竹岛街道办事处如同一位青涩的灰姑娘,在时代红娘的牵引下,顺理成章地“嫁”到了城里。身份的变更,随之带来了面貌的变化,竹岛办事处及下辖的各社区,纷纷放开手脚、创新谋变,一场翻天覆地的城乡巨变在这里淋漓尽致地展现。
在迅猛的城市化进程中,总会遗留一些滞后的角落,“城中村”就这样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然而,随着城市整体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和着眼于改善民生、和谐发展的需要,城中村改造又被不可避免地提上了议事日程。随着市委、市政府提出三年内集中改造51个城中村战略计划,打响了一场城中村改造的攻坚战。在这场“战役”中,处于战场中心地带、肩负重要任务的竹岛办事处深刻领悟这一“历史使命”的重大战略意义,全力以赴、和谐有序地推进城中村改造的顺利进行。
2005年12月26日,戚家庄率先启动,打响了威海城市建设中大规模拆除旧村的第一炮。
2008年6月13日,北竹岛成功回迁安置居民193户。
2009年5月21日,经过一年的紧张施工,陶家夼146户、240套回迁房提前建好,所有回迁户全部安置到位,成为全市51个城中村中首个彻底完成旧村改造并全部回迁的社区。
8月10日上午,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培廷一行来到望岛社区,实地察看了该社区894户居民全部签订协议、搬出老房、全面拆迁的现场,并对拆迁工作高度肯定。
望岛旧村改造项目占地551亩,总投资20多亿元,是环翠区2009年村庄改造中拆迁范围最大、数量最多的一个项目。该项目一次性顺利拆迁,对全区的城中村改造工作有着重大意义。而这一成绩的取得,则凝聚着竹岛办事处和望岛两委班子付出的智慧和汗水。为了保证这一改造工程的顺利进行,竹岛办事处和望岛两委从实际情况出发,制定了符合居民利益、符合集体长远发展的改造规划。由于项目涉及太大,竹岛办事处积极协助望岛社区寻找有较强经济实力,有成功开发经验,有开发大项目能力的合作伙伴,以保障项目的顺利进行和居民的最大利益。经过多方考察和多次洽谈,终于与山东胜海投资有限公司达成了合作意向。从拆迁计划的制定到拆迁协议的签订,办事处派出了有经验、有能力的工作人员组成专门工作小组,全程协助和配合社区两委工作。拆迁前,工作人员挨家挨户发放宣传单,耐心讲解拆迁政策,并组织居民外出参观,了解其他地区已改造项目的先进经验,使居民提高了对旧村改造的认识,并积极主动配合拆迁工作。而在拆迁过程中,加大帮扶工作力度,出人出车,帮助群众搬家;及时为100多户居民联系躲迁房;对于经济困难户及孤寡老人,在政策上给予倾斜,在经济上给予帮助。对于拆迁过程中造成的停水停电问题,成立了专门抢修小组,第一时间维修,切实保障拆迁群众的生活需要。
9月26日一大早,南竹岛新建小区里便人来人往,笑语不断。原来,参加一期城中村改造的419户南竹岛居民们开始选房了。早上6时许,65岁的居民姜锡洲就来到了选房现场。之前,他是第一个排号的,当天,他要第一个选房。对于自己的两个“第一”,姜锡洲感到很自豪,“活了半辈子,咱也住上楼房了,孩子的房子也不用操心了。如果没有城中村改造,没有上级的好政策,哪能有今天这么好的事,你说我能不积极点吗?”他高兴地说。
南竹岛一期工程占地120亩,总建筑面积15.8万平方米。其中9万平方米的楼房和2万平方米的地下车库,优先用来安置回迁居民。
自2005年以来,竹岛办事处辖区共拆迁旧村平房2803户,新建居民楼52.8万平方米,安置回迁居民1579户,分配安置楼房2317套。
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竹岛办事处积极作为,主动服务,多方协调,严格把关,扎实推进每一个环节的进行。除了努力促进拆迁工作的顺利进行外,办事处本着保证社区居民利益,提升城市整体形象的原则,对每个城中村改造项目的设计规划和建设过程都严格把关,致力于建设一批生态小区、安全小区、健康小区、和谐小区。日前,陶家夼社区和戚家夼社区双双被评为“省级绿色小区”,而望岛社区也朝着建设威海精品小区的目标进行设计规划。伴随着城中村改造的逐步完成,未来的竹岛辖区也将愈加富足美丽。
加大基础投入 建设标准社区

南竹岛村民在选房。(记者 包思亮 摄)
7月31日,被列入2009年威海市政府百项重点工程之一的南竹岛社区服务中心顺利封顶。该项目总投资约2000万元,建筑面积3800平方米,内设市民学校、远程教育室、警务室、健身室、棋牌室、音艺室、书画室及图书室、残疾人康复中心等多功能活动室,用以开展面向老年人、残疾人的各种福利服务,开展面向社区居民的各种便民利民服务。
投资2200万元,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的陶家夼社区服务中心也即将破土动工。
自2008年开始,竹岛办事处大力开展标准化社区建设,努力构建“阵地规范化、队伍多样化、活动经常化、服务优质化、帮扶制度化、综治平安化、党建社区化、环境友好化”的新型社区。
除了新建小区和村改居小区必须规划一定面积的社区服务中心外,按照“阵地规范化”的要求,办事处对社区居委会办公室进行了一站式服务大厅的改造,统一配备了办公桌椅以及电脑打印机等办公设施,安装了新型报警系统,整体提升了社区的服务档次和服务水平。目前,已有金线顶、同心路等10个老社区居委会办公室完成了改造。各个社区还通过内挖潜能,整合资源,采取自建、共建、联建等形式,建立活动室32个,总面积达一万多平方米,图书室24个,每个图书室均达到3000册以上,为居民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在文体活动阵地建设方面,全处累计完成投入3000多万元,建成了40多处、5万多平方米的文化设施,其中,500平方米以上的室内文化设施11处,每万人平均室内文化活动场所面积达到650平方米。戚家夼西山文化公园、陶家夼秋色赋艺术馆、北竹岛胶东画院和红土地网球馆、望岛文化大院等一批上规模、上档次、有品位、有特色的文体活动场所的兴建,为素有“文化之乡”之称的竹岛办事处增添了更多活力。
完善社区基础建设、打造优良发展环境,领导体制和财政投入是关键。为此,办事处成立了由主任任组长的社区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各个社区成立由社区委员、居民代表和驻区单位代表组成的社区共建工作小组,负责各项工作的具体落实,对社区建设实现“三年一规划、一年一计划、一季度一汇报”制度,做到年初专门安排部署,年中督促检查,年末全面考核。办事处财政专门设立了社区建设经费账户,每年都优先列支社区经费,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追加。办事处财政每月按每户10元的标准及时拨付办公经费,并按照办公经费的80%拨付专项经费。为规范工作程序,还制定了《竹岛办事处社区建设目标考核体系》《社区财务管理规定》等相关文件,把社区建设工作纳入办事处考核社区年度工作目标中。
通过结构优化、资源整合,逐步将各社区建成能够面向所有对象、覆盖不同层次、满足社区居民各类需求的新型服务化和谐社区。
着力保障民生 营造和谐家园

侨乡老年大学学员在学做面塑。
“大姨,今天感觉怎么样?今天天气好,咱们晒晒被子吧。”每天,社区护理人员李梅(化名)都会走进渔港路社区居民谷昭英的家里,跟她聊天谈心,为她做家务。
今年72岁的谷昭英,患有糖尿病、脑血管病、视力模糊,几年前老伴去世,儿子、媳妇双双下岗,自己做小生意一天忙到晚,没有时间照顾母亲。就在一家人一筹莫展之际,渔港路社区工作人员走上门来告诉他们,办事处正在开展居家养老服务,鉴于谷昭英老人体弱多病、家境困难,可以为她配备一名护理人员,定期上门服务。听到这里,谷昭英感激地说,“没想到还能享受到这样的待遇,真是太好了。”
在竹岛办事处,像谷昭英这样享受居家养老服务的独居、空巢老人还有26户。为了将工作落到实处,让老人们真正享受到照顾和关爱,办事处成立了居家养老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和居家养老服务办公室,下设10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筛选了一批素质高、责任心强、身体健康、工作认真的优秀护理人员,提供上门服务,居家养老覆盖率达到了100%。
9月18日中午,76岁的丛爱卿和60岁的于红兰正躺在社区活动中心托老所的床上,享受一家企业免费提供的保健设备按摩。两位老人高兴地说,“我们天天来活动中心,几乎整个白天都在这里度过。这里可以读书看报、打球唱歌,尤其是设立了托老所后,有休息室、有厨房,简直成了社区老人的第二个家了。”
竹岛办事处党委以“知民、帮民、为民、安民、乐民”为工作支撑,以“关爱人、服务人、凝聚人”为工作目标,建成了一个横到边、纵到底的社区服务网络。随着社会老龄化的日益严重,“养老”成为社区和家庭的突出问题。为了让所有老人都能安度晚年,办事处以辖区三处大型老年公寓和四处社区托老所为依托,全面启动社区养老新模式,形成了辖区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三个层次覆盖的养老体系,为辖区老人提供了饮食、娱乐、学习等全方位一体化的贴心服务。
近日,居民于静涛将一幅写有“知百姓冷暖 为百姓造福”的锦旗,送到竹岛办事处民政办公室,感谢办事处积极为他上大学的儿子争取到了助学金。近年来,竹岛办事处加大对贫困大学生的帮扶力度,积极推荐申请,多方筹措资金,力促每一名学生都能顺利完成学业。对辖区内的特殊困难群体,也广泛开展了帮扶活动。先后为76户180位困难居民申请办理了城市低保,为社区200多名残疾人建立了基本情况联系表,每年发放低保金、优抚款、救济款100多万元,为困难群体及弱势群体解决实际困难400余件。并开展机关干部“心连心,结对帮扶”活动,每一名机关干部帮扶一户困难群众,每年定期为他们送去物质上的资助和精神上的安慰。成立社区退管中心,开展退休职工进社区活动,先后为3700名退休职工发放了社区服务联系卡。国庆节前夕,办事处领导及有关部门分头走访了辖区内160多位困难户、建国前老党员和优抚对象,为他们送去了慰问信和节日礼品。办事处还建立了救助弱势群体的长效机制,针对辖区内的低保户、优抚对象、残疾人和下岗职工四类弱势群体,开展经常性走访慰问活动,帮助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人们曾一度认为,楼房阻隔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造成了邻里关系的冷漠。而2007年4月,竹岛办事处创建的“温情邻里”活动,为社区居民建立起了“感情互通、生活互帮、环境互建、文明互助”的新型亲情邻里关系。在此基础上,在社区内随机设立“睦邻点”,将“温情邻里”活动单元化、普遍化、长效化,大大促进了邻里和谐。
社区和谐的基础是平安稳定。办事处一方面加强社区流动人口管理工作,建立起20个“流动人口亲情驿站”,重点采取“摸、查、管”措施,加强了对流动人口的日常管理工作,维护了社区稳定。另一方面,在辖区内广泛开展了“思想道德建设年”活动,扎实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为主要内容的“四德工程”,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进一步优化人文环境,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唱响和谐主旋律。
丰富文体活动 成就文化之乡
9月18日上午,一场别开生面的小型展览在望海园社区小广场上举行。煤油灯、粮票、毛主席像章、老式风箱、具有百年历史的航标灯和竹制茶叶筒……一件一件具有历史意义的物品,勾起了居民无尽的回忆。原来这是竹岛办事处望海、富华、黄山和海韵社区为反映新中国成立后居民生活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举办的一次老物件展。
9月22日,竹岛办事处及辖区内的10个居委会,与海警一大队的官兵们一起共同举行了“与祖国同庆,与全运同行”的大型文艺汇演,军民同乐,用嘹亮的歌声、优美的舞姿,表达了对祖国的无限祝福。
9月23日上午,竹岛办事处富华居委会举办了“迎国庆60周年,关心下一代书画展”,上到白发老人,下到在校学生,纷纷用笔墨描绘出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以及心中的美好景象。
随着国庆佳节的临近,竹岛办事处及下辖社区积极开展各种纪念、庆祝活动,为新中国60华诞献上了自己的祝福。
竹岛素有“文化之乡”的美誉。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文化事业也日益繁茂,呈现出百花齐放之态势。竹岛办事处文艺汇演自1987年创始以来,已经连续举办21届;每年6月份开始、持续时间长达3个多月的“竹岛之夏纳凉晚会”更是将群众性文化活动推向高潮。由退休职工组建的“夕阳红艺术团”,由最初的40多人,发展到现在的800多人,以其广泛的群众参与和较高的表演水准,被全国妇联评为“亿万妇女健身活动先进单位”。在其带动下,各居委会文艺团体常年活跃在基层社区,促进了群众文化活动持续广泛开展。戚家夼居委会文艺汇演已连续举办了16届,居委会艺术团每年巡回演出20场;文笔峰居委会今年以来免费送节目下乡达13场;望岛居委会每年利用仙姑顶山会,举办为期一周的大型民俗文化表演,走出了一条发展特色文化活动的路子;陶家夼居委会每年夏天举办内容丰富的纳凉晚会10余场,群众自编自演的节目喜闻乐见;北竹岛居委会的老年艺术团常年活跃在大润发广场,营造了浓厚的广场文化氛围。
在办事处的大力倡导下,辖区内已发展起夕阳红大鼓队、健身腰鼓、柔力球、健身球、乒乓球、书法、绘画、剪纸、京剧、工艺品制作等50余个文艺团体,常年举办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不断擦亮“文化之乡”品牌。
在新中国60华诞即将到来之际,竹岛办事处以其经济繁荣、民生和谐、环境优美、文化昌盛的崭新面貌,向祖国母亲献上了一份最宝贵的礼物。而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他们将以更加饱满的激情,扬起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的风帆,再次远航。(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为资料片)(本报记者 盛潇涵 通讯员 吕进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