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毅:社交网站将是未来虚拟经济的载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7:43:29
在美国,曾经流传着这么一个故事。故事的大意是,靠10美元起家,在“Second Life”上炒地皮房产,不到2年,华裔女教师安舍钟成为握有真金白银的百万富翁;在虚拟的读者见面会上,克里斯·安德森将其长尾理论向全球推销--这就是神奇的虚拟世界,从2006年10月至2008年初,全球共有10亿美元投向35个类似的公司,包括中国的HIPIHI。
IBM、GOOGLE、华纳、迪斯尼等各路巨头已经争先恐后地走进了虚拟世界,在这个被誉为"远大于WEB"的新世界(600628行情,股吧)中,生态圈已然成形,而虚拟经济正以前所未有的态势出现在全球面前。
而在赤裸裸的虚拟经济的前端,横扫美国的社交网站正在被投资人所青睐。2007年10月,通过向微软出售1.6%的股份,Facebook获得了2.4亿美元现金和150亿美元的定价,这有助于其未来获得更大的成功。在获得微软的2.4亿美元投资后,Facebook加大了在技术和服务开发上力量,大力发展自己的用户群体范围。此外,2008年3月,美国在线以8.5亿美元现金收购英国最大社交网站Bebo。Bebo在美国排名仅次于MySpace与Facebook,位居第三,据说全球会员人数超过4000万。
有媒体分析认为,Facebook有望成为未来互联网的领军人物。150亿美金的市值无疑正在向世人宣告Facebook正在努力营造一种不同于微软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于网络的新操作系统。随后大批谷歌核心员工跳槽Facebook,引起行业研究人士一阵尖叫:Facebook正在取代互联网行业的领先者谷歌呢?
尽管这样的担忧在美国包括谷歌高层在内所担忧的事情,尽管Facebook宣称拥有一些盈利的方式,包括广告、版权费用和产品。不过既然Facebook标榜自己是一个自由平台,所以向应用开发者收取版权费用显然难行。至于销售产品,按照目前的模式,Facebook要改造成一个网络商店,显然也不是用户所期望的。因此,笔者认为,广告似乎成为了Facebook目前唯一可预测的盈利模式--这也是外界流传的谷歌害怕的真正原因。
在中国,习惯了全盘模仿美国的中国互联网行业,交友网络同样也不言落后。号称拥有1亿用户的51.com对于盈利预期和模式显然感觉很乐观,据称变现的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互联网广告,二是发展增值服务直接向用户收费,三是社区电子商务,从用户交易中提成。
有国内研究称,在可见的未来,任何社交网站都会有来自上述三者的收益,仅是因为主力用户人群不同而有比例上的差别罢了。2008年4月,号称融资总额为4.3亿美元的千橡,被软银、Joho Capital和SBI等投资巨头的看好,实现了被认为是中国互联网行业的天价融资,不过千橡董事长陈一舟仍把这一笔巨资看作是过冬前的粮食储备。
笔者也在留意一个事实,目前比较大的社交网络普遍的收入仅仅是百万元级别,连成本都无法冲抵。社交网络最清晰可行的广告销售模式,受到传统网站、搜索引擎、视频网站和手机广告的夹击;传统网站和搜索引擎广告已被大多数广告主所认同且流量巨大,手机广告有独特的精准性,适合中小广告主;视频网站则是凭借流量增长和丰富的表现形式,逐渐取得大广告主的认同。
不可否认的是,社交网络广告仅凭单个用户黏度高,个人信息丰富但总体流量不大的特点,仍难撬动大广告主的广告投放。社交网络广告的特点是能够利用人际网络加入用户独特的线上线下参与和互动性,进行活动或事件营销,显然是个不错的选择。
但是例外的腾讯让行业似乎看到社交网络的巨大威力,其以QQ为核心的即时通交友工具借助庞大的用户基础,实现了依靠互联网增值服务,如出售虚拟道具等,开始在虚拟经济上实现了大规模盈利,而腾讯的Qzone平台却是目前最大的社交网络之一。
由于遭遇陈一舟筹巨资过冬理论的影响,关于社交网站这个冬天的时间表显然在不停地被行业质疑,社交网络是否成为未来虚拟经济的引擎,互联网的老大哥美国还没有成功的实践,如果国人还习惯于向美国看齐的话,只能祈祷时间来证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