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认识的中国重要舰船型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6:59:10
 一、 南海渔业资源与环境科学调查船“南锋”号  

    

 

    2009年3月26日,水科院南海所建造的南海渔业资源与环境科学调查船下水仪式在山东乳山造船厂隆重举行。农业部黄渤海区渔政局、乳山市政府、水科院东海所、水科院黄海所、山东省烟台渔船检验局、武汉701研究所、上海双希监理公司等单位的领导出席了调查船下水仪式。仪式由山东省乳山市海洋与渔业局局长孙英奇主持。

     南海所建造的这艘调查船,是我国自行设计、自行建造的第一艘性能先进、科技含量高、功能全面的现代化海洋渔业资源与环境科学综合调查船。调查船船体总长66.66米,船宽12.4米,排水量1950吨,主机马力1920千瓦,续航力8000海里。总造价8000万元,该船为艏楼双甲板艉滑道球艏船型,双门型艉架、全景式驾驶室、单柴油机驱动、单轴导管可调螺距螺旋桨、并具有多种试捕方式的渔业资源与环境科学调查船。预计2009年8月份交付使用。自2008年3月24日举行开工仪式以来,调查船建造项目得到了国家发改委、农业部、水科院、乳山市政府等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与帮助。调查船由南海所贾晓平所长主持建造工作,分管副所长及造船项目办公室人员抓好各项施工组织工作,实施全过程现场监工。在船检局、建造船厂、监理公司等单位的通力合作下,通过一年来的共同努力,调查船建造项目完成了项目进度预期目标,胜利下水。 

    南海区渔业资源与环境科学调查船的建造和使用,将为我国海洋渔业科学研究和产业发展创造有力的技术支撑条件。

 

    

 

    2009年11月30日,我国自行设计、自行建造的第一艘性能先进、科技含量高、功能全面的现代化海洋渔业资源与环境科学综合调查船——“南锋”号胜利抵达水科院南海所广州新洲调查船基地码头。

 

    2009年12月28日至2010年1月3日,我国首艘自行设计、自行建造的海洋渔业科考船“南锋号”首次试航获得成功。首次试航时间历时一周。此次试航由水科院南海所杨北胜副所长现场主持,随船的有南海所4位科研人员、中船重工701所和部分仪器设备提供商的工程师全体船员共47人。 试航期间,在杨副所长的带领下,科研人员、工程师和船员们互相配合,协同奋战,克服了种种困难,按计划全部顺利完成了有关科研仪器设备和船用设备的试用。大家在海上用优异的工作成绩,迎接新一年元旦的到来。

 

 

    

 

    

 

 

二、西沙“生命船”--- 琼沙1、2、3号

 

 

琼沙号系列补给船是航行于文昌清澜港与永兴岛之间的一艘政府公务船。是担负西沙永兴岛后勤保障的唯一一条补给船。每隔20天左右往返于海南岛和西沙永兴岛一次,他们的主要任务是运送西沙驻岛干部职工和部队官兵上下岛及补给生活物资,因而它被西沙军民视为“生命船”。文昌清澜港与永兴岛之间全程186海里,琼沙补给舰正常航行13至15小时,如果一般的渔船,则需要22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 琼沙号系列补给船先后经历了1号舰、2号舰、3号舰。

 

 

琼沙1号

 

第一艘“琼沙1号”,由周恩来亲自批准建造,“琼沙”号海洋客货船为Ⅰ类航区钢质柴油机运输船,兼作临时医疗船。1978~1981年广州造船厂设计建造。该型船为三桨,双舵,首柱前倾,巡洋舰式船艉,双层连续甲板,航行于海南岛、西沙、中沙及南沙群岛。稳性满足1974年中国海船稳性规范对一类航区客船的要求,抗沉性满足一舱制要求。船上设首长室1间;二等舱5间,每间2~3人,共16人;三等舱16间,每间10~14人,共202人。总吨位2160吨,可载客总共219人。船长86米,型宽13.4米,型深7.3,吃水3.9 米。该船设前后货舱及淡水舱,载货200吨,载淡水150吨,货舱口共装有1.5吨起货机4台。采用民主德国生产的8NVD48-2U柴油机作主机,1320马力×3台,航速16节,续航力3000海里,自持力12昼夜。主要设计师:潘惠泉、黄钟福。1997年,船在送往湛江修理时,不幸被台风损毁。

 

 

琼沙2号

 

第二艘“琼沙2号”由国家拨款1500万元建造,船宽12.21米,长77.48米,载重量1410吨,客位100个,载货400吨,正常航速15海里/小时,于1992年2月13日正式投入运营。“琼沙2号”在运行了十几年后,于2007年1月份正式退役。

 

 

琼沙3号

 

第三艘“琼沙3号”由国家拨付国债资金3000万元,海南省人民政府自筹800万元建成。是广船国际有限公司设计院以“琼沙1号”为母型,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优化设计,克服了“琼沙1号”和“琼沙2号”的不足之处。“琼沙3号”船长84米,宽13.8米,总吨位2500吨,载客200人,载货750吨。其舱室布置更合理,乘客舱室都在水线以上,而且通风条件良好;船尾还专门设置了装载生猪及三鸟的舱室,防止污浊的空气影响船舱。此外还配备了厨房供乘客用餐。

 

 

琼沙2号停靠在永兴岛码头

 

 

 

琼沙2号离开永兴岛码头

 

 

 

    

  三、  海洋科考船之“海洋六号”

 

     中国首艘可燃冰综合调查船下水

 

    

 

     “海洋六号”下水仪式

 

    由中国船舶及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自主研制的中国首艘自主研制的可燃冰综合调查船“海洋六号”于2008年10月在武昌造船厂建成下水,该项目的总设计师张炳炎院士出席仪式并为下水仪式剪彩。该船为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建造,以海底“可燃冰”调查为主,能在海上航行60天无需补给。

 

    “海洋六号”综合调查船以海底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调查为主,首次集地震、地质调查等多项调查功能于一体,是目前世界上第一艘综合地质地球物理调查船,我国首次自行设计、建造,总造价近4亿元。它采用电力推进系统、动力定位、全回转舵桨等国际先进技术及设备,配置了深海水下遥控探测系统、深海取样分析、深水多波束测深系统、深水浅地层剖面系统、长排列大容量高分辨率地震采集系统等多种高科技调查设备,配置有4000米级深海水下机器人“海狮号”。该船总长106米,型宽17.4米,型深8.3米,设计吃水5.5米,设计排水量4600吨,最大排水量5287吨,试航速度17节,自持力60天,续航力15000海里,可在国际海域无限航区开展调查。该船的顺利下水,标志着我国海洋地质调查装备正步入国际先进行列。 

    “海洋六号”将以海底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调查为主,兼顾其他海洋地质、海洋矿产资源调查工作,该船的投入使用,将有力地推动我国海洋地质事业的发展。

 

    

 

     试航中的“海洋六号”

 

四、海洋科考船之“大洋一号”

 

 

 

 

“大洋一号”是一艘5600吨级远洋科学考察船,1994年7月,由中国大洋协会从俄罗斯远东海洋地质调查局购买,经初步改装后,更名为“大洋一号”。即开始执行我国大洋调查与科考任务。在执行了4个远洋航次的调查作业后,该船暴露出实验室、舱室布局、作业甲板、调查作业设备与现代大洋海上调查作业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加之原设计没有动力定位系统和计算机网络系统等缺陷,难以满足我国大洋调查作业要求。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特别是为了实现国家“十五”“十一五”国际海底区域资源勘察和研究开发的战略目标,将“大洋一号”船打造成我国大洋科学考察的现代平台,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在2000年~2001年底对“大洋一号”船进行了长达2年的改造论证调研和设计工作。2001年底“大洋一号”船被送进上海中华船厂进行了为期1年的现代化改造。

 

 

改造前的“大洋一号”

 

据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装备处王道顺处长介绍,“大洋一号”船在改造期间主要完成了船舶稳性的改善,使船舶的初稳性高度由原来的0.33米增加到0.78米,同时将作业甲板的高度从5米降至2.7米。更新了甲板调查设备,更换了承载能力强的A型架和起吊能力强,并带有减张力及止荡装置的液压吊车,同时加装了万米光缆绞车。这些改造与改装大大提高了“大洋一号”船的深海调查作业能力,通过改造与改装后的“大洋一号”可以进行声学、光学拖体作业、海底浅地层钻探、电视抓斗、保真取样等多种高精尖大洋调查作业。

 

 

在对“大洋一号”船船体和甲板调查设备进行改造、改装的同时,有关方面还重点对船载实验室进行了改造。化学、生物、地质、深海拖曳、水下机器人、多波束和重力等实验室均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造,并增设了甲板磁力、地震、物理海洋、X荧光、生物基因、浅剖等实验室与计算机网络中心,使实验室面积从231平方米增加至524平方米,不仅满足了当前阶段调查任务的需求,还为以后实施新的考察项目作了前瞻性考虑。

 

 

2006年1月,在海上航行300多天,执行完我国首次大洋环球科学考察任务的“大洋一号”船顺利返回青岛。这次环球大洋科考的实践充分证明:经过改造后的“大洋一号”船能够满足我国国际海底区域资源勘察、研究、开发的需求,是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的综合性海洋科学调查船。

 

具体来说,我国自主研发的先进设备有:现代化船舶网络系统,6000米深拖光学系统,4000米测深侧扫声学深拖系统,3000米浅地层岩芯钻机,3000米电视抓斗,3000米海底摄像连续观测系统,船载深海嗜压微生物连续培养系统以及多种我国自主研发的深海取样设备如多管、箱式、拖网等。

 

进口的先进仪器设备包括多波束测深系统、高精度双频条幅式测深系统、地层剖面系统、全海洋宽带非线性差频浅地层剖面系统、6000米(超长程)超短基线定位系统、光纤运动参考单元系统、6000米深拖声学系统、基于光缆的水下6000米测深、侧扫和多波束系统、6000米深海照相机系统、6000米深海锚系、6000米声学释放系统等。

 

 

船舶主要参数

 

长度 104.5米

 

宽度 16.0米

 

吃水 5.60米

 

排水量 5600吨

 

全速 16节

 

巡航速度 12节

 

续航力20000海里

 

定员 75人 (船员25人, 调查人员50人)

 

 

 

    五、海洋科考船之“实验1、2、3号”

  

    科学考察船“实验1号”

 

    

 

    由中科院声学所承建、南海所和沈阳自动化所协建的新型综合科考船“实验1号”,是根据国家中长期发展战略并结合科学院重点涉海学科的迫切需要而建造的。这艘船将主要作为水声物理、水声工程、水下机器人海上研究与试验平台,并将成为环境实时立体监测体系和综合信息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能在近海、远洋进行水声、海洋等多学科和交叉学科综合科学考察。小水线面双体船(SWATH)自诞生以来,就以其耐波性强、晕船率低、失速小等优点, 被誉为“21世纪中国船艇业的曙光”,是一种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船艇,在海洋调查与监察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建成后的“实验1号”科考船将是国内第一艘大型小水线面双体船,排水量2500吨级,采用交流电力推进系统、DP-I动力定位、全船机舱自动化,满足无限航区(不含冰区)航行要求,具有耐波性优异、安静性好等特点 。“实验1号”由中船重工702所设计,中船重工具有光荣军工传统,科研设计能力、船舶建造能力俱佳,在设计、建造高科技、高性能船舶方面具有优势,中船重工一定能将该船建成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新型高科技船舶。

 

 

    南海海洋所首个印度洋综合科学航次取得了丰硕成果:一是获得了较全面的孟加拉湾-赤道东印度洋实测海洋学数据,结合南海多年来积累的数据集,可进行系统的科学研究,深入探讨南海与周边海域的联系;二通过物理海洋、海洋生态、海洋地质和海洋气象走航与站位观测,对热带印度洋的区域海洋学有了初步了解,为以后的海洋科学调查奠定了坚实基础。

 

    

 

    “实验2”号地球物理考察船:用于海洋地球物理和海洋工程地质调查,装备有卫星导航和定位系统、万米测深仪、各种地球物理仪器和3个实验室。

 

     该航次的科学目标为通过地质地球物理观测与调查,研究南海北部陆缘的地壳结构特征,确定该区强地震活动特征和区域地壳稳定性,调查南海北部地区的油气资源(天然气水合物)分布状况,为我国特别是华南沿海地区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与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本航次是国家基金委首个地质地球物理航次,为今后此类共享航次平台的完善积累了宝贵经验;同时对地质地球物理领域的多学科交叉与融合,以及科学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重大成果产出等起到了重要作用。对于我国科学家进行南海的形成演化研究、资源调查与勘探等具有重要意义。

 

    

 

    “实验3”号科学考察船为综合海洋调查船,总长104.21米,型宽13.74米,吃水4.95米,满载排水量33243.35吨,最大航速19.5节,续航能力8000海里,主机(柴油机)2×4800马力,定员94人。现任船长林国旭,政委莫流文,轮机长陈弈云,船员共35人。

 

    “实验3”号科学考察船,拥有先进的导航定位系统,避碰装置,马克III温盐深探测系统,拖曳体系统,多瓶采水系统,海洋光学多参数测量仪,极谱仪,万米测深仪,956方向波浪浮标,波浪骑士,浮游生物采集器,水下电视系统,底栖生物拖网等海洋综合调查仪器设备。

 

  

六、中国海上第一救“南海救101”

 

 

2007年7月28日,被誉为“中国海上第一救”的“南海救101”轮在广州黄埔造船厂下水。“南海救101”轮船总长109.7米、型宽16.2米、型深7.6米,满载吃水6米,满载排水量6256.76吨,主机功率为14000千瓦,最大救助航速22节,系柱拖力1400KN,续航力10000海里,可行驶无限航区,总投资达2.6亿元人民币。

 

 

该舰采用前倾式球鼻首型船首,巡洋舰式船尾船型,双主机、双可调螺距螺旋桨推进方式,设双悬挂式流线型襟翼舵。设有可控减摇鳍一对、一套减摇水舱,保证船舶在9级海况、12级风力条件下安全航行,并实施有效的施救作业。2006年5月由上海船舶研究设计院设计、广州中船黄浦造船公司制造。

 

交通部官员介绍说,“南海救101”轮是目前国内自行设计建造、救助船舶系列中尺度最大、功率最大、航速最快、抗风能力最强、装备最先进、救助功能齐全的海洋专业救助船。此船主要用于海上遇险船舶的人命救生和以海上人命救生为目的的船舶救助及拖带、消防灭火等救助作业。还可以对遇险船舶进行夜间搜寻,以及封舱、堵漏、排水、空气潜水等救助作业能力,最大搭载获救人数达二百人,并设有直升飞机升降平台,可配合救助直升机进行海空联合救生作业。

 

在“南海救101”轮上,可以看到该轮救生甲板前部设有直升机起降平台,而且铺就了防滑网以便于平稳起降。据介绍,这里可供S76型海上救助直升机直接起降,船、机可以进行联合救生作业,平台上设有多部专用通道,其中一条是获救人员急救电梯,伤员可以从起降平台经由电梯送达手术室、医务室、观察室。另外,该船还配有专业医生。

 

船上还装设了高宽带卫星通信系统,这是国内其他救助船所没有的。李荣城表示。这种通信系统可以将海上救助现场画面和声音实时传输到陆地,就像一部大号的可视电话,设在北京的中国海上搜救中心可以远程遥控指挥救助行动。在狂风恶浪中,高宽带卫星通信系统照样能保证传输效果。由于自动化水平高,“南海救101”轮平时执行救助待命任务,全船仅有24名船员。

 

 

“南海救101”五大法宝

 

“南海救101”主要用于海上遇险船舶的人命救生和以海上人命救生为目的的船舶救助及拖带、消防灭火等救助作业,有着“五大法宝”确保救助任务能顺利进行。

 

1、在“南海救101”的救生甲板前部设有直升机起降平台,可直接起降S76型海上救助直升机,进行海空联合救助作业。直升飞机可以随时起飞,在空中进行立体救助,扩大救助范围,并能迅速将重伤员转移到地面医院。

 

2、在主甲板和首层甲板的左右都配备了救生网,其中主甲板左右的救生网面积20平方米,首层甲板左右的救生网达到45平方米。这种救生网不仅能救捞,也方便落水人员的攀爬。

 

3、“南海救101”的救生圈可不靠人工抛投。船上100个气胀式救生圈可以通过专门的抛投器扔到85米以外,对救助船难以达到区域的落水人员施救。

 

4、在甲板室后部两侧各配置了一艘高速救生艇,可以在短短几分钟内下水救助,更加灵活方便地在出事海域穿行,在救助船难以作业的浅水区和狭小空间迅速开展救助。每艘救生艇可装载30人,最高航速可达到每小时28海里。

 

5、“南海救101”还具备强大的拖带救助能力,最大拖带力达到140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