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中国居民的营养与健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02:29:47
王浩然
摘要:本文充分利用所学到的营养学知识,通过回顾建国来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分析了现阶段中国居民的食物消费与营养健康状况,用充足的理论表明:我国居民营养健康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但膳食结构尚不够合理,一些与膳食模式变化有关的营养健康问题相继出现。因此需要全国人民齐心协力,改变生活观念,增强环保意识,提高保健意识,从一日三餐做起,实现均衡营养,以达到全国人民都健康的目的。
关键字:中国居民  营养   健康
革命导师列宁说过,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是的,没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又何谈什么工作和发展呢。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居民生活的提高,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加上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压力的增大,给人们的健康也带来危机。人体是一个复杂的有机生命体,它是由无数个有活性的细胞组成,而细胞的生存需要营养素的供给,人摄取食物就是在补充身体细胞所需的营养素: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纤维素和水。这些营养素摄取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人的健康。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类社会进入到21世纪,人们也对营养问题有了新的认识和重视。在影响生命的诸多因素中,营养最为关键。“健康”不仅是没有病或残疾,是身体、心理状态及社会关系的良好状态。一个人生命的整个过程都离不开营养。人在胚胎时必须从母体中吸取所需要的营养,孕妇的营养不仅影响胎儿的正常发育,也为孩子一生的健康打下重要的基础。婴幼儿和青少年的合理营养,对身体和智力都起着一定的作用。而合理的营养对中老年人来说,可以保持生命的持久活力,延缓机体的衰老过程,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对于患者来说,合理的营养是疾病的抵抗力,促进身体康复。
要了解营养与人类的关系,就要了解营养的意义和什么才是健康!
一、关于营养
营养原义为“谋求养生”,是指人体消化、吸收、利用食物或营养物质的过程。也是人类从外界获取食物满足自身生理需要的过程,包括摄取、消化、吸收和体内利用等。营养的核心是“合理”,就是“吃什么”、“吃多少”,“怎么吃”。它既要求通过膳食调配提供满足人体生理需要的能量和多种营养素,又要通过建立合理的膳食制度和应用科学的烹调方法,以利于各种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利用。此外,还应避免膳食构成的比例失调、某些营养素摄入过多以及在烹调过程中营养素的损失或有害物质的形成,因为这些都可能影响身体健康。
合理营养的意义是:促进生长发育、防治疾病、增进智力、促进优生,增加机体免疫功能,促进健康长寿。
营养素是指保证人体成长、发育、繁衍和维持健康生活的物质。目前,已知有40-45种人体所必需的营养素,其中人体最主要的营养素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水、矿物质、维生素。人类为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和满足劳动和工作的需要,必须每日从外界环境中摄入必要的物质,即由食物组成的膳食。
营养素的需要量是指维持人体正常健康与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素的数量,也称为营养素生理需要量。营养学是研究人体对食物的利用与代谢规律及科学确定人体对营养素需要量的科学。研究内容涉及人体对营养需要量、各类食品营养价值、不同人群的营养、营养与疾病、社区营养等诸多方面。研究的目的是根据机体在不同生理,病理情况下体内新陈代谢的需要,科学确定机体营养素的需要量。制定合理地利用营养素的组织原则,从膳食营养上保证人体的需要
二、健康的真正定义是什么呢!许多人抱有这样的老观念,认为没病就是健康。其实这个观点是不科学的。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是指不仅不生病,而且机体与环境之间在生理上、心理上、社会上保持相对平衡,有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一)、健康的十大标准
1989年,WHO又为健康的概念注入新的内容——道德健康。由此可见,现代的健康观念已经相当丰富——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和道德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还提出健康十大标准:
1、要有足够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的应付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压力而不感到过分紧张。
2、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事无巨细不挑剔。
3、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4、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
5、能够抵抗一般性感冒和传染病。
6、体重得当,身体匀称,站立时,头、肩、臀位置协调。
7、眼睛明亮,反应敏锐,眼睑不发炎。
8、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齿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
9、头发有光泽,无头屑。
10、肌肉丰满,皮肤有弹性。
有较多的人没有病但老感觉身体不舒服,到医院也查不出什么病来,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亚健康。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大约有10%的人处于健康状态,20%的人处于疾病状态,70%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
亚健康状态的人生活质量差、工作效率低、极易疲劳。他们有食欲不振、失眠健忘、心绪不宁、精神萎靡、焦虑忧郁、性功能减退等表现。亚健康是疾病与衰老的前兆期。医学着重于对疾病本身的医治。而营养学则是通过均衡人体的各种必需的营养素达到调理身体的内部机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力,从而达到预防、抵抗和战胜疾病的效果。对于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不须特别的治疗,只要通过营养的调理使身体恢复到健康状态即可。
在生活中,许多人患病的原因主要是他在健康时期没有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而且又不注意饮食的调理,一旦进入亚健康状态,要是再不引起重视,就非常容易转换为各种疾病。引起人类亚健康的原因是不当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
三、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
(一)近六十年来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总览:
1、建国初期和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期间,是我国恢复、发展生产很有成效的阶段。在此期间,粮食生产的增产速度超过人口增长速度,因此人均粮食占有量逐年递增,由每年人均240公斤增至300公斤以上,平均每日每人热量、蛋白质和脂肪的估算摄入量增长了20%~30%,其中热量由7.29兆焦增长到9.41兆焦,蛋白质由48.5克增长到58.0克,脂肪由21.8克增长到29.3克。这是一个逐渐恢复到饥饿线上的时期。
2、1959~1963年,在粮食供应上是一个较大幅度下降的时期。1960年的人均粮食占有量仅为216.74公斤,比1956年下降了近30%,并低于1950年水平。1962年人均粮食消费量也低于1952年水平。估算人均热量、蛋白质和脂肪摄入量亦低于1950年水平。在此期间,造成了大规模人群的严重营养不良,以及死亡率增高。1960年总死亡率达44.6%,为1955年的两倍。我们的生产与生活一度跌入低谷。
3、1964~1975年,人均粮食占有量才恢复到1956年水平。而热量、蛋白质、脂肪摄入量,则到1978年才开始相继恢复到1956年水平。可见这一走弯路后的恢复阶段是漫长的。当然,这期间动乱的政治、社会状态,也是重要的干扰因素。
4、1978~1985年,是农业生产进入快速增长的新阶段。人均粮食占有量由1978年的316公斤,到1984年增长至390公斤。粮食消费量和热量、蛋白质、脂肪摄入量也均有相应增长。嗣后粮食消费量与热量摄入量持续维持稳定,公认为80年代中期是在总体上由温饱迈向小康的转折点,故称这一阶段为膳食数量的补偿阶段。
5、1985年以后则进入了膳食结构的调整阶段。其特点是粮食消费量逐年下降,而动物性食物消费量则呈交叉上升趋势;另一方面是人均用于食物支出的消费比例逐渐下降,开始呈现小康社会的特征。近二十多年来,农业生产一直呈现稳定发展势态,粮食生产自足有余,而计划生育政策使人口增长速度得到有效控制。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发展,使人民生活、营养、健康状况都走上了欣欣向荣的道路。
简单概括一下,近六十年来我国居民的营养与健康水平明显提高,但仍任重而道远。无论历史地纵向回顾,或国内外横向比较,都可以看出我国人民日益改善的营养与健康状况,但也存在着与先进国家的明显差距;而且又有不可忽视的与膳食模式有关的新的健康问题出现。
1、根据全国三次大规模地实地营养调查结果,可看到热量由增加到减少和蛋白质的质量不断提高的规律,正是反映了膳食结构由数量补偿到结构调整的变化。1982年人民膳食中热量、蛋白质摄入量已达到或接近RDA水平,基本已满足需要,也说明我国在总体上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
2、儿童的身高、体重是用来判断人群营养状况的重要指标。据葛可佑等以美国国家卫生统计中心NCHS建议的参考标准进行判断,仍有相当比例的学前儿童属营养不良。同时超重儿童在某些地区也显著增多,故现状不能令人满意。低体重新生儿的发生率也是反映人群营养状况的敏感指标。据与国外有关资料比较,显示中国属于较好水平。
3、在死亡率和出生时期望寿命等居民健康指标方面,总死亡率由50年代初期的25‰以上下降到现在的6.5‰,婴儿死亡率由50年代初期的近200‰下降到现在的近30‰,出生时的期望寿命由50年代初期的40岁增加到现在的70岁。这些都标志着中国居民健康水平的明显提高。上述几项健康指标与其它国家比较,中国均属于中等水平。在总死亡率方面,中国并不低于一些发达国家,也反映了中国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提高。
4、随着居民生活水平提高,营养状况改善的同时,中国居民的疾病谱也在发生着变化。死亡原因的位次表现得很明显。癌症、心血管和脑血管疾病已占到前三位,这与膳食不平衡,某些营养素摄取过多或过少有关。这些疾病逐渐趋向高发,正是一些发达国家给我们的前车之鉴。我们必须及早加强科学导向,普及营养知识,引导居民走出食物消费误区,走向合理化营养的道路。
(二)、近二十年来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
最近的二十年,我国国民经济有了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膳食的质量得到明显改善。目前,我国居民膳食结构和饮食习惯都处于迅速变化时期,同时又是诸多营养性疾病的高发时期。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现代生活中各种因素已经、正在或将要发生巨大的变化,这些因素的变化在给人们带来方便、快捷、欢乐和幸福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灾难或埋下了灾难的导火索。
1、社会因素的变化。现代人繁忙的生活,高度紧张,使得大脑和其他器官的过氧化脂质含量增加,产生自由基。 运动量的减少,降低了身体的抵抗力。节食、减肥造成严重的营养不良。工作压力大、误餐、营养不良,免疫力低下,容易感染疾病。
2、环境因素的变化
随着科学、工业的高度发展,环境日益受到污染。大量的洗洁精、有害及有毒物质污染河流影响造成灌溉污染,鱼类、水生物及浮游生物发生变异。汽车排出大量的废气、含铅气体产生自由基。空调、冰箱的氟利昂破坏臭氧层,紫外线辐射增加、皮肤受到损坏。
3、膳食因素及饮食习惯的变化
不吃早餐和早餐营养不足,晚餐过迟、过于丰盛,均对身体不利;
精米面的营养素缺乏;快餐、加工食品造成营养素的损失;
大量食用垃圾食品,造成体内毒素积聚;吸烟、酗酒对身体的伤害。
4、现代生活中还有很多人为的其他因素
(1)、普遍缺乏营养知识,特别是家庭中管理伙食的人不懂营养知识;
(2)、食品选择安排不当、不及时、不合理;
(3)、不当的贮存。
(4)、不当的烹调。
四、在现代生活中,我们必须对健康和营养引起重视,争取人人都要做到以下四个方面:
(一)、乐观的心态;
(二)、充足的睡眠;
(三)、适量的运动;
(四)、均衡的营养。
五、 中国居民的营养特点和健康
在现代生活中,必须在保证良好的膳食条件下合理的补充营养保健食品。人们由于受时间、饮食习惯和居住地区条件的限制,往往会出现某些营养成分的不足,造成营养失衡。为此,要有针对性地选择营养食品来增补所缺少的营养素。
(一)、 中国居民日常食物的分类及营养素
人类的食物是多种多样的,每种食物所含的营养素是不近相同的,都至少可以提供一种营养素,除母乳对0-6个月婴儿外,任何一种天然食物都不能提供人体所需要的全部营养素,平衡膳食必须由多种食物组成,才能满足人体的需求,达到合理的营养,促进健康的成长。
食物可分为五大类:第一类为谷类和薯类。谷类包括米、面、杂粮。薯类包括马铃薯、甘薯、木薯等,主要为人们提供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膳食纤维和B族维生素。第二类为动物性食物,包括肉、禽、鱼、奶、蛋等。主要为人们提供蛋白质、脂肪、矿物质,维生素A、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D。第三类为豆类和坚果。包括大豆、其他大豆类及花生、核桃、杏仁等坚果类,主要供给蛋白质、脂肪、膳食纤维、矿物质、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E。第四类是蔬菜、水果及菌藻类,主要为人们提供膳食纤维、矿物质、维生素C、胡萝卜素、维生素K及有益健康的植物性化学物质。第五类为纯能量性食物,包括动植物油、淀粉、食用糖和酒,主要提供能量。动物油还可以提供维生素E和必须脂肪酸。
(二)、中国居民膳食结构和健康
1、谷类食物是中国居民膳食的主体,是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也是最为经济的能量来源。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的不断提高,人们逐渐倾向于食用更多的动物性食物。据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结果表明,1982年以来的20年间,平均每标准人日谷类食物的摄入量下降了108%。从能量的食物来源来看,2002年全国平均有58%的能量来源于谷类,其中城市为49%。农村为62%,城市居民明显低于55%——65%的合理范围。与1992年相比,谷类食物提供能量的比例减少了9个百分点,特别是大城市居民只有41%的能量来源于谷类,能量来源于动物性食物的比例为13%,城市为18%,农村为11%,与1992年相比,增加了3个百分点。动物性膳食提供的能量和脂肪过高,而膳食纤维过低对一些慢性病的预防很是不利,尤其是引起的肥胖的危害更为明显,如肥胖会导致心脏负担过重,出现心慌、气短、乏力等不适;还会因为内分泌混乱而出现精神症状,如抑郁、焦虑等,还有心脑血管疾病、结石病、心肌梗死、脂肪肝;肥胖者胸腔阻力大,静脉压高,血循环量增加,血输出量增加心脏负担增加导致心衰,还会发生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在儿童时期,如果孩子肥胖会导致体力、智力、心理发育障碍,体质较差。坚持谷类为主,就是为了保持我国膳食良好的传统,避免高脂肪、高能量、低碳水化合物膳食的弊端。人们应保持每天适量的谷类物质的摄入,一般成年人每天摄入250——400克为宜。另外应注意粗细搭配,经常吃一些粗粮、杂粮和全谷类食物。
由于中国居民膳食结构的存在,使优质蛋白质、奶类和大豆的摄入在很大程度上达不到人体的需要。
2、鱼、禽、蛋和瘦肉均属于动物性食物,是人类优质蛋白、脂类,和脂溶性维生素,B族维生素和矿物质的良好来源,是平衡膳食的重要组成部分。动物性食物中蛋白质不仅含量高,而且氨基酸组成更适合人体的需要,尤其是富含赖氨酸和蛋氨酸,但是动物性食物一般都含有一定量的饱和脂肪和胆固醇,摄入过多可能增加患心血管病的危险性。
鱼类脂肪含量一般较低,且含有较多的不饱和脂肪酸,有些海产鱼类富含EPA和DHA,对预防心血管病和血脂异常等有一定的作用。禽类脂肪含量也低,且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其脂肪酸组成也优于畜类脂肪。蛋类富含优质蛋白质,各种营养成分比较齐全,是很经济的优质蛋白质来源。畜肉类一般含脂肪较多,能量高,但瘦肉脂肪含量较低,铁含量较高且利用率好。肥肉和荤油是高能量、高脂肪食物,摄入过多会引起肥胖,是很多疾病的危险因素。
目前我国部分的城市居民食用动物性食物较多,尤其是食入猪肉过多,应调整肉食结构。根据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资料显示,我国居民平均每标准人日动物性食物的摄入量为132克,其中猪肉50.8克,其他畜肉9.2克,动物内脏4.7克,禽肉13.9克,蛋类23.7克,鱼类24.8克,虾蟹类4.8克。城市和农村居民动物性食物摄入量差距较大,城市为182.5克,农村为112.5克,相差70克。各类动物性食物摄入城市居民高于农村,畜、禽肉类城市的摄入量为104.5克,农村为68.7克,鱼、虾类城市摄入量为44.9克,农村为23.7克,蛋类城市摄入量为33.2克,农村为20克。动物性食物摄入量的构成,猪肉占38.5%(城市33%   农村42%),其他畜肉占7%(城市8.5%  农村6%),禽肉占10.5%(城市12.4%  农村9.4%,蛋类占18%(城市18.2%  农村17.8%),鱼虾类占22.4%(城市24.6% 农村21%),我国居民各类动物性食物的消费率比较,以猪肉的消费率最高,而后依次是蛋类、鱼类、禽类、其他畜肉、动物内脏、虾蟹类。城市居民各类动物性食物的消费率均高于农村,相差十个百分点左右。
3、奶类营养成分齐全,组成比例适宜,易于消化吸收。奶类除富含优质蛋白和纤维素以外,含钙量较高,吸收利用率也高,是膳食钙质的较好来源。如牛奶中蛋白质含量均为3%,消化率达到90%以上,其必须氨基酸也基本符合人体的需要,属于优质蛋白质,脂肪含量约为3%—4%,并以微脂肪酸形式存在,有利于消化吸收。碳水化合物主要为乳糖,有调节胃酸促进胃肠蠕动和消化液分泌的作用,并能促进钙、铁、锌等矿物质的吸收以及助长肠道乳酸杆菌的繁殖拟制腐败菌的生长。大量的研究表明,儿童青少年饮奶有利于其生长发育,增加骨密度,从而推迟其成年后骨质疏松的年龄,还可以对抗由骨质疏松引起的骨折。根据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资料显示,我国城乡居民钙摄入量仅为389毫克每标准人日,不足推荐摄入量的一半,奶类制品摄入量为27克每标准人日,仅为发达国家的5%左右,因此应该大程度的提高人们奶类的摄入量。
4、大豆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钙及B族维生素,是我国居民膳食中优质蛋白质的重要来源。大豆蛋白质含量约为35—40%,除蛋氨酸外,其于必须氨基酸的组成和比例与动物蛋白相似,而且富含谷类蛋白缺乏的赖氨酸,是与谷类蛋白质互补的天然理想食品。大豆中脂肪含量约为15%—20%,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占85%,亚油酸高达50%,且消化率高,还含有较多的磷脂。大豆中碳水化合物含量约为25%—30%,有一半是膳食纤维,其中棉籽糖和水苏糖在场道细菌的作用下发酵产生气体,可引起服胀。此外,大豆中除了含有大量矿物质,维生素外,还有大豆皂苷、大豆异黄酮、植物固酮、大豆低聚糖。这些营养素都是对人体非常有益的,尤其是对老年人血压高和心血管患者有很好的健康功效。
(三)、中国居民现阶段营养素状况
1、 中国居民不缺的营养素
营养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更是反映一个国家经济水平和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调查显示我国居民中仍然存在着营养不良问题。第三次全国营养调查指出,百姓中维生素和矿物质摄入不足或明或不均衡的现象普遍存在。儿童中因铁、碘、维生素A、D缺乏等造成的营养性疾病也较多。这种状况严重影响儿童的健康和智力的发育,甚至导致儿童死亡率的升高,进而将会影响国民健康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居民收入的提高,膳食结构及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营养过剩或不平衡所致的慢性疾病增多,并且成为使人类丧失劳动能力和死亡的重要原因。据卫生部统计,我国每天死于慢性病的人数已占全部死亡的70%以上,而且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十分惊人。
营养素之间关系密切,补充时必须强调平衡。但当今市场上产品的配方多来自于西方国家。饮食习惯和体质的不同,决定了中国人所缺的维生素和矿物质与西方人不同,使用西方国家配方并不科学。然而,目前大多数中国人对此知之甚少,导致盲目补充的现象比比皆是。建立科学补充营养素的观念,成为改善中国人营养状况的当务之急。
中国营养学会理事长、世界营养科学联合会理事、著名营养学家葛可佑教授在2001年9月27日的一个科学报告中有这样一段通俗易懂的比喻(木桶理论):中国人目前的营养状况是:有一些营养素不够,需要立刻补充;有一些营养素已经充足,就不需要再补了。各种营养素在身体里是相互搭配、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相互协调,关系十分复杂,比如:
维生素A得到维生素E的保护
维生素A防止维生素C的氧化
维生素B群、D、E及钙、磷、锌要成一定的比例
维生素B1、B2、B6必须符合1∶1∶1的比例
维生素B2与C要成比例
磷过量,钙会被耗损
铜过量,锌会损失
铁促进维生素B族的代谢
锌要与维生素B6一起增加摄入量为上。
因此,人体补充营养素的基本原则是:必须把所缺的全部补齐,不缺的不能再补,使人体内各种营养素达到均衡。
2、中国人严重缺乏的营养素
(1)、钙
钙是中国居民缺乏的严重程度排名第一的营养素。全国人均每天摄入量为405毫克,仅达到RDA(如果人体长期摄入某营养素不足,就会发生缺乏症的危险。当摄入量达到某一数值时,人们就没有发生缺乏症的危险。该数值称为RDA值。)要求的800毫克的49.2%。因缺钙,会有脚抽筋、盗汗、腰酸及骨质疏松等症状。
(2)、维生素B
维生素B2是中国居民缺乏的严重程度排名第二的营养素。全国人均每天摄入量为0.8毫克,仅占RDA要求的1.3毫克的58.4%。缺乏状况各地区之间差异不是很大。因缺乏维生素B2,一些人已出现嘴唇脱皮、皮肤发痒的症状。
(3)、维生素A
维生素A是中国居民缺乏程度排名第三的营养素。全国人均每天摄入量为476微克(其中157微克为维生素A,319微克来自β-胡萝卜素的转化),仅为RDA要求的800微克的61.7%。不少人都有皮肤干燥、粗糙,眼睛干涩、怕光的现象。
3、中国人缺乏的营养素
(1)、锌
全国人均每天摄入锌12.0毫克,比RDA的要求量少20%,属中国人缺乏的营养素。尤其是儿童、青少年缺锌比较严重,已影响部分儿童、青少年智力和身高的正常发育。
(2)、维生素B
全国人均每天摄入量为1.2毫克,离RDA的要求差11.3%。因城市居民已广泛使用精白米面,而维生素B1主要含在大米、小麦的表面上,所以城市居民实际缺乏情况比调查数据还要严重。煮熟的大米所含的维生素B1基本上已被破坏。
(3)、硒
中国人均每天摄入量为42微克,离RDA要求相差11.7%。
(4)、铁
调查食物摄入数据,中国人每天摄入铁已达到RDA要求,但据调查后分析,中国居民食用的铁,主要来自于大米、坚果、黑叶蔬菜等植物中的非原血红素铁,其利用率较低,吸收率也远远低于动物性食物中所含的铁。另外,中国人食用量最大的谷物中,含有浓度较高的植物酸,植物酸会明显抑制铁的吸收。所以,尽管摄入了一定量的铁,但真正被人体吸收的铁并不能满足人体的需要,仍然广泛存在着贫血现象。
(5)、维生素C
全国人均每天摄入量为100.2毫克,已达到DRI的100毫克的要求。但是,维生素C主要来源于蔬菜中,中国居民饮食上习惯食用煮熟的蔬菜,其中多数维生素C已被破坏。
4、中国人不缺的营养素
(1)、磷
全国人均每天摄入量为1058毫克,而RDA的要求为700毫克,超出358毫克。因磷和钙最佳的比例为1∶1,如果磷大于钙的摄入量,钙的吸收就会被破坏。中国居民实际摄入比例为钙∶磷=406∶1058,钙与磷的比例严重倒置。这一点已引起中国营养界的高度重视。
(2)、铜
全国人均每天摄入量为2.4毫克,DRI推荐量为2.0毫克。过量的铜有明显的毒性,且铜过量会导致锌的损失。所以,中国摄入的铜是多了而不是少了。自人类有文字记载以来,尚未发现任何国家有过铜不足的记录,反而关于铜中毒的记载却不少。
(3)、女士不缺维生素D
因成年妇女维生素D的需求量为5微克,仅为儿童和老人的一半,中国成年妇女已达到5微克的标准,故不缺维生素D,但儿童和老人因需求量比成年妇女大一倍,故有一定的缺乏。
(4)、泛酸
中国居民饮食范围较广,而泛酸广泛地存在于各类食物中。所以,调查发现,中国人根本不缺泛酸。
(5)、儿童、青少年不缺维生素E
我国儿童、青少年人均每天摄入的维生素E偏高,达到RDA的300%。主要是因为我国食用豆油、麻油等植物油远高于西方国家。维生素E对提高成年人生育能力、抗氧化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儿童、青少年过量则有较大风险。
(6)、镁
镁缺乏症患者并不多,几乎只有患呼吸不良症、呕吐情形严重或注射大量缺镁输液,才会发生缺镁症状。镁过量会引起运动肌障碍,且会妨碍体内的铁效利用,建议中国人不要盲目补充。
(7)、维生素B12
维生素B12和在人体内仅停留4小时的维生素C不同,维生素B12在肝内的储存可以供3~6年之需。因此,中国缺乏维生素B12的人十分罕见。维生素B12过量,不仅会导致叶酸缺乏,还会出现哮喘、湿疹、面部浮肿、寒颤等过敏反应,发生心前区痛、心悸,常能使心绞痛的病情加重或发作次数增加。
六、问题与思考
(一)、补充营养素的误区
营养素缺乏问题中国人与西方人不一样。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时,有些人总认为西方国家的配方比中国的好。稍具营养知识的人都知道,中国是以植物性食物为主食的国家,西方国家则是以动物性食物为主食。比如中国人食用的米面比肉多,而西方人食用的肉比米面多;中国人一生中能吃几百种菜,但西方人常吃的就牛排、汉堡等七八种;中国人食用牛奶量极小,西方人食用牛奶量很大。
另外,黄种人与白种人在体质上仍存在着差异。比如70%的中国人对牛奶中所含的乳糖酶不耐受,而美国只有20%的人不耐受。
所以,中国人缺的营养素与西方人大不一样: 洋人缺的,我们不一定缺。我们缺的,洋人不一定缺。偶尔机会,看到一个在中国销售的西方国家配方的产品,阅读其配方表,发现中国人压根儿就不能服用,比如: “含50毫克的磷”,中国人摄入的磷已经超量,为RDA的151%。如果再服用磷,岂不使中国人更缺钙?! “含2毫克的铜”,中国人摄入铜已达2.4毫克,已超过2.0毫克的国家标准,为RDA的120%。如果服用该配方,摄入量就从2.4毫克变成4.4毫克,达RDA的220%,不仅对健康不利,而且干扰锌的吸收。 “含钙100毫克”,中国人均摄入钙约40毫克,离800毫克的标准相距甚远,所以中国人应每天另补充400毫克的钙。现只补100毫克,仅满足25%,不知能起多大作用?
有的儿童配方不含锌,而锌恰恰是中国儿童、青少年迫切需要补充的,其重要性名列维生素和矿物质首位。
(二)、单一补充的误区
某些人今天发现自己缺钙,赶快买一盒含钙的产品,迫不及待地服用;明天发现贫血,赶快又服用含铁的产品,结果是家里堆了一大堆五花八门的保健品和药品。此做法有以下缺点:
1、人体内营养仍达不到均衡。多数人缺少的营养素并非一种,服用单一补充产品后,仍然缺乏多种营养素。而营养素之间是相互依赖的,这样会干扰营养素的效果。
2、同时服用几种单一补充产品,有可能造成另外的营养素过量。例如:某补钙产品含有5毫克维生素D,某补血产品也含有5毫克维生素D。若两者同时服用,就可能造成维生素D的过量。
3、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一定要有统筹思想,在医生指导下,或有营养知识的朋友帮助下,总体判断自己缺什么维生素和矿物质,寻找一个适合自己的方案。
从新世纪开始,中国居民的生活水平基本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食物发展,改善食物结构,提高全民营养水平,增进人民身体健康,是国民整体素质提高的迫切需要,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所以说,营养不仅与人类生长发育、智力、延寿、康复以及下一代的成长有关,而且对民族的兴旺,国家的强盛都有重要的意义。随着科技经济的发展,现代人的生活会越来越好,只要我们齐心协力,改变生活观念,增强环保意识,提高保健意识,从自己做起,从一日三餐做起,均衡营养,人人都健康了,我们的民族昌盛指日可待。
主要参考文献:
1、 马冠生,郝利楠 ,李艳平等。中国成年居民食用油消费现状[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8,9:29-32.
2 、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08,第一版.
3、 John C.Wamngford,RebeccaYuhas,杜树发,等.中国食用油中的脂肪酸:以直接分析值作为制定标签的依据.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2006,33(1):58-63.
4 、崔朝辉,周 琴,胡小琪等。中国居民谷类及薯类消费现状分析[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8,3:33-36.
5、翟凤英,杨晓光主编.2002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之二:膳食与营养素摄人状况.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