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和生命 - 上卷 第一百九十七章 高级生命带来的讯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0:45:04
上卷 第一百九十七章 高级生命带来的讯息
你是灵魂投生,你无法死去,你是永恒的生命,宇宙珍爱你,因为它知道你最宽广的意图。你怀着伟大的意图来到世界上,在你选择的道路上,宇宙不断指导你。当你感觉良好,在那一刻,你就是在允许你以更宽广的视野意图获得更多。你生命的根本是自由,你生命的目的是喜悦。你可以自由选择发现你的喜悦的新途径。在你的喜悦中,你会成长;在你的成长中,你会增进一切万有的成长。你是一个创造者,你用你的每一个思想创造,你常常通过默认来创造。你可以是做、或拥有你所能想象到的任何东西。当你问自己你为何想要它时,你的愿望的要素就被激活,宇宙就开始把它带给你。你正面的情感越强烈,它就会越快来到你面前。(创造一座城堡和创造一颗钮扣一样容易。)
在1985年,杰瑞和埃丝特_希克斯开始与一个自称亚伯拉罕的非肉身老师团体对话,他们给人类带来了启示性的讯息和一些安宁的喜悦。
以下是高级生命带来的美妙讯息:你是非物质存在的一个物质扩展。一切万有,或神,尚未完成,正在等你赶上。你是思想之翼的前缘,在此寻求更多:更多令你感觉美好的,更多新鲜的、令人荣耀和振奋的。(本质上,你是在将天堂带到地上。)
你作为肉身在此是因为你选择了如此。你想要有机会在时空之中体验可口的对照、满怀期望来此与其他寻求喜悦的存在们共同创造,并调谐深思熟虑的思考过程。(什么、哪里、何时、和谁一起,这些也是你的选择。)
你生命的根本是自由,你生命的目的是喜悦。你可以自由选择发现你的喜悦的新途径。在你的喜悦中,你会成长;在你的成长中,你会增进一切万有的成长。(但你也有自由选择束缚或痛苦…任何人所选择的一切都只是因为他们相信这会让他们感觉更好。)
你是一个创造者;你用你的每一个思想创造。你常常通过默认来创造,因为你正在得到你所关注的你想要或不想要的事物,但你凭感觉知道,你正在得到(创造)的是否就是你想要的,或者它是否并非你想要的。(你专注于什么地方?)
你可以是、做、或拥有你所能想象到的任何东西。当你问自己你为何想要它时,你的愿望的要素就被激活,宇宙就开始把它带给你。你正面的情感越强烈,它就会越快来到你面前。(创造一座城堡和创造一颗钮扣一样容易。)
你选择你的思想时,你就是在选择你的创造。你的爱,内在存在以情绪的形式指导你。抱持一种想要的或不想要的思想,你就会感到一种想要的或不想要的情绪。选择改变这种思想,你就改变了这种情绪和创造。(每天作出更多的选择。)
宇宙珍爱你;因为它知道你最宽广的意图。你怀着伟大的意图来到世界上,在你选择的道路上,宇宙不断指导你。当你感觉良好,在那一刻,你就是在允许你以更宽广的视野意图获得更多。(你是灵魂投生。)
在你自然的安宁之中放松。一切安好。
你所感激的一切的本质在不断流进你的现实。当你发现更多要感激的事物,你的感激状态就打开了更多通道,使你对更多的事物感到感激。(当你思考,你就振动。当你振动,你就吸引。)
需要采取的行动和需要交换的金钱是你专注于喜悦的副产品。在你有意的充满喜悦的旅程上,你的行动将会得到灵感,你的资源将会丰盛,你会凭你的感觉知道,你正在履行你生命的理由。(大多数人是倒过来的,因此大多数人在他们的行动或占有中很少感觉到喜悦。)
你可以适当地无病无痛地离开你的身体。你无需吸引疾病或痛苦来作为离开的理由。你来临、留下来、或离开的自然状态都是健康和安宁的状态。(你也有自由选择其它状态。)
你无法死去;你是永恒的生命。在荣耀中,你可以选择放松,并让自己柔和地转向你的纯粹、绝对的能量的非物质状态。你的自然状态就是永恒的状态。(享受这一切。放轻松!你无法做错。)
附言:为了让你拥有神奇、快乐、多产的生命体验,你甚至无需另一个人来理解宇宙法则或我们在此提供的方法,因为你就是你的体验的吸引者。唯有你自己!万源一译http://www.abraham-teachings.com/http://www.abraham-teachings.com/
亚伯拉罕摘句:以下是亚伯拉罕的一部分摘句,陆续会有更多:
亚伯拉罕是一种呈现于一切物质事物之中的非物质能量。源头能量。
你有意来到相对的物质世界,为的是要定义你想要什么、是要与创造世界的能量相连,并随它流向你关注的目标,不是因为你关注的目标是重要的——而是因为流动的行为就是生命的根本。每一个存在总是在接收与它们正在提供的无论什么相配的振动。
野兽,就如你们所有人一样,首先选择自由。而如果身体条件变得无法体验喜悦,野兽——如果由它自己决定——就会重新回到非物质状态。
你能知道某一事物对你是否有价值的唯一的方法是,通过你得到它时它给你带来的感受。一切万有正在回应你的振动,你称之为上帝。你的祈祷让你专注,而吸引法则让宇宙中与你的专注和谐振动的一切来到你面前。没有人可以否认你什么或准许你什么。所有事物都因你的振动而来到你面前。当你认同你想要的事物,并且你的振动变得与它和谐一致时,经由吸引法则,你召唤能量流经你,这就是生命。当有人停止欲望,生命力就不再流经他们,于是他们就重回非物质状态,在那里,你们拥有各种目标和意图。想象你所想要的事物的能力——而非只是观察是什么——才能让你超越。
你是一个肉身存在,但你远不止此。如果你不足够自观到让自己感觉良好,那么你就不能与是你的源头的能量——它的确总是感觉良好——连接。我们从来没有看到你们有谁不是出于这样一个原因而想要得到任何事物:你拥有这样的与生俱来的了解——它让你想要倾向于感觉更好。生命中的成功的标准不是东西。不是金钱或物质。它完全是你感觉到多少喜悦。
创造一座城堡和创造一颗钮扣一样容易。这只关乎你是专注于一座城堡还是专注于一颗钮扣。只有当你不了解你有投射思想的力量、并且宇宙会回应你时,恐惧才会存在。
旧的习惯无需戒除,只要用一个在振动上与你是谁、你想要什么和谐一致的新的习惯来代替就可以了。父母无法替他们的孩子选择伴侣或行为举止。你实际上无法替你的孩子作任何选择而不是在减弱他们的力量。你永远不会到达任何终点。因此,我们想要提醒你,放松,并开始在路上享受乐趣。主要事件从来不是展现;主要事件总是你如何去感受每一刻,因为这就是生活本身。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肉身存在都是你共同创造的伙伴,如果你能接受这一点并欣赏愿望和信念的多样性,那么你们所有人都会拥有更广阔、更令人满意、更自我实现的经验。
一个梦是一种展示。就像你的生活是一种展示一样,但做一个梦更快、更容易,并且如果有什么是你不想要的,梦不会如此麻烦。当你减弱对照,你就减弱你作决定的能力,当你减弱你作决定的能力,你就减弱你专注的能力,当你减弱你专注的能力,你就是在消灭你存在的理由。物质环境是你扩展的游戏场,没有它,宇宙就无法以它现在的方式扩展。当你能和你的能量流保持连通,你就总会赢。而你知道吗,为了你赢,没有人需要输。总会是足够的。如果你想要什么,而它并没有前来,这总是意味着一件事。你的振动与你自己的愿望不相配。决不要介意它是什么。以你想要它是什么的方式想象它,这样,你的振动就会与你的愿望相配。当你的振动与你的愿望相配时,你经验中的一切每次都会倾向于遇到相配的事物。
改变一个习惯通常需要30天。不是因为你需要30天时间。你可以在68秒钟之内做到,如果你可以做到一回,你就将你的振动保持在那里,但你必须有意识地作出这个决定。
你认为目标在远处,而我们说目标就是去那里的旅程,目标就是你在前往那里的路上你所得到的喜悦。
愿望是所有新的创造的开始。
为了到达你想去的地方,你不必去你不想去的地方。你可以从你所在的地方前往你想去的地方。
宇宙并不知道你正在提供的振动是因为你观察到的事物、或是你记得的事物、或是你想象的事物。它只是接收振动,并用与之相配的事物作出回应。
你对你开什么车是挑剔的,你对你穿什么衣服是挑剔的,你对你吃什么食物是挑剔的。我们想要你对自己在想什么更挑剔一些。
万源一译
亚伯拉汉摘句2
一个决定就是愿望的能量的集中,当愿望足够强有力时,就会做出决定。
我们觉得,大多数人用“想要(want)”这个词是的意思是一种向往,一种目前还未满足的愿望。当我们用“想要”这个词时,我们是指一样我想要专注于其上的目标,一个我将我的不分神的、不掺杂的、不冲突的注意力放在一个愿望上,这样,创造世界的能量就能经由我流向这个愿望。
从非物质界,你创造了你,而现在,从物质界,你继续创造,而如果我们不是能量的流动者(Flow-ersofEnergy),我们就什么也不是。为了感觉到我们是谁的完整性流经我们,为了一切万有的持续,我们必须有关注的目标——敲响我们的铃铛。这就是让永恒成为永恒。
没有什么要你回去重新活一遍,或去者弥补,或者对现在感到后悔。你生活中的每一部分已恰如其分地展开。因此,此刻,明白了你从你现在所在之处所了解的一切,现在你想要什么?答案现在来到你的面前。怀着喜悦向前去,去得到它。
你的工作就是进入这个物质环境寻找振动与喜悦相配的事物,因此,与源头能量相连,然后追随灵感去做。
灵性与物质相对并非选择。与这个物质显现相关的一切经验都是灵性的。它们都是灵魂的最终产品。你没有什么需要证明。做灵性的你,就像一个能工巧匠一样创造。
大多数正在寻找他们还未找到的伴侣的人,他们对到哪里去是如此感兴趣,以至于他们失去了一路上的乐趣。
如果在你的经验中你经验到他人身上一些你不喜欢的地方,这只有一个原因。你用你的注意力在持续召唤它们。因为不了解吸引法则,经由你观察的老习惯,你已经与你不喜欢的人身上的这些地方取得了振动上的和谐,而且你一直通过你持续给他们的振动在召唤他们身上的这些地方。
无论你在想什么,你都真的是在计划一个未来事件。当你在担忧,你就是在计划。当你是在感激,你也是在计划……你在计划什么呢?
每当你赞美什么,每当你感激什么,每当你对什么感觉良好,你就是在告诉宇宙:“请再多来一些。请再多来一些。”你无需再另外口头声明你这样的意图,如果你允许你的塞子浮起——所有美好的事物都会流向你。
当你提供一个振动,各种宇宙力量就在协同运作以满足你。你真的就是宇宙的中心。
我们希望你们要练习的原则就是做出决定:没有什么比你感觉良好、以及你正在寻找感觉更好的思想更重要的事了。让你的塞子浮起是你唯一值得训练的事情。
你无法由一个不快乐的旅程抵达一个快乐的终点。
真正的耐心是,知道你想要它,并知道它正在到来,并真的享受展开的过程。理解你永远不会做完。因此你也同样会耐心。你永远不会做完。因为每次你想要并且得到了,你也从想要得到的事物那里获得一个新的理解。生活就是新的愿望以及一连串持续的愿望的不断展开。
宇宙富含你所想要的一切事物。它并不是在考验你。它在慷慨地给与你。但你是谱曲者,你是定义者,你经由你充满喜悦的期望这样做。如果你有想要希望的、会非常非常好地服务于你的希望的情感,它是积极的期望。它是激动人心的期望。
我想什么、有什么样的感受,以及我得到什么,总是相配的。因此,如果我想要与我一你不能看着你不想要的事物,而不参与并保持这样的振动。将你的注意力从与你是谁不和谐的事物上移开,而你的“现在的振动”将会调节为你真正是谁——然后你就能提升其他人。
你是你全部感知的所有者。但你无法离开你的振动而感知。通过寻找宇宙每一天正在提供给你的财富来一点点地感受你的道路,直至进入一种更大的丰盛感。
世界上混杂着不同的事物,有很多不同的事物正在进行着,没有一种方式是正确的方式。就像没有一种颜色或没有一朵花或没有一棵植物或没有一个指纹是正确的一样。没有哪一个人会是唯一的正确者,而所有其他人都不对。多样性是创造性的产物。你因此可以说:“好吧,我承认有许许多多的多样性,但我不喜欢吃黄瓜。”你可以不吃黄瓜。但你不要要求黄瓜灭绝,也不要诅咒吃黄瓜的人。不要片面地指责你不喜欢的事物是非法的。不要因抗拒而毁了你自己的生活。相反,你要说:“我选择这个,因为它让我喜欢。”
让你主要的意图感觉良好,这意味着好玩、有趣、常常大笑、寻找赞美的理由,以及练习赞美的艺术。在你练习的时候,宇宙——它一直在看着你练习——会不断给你表达赞美的机会。因此你的生活就会变得越来越美好。
如果你的愿望足够强烈,你的信念是什么并不重要。如果你有一个足够强烈的愿望,这个愿望就会是主要的振动,它会超越你的其它振动。
通过每天花更多时间想象、花更少时间做事情来调节你的时间。想象更多、做事更少。直到最终大多数发生的事情是在良好、宁静和预期的状态中发生的。想象你自己成功,看法生了什么。想的更多,做的更少。
万源一译
亚伯拉罕摘句3
大多数的肉身存在仍在与差异性抗争,如果他们可以的话,他们就会去除经验中的差异性,并且只采纳他们偏爱的事物。但从你更宽广的非存在观点而言,你就不会消除差异性,因为你知道,由此而言,你作为创造者,差异性对于作出决定是基本的。
在你体内的每一个细胞都和创造性生命力有着直接的关系,每一个细胞都在独立地作出回应。当你觉得喜悦时,所有的回路都会开放,生命力或神的力量就能完全接收到。当你感觉有罪、自责、害怕或愤怒时,回路就会受到阻碍,生命力就不能有效地流动。肉身经验就是监视这些回路,并尽可能让它们保持开放。细胞知道该做什么。它们在召唤着能量。
当差异变得越大,愿望也就变得越大,奇迹就是由此而来。一个奇迹只不过是一种引发强烈的愿望、并且不知何故能量与愿望结盟的情形。奇迹就是,每一天的生命的创造力。
你越是说:“我不记得了,”你就越是记不得。你无法找到“失去了的”东西。当你已经决定它丢失了,当它对于你已经丢失了时,它就是丢失了。宇宙不可能将它展现给你。
创造非常明显的、积极丰裕的资金流会如何?善于观想金钱轻易地流经你会如何?花钱会如何?给更多的人工作会如何?给更多的人机会会如何?你花的越多,越多的人就会得益,越多的人就参与进游戏并与你互动。你的角色就是要利用能量。这就是你为什么存在的原因。你是一个能量流动的存在,一个聚焦装置,一个感知者。你是一个创造者。在整个宇宙中,没有比进入能让愿望轻易出现的更大差异性的环境,却不让能量流向你的愿望更糟糕的事了。这是对生命的真正浪费。
我们是在要你相信安宁。乐观之中存在魔力。悲观之中什么也没有。在积极的期待之中,有着激动人心和成功。在悲观或没有愿望之中,什么也没有。你所想要做的就是重新定义你和能量流的关系。我们不是要你指鹿为马。我们不是要你看着不是你想要的事物而假装它是你想要的。我们要你做的是,练习转移你的视线。练习改变你的视角。练习和不同的人说话。练习去新的地方。练习过滤资讯以找到你想要的感觉,并运用这些事物让你有回家的感觉。换句话说,我们想要你在你的喜悦之中感到熟识。熟识你积极的期望、熟识你对一切安好的认知,因为一旦你找到它,宇宙就会尽其所能给你一切安好的证明。
你能安乐地、喜悦地、开朗地、健康地生活,只要你拥有经由你召唤生命的愿望。人们并不会因为时间而死亡。人们会因为不让这个舞台刺激他们做出决定而死亡。人们死亡的唯一原因不是因为他们已对在这里不再做决定,就是因为他们已决定以非肉身存在。
因为别人无法在你的经验中振动,所以他们无法影响你经验的后果。他们能保持他们的意见,但除非他们的意见影响了你的意见,否则他们的意见毫无意义。千万个人可能反对你,而这并不能对你产生负面影响,除非你反过来反对他们。千万个反对你的人在影响着他们的振动。他们在影响他们经验中正在发生的事情。他们正在影响他们的吸引点,但这并不会影响你,除非你反过来反对他们。
吸引法则是普遍存在的,每一个人都受它的影响。我想什么、我感觉什么和我得到什么总是相配的,这一点永远正确,而且这个世界上没有哪一个人出生时是不知道这一点的。但是许许多多、许许多多人还没有提问,还没有准备好接受答案。因此我们说,尽管每一个人都想要这样的讯息,但并不一定每一个人都已经准备好了。因为如果他们并不提问,你的回答只会激怒他们,所以我们不会浪费时间去试图让任何人相信任何事。
你并不说:“让我们进入这个世间经验之中,从所有存在的观念中选出一些好的、我们都可以认同的观念,并且共同生活。”相反,你会说:“让我们进入,采纳存在的观念,并把它们扩展成更多。让我们将差异扩展得更大,这样愿望就会更多,这样能量就会有更多流动的通道。”
你的内在存在会想要你展现每一件你决定自己想要的事物。你的内在存在会想要你知道你有价值和能力去拥有、存在或去做的任何事情。你的内在存在会想要你实现你认同的每一个希望和奇思妙想。
如果你不在想一个负面的想法,你的振动就会上升到它自然的正面的所在。
世间的痛苦只是情感的一种延伸。它总是一回事。有两种情感。一种感觉良好,一种感觉糟糕。这意味着,你要么正在与你的能量流相连,要么你正在阻止你的能量流。
你对自己把大部分注意力放在上面的事物的感觉如何?如果你生活中的某些事物几乎在你每次想到它时都会带给你负面情感,如果是我们,我们会尽一切努力把负面的事物赶出我们的觉知。
无论你想什么,宇宙都有能力提供。任何事物,没有例外。所以,你的工作就是思想的魔术。宇宙可以传送,并且会传送。
吸引法则无处不在,当你听到:“你要求,就给你,”没有比这更强有力的声明能让事情发生。你如何看你的要求?用你的说的话吗?宇宙并不听你说话。你用你的愿望要求。由差异生出愿望。愿望。要求。正是它们呼唤生命力。
烦恼是在用你的想像力创造出你不想要的事物。
让事情发生并不是你的工作。梦想它并让它发生才是你的工作。吸引法则会让它发生。怀着喜悦,你创造一样东西,然后你将你的振动和它保持一致,而宇宙必定会找出把它带给你的方法。这就是吸引法则的承诺。
开始从你的内在现实得到真正的快乐。大多数人反其道而行之。大多数人会说:“好,我需要这个,等我得到它了,我才会感到满足。”首先,实现诺言的理由是它给了你在内在现实玩这个游戏的理由。它是你的想像,它是能量流经你的感觉——这就是生活。
无论何时,当你想要的某样事物并没有展现时,会是出于两个原因:或者是你的振动、你的信念、你提供的与这样事物有关的主要振动与你以为的你的愿望并不相配,或者是你和你的愿望极其相配,但你以为你想要的这样事物并不相配,因此宇宙就不会传送它。
“那么,为什么我是我这个样子,为什么我生来就是我这个样子,为什么是这样的设定?”我们说:“为了其中的乐趣。为了其中的喜悦。为了其中的扩展。为了其中的成长。为了其中的不同。为了其中的愿望所产生的价值。”
如果你知道一切安好,你就知道了你需要知道的全部。如果你知道生活本就应该是快乐,你就比几乎所有人知道得更多。如果你知道你的感觉方式就是你如何与源头相连的指示器,那你就知道了相对于总人口而言只有极少数的有意识的创造者知道的真相。动物都知道这一点。
你们的动物都知道一切安好。你们的动物都活在当下。它们了解自己此刻的力量。它们期待宇宙向它们让步。它们不担心、不烦恼、不乞求、也不制定法律或规则,或试图去管理。它们是纯粹的正极能量。你们的动物更多在满足的能量范围内振动而非在感情的能量范围内振动。它们的欲望是来自于非物质界,并继续受到和你们一样想要能量平衡、想要维生的愿望驱使。
动物和人之间的不同是动物在它的意图方面更普通。人通常较少混合,通常较少允许能量流动,但是更明确。这就是为什么人被视作创造者,而动物更多是被视作能量的平衡者。万源一译
以下是一些颇具灵性与智慧的朋友看此讯息后的感悟:
这个亚伯拉罕的讯息可是天机,我完全与此同频。你生命的根本是自由;你生命的目的是喜悦。这是箴言,语句中富有智慧与灵性!好文章啊,生命的奥秘!
自然的安宁之中放松,就此可以离开人间了,去往天家了。境界高啊!悠然神往!想想就美妙。‘你永远不会到达任何终点。因此,我们想要提醒你,放松,并开始在路上享受乐趣。’
喜欢看这样的文章和与神对话有点相似,看的时候很轻松,不断地认识认可自我本来的属性及的大能.
比较透彻,某些原理的揭示.这样的文章才可以说是智慧分享.里面有些东西偶以前也悟到了,总说不出来,说到底还是能量积累不够,创造神奇,快乐,喜悦奔向极乐的仙岛群岛
像神一样思想、说话、行动,过有意识的生活。
有意识的改变――你的思想、言语和行为,以配合你最远大的梦想。这需要非同小可的精神上和身体上的努力。这需要对你每个思、言、行为经常的及时时刻刻的监督。这涉及了有意识的持续选择。这整个过程是朝向意识的庄严有力的前进。如果你接受了这项挑战,你会发现的是,你一半的人生都是无意识地活着的。这是号召你停止如此无意识的生活的召唤。它是有始以来,你的灵魂一直在叫你面对的挑战,直到它变成了你的第二天性。事实上一定是你的第二天性。你的第一天性是无条件地爱人。你的第二天性是选择去有意识地表达你的第一天性,你的真正本性。
接受你现在是谁及是什么――并且表现出来。这是耶稣所做的。这是佛陀之路,克里希那之路,曾出现在这星球上的每一位大师所行之路。而同样的,每一位大师都带来一样的讯息:我是什么,你也是什么。我能做到的,你也做得到。这些事,还有更多的事,你也都能做到。你们即是美善、同情、慈悲和了解。你们即是平安、喜悦和光明。你们即是宽恕和耐心,力量和勇气,在困难时的援手,在悲伤时的慰藉,在受伤时的治愈者,在迷茫时的老师。你们是最深的智慧和最高的真理;最深的安静和最大的爱。你们是这些事。而在你们人生的一些时刻里,你们已知自己是这些事。选择现在就知道你自己永远是这些事!
聆听自己的灵魂。
灵魂很清楚它的目的是要演化。那是它唯一的(sole)目的――也是它灵魂的(soul)目的。它并不在意身体的成就或心智的发展。这些对灵魂而言都是无意义的。挫败和焦虑来自不聆听自己的灵魂。聆听自己的灵魂,你能做的第一件事是:弄清楚你的灵魂在追求什么――并且不再去加以批判。灵魂追求的是――你所能想象的对爱的最高感受。这是灵魂的愿望。这是它的目的。最高的感受是,体验到与“一切万有”的合一。这是灵魂所渴望的伟大的回归真理。这是“完美的爱”的感受。爱并非情绪(恨、愤怒、情欲、嫉妒、贪婪)的不在,却是所有感受的总和。因此,灵魂若要体验完美的爱,它必须体验每一样人类的感受。人类灵魂的目的,就是去经验所有一切――因而它能够是所有一切。它寻求去体验――去作――完美的爱。它即完美的爱。它在寻求成为神!
做世界的光——的做人处世观
文:尼尔来源:与神对话
没错。袮们现在所需要的是一种全球意识。
然而,全球意识怎么产生呢?必得有某个人开始。
这是袮的机会。
袮可以是这新意识的源头。
袮可以是那灵感之源。
事实上,袮必须是。
我必须?
不然要谁?
我怎么开始?
做世界的光,不伤害世界。只寻求建设,不求破坏。带领我的民众回家。
怎么做?
以袮光辉的榜样。只寻求神性。只说真话。只以爱来行事。
现在就实行爱的法则,并永远实行。给予一切,一无所求。避免流俗。不要接受那不可接受的。
去教导所有那些想要认知我的人。
使袮生命的每一刻都是爱的流溢。
将袮的每一刻都用以思念最高的意念,说最高的言词,行最高的行为。在这些中,荣耀袮神圣的本我,因之也荣耀了我。
为袮所触及的一切生灵带来和平,以此为地球带来和平。
以身为和平。
时时刻刻去感受和表达袮跟那一切的神圣连结,跟每一人、每一物、每一处的神圣连结。
拥抱每一个环境,承担每一种错误,分享每一份欢乐,沉思每一种神秘,站在每一个人的立场上,原谅每一次冒犯(包括袮自己的),治疗每一颗心,尊重每一个人的真理(真情实况),尊崇每一个人的神,保障每一个人的权利,保持每个人的尊严,提升每个人的利益,供应每个人的需求,认知每个人的神性,给予每个人最大的礼物,缔造每个人的福祉,在神确实的爱中宣示每个人的未来安全。
为存在于袮内在的最高真理做活生生的、会呼吸的榜样。
在谈到自己时要谦虚,免得有人误会袮的最高真理为吹嘘。
说话要温和,免得有人以为袮只是要引人注意。
说话要敦厚,使所有的人都认识到爱。
公开的说,免得有人认为袮有所隐藏。
要明白的说,以便不致有人误解。
要常常说,以便袮的言词真正传出去。
要带着敬意说,使任何人都不受到屈辱。
要以爱心说,以便每一字句都被人听到。
用每一个音诉说我。
使袮的生命成为礼物。要永远记得,袮是那礼物!
成为每个进入袮生活的人的礼物,成为每个袮进入其生活的人的礼物。要小心,如果袮不能成为礼物,就不要进入那人的生活中!
(袮可以永远都是礼物,因为袮永远都是礼物——只是,有时候袮不让自己知道这一点。)
当有人出乎意科的进入袮的生活中,要找寻那人来此所要接受的礼物。
这是多么特殊的说法啊!
难道袮认为一个人到袮这里来是为别的吗?
我告诉袮:每一个到袮这里来的人,都是为了接受袮的礼物。而在这样做的时候,他也把礼物给袮——让袮体验和实现袮是谁的礼物。
当袮明白了这个单纯的真理,当袮懂得了它,袮就明白了一切真理中的最大真理:
我送给袮们的,
没有别的——
只有天使。
清清楚楚看着黑暗,也不要去诅咒它。而宁是成为照亮黑暗的光,以便去改变它。让你的光在众人面前如果明亮,以致那站在黑暗中的人,被你生命的光所照耀,让你们所有的人终于看到你们真正是谁。
做荷光者。因为你的光不止可以照亮自己的路。你的光可以是真正照亮世界的光。
噢,那么,发亮吧!放光吧!绚烂吧,以致你最黑暗的时刻,也能变成你最大的礼物。正如你被赋予了礼物,你也要将礼物给与人,将不可言说的宝藏给与众人:那宝藏即是祂们自己。
让这个成为你的任务,让这个成为你最大的喜悦:把众人的自己还给祂们。甚至于在祂们最黑暗的时刻。尤其是在最黑暗的时刻。
世界在等待你。治疗它吧!现在。在你目前所处之地。你能做的还很多。
因为我的羊走失了,现在必须找回。所以,做我的好牧者吧!把祂们带回到我身边。
要注意谁才是真正在服务世人的,真正想要与人分享智能与知识的,分享洞察与领悟的,分享关怀与慈悲的。尽可能供养这些人,慷慷慨慨的供养。向祂们致最高的敬意。给祂们最多的供养。因为这些人就是荷光者。
十五、你们正在创造神
我最亲爱的孩子们,我要告诉你们,这件你们是谁、你们选择自己是谁的事,是至关重要的事。不仅因它界定了你们经验的色调,也因它创造了我的本性。
你们一辈子都听人说神创造了你们。现在,我告诉你们:你们正在创造神。
我知道,这跟你们原先的想法正好颠倒。因此你们必须重组你们的领会。但是,如果你们想去做你们投生为人的真正工作,这重组就在所必须。
这是我们——你们与我——正在做的神圣工作。是我们走在上面的圣地。
这就是那道路。
时时刻刻,神在你们之内,以你们之身,并透过你们表现祂自己。你们永远都在选择此时此刻如何将神创造,而祂则永远不会剥夺你们的选择权,也永远不会因为你们选择「错」了而惩罚你们。然而,在这些事情上,你们并非没有指引,也永远不会没有。你们内在设有指引系统,向你们指明回家的路。这声音一直告诉你你最高的选择是什么,将你最恢宏的意象置于你的眼前。你所需要做的只是请听这声音,不抛弃这意象。
在你们整个的历史中,我一直派遣老师给你们。每一天每一刻,我都派遣使者为你们带来盛大的喜讯。
神圣的经典曾写出来过,神圣的生活由人实践过,以便你们得以认知这一个真理:你们与我是一个。
现在,我再把经典送给你们——就是袮执在手上的这一部。现在,我再派使者给你们,为将神的言词(thewordofGod,神的道)带给你们。
你们会听这言词吗?你们会听这些使者的话吗?你们会成为使者吗?
这是那「大哉问」。这是那至尊的邀请:是那最辉煌夺目的决定。整个世界都在等待你们的声明。而你们则要用你们的生活来声明:以身行道。
除非你自己把自己提升到你最高的理念之处,否则人类就没有机会脱离它最低的意念。
那最高的理念透过你,以你的身表达出来,便创造了模型,建立了舞台,成为了榜样,好让人类的经验走向更高一个层次。
你是生命与道路。世界将跟随你。这件事由不得你选择。这是唯一你不能有自由选择的事。它就是那样。你对你自己的理念如何,世界将跟随。一向如此,永远如此。你对你自己的意念在先,外在世界的物象表现随之。
你想什么就创造什么。你创造什么,你就成为什么。你成为什么,你就表现什么,你表现什么,你就经验什么。你经验什么,你就是什么。你是什么,你就想什么。
循环于是完成。你所从事的神圣工作才刚开始。因为,现在你终于了解你在做什么。
是你自己使自己知道了这个,是你自己使自己关心这个。而你现在真的比以前更关心你真正是谁了。因为,现在你终于看到了整个画面。
你是——我。
你在定义神。
我将你——我至福的一部分——送入躯体中,以便我可以由经验认识我自己,而这一切,本是我由概念已全然认识的。生命是工具,使神得以将概念转化为经验。生命也是你的工具,可以让你做同样的事。因为你是神,做着这件事。
我选择每一分钟重新创造我自己。我选择去体验关于我是谁所曾有过的最伟大意象之最恢宏版本。我创造了你,以便你可以再创造我。这是我们的神圣工作。这是我们最大的喜悦。这是我们存在的真正理由.珍惜内在的精神财富甚于外在的物质财富,这是古往今来一切贤哲的共同特点。
《与神对话》一书是神类把自己的特性、能力、思想、心态以及神类自身的行为方式和与人的关系彻底得告诉人类,让人类自己今后知道如何去成神和作神。
我们可以通过《与神对话》中神的自我表白来认识人类世界以及天界、无极界的法理和情况,这是看此书的关键。因为他说自己的同时就是在连带着说宇宙的法理。我估计九成的人都不知道这里的奥秘。并且要想完全领会神的更深层的思想内涵也很不容易的。其次是扭转自己作为人的错误思维方式和认识方式。我觉得此书是很好天书、法书、道书。
要想通过《与神对话》一书去窥测神界内的情况和物质世界的法理和真_相,必须具备太极思维功力,才能与神的心沟通,进一步感受他的感受。
《与神对话》一书的功能就是用最直接的方法告诉人们何为神?神的存在形式?个体与神的关系?以及如何让自己顿悟成神,等等,它说出了最终的宇宙天机,有缘的人自己就能找到《与神对话》一书。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书中虽然道出成神的快速捷径,能够迅速开悟,但是想通过此书得到大智慧还是不容易的,必需要学习《太极道学》才能实现。
《与神对话》虽然论述法理,可是背后隐含道机,所以我们要能够看到道机制才算真正看懂
《与神对话》第四部对无极界的经典描写:
你们进入了相对的世界——我所谓的“相对领域“——为的是体验你在“绝对领域”里无法体验的东西。你所寻求的经验是你真正是谁。在“绝对领域”里,你能够知道这点,但你却无法体验它。你灵魂的欲望是经验性地认识它自己。在“绝对领域”里,你无法经验你是谁的任何面向(aspect),是因为,在这领域,没有你所不是的面向。
绝对就是绝对。每件东西的全部。起点以及终点,中间空无一物。“绝对”没有级次之分。事情的级次只存在于“相对”。
“相对领域”被造出来,以便在经验上认识自己为庄严华丽的。在“绝对领域”里,只有壮丽,别无他物,所以壮丽“不存在”。也就是说,它无法经验,它无法在经验上认识,因为在没有“不壮丽”的东西的情况下,没有办法经验壮丽。事实上,你与每样东西都是一体的。那即你的庄严壮丽!然而,当你与每样东西都是一体时,你却无法认识到与每样东西都是一体的壮丽,因为没有别的东西。所以,与每样东西合一全无意义。在你的经验里,你只是”你”,而你体验不到那事的庄严华丽。
你要体验与每样东西一体的壮丽的唯一方法,就是要有一些情况或状态,在其中与每样东西一体是可能的。然而,既然在绝对领域——也即终极里——每样东西都是一体的,有个东西与每样东西不是一体是不可能的。
可是,与每样东西不一体的幻想并非不可能。那么,“相对领域”便是为了这个目地的而被造的。它就像个《爱丽丝梦游仙境》(AIice-inWonderIand)的世界,在其中,事物不是它们看起来仿佛是的东西,在其中事物仿佛是它们不是样子。
你的自我是你创造这幻想的主要的工具。它容许你去想象你自己是与“你的其他部分”分开的。他是认为你是一个独自个体的你的那部分。
可是,与每样东西不一体的幻想并非不可能。那么,“相对领域”便是为了这个目地的而被造的。它就像个《爱丽丝梦游仙境》(AIice-inWonderIand)的世界,在其中,事物不是它们看起来仿佛是的东西,在其中事物仿佛是它们不是样子。
你的自我是你创造这幻想的主要的工具。它容许你去想象你自己是与“你的其他部分”分开的。他是认为你是一个独自个体的你的那部分。
你并非一个独立个体,然而你必须要个别化以便理解和欣赏“整体的经验”。因此,就此而言,有个自我是“好”的。就你想要去做的事而言,它是“好”的。
然而,就你所想做的事而言,太多的自我“并不好”。因为你想做的是利用分离的幻想以便更加理解和欣赏一体——也即你真正是谁——的经验。
可是当自我被放得那么大,以至你所能看到的只是分离的自己,所有体验统一的自己的机会都失去了,而你也就迷失了。你真的是迷失在自己的幻想世界里,你可能好多个人生都仍迷失在幻想里,直到你终于将自己带出来,或直到别人——另一个灵魂——将你拉出来。那就是“将你还给你自己”的意思,这也是基督教会的“救主”观念。但是教会的唯一错误,是宣称他们自己和他们的宗教是“被救”的唯一途径,因此再度加强了分离的幻想——即他们翼图救你出来的那个幻想。
所以,你问有个自我是否是好事,那是个非常大的问题。全看你想做的是什么。
如果你用自我作为一个最终用来体验唯一实相的工具,它是好的。如果自我在用你来阻止你经验那实相,它就是不好的。就它阻止你做你到这儿来做的事的程度,它是“不好的”。
然而你对你在这要做什么,永远有个自由的选择。如果你觉得不去体验你自己唯一的一部分是很舒服的事,你也会给予目前没有那种体验的选择。只有当你受够了分离,受够了幻想,受够了寂寞和痛苦时,你才会想要寻找回家的路,然后你将发现我在那儿——我一直(always)是在那儿的。
以所有的方式(Allways)。
让心灵的力量渗透生活。
我们生存的这个时代,有一件事情正在发生,人类正在经验一次觉醒,正在迈过一个关卡,这个关卡就像当初人类意识从中古时代走向文艺复兴一样的艰巨。
由于我们已经觉醒我们的精神是独立和自由;由于我们已经有勇气用明亮的眼睛注视全然的黑暗;由于我们可以疗愈自己的内心,所以统领我气长达几个世纪之久的权威观念已经发生了改变。财富、身分、地位不再像以前那样令人贪恋……新的象征一一心灵的和谐与爱的传递正在发生。我们生存的这个时代是历史屏住了呼吸的时代;我们生存的这个时代是灵魂寻找新航线的时代;我们必须互相寻找,互相发现,互相连结一一寻找心灵的伙伴。
在心灵成长的航线上,到底有多少人?他们都在哪里一一不知道
然而,我们终究会相遇。
只要我们勇敢的面质我们的生存状态,试着去看着我们的心灵,我们就可以看到回家的路,就有可能迈出走向疗伤、正义、环保、爱与亲密关系的脚步。
虽然成长的道路上充满了痛与泪,然而每一次与痛苦的奋斗赢了、每一次的超越、每一次的整合,都给了我们下一次遭遇的勇气,都使我们下一次的整合更容易。
因为需要,所以可能。
这个世界已经开始重新启航,为了探索一种新精神,那就是个人的生命是有价值的,恩赐与光明是真的,进化到更高品质的心灵是可能的。当个人的心灵成长演变成一次集体意识的成长,那么这样一次潜能的释放和启航无异于人类第一次出现语言一样神圣。
超越关系
人应该过上超越的生活。人都应该来到灵魂的层次上。人一直处在联系之中。人一生下就掉入了关系中。但掉入重重又种种的关系并非是坏事。关系并非总是缠绕。关系能创造美。自由与关系有关,但并非是解脱于关系,而是超越关系。有很多在红尘中生活的很烦恼失败的人――有一些就遁入了空门,或出家当了和尚或削发为尼,或加入某种教会组织,事实上,他们是想解脱于某种或某些关系。以为离开了他们原来的生活就离开了那些关系。但他们能离开外在的关系,却无法离开内在的关系。他们走的其实是一种压抑的方法,是在压自己内心的愿望,压,压,直至把自己的心压死。他们没有走超越之路。其实最美的方法是超越,走超越之路――在那些关系之中,但在那些关系之上。你想获得真正的灵魂的自由,并不是你解脱于所有的关系,而是超越于那些关系。
超越关系并非向外走,不是远离;而是向内去,是更加的亲近。是藉着亲近而走上超越之路。你越往上走,那个关系不是显得越远,而越亲密。在身体的层次上,你与某人最近的关系是“亲爱的”,但当你来到灵魂层次上时,你与某人关系是“亲密的”才可实现。一个人与他人的亲密度越大他就越不受限于关系。一个人越与别人无亲密感,他越在被关系所制约。所以,真正解脱于关系的路是超越之路,是藉着能与人亲密而不再受于关系之累。能与发生亲密关系不是种技能,而是种本能的开花。大部分人走的是压抑本能,不让本能开花,让本能继续保持种子――之路;而我倡导的路则是让本能开花,你不是盲目的压抑,而明白地观走,明白的走观。压抑是在走死亡之路,只有走解放之路才是生命之路。即使对于你的本能,也不能是闭上眼的硬按死它,而是你观它走,它走你观的方法。对于关系,你越想挣脱于它你就越受限于它。在关系中,你越往外走,你就越感到它的拉力。你只有一个方法让自己能获得笼中的自由,那就是你往里去,往笼子的中心去。因为这样你才能免于被困的自由。不要自由将来自由,要自由者失去自由。在超越关系之路,这是个重要的课题。来达成你对关系的本质认识,请在关系中自由。在关系中,你要求一部分,你将失去另一部分。惟一保持不丢失的方法就是不再要求什么。你所有的受限与苦恼都来自于你的向外部的要,如果你不再向外要什么了,如果你是无要求的,那么你就是无所不自由的。你可以接受某种东西,但不是要求。那个东西来了,你就接受。不来,就让它不来。如果你能持这种态度,那么就没有什么人用什么方法来限制于你了。当没有力发生在你身上时,你就是最为平衡的。任何时你给予力你都将得到力。惟一免于力之苦的办法就是你自己不再制造力了。而超越之路,也是一种在走无力之路――让力消失之路。
事实上没有人能真正超越关系。超越关系并非跳出关系。超越关系是在关系中自由。你不是挣扎——在从那个蜘蛛网中飞出,而是学会如何安于那个蜘蛛网中而悠然自得。所有的解脱之道并非是脱离之道,恰是一种接受之道、受纳之道。整个超越并非是向上,处上,而是向内,处下。超越关系正那个向关系网内走而非向外走,处在关系之下而非之上。有个基本事实与现象就是:如果你的身体或外在处在他人之上,那么你的整个心理或内在就处在他人之下。控制局面者反被局面所控制。惟一你不被控制的方法就是不去控制。当你没有那个控制的想法时,控制真正消失。如果那个控制的意念一产生,那你的内在就已经被控制了。所有的目的引发控制。所以摆脱于控制与被控制的方法就是摆开强烈的目的性。当目的丧失,享受开始。只要目的一在,享受的可能就在下降至消失。所有整个超越之路的基本事实是:负空而行,而不是载物而行;向下之行,而向上飞行。如果你陷入了人际关系之丛,你必须来超越你那个网丛之困,但超越的方法并非远离或逃避,恰是面对与进入。当风言风语荡起,你惟一使那个风言风语消失的最快方法就是你直接进入那个风言风语之中,或者你置之不理。你不能与他们战斗,战斗引发更大的战斗。你惟一免于自己痛苦的方法是放弃与别人持续战斗。用爱化解矛盾问题则消失,用恨制止矛盾则问题繁殖。你不能用一个更大的威胁来压倒一个较小的威胁,你只能用更大的爱来收纳更小的爱。整个对付关系基本方法就是爱的方法。整个超越关系的基本之路就是爱的道路。任何恨将制造更大的恨。而一个很小的爱将能引来很大的爱。来了解这些基本的存在事实,免于自我的能量无端消耗:来超越关系——走上正确的道路。
来过上超越的生活,走在爱的道路上。放松是你的真实状态。紧张说明你走在了错误的路上。来觉知自己的真知,在关系网中悠闲荡秋千,跟随那个网,那个秋千荡漾,与那个网或秋千成为一体而非从它之体下解脱下来。让死亡不存在的惟一方法就是融入生命。一滴水不死的路便是朝向大海。如果一滴水跳入大海便是永生,如果它跳出海面飞向天空则死亡在即。你如果在人际关系中受累,不要想着远离群人——你不能讨厌整个人类,你不能一个人与整体战斗,你惟一征服他人的方法就是来臣服他人。臣服之法便是征服之法。你只有骑上那匹劣马身上并与之保持“一”体“一”性,你才可能真正驾驭它,你在马身之外硬拽缰绳或抽打无用。没有人能真正抽打一个人的身体而折服他的心,相反那个身体越服那个心就会越不服。……来了解这些基本的事实,免于自我在网丛中受累。
来过上超越的生活,走在爱的道路上……这是我在这个美好的春天给你的祝福及期望。好了,我尊敬的读者,我要放下这篇写作进餐去了……愿我的饭进入我的身体,而我的文字所挤榨出来的营养素能进入你的心。深深祝福,天下的爱人,爱者爱人。二○○六年五月六日,高山流水。
每个人都是足够好的,不管他做什么,但每个人都可以做的更好;整个世界也是这样-孤独求道
怀疑使你少走不必要的弯路,不信任却使你失去最甘美的生命之泉-孤独求道
很多时候当仁不让也是一种美德-孤独求道
在灵性成长之旅,热情是发动机,觉性是方向盘,二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孤独求道
让我看到每个人内在更多的美与善,看清每个人最微小的进步和最深处的渴望,让我的理解和鼓励多于指责和批评-孤独求道
全然接受你当下的存在,但永远要对未来抱有更恢宏的梦想和热望,而后以一种开放而探寻的积极态度去行动-孤独求道
不必等消灭了一切即将发生的问题才去行动,勇敢地进入未知迎接挑战!-孤独求道
不要放弃任何一个可能引发你走上成长、走向成功的机会。而积极投入行动的同时,抱持一种游戏心,不必将某一预定的结果看得太重。
世界永远不存乏美,缺的是发现美的眼睛;世界永远不缺乏快乐和感动,缺的是感受快乐和感动的心-孤独求道
我尊敬所有服务的人、为世界创造价值、带来活力、繁荣与美的人-孤独求道
世界永远不缺乏老师,缺的是已做好准备并且有眼力的学生-孤独求道
人类永远的骄傲是心灵的财富,世界因彼此的关爱而充满温馨-孤独求道
我每天都在思索:我的人生怎样过得更有意义,我怎么才能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和创造力,我怎么对世界产生最大的助益?-孤独求道
我愿是一个荷光者:追求真理,撒播爱。--孤独求道
人生的智慧归结到最后只有一句话:知天命,尽人事。--孤独求道
爱从来就没有问题,问题总是出在对爱的理解和定义上。爱包含了自我的付出,却没有自我伤害和自我牺牲。--孤独求道
成熟的爱与独立和智慧有关,与依赖性的情感无关。爱的专注不是焦点的自限,真正的爱一定包含了博大的视角。--孤独求道
每天,为自己的获取向宇宙感恩,亦常常问自己:我为世界做了什么?--孤独求道
世界上没有“应该”这个词,了悟于此,开始自由,也开始感恩。--孤独求道
和自由距离最近的词就是责任。--孤独求道
佛一定是原创的,智慧一定从空性中流出,每一个觉者都会有自己独特的歌声与表达。--孤独求道
自我的成长、进步和演化是生命的首要目标。--孤独求道
我们能否活得自由,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能否把自己从睽睽众目中解脱出来。--孤独求道
凡不先渗透宇宙,把它变成自己精神背景和自己生命一部分的人,就不能最永恒最绝对的容纳全人类。(无名氏)
狭隘的自私是只有自己没有别人的视野自限,而爱是把别人和自己一视同仁的意识扩展。--孤独求道
人生是天命(灵魂)、信念(潜意识)和选择(自我)三力合一的结果。--孤独求道
行动是最好的冥想。坚持不懈的爱的行动终必导致爱的情感。--孤独求道
散发自己的灵魂特质:和平、感激、喜悦、感恩、健康、丰盛、自由、宁静、力量、慈悲、创造力、优雅、智慧和爱!--孤独求道
苦行没有意义,简单的生活却可以让心灵拥有最大的海阔天空的自由。--孤独求道
希翼收获没有过错,坚持不懈的付出才是我们可以把握的重心。--孤独求道
我相信一切原于爱,我們越分享,就越了解愛是多麼地有力量;我們越付出,就越體認它的偉大,越能了解生命中最重要的就是愛。
如何学习爱你自己?
接纳自己即是第一步,无条件爱自己必须接受本然的自己,无论好坏如实接受。此外意谓著丢开每一份你所能找到的自贬。你们很多人,尤其是老年灵,总以为贬低自己有其价值。你们可能以为自认不好可以激励自己做得更好或成为更好的人。你们何时看过此招管用?或者你可能以为作贱自己可以防止自己变坏。其实惩罚自己很可能使自己变得更不快乐、更乏灵性。事实上,自贬是绝对、绝对不会有好处的。
此处以训练狗为例最好说明,你打狗要它服从,它会畏缩而且恨你,可能出於畏惧而听从你,但有一天只要有机会它会转而对抗你。若以爱心和奖励训练狗,它会爱你,为你做任何事。你或许要辨称:[我又不是狗],你的身体其实跟狗一样,起码也值得像狗一样被善待,身体喜欢受宠。
学习爱自己的第二步即学习停止批判自己的好坏,认为自己可以当自己的法官审判自己乃是自大。因此抛掉你所能找到的每一丝自大,你即同时得以去除你的批判和评论,你也因此可以拥有更多的爱、经验和觉知。
学习更爱自己的第三步需要你开始把自己经验成因,而非果。也就是说让你的生命依你喜欢的方式运行,而非成为他人期望的结果。任何情况之下停下来自问,你认为是你造成自己的经历,抑或觉得自己是个受害者,你可能会不舒服且惊讶地发现自己常常是居於果的一方。
学习爱自己的第四步即是容许自己看到你所创造的所有好的一面,你生命中的每一件事皆以某种方式为你服务,即使是最可怕的负面性事件。设法找出你从那些负面性事物学到什麽,并要看出它们系以此种方式为你服务。你的精神体设计出这种方式,好让你学到某些东西。当你明白了真相,你即知道自己走在正道之上,并能够确认自己做好工作。
第五步即接受你的经历,而非加以阻挠或对抗。随顺精神体为你设计的各种经历并且充分地体验它们,如此,你才不会再三地遭遇相同的经历,直到你最後注意到它们为止。
第六步包括几个细步,它意指不要沦为下列四种牺牲品:
a.时间不够。
b.金钱不够。
c.性不够。
d.爱不够。
以上四种,几乎每个人都会有一种或数种的情况,几乎无人能够达到四项全部圆满。你不是有足够的时间但不够钱,就是有时间和金钱但缺乏爱,不然就是性生活充足但钱不多等等。其实你是可以每一项都很充裕。但是要达到这个地步你必须先得改变你的信念。让我们详细地来探讨每一项。
a.时间不够
当你没有给自己足够的时间放松、做好事情、或与好朋友相处,那你等於剥夺了自己在生命中[拥有更多的机会]。这是无耐心的表现,仓促匆忙地把时间表排得满满以至于你根本无法享受任何一件。不要急躁,慢慢来。吊诡的是,当你越是放松,从容自在地享受你的工作或关系时,你变得越有效率。
你是否从容打扮自己?从容照顾你的身体?从容反应且享受存在?
b.金钱不够
拥有足够的金钱是认为自己值得拥有且容许自己去拥有的成果。如果你被制约地认为有钱人是邪恶的或是出卖灵魂给魔鬼,那么你永远不会允许自已拥有金钱。如果你认为自己有钱的话一定会滥用掉,同样地,你能得到的钱也不会多。
西方的整个文化历史认为拥有金钱即是拥有力量,如果你认定自己没有力量,那么你很可能也不会拥有金钱。
其实金钱纯粹是一种能量,而且是中性的,你对金钱的使用造成其间的差异,只要你掌控得了,可以容许自己拥有更多的金钱。拥有金钱必须负起正确使用的重责,即使是浪费金钱亦有功课可学,因此当你拥有更多金钱时是不会有所损失的。
相对於你们有些人的看法,拥有更多的金钱并不一定会剥夺到他人的拥有,真正的丰盛包括分享,是增多而非减少。
而你们有些人选择不要有钱,并非你拥有不起,而是拥有金钱不是你今生选择的功课。
C.性不够
当你因为罪恶感、自以为是的想法、或是害怕而使自己无法享受满意的性生活时,你限制了自己拥有更多、做得更多,以及更充实的能力。你享受身体的能力以及透过身体表现精力的能力与你能够拥有多少有直接的关系。藉由性方面的满意表现,你做到了与人沟通并分享你自己。
性生活之满意与否由你自己去定义,有些人(尤其是战士、学者、国王之固体角色)需要每天有性活动才能充分满意,有些人(尤其是传道者、工艺师之流体角色)只要少数的性活动即感觉丰盛,而对少数的灵魂而言彻底禁欲则有益于他们此生所特选的功课。
如果你因为自己的性生活贫乏而深感挫败,那么你是因为拥有不足而在制造一个贫乏的境况,你可能出于害怕或罪恶感。彻底地检视这些感觉及其来源将可以使你更为富足,意欲感觉满足并积极去追求,保证你可以如愿,其实每个人都可以有伴侣的。
D.爱不够
爱无所不在,因此你若经验到爱的匮乏,那麽你是为了自身的理由而欺骗自己,往往这些理由包括了你自认不可爱的信念。同时,你可能也害怕爱所带来的亲密感,或者,你也许过度害怕遭人遗弃、害怕失去爱的痛苦,以致於对爱避之如瘟疫。不管原因为何,缺乏爱暂时限住了你,使你无法更能做自己。
如同性、金钱与时间一样,要提升爱的能力必得给予自己更多的爱。怕水的治方乃学习游泳,缺乏爱的治方即学习更爱自己。当你爱自己,你即一如磁铁般地充电,而他人有如被磁铁吸引般地来爱你。
总之,丰盛是关乎真、关於关心别人、信任他们、并让他们知道你爱他们,同时又有精力付诸行动的结果,其目标乃这真、爱、能三方面都要丰足。
换句话说,你在此是为了学习如何掌握物质层面,丰盛即是你做得如何的尺度。
让我们粗略地来看一下爱在关系中的情况,鉴定爱的一个方法乃是看它与别人共鸣的能力,不仅指配偶或情人,亦包括家里的某个人或某位朋友。爱是指照顾他们、知道他们的需要、晓得他们在哪里。因此,当他们满身疲累回到家时,你知道并回应,使他感到滋润温暖。能够开口问对方这句话,其效果极佳:[我今天可以为你(妳)做什麽事好让你(妳)觉得被滋养?]你同时可以观察自己,在问的当下以及要实际滋养对方时,你可能有的抗拒。
关于心灵成长:
要定义和接受“心灵成长”这个概念,我们首先要认可心灵的存在,认可作为人类的一员,我们不仅是物质的存在,更是精神的存在,生活不仅是为了满足我们的物质需求,更是为了实现我们的精神价值。而心灵的成长,不是自动或偶然发生的,而是我们主动努力和追求的结果。心灵成长是一个意识成长、灵魂进化的没有终点的旅程。
广义而言,任何对生命和自我的新的感受、体验和领悟都可以视为心灵成长的具体内容。而狭义上讲,心灵成长指的是一种自我的觉醒,即是识破幻象,看清真实,认同我们的灵魂才是我们的真实身份,是知晓我们真正的使命是什么、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并把心灵成长作为人生的目的和和追求。
如果我们不知道自己身在梦中,如果我们习惯于无意识的梦游,如果我们满足于不变的生活模式,也就谈不上醒来,谈不上自我价值的真正实现。但是,我们在生命中的某些时刻,总是会有一种感觉:我们突然发现,自己宛如身处梦中,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知道自己为何在此,不知道自己要去哪里……
正如许多导师和先哲所揭示的,世界是个幻象,人生如梦。当我们真正明白这一点时,梦也就到了结束的时候,我们也就开始醒来。但这样的醒来,并不那么容易和简单,我们会因为自己的积习和环境作用在醒来之后一次又一次重新睡去。我们要有这样的心理准备,真正的觉醒并非一蹴而就,而是自我从一个又一个阻碍我们继续成长的旧有模式中解放出来的过程。真正彻底的觉醒需要一生的时间,甚至更多。
能让自己醒来,并走上心灵成长之路的方法有很多,有宗教的、哲学的、科学的、艺术的、身体的、心理的、智能的、灵魂的……我们不排斥任何可以获得心灵成长的方式,并且鼓励每一个人探寻适合自己的方法,也欢迎大家分享自己的心灵成长之道。但我们相信,获得心灵成长的最有效方法就是通过生活本身,通过在每一个当下活出真正的自己。
当我们终于醒来,我们就会将我们的焦点转向更大和更广阔的画面,我们就会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就会变得充满热情、富有活力和创造力;我们会发现新的目标、迎接新的挑战、开始新的旅程。我们将满怀爱心和同情心,更具智慧与宽容,善于关心和体贴他人,自觉珍惜和保护环境,努力探索新的未知领域,创造更美好和光明的未来。
而追求心灵成长,就是为了活在觉察之中,为了感受和表达爱和感恩,就是为了去创造更多,去体验更多的喜悦,过一种富有意义、和谐而丰盛的生活。另一方面,对心灵成长的追求并不是要忽视或否定世俗生活,而是真正明白,在我们所追求的成功与名誉、权力与财富、安全与满足的背后,我们所真正渴望的是真我的实现,简言之,就是活出我们灵魂的特质——自由、真理、爱和喜悦。
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并不认为,心灵成长必然是一种痛苦的过程,或是为了到达目的地或回家而必须历尽挣扎的过程,而可以是一个游戏和享受人生的过程。
凯西精华要旨凯西的解读对人类的本性和灵性发展﹐给出了许多理论和模型。如人体的七个灵力中心(就是瑜珈所讲的七轮)﹐三层次意识(显意识﹐潜意识和超意识)﹐物质界三维体验(时间﹐空间和耐心)﹐等等﹐等等。但在进入完全了解凯西概念之前﹐有必要理清凯西哲学中的几个根本生活基石﹕
所有皆相联系﹐万物都是原一(AllIsOne)。
原一(Oneness)概念是凯西解读之出发点。有一次解读甚至建议那些有兴趣研究灵界法则的人士﹐先去化六个月时间理解原一法则﹐然后才有可能开始理解其余的课程﹗神秘论(Mysticism)的基础就是万物不同外表后面的同一﹐其意味着超出光明和黑暗﹐好与坏﹐内在和外部世界的区别﹐在意识的某处﹐所有极至都归于统一。凯西的解读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当我们体验过不同外表后面的同一后﹐我们的挑战则是回到万物世界﹐面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将同一的含义表现在我们的所说﹑所为﹑所想中。这引出了另一个基石。
生命是有目的性的(LifeisPurposeful)
解读告诉我们﹐生命有个中心的目的。作为原创能量(CreativeEnergy)的一部份﹐我们要将灵性生命带入物质世界。“使无限进入有限(makingtheinfinitefinite)”。灵性化并不是简单的脱离物质世界的缠绕﹐而是向物质世界注入灵的性质。
细化到每个人﹐大家均有个人的人生任务﹐或称灵魂目标(SoulPurpose)。每个人生来具有的才能﹑技艺﹑天资﹐使我们为这个世界的存在提供自己的特色。这种特色既能够提高自己的灵力觉醒﹐同时也为他人提供机会和帮助。凯西在给出生命解读时﹐经常给解读人通过提供个人生活宗旨(PersonalMissionStatement)来帮助他/她发现人生任务。
生活之路是快乐的冒险(ApproachLifeasanAdventure)
生活应是对真理的快乐的探索。他命名以他解读为基础的整体疗法医院为‘凯西探索和领悟医院’(CayceHospitalofResearchandEnlightenment)。医院因经济和合作问题解散后﹐他和他的支持者们沿用同样的理念建立起‘探索和领悟协会’(ARE)。解读反复强调我们只有通过将思想应用于个人生活中才能成长。仅靠说什么是无法使人相信的。他的解读经常强调说﹐人们应在发现解读信息对他有用后再相信解读﹐而这必须是通过个人的研究和应用才知晓。对那些想不通过艰苦的个人实践﹐直接跳到智能和领悟的人﹐“睡着的凯西”评论说﹕“将车放在马前面的马车是无法工作的﹗”(254-81)
富于同情﹐免除竞争(BeNoncompatitive,BeCompassionate)
没有任何东西比竞争能够更快地将我们从同一和灵魂目的处引向歧路。从这个意义上说﹐竞争并不是指在体育比赛中分数的高低﹐而是指将自己与他人比较﹐并设法超出的心态——一种痲痹灵魂成长的状态﹐是同情的反面。
同情﹐不是自上而下的怜悯﹐而是一种表现在他人面前的所有人皆一样得心境﹐是一种与他人有同样的感觉﹐并为这种状况的产生觉得有责任。同情同时也是为他人服务的心态——并不仅仅是感觉到大家相互联系﹐而是做一些有帮助的事情。凯西说﹕“获得到主面前——或有人称为天堂——的意识层次的途径﹐是由你曾经帮助过的人建起的”。
对自己负责(TakeResponsibilityForYourself)
没有人能代你解决你的问题。当然﹐我们可以寻求帮助﹐但根本来说﹐每个灵魂应对自己负责任﹐必须用自己的自由意志去选择和提高。这个自我负责的原则既是凯西整体疗法的基础﹐也是凯西灵性发展理论的中心。基督是路﹐是榜样﹐他无法救你﹐佛也同样﹐你必须自己选择走他们指出的路。
在凯西的那个时代﹐(我们当代也是一样)﹐这种信息与众人认识不合。指责别人是我们不幸的原因﹐常常是我们的自然选择。事实上﹐一个人需要很高的成熟度﹐才能看明白我们自己如何创造了自己的困境。解读说﹕“大家太习惯于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在指责别人上了——包括父母﹐政府﹐家庭成员﹐同事﹐路人。最好的方法是为自己的生活负起责任﹐发现内部和外部的可用资源去解决问题。这是痛苦的价值所在——寻找和发现回归之路。
(云思腾编译于“EssentialEdgarCayce”,byMarkThurston)
凯西和他的解读29
2005-07-2722:23:17
凯西的轮回转世观
Winston,Cui
2005-01-2512:33:53
轮回转世(Reincarnation)
1901年,24岁的凯西第一次的灵异解读是为自己的喉部毛病而做。但一直到1923年轮回转世(Reincarnation)的概念才由一位俄亥俄州的印刷商人的解读而被推出前台。有趣的是,经过仔细研究凯西的解读,这一概念早在1911年就在一个解读中提出过,但凯西和他周围的人对轮回转世根本没有认识,所以也没有人在意。自1923年后,解读从“身体解读”(PhysicalReadings)扩展到“生命解读”(LifeReadings)。到1945年,凯西共给出有近2000个生命解读,这样我们有了较丰富的信息和资料来讲述东方的观念——轮回转世。
什么是轮回转世?就是我们每个人通过一系列的人世经历和体验,以达到灵魂的发展和完善。凯西的解读并没有给我们以任何人与动物之间的转世。这一点与佛教的观点不一样。解读说人的灵魂自始至终进入人类的身躯。
解读中有一个基本的概念需要认同的是,我们每个人并不是指我们的这个物质世界的身体;甚至不是这个身体有一个灵魂;我们根本就是不灭的灵魂体,是原创能量(CreativeEnergy)的一部分,在这个三维空间和时间里使用这个身体,去经历、去学习,以使我们每个个体满足与原创能量(或上帝、梵、道、佛)合一(Oneness)的需要和目的。作为灵魂,我们来到这里,利用这个身体去认识我们的原有属性、完善自己。关于灵魂的起源、经历和最终命理(Destiny),在关于灵力修行(SpiritualGrowth)里会有详细讲述。
从解读的观点来看,我们每个人并不是被动地照著写好的剧本扮演角色(虽然有时候可以这么去看以便理解),但实际上我们都主动积极参与我们的每一个生命历程。而这一历程是由报应(Karma)、自由意志(FreeWill)、宿命(Destiny)和恩典(Grace)交织而成!
关于报应律(LawofKarma)
一提到轮回转世的报应律,大多数人的理解是我们面临的困难、经历的亲属关系是我们的“报应”。“报应”一词非常中性,不像我们日常生活中多有贬意。在梵语中,Karma一词的解释是“作为,行为或行动(work,deedoract)”;它被解释成“因果”。尽管解读同意这种说法,但最引人注目的却是他独特的解释:报应可以简明地定义成一种记忆!报应并不是从类似于“平衡表”里的一堆债务(这些债务来自于我们过去或前世的错误和罪过),需要我们去偿还;而是一个我们潜意识汲取和利用于现世生活的信息源!报应就是记忆!这些记忆存在于我们非显意识里并且施影响于我们的各种能力、正确或错误的决定、与他人的关系。
例如,一个人某一世深受另一位的欺侮并因此含有深深的愤恨逝去,极有可能这一世,他们决定一起解开对他们成长不利的这个结,这样他们可能以夫妻、父子、同事等关系出现。但是他们深藏在潜意识中的情结不断地影响他们的判断,无理由的猜忌、不满、不信任不断地浮现,于是危机出现了,双方都在想为什么是自己的“报应”,去遇到这么个人!如果某人以原谅和关怀对待危机,那么潜意识的记忆对他不再起作用,因为爱的恩典已将其改变;反之,以打击、迫害或其它非道德手段去解决危机,那么你的任务失败,更多的愤恨和恐惧储存在潜意识中。这就是中国人常说的“冤冤相报”的结果。在凯西的解读报告中这类的例子很多。
报应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但是不管正面负面,这些都是我们成长的机会。逃避和推脱是没有任何益处的。可以肯定的是,潜意识的记忆对我们的思维、行为、选择、甚至长相都有重要的影响。但是,我们的自由意志永远在我们的手中。
关于转世的时间
虽然有许多灵魂转世研究人员,收集到许多灵魂立即转世的例子。但凯西的解读中却鲜有这样的例证。往往是,一个人死了以后,这个灵魂有机会回顾包括刚刚经历的一生和前世的所有事件、思想、行为,这些记录就在你的潜意识中,也存在于Akashic档案(或称生命之书,BookofLife)中。(解读有关于Akashic档案的描述和解释请按这里http://edgarcayce.org/about_ec/cayce_on/akashic/index.htmlhttp://edgarcayce.org/about_ec/cayce_on/akashic/index.html)。然后,灵魂有机会决定自己还需要学习/修练的,以称为更完美的个体。当时机来临,灵魂再降生于世。总的来说,灵魂是集体转世,我们选择我们的出生地点、父母、兄弟姐妹、甚至伴侣和孩子。我们自己决定采用男生或女生去经历这次转世。这些选择的的目的非常明确:最大可能地完成你的学习目的。而最高的目的是完全地表现你的爱,无论是面临如何困难和挑战!而任务完成与否,取决于我们用与生俱来的自由意志作出的选择!
在解读中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身体出生和灵魂出生并不总是同时,有时候有不小的时差。
解读#275-25
问:给出这一世在1913年1月17日的确切出生时间?
答:好的,说道时间,从身体出生到灵魂出生有30到35分钟的间隔
解读538-36指出,538的身体出生时间是早晨7:58分,而灵魂降生的时间是下午3-4点。相差7-8个小时。
关于自由意志(FreeWill)
我们的自由意志决定了我们的选择。有了它,我们可以把生活的挑战转变成踏脚石,以助我们成长完善;另一方面,滥用它,我们也会将挑战变成绊脚石,使我们踉跄摔倒。无论那一方面,我们收获自己播种的果实,或甜蜜或苦涩!需要注意的是,我们遇到的生活的种种挑战或难题,也恰恰是我们自己以前播种下的!
关于转世的一个有趣现象是,你以前的才能和天分并没有丢失。如果你周围有人几乎不费力地掌握绘画、音乐或写作的技巧,或对机械、天体有浓厚的兴趣,经常是他以前在那一方面曾有过成就或下过功夫。我们每个人经过许多人世,或许在许多方面有著天赋,但我们选择的生活地点、环境、人文关系和态度帮助我们展现出某些特定方向的天分,这样最大可能地符合我们今生的生活目的。
关于遭遇自我(MeetSelf)和群体转世(KarmicGroup)
遭遇自我这是凯西解读中关于人与人之间所谓“报应”的一个非常有挑战性的概念。解读指出人与人并没有所谓“报应”,报应只存在于自己的记忆中,是一个自我报应!当我们每每遇到让我们讨厌的人的所作、所想、所说,让我们发怒生气而奋起反击时,这些让我们讨厌的往往正是我们自身的一部分!它通过我们每天遭遇的人物、事件,让我们有机会看到自己,遭遇自我,挑战/培养我们的耐性、爱心。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动态的遭遇自我。当你某一天看到所有人心中有爱、有佛、有主、有神,那么恭喜得道!否则的话,下一世是免不了还需再走一遭红尘。
尽管我们的报应基本上是我们自己的,但是我们却常常为一些特定的个人和小圈子所吸引,这些个人和小团体是那些最大可能的一些人提供给我们所需经历的环境和关系。同时,他们也为我们所吸引,因为他们也有同样的“报应性”的记忆。这样,非常有趣:我们每个人为自己也为对方提供遭遇自我的环境。而我们的选择则决定了我们的生活经历。
这些以家庭关系、工作关系、以及文化和社会关系、甚至是民族关系都是群体转世的现象。解读说我们从不会无原无故遇上某个人,也不会没理由的对某人有初遇情结(无论正面、负面)。所有这些关系均是动态的、进行中的学习和经历的过程。
以上几点,均是几点关于转世的基本点。而其中心则是每一个灵魂都在经历著我们以前选择的结果,遇到自己。圣经中对这一规律表达为“你播种什么,收获什么(Whatyousow,youmustreap)”;另一种说法是“同性相吸(Likeattractslike)”,或者称“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因果报应规律。但根本上来说,这些经历均是为了我们的成长,而这些经历也均是我们自己所制造的。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无法完全搞清楚为什么我们陷入一些特殊事件或状态中。但想想看,找出原因似乎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应付。假设两个人都丢了工作,一个人化大量的时间精力去怨单位、怨同事、怨家庭、怨自己;而另一个人则将其看成是一个新开始的机会。他们对同一事件的不同反应决定了他们将要面临的经历。
转世不仅仅是属于东方的概念,而存在与世界各大宗教的教义中。这一概念帮助我们对每一个人的经历应抱有理解、同情和怜惜。它让我们重新思量我们的生活目的。但是要注意到,并不是每个人都同意和理解这个转世再生的概念。智慧的人们这是把他看成一个帮助自己理解生活意义手段。凯西的解读这么说:“在学习中,要明白自己的方向去找到自己生活过的地方,死后埋在祖母的花园中的樱桃树下,并不能让某人成为一个好邻居、好公民、好父母!但是,去知道因恶意的言语而让自己为此而受苦,并且现在可以改正过来,这才值得!”解读#5753-2
推荐阅读:
生命多世(ManyMansionsbyGinaCerminara)
“一条大河”的“哲学”一章(ThePhilosophyofThereisariverbyThomasSugrue)
EdgarCayceonReincarnationbyJessstearn
(以上凯西解读与新时代思想非常吻合,值得推荐细读!)
关于更多凯西资料:http://buddha.cnmini.net/articlelist.php?id=11http://buddha.cnmini.net/articlelist.php?id=11
50多年以前,物理科学中发生了奇怪的事。在从事这门科学的人们当中,突然出现了许多有关空间、时间以及有关心与物的全新看法,这些看法稀奇古怪、令人惊讶。只是到了今天,这些看法才开始波及大众。那些使物理学家们好奇并激发了他们灵感的看法现在终于引起了公众的注意。公众在此之前从未想到,人类思想中已经发生了一场大革命。新物理学已经成年了。
本世纪头25年,有两个重大的理论——相对论、量子论——被提出来。20世纪的物理学大部分就是从这两论中生长出来的。但新物理学很快就显示出,它并不仅仅是物理世界的一个更好的模型而已。物理学家们开始意识到,他们的发现要求对实在的最基本方面作出全新的界定。他们于是学着以完全出人意料的、全新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而这些方法似乎是违背常识的,它们更接近神秘主义而不是接近唯物主义。
这场革命的成果只是到了现在才有哲学家和神学家来采摘。许多普通的人,在寻找他们生命背后更深一层意义的过程中,也发现他们对世界的信念与新物理学很合拍。物理学家的看法甚至在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当中也获得了同情,特别同情物理学家的是那些主张对问题要作整体论研究的人。
我主讲了若干次关于现代物理学的讲座、讲演,发现人们越来越觉得基础物理学正指引人们重新评价人以及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宇宙是如何起始的又会如何结束?什么是物质?什么是生命?什么是精神?这些关于存在的深刻问题并不新鲜。新鲜的是,我们现在可能已处在解答这些问题的边缘了。之所以会有这样令人吃惊的前景,是因为近来物理科学出现了某些令人轰动的进展。此处所说的物理科学,不仅是新物理学,而且也有其近亲——新宇宙学。
我们头一次可以对整个宇宙进行统一的描述了。宇宙是怎样诞生的?这个谜是科学的最基本而又最令人生畏的问题。没有超自然的输入,宇宙能诞生吗?有一古老的看法认为,“无中不可能生有”。量子物理学似乎已在这一论断上打开了一个缺口。物理学家们现在谈论着“自创造的宇宙”,即一个自发地爆发形成的宇宙,象有时在某些高能过程中从不知何处爆出的亚核粒子一样。这种理论的细节是否正确?这个问题并不怎么重要,重要的是,现在有可能为万有的创生设想一个科学的解释了。难道现代物理学已把上帝完全取消了吗?
本书不是谈宗教的书。本书谈的是新物理学对以前属于宗教的问题产生的影响。我尤其不想讨论宗教体验或道德问题。但本书也不是一本纯科学的书。本书是关于科学及其广泛含义的书。因而,本书不可避免地必须在这里或那里详细地解释一些技术性问题。但我并不想声称书中所涉及科学的讨论是成系统的,或完整的。读者不必害怕,书中不会有令人心烦的数学或一串串的专门术语来折磨读者。我已尽可能地避免使用技术术语。
本书主要是面向普通读者的,包括无神论读者和宗教教徒读者,这些读者都是以前没有科学知识的。然而,我希望本书也包含有一些具有真正学术价值的材料。我尤其认为,最近的关于宇宙学的工作并没有受到哲学家和神学家的注意。
本书的主题是我所谓的四大存在问题:
为什么大自然的规律是现在这样的?
为什么宇宙是由现在组成它的各种东西所组成的?
这些东西是如何起始的?
宇宙如何获得了组织?
在本书将近结尾时,对这些问题的试探性答案开始显现。这些答案是以物理学家对自然的看法为基础的。这些答案或许全错了,但我相信,物理学确是处在提供这类答案的独特地位上。我认为,与宗教相比,科学能为人指出一条更为确切的通向上帝的道路。或许这样的想法有些古怪。无论正确与否,科学实际上已进展到这一地步,它可以认真地解决从前是属于宗教的问题了。这一事实本身就显示了新物理学的深远影响。
尽管我自始至终地努力摒除我自己的宗教观点,但我对物理学的阐发不可避免地是属于我个人的。毫无疑问,我的许多同事会强烈反对我所试图引出的结论。我尊重他们的观点。本书不过是某一个人对宇宙的看法而已,对宇宙的看法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我之所以要写这本书,是因为我相信人在世上看到的东西很有限。
全书下载:http://soulhi.com/hi/modules/newbb/viewtopic.php?topic_id=24&post_id=52#forumpost52http://soulhi.com/hi/modules/newbb/viewtopic.php?topic_id=24&post_id=52#forumpost52
《上帝与新物理学》的作者保罗_戴维斯,英国物理学家,UniversityofNewcastleuponTyne的理论物理学教授,主要研究现代宇宙学,写过好几本很受欢迎的有关宇宙学的普及读物。
网上部分书评:
《上帝与新物理学》一书,涉及很多宇宙学方面的问题,但主要谈的是现代物理学的进展对宗教教义,尤其是基督教教义的影响。作者说:“这不是一本谈论宗教的书。本书谈的是新物理学对以前属于宗教的问题所产生的影响。”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没有科学的宗教是盲目的,没有宗教的科学是跛足的。”在人类文明史的长河里,科学与宗教一直在斗争中发展。特别是西方的科学,正是在与宗教的激烈斗争中,才迅速发展起来的。有人认为,中国科学从近代开始落后的一个原因,可能就是中国的科学工作者太缺乏宗教精神,不愿追寻自然和宇宙的本质问题,因而虽然心灵手巧、很有技能,却难以发展出现代科学。这种看法是否有道理,还有待于科学史学家的论证。不过,正确处理科学与宗教的关系,对物理学的学习还是有很大帮助的。
本书的前言中,作者提出,近年来,“科学已经进展到可以人证地解决以前是属于宗教的问题的地步了”。在接下来的十七章中,作者以优美流畅、引人入胜的文笔,介绍了新物理学对宇宙创生和终结、时间、生命的本质、意识、自我、自由意志、决定论等一系列问题的研究进展。
这虽然是一本科普书,却包含了一些具有真正学术价值的材料,涉及很多奋战在科研前线的科学家正在思考、解决的问题,很值得一读。
作者是一位研究宇宙的物理学家,以上帝为关键词说开,其实是大杂烩。谈及我们常常思考的诸多方面。其实许多困惑并不只是我们才有,前人也一样。但这些问题在从前属于上帝,而现在我们则更愿意相信它们会属于物理,其中有一些已经进入了物理学家的严肃思考。在这些难以捉摸的问题上,本书没有陷入空洞无据的形而上思考或者文字游戏,但也没有不尊重哲学与信仰。其讨论虽未有详尽展开,但提供了现有的主流思路,可谓货真价实。
第一推动丛书里面,这本《上帝与新物理学》是最好的之一。它探讨了灵魂,命运,创世……这些论题在神学和科学中的不同解释。
物理学家与上帝一直有着密切的关系。如一首经常被引用的诗:自然及其法则在黑夜中隐藏,上帝说,要有牛顿,于是一切顿成光明。这是亚历山大_蒲柏为牛顿写的墓志铭。在许多物理学家看来,物理学是一种寻找宇宙终极规律的学说,是一种给上帝把脉的学说。爱因斯坦说:“我想知道上帝是如何创造这个世界的,我对诸种现象并不感兴趣,我想知道的是他的思想。”当然,物理学家对上帝的态度与神学家不同。有一个故事是关于泡利的。泡利在物理学界一向以挑剔闻名,他目光敏锐,一眼就能发现新理论中的症结,很少有人没有遭到过泡利的嘲讽。如果泡利对一个新理论说:这居然没有什么错,那就是很大的赞许了。泡利死后去见上帝,请求上帝透露他的宇宙设计方案,听完上帝的述说,泡利就说:这居然没有什么错。(《可怕的对称》,42页)对于伟大的真正理解不在于对它顶礼膜拜,而在于与它对话。
在一般人看来,科学家是一些在实验室里爬来爬去的人,除了公式数据什么都不关心。这样的科学专家当然存在,而且为数众多。杭之在《一苇集》中说到的技术专家,马尔库塞说的《单面人》指的就是他们。但是,大师级的物理学家则不同。本世纪的大物理学家差不多都是哲学家,这固然是因为现代物理学已经深入到物质的本性、宇宙的由来等从前的哲学或者神学领域,也是由于这些大师级物理学家本身就与专业机器人意趣大异,他们在致力于科学研究的同时也注视着生命本体,关注着人类的生存、幸福和未来。甚至,他们的物理学研究也是这些关注的体现。他们所谈的上帝并不仅仅象征着自然的终极真理,也隐喻着人类的归宿。物理学只需要工具理性,但物理学家则不乏价值理性。
伽利略曾说:“圣经告诉我们如何上天堂,而不是天堂如何运行。”由此伽利略开辟了近代科学的思想源头,他不再理会物体为何下落,开始研究物体如何下落,把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明确分开。给伽利略平反的教皇保罗二世说:“圣经并不想告诉我们天堂是怎样造成的,而是要告诉我们一个人如何上天堂。”(《心灵》1986年1月号)他的意思是说,只有工具理性的科学并不能保证人类获得幸福,幸福属于精神领域,仍应由宗教掌管。现代物理学家保罗_戴维斯说:“与宗教相比,科学能为人指出一条更为明确的通向上帝的道路。”(《上帝与新物理学_前言》)他的意思或许是,如果没有工具理性,价值理性并不能给出一个好的答案。如爱因斯坦说:“没有科学的宗教是盲目的,没有宗教的科学是跛足的。”对于人类的生存意义、人类的幸福,大师级物理学家与宗教家有同样的追求。
(说到此处,想起中国下一代的教育问题,很多人认为学习要专一,要从一而终,恨不得三岁时就把孩子的专业定下来,让他只学这一门,哪怕他在其他方面是白痴。所以我们在高中时就把孩子分成文理科,一心想让孩子成为专业机器人。这种教育只能培养单面人,而不可能造就大师。如果中国下一个世纪能有大师级物理学家出现,那绝不是这种教育的成功,而是反抗这种教育的成功。这是题外话。)
“什么是生命,什么是精神,什么是物质?”物理学已远远超越了无生命物质的领域,深入到物质世界的各个层次。精神问题看似离物理学很远,但是,“一直走在各种学科之前的物理学现在正对精神问题越来越倾向于肯定;而生命科学则走在上一个世纪物理学的路上,现在正试图完全取消精神。”(《上帝与新物理学》,9页)由于量子力学,主客体之间的界限不再截然分明,甚至许多物理学家相信,不存在独立于观察者意识之外的客观世界,世界是我们观察到的世界。而物理学规律也不再是对客观世界的客观反映,而是我们对我们观察到的世界的一些描述方式。当然,把量子论简单地理解为精神对物质的反作用则纯粹是一种误解。
保罗_戴维斯这部《上帝与新物理学》讲述的就是一个物理学家从现代物理学的角度对于从前由哲学和神学讨论的问题的看法。保罗_戴维斯讨论了科学与宗教、宇宙的起源与终结、精神、灵魂、自我、自由意志与决定论和物理学家心中的自然等问题。这些问题由哲学家讨论,必然充满许多空玄的概念,诸如在与不在之类。由物理学家处理,则处处以物理学理论为根基。令文科人士别开生面,令理科人士感到亲切。
人类正在走向一个新的时代一一一个心灵成长的时代。
整个世界都因为这伟大的希望而沉重了。
我们这个时代的真相之一就是,外在成就与内在心灵对于人类的生存同等重要。但现代人却过度追求外在成就而忽略了内在心灵的那一面。整个人类因之陷入了一个精神的痛苦期。这种精神痛苦的最强烈的表现,就是现代文化所特有的烦躁和焦虑,以及个体失去生命立场之后的虚无感一一精神上的真空。
全世界的人都在心里深深渴望彼此连结。也正是这种需要连结的迫切性,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以最快的速度在进行着重新的整合。
随着上世纪60年代的西方人类潜能运动的崛起,东方古老的智慧也受到了重视,在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下,人们开始从心理学、人文学、社会学、哲学、医学、禅学等领域,从肢体、心灵、思想、情绪、精神各个不同的角度来探索人类心灵的发展,并且运用到人类生活的各个层面:个人、事业、婚姻、家庭、人际关系上。
宇宙的八度音程(sfzhou译自PrismofLyra)
第一密度在这一密度中存在点的,物理上的觉知,其频率水平是最基本的。她为原子和分子的创造提供物质和能量。从这一密度开始,基本生命形式譬如矿物和水,都一直在运转着。人类自身也含有这种频率,她组成了最基本的基因密码。
第二密度在这一密度中存在线的,生物上的觉知以及物种本体的发展。这一密度振动所表达的意识不具有自我认识。植物和动物王国内的绝大多数物种存在于此,然而它们的出现依赖于许多附加因素,包括自我意识的缺失。
第三密度在这一密度中存在空间的觉知,本我,个性的发展以及集体身份的丧失。在保持当下意识的同时,能回忆过去,察觉未来。这是人类出现的密度。这种密度的振动会造成割裂的假象,因此是对觉醒的挑战。当前人类正处于从第三密度进入第四密度的转换中,人类因此正在经历许多快速的变化。这一频率是最大程度从整体中分离的频率,但是人类亦是在这一密度中学习许多关于合一的课程。海豚和鲸鱼目前同时存在于第三和第四密度中,(那些处于第三密度的)正和人类一起经历这伟大的转换。
第四密度这一密度包容空间的觉知,超意识,在保有自我意识的同时重新整合集体身份。随着振动的加强,人类对过去,现在,将来的感知更加流畅,介入多重维度和多重密度实相的能力也得到提高,而保持负面定向的意识变得更加困难。目前在地球上,第四密度和第三密度发生部分重叠,从人类的角度,这可以解释当今反对分裂假象,要求联合,和平和无条件给予爱的呼声日益高涨的现象。(在这一密度中)个人实相的振动频率正在提升,因此将以更为迅速和强烈的方式面对个人问题。
第五密度这一密度存在不被线性时间束缚的作为集体身份的“我”的觉知。意识将唤醒自身的遗产,这是智慧的密度。当内在的意识被唤醒时,他们很想与那些仍处于较低密度的人们共同分享(这些智慧),有许多这一密度的生命体选择成为其他人的导师。一个第五密度的生命体开始记起意识的家族并与之融合。这是第一个没有物质实体的密度。注:从第五密度到第七密度的转换没有明显的分别界限,因为这些密度的定向是非物质实体的,许多都是融合在一起。
第六密度在这一密度中觉知即维度本身。她经常被称为基督意识,因为她展现了同基督或佛陀相同的频率。从这一密度开始,全体记忆被唤醒,生命体与其是为自我负责,更是为集体负责。对自我的发展与对集体的发展相同而合一。
第七密度在这一密度中存在作为集体-矩阵身份和多重维度体验的觉知(社会记忆复合体)。这是合一或整合的频率,该频率的振动在身份中融合并成为集体良知的整体。他们磁化在其他频率中的生命体,并为他们自然地流向整合提供机会。(社会记忆复合体)一旦达到临界质量,他们将穿越天琴棱镜(从我们的视角看,它会是一个黑洞出口)(在天琴星座可能存在一个巨大的黑洞,译者另注)到达下一个八度音程,在那里另一个征程等待着……
我荣幸地阅读了穆迪博士的《生命之后的生命》的校样。这位年轻的学者能够将他的研究发现写成此书,使广大读者得以了解这一新的研究,他的这种勇气令我敬佩。
在过去的二十年中,由于我一直从事晚期病人的治疗工作,我越来越关注死亡现象本身。我们已经对濒死过程有了许多了解,但我们仍然对有关死亡时间和当病人被宣布临床死亡时的经历存在着许多的疑问。
穆迪博士书中的研究将会使许多人受到启迪,并印证了两千年来人类世代相传的信仰──这就是死后生命。虽然他并未宣称他已研究了死亡本身,但他的研究清楚地表明,濒死经验者被宣布临床死亡后继续存在对他周围环境的感知。这与我自己的研究发现极为相似。在我自己的研究中,死而复活的病人的陈述与我们所想象的正好相反,并且经常使一些博学的、知名的和有成就的医生惊讶不已。
所有这些病人都有飘浮出他们的身体、同时有一种极其宁静并与宇宙融为一体的感觉经历。大多数人感觉到有另一个人帮助他们转入另一种存在状态。他们大多受到自己所爱的在他们之前去世的人、或是他们宗教信仰中的宗教人物的迎接。当我准备将我的研究写成文字时,我读到了穆迪博士的这本书,这使我受益非浅。
穆迪博士将不得不准备面对许多的批评。它们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任何敢于在被视作禁区的领域中进行研究的人总会激怒一些教士。某个教派的一些宗教人士已经对象这样的研究进行指责。有一位教士将它说成“兜售廉价的恩典”。另一些宗教人士只是觉得死后生命的问题仍应作为一个盲目的信仰,无需任何人对其置疑。第二类对穆迪博士的书作出反应的人是科学家和医生。他们会认为这种研究是“不科学的”。
我认为,我们的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发生巨变的时代。我们必须有勇气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必须承认我们现有的科学工具对这些新的研究已经不适用了。我想这本书将会给思想开放的读者以启迪,并使他们获得希望和勇气去探索新的研究领域。他们将知道穆迪博士的发现是真实的,因为他是一个真正的、诚实的研究者。这也得到了我自己的研究和其他极其严肃的科学家、学者和一些教士的证实。他们勇于进入这一新领域,他们希望自己所做的努力对那些需要了解而不是相信的人们有所帮助。
我愿将此书推荐给任何一个思想开放的人,并对穆迪博士发表此书的勇气表示祝贺。
伊丽莎白_库伯勒_罗斯
由于本书的作者是一个人,自然它会反映出作者的背景、观点和个人偏见,所以,尽管我已试图尽可能的客观和正直,然而有关我个人的一些情况也许会在你判断书中一些非同一般的陈述时有所帮助。
首先,我从未有过濒死经验,所以我并非是在将我自己的经历的第一手材料呈现给读者。同时,在此基础上,我无法绝对客观地陈述这些材料,因为我个人的情感已融入这一研究工作。在我调查如此众多的有关奇妙的濒死经验的案例时,我几乎觉得我自己在经历这些奇妙的经验。我只能希望这一态度并未削弱我的研究的理性和公允。
其次,我并不十分广泛了解各种有关超常和神秘现象的材料。我这么说并不是想贬低它们,我相信对此更广泛的了解会增进我对自己的研究对象的了解。事实上,我现在正试图更加仔细地研究这些材料,以便了解其他人对我的发现的研究有何进展。
第三、有关我的宗教信仰需要作些说明。我的家庭
属于长老会教派,但我的父母从不将他们的宗教信仰或观念强加给孩子们。在我的成长过程中,他们总是试图鼓励我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并且为我提供各种机会。所以,我长大后所信仰的“宗教”并不是一套固定的信条,而是对精神的和宗教的信条、教义和问题的关注。我相信人类所有伟大的宗教都告诉我们许多真理,我也相信我们之中没有人能对宗教论述的深奥而基本的真理作出全部回答。就教派组织而言,我属于卫理会教派。
第四、我的教育和职业背景有些繁杂。我在弗吉
尼亚大学研究生院学习哲学,于1969年获哲学博士。我在哲学领域中特别感兴趣的是道德、逻辑和语言哲学。在北卡洛莱纳东部的一所大学教授三年哲学之后,我决定去医学院,我想成为精神分析学家,并在一所医学院里教授医学哲学。所有这些职业和经历都有助于我进行这项研究。
我对这本书的希望是它有助于人们对一个一时之
间广为人知而又十分神秘的现象产生兴趣,同时有助于产生一种对此表示进一步接受的公众态度。因为我坚信这一现象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不仅对于许多学术和实践领域──尤其是心理学、精神分析学、医学、哲学、神学和宗教界──而且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方式也是如此。
让我在一开始就说,基于我在后面将要解释的理
由,我并不试图证明存在死后生命。我也不认为现在有提供这样的证据的可能性。部分由于这个原因,我在书中避免使用真实姓名,并且略去了陈述中的某些具体细节,但并不更改内容。这是必要的,不仅为了保护有关个人的隐私,而且在许多情况下,首先是为了征得有关个人将其经历出版的同意。
有许多人将会发现,本书中有许多陈述是难以置信
的,他们的第一个反应是将书随手扔掉。我没有任何理由责备他们;几年前我也会这样做。我并不要求任何人仅仅因为我个人的权威而接受并相信这本书的内容。的确,作为一个逻辑学家,我尤其不愿要求别人这么做。我所要求的只是持怀疑态度的人自己通过思考作出判断。我多次反复提出这一要求。在愿意接受我的观点的人中,有许多人最初也持怀疑态度。
另一方面,一定会有许多人读完此书后会感到极其欣慰,因为他们明白了自己并非是唯一有此经历的人。象大多数濒死经验者一样,他们只对少数几个信得过的人讲过,而向其他人隐瞒他们的经历。我只能对他们这么说:我的希望是,这本书也许能给你更自由讲话的勇气,因此,有关人类灵魂的问题的一个极其令人感兴趣的方面会得到更清晰的阐明。
第一章:死亡现象
死亡是怎么回事?
自从人类诞生,人类就不断向自己提出这个问题。在过去几年中,我曾有机会在众多的听众之前提出这个问题。这些听众包括心理学、哲学、社会学的学生、宗教人士、电视观众、市民俱乐部和医学界的名人。这一话题激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极大兴趣。
尽管人们对此感兴趣,然而,我们还是很难谈论死亡。至少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根本的心理学和文化的原因:死亡被认为是禁忌。我们感到,也许只是潜意识地,以任何方式接触死亡,甚至是非直接的,都会使我们面对我们自身的死亡,使我们与自己的死亡靠得更近,使它显得更真切更容易想象。比如,大多数医学院的学生,包括我自己,在进入医学院,第一次参观解剖实验室时,与死亡遥遥相对,都会有一种强烈的不安感。拿我自己来说,产生这种反应的原因现在看来很显然。回忆当时的情景使我想起这种反应完全不是对我在那里看到的人体标本的那个死者的关心,虽然这种想法也出现过。我在桌上看到的是我自己必然死亡的一个象征。在某种程度上,也许只是在潜意识中,在我头脑里有过这种想法:“这也会发生在我身上。”
同样,谈论死亡可以看作是心理学意义上的另一种间接的接触死亡的方式。无疑许多人觉得谈论死亡实际上是在头脑里想象死,以此使它离我们更近,使人不得不面对自己最终毁灭的必然性。因此,为了避免我们遭受心理创伤,我们就设法尽可能地躲避这个话题。
第二个难以讨论死亡的原因更复杂,它是由语言本身的特性造成的。总的说来,人类语言的词汇与我们由自己的生理感觉经历过的事物相对应。但死亡,它在我们大多数人的意识经验之外,因为我们中大多数人从未经历过死亡。
如果我们要谈论死亡,那么,我们必须抛开社会禁忌和由我们自身的无知造成的根深蒂固的语言困境。我们常常最多只能用委婉的比喻来谈论它。我们将死亡或濒死比作我们经验中较为愉快的事物和我们所熟悉的事物。
也许这类比喻中最普遍的是将死亡比作睡眠。濒死,我们告诉自己,就象入睡。这种说法在日常生活中的思维和语言中随处可见,在各个时代、各种文化的记载中也是如此。甚至在古希腊人时代,它也极为常见。比如在《伊里亚德》中,荷马把睡眠称作“死亡的姐妹”,柏拉图在他的对话录《申辩篇》中,借他的老师、刚被雅典陪审团判处死刑的苏格拉底之口,说出了以下的话:
‘现在,如果死亡只是一种无梦的睡眠,’它就一定是一种奇妙的收获。我想如果让任何人将沉睡无梦的夜晚挑出来,然后将它与他一生中所有其他的日日夜夜相比,在经过考虑之后说出,他的一生中有多少日日夜夜比这一夜更美好、更愉快,我想……[任何人]会发现比起那一夜来,这些日日夜夜寥寥可数。如果死亡也是如此,那么我想把它叫做收获,因为如果你这么来看待整个时间,你可以将它看成不过是一夜的时间。
这种相同的比喻在我们现代语言中也可以找到。比如“让它安眠”这个词。如果你将你的狗送给兽医,告诉他让它安眠,一般在这里的意思和你把你妻子或丈夫送到麻醉师那里说同样的话的意思截然不同。有些人更喜欢另一个不同的但有关联的比喻。他们说,临死就象遗忘。当一个人死了,他就忘了他所有的悲哀;所有的痛苦和烦恼的记忆都被抹去了。
虽然这些比喻古老而又随处可见,但“睡眠”和“遗忘”的比喻一点都不能使我们得到安慰。每一种比喻都是同一论断的不同表述。尽管它们以更婉转的方式告诉我们,但事实上都告诉我们死亡就是意识经验的永远的终结。如果真是这样,那么死亡真是一点都没有令人感兴趣的睡眠和遗忘的性质。睡眠是一种生活中积极的、人们所需要的经历,因为睡眠之后人们将醒来。一夜安恬的睡眠使人们在白天更愉快、更精力充沛。如果睡眠之后不再醒来,睡眠就不可能再有什么益处。同样,意识的终结不仅意味着所有的痛苦记忆的终结,而且意味着所有愉快记忆的结束。所以,分析的结论是这两种比喻都不能在我们面对死亡时给我们任何真正的安慰或希望。
然而,还有一种观点,它并不认为死亡是意识的终结。根据这种观点,也许更具古老传统,人类的某些方面在躯体失去功能、最终毁灭之后幸存下来。这种不灭的部分有许多称谓,如精灵、灵魂、思想、心灵、精神、自我、存在和意识。不管它叫什么名称,这种人在死后进入另一种存在状态的观念是最为古老的人类信仰之一。考古学家在土耳其发现了十万年前尼安德特人的坟墓。考古学家发现,尼安德特人将死者埋在花棺中,这表明他们也许将死亡视作一种庆祝的情形──死者从这个世界向另一个世界的转移。事实上,全世界早期坟墓遗址都表明,古人具有死后续存的信仰。
简而言之,对于死亡性质的问题我们面前有两个相反的回答。这两种观念自古代就已出现,但时至今日这两种观念依旧广泛地为人接受。有人说死是意识的终结;也有人同样相信死亡是灵魂或心灵进入另一个世界的通道。在下面我不希望以任何方式否认任何一种回答。我只希望对我个人进行的研究作一个报告。
在过去几年中,我遇到了众多的经历过我所谓的“濒死经验”的人。最初是由于巧合。在1965年,那时我在佛吉尼亚大学学习哲学,我遇到了一个医学院的精神分析学教授。起初,我为他的热情、善良和幽默所打动。后来我听说了他的独特经历时,我大吃一惊。那就是他曾经死过──而且不止一回,他死过两回,前后相隔十分钟──他讲述了当他“死了时”所发生的极为奇妙的经历。他曾对一些感兴趣的学生讲过他的故事,我就是那时听到的。这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但由于我对有关知识几乎一无所知,无从对这种经历作出判断。
几年之后,在我获得哲学博士之后,我在北卡罗莱纳东部的一所大学教书。在一堂课上,我让我的学生阅读柏拉图的《斐多篇》,其中论述了永生问题。在我的讲课中,我强调了柏拉图阐述的其他信条,但并未着重于死后生命的讨论。一天,有一个学生下课之后留下来,他问我是否我们可以讨论一下永生的问题。他对此很感兴趣,因为他的祖母在一次手术中“死过”,并经历了一次非常奇妙的经验。我要他讲给我听。使我吃惊的是,他所说的几乎和几年前那位精神分析学教授描述的经历完全一样。
这时,我对这样的案例的寻找开始变得更为主动。我开始在我的哲学课上提及有关人生理死亡后续存的书籍。但我小心地不提及这两例死亡经验。事实上,我采取了一种等待观望的态度。如果这样的经历极为普遍,我想要是我在哲学课讨论中提起这两个死后复活的话题,对这一问题表示出兴趣、并且等待的话,我大概会听到更多的这样的经历。使我惊讶的是,我发现每个大约三十个人的班级中至少有一个学生课后会来找我,告诉我他所知道的濒死经验。
自从我对此发生兴趣,使我惊讶的是,这些经历极为相似,尽管这些人的宗教信仰、社会阶层和受教育程度截然不同。到我1972年去医学院时为止,我已经收集到了数量可观的有关这种经历的材料,并且我开始向我医学界的熟人透露我正在从事非正式的研究。最后,我的一个朋友说动我向一个医学协会做一次报告,随后是公开的讲座。我又一次发现,每回作完报告就会有人来告诉我他自己的濒死经验。
随着我对此感兴趣更广为人知,医生们开始把我介绍给那些死而复生的人,他们告诉我自己非同寻常的经历。还有一些人在读了有关我从事的研究的报道之后写信给我,向我描述他们的濒死经验。现在,我知道大约150例这样的案例。我研究过的濒死经验分为三种明确的类型:
被医生认为、断定或宣布为临床死亡之后又复活的人的经历。
因发生事故、或严重受伤或疾病而极其临近生理死亡的人的经历。
现已去世、但在死前曾向如今依然活着的人讲述过,再由这些在世者向我描述的濒死经验。
当然我已从150个案例中的大量材料中作出选择。有些选择是有目的的。比如,虽然我发现第三类报告与前两类的报告相吻合,但我还是出于两个原因将其中大部分舍去了。首先是因为这样可以将众多案例减少到有助于进行研究的数量,其次是这能使我尽可能地仔细研究第一手的报告。因此,我对大约五十个濒死经验者进行了详细的访问。其中,第一类案例(确实发生过临床死亡)当然比第二类案例(死亡只是一掠而过)更具有戏剧性。事实上,无论什么时候我给公众做有关这一现象的报告,“死亡”的经历总是使人产生极大兴趣。出版物上有关这一现象的报道有时指出它们是我研究的案例的唯一类型。
然而,在选择此书所用的案例时,我试图避免仅根据是否发生过“死亡”事件来选择案例。因为,第二类的案例并不是与第一类案例有所不同,而是第一类的延续,这在下面你将会读到。并且,虽然濒死经验本身极为相似,但濒死现象发生的环境和描述它们的人极为不同,因此,我试图举出一个适当反映出这种不同的例子。当心中有了这些标准,让我们开始了解就我所发现的濒死经验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事。
第二章濒死经验
作者:雷蒙德_穆迪尽
尽管濒死经验发生的环境和经历濒死经验的人极为不同,但对这些经历的描述本身确实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事实上,在我所收集到的材料中相似之处是如此之多,以致任何人都能轻易发现十五条左右的重复发生的共同之处。在这些相似之处的基础上,我想介绍一个简明的、理论上的“理想”或“完整”的经历,它包括按典型顺序发生的所有的共同要素。
一个人正濒临死亡,当他达到生理衰竭的极限时,他听到医生正在宣布他死亡。他开始听到一种巨大的刺耳的噪音、铃声或嗡嗡声,同时感到自己正在迅速地通过一条长长的隧道。过后,他突然发现自己处在身体之外,但仍在相同的现实环境中。他从远处看着自己的身体,仿佛自己是一个旁观者。他在这个奇特的角度看着医生正在对他进行抢救。他处于动荡不定的情绪中。
过了一会儿,他镇定下来,逐渐习惯了自己奇特的处境。他开始注意到他仍然有一个“身体”,但性质完全不同,并且,与他已离开的身体相比,有一种极为不同的力量。很快其他事情开始发生,有人来迎接和帮助他。他看见已死去的亲友的灵魂,和一个他以前从未见过的爱和温暖的灵魂──一种光的存在──出现在他的面前。这个存在不通过语言地向他提问,让他评价自己的一生,并在他面前展现他一生中重大事件的全景的、瞬间的回放,以帮助他回忆。
过后他发现自己正在接近某种障碍或界限,显然代表着今世生命和死后生命之间的分界,但他发现他必须回到今生,他的死期还未来临。他试图抗拒,由于他正被死后生命的经历所占据,他并不想回去。他被强烈的欢乐、爱与和平的感觉所征服。尽管如此,他还是与他的身体合而为一,又重新活过来。
事后,他试图将他的经历告诉他人,但他很难做到。首先他找不到恰当的词汇来描述这种非人间的经历。他发觉别人在嘲笑他,于是他沉默了。然而,这段经历深深地影响了他的生活,尤其影响了他对死亡及其与生命的关系的看法。
以上描述并非是某个个人的经历的陈述,记住这一点很重要。它是一个“模式”,一个许许多多经历中的共同要素的合成。我在这里介绍它只是为了给出一个濒死经验者可能会经历的基本的、总的概念。由于这是一个抽象的、而不是具体的陈述,在本章中,我将详细讨论每一个共同要素,并给出许多例子。
但在此之前,为了将我对濒死经验的探讨纳入一个适当的框架,必须说明一些事实。
1:尽管不同的陈述具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但其中并没有两个案例绝对一样(虽然有几个案例几乎相同)。
2:我还未发现有人描述过以上“模式”的每一个共同要素。很多人描述了其中大部分(十五个组成要素中有八个或更多),一些人描述了十二个要素之多。
3:以上的合成经历中没有一个组成要素在每个案例中都出现。然而,有一些组成要素相当具有普遍性。
4:在我的抽象的模式中,没有一个组成要素仅在一个案例中出现。每个组成要素都在不同的陈述中出现。
5:以下描述的一些濒死经验者的经历的各个阶段的次序可能会与我给出的“理论化的模式”有所不同。例如,有不同的人说他们看见“光的存在”是在他们离开身体的同时或之前,并非象在“模式”中所描述的在此之后。然而,模式中的不同阶段的次序具有典型性,很少会有与之发生重大差异的情况发生。
6:一个濒死者对于假设的完整的濒死经验能经历到何种程度似乎取决于濒死者是否真正经历了临床死亡,如果经历了临床死亡,那就取决于他处于这种状态的时间的长短。总之,“死过”的人的经历比那些仅仅接近死亡的人的经历要更丰富、更完整。“死去”的时间长的人的经历比“死去”的时间短的人更长。
7:我曾与一些被宣布死亡之后又复活的人交谈过。他们说未曾经历过濒死经验的任何要素。事实上,他们对自己的“死亡”什么也不记得。极为有趣的是,我遇到过几个人,在其间相隔数年的不同场合实际发生过临床死亡,他们其中一次并没有任何濒死经验,而另一次却有较完整的濒死经验。
8:必须强调,这是我对报告、叙述或陈述的记录,这是在访问时别人口头告诉我的。因此,当我谈到抽象的、“完整的”濒死经验的某一要素并未在某一陈述中出现时,并不一定就是说这个人并未经历这一阶段。我只是说,这个人没有告诉我它发生过,或者它并未在他对自己经历的陈述中出现。那么,在这一框架之内,让我们来看一下濒死经验的一些共同阶段和濒死经验中所发生的一些事情。
《生命之后的生命》:第三章类似现象
作者:雷蒙德_穆迪
濒死经验各个阶段所发生的事至少可以说是非同寻常的。但我在这些年中所遇到的为数众多的与之类似的现象使我更加震惊。这些类似现象常常出现在属于许多极为不同的文明、文化和时代的书籍中。
《生命之后的生命》第四章问题
现在,读者一定会有许多疑问和不同的见解。在这几年中我公开或私下地谈论过这一题目,人们总是向我提出许多问题。总的说来,在大多数场合,提出的问题大致相同,因此我列出这些最频繁被问及的问题,在这一章和下一章中我将作出解答。
这些是不是都是你编造出来的?
不,我非常愿意从事心理学和医学哲学教学工作,编造这种骗局对我毫无益处。
并且,我的经验是,任何一个人要是勤于向他的熟人和亲友询问有关这种经历的情况,他一定会很快解开心中的疑团。
但你是否不太现实?这种经验到底有多大的普遍性呢?
我首先承认,由于我所收集的案例具有无法避免的局限性,我无法对这种现象给出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发生率或普遍程度。但我十分愿意指出,这种现象的发生率要比任何未对它们进行研究的人所估计的要高的多。我曾多次就这一题目做过公开讲座,这些听众数量不等,但每次讲座之后都会有人来告诉我他自己的濒死经历。有时甚至当众讲述自己的经历。当然,有人肯定会说,有这种经历的人当然更有可能参加这种题目的讲座。但在我遇到的许多情况中,有这种经历的人并没有因为这个题目而来参加讲座。比如,我最近给一个三十个人的团体做这样的讲座。其中两个人有濒死经验,他们在场只是因为他们是这个团体的成员。在此之前他们并不知道我要讲什么题目。
如果濒死经验象你所说的那样普遍,那它为什么没有更广为人知呢?
原因有几个,我想首先是我们的时代总的来说反对死后续存的可能性。我们生活在一个科学技术在了解和征服自然方面取得巨大发展的时代。谈论死后生命在许多人看来也许觉得有些象“返祖现象”,他们可能觉得这种话题更象是属于“迷信”的过去而不是“科学”的今天。因此,有这种现代科学无法解释的濒死经验的人就会受到嘲笑。他们认识到这一点之后通常不愿非常公开地谈论他们的经历。我相信,有这样经历的人由于害怕被说成“疯子”或“太富于想象力”而只是把这种经历讲给一两个亲友听。
而且,大众对濒死经验这一话题的生疏似乎部分地源于一种有关注意力的心理现象。我们每天听到的和看到的许多东西并未留在我们的意识中。如果我们的注意力以某种戏剧性的方式注意到了某事,我们一般便从此一直注意它。许多人有过这样的经历:在他明白了一个生词的意思之后的几天里,他会在别的许多地方看到它。对这种现象的解释是,并非这个单词刚被使用,然后变得随处可见,而是这个单词一直在他以前读的书中出现,但因为不知道它的意思,他总是无意识地将它跳过去。
同样,在我最近的一次讲座结束后我让听众进行讨论。一位医生问了第一个问题:“我从医已经有很长时间,如果这种经历象你所说的那样普遍的话,我怎么会没有听说过呢?”我想听众中大概有人听说过濒死经验,我立即反问听众道:“是不是还有谁听说过此类的经历?”这时那位医生的妻子举起了手,讲述了他们的一个好友曾经有过这种经历。
再举一个例子,我认识的一位外科医生得知有这种经历存在是读了一张旧报纸上有关我的讲座的一篇文章才知道的。第二天,一位病人主动告诉他自己的濒死经验。这位医生确信这位病人不可能在以前听说过或读到过我的研究。事实上,这位病人说出自己的经历只是因为他对自己的经历感到迷惑不解和震惊,只是想问一下医生的见解。在上面两个例子中,这两个医生在此之前就听说过濒死经验,但认为这只是个人的奇遇,而并没有重视它们。
最后,还有一个与医生有关的因素能说明为什么这么多医生并不了解濒死经验,尽管人们有理由认为医生应该比其他人对更了解。在他们学医的过程中,他们听到反复的强调:作为一个未来的医生,他们必须谨慎对待病人对自己感觉的描述,他们必须密切注视病情的客观“迹象”,而对主观的病情描述要有所保留。这样做很有道理,因为医生能更好地处理客观的情况。然而这种态度也导致了濒死经验不为人所知,因为几乎没有医生会去问被救活的病人的感受。由于这种态度,我想医生们──在理论上他们更有可能发现濒死经验──实际上听说濒死经验的可能性并不比其他人大。
你是否发现这一现象在男女之间是否存在差异?
从男性和女性对濒死经验的陈述的内容和类型来看,并不存在任何不同。我发现男性和女性都对濒死经验的要素作了相同的描述,并不存在男性对某一内容的描述强于或弱于女性。
但男性和女性之间还是存在着不同。总的说来,有濒死经验的男性要比女性更为缄默。比女性多的多的男性只是简单向我介绍了濒死经验,当我写信或打电话与他们联系希望进行更详细的采访时,他们不再答复我。有比女性更多的男性说过这样的话:“我试图忘了它,不想起它。”常常暗示他们怕被人嘲笑,或表示有关这种经历的情感太强烈了,以至无法回忆。
虽然我不能对此作出解释,但我并不是唯一注意到这点的人。著名的心灵研究专家罗素_摩尔斯(RussellMoores)曾告诉我,他和其他人也发现了这一事实。向他描述心灵经验的女性的人数大约是男性人数的三倍。
另一件有意思的事是,在怀孕期发生这种经历的比率要比人们所想象的要高。我还是无法对此作出解释。也许怀孕本身在某些方面处于一种危险的生理状态中,存在患上某些综合病症的潜在可能。另外,只有妇女怀孕以及妇女比男子更爱说话的事实,也许能够解释为什么怀孕期间发生濒死经验的比率比较高。
你怎么知道所有这些人不是在对你撒谎呢?
对于从来没有听过别人向他们讲述濒死经验的人来说,很可能觉得这些人是在说谎。然而,我发现自己处于一个非常独特的位置。我见到过成熟的、感情稳定的成年人──包括男人和女人──在他们告诉我远至三十年以前发生的事时因感情激动而哭泣。我从他们的声音中能发现他们是诚实的,他们的感情是无法用文字记录来表达的。因此,对于我来说,在某种程度上,认为这种陈述可能是捏造的观念是完全站不住脚的,可惜我无法让更多的人也获得与我相同的亲身体会。
并且,还有别的方式可以有力地证明它们并非是捏造的。最为明显的一点是,如此众多的陈述都极为相似。如果是捏造的话,就很难解释这种相似性。在八年中,许许多多的人碰巧告诉我一个相同的谎言,这难道可能吗?共同串通存在着理论上的可能性。当然可以想象:一位来自北卡罗来纳东部的老太太,一位乔治亚的兽医,和许多其他人在几年前聚集在一起密谋,给我设计了一个精巧的骗局。但我觉得这种可能性并不大。
如果他们没有撒谎,也许他们以更微妙的方式误述了他们的经历,过了许多年之后,他们是否有可能会将自己的经历编得更详尽呢?
这个问题涉及到一个著名的心理现象。一个人对某一经历或某一事件第一次作极简单的陈述过一段时间之后,会对其进行加工、修饰。每复述一次,他就会加入一些细节,直至最后连他自己都相信了。因此最后因过多的加工而失去了真实性。
但我不相信这种心理机制会在我研究过的案例中发挥巨大作用。首先,我听到的刚经历过濒死经验不久的人的陈述──有时他们甚至还未出院──与那些在几十年前有过这种经历的人的回忆相同。而且,在有些案例中,我所采访的濒死经验者在经历濒死经验之后不久做了有关他们经历的记录。在我采访时,他们把这些笔记念给我听。同样,这些描述与多年前经历过濒死经验的人的回忆也很相似。并且,我常常是濒死经验者讲述他们经历的第一个或第二个听众,即使这些经历是在几年前发生的,他们也不是十分情愿地向我描述。尽管在这种情况下,濒死经验者几乎没有机会对自己的经历进行加工,但这些陈述同样与濒死经验者在过去一些年中多次复述自己的经历的陈述没有什么区别。
最后,在很多案例中,出现了与加工相反的情形。精神分析学家所说的“抑制”是指一种努力通过意识控制不喜欢的记忆、情感或想法,或使它们不进入意识之中的大脑机制。在许多采访中,濒死经验者表示他们感到一种强烈的抑制。比如,一位妇女跟我谈到她“死”时极详尽的经历时说:“我觉得还有什么别的,但我一点都想不起来了。我试图不去想它,因为我知道如果我说出来,别人不会相信我的。”
一个在越南受伤的男子在外科手术期间突然心脏病发作,他激动地说他难于诉说自己的脱体经验。“即使是现在,我想说出自己的脱体经验时我依然觉得有口难开……我觉得有好多我都不记得了。我一直在试图把它忘记。”总之,在这种经历的陈述过程中,人为加工并非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是否所有这些人在他们的经历之前都信仰某一宗教?如果是的话,他们的经历是否会受到他们的宗教信仰和背景的影响?
在某种程度上是这样。前面已经说过,尽管对光的存在的描述是一致的,但对它的称呼却不一样,这显然与个人的宗教背景有关。但在我的研究中,我还未听到过与众所周知的天堂和地狱相似的濒死经验的描述。事实上,许多人强调他们的经历与他们所受的宗教教育截然不同。一位曾经“死过”的妇女说:“我总是听别人说,当你死时,你会看见天堂和地狱,但我既没有看见天堂也没有看见地狱。”
另一位在严重受伤之后经历脱体经验的妇女说:“奇怪的是,以前我所受的宗教教育告诉我,当一个人死了,他就会来到美丽的装饰着珍珠的大门前。但那时我却在自己的身体附近飘浮。怎么会是这样!我迷惑极了。”另外,在不少案例中,一些人并无宗教信仰或未受过任何宗教教育。他们所描述的内容与具有强烈的宗教信仰的人的描述并无不同。在一些案例中,有人曾经接受而后又放弃宗教信仰,在经历濒死经验之后重新获得了更具深度的宗教情感。还有人说,虽然他们读过象《圣经》这样的宗教书籍,但有些东西他们一直没有真正明白,直到他们经历了濒死经验。
你研究的濒死经验是否与再生的可能性有某些关联?
我研究的案例中没有一个案例以任何方式表明存在再生。但是,请记住,也没有一个案例可以排除再生的可能性。如果再生确实发生,这也许会在另一个世界进行,离开旧的身体然后进入新的身体。因此,用采访濒死经验者的方式来研究再生是不恰当的。
人们已在尝试使用其他方式来调查再生。比如,有人运用一种“催眠倒退术”。受试者催眠后被暗示按时间顺序倒退回忆一生的往事。当他回忆到他所能记住的最早的记忆时,他被暗示再往前回忆。这时,许多人开始叙述他前世的经历。有一些案例得到了很好的证实。有时可以认定,这些受试者对有关事件、人物和地点作了极为准确的描述,在一般情况下他们是不可能做到这一点的。最为著名的是勃莱狄_玛菲的例子,但还有许多其他例子,有些甚至给人留下更深刻的印象,记载更为详尽,但并不广为人知。想了解这方面情况的读者可以研究医学博士伊安_斯蒂文森(IanStevenson)的《说明再生的二十个事例》一书。值得一提的还有《西藏度亡经》,书中精确地描写了濒死的各个阶段,并且在更后的阶段中确实发生了再生。
你采访过的濒死经验者中是否有与自杀企图有关的濒死经验?如果有的话,是否有所不同?
我确实知道自杀企图导致“死亡”的一些案例。这些经历都具有不愉快的特征。
一位妇女说:“你如果离开时是一个痛苦的灵魂,在那里你也会是一个痛苦的灵魂。”简言之,他们说他们企图以自杀逃避的矛盾在死后依然存在,并且更为复杂。当他们处于脱体状态时,他们对自己的问题无能为力,并且他们还看到了他们的行为引起的不幸后果。
一位因妻子的逝世而绝望自杀、“死”后又被救活的男子说:
我并没有去[我妻子]所在的地方。我到了一个可怕的地方……。我立即意识到自己所犯的错误……。我想道:“我真希望自己没这么干。”
其他有这种不愉快的经历的人说,他们有自己要在那里待很长一段时间的感觉。这是对他们“违反规则”的惩罚,他们试图提前逃脱他们生命中要完成的某一目的的“任务”。
这种说法与因其他原因而“死”的人的说法相符,但后者说当他们处于这种状态时,他们得到暗示,自杀是一种非常遗憾的行为,这会导致严厉的惩罚。一个车祸后经历濒死经验的男子说:
[当我在那里时]我感到有两件事情是绝对禁止的,一是自杀,二是杀人……。如果我自杀,就等于把上帝的礼物扔在上帝的脸上……。杀死别人将是对上帝对那个人的意图的破坏。
这种看法与大多数古代有关反对自杀的神学和道德的观点相符。这种观点能在圣托马斯_阿奎纳(St.ThomasAquinas)1、康德(Kant)2和洛克(Locke)3等思想家的著作中找到。在康德看来,一个自杀者的自杀行为违背了上帝的旨意,并被视为上帝的反叛者。阿奎纳认为,生命是上帝的礼物,并且只有上帝而不是凡人有收回生命的权力。
但讨论这一点时,我并不想对自杀作出道德的评判。我只是在复述那些有这种经历的人告诉我的话。我现在正准备写有关濒死经验的第二本书,其中会对这一问题和其他问题进行更深入的讨论。
你是否有其他文化背景的案例?
没有,事实上,我说我的研究不是“科学的”的许多理由之一就是我的研究对象并不是随意抽取的。我极愿听到爱斯基摩人、夸丘特尔印第安人、纳瓦霍人、瓦图西人等等的濒死经验。但由于地理和其他的限制,我难以做到。
历史上是否有濒死现象的例子?
就我所知,没有这样的例子。但由于我把注意力完全放在现代的案例上,我只是没有合适的机会去研究这个问题。因此,如果我发现历史上有此类记载,我不会惊讶。另一方面,我认为在过去几十年中濒死经验要比更早的时候更为普遍。原因很简单,从过去一段时间开始,才有了先进的复活抢救技术。现在许多被救活的人中有许多在过去是无法救活的。给心脏注射肾上腺素、心脏起搏机、人工心脏和人工肺都是医学进步的例子。
你是否调查过你的研究对象的医疗记录?
在有可能的情况下,我都做了调查。在我受邀请进行调查的案例中,记录都证明了濒死经验者的陈述。在某些案例中,由于时间关系或濒死经验者已去世,无法得到医疗记录。没有记录证实的濒死经验者的报告与有记录的并无区别。在许多没有医疗记录的案例中,我获得了濒死经验者的朋友、医生或亲属的证词,他们证实濒死现象确实发生过。
我听说五分钟后再被救活是不可能的,但你说你的案例中有人“死了”二十分钟。这怎么可能?
人们所听说的医疗数据是中间值和平均值,而非绝对值。所谓的五分钟这个数字是一个平均值。过了五分钟就无法救活,这是一个医疗准则,这是因为大多数情况下,过了五分钟之后,大脑会因为缺氧而受到破坏。但由于这只是一个平均值,实际情况会多于或少于五分钟。事实上我遇见过二十分钟后被救活、大脑并无损伤的例子。
这些人中是否有人真死了?
这是一个令人困惑和难以解答的问题,部分原因是由于涉及到“死亡”这个词的语义问题。由最近关于器官移植的激烈争论可以看出,“死亡”的定义至今没有解决,甚至在医学领域的专家之间也存在着分歧。死亡的标准不仅医生与一般人的观点不一样,而且医生之间的看法也不同。所以,对这个问题的回答要取决于对死亡的定义。对下面三种死亡的定义做一下分析是必要的。
1.作为临床可观察到的生命信号的消失的“死亡”。
如果一个人的心脏停止跳动,一段时间内停止呼吸,他的血压降至不可读的程度,他的瞳孔放大,体温开始下降等,有人就会认为这个人死了。这是死亡的临床定义。几个世纪以来,医生和一般人都采用这个定义。事实上绝大多数人被宣布为死亡都是基于这个标准。
毫无疑问,我所研究的案例中许多都运用了这个标准。医生的证词和医疗记录都证明了这种意义上的死亡确实发生过。
2.作为脑电波消失的“死亡”。
技术的进步带来灵敏度更高的测试生理过程的技术的发展。脑电图记录仪可以放大并记录详细的脑电势。最近,有人趋向于将脑电波的消失作为“真正的”死亡标准,脑电波呈现“水平”时,则断定为死亡。
显然,在我遇到的案例中都发生了极端的临床紧急情况,没有用来测量脑电波的时间。医生唯一要做的是如何将病人救活。因此,这些濒死经验者中没有一个人能够被断定为“死”了。
然而,我们可以假设一下,即使被认为死了随后又被救活的人中有很大比例的人被观察到呈现“水平”的脑电波,那又能说明什么呢?我认为这并不能说明什么,这有三个原因。首先,抢救总是非常紧急的,最多持续三十分钟时间。架设一架脑电图记录仪是一种非常复杂并且技术要求很高的工作。甚至一位有经验的技师也常常需要化一段时间才能调试出正确的脑电图。在紧急情况下,并由于随之而来的忙乱,造成失误的可能性就会增大。因此,即使一个濒死经验者的脑电图呈水平线,一个批评者也可以说,脑电图也许不准确。
其次,即使脑电图记录仪架设好了,我们也不能确定在任何给定的情况下是否有救活的可能。有些人在出现水平的脑电图之后仍被救活。服用过量的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的药物或降低体温同样能产生这种现象。
第三、即使我能举出一个装置有脑电图记录仪的案例来,仍然存在一个问题。人们可以说,濒死经验不一定就发生在脑电图呈水平的时候,而完全有可能发生在此之前或之后。我因此认为,脑电图记录仪在现阶段用来判断死亡与否并没有价值。
3.作为生理功能不可逆转地丧失的“死亡”。
其他人采用一种更为严格的定义,他们认为,不论一个人的生命信号临床上无法观察长达多长时间,也不论他的脑电图呈水平状态有多少时间,只要他后来被救活,就不能说他“死过”。换言之,“死亡”被定义为不可能复活的生理状态。显然,根据这个定义,我所收集的案例中没有一个是符合这一条件的,因为濒死经验者都复活了。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这个问题的回答取决于“死亡”的定义。我们必须记住,尽管这部分是由于语义上的争议,但这个问题很重要,因为这三个定义包含了重要的见解。实际上,我同意第三种定义,在某种程度上,这是最为严格的定义。甚至在心脏停止跳动一段时间后,身体的组织、尤其是大脑一定以某种方式保持氧气和营养供给。人们没有必要认定,这种情形有违生态学或生理学的原理。为了救活病人,即使运用的抢救措施在临床上并未观察到某种程度的残余生态活动的信号,但这种活动一定在体内的细胞中进行着。然而,目前似乎还不可能确定到底在何种情况下无法被救活。对于个人也许互不相同,很可能不是某一个固定的点,而是一个区间。事实上,我采访的大多数人在几十年前不可能被救活。将来,今天一些不能被救活的人可能凭借更新的技术可以被救活。
因此,我们可以假定死亡是意识与身体的分离,这时意识确实进入了另一种存在状态。可以推论,存在着某种灵魂或意识在死亡时获得释放的机制。但没有理由认为,这种机制与我们现在武断地认定无法救活的时间完全一致。我们也不必认为,这种机制每次运行都不会出差错,我们更没有理由认为,这种机制比其他生理机制运行更完善。也许这种机制有时甚至在生理危机发生之前起作用,使一些人瞥见了另一个世界。这有助于说明,有些人甚至在生理受伤之前经历到将要死去时会出现对一生的回顾、脱体经验等。
我最想说的一点是,不管过去、现在或未来对不可逆转的死亡的看法多么的不同,我相信我采访过的人要比大多数人更接近它。基于这个理由,我十分愿意倾听他们所说的话。
然而,在最后的分析中,对简略的“死亡”的定义吹毛求疵是毫无意义的。对濒死经验提出反对的人的想法似乎基于更为基本的理由。他们认为只要存在体内有残余的生态活动的可能性,那么这种活动就有可能导致并因此能说明濒死经验。
我在前面承认过,在所有案例中身体都会有一些残余的生态功能。因此,是否真正发生了死亡的问题变成了一个更为基本的问题:残余的生态功能是否能够说明濒死经验的发生?换言之:
除了死后续存的解释之外,是否还有其他可能的解释?
这使我们的话题转到了下一章。
《生命之后的生命》
第五章解释
当然还有对濒死现象的其他解释。事实上,纯粹从哲学角度来看,人们可以作出无限的假设来解释任何经历、观察或事实。也就是说,一个人可以对任何他想解释的事物作出无限的理论上的可能的解释。濒死经验也是如此,有各种各样可能的解释。
在我作讲座时,一些听众常常反复提出一些理论上成立的解释,因此我在这里介绍一下这些较为通常的解释,以及另一个没有人提到过、但我认为应该提到的解释。我暂且把这些解释分为三类:超自然的、自然的(科学的)、和心理学的
第六章:《生命之后的生命》后记
作者:雷蒙德_穆迪
在写这本书时,我就清楚地意识到我的意图和观点很容易被人误解。我尤其想对具有科学头脑的读者说,我所做的并不能成为一种科学研究。对于哲学家,我想坚持我并没有认为自己已经“证明”存在死后生命。要彻底地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进行此书无法包容的详细的技术性探讨,因此我只想作出以下简略的说明:
在诸如逻辑、法律和科学这些专门研究领域中,“结论”、“证据”和“证明”等词是专业术语,比它们的一般用法有着更为复杂的含义。在日常用语中,这些词的用法极不严密。看一下大众杂志就能发现,几乎每篇文章都可以给某些不可能的说法作出“证明”。
在逻辑学上,根据一个给定的前提,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绝对不是随便的事。它由规定、惯例和法则给出严格而简明的定义。当一个人说他已得出了某个“结论”时,他就是表明,任何人从同样的前提出发就一定能得出同样的结论,除非他犯了逻辑错误。
这就是为什么我拒绝根据自己的研究作出任何“结论”和为什么我不想证明古代死后续存的信念的原因。但我认为,这些濒死经验的报告具有重大意义。我想做的是找出解释这种现象的某种中间道路——一种既不因为它们不能构成科学的或逻辑的证据而拒绝,也不感情用事地“证明”存在死后生命的方式。
同时,在我看来,我们现在无法证明并不表明濒死经验本身存在局限性,而可能是当今科学方式和逻辑思维的局限。也许未来的科学家和逻辑学家的想法会与我们不同。(我们应该记住,历史上逻辑学与科学方法并不是一成不变和静止的,而是发展和运动的。)
因此,我并不下什么结论,或给出什么证据或证明什么,而是留下一些更不确定的东西──感觉、疑问、类比、有待解释的令人不解的事实。事实上,也许我更应该说出我的研究对我个人发生了什么影响,而不是得出了什么结论。我只能这么说:亲眼看一个人描述自己的经历的感受很难用文字表达出来。这些人的濒死经验对他们来说极为真实,在我听了他们的描述之后,我也觉得它们极为真实。
但我认识到,这在心理学上可以成立,而在逻辑学上并不成立。逻辑是普遍的,而心理因素并不具有同样的普遍性。处于同样的环境之中,一个人以某一方式受到影响或改变,而另一个人所受影响和改变会有所不同。这涉及到一个人的性格和气质。我并不想把我自己对这一研究的反应作为别人思考的准则。根据这种观点,有人会问:“如果对这些现象的解释都这么主观,那么为什么要研究它们呢?”我只能再次指出,这是因为人类对死亡本质的普遍关注。我想任何有助于了解死亡本质的探索都是有益的。
对这一问题的研究需要许多职业和学术领域的人士的合作。这需要解决濒死病人的恐惧与希望的医生和帮助别人面对死亡的牧师。这也需要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因为需要他们找出一种有效的和可靠的方法来治疗情绪紊乱,他们需要知道意识是什么、以及它是否能存在于躯体之外。如果不能,那么心理治疗的重点就应该改为物理治疗──药物、电震疗法、脑外科等等。另一方面,如果证明意识可以存在于身体之外,那么精神紊乱的治疗就会完全不同了。
然而,这还涉及到学术和职业领域之外的问题。它深深地涉及到个人问题,因为我们对死亡的理解会大大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如果我所研究的濒死经验是真实的,这将对我们每个人的所作所为发生深刻的影响。因为,在我们看到另一个世界之前,我们不可能彻底地了解我们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