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改革为何迟迟不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1:19:49
[ 小土过后是多云 ] 发表时间: 2010-11-19 13:57:53[ 发短信 ][ 回复 ][ 树状 ]
标签:时评 公务员 改革 探讨
 
公务员改革为何迟迟不动?
由于目前最大限度的缩小公务员队伍,最大限度的减少行政开支,最大限度的减轻人民的负担,最大限度的提高人民的购买力,尽快形成我国内需型经济,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项艰巨任务。所以写了篇帖子,提出当前应该尽快减少公务员编制,降低公务员工资。很多网友回帖表示支持。有网友提出“企业工人身份说置换就全部置换了,公务员改革为何如此艰难?”,本文就来做个简单探讨。
去年九月,人民网《今日关注》曾以“既拆庙又裁和尚”为题,报道湖北武汉市新一轮市政府机构改革情况:全市46个部门和单位的“三定”(定主要职责、定内设机构、定人员编制)方案框架已基本敲定,“十一”前正式印发。
报道说,该市启动自改革开放以来的第六次政府机构改革。改革目标是:把武汉建设成为全国“行政效率最高、行政透明度最高、行政收费最少”的城市之一。经过本轮改革,市政府直属的行政机构由56个要减为46个,直属的具有行政职能的事业机构由12个减为9个。今起3年内,全市消化4000多名党政机关超编人员。
有网友评论说,看广告不如看疗效。武汉的政府机构改革八字还没见一撇,就号称要精简4000人,估计是做秀的可能远远大于做实,把调子喊得高高的,可能既得名声,又得肥利。如今,一年多时间过去了,武汉的“三定”工作究竟进展如何,至今未见报道。
我想,网友的推测是有道理的。因为正如该市所说,改革开放以来,政府机构改革已搞过五次了,本次已是第六次。前五次的成就是什么呢?是多出了4000多名党政机关超编人员。可以肯定的是,前五次每次都是雷声轰轰,少不了也是“三定”“N定”,但到最后,都在权情买卖中尘埃落定。网友形象地总结:精简-----超编,再精简------再超编,直至爆炸。
不知大家注意没有,报道中用了这么两个词,一是三年,一是消化。消化是什么意思?4000个大活人,像吃进肚里的食物一样,被“消化”了?不可能吧。这里的“消化”如何解释?我想不外乎三方面。一是自然减员。年龄到了,退休金高高的,回家养老去吧。三年下来,估计人数不在少处。二是虚假让贤,保持待遇,从岗位上下来。除了不到单位上班,利益一点不少。三是暗渡陈仓,取消此岗位此人员,再设彼岗位增添彼人员,“当官的仍是过去的老把总”。如此一来,上报的数字就算“完成”了,政绩也就到手了。
如果动机仅仅如此恐怕还算好的,就怕一些食利权谋们“醉翁之意不在酒”,先光明正大地将精简人员的数字公布出来并“分配”下去,再坐收渔利等着怕“竞争下岗”的人们的“岗位投资”,这笔收下来,真是黄金万两哪!对上,咱算是搞了精简了,对下,又割了一回韭菜,何乐而不为?想想前五次的结果,怕是许多人“哑巴吃黄连心里有数”吧?
实际上,治理机构臃肿人员超编办法有的是,只是各级管理者因为心怀鬼胎有意不重视。政府部门的财政预算搞了多少年了?收支两条线又搞了多少年了?可各级政府为什么还有钱给编外人员发工资呢?违背预算管理办法,违背收支两条线规定的责任人为什么没得到严肃追究?说穿了,就是官体系之内,根本就没把这些规定当回事,制定这些玩意儿的目的无非就是糊弄糊弄老百姓。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作用下,武汉的人员精简能达到怎样的实际目标,能不令人生疑?
如果真的要减员,现成的一条路就是“岗位投标”,在有能力完成岗位任务的前提下,谁要的工资最少就录用谁。甚至所有的岗位都向社会公开招标,如此一来,既解决了人员过剩,又压缩了行政成本,这不是一举多得的好事吗?我想,我家如果请保姆,一定会用这种办法,可政府请公仆,为什么就不能做这方面的尝试呢?
问题的根子在哪里?在中国的管理体系不是公仆性质,而是皇帝团队。他们以管理公共事务为名,做的却是“主人”家中的老爷和食客。最近,有些公务员在论坛里大肆宣扬要给公务员涨工资,不就是最典型的例证吗?企业早就实行双向选择,但公仆们致死就是不动,为什么?因为做老爷真是太舒坦了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