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教师学习惰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6:07:09
在中国,学生读书是为了什么?考试。考试是为了什么?毕业找工作。于是,应付考试的就读,不考的基本不读。现今大多数大学生(或职专生)毕业后的工作几乎没有定向,在学校也很少有能实践的基地,导致在校所学的和工作时所需的脱了节。这大概就是很多招聘单位会提醒新员工(应届毕业生)说“在学校学的派不上用场,要虚心求教,一切从头开始”的原因之一吧。
学的只管学,做的只管做,分了家。学校教育高耗低效,创造力相当于奢侈品了。
在中国的教育领域,专家搞什么?搞理论研究,那么,一线教师做什么?教学实践。很少有专家愿意亲赴一线去做一做,看看自己的理论到底经不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同样的,很少有一线教师有意识地将教育、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提升到研究的层面来,去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实践、反思、调整,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策略。
学的只管学,做的只管做,分了家。教科研的推进高耗低效,创造力相当于奢侈品了。假使教师有“为教而学”的研究意识,教师队伍中就能多出几名“于永正”“窦桂梅”来。
现代教育体制下,学生穷教材而学,以至于“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教师穷教材而教,以至于“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陶行知),可悲的是,教师同样产生于该体制,从小到大少有主动去学的,从学校到家里,多在教师和家长的监督下完成学业,从小到大一直如此,这便是一种依赖性和被动性的形成过程,独立性的思考尚欠缺,不能奢谈学习上的创造,教学上的创造。问问有多少大学生在大学里是真正用心学习的?大概不多吧。即使有积极主动的勤学者,多数只能算“主动”应试,因为长期养成的被动性的学习方法,缺乏独立思考的意识,很少会想到一个社会的职业角色要求自己具备什么技能什么知识水平。围绕自己未来将要做的事情和想要做的工作来设计自己在大学里的学习蓝图。他们的学习也只能是盲目的,同样不能奢谈创造。
现代教育的缺失在于,把知识与经验以学科分门别类的形式割裂开来,在学校里仅仅以学科知识的面目存在着,由分工细致的专业老师们讲解割裂了的知识,这种割裂从学习者而言,长期的过程形成了“本来如此”的思维印象,这样的学生当了老师也同样复制了这样机械割裂的思维,也就是说,现在的老师在做什么?在把自己多年来学到的知识原原本本的从左口袋搬到右口袋,现在的老师的教学理念方法莫不是在这个前提下产生形成的。这些老师理所当然认为学习就应该象他们小时候一样地学,似乎不知道教学生更重要的是教学习的方法,引导和培养学生的思考与学习习惯,现代的教育形成了现在教学的思路,很少有老师像鲁迅先生一样提出“从来如此就对吗”的质疑。
没有怀疑,没有挑战,没有超越,没有创造……这是恶性循环;怀疑、挑战、超越、创造……这是良性循环。
http://blog.cersp.com/userlog19/48183/archives/2008/738426.shtml
(以上观点,为昨夜老牛与教育学术交流群“真心老头”就“教师学习之惰性”进行交流后搜集整理,如有不当,敬请批评指
Excel应对特殊学生成绩分析统计
http://blog.cersp.com/51443/1070059.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