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民族交往的心理原因及对策研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3:21:12

《考试周刊》 2007年第48期
摘 要:在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各民族之间的交往日趋频繁,在民族交往中,人们都希望广结人缘、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加强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但是,在现实交往过程中,不利于民族交往和团结的消极因素依然存在。本文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影响民族交往的心理原因。
关键词:民族交往 民族团结 心理原因
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少数民族地区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和扩大,我国各民族之间出现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全方位的接触,民族成员之间的友好交往和密切联系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与此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在民族关系良性走势的大环境下,一些不利于民族交往和团结的消极因素依然存在。因此,积极探讨与民族交往有关的各种问题,对进一步促进我国各民族间的友谊与团结合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影响民族交往的心理原因
影响民族交往和团结的原因是极其复杂的,但是,一般可简单地概括为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和心理等方面的原因。本文主要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影响民族交往和团结的心理原因。
(一)民族心理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活动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1]民族心理是指一个民族的成员以先天的神经系统特性为基础,在后天的环境作用、教育影响、文化熏陶下,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逐步形成并发展的各种心理现象的总和。[2]人们在生活和交往过程中,总是要或多或少地显现出本民族特有的心理特征。因此,民族心理是影响民族交往的重要原因之一。
1.民族性格
民族性格是一个民族在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它赋予了民族心理以质的规定性。这种质的规定性,一方面决定着一个民族和另一个民族在心理活动过程中的差异,另一方面它又成为了一个民族同另一个民族交往的屏障,这就是不同民族所具有的不同的兴趣、爱好、思想、信念、世界观和特长等,自然成了影响他们交往的心理因素。
2.民族意识
民族意识一般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通过民族间的相互交往,在对本民族和其他民族各自特点和相互关系的认识基础上产生的一种自觉的心理活动。[3]它是人们对自己归属的民族及其社会关系与民族关系中的地位的意识,是对民族利益、民族关系的理解。它使本民族的成员在情感、思想和意向上发生认同。虽然,不同的民族存在着不同的民族意识,但在民族杂居地区,如果民族意识过于强烈,在思想上就难免把本民族利益同他族利益对立起来,凡是本民族的事,违背原则也给予关照,凡是非本族的事,原本该办理的也可能一推再推。这种狭隘的民族主义意识往往是影响民族交往和团结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3.民族感情
民族感情是由本民族成员在自己所处的实际地位和民族之间关系的基础上产生的,对本民族或其它民族表现出的爱憎的一种主观体验。如果一个人对本民族爱的情感过深,对本民族的一切给予肯定,而对其他民族缺乏正确的认识和评价,就会盲目在民族自豪感基础上产生民族主义思想,只乐于接受其他民族对本民族的赞美,不愿意接受别人正确和善意的批评,尤其忌讳或反对提及本民族的落后之处。其实,这正是内心狭隘的民族怀旧情感在作祟。这自然会严重地影响各民族成员间的友好交往。
4.民族文化与习俗
各民族在衣食、住行、生产、婚姻、丧葬、节庆、礼仪等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方面都广泛流传着自己特有的喜好、风气、崇尚和禁忌。我国大多数民族都有着自己悠久的历史、传统文化和习俗。如维吾尔、回、哈萨克等民族信仰伊斯兰教,每年主要过古尔邦节和肉孜节,在饮食上具有清真(禁食猪肉)等习俗;而蒙古族、满族等民族信仰藏传佛教,同汉族相似,每年都要过春节,饮食方面也没有清真的禁忌。这就是说,不同的民族在文化与习俗方面都存着较大差异,这无疑给各民族的交往也造成了一定的不便。
5.民族恐惧心理
随着各地区的改革开放和市场竞争机制的引入,各个民族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优胜劣汰的市场经济规律的强烈冲击。而一些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民族就产生了将被他族“掠夺”的恐惧心理,害怕本民族的利益受到损失;同时,也担心本民族在民族交往中丧失原有的民族特征和传统文化,因而从思想上或行为上抵制、避免与其他兄弟民族的密切接触和交往。
6.民族防卫心理
由于社会历史的原因,各民族在内心深处都隐藏着一种对他民族的防卫心理。例如,个别出租车司机有时看到本民族与非本民族的乘客同时挡车,一般他会优先照顾本民族的乘客,而将其他民族乘客拒之门外。如果汉族同志和少数民族同志之间发生了争执,少数民族同志往往可能会不自觉地意识到:“肯定是那个汉族在欺负少数民族。”相反,汉族同志往往可能会不自觉地意识到:“肯定是少数民族在无理取闹。”这种盲目的民族防卫心理往往会颠倒是非,激化民族矛盾,影响各民族的交往和团结。
(二)社会认识偏差
所谓社会认知偏差是指个人对自己或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人际关系做出不客观的评判而产生的认识偏差,它也是影响民族交往的重要因素之一。我们可以从两方面对它进行分析。
1.对自我认知的偏差
它主要表现在过高评价自己而孤芳自赏或过低评价自己而自卑自贱。一般来说,由于存在历史、文化的经济发展水平的方面的差异,部分汉族同志比较倾向于过高评价自己,过分自信傲物,往往会感到没有必要与其他少数民族同志交往。部分少数民族同志比较倾向于过低评价自己,往往会觉得自己比汉族同胞落后了许多,为了不让族外人了解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往往把自己封闭起来,不愿意与其他兄弟民族交往。
2.对他人的认知偏差
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貌取人产生首因效应,即在认知过程中,最先形成的印象对人的认知起极其重要的影响。这就是个人往往倾向于用最初他人留给自己印象的好坏来评价他人。首因效应具有表面性和片面性的特征,重表轻里,很容易对他人产生种种偏见,影响各民族成员间的交往。二是从众而产生社会刻板印象,这是指一个群体或民族对另一个群体或民族历来就形成的一种概括而固定的看法。它主要是由于文化、历史、阶层、地域、政治或战争等原因形成的,使得某个群体或民族中的个人往往是从众地认同自己所在群体或民族的看法,如“汉民族文明进步,少数民族野蛮落后”等。这种认识从表面来看,它似乎反映了一定的客观现实,其实,它是一种片面的缺乏客观依据的错误认识的具体表现,是一种社会偏见的客观反映。因此,社会刻板印象不仅会阻碍人们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而且还会影响到各民族的交往和团结。
(三)语言文字
在人类的交往中,最基本的沟通工具莫过于语言文字。我国部分少数民族拥有自己的语言文字,一些民族地区仍普遍使用本民族的语言文字。这种现象特别是在民族杂居地区,各民族的语言文字自然成了民族沟通和交往的障碍。当然,也有许多少数民族地区的人们普遍精通普通话,人们不约而同地把汉语作为不同民族沟通的主要工具,从而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民族关系的健康发展。
二、增进民族交往加强民族团结的对策
影响民族交往和团结的心理原因是由错综复杂的诸多因素构成的。一般来说,这些因素之间不存在逻辑上的并列或先后关系,它们对各民族成员共同产生着深刻的影响,但相比而言,民族心理是影响民族交往和团结的主导因素。在现实生活中,为了在祖国的大家庭中更加愉快地工作和生活,携手共建共同的美好家园,各个兄弟民族之间,必须建立更加融洽的民族关系。为此,无论是哪个民族的成员,都要从多方面注重个人的修养,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基本素质。
(一)加强学习提高个人的政治思想素质
终身学习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要求,因此,各民族成员要不断学习理论知识,用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分析和认识各民族的历史、文化和心理特征,站在人性相通的高度看待身边的兄弟民族,坚信爱好和平、友好的各族人民都需要和谐融洽的民族关系。从而积极引导各民族人民自觉地反对民族分裂主义,加强民族团结,进一步促进中华民族的繁荣发展。
(二)尊重兄弟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习俗
我国各民族的文化和习俗虽然由来已久,但其中也蕴藏着值得保留和弘扬的精华部分。各民族不仅认同本民族的文化和习俗,而且对它们有着深厚的民族感情。因此,在民族交往中,尊重其他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习俗尤为重要。
(三)正确认识个人与不同群族间的关系
个人与不同群族间存在极其复杂的关系,但是,我们要正确认识个人在社会关系中的客观作用,特别是在民族交往中,既不要自高自大,也不要自卑自贱,而要以不亢不卑的良好心态置身于民族大家庭之中,才能与兄弟民族建立起良好的民族关系。
(四)在思想认识上要将某个群体或民族的成员个体化
如果我们首先以个人所隶属的群体或民族来看人,往往就看不见一个人的独特性,而是以我们对该群体或民族的刻板印象去认识他,这就会难免对他人产生偏见。
(五)培养严己宽人、包容不同民族文化的道德风尚
在民族交往中,人们要以诚相待,学会推己及人、严己宽人、善于接纳他人而不苛求于人。特别是在与兄弟民族的成员交流意见的过程中,一定要选择恰当的语词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千万不可毫无顾忌地随口使用有伤民族感情的语词,例如“不开化”、“素质太低”等。
(六)逐步缩小我国东西部地区的贫富差距
江泽民同志曾多次强调:“要进一步发展东部地区同中西部地区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更加重视和积极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从多方面努力,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4]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各民族成员要破除人际交往中“防”字当先的旧观念,建立开放进取的新观念,通过各种渠道,积极主动地开放和宣传自己,实现各民族的共同进步和发展。
(七)积极克服民族交往中的语言障碍
江泽民同志指出:“为了加强学习和交流,各个民族要努力克服相互之间的语言障碍。汉族要学习少数民族语言,少数民族也要学习汉语。”[5]目前在社会生活中,确实有许多人不善言辞,甚至不少大学生也是如此。在当今改革开放、优胜劣汰的环境下,如果一个人仅有某方面的专长,缺乏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他将失去的不仅是人际沟通或民族沟通的机遇,而且有可能是自身在社会关系中的一席之地。因此,我们要努力学习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对传统民族文化坚持扬弃的原则,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克服影响民族交往的心理因素,在民族交往过程中,不断取长补短、互通有无,为中华民族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M].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4723.
[2]韩中太.论民族心理素质与民族心理的区别[J].云南社会科学,1999(5):55.
[3]韩中太.论民族心理素质与民族心理的区别[J].云南社会科学,1999(5):56.
[4]江泽民总书记考察新疆工作讲话学习纲要[M].乌鲁木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校工委,教委思政处,1988年11月:3.
[5]江泽民总书记考察新疆工作讲话学习纲要[M].乌鲁木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校工委,教委思政处,1988年11月:20.
作者系新疆师范大学在职硕士,新疆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