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重点难点汇总(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7:55:19
中考语文重点文言文复习(二)
三、《小石潭记》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3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4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5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译文:
1从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挂在身上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声音,我的心情高兴起来。于是砍了竹子,开出一条小路,顺势往下走便可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澈。整块石头作为潭底,靠近岸边,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形成坻、屿、嵁、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茎蔓,遮盖交结,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2潭中游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周围什么也没有似的。阳光直射潭底,石上有鱼的影子,静止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往来很快,好象和游人一同欢乐。
3顺着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溪流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像蛇爬行那样弯曲,忽隐忽现。溪岸的形势像犬牙般交错不齐,不知道它的源泉在哪里。
4坐在潭边,四周有竹子和树林围绕着,静悄悄的没有人迹,不觉寒气透骨、心境凄凉,使人感到悲哀。因为这地方环境过于凄清,不可长时间地停留,于是就把当时的情景记下来便离去了。
5同游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来的有两个姓崔的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四、《桃花源记》
1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2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4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5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
1晋朝太元年间,在武陵这个地方有个以捕鱼为职业的人,有一次,他沿着一条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遍地,鲜嫩而美丽,落花纷纷。渔人感到很诧异,继续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2桃树林的尽头,正是溪水的发源地,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好像有点光亮。渔人就弃船登岸,从洞口进去。开始洞口极狭窄,只能通过一个人。又走了几十步,突然感到开阔明朗了。只见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整齐,还有肥沃的土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四通八达,鸡鸣狗叫的声音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操作,男女的穿戴和外面的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孩子全都安闲快乐。
3他们看到渔人,就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渔人详细地回答了他们。有人就邀请他到家里去,摆了酒、又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听说来了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因为逃避秦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和外界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就此同外面的人断了来往。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和晋了。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他们都感叹起来。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渔人到他们的家里去,都拿出酒饭来招待他。渔人在洞里停留了几天,才告辞回去。洞里的人嘱咐他说:"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4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他的船,就沿着先前经过的路,处处做上标记。回到郡里,渔人就到太守那里报告了这些情况。太守立即派人跟随他去,寻找先前做好的标记,竟然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那条路了。
5南阳有个叫刘子骥的人,是个清高的人。他听说这件事,高兴地计划前去寻找,但没有实现,不久,他就患病去世。以后就不再有去寻找桃花源的人了。
中考语文重点、难点突破
专题一 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考点1 正确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 主要考查的知识点:
形似误读:如“玷”与“沾”相似,误读为zh n,“辍”与“缀”相似,误读为zhu 俗读错误:如“龋齿”误读为y ,“酵母”误读为xi o多音误读:如“对称”误读为ch n ,“拓片”误读为tu 姓氏误读:如“姓区”误读为q ,“姓仇”误读为:ch u
古音误读:如“余勇可贾”误读为ji ,“周景王之无射”误读为sh 难读字误读:如“卷帙浩繁”误读为y ,“饮鸩止渴”误读为ji
复习的重点:①正确把握形声字的读音,利用形声字声旁能表读音的功能识记一些难读字,如:屣x 、狰zh n ;记住形声字的声旁字与字的读音不一致的字,如:谄ch n、陷xi n、焰y n、旖y 、嗔ch n。②注意区别形近字,如:“刺”与“剌”、“陡”与“徙”、“赢”与“羸”。③注意多音多义字的读音。多音多义的读音是考查的重点。多音常常是因为“多义”,所以因义定音是多音字正音的重要方法,如:“卡”做音译语素时读k ,卡车、卡宾枪,取和“不畅通”有关义项时,读qi ,关卡、发卡、卡壳。④注意口语与书面语的读音区别,如“哈”,书面语中读h ,在方言或口语中读h 或h ;“露”,书面语中读l ,口语中常读l u。⑤注意一般词语与专用词语的读音区别,如:街谈巷xi n 议、巷h n 道。 考点2 正确识记现代汉语的字形
首先应弄清楚产生错别字的几种主要情况:(1)因形近而错。如将“病入膏肓”写成“病入膏盲”,将“脍炙人口”写成“脍灸人口”,“不胫而走”写成“不径而走”等。(2)因音同或音近而错。如“一筹莫展”写成“一愁莫展”等。(3)受上一个字或下一个字的影响而错。如将“安排”写成“按排”,“灯泡”写成“灯炮”,“清晰”写成“清淅”。(4)因音近义通而错。如“弱不禁风”写成“弱不经风”,“墨守成规”写成“墨守陈规”。(5)因音同音近而错。如“籍贯”写成“藉贯”,“销赃”写成“消赃”等。
复习的重点:(1)从形旁入手。如“弩”和“驽”,“肓”与“盲”。(2)从词义入手。如“迫不及待”中的“及”是“等到”的意思,不是“急迫”的意思。(3)从词语
的结构入手。如“文过饰非”,这是一个并列式的词语,“文”和“饰”都为动词,并且可以互训。再如:穷形尽相、和颜悦色等。(4)从成语的出处入手。如:察言观色、墨守成规等。
考点3 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本考点需要掌握的标点符号有十一种,即句号、问号、叹号、顿号、分号、引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逗号、冒号。对它们的用法要从理解文意入手来区别。因为标点符号使用的难度与所表达内容的复杂程度密切相关。高考对标点符号的测试,一般带有综合性和技巧性。综合性就是多种标点的综合运用,技巧性是指标点在一定语言环境中的变通用法。主要依据是国家语委和新闻出版署修订发布的《标点符号用法》。
标点符号的考查在试卷第Ⅰ卷中一般是选择题,但在第Ⅱ卷主观题中还有考查,那就是改错题和判断题。
复习的重点:①顿号、逗号、分号三者在表示并列关系的区别,在综合使用时根据语境注意升降格;在表示概数时,相邻两个数字之间和不需要停顿的并列词语间不能用顿号。②句号、问号、叹号都是句末点号,一定放在句末。注意选择问句前一个分句之后用逗号,有疑句代词或副词的不一定是疑问句。兼有疑问感叹语气的句子问号感叹号可以连用。③引号:要分清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间接引用不用引号,直接引用要注意引文末尾标点的使用。如果引语是独立的,引文末尾的点号放在引号内;如果引语是作为作者的话的一部分,引文末尾不用点号。④括号,注意句内括号和句外括号的区别、位置及标点,如果括号里的话只是注释句子的一部分,则括号要紧贴在被解释的那一部分,解释性词语末不能有点号;如果括号里的话是注释全句的,括号应放在这句话的句末点号之后;朗读时,括号里的话不能读出来。⑤引号要注意引用的范围界限,注意单双引号的变化。⑥省略号表示省略时,用了省略号则不能用“等”、“等等”;省略号后一般不再用点号。⑦冒号,注意它提示和收归的范围及用途,它在结构层次上可以高于逗号分号,一句话中一般不能套用两个冒号。⑧破折号在表示解释说明时与括号的区别。破折号引出的解释说明是正文的一部分,括号里的解释说明不是正文。 考点4 正确使用实词
要求能够掌握常用实词的基本义(包括本义、比喻义、引申义)和用法,并结合具体语言环境理解词语所表达的确切意义,能够结合上下文或一定的情境判断词语运用的正误,或恰当与否。从近几年的考试来看,对正确使用词语这一内容的考查主要形式是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为句子选择词语,它要求考生能利用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及它们不同的语言色彩来认识其不同的表达效果,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或者考查对一定的语境下词语使用正误的判断。复习重点:积累和掌握一定量的词汇,并能准确辨析和运用常用的近义词语。辨析近义词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把握词义
(1)从词义的轻重不同的角度辨析。
不同的同义词,它们所表达的事物概念上差不多,但在程度上轻重不同。比如:“希望”、“期望”、“渴望”三个同义词一个比一个程度重;“爱好”和“嗜好”这组同义词,“嗜好”是特别爱好(多指不良的),程度上比“爱好”重些;“损坏”与“破坏”这组同义词,“破坏”带有明显的主观上的故意,程度比“损坏”重。(2)从词义的范围大小不同的角度辨析。
一组同义词中,有的词适用的范围大些,有的适用的范围小些。如“局面”和“场面”,“局面”是指一个时期内事物的状态,而“场面”是指具体的场面,“局面”比“场面”的范围大;“事情”与“事故”,“事情”的范围大,“事故”的范围小;“灾难”和“灾荒”,“灾难”的范围大,“灾荒”的范围小。(3)从词义的感情色彩不同的角度辨析。
有些同义词,其词义基本相同,但所表现的感情色彩不同,有的褒义,有的贬义,有的是中性词,无所谓褒贬。如“保护”与“庇护”、“保护”是褒义的,而“庇护”是贬义的;如“教诲”与“教训”,“教诲”是褒义的,“教训”则是中性的;如“夸奖”和“夸耀”,“夸奖”一般是称赞别人,含褒义色彩,“夸耀”一般是炫耀自己,常含贬义。
(4)从词语适用的对象不同的角度辨析。
同义词的适用对象不同是由词义的细微差别决定的,是在人们的语言运用中逐步形成的。如“抚养”、“扶养”、“赡养”,“抚养”兼指保护、教养、供养,一般说来指长辈对子女和晚辈的保护和教养,“扶养”是指帮助,扶助养活,一般用于平辈之间,“赡养”,是指供给生活需要,特指子女对父母在物质和生活上进行的帮助。
(5)从词义的侧重点不同的角度辨析。
如:“辨别”和“鉴别”,“辨别”侧重于把事物区分开,“鉴别”侧重于审定真的或坏的;如“深思、沉思、寻思”,都有“集中精力,仔细思考”的意思。但“沉思”重在思考的全神贯注,“深思”重在思考的深入,“寻思”重在思考的反复。2.辨析用法
一组同义词,它们的词义可能很接近,但用法是不尽相同的。诸如不同的同义词有不同的固定搭配对象。有的适宜与这些词语搭配,有的则适宜与另
外一些词语搭配。如“交流”和“交换”,前者多与表示比较“虚”的一些事物的名词搭配,如交流体会,交流思想,交流感情等,而后者则往往与表示“实”的一些事物的名词搭配,如交换场地,交换物品等。一组同义词,其词性往往不一样,因而语法功能也不同,如“诞辰”和“诞生”、“创见”和“创建”、“品位”和“品味”三组同义词,前者为名词,主要做主语、宾语,后者为动词,主要做谓语。3.体悟语境
语境,简而言之,即语言环境,包括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内部语境”是指语言自身所构成的环境条件,包括词语之间、句子之间、段落之间的关系。“外部语境”是指语言交际的社会环境,包括时间、地点、场合、对象、话题乃至使用语言的人所流露的情绪等。词语的运用与语境有不可分割的关系,一个词语有其基本意义,但放到一定的语境中,又往往有语境义,即产生的特写意义和临时意义。如“家伙”一词,本身带有轻蔑的意味,但如果说某小孩“小家伙,真鬼”,“家伙”、“鬼”便都带上赞美的口吻。因而,正确理解具体词义就要认真体悟语境,即“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把一个词放到具体语境中去理解,增强词语运用的能力。
辨析同义词的细微差别,应遵循“留大同析小异”的原则,即遇到意义相近的词,对它们意思相重合的部分,暂不予考虑,而着重对其不同的部分进行比较、辨析,确认其异在何处,最后就可以根据语境,确认该选用哪个词语了。比如“学历”与“学力”,它们都是偏正结构的词,其中“学”是意义相同的部分,可不予比较、辨析,而应对“历”和“力”进行比较。“历”是指经历,即在哪些等级学校学过,毕业还是肄业;“力”是指程度、能力、水平。最后就可以根据具体语境来确认选用“学历”和“学力”中的某一个了。 考点5 正确使用虚词
正确使用虚词是指根据语言表达的需要,既要语意连贯、文气贯通,又要用简练的原则恰当地使用虚词。根据语境辨析虚词,能够正确使用虚词,是语言运用能力的基本功之一,往往也是不少考生驾驭语言的薄弱环节之一。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对虚词的考查集中在下面几个方面:①对介词关涉对象及组成的语法结构理解的考查。②对副词限制修饰的语义的理解和考查。③对联接句子及分句间的关联词语的辨析和使用。④对句中虚词的辨析和修改。⑤对助词使用的辨析。从考查的形式上看,一是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为句子选择关联词语,一是对语境中虚词的使用进行正误判断。但还应注意,由于增加了语音试题,有可能将虚词的运用和实词的运用结合考查,在语病的辨析和修改中也可能会涉及到虚词运用是否正确的问题。从选材来看,高考考查的主要是平时常用的、语法意义上比较接近的、在使用中容易混淆和误用的虚词。高考考查过的虚词有:不止(不只)、再、尽管、进而、得以、从而、跟、和、或、甚至、反而、于是、以至、而、还、然而、则、相反、往往(常常)、却、又、一再(再三)、多少(稍微)、的、如……就……、由于……因而……、既然……就……、只有……才……、只要……就……、虽然……但……、即使……也……、因为……所以……、既……又……、不是……而是……、不但……而且……
复习重点:要正确使用虚词,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学习和突破:①了解虚词的语用地位的作用。②掌握常见的虚词的基本用法。③注意一些虚词的习惯用法。④了解虚词连接或关涉的对象范围,以及各成分之间的关系。
对虚词使用的辨析和修改,体现了准确运用语言的要求,具有较大的综合性和技巧性。从以下几个角度来推敲虚词的使用。
1.从语句结构入手,查看介词所限制、关涉的对象是否完整、恰当,是否造成句子成分残缺。如①“对于经济建设问题,我们已经有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句中“经济建设问题”,是后文中所关涉的内容,而不是对象,“对于”应改为“关于”。②“对于这样浪费人才的现象,为什么至今没有引起有关部门有关单位的重视呢?”句中“……现象”做了介词“对于”的宾语,造成整个句子主语残缺,应删去“对于”。
2.从语句意义入手,查看副词、连词使用是否符合逻辑事理。如“他的这一论点和明代‘公安派’关于诗与时代的关系的论述,基本上是完全一致的。”句中“基本上”表示有另外情况,“完全”又表示无另外,前后矛盾。
3.从表达的分寸入手,查看副词使用的程度是否贴切,是否符合语境的分寸感。如“……报告完了之后,又给这位科学家写信说:‘……你的报告对我们有一些帮助,特此致谢。’”句中写信致谢,用“一些”来表达自己所得,不礼貌,应将“一些”改为“极大”。
考点6 正确使用熟语
熟语是长期以来为人们所熟知和惯用的定型词组或短语,如“笑面虎”“挂羊头卖狗肉”“不管三七二十一”“八九不离十”是一种形式简练、意义精辟、内容丰富而材料特殊的语言。从构成上讲相对稳定,不能随意变动,有时不能按照一般的构词法来理解。熟语包括成语和俗语。从2004年高考看,全国很多省份的试卷都采用了成语和俗语放到一题中考查的形式,成语的运用是词语使用的重点,也是难点。成语的考查是历年来语文考查的一个不变的题型,我们不能忽视。俗语的考查是新增的内容,一般来说出现在试卷中的俗语是比较常见的,没有必要大动干戈,死记硬背。复习重点:积累和掌握中学课本中出现的或经常使用的,但人们在使用中
经常把握不准的,特别是那些整体意义和字面意义相差较大,使用时具有鲜明感情色彩的,人们经常误用的熟语。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①成语中关键字词的读音。如“面面相觑”其中“觑”应读成q 。②成语中关键字词的书写。如“烦燥不安”的“燥”应为“躁”。③常见成语的出处。如“踌躇满志”出自《 》。(《庄子•养生主》)④成语关键语素的理解。如“杳无音信”中的“杳”应为无影无声之意。⑤成语意义的把握。如把“让大家有尽量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一句的意思用一个成语概括,答案应为“广开言路”。⑥成语使用正误判断及修改。如中央电视台的“开心一刻”栏目,确实办得妙趣横生,每当我陶醉其中时,真有点乐不思蜀。句中“乐不思蜀”是比喻乐而忘返或乐而忘本,显然与句子本意不合,应为“乐不可支”。熟语(成语)使用不当的几种类型主要有:1.望文生义
①我本来就对那里的情况不熟悉,你却硬要派我去这不是差强人意吗?(不明“差”意)(1993年全国题)②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展开了潜艇战,于是使用水声设备来寻找潜艇,成了同盟国要解决的首当其冲的问题。(不明“冲”意)(1995年全国题)③这部精彩的电视剧播出时,几乎万人空巷,人们在家里守着荧屏,街上显得静悄悄的。(不明“空”意)(1997年全国题)④今年初上海鲜牛奶市场燃起竞相降价的烽火,销售价格甚至低于成本,这对消费者来说正好可以火中取栗。(不明成语来源)(1998年全国题)2.褒贬失当
①这些年轻的科学家以无所不为的勇气,克服重重困难,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贬词褒用)(1995年全国题)②陕西剪纸粗犷朴实,简练夸张,同江南一带细致工整的风格相比,真是半斤八两,各有千秋。(贬词褒用)(1995年全国题)③齐白石画展在美术馆开幕了,国画研究院的画家竞相观摩,艺术爱好者已趋之若鹜。(贬词褒用)(1997年全国题)④为了救活这家濒临倒闭的工厂,新上任的厂领导积极开展市场调查,狠抓产品质量和开发,真可谓处心积虑。(贬词褒用)(1998年全国题)⑤您刚刚乔迁新居,房间宽敞明亮,只是摆设略显单调,建议你挂幅油画,一定会使居室蓬荜生辉。(谦词不当)(2001年全国题)3.范围用错
成都五牛俱乐部一二三线球队请的主教练及外援都是清一色的德国人,其雄厚财力令其他甲B球队望其项背。(应用于否定式中)(1998年全国题)4.对象用错
①博物馆里保存着大量有价值的石刻作品,上面的各种花鸟虫兽、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美轮美奂。②家用电脑降价刺激了市民消费欲的增长,原本趋于滞销的彩电,现在一下子成了炙手可热的商品。③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的中东之行,并未从根本上解决美伊之间的矛盾,海湾地区的局势也不会从此一劳永逸。(1999年全国题)④古人中不乏刻苦学习的楷模,悬梁刺骨者、秉烛达旦者、闻鸡起舞者,在历史上汗牛充栋。⑤本刊将洗心革面,继续提高稿件的质量,决心向文学刊物的高层次、高水平攀登。(2000年全国题)5.不合语境
①翘首西望,海面托着的就是披着银发的苍山。苍山如屏,洱海如镜,真是巧夺天工。(应用于人工创造的)(1992年全国题)②那是一张两人的合影,左边是一位英俊的解放军战士,右边是一位文弱的莘莘学子。(“莘莘”有“众多”意)(1997年全国题)
考点7 辨析并修改病句
病句是指在语言表达上有毛病的句子,即语法上不符合现代汉语规范,或逻辑上违反客观事理,或所用词语意义、色彩不合语境,或描摹事物尺度欠当的句子。复习时,要了解常见的病句类型:1.语序不当
①主谓不当 如:他的第二次考试已经录取了。②动宾不当 如:一走进校园,就看见人山人海,欢歌笑语,流金溢彩。③修饰语与中心语不当 如:教师每句话,都狠狠地打动着我的心。④主宾不当 如:中学生是学习的重要阶段。2.搭配不当
①定语位置不当 如:在四化建设中,应该发挥知识分子的充分作用。②定语顺序不当 如:新华书店正在售唐代新翻印的诗歌选。③状语位置不当 如:巴甫洛夫整天忙于做各种动物实验,把动物用绳子缚在实验的架子上。④词序不当 如:自然条件对人类的繁衍、发展、生存有极大的影响。⑤定语状语混淆,位置不当 如:这个问题在群众中广泛引起议论。⑥虚词位置不当 如:他如果不能实事求是,事业就会受到损失。⑦主客体颠倒 如:居里夫人这个名字对我国人民是不陌生的。⑧分句顺序不当 如:专家说亲子鉴定不仅鉴出了社会世相和人生百态,也鉴出了血肉亲情。3.成分残缺或赘余
①缺主语 如:听了张海迪的报告,使我受到很大的教育。②缺谓语 如:民工们经过一个冬天的苦战,一道雄伟的拦河大坝巍然屹立起来。③缺宾语 如:我们要尽一切力量使我国农业走上机械化、集体化。④附加成分残缺 如:球赛中张强和李丽夺得了男女冠军。⑤主语多余 如:我们的革命前
辈,为了人民的利益,他们流了多少血,献出了多少宝贵的生命。⑥宾语多余 如:同学们正在努力复习,迎接高考的到来。⑦谓语多余 如:我到一中参观时,同学们正进行做广播体操。⑧定语多余 如:这个双手沾满人民鲜血的杀人刽子手终于受到了惩罚。⑨状语多余 如:小萌的作业全都做完了。⑩助词“的”赘余 如:本栏目将各地电视台选送的歌舞曲艺、风情民俗、文化娱乐和体育活动等方面的节目,加以重新编排、组合和润色,进行的再创作。4.结构混乱
①句式杂糅 如:这次网络短训班的学员,除了北大本校人员外,还有来自清华大学等15所高校的教师,学生和科技工作者也参加了学习。②前后牵连 如:开始我觉得领导未免不近人情,慢慢地就习惯了这种严厉的处罚对加强内部管理实在太重要了。③暗换主语 如:老工人的一席话深深地触动了小邱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下来。5.表意不明
①范围不明 如:小王今年才20岁,是应届毕业生。②句子费解 到武汉游览东湖和磨山是我们这次春游的归途。③歧义现象 他背着总经理和副总经理偷偷地把这笔钱分别存入了两家银行。④指代不明 这个精致的灯笼将作为今天得分最高的嘉宾的礼品赠送给他。6.不合逻辑
①更换概念 如:在会上,大家都谈了自己对学校的看法,看来,大家的希望不一致。②前后矛盾 如:李娜刚刚和张明结婚不到三年多。③否定失误 如:难道能否定这次讨论会没有取得很大成功吗?④分类不当 如: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老人、妇女都积极投入抗洪抢险的战斗。⑤强加关系 如:只要发动群众,才能做好工作。⑥不合事理 如:八百多人,几千条胳膊,同暴雨洪水搏斗了一天一夜。⑦否定不当 如:雷锋精神当然要赋予它新的内涵,但谁又能否认现在就不需要学习雷锋了呢?
复习重点:掌握辨析并修改病句的常用方法。
1.句子有多重定语或多重状语,考虑是否语序不当。
2.句子有并列成分,考虑以下几种情况。(1)并列成分做主语,往往有部分主语不能和动词谓语搭配。(2)并列成分做谓语,往往有部分谓语不能和宾语搭配。(3)并列成分做宾语,往往有部分宾语不能和动词谓语搭配。(4)并列成分做定语或状语,往往有部分定语或状语不能和中心语搭配。(5)句子中存在两组关系紧密的并列成分,往往不相互照应。(6)并列成分之间可能存在从属或交叉的关系。3.出现是否、是不是、能否、成败、好坏之类的词语考虑是否是一面或两面搭配不当。
4.否定,多重否定或否定加反问,就看句意是否造成表意相反。5.碰到有代词的句子要注意指代是否明确。
6.有介词或连词则要考虑它们是否得当或是否缺少主语,主客颠倒等。7.如有数量短语就看是否产生歧义,倍数用错或表约数的词语重复。8.有关联词就要注意他们是否搭配得当,位置得当。 考点8 正确扩展语句
语句扩展是指把一组词语扩展成一句话或一段话,或者是按要求把一句话的意思加以充实,或者合理扩展成几句话。了解常见的扩展类型:
1.添加成分扩展:在句子主干的基础上,根据句子内容,合理发挥联想和想像,添加附加成分,使句子内容更加具体、生动形象。①添加状语:主要有地点状语、时间状语、情态状语。如:他画一幅画。———(当我们找到他的时候),他(正在那个破烂不堪的阁楼里)(叉着双腿)(用他那支用了多年的早已磨秃了的画笔)(左一下右一下)(专心致志地)画着一幅画。②添加定语:主要有描摹性定语、说明性定语。如:阁楼里住着一位画家。———(那条)(整洁而又充满花香的小街)(拐角处的)(平顶房上)(A字形的)阁楼里住着一位(性格古怪的)画家。③添加补语:主要有时态补语、情态补语、趋向补语。如:她高兴。———她高兴得〈脸上绽开了花,搂着爸爸的脖子亲了又亲〉。④全方位扩充:根据句子主干,发挥想像和联想,假设情景进行扩充。如:我散步。———(傍晚),[收获满心喜悦的]我,(披着满天火红的晚霞),(从海边)散步〈回来〉。2.补充完善型扩展:原句或原语段并不完整,需要对它进行补充;或是将概写的句子扩展成具体叙写的句子,如:高78班是一个很优秀的班级。可扩展为:高78班是一个很优秀的班级:各项常规工作做得好,学习成绩突出,同学个个尊师守纪,富有团结互助精神。
3.修辞扩展:修辞能大大加强语言的表现力,恰当地运用修辞手法扩展,可使句子内容更加具体、丰满、生动、形象,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常见的有:①用比喻扩展:如:时光一去不复返了。可扩展为:时光,如行云,似流水,又如白驹过隙,一去不复返了。②用对偶扩展:如:企盼,是万里的翘首。可扩展为:企盼,是万里的翘首;企盼,是千年的望眼。③用排比扩展:如:我常以为丑女造就了美人。可扩展为:我常以为是丑女造就了美人,犹如是愚氓举出了智者,是懦夫衬照了英雄,是众生度化了佛祖。
4.情景扩展:即给定一个话题,或规定几个词,提供一个情景,要求运用合理的联想和想像,加以阐释、发挥、引申,从而使之明确丰满起来,构成一个完
整的语句或语段。如:根据下列两种情景,以“树”为重点,分别扩展成一段话,每段不少于30字。
情景一:狂风中 马路边 树情景二:阳光下 小河边 树
扩展为:情景一:狂风中马路边的那棵大树,被吹得折弯了腰。它低着头,似乎在乞求狂风的宽恕。情景二:灿烂的阳光下,小河边的那排树,笔直地站着,像一个个哨兵,默默地守护着小河。
复习重点:①将主干句扩展为内涵丰富的长句;②根据要求,将提示的情景扩展成语段;③根据要求,将提供的内容要点扩写成具体、丰富的语段;④根据提供的语境,补写或续写句子。 考点9 正确压缩语段
压缩语段是指按要求将提供的语言材料(语段)压缩为较短的语言表达形式,既不漏失原文的主要信息,也不能改变原意,是将原文提供的信息更简明、概括地表达出来。是长文读短的基础,也是阅读和语言运用的重要能力之一。了解常见压缩语段的类型:
1.缩写语段:在不改变原语段的主旨和主要内容的前提下,尽量维持原有的语言表达的风格,根据原文思路缩短语段的篇幅,把长文变成短文,使之简明扼要,重点突出。
2.编写提要:将语段的主旨和主要内容提炼成一个个要点,然后将这些要点连缀起来,组成比原文更精短的语段。
3.概括转述:在引用原文或传达原文精神时,根据要求,可用自己的话将原文的意思概括地表述出来,只求意思到位,不必维持语段原貌。
4.拟写一句话新闻:将复杂的事情化简叙述,将语段中所传达的信息浓缩为一句话表达。
复习重点:根据题目要求,在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信息筛选、概念组合、语句调整、语言概括。概括时,一看所概括的文字信息是否全面,二看内容是否符合要求,三看字数是否超过,四看语句是否通顺。 考点10 正确选用和变换句式 了解常见的句式特点:
1.主动句与被动句:主动句是以施动者为陈述对象,说明施动者发出什么样的动作行为;被动句是以受动者为陈述对象,说明受动者遭受到什么动作行为,常用“被”、“叫”、“给”等表示被动关系。其表达效果主要看句子需要突出的陈述对象。如果施动者不必说出或无从说出,或是为了表示一种不愉快的感情,使用被动句表达效果更好。如:教室的玻璃被打破了。
2.肯定句和否定句:肯定句表达肯定的判断,也就是断定事物是什么或怎么样的;否定句表达否定的判断,也就是断定事物不是什么或不是怎样的。两种句式似乎是相反的,但他们可以表达基本相同的意思,只是表达方式和语意轻重不一样。一般表达语意最重的是双重否定句,肯定句次之,否定句又次之。
3.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陈述句是陈述一件事情,疑问句是提出一个问题,祈使句是要求别人做什么或不做什么,感叹句是表示一种强烈的感情。这四种句子用途不同,语气不同,但在一定的语境下可以表示相同的意思。在表达相同意思时,一般反问句比陈述句语气强烈,疑问句比祈使句语气委婉,感叹句比陈述句感情、语气强烈。
4.长句和短句:句子的长短,是由它的结构的复杂程度决定的,结构越简单,句子就越短;结构越复杂,句子就越长。长句章节多,显得舒缓;容量大,气势盛;限制、修饰成分多,能细致严密地说明事物和表达复杂丰富的感情。短句句子短,简洁明快,干脆有力;音节少,停顿多,容易造成一种急促的气势,便于表达激动的情绪、强烈的感情。
5.常式句和变式句:一个句子的结构成分的排列次序有规定性。也有一定的灵活性。按照“主语在前,宾语在后;修饰语在前,中心语在后”的排列次序组成的句子是常式句,有时为了突出某个成分所表达的意思,可以把这个成分移前或挪后,这就是变式句。
6.整句和散句:整句是指结构相同或相似,排列得很整齐的一组句子;可以使文字形式整齐、声音和谐、气势贯通。常用对偶、排比、顶真的手法。散句是指长的、短的、结构复杂的和结构简单的各种句子交错着用的;散句自由、活泼,富于变化,可以避免单调和呆板。
7.单句和复句:单句只有一套主谓中心,便于突出表达一个意思。复句是指含有两套或两套以上互不包容的主谓中心,便于表达意思紧密、关系复杂的意思。掌握变换句式的方法:
变换句式的原则:①变换后不能改变原意,个别词语可增、删、调。②变换后,句子表达效果更好。③变换后的句子不能有语病。1.长句和短句的变换
长句化短句可运用下面几种方法:
①把长句的附加成分抽出来,变为复句里的分句,或者单独成句。如:许德珩同志对记者讲述了他为救国救民,早年参加过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随后积极参加“五四”运动,“一二•九”运动和反蒋抗日的斗争,曾两次坐牢、被抄家,三次在他任教的大学被解聘,历经波折的亲身经历。可化短句为:许德
珩同志对记者讲述了他的亲身经历,他为了救国救民,早年参加过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随后积极参加“五四”运动、“一二•九”运动和反蒋抗日的战争,他曾两次坐牢,被抄家,三次在他任教的大学被解聘。②把并列成分拆开,重复跟并列短语直接相配的成分,形成叠用句式,变成复句里的几个分句。如:这种反科学的反马克思主义的主观主义方法是共产党、工人阶级、人民和民族的大敌,是党性不纯的一种表现。可化短句为:这种反科学的反马克思的主观主义方法,是共产党的大敌,是工人阶级的大敌,是人民的大敌,是民族的大敌,是党性不纯的一种表现。③如果一个句子的宾语中心语和它前面的几个并列式的修饰语之间存在着解释或总分关系,则可把此句变换成一个解说复句。如:从严密的综合科学体系讲,最基础的是研究物质运动基本规律的物理和指导我们推理、演算的数学这两门学问。可化短句为:从严密的综合科学体系讲,最基础的是两门学问,一门是研究运动基本规律的物理,一门是指导我们推理、演算的数学。④借助复指,把长句附加成分变成并列成分,然后用一个代词去取代它。如:无产阶级必将战胜资产阶级和一切剥削阶级、社会主义必将战胜资本主义、共产主义一定能够在全世界实现的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谁也改变不了的。可化短句为:无产阶级必将战胜资产阶级和一切剥削阶级,社会主义必将战胜资本主义,共产主义一定能够在全世界实现,这个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谁也改变不了的。长句化短句的方法:根据一组句子的中心语义,找出主干意思的句子,作为长句的主干,其他内容转化成长句的定语、状语或补语。2.主动句和被动句
主动句变换成被动句的方法是:把主动句的施事者与受事者的位置调换,可变成被动句;把被动句中的受事者与施事者的位置调换,可变成主动句。这需要变动句序、加上或去掉“被”字就行。3.肯定句和否定句的变换
肯定句变换成否定句的方法:先将句子变成与本意相反的句子,再加否定词,否定句变肯定句的方法:先去掉否定词,然后变换成与去掉否定词后的句意正相反的句子。肯定句与双重否定句的转换只需加或删双重否定词即可。4.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的变换
四种语气的变换方法:主要在于恰当增删表示反问、请求或增强感叹的副词,以及改变相应的句末语和句末点号。5.常式句与变式句的变换
常式句变换成变式句的方法:根据语境需要为突出强调的某个成分的意思而把这个成分的位置移前或挪后。变式句变换成常式句的方法:只要将倒置位置的成分恢复正常句子结构形式即可。常见的变式句有:主谓倒置、状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因果倒置、转折倒置、条件倒置等。6.整句和散句的变换
整句改为散句的方法是:将整句中重复使用的提示词去掉,使相关内容变为细小成分。散句改为整句方法是:加上重复使用的词语,使之和相关内容构成整齐句式,或将句中不太整齐的并列部分修整,分别组合,变为排比句或对偶句。7.口语句式和书面语句式的选择。口语句式:比较短小,结构也简单,少用关联词语。它的修辞作用主要是活泼、自然。书面句式:多用长句,结构较复杂,关联词语用得较多。它的修辞作用主要是严谨、周密。此外,口语句式和书面句式在所运用的词语方面,也具有明显的风格色彩上的区别:口语句式大都由通俗的口语词组成,书面语句式大都由文雅的书面语词组成。选用句式的方法:
选择句式的题型一般是提供备选句,提供备选句,是从给定的几个句式不完全相同的句子中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句子。选用句式时,应考查语段的表述角度以及上下文句式的特点,注意保持上下文前后陈述对象一致。注意句子的语体色彩,要与上下文保持语体风格一致。 考点11 正确仿写句式
仿写句式是指根据提供的例句,按照命题要求以及例句所隐含的若干要求,仿照例句的句式特点、表达方式、情境、中心语意、表达意图等特点,再写一个或几个与例句句式相同或相近的句子(一般为意思不同的句子)。了解常见仿写句型:
①单句仿写:提供的例句一般是结构比较复杂的单句。从结构形式分,有连动句、兼语句、双宾句;从施受关系分,有主动句、被动句和“把”字句;从逻辑判断分,有肯定句和否定句;从使用习惯分,有常式句和变式句;从语气分,有陈述句、疑问句(包括反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②复句仿写:提供的例句是复句。根据复句的分句间的关系可以分为并列复句、承接复句、选择句、假设复句、因果复句、转折复句、递进复句、条件复句。③句群仿写:提供的例句是句群。要求组成句群的句子必须围绕一个中心,各句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组织。根据各句间的关系,有总分句群、并列句群、转折句群、因果句群等。④修辞仿写。了解仿写的常见类型:
①情景造句:仿照例句的句式特点,按要求另外拟写一个与例句意思不同的句子。主要运用类比联想思维,要求:把握例句句式特点;抓住提供的情景
要求,明确仿句的具体内容。②情景补写:在语段中,仿照上下文的句式特点,根据语段的中心语义、情境风格补写语句,要求补写句与上下文句式一致,意义相同(相近、相关),衔接自然紧密,共同组成一个语意明确、结构完整的语段。复习重点:
1.符合话题。仿写时应在弄懂文意的基础上把握主旨,循旨联想,遵旨选材,按旨索向。
2.结构一致。仿写句子比较重要的一点是形式上的约束性,这就要求我们弄清例句的句式、句型甚至语气,仿写时要注意句子结构形式的高度一致,或常式或变式,或陈述或疑问,或祈使或感叹;还要弄清句子内部的语意关系,或转折或递进,或因果或假设,或总分或并列等,都必须合规格。
3.符合修辞。仿写句子着重在“运用”上考查修辞格,也正符合《考试大纲》中提出的“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的内容,对促进学生语言的表达水平的提高,有很好的导向作用。仿写前应分析给定例句所运用的修辞格,或比喻或比拟,或借代或夸张,或对偶或排比等,必须严格遵守。
4.符合色调。色调,即色彩和格调。仿写的句子同例句要色彩和谐,不论语境色彩还是感情色彩;除此之外,仿写的句子立意境界要高,要有一定的神韵趣味,要有内容的哲理性和启发性,不仅要求学习正确运用基本的语言知识,掌握基本的语言操作技能,而且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审美情趣。 考点12 做到语言的简明
所谓简明,就是要以尽可能少的语言符号传递尽可能多的信心,并取得最佳效果。“简”反映了用语量的要求,就是话语要尽量少,不能罗嗦重复,不说多余的话;“明”含有用语效果的要求,就是意思要表达得清晰,让对方明白无误地理解。
了解语言简明的要求:
1.表意不重复、赘余:已经能够使表达的意思清楚明白,且句子结构完整,如果再用一些不必要的词语作句子成分,就会造成部分赘余和重复,以致影响句子的表达效果。如:应聘的外国专家的正式工资一般应高于或维持试用期工资而不低于试用期工资。
2.表意不含混晦涩:话语意思表达要明确,赞成什么,反对什么,旗帜鲜明,通俗明白。如果用语含混晦涩,就会造成语意费解、意思模棱两可,影响表达效果。如:没有人认为除了他还有别的人能胜任这个职务,于是大家一致推选他担任这家企业的总经理。(将画线部分改为:“大家认为只有他能胜任这个职务”,句意更通俗明白。)
3.表意无歧义:语意明确单一,不出现歧义。考生应掌握歧义的类型及消除方法。①兼类词的运用会造成歧义,消除的办法是在前后加语境。②数词短语修饰会造成歧义,消除的办法是改换量词或调整语序。③短语或句子由于结构层次的划分不同会造成歧义,消除的办法是调整语序。④缺少必要的指代会造成歧义,消除的办法是添加代词或点明人物。⑤朗读停顿的位置不同会造成歧义,消除的办法是添加代词或点明人物。⑥朗读停顿的位置不同会造成歧义,消除的办法是添加标点。⑦朗读的逻辑重音不同会造成歧义,消除的办法是前后加语境。
4.话题不蔓不枝:说话必须围绕中心,传达必要的信息,不能添枝加叶,东拉西扯,滥加与中心无关的信息,偏离句子中心,以致影响句子主要意思的表达。5.结构不混乱:话要一句一句地说,一句话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如果把几个说法糅在一起,就会造成句子结构杂糅,以致句子意思表达不明确。如:大家对护林员揭发林业局带头偷运木料的问题,普遍感到非常气愤(把“把护林员揭发问题”和“大家对林业局偷运木料感到气愤”两个意思杂糅在一起)。复习重点:①辨析句子成分是否有赘余。②辨析句子意思是否明确。③歧义句的语意理解和歧义的消除。④对语句中赘余部分和多余信息的删除。⑤材料中信息的提取和语意概括。⑥对不简明语句的修改。 考点13 做到语言的连贯
语言连贯,指的是一个语段的各个句子之间,或是一个复句各个分句之间,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接得上,扣得紧,文气顺畅,准确、完整地表达一个意思。了解语言连贯的特点:
①话题统一:指组成语段的句子之间,或是组成复句的分句之间,有紧密的联系,围绕一个中心进行表达。②对象如一: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陈述的对象要保持一致,即要保持主语的一致性。③合乎事理:意思表达要符合客观事理,符合逻辑关系和人们认识的客观规律。如逻辑顺序、空间顺序、时间顺序、心理感受顺序。④合乎氛围:一定的语言单位,有一定的意义氛围,语段的组合符合这特定的语境意义氛围,如色彩的鲜明或暗淡,气氛的热烈与冷清,感情的褒扬或贬斥等。⑤句式一致:一定的语言组合,上下句句式一致,可使意思一贯而下,文气顺畅,取得较好的修辞表达效果。⑥前后照应:在前后出现的相同、相关、相连的语意表达中,要注意前后词语、句式的照应,保持这些语言形式的前后相承性,才能保持语言的连贯性和正确性。⑦合乎语序:语言组合要符合语法规范的语序和语段的结构章法。语序也包括多项定语和多项状语的一般顺序以及并列词语的排列顺序,语段结构一般有总分式、并列式、对比式、层进式。
复习重点:①正确排列语序。②正确衔接上下文。③语句续写。④修改不连贯的语句。
考点14 做到语言的得体
语言得体指根据语境条件恰当地使用语言。语境包括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情景)。了解语言得体的特点及要求:
①符合表达:方式不同的表达方式,往往体现在文字表达的文体样式上,不同的文体,对语言的要求也不一样。记叙描写性文体要求语言形象生动、有文采;介绍说明性文体要求平实、准确;议论性文体则要求周密严谨。口语要求语言通俗易懂、亲切活泼;书面语则要求语言庄重严肃。②符合表达场合:不同场合对语言运用有不同要求:日常场合要求说话自然、亲切、灵活,娱乐场合要求说话生动、风趣,正式场合要求说话严肃、庄重、规范。转述对话时,时间、地点、对象都要进行变化。③符合交际对象:要根据说话对象的思想水平、认识能力、社会地位、职业身份、性别年龄、心理素质等综合因素,选择恰到好处的语句,达到最佳表达效果。如上行文、平行文、下行文;尊称与谦称。④符合表达目的:语言表达要有明确的目的性,目的不同,就要采用不同的语言表达。或是请求或是说服或是介绍或是传达,都要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比较相关因素,以最重要的信息为基本表述内容,采用相应的语言进行表达。⑤具有分寸:语言表达要符合事理和情理,在程度上要讲究恰到好处。如适当的谦虚令人起敬,过分谦虚会使人认为骄傲。
复习重点:①根据目的差异调整语言,即按照不同的表达目的分别写一段话。②根据对象的差异调整语言,根据供给表述内容和变化接受对象,要求考生阅读分析、修改或表达。③根据场合差异调整语言,即要求依据不同时空条件写出不同的句子,或是在阅读分析中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或是修改给定一段话中的不得体语句。④根据表达方式的差异调整语言。 考点15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修辞方法,指的是“积极地随情应景地运用各种表现手法,极尽语言文字的一切可能性,使所说所写呈现形象性、具体性和体验性”。修辞实质上是一种同义语言比较,即使用了修辞方法的语言(客体)比没有使用修辞方法的常规语言(本体)表达要更形象、更具体、更易于感受。了解常见的修辞手法:
比喻:根据两种事物的相似特点,把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的修辞手法,俗称“打比方”。比喻构成有四个要素:本体、喻体、喻词和相似点。根据本体、喻体、喻词的隐现关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类。如①江南的夏夜,蛙声如潮。(明喻)②浪花往上抛,形成千万朵盛开的白莲。(暗喻)③要坚决清除我们队伍中的蛀虫。(借喻)
比拟: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式。包括把物当作人来写(拟人);把人当作物来写(拟物)和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拟物)几种形式。如:①山上漫起好大的雾,又浓又湿,悄悄地挤进门缝来。(拟人)②帝国主义夹着尾巴逃跑了。(拟物)。
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用相关的事物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的修辞方式。可分为特征代本体,具体代抽象、特称代泛称、部分代整体等几类。如①枪杆子里面出政权。②先生,给现钱,袁世凯,不行吗?
夸张:为了达到某种表达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可分为扩大夸张、缩小夸张和超前夸张三类。如:①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②一眨眼就是八年了。③一闻这酒,没喝就醉了。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义相近相关或相反的两个句子对称组织一起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可分为正对、反对和串对三种。如:①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②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③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修辞方式。如:那影片纯粹是用声音绘制的,声音绘制色彩,声音绘制形象,声音绘制感情。
设问:为引人注意,强调某种观点,启发思考,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是提出问题不需确定答案的修辞方式。如: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反问: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常用肯定形式表示否定,用否定形式表示肯定。如:克服困难不是一种享受吗?
复习重点:①对语言运用中的修辞方法进行辨识。②对语言运用修辞方法的恰当与否、优劣进行鉴别。③对作品中修辞方法运用的修辞效果进行鉴赏。④对语境中运用修辞方法的语句含义的理解。⑤根据语意和语境要求运用修辞方法表达。
在具体运用中,应注意几点:1.使用比喻的注意点
①要常见、易懂。即做喻体的事物应是大家所熟知,否则就达不到比喻目的。如“这黑猪,黑得像石墨”,石墨并不是人人皆知之的东西。②要妥贴。即在运用比喻时,必须对喻体和本体的相似点做高度的概括:反之如果信手拈
来,就会喻而不当。如“那一棵一棵的大树,像我们的俘虏似的狼狈地躺在工地上。”“大树”可能“躺在工地上”,“俘虏”却不可能。二者在这方面并没有相似点,比喻不贴切。③要注意思想感情、情景一致。如:“我们狂欢,十万人像蚂蚁一样,挤作一团。”把狂欢的人比作成团的“蚂蚁”,感情不对头。2.使用比拟的注意点
①感情必须符合所描写的环境气氛。如“秋雨跳着欢乐的舞,一下就是几天,真闷死人。”秋雨连绵,使人烦闷,这里却给“秋雨”以欢快的动作和感情,与人物的性情相悖。②本体与拟体应有相似点或相近点。如“空中稀疏的星星眨着眼,发出私私的低语,相互打着招呼:‘再见’!”说它们互相说“再见”,显然不符星星的特征。
3.使用借代的注意点
①借代的借体必须有鲜明的代表性,让人一听就明白所指称的事物。如:“我家兄妹很多,已有两个五角星,两枚大学校徽。”由于“五角星”既可指解放军,也可指铁路工人:“校徽”可代学生,也可代教师甚至校长;因此,不符合“鲜明的代表性”,会造成歧解。②用人物特征做借体时,要注意褒贬色彩。代表正面人物时,宜用褒义的称号,反之则用人皆厌恶的事物来代反面人物。4.使用夸张的注意点
①夸而有据,夸而有节。夸张要以客观事实为基础,要把握分寸,否则就很难给人以真实感。如:“平原上整天都在刮着扬天揭地的老黄风。人们就在这大风中刨地耕地……”风既然那么大,人们怎么还能刨地种田?自相矛盾。又如:“她讲到她受到的痛苦时,眼泪就像自来水管似的喷射出来。”这句的夸张有失真实。②夸张要明确、显豁,不能又像夸张又像事实。如“屋里静极了,就连掉下一枚小钉子也听得见。”这很难说是夸张还是事实。5.使用对偶的注意点
①对偶与排比在结构和作用上有明显的区别:第一,对偶项只能是两个,排比句却至少有三个;第二,对偶在字句上的要求比排比严格;第三,对偶的目的是使上下联互相映衬或补充,排比的目的是要加强语气。②现代人写的对偶有时上下联对得并不很工整,上下句字数相等(个别时候还会差一个字),结构只是基本相同,字面还可以重复,在词性、平仄上也不讲究,如“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组成对偶的上下句之间的联系可以概括为三种:如果上下句意思相近,是从两个角度说明同一个内容,前后互补,就是“正对”。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如果上下句意思相反或相对,互相映衬,以更好地揭示事物本质,就是“反对”。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如果上下句之间包含因果、承接、条件之类的关系,就是“串对”。例如:“前人栽树,后人乘凉。”6.使用排比的注意点
排比和反复的运用,都必须从内容的需要出发,不能单纯追求形式,失之于滥。如:“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学习的模范、学习的表率。”这句中几个词语意义相同,生硬地排列,显得重复,无病呻吟。7.使用设问和反问的注意点
①设问的特点是有问有答,目的在于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例如:“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②而反问的特点是有问不必答,答案自在问话中,目的在于加强语气,表示肯定。例如:“虽然天山这里并不是春天,但是有哪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得过这时繁花无边的天山呢?” 专题二 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考点1 识记作家作品常识
①识记中国重要作家的时代和代表作。②识记外国重要作家的国别及代表作。虽然识记作家作品常识的范围比较广泛,但都作了限制:一是“重要”作家,是指在文学史上有较大影响、占有较高地位的作家。对于中国作家,识记的重点是他们所处的时代;对外国作家,识记的重点是他们的国别。二是“代表作”,是指那些在历史上有代表性、有较大影响的作品。同时,对于作家,还应熟知他的创作特点、风格和流派;对于作品,还应了解其体裁、出处、地位、人物形象及其典型意义、对后世的影响等。
复习重点:了解古诗文阅读与中国古代文学常识特别是中国古代作家作品常识的联系。着眼点通常是大作家小作品,对作家作品的了解要求要全面。 考点2 识记文学体裁常识
文学体裁是指文学作品的类别。它分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
1.散文:这里说的散文是指同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不是古文体的散文。按照表达方式的不同,散文可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和议论散文。散文的重点是“形散神不散”。“形散”是指散文取材自由,不受时空限制,表达方式多种多样。“神不散”是指散文的主题要明确集中。
2.小说:它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常见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有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
描写、语言描写、环境描写及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等。小说情节起着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的作用,它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四部分,还有的包括序幕、尾声。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主要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自然环境主要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用以烘托气氛,表现人物的感情等。按照不同的标准,小说可分为不同的种类:按照篇幅及容量分为长篇(如《红楼梦》)、中篇(如《阿Q正传》)、短篇(如《最后一课》)以及微型小说(如《鞋匠》);按照写作体制分为章回体(如《三国演义》)、日记体(如《莎菲女士日记》)、书信体(如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自传体(如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按照小说内容分为历史小说、现代小说、科学幻想小说、公案小说、武侠小说、言情小说、传奇小说等等。
3.戏剧: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我们这里讲的戏剧实际上是剧本,它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戏剧离不开戏剧冲突,它表现在人物性格的冲突上,具体表现为一系列的动作。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台词)和舞台说明。舞台说明是写在剧本每一幕的开端、结尾和对话中间的说明性文字,内容包括人物表、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以及人物的表情、动作、上下场等,它具有增强舞台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展示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展开等多种作用。按照不同标准,戏剧可分为不同种类:按照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分为,话剧如《雷雨》、歌剧如《白毛女》、舞剧如《丝路花雨》;按照剧情的繁简和结构分为独幕剧如丁西林的《一只马蜂》、多幕剧如《雷雨》;按照题材所反映的时代分为历史剧如《屈原》、现代剧如《雷雨》;按照矛盾冲突的性质可分为悲剧如《屈原》、喜剧如《威尼斯商人》、正剧如《白毛女》。
4.诗歌:它以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地表达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集中反映了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的节奏和韵律。
诗歌的分类:按照内容有无较完整的故事和人物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抒情诗又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等;按照形式分为格律诗、自由诗、民歌等。我国古典诗歌分为诗、词、曲。
诗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指唐代以前的古代诗歌,唐初开始形成的、在字数、声韵、对仗方面都有严格规定的一种格律诗,就是我们所说的近体诗。近体诗是同古体诗相对而言的。唐代以及其后的诗人仍有写古体诗的。古体诗分为四言古诗、五言古诗、七言古诗。近体诗分为绝句、律诗。
律诗和绝句的区别主要在于句数上。绝句共有四句,律诗共有八句。绝句又叫“截句”。绝句可对仗,也可不对仗,但是律诗的颔联和颈联,则必须对仗,无论律诗还是绝句,都有平仄的要求。八句以上的律诗称为排律。律诗共有八句,一、二两句为首联,三、四两句为颔联,五、六两句为颈联,七、八两句为尾联。诗、词、曲的主要区别在于诗要求节奏和讲求韵律,词比诗的要求更加严格,词是一种配乐歌唱的诗体。曲也是和乐演唱的一种韵文形式,但句法比词更为灵活。诗的最高成就表现在唐代,词的鼎盛时期出现在宋代,曲在元代最盛行。词分为小令、中调、长调,这是依照字数多少来划分的,小令的字数在五十八字以内;五十九字至九十字,为中调;而长调是九十一字以上。根据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两大流派。豪放派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词中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代表作家以苏轼、辛弃疾为主。代表作品为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婉约派作品语言清丽、含蓄,词内容书写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离愁别绪、或深沉幽怨,刻功精细。体裁比较狭窄,往往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婉约派的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等。代表作品有柳永的《雨霖铃》和姜夔的《扬州慢》。
散曲是金元时代兴起,由词退化而出来的一种歌曲,体式和词相近,而比词自由,可以在字数定格外衬字,较多的使用口语。它又包括小令和套数两种形式。小令只含一支曲子,而套数是合一个曲调中多支曲子为一套,是戏曲或散曲中连贯成套的曲子,它少则两曲,多则不限。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曲牌名;全套曲必须同一宫调,有首有尾,一韵到底。各“煞”是“尾”前的配曲,最后用“尾”结束全套曲。
元杂剧是在宋金时期诸宫调基础上成长起来的文学样式,是一种把歌曲、宾白、舞蹈结合起来的艺术形式。元杂剧可分为旦本(女主角主唱)和末本(男主角主唱)两种。在结构上包括四折一楔,每折戏只能用一个宫调,如《窦娥冤》就是旦本。元杂剧的主要角色是末(男子)、外末(老年男子)、净(花脸)、旦(女角色)、正旦(女主角)、卜儿(老妇人)、丑(小花脸或三花脸)等。科、白都是戏剧剧本的一个组成部分。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一般舞台程式,武打和舞蹈等动作。白,是宾白,是剧中的说白部分。宾白又可分为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着别人的人物自叙心理)、带白(唱词中的插话)。宾白是元杂剧的重要组成部分。
复习重点:①注重积累,要对教材中出现过的文学体裁及其特点把握好,同时注意课内外相结合。②注重运用,平常阅读文学作品时要注意从体裁特点入手,整体把握作品。③多阅读一些文学欣赏文章,加强对文学体裁常识的理解。④在文学鉴赏中运用了解和掌握一定的文学体裁常识,多角度文学鉴赏。 考点3 识记名句名篇
背诵一定数量的名言名句,是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之一,它有助于培养热爱中华优秀文化的感情,有助于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所谓“名句”,是指那些广泛流传、文质并美的诗句、文句和格言警句等,它们大都语言简炼,内涵深刻。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汉语言语言艺术的精华。如:“满招损,谦受益。”(《尚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等等。
所谓“名篇”,是指在人们心目中占有突出位置,广为流传、常被人引用借鉴的篇目。一般是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目。这些“名篇”,或揭示人生的哲理、或反映生活的真谛、或描摹人物的情貌、或表现事物的真相,具有思想性、哲理性、艺术性,语言简练,涵义深刻;表现手法方面,构思精巧,想像联想丰富,角度新颖,手法独特;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喜爱,而且常读常新,具有永恒的思想价值和艺术魅力。如:荀子的《劝学》、贾谊的《过秦论》、王勃的《滕王阁序》、韩愈的《师说》等等。
名句名篇的考查将采用默写的方式,即给出标题或开头一句,要求学生写出全篇内容。考查名句名篇会考虑教学的实际情况,不会故意为难考生,考查的重点是考学生学过或熟悉的,目的是推动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素养。同时还要考虑不同版本的教材。因此,重点应放在:教学大纲要求背诵的篇目;现行教材规定需要背诵的篇(段);教材中引用过、涉及或注释中出现过的名句名篇;脍炙人口、广泛流传的课外名篇。
复习重点:①全面复习,突出重点。名句名篇的内容多、范围广,但并不是所有名句名篇都会考。要把重点放在“常见”上,知名度比较高的篇目,首先要把重点放在课本内,适当扩展背诵范围。较长的名篇,要把重点放在名段名句上。尤其是那些名篇中的对仗句、议论深刻句、运用修辞手段明显的句子、锤炼语言特别好的句子。②领悟含义。对每一条名言名句,都要领悟其大致含义,特别是其中的关键字词的的含义。如:“为人性僻耽(d n入迷)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③背诵准确,书写规范。名句名篇的考查方式主要是默写,要特别注意书写准确、规范。对名句名篇中的易混字、易错字,一定有意注意,重点把握。如:“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中的“跬”,“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中的“弛”。④要留意具体语境。名句名篇的背诵与默写,不应机械古板地死记硬背,要联系上下文,在具体语境中分析品味和识记一些关键的词语,从而使自己对名句既有感性的记忆,又有理性的思考。 考点4 古代诗歌鉴赏 了解古代诗歌特点。
了解古代诗歌鉴赏内容。1.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
诗歌形象:指诗歌作品中塑造出来的人物形象(包括抒情主人公自己)以及作品中所描写的景和物。如大漠孤烟、湖光山色等。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李白的形象以及天姥山的奇景。把握意象、意境与形象的关系。
①意象 它是构成诗歌的基本要素,是为主题服务的含有一定意义的事物或景物。可以说,没有意象就不成诗歌。如:王昌龄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其中的“大漠”“风尘”“日色”“红旗”等事物就构成诗歌的意象,这些意象又构成了诗的阔大雄浑的意境。②意境 意境是“意”与“境”的有机统一体,“意”是诗人在作品中抒发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描绘的生活图景或场景氛围。如陶潜的《归园田居》,作者通过“狗吠”“深巷”“鸡鸣”“桑树”这些饱含作者生活理想的“象”描绘了一幅闲适安逸、清新自然的农村生活图景,表达了诗人回归自然的理想,这就构成了这首诗的深远的意境。2.古代诗歌的语言鉴赏:中国古代诗歌语言的基本特点:凝练、生动、形象、重意境、有韵律美。语言风格主要有:
豪放。诗人积极的人生观和炽热的性格灌输到诗作中,就使自己的诗作的风格变得豪迈奔放,明朗潇洒。“诗仙”李白是豪放风格的集大成者。
沉郁。豪放好似火山爆发,沉郁仿佛海底潜流。诗人沉思默想,幽愤填膺时,就使自己的诗作风格变得深沉忧愤、情感浓郁。沉郁风格的代表诗人是“诗圣”杜甫。
委婉。抒情或叙事,不直接说出,而是经过委曲婉转之后才流露出来,使感情表达得更深沉更有余味。
含蓄。含蓄是不把意思明白说出,含在所写的形象里,“不着一字,尽得风流”。通俗。明白晓畅,平易浅显,就是通俗。中国古代许多文学家都推崇通俗,白居易就是有意识地追求通俗的大诗人。
自然。自然而然,没有雕琢的痕迹,指的是不做作,不涂饰,不堆砌。“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用荷花作比来说明自然这一风格。
平淡。与自然相同之处在于不加雕琢,与自然不同之处在于语言力求朴素。自然讲究天然而成,平淡显现朴实无华,平淡中蕴涵深意。
工丽。既讲究对仗工整,又讲究辞藻华丽。如杜甫的《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写得极工丽,好像一幅彩色工笔画,清新秀丽。是否工丽,不仅要看辞藻是否华丽,对仗是否工整,而且要从意境着眼。
雄浑。气势雄伟,含意深沉。如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及王之焕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气势浩瀚,雄伟壮丽,堪称雄浑佳作。
清新。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四句写了四种景物色,而且动静得宜,色彩绚丽,语言清新生动。
风趣。具有这种风格的诗歌,不单纯是让人发笑,而是在幽默诙谐之中含有深意,严肃而不油滑。如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中的“童孙未解供耕织,也伴桑阴学种瓜”,风趣之中展现了农村生活的淳朴宁静,以及孩子们的天真可爱。3.古代诗歌的手法鉴赏: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是指体现在作品中的用以表现作者思想情感和作品思想内容的一切艺术手段。我国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主要有:赋比兴、夸张、借代、拟人、运用典故、烘托、对比衬托、情景交融、寓理于景、直抒胸臆、托物言志等。
赋:“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赋”就是对事物进行直接的叙述描写;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比”就是以更具体形象而又比较熟悉、易于理解的事物来打比方,使事物的特征更突出、更鲜明,或更能暴露其本质。
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兴”,有起兴或发端的意思,即先借用别的事物或所见的眼前之景起头,然后再引出所要歌咏的内容。诗歌以“兴”起头,往往能起到寓意、联想、象征和烘托等作用。
夸张:夸张手法只要运用得好,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有利于表现作者对事物的鲜明的感情态度。
借代:运用借代,目的在于把事物描摹得更精炼、更形象、更具特征。读古诗词遇到有借代的诗句,不能直解,要考虑它借代的是什么。
拟人:拟人是一种将物当人来写的表现手法。如杜甫的《春夜喜雨》描写的是自然界的事物,表现的却是诗人的情怀。诗人把春雨当作人来写,赋予它动作、情感和品质,它适时而至,润物而不声张,其品格多么高尚。
用典:典故,顾名思义,就是典籍中的故事。运用经过压缩成一个词的故事,用在句中以表达作者某种意图、某种思想或某种感情的手法,就叫“用典”。用典,往往能化繁为简,能把意思表达得含蓄、委婉而有韵致,让人联想,让人玩味。虚实:虚实是古人论诗论文经常采用的概念,虚与实是一对相对概念:显者为实,隐者为虚;当前为实,以往、未来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如此等等。诗歌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可以增加时空的深度和广度,引发读者的想像,同时使形象更加鲜明,并大大加大作品的容量。
烘托:烘托是一种通过渲染气氛,以使人物在这种气氛中被刻画得更加深刻更加动人的表现手法。它常常通过场面描写、环境描写和景物描写来实现。它强调的是整体渲染。
衬托。衬托是一种利用事物间相对的条件,以一事物作为陪衬来突出另一事物的表现手法。对比衬托强调的是一物衬一物。
情景交融:在诗歌创作过程中,作者常常借助客观外在的景物把自己的感情含蓄地表达出来。优秀的诗歌作品,不论是触景生情,还是缘情造景,总是做到情景交融,物我两忘,天人合一。如王国维所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所谓“无我之境”,是指比较客观地描写景物,感情较为隐蔽,而在对客观景物的描写中渲染某种气氛,构造某种意境,不动声色地启发读者产生某种感情倾向。如陶源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所谓“有我之境”,是指比较侧重于诗人激情的倾泻,把感情加在景物上,高兴时笔下景物都在高兴,悲伤时笔下景物都在悲伤,即所谓“物皆着我之色彩”。如李白的《蜀道难》、杜甫的《蜀相》、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等。
寓理于景:把道理寓于景物描写之中,寓理于景。唐朝诗人中就有一些这样的诗句,到了宋代,诗人们喜欢以议论入诗,重理趣,形成了宋诗的一大特色,如苏轼的《题西林壁》。
直抒胸臆:直抒胸臆是自然而直接地把作者的感情抒发出来的表现手法。它是作者的感情无法控制的结果,自然而强烈。
托物言志:把要表现的生活理想、道德追求和精神品格通过咏唱外物来实现。如于谦的《石灰吟》。
4.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鉴赏;古代诗词曲中作者抒发的常见的思想情感:
思乡怀人:或是羁旅愁思,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或是思念亲友,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或是闺中怀人,如王昌龄的《闺怨》;或是边关思乡,如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离别寄慨:或作留恋,如柳永《雨霖铃》;或作告白,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或作勉励,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忧国伤时:或痛斥腐朽,如杜牧《过华清宫》;或同情人民,如杜甫的《卖炭翁》;或反映离乱,如杜甫的《春望》等。
建功报国:或渴望建功立业,如曹操《龟虽寿》;或感伤报国无门,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或感叹山河沦丧,如文天祥的《过伶仃洋》;或悲叹年华已逝,功业无成,如苏轼的《赤壁怀古》等。生活杂感:或抒仕途失意的感伤,如白居易的《琵琶行》;或发昔盛今衰的
感慨,如刘禹锡的《乌衣巷》;或表寄情山水的悠闲,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等等。复习重点:(一)对古代诗歌常识的考查,如近体诗的排序、词牌的认定。(二)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包括词语含义的理解、诗句内容的分析、整首诗歌中心的把握。(三)对诗歌表达技巧的评价,包括诗歌的语言特点、材料的选择、详略的处理、结构的安排、构思立意等,并能体现这些技巧的表达效果。(四)对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观念的理解和分析。 专题三 古代诗文阅读
考点1 正确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常见实词”,是指浅易文言文中的常用词和次常用词,高考要求掌握的是其中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那一部分。“在文中的含义”,是指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1.古今异义:①词义的缩小。如“五谷”中的“谷”指“谷类”,今专指稻谷。②词义扩大。如“涉江”中的“江”指长江,今泛指江河。③词义的转移。如“牺牲玉帛”中的“牺牲”指祭祀中的牛、羊等祭品,今义指为正义事业献身。④词义的感情色彩发生变化。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句中的“卑鄙”指地位低微鄙俗,今义指品质恶劣。⑤古今同形异义。如“请指示王”句中的“指示”,在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指”(指出)和“示”(示意给人看);今为一个双音节词。
2.一词多义:①词的本义。如“(解)狐乃引弓送而射之”(拉开弓)。②词的引申义。如“我君景公引领西望”(伸长),成语有“引吭高歌”。③词的比喻义。如“金城汤池”(比喻牢不可破)。④词的借代义。如“徒以口舌为劳”(代言辞)。⑤词的假借义。如“将军禽操宜在今日”(通“擒”)。
3.偏义复词: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陪衬。如:“不复顾利害”(只有“害”的意义),“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只有“入”的意义)。
4.异读别义:①破音异读。用改变字的读音来表示字的不同词性和意义。如“沛公欲王(w ng)关中”等。②古音异读。有些专有名词,保留古音。如“周景王之无射(y )也。”③通假异读。因字通假而产生的异读。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 )乎”等。
5.通假字:就是用一音同或音近的字代替某字。通假字和它的本字之间没有意义上的必然联系。如“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
复习重点: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特别是新大纲规定的120个常见文言实词;掌握常见的理解和推断实词在文中含义的方法。1.联想推断。试卷上常出现一些难以理解的文言实词,我们可以联想课文中有关语句中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确定文中实词的含义。
2.语言结构推断。有些文言句子结构整齐,讲求对仗,常采用互文的修辞形式,可利用这一结构特点推知词义。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属对仗,“忠”与“贤”相对,“用”和“以”相对,应为同义,所以“以”的意义就是“重用、任用”的意思。
3.辨析词性推断。根据词语在句子中的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词义。如“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为对仗句,“据”与“拥”相对,“固”与“地”相对,“地”是地方之意,名词,那么“固”也是名词,据此推断“固”为险固的地方之意。
4.语法推断。根据词语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如“怀信 傺”,“怀”为动词,处在谓语的位置,“信”处于宾语的位置,应为名词,“忠诚”的意思。
5.语境推断。有些句子中的实词义可借助句子本身和上下文两种语境推断。如“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根据前文可推知其“言”为“叙述”之意。“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联系全篇及背景看,这句中的“言”可理解为“记载”。
考点2 正确把握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了解大纲要求掌握的常见虚词的主要用法:
而:①连词,表并列,“又”。②连词,表递进“并且”。③连词,表转折,“却”。④连词,表假设,“如果”。⑤连词,表结果,“因而”。⑥人称代词,“你、你的”。⑦连词,表目的,“来”。
何:①疑问代词,“什么”、“哪里”;“为什么”、“怎么”。②副词,“多么”。
乎:①助词:表疑问语气,“吗”,“呢”;表测度,“吧”;表感叹,“啊”、“呀”;作词尾。②介词,“于”、“在”、“从”。
乃:①副词:表承接,“就”、“才”、“于是”;表转折,“却”、“竟”;表判断,“就是”、“是”。②代词,“你”、“你的”。
其:①副词,表测度,“大概”表疑问,不译;表反诘,“难道”;表婉商,“还是”;表期盼,“可要”、“要”。②连词,表选择,“是……还是”③代词,仅不代第二人称。且:①副词,表将来,“将要”、“将”、“暂且”;表程度,“已经”、“很”;②连词,表并列,“又”;表递进,“并且”、“而且”、“况且”;表选择,“还是”表假设,“如果”;表让步,“即使”、“尚且”;表转折,“可是”、“却”。③助词,用于句首。若:①代词,第二人称;②连词,表假设,“如果”;表选择,“或”、“或者”。所:助词:①构成“所”字结构,“……的人(事)”;②和“为”呼应,表被动;③
和“以”连用,表原因,“……的原因”;④和“以”连用,表手段,凭借,……的方法(凭借)、用来……。
为:介词:①表对象,“向、对”;②表替代,“替”;③表目的,“为着、为了”;④表原因,“由于、因为”;⑤表被动,“被”。
焉:①疑问代词,表疑问和反诘;②连词,表条件“才”;③兼词“于(是、之)”;④助词“了”;⑤代词。
也:①用在句末,表肯定语气;②表疑问语气;③用在句中,表语气的舒缓或停顿;④用在句末,表判断语气。
以:①介词:表凭借,“凭”、“用”、“靠”、“按照”;表原因,“因”、“由于”、表对象,“跟”、“和”;表时间、处所,“于”。②连词:表并列,“又”;表递进,“而且”;表承接,“而”;表目的,“用来、来”;表因果,“因、因为”;表修饰,“而”;表结果,“以致”。因:①“凭借”;②“按照”;③“趁着”、“就着”;④介词,由于因为;⑤介词,“从”、“由”;⑥连词,“因此”、“于是”。
于:介词;表时间、处所、范围、对象等,“在”、“向”、“到”、“从”、“对”、“对于”、“由于”;表比较,“比”;表被动,“被”。
与:介词,“跟”,“同”;介词,“给”、“替”;介词,“和……相比”;连词,“和”、“及”;语气词,表疑问或感叹,又作“欤”,相当于“吗”、“呢”。
则:①副词:表判断,“就是”;②连词:表承接,“就”、“便”、“原来是”;表假设,“如果”、“假设”;表并列,“就”;表转折,“却”、“但是”、“倒是”。
者:①助词:构成“者”的结构,“……的人(事、东西);用在句中,表停顿”;②语气助词:起加强语气作用。
之:①助词:衬助音节;取消句子独立性;结构助词,“的”;句子成分倒置前置的标志;②代词。
复习重点:1.分清虚实。文言虚词大多是从实词借用或虚化而来的,许多词既可作虚词用,也可作实词解。因此,既不要误虚为实,也不可误实为虚。例如,“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中的“以”字,如果按虚词“把”或“用”来解释显然不合情理,只有依据语境讲成“率领”才符合当时诸侯之间的实情。2.辨明词义和用法。虚词大多是多义的,要根据它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它的词义。例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前后两个“乎”,都相当于介词“于”,但前一个“乎”当“在”讲,后一个“乎”则当“比”讲。有的虚词词义相同或相近,但由于在句子中的语法作用不同,因而词性就不同。例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中的“以”可译为“因为”,“以”在这个句子中起介进原因的作用,是介词;而在“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这个句子里,“以”起连接因果关系的分句的作用,所以,虽然也翻译为“因为”,但这个“以”却是连词。
3.通晓古今。有的文言虚词虽然在形式上被保留了下来,出现在现代汉语里,但其意义和作用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如“所以”在文言文里用来表原因、依据的,现在则用来表示结果。再如“于是”在文言文里更多的是两个单词,现在则是一个双音词。只有通晓古今,才可避免“以今释古”。
4.注意特殊。兼词。兼词是兼有两个词的意义和用法的单音词。它所兼的两个词属于两个不同的词类。主要有以下几个:“诸、旃、盍、叵”等。 考点3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了解文言文中常见特殊句式的特点。
判断句:一般是以名次或名次短语为谓语而表示判断的。常用形式:“……者,……也”、“……者也”、“……也”、“……者……”、“为”、“乃”、“即”、“则”、“是”等。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夫战,勇气也”、“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被动句:常用形式:“……于……”、“见”、“见……于……”、“受……于……”、“为”、“为……所……”、“……为所……”、“被”等。如:“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臣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省略句:常见形式有省略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介词等。如:“永州之野产异蛇,( )黑质而白章”、“一鼓作气,再( )而衰,三( )而竭”、“权起更衣,肃追( )于宇下”、“将军战( )河北,臣战( )河南”。
倒装句:主要考查宾语前置,主要形式有: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借用“之”、“是”将宾语提前。如:“沛公安在?”、“古之人不余欺也”、“何功之有哉?”、“惟利是图”。
宾语前置:①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纪》)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做宾语的疑问代词(如: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②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做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③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④介词宾语前置
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做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纪》)
定语后置:文言文中,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并用“者”结句,形成“中心词+后置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等。
介词结构做状语后置:①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做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②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做状语。如:“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纪》)。了解词类活用的特点:
名词的活用:(1)活用为动词:①名词后带宾语,如“左右欲刃相如”。②名词后带补语,如“沛公军霸上”。③名词前有副词状语,如:“神弗福也”。④名词前有能愿动词,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⑤名词前有“所”字,如:“置人所罾鱼腹中”。⑥使动用法:带宾语,有“使宾语成为……”的意思,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⑦意动用法:带宾语,有“以……为……”的意思,如:“稍稍宾客其父”、“粪土当年万户侯”、活用做状语:①表特征状态,如“一狼犬坐于前”、“常以身翼蔽沛公”。②表态度、方式,如“吾得兄事之”。③表工具,如“有好事者船载以入”。④表处所,如“相如廷斥之”。⑤表趋向,如“操军破,必北还”。⑥表频率,如“岁赋其二”。
(2)形容词的活用:①活用做名词:形容词做主语或宾语。如“斫其正,养其旁条”、“四美具,二难并”。②活用做动词:形容词带宾语,如“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
(3)动词的活用:动词充当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时,往往活用为名词,如“则其至又加少焉”、“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4)使动用法:①动词的使动用法:主语使宾语发出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或出现谓语动词表示的变化。如:“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论语•季氏》)②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主语使宾语出现谓语形容词表示的状况。如:“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李斯《谏逐客书》)③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使动用法表述的意思是:主语使宾语成为谓语名词表示的事物。如:“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史记•项羽本纪》)
(5)意动用法:①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意动用法表述的意思是: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②名词的意动用法:主语把宾语当作什么(活用词)对待,或主语认为是宾语的什么(活用词)。如:“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王安石《伤仲永》)复习重点:①特殊句式的句意理解。②特殊句式的翻译。 考点4 正确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了解文言文的翻译标准、原则和方法。
标准:(1)“信”要求译文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也不随意增减意思。
(2)“达”,要求译文明白晓畅,符合汉语的表述习惯,没有语病。
(3)“雅”,要求译文用词造句比较考究,文笔优美,译出原文的语言风格和艺术水准。
原则:总的原则是“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方法:(1)“留”,保留原文,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等专有名词均可不译。(2)“换”,将单音词换成现代汉语双音词,将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将通假字换成本字,凡该换的,一律换之。(3)“删”,删去同义连用的一个词。
(4)“补”,补出古代简练说法所省略或隐含的内容,补出省略句中的被省略成分。偏义副词中的虚语素,删去那些无意义或没有必要译出的虚词。
(5)“调”,把文言句中特殊句式(主要指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按现代汉语的要求调整过来。
(6)“贯”,指文句中带修辞色彩的说法、用典故的地方,根据上下文灵活贯通地译出。
复习重点:①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联系上下文语境理解句子的中心意思。②做到原文中的字词落实到译文之中。③译文的表达方式、句子语意与原文保持一致。④译文的语法结构规范、符合现代汉语的使用习惯。⑤译文的语言风格、意蕴与原文保持一致。
考点5 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
文中的重要信息指:①表现人物的性格、某一品质、特点。②产生某一结果的原因。③体现人物思想、性格的事件。④人物间的关系。⑤符合观点的材料。复习重点:①捕捉文句信息,把握文章大意。②在文意理解的基础上对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推理,要求能说出某个论点的论据、某个事件的起因、某种事物的发展所导致的结果。
考点6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包括:(1)文章层次的分析。(2)文章段意的归纳、概括。(3)人物的思想性格的概括。(4)对事件意义的概括。(5)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
复习重点:①抓结构,析内容,即扣住文章和文段中结构层次,对内容进行条分缕析。②抓表现方法,析内容。文言文言简意丰。辞近旨远,有的含蓄隽永,寓意深刻,有的用典设喻。曲笔传意。这就要求我们既要看懂词句的表面意思,又要理解作者的深刻寓意,从而达到正确、全面理解文章、文段内容的目的。 考点7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作者的思想主张、对文中人、事、理的看法评价、感情态度在文章中的反映,属于作者主观的东西。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就是把作者在文中或直露、或含蓄、或集中、或分散的观点态度进行分析、推理、抽象、概括出来。
复习重点:结合作者行文意图来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传记文以记写人。须了解所写人的品质和功德,议论文以论据证论点,须弄清作者提出论点的方式,采用论据的性质及论证的方式等。
考点8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评价作者对人物的感情态度如何,评价是否中肯。评价作者对事件的分析评价如何,是否公允。评价后人对这一历史人物或史实的看法如何,有无曲解。对阅读材料的内容进行科学的评论,对人物进行历史的评价。评述传记文中以人为中心的事件与人物思想、性格、品质等方面的关系。
复习重点:分析概括文中的观点态度是阅读的出发点和归宿,而人的思想感情是丰富复杂的,文章的思想内容往往不是单一的,有的作品既有表现积极健康的思想感情的因素,也可能有消极不健康的因素,因此,分析概括评价文言文的观点态度,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既要注意评价者观点态度的积极意义,又要注意评价者的时代局限性,必须持实事求是的态度,恰如其分地分析评价,不能无限拔高,也不能有意贬低。
中考语文重点字音辨析练习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汉字注音
(1)给加点的字注音,并根据拼音写汉字。(扬州市 2005卷)
2005年春节晚会上,精美绝   (lún)的舞蹈《千手观音》给观众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邰丽华与20位同伴结为一体,以“千手观音”的形象立于莲花台上。她们在镶嵌(  )着一千多只手的金  (bì)辉煌的拱(  )门下,用翩跹(  )的舞姿和斑   (lán)的色彩,“诉说”她们内心世界的美丽话语。
(2)根据拼音用正楷字书写出相应的格言。(泰安市2005卷)
y?u zhì zhě shì jìng chéng
(3) 根据括号内的注音在横线上写出相应的汉字。(嘉兴市 2005卷)
目不(xiá) 接 鳞次(zhì) 比 如愿以(chánɡ)
(4) 根据拼音在田字格里工整地写出汉字,并给加点字注音。 (福州市 2004卷)
shǎn shuò yún chèn
①星光 ②结构
③春风和煦 ( ) ④一唱一和( )
解析
此类题目,目前考查的趋势是在具体的语境中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给汉字注音,选文或生动亲切或寓含哲理,也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通常考查最常用的基本汉字,不故意为难考生,却又加大了对多音字的要求。在情景下考查汉字,或许将在以后成为这类题的主导模式,而选择题模式将会逐渐淡出,因为这符合新课程 “在运用中培养学习语文的能力” 思想。
答案:(1)伦 qiàn 碧gǒng xiān斓 (2)有志者事竞成 (3)暇 栉 偿 (4)闪烁 匀称 xù hè
2、字音或字形的选择判断。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与所给读音全部相同的一项是( ) (盐城市2005卷)
A.zhān 玷污 粘贴 拈轻怕重 B.qiān 迁就 忏悔 合成纤维
C.xǐnq 归省 反省 不省人事 D.qiáng翔实 倔强 风行绿墙
(2)下列划线字的注音不完全正确的是( )(高青县 2005卷)
A.贫民窟(kū) 相形见拙 (chù) 白皙(xī)
B.桑梓(zǐ)之地 挑拨离间(jiàn) 蜷伏(quán)
C.大腹便便(pián) 孜孜不倦(zī) 锲而不舍(qiè)
D.惟妙惟肖(xiào) 匀称(jūn) 卷帙浩繁(zhì)
(3)选出下列词语书写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德城区 2005卷)
A、①、妙手偶得 ②、坦荡如砥 ③、嘎然而止 ④、义愤填膺
B、①、不屑置辩 ②、夙夜忧叹 ③、攘除奸凶 ④、与日俱增
C、①、嗟来之食 ②、望文生义 ③、匠心独运 ④、张冠李戴
D、①、惨绝人寰 ②、相形见拙 ③、尖嘴猴腮 ④、意兴阑珊
(4)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南通市 2005卷)
A.和谐 别出新裁 谈笑风生 B.风彩 扣人心弦 舍身取义
C.陶冶 脍炙人口 出类拔萃 D.真谛 呕心沥血 一愁莫展
解析
这是比较传统的题型。题(1)(2)字音考查,综合了多音字、形近字和课本生字词几方面内容,我们需要依词辨音,依意定音。题(3)(4)字形考查重点是课本生字词和生活常用语,目前此类题目中成语的考查比重越来越大。
答案
(1)C(A中“玷污”读“diàn”,“拈轻怕重”读“niān”; B中“忏悔”读“chàn”,“合成纤维”读“xiān”; D中“翔实”读“xiáng”,“倔强”读“jiàng”。)
(2)D(“匀称”读“yún”)(3)A(“嘎”应为“戛”)(4)C(A中“别出新裁”应为“别出心裁”B中“风彩”应为“风采”D中“一愁莫展”应为“一筹莫展”)
4.改错别字
(1)下列词语中有三个错别宇,找出并加以改正。(嘉兴市 2005卷)
欲擒围纵  通霄达旦  川流不息  志高气扬
(2) 给加点的字注音,并改正句中的错别字。(济宁市 2005卷)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奇迪,享受审美乐趣。
①熏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①xūn②“奇”改为“启”
(3) 下边词语中有四个错别字,把他们找出来填入表中,然后改正。(苏州市 2004卷)
忍俊不禁 耐人寻味 销声匿迹 稍纵既逝 寻根究底 同舟共际
杳无消息 海枯石烂 嘎然而止 锐不可当 根深底固 岿然不动
(4) 下面的句子中有两个用错的字,找出并改正。(济宁市 2004卷)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思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两个用错的字是_______和_______; 改为_______和________
解析
这也是极为传统的题型,主要形式有三种:①明确指出某字错误,要求改正;②从几个词语中辨析,改正其中的错别字;③在句子或文章中找出错别字,并改正,有时与文章修改合为一体。
答案
(1)“围”改为“固”(形近字)“霄”改为“宵”(同音字)“志”改为“趾”(要理解词意)
(2)①xūn②“奇”改为“启”(3)“既”改为“即”“际”改为“济”“嘎”改为“戛”“底”改为“蒂”(4)“意思”应为“意识”,“情景”应为“情境”(此题较难)
中考语文重点古诗词背诵及理解性默写(34首)
李 白
1、《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2.《行路难(其一)》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
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杜 甫
1、《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春望》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苏 轼
1、《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
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辛弃疾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白居易
1、《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2、《观刈麦》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桨。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王 维
《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岑 参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陶渊明
《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李商隐
1、《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2、《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杜 牧1、《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2、《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韩 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陆 游《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晏 殊《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曹 操《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幸甚至哉! 歌以咏志。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马致远 《天净沙• 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王安石《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文天祥《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李 煜《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李 贺《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龚自珍《己亥杂诗》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王 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王 湾《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诗经》1、《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2、《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 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九年级古诗词(20首)
李白《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相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杜 甫1.《羌村三首(其三)》 群鸡正乱叫, 客至鸡斗争。驱鸡上树木, 始闻叩柴荆。父老四五人, 问我久远行。手中各有携, 倾榼浊复清。莫辞酒味薄,
黍地无人耕。 兵戈既未息, 儿童尽东征。请为父老歌, 艰难愧深情。歌罢仰天叹, 四座泪纵横。
2、《登楼》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苏 轼《浣溪沙》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李清照 1、《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2.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 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 载不动许多愁。
白居易《望月有感》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岑 参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匈奴草黄马正肥,
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
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韩 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 夕贬潮阳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 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 好收吾骨瘴江边。
陆 游《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温庭筠1、《商山早行》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2、《望江南》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晏 殊《破阵子》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张养浩《山坡羊•骊山怀古》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 只见草萧疏,水萦纡。 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杨 炯《从军行》 烽火照西京, 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 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 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 胜作一书生。
夏完淳《别云间》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刘方平《月夜》 更深月色半人家, 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 虫声新透绿窗纱。
王 磐《朝天子•咏喇叭》 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辨甚么真共假?眼见的吹翻了这家,
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王 观《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标点符号使用的几个疑难点
一、引文末尾标点的位置
(1)如果引语作为完整独立的话来用,末尾的标点应该放在引号之内。
(2)如果引语作为自己的话的一个组成部分,末尾标点须放在引号外面。
二、在“某某说”的后面的点号的使用 -----前说冒号;中说逗号;后说句号
三、问号:倒装问、选择问--只能在末句用问号;特指问—每句用问号;无疑而问—不用问号,用句号
四、叹号:倒装叹--只能在末句用叹号;语气强烈的反问句、祈使句--末尾用叹号;感叹词连用—后一个叹词用叹号;叹号不能用在句中间,也不能重叠使用
五、顿号:大并列用逗号,小并列用顿号;连词之前不用顿号;概数不插顿号;并列词语作谓语补语用逗号不用顿号;并列书名号、引号之间不用顿号
六、冒号:提示下文、总结上文用冒号;引用人家的大意,不用冒号和引号
七、省略号:列举人名三个以上才可用省略号;省略号和等字不能同时使用;省略号不表示时间的延长;省略号后面不用点号
经 典 广 告 词
口服液广告--鳖(别)无所求 饮料广告--饮(引)以为荣 驱蚊器广告--默默无蚊(闻) 空调广告--终身无汗(憾) 胃药广告--无所胃(畏)惧
去污剂 广告--净(尽)如人意 桌子广告--桌(卓)有成效 气门心广告-芯(心)满意足 海鲜广告--领鲜(先)一步
发动机广告--码(马)到成功 可乐广告--一气喝(呵)成 浴霸广告--随心所浴(欲) 书店广告--无读(毒)不丈夫 肠科广告--肠(长)治久安
锁店广告--别无锁(所)求 烧鸡店广告--:鸡不可失 眼病治疗仪广告:一明惊人 电熨斗广告--百衣(依)百顺 味精广告--鲜为人知
方便面广告--泡的就是你! 补钙药广告--钙(盖)世无双 金融投资广告--投笔从融(戎) 股市广告--股(古)往金(今)来 纸张广告--首屈一纸(指 )
洗衣店广告--洗(喜)出望外 网络广告--一网(往)情深 服装店广告--衣衣(依依)不舍~衣帽(以貌)取人 磁化怀广告--有杯(备)无患~有口皆杯(碑)饺子铺广告——无所不包 石灰厂广告——白手起家 当铺广告——当之无愧 电扇广告---我的名声是吹出来的 摩托车广告--- 骑乐无穷 咳嗽药广告--咳不容缓 帽子公司广告——以帽取人 理发店广告——一毛不拔 理发店广告—虽为毫末技艺,都是顶上功夫 药店广告——自讨苦吃 打字机广告——不打不相识 印刷公司广告——除钞票外,承印一切 某洗衣机广告—闲妻良母 化妆品广告—“趁早下‘斑’,请勿‘痘’留 戒烟协会广告—千万别找吸烟女子做朋友,除非你愿意去吻一只烟灰缸 公共场所禁烟广告——为了使地毯没有洞,也为了使您肺部没有洞,请不要吸烟 眼镜店广告———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为了保护您 的心灵,请为您的窗户安上玻璃 新书广告——本书作者是百万富翁,未婚,他所希望的对象,就是本小说中描写的女主人公 汽车陈列室广告——永远要让驾驶执照比你自己先到期 交通安全广告——没有红灯停,哪有绿灯行 食堂告示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阅览室告示牌—悄悄的来,悄悄的去 环保广告--人人为环保、环保为人人 保护黄河广告--黄河清,天下平 爱护黄河,就是爱护自己的母亲 保护社区广告--不能在丢垃圾时,丢了自己的脸 邻里是兄弟,相敬又相让 节能减排广告--节能减排,关爱明天 节能减排,永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