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召棠状元故里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9:12:34
清道光三年(1823年),吴川县吴阳霞街村的林召棠高中状元。这是中国自隋朝开科举考试1300多年以来,粤西地区唯一的一名状元。以前虽也听过一些有关林召棠的传闻轶事,但真正对林召棠其人其事知之很少。最近,我和单位的一些同志慕名来到林召棠的故里吴阳镇霞街进行寻访,亲身感受状元故里的历史文化,多了解些历史上科举考试方面的知识,收获还真不少。
林召棠故里吴阳镇的霞街,实为清代时期吴川县城所在地吴阳的一条街村。街道是用红砖侧竖立来铺路面的,美观耐用,几百米长的窄小街道经历了数百年的风雨侵蚀,留下了沧桑的印记。林召棠故居就在村中间拐弯处的一座小院式老房子,“状元故居”几个字很引人注目。他的后人早已搬出,只是还雇请人帮忙照看房子。在霞街村,还专门建有“状元纪念馆”,牌坊上“状元”二字为林召棠中状元后所书,雄厚、苍劲,功力不凡。纪念馆里收藏的史料不少,如林召棠殿试上的“对策”卷(应是复制品),林则徐到访所赠的对联“彩衣荣似三公衮,珂策祥留五色云”等,都是很有价值的藏品。而村中的林氏祠堂,是我见过的粤西地区最大的祠堂。祠堂门口左侧竖立的“状元标志”,是朝廷专为出了状元的地方立的标志,也是光宗耀祖的一种体现吧!祠堂里突出纪念状元林召棠和村中历史上的名人。这是一条文化底蕴深厚、诗书传家、名人辈出的街村。明、清两代,这村子就出了三名进士、一名状元。当然现代也出了好几名博士。祠堂里悬挂着各个时期朝廷册封的各种牌匾,以及展出的一大批有关史料,对我们了解林召棠,了解古代科举制度以及激励村中后人定很有帮助。
据有关史料记述,道光三年,林召棠参加殿试后,传胪唱名那天,太和殿上,百官齐集,林召棠与一批贡士立在一旁,等候道光皇帝钦点状元。当传胪官唱到“广东省”三字时,林召棠已为之激动。再唱到“高州府”时,他神经紧张了。因参加殿试的广东只有两人,高州府则是自己。这时,他确定自己无疑是“中”了,一时悲喜交集,似乎忘记了周围的一切。当继续唱到自己的名字时,反而没有注意听到了。当时,太和殿上鸦雀无声,林召棠还毫无反应,早已忘记了礼部传胪官事先教的礼仪,没有向皇上叩头谢恩。道光皇帝有点不悦。宰相曹振镛看出事态的严重,大声高呼:“请新科状元林召棠出班谢恩。”林召棠这时才回过神来,应声上殿,“谢主龙恩”。这时,皇帝微笑,群臣欢呼。在这紧急关头,是曹振镛帮了大忙,不然后果真难设想。
过去,有传说林召棠是粤西人,听不懂官话(普通话),高中后不懂叩头谢恩,差点成了“废状元”。其实不然。据介绍,林召棠十多岁就开始踏上科举考试之路,十八岁就参加县试考取秀才,但举人科乡试(省试)就不那么顺利,三年一考,他已数次落第。直到嘉庆十八年(1813年),河南人程国仁任广东学政(主管考试官),他评阅林召棠试卷,认为林召棠有发展潜能,并鼓励他不要灰心,继续攻读。他还以实际行动,悉心栽培。一年后,程出使山东按察使,又把林召棠召到山东官邸,延名师教习。二年后,三十一岁的林召棠参加皇城顺天(北京)乡试,也就是我们今天说的跨地区考生,中了举人。此后几年,林召棠又几次在京参加礼部会试(即考进士),都名落孙山。道光二年(1822年),程国仁调京任刑部侍郎,他又领林召棠北上其家读书,接近京华人物,开阔视野。第二年,林召棠终于在他三十八岁时高中状元。林召棠有这么多年在外求学的经历,恩师又是北方人,他能不会听官话吗?再说,嘉庆八年(1803年),十八岁的林召棠在高州参加院试,主考官就是时任广东学政姚文田,他是浙江人。他也特别看重林召棠的才学,称林是“海滨俊才”。姚也是状元出身,学问渊深,特别是他的书法,是清代状元中的佼佼者。他知道道光皇帝喜欢赵体书法,也教导林召棠专攻赵体。因此,我们现在看到的林召棠殿试答卷,就是十分标准的赵体字,殿试上深得皇上欣赏。所以,林召棠能高中状元,除了个人的天赋和努力外,还与他的几位恩师的悉心栽培分不开的。
过去,我曾想,科举考试是怎样进行的呢?考多少时间呢?这次,通过听解说,又查阅了有关资料,对这些问题总算是基本弄清楚了。如林召棠当年参加考试的顺天贡院(省试的地方),内有数千间号房(试室),单人单间,每个试室高六尺,深四尺,宽三尺,没有门,内砌小砖墙,上有木板两块,可以移动。白天将木板分开,一上一下,上桌下凳,晚上,将上层木板移下,合在一起便成睡床。参试期间,写文章、吃饭、睡觉都是靠这两块木板,条件真可谓艰苦。好在考试时间是秋八月,初九、十二、十五日各一场。考生是试前一天进入贡院,经过搜查、找座号、领试卷,便依试作答,后一天交卷离场。考试正式时间为一天。那时,乡试的发榜日在九月初的寅日或辰日,寅属虎,辰属龙,故称“龙虎榜”。
乡试中了举人,不等于就能赴京参加全国会试。还要经过“磨勘”和“复试”合格后才取得会试资格。“磨勘”,即由朝廷派出官员,抽查原来的试卷,看硃、墨、卷内容是否相符,有无作假抄袭,核对准确。“复试”,是由省里的大员复试,作文写诗,各答一则。过了这两关才有会试资格,由省布政司发给咨文,向礼部投递。同时,还可领取上京考试的路费白银二十两,还发给用黄布书写的“礼部会试”的标志,沿途给予方便和保护。所以,那时能上京会试,已是很光荣的事情了。
道光三年(1823年),林召棠又一次参加礼部会试,为乡试后的第二年的癸末年,是为会试的正科。时为三月,分三场,每场三日,也是初九、十二、十五日各一场。前一日点名进场,后日交卷放出。考试规则和样式和乡试大致一样。因放榜时正逢杏花开放,故称“杏榜”。会试中式称“贡士”(习惯称进士)。林召棠这年中了进士,后又要经过“磨勘”和“复试”合格后,才能参加殿试。
过去,我们只知科举考试是考八股文,但什么是八股文,有哪些具体要求?林召棠当年应试的试题是什么?这些问题这次也可以说基本弄清了。如试帖诗是科举应试的内容之一。林召棠在京城会试时,诗题是:《赋得云随波影动得“波”字》。这就是说,用波字作韵,写一首五言八韵诗。首联名破题,次联名承题,三联为起股,四五联如中股,六七联如后股,结联如束股。但作为一首排律诗,也象其他律诗一样,讲求对仗、用典、出韵、平仄,条件之严,忌讳之多,是很难写出好诗来的。可惜未能见到林召棠试帖诗的答卷。但他殿试上的“对策”卷,即中状元的试卷我们看到了,是一篇典型的构思缜密、行文流畅的八股文。行文在结构上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每部分的句数、句型均有一定的规定。破题,用二句话破题目要义。承题,是承接破题的意思加以阐明。起讲,为议论开始。入手,要求进入角色,模拟圣贤口吻说话。从起股到束股,才是真正的议论。每股之间,用一、二句转折过渡。束股之后,用一二句话收结全篇。起股,又称比起,比是对偶之意。起股以下,每股均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句。每股少则四句,多则可达二十句。句之长短,字之多少,以致声调之缓急,都必须相对成文。每篇字数在三百至千把字。只许为圣贤立言,讲《四书》、《五经》所讲的道理,阐述发挥不能超过程(灏)朱(熹)经学的范围。这就是应试中的八股文的要求。据查,八股文,定格于明朝,清朝也一直延用。不仅内容限定,格式限定,而且许多连接虚词也限定。这就是束缚思想,僵化式的考试,难以发挥。而对阅卷考官来说却带来很大方便,使各种不同的考生,纳入了一种相同话题和固定格式下的充分可比性,只是难为那些一心想通过科举而步入仕途的莘莘学子了。
1823年,道光皇帝刚上任不久,也想有所作为,振涮朝纲,锐意革新。因而殿试上,皇上策问(试题)为:“国家无事,思与天下臣民同乐太平,允臻上理……”皇上出的试题有一千多字,问了四个方面的问题。由于是文言文,也太长了。按我理解,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如何培育人才,教训何以正俗,师儒何以有得民之责?二是如何兴节俭之风,力戒浮华,欲使天下黜华屏欲,治登淳古,何道以致之?三是郅治之世,如何广纳群言,纠正施政的偏差?四是如何搞好水利,特别是如何治理南北运河、永定清河、滹沱河等五河,兴利除害?
林召棠对策的立意紧扣策问:“臣闻致治本于育才,正俗先乎谨度,听箴规斯能综众善,勤疏浚所以庆安澜……”他先是破题,概括地回应四个问题,然后按规定格式,逐个议论。现纵观林召棠答卷,洋洋洒洒,对治国之道条分缕析,宏观扎实,无不中的。里面所涉及的内容之广,引经据典,而且还回答了现实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可见其知识渊博,文化功底深厚,确是殿试中的一篇好文章,被誉为“天下第一策”。
高中状元,是科举的终点,也正是仕途的起点。林召棠中状元后,即被皇上封为翰林院修撰。品级为从六品(清代官员分九品,每品分正从之分),比七品知县大一点点。清代翰林院,是国家的人才库。状元进入翰林院,还要边工作边学习,三年之后又进行大考,成绩一、二等的择优分派官职。林召棠散馆考试(翰林院中的大考)成绩为一等五名。于道光十一年出任陕甘两省乡试的主考官。本来,他这次任务完成的很好,受世人称赞。但自此之后,他便告假还乡,出任广东端溪书院院长,在此传道授业十一年,还在高州高文书院任教一段时间,以后才回到霞街老家,怡养天年。这为很多人不理解。认为林召棠辛苦攻读二、三十年,终于登上科举顶峰,仕途正值起步,却有官不做,何故呢?乡间也有传说他不是做官的料。相传林家的右邻有对小夫妻,因鸡毛蒜皮之事,争吵得难分难解,便找状元公评理。听了那丈夫的述说,林召棠说:“你有理”。又听了那妇人陈言,林又说:“你有理”。这样,问题仍未能解决。状元夫人就对林说:“谁有理,谁无理,断一句,好让人家回去耕作。”林召棠听后就说:“你讲得也有理”。这事后来传开了,有人添油加醋,说林召棠处事,二人争吵,三人有理,连这样的小事都处理不了,哪来本事做大官议大事?当然,这只是一般的传说,属幽默笑话。据说主要是他不谙熟官场之道,特别是不能忍受奸臣穆彰阿(宰相)的结党营私、排斥打击。同时,也体现了林召棠淡泊明志,修身立品,刚正不阿,宁愿辞官归里,也不与贪官同流合污。封建时代这样的读书人也不少。
根据有关史料统计,清代共有状元一百一十四人,担任过协办大学士、大学士(宰相)的有十四人;官至部、院大臣的有六人;官至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的有三人。以上四种属一、二品大僚。官至三、四品的有二十二人,始终是翰林院修撰或略有升迁的有四十八人,可见官运不好的为多数。像林召棠这样不愿为官者也不乏其人。听说后来道光皇帝还专门过问林召棠为何不做官,还派人劝说他再度出仕。但林召棠不为所动,坚持留在乡村。这就是历史上的林召棠。他有他的做人原则,他的淡泊明志,坚持教书育人,桃李满园。吴川出了状元林召棠,是粤西人的光荣。他的博学、他的勤奋、他的品行,对后人必然有很大的影响和激励。状元故里行所见所闻,很有收获。
2007年7月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