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国锋魂归故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7 06:36:31
华国锋回葬交城卦山 1949年后曾三次回乡   1995年,华国锋生前最后一次回到交城看望父老乡亲。15年后,他将再次回到故乡,这次回来的,却是他的魂。建国以来,为了不打扰家乡人民,华国锋仅回过三次家乡。回到故乡卦山,这也是华国锋生前的遗愿。

  2009年4月8日上午,华老的骨灰安放工程奠基仪式在交城县卦山南麓举行,华国锋的亲家、原山西省委书记李立功主持了奠基仪式。一年之后,华老将永远安歇在苍翠欲滴、满山松柏的卦山。

  华国锋回卦山的遗愿

  怀着对家乡的深深眷念,华国锋同志生前交代亲人,他过世之后,要把骨灰葬到交城的卦山。

  “我回卦山吧,那里树多,清净。小时候在那儿,打游击也在那儿……”华国锋同志怀念故乡的无限情感在“我回卦山吧”这一句话里显露无遗。

  “华国锋同志不知多少次满含热泪,遥望远方的故乡,深情地怀念故乡的亲人,怀念故乡那芬芳的泥土气息,怀念故乡那一草一木,才会对亲人说出自己生前的愿望。”交城县志办主任田瑞告诉《山西青年报》记者。

  2008年8月20日12时50分,华国锋同志在北京与世长辞,享年87岁。

  2008年9月22日,华国锋同志的儿子苏彬、苏华以及华国锋生前秘书曹万贵等在交城县县城以北的卦山一带就墓地选址进行了实地踏勘,并形成了初步的选址意向。

  在随后的交城县委常委扩大会议上,与会人员一致认为,华国锋同志的骨灰安放在家乡,既体现了华国锋同志对家乡的赤子深情,也是家乡人民的心愿,更有利于人民群众接受革命的传统教育。

  陵园工程一年内完工

  华国锋陵园位于交城县城西北卦山,顺南望去,整个交城县城一览无余。北面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卦山天宁寺,西边是山西省级文物保护区瓦窑原始遗址,东侧有建于清康熙年间的古庙文昌宫。

  4月8日上午,在卦山南麓举行了华国锋同志骨灰安放工程奠基仪式。

  为了做好华国锋同志骨灰安放的各项工作,山西省建筑设计院承担了骨灰安放工程的总体规划设计。

  按规划,华国锋同志陵区东侧有建于清康熙年间的古庙文昌宫,宫内有一千年到二千年古柏40株,有枣树、核桃树、椿树、杨树、柳树、槐树、松树等多种树种,其中树龄超过百年的占到50%。

  据了解,华国锋同志骨灰安放工程由墓地、踏步、墓前广场及循环通道、墓区绿化等几部分组成。墓地外观为5米见方的鼎型设计,取意为“华”字汉语拼音第一个大写字母。

  此外,按照要求,华国锋同志骨灰安放工程预计将于一年内完成。

  两处故居依在

  从卦山到华国锋同志的出生地———交城县天宁镇永宁南路46号,大约3公里路程。此处位于县城中心,是一条南北走向、狭长的深巷。在巷子南端,有一座典型的山西农家小院,华国锋同志的父辈当年就租住在此,房东姓张,至今张家仍有后人在这儿居住。

  如今,院子里的桃树已十分粗壮,它们见证了华国锋同志儿时在树下玩耍的情形。树阴下的房屋,年久失修,正房一间屋的门上挂着一把锈迹斑斑的锁。透过窗户,能看见里面被烟熏得漆黑的屋顶。

  1991年,华国锋同志回交城时,特意到自己出生的房间看了看,并留了影。他连声感慨:“到家了,到家了!”

  从张家院子出来,往南街的北端走几百米,也就是天宁镇永宁南路29号,就到了华国锋同志租住过的另一处院子,院墙上有精美的砖雕,该院落坐西朝东,四合院式建筑,华国锋与父母租住此院北房两间(东次间和稍间)。

  院子的主人任老已经75岁,他将记者带进华老曾经住过的屋子。“1930年前后,华国锋同志就住在这里,房间里的灶和炕,都是华国锋同志曾经用过的。现在我住在这里,这里东西都还是原来的。”任老告诉《山西青年报》记者。

  “我小时候,华国锋一放学回来就抱着我和我一起玩。”任老还是华国锋同志儿时的玩伴。任老还清楚地记得,华国锋同志自建国后只回来交城三次,他说,每次回来华国锋同志都会看望他。

  任老对《山西青年报》记者说:“我很高兴,华哥的骨灰能够安放在交城,我也会常去看他。”

  交城每年GDP

  清清楚楚

  华国锋同志刚从国家领导人岗位上退下来的那些年,几乎每年都会出京,到全国各地去走一走,看一看。

  “华老非常关心各地的建设和发展情况,特别是交城的经济发展。他常说,‘只要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比什么都好。’”田瑞对《山西青年报》记者说,“交城每年的经济总产值是多少,财政总收入是多少,华老都非常清楚。”

  每次乡亲们去北京看望华国锋同志的时候,华老总会关切地询问家乡人民生活水平、企业发展等情况。

  交城的卦山,是华国锋同志当年打过游击的地方,也正因为如此,他对卦山的旅游开发总是格外关切,希望能为此尽自己的一份力。

  在卦山山门殿的一座崭新五彩牌楼上,悬挂着华国锋同志亲笔题写的“山形卦象”四个大字,遒劲端庄,中规而不失洒脱。华老还将自己手书的全部毛主席诗词的碑刻,交予卦山风景区收藏,为卦山增色不少。

  华国峰的书法“老师”

  与华国锋同志晚年交往颇多的人称,华老最大的爱好就是书法,天天在书房内挥毫泼墨,以书画结交朋友,原本清净的生活因为书法增趣无穷。

  1982年,交城当地书法界很有名气的韩学武登门拜访华老,华国锋同志与他一见如故,两人聊了很久。

  第二年,韩学武再去看望华老的时候,华国锋将他带到了很少让外人进去的书房,还拿出几幅满意之作让韩学武指点。

  华国锋同志的谦虚让韩学武很是不好意思,“我怎么能指点了嘛!”

  “你是书法家,我只是个书法爱好者,怎么指点不了啊!”

  有着40多年习字经验的韩学武快人快语,“笔体既有颜体的宽博宏伟,还又有柳体的瘦硬坚挺,骨力洞达,只是有个别的字欠力度。”很简单的几句话让华国锋同志喜从心来,“能够这样说我的可就只有你一个啊!”

  此事传回家乡,家乡人都笑称韩学武成为了华国锋同志的书法“老师”。

  书法“老师”的遗憾

  韩学武的书法展集结成册后,却没有机会拿给华老欣赏,这也成了韩学武一直深感遗憾的事。

  2004年,韩学武个人书法展在交城开展,曾向华国锋同志求字,年已83岁的华国锋对韩学武说,“我体力现在不行了,已经封笔不写字了。”

  此后没几天,韩学武收到一个写有“国务院”字样的信封,打开一看,竟然是华国锋同志为韩学武书法展的亲笔题词———“德艺双馨”。“当时把我乐坏了,真是太高兴了!”韩学武接受《山西青年报》记者采访时,依然掩饰不住喜悦之情。

  2008年8年,韩学武将个人书法展集结成册,准备到北京送给华国锋同志。韩学武多次打电话与华老爱人韩芝俊联系,可每次都是华国锋的大女儿苏玲接电话,并告诉他,“妈妈出去了”。

  韩学武不知道,当时华国锋同志已经重病住进医院,无法再会客了。

  事后,韩学武“埋怨”苏玲不讲实情,好让他到医院看望一下华老。与华国锋同志有着近十年切磋书法经历的韩学武说,他们见面聊天总免不了“勾肩搭背”,他与华国锋同志的关系已经成为了“亲哥热弟”,自己的书法集没有拿给华老欣赏,很是遗憾。

  与华老有关的藏品

  丁保洲有着与韩学武同样的遗憾。他对《山西青年报》记者说,“华老看上去身体还很好,一直以为他还可以再活十年,十年时间里我将会拥有更多关于华老的收藏品。”

  1991年,丁保洲在逛北京琉璃古玩一条街的时候,无意中在一个地摊上发现了1973年出版的《人民画报》上有关于华国锋同志的报道,当时花钱将这本杂志买了下来,这是他收藏关于华国锋同志的第一件物品。

  此后,身在交城县的丁保洲,却在全国各地收藏起了关于华国锋同志的一切,包括照片、书籍、宣传画、唱片等物品。“至今我这里关于华老的各类收藏品已经达到上万件。”丁保洲说道。

  在交城县新东街丁保洲的家中,完全是一个“华国锋”的世界,南北各五间房子里全部放着与华老有关的各类藏品。

  只要听说哪里有关于华国锋同志的东西,丁保洲都会不惜代价买回来。丁保洲的爱人闫根莲向《山西青年报》记者“诉苦”道,“丁保洲能离开我过日子,也离不开华老。”

  闫根莲还说,家里所有的经济收入几乎都投入到藏品中,丁保洲经常整理这些藏品忙乎到凌晨一两点。

  “一开始我们也因为他收藏华老的东西而闹过别扭,可是现在我也很支持他,因为华老是我们交城人,为交城人民留下这么珍贵的资料我同样感到骄傲,这是作为华老的家乡人应该做的事情。”闫根莲说。

  据丁保洲统计,他已将近40万元资金用于收藏这些物品。在丁保洲看来,每件收藏品都有一段故事,每件收藏品都是珍贵的。其中丁保洲认为最为珍贵的一件收藏品是《交城县庆祝华国锋同志任中共中央主席、中央军委主席,粉碎“四人帮”反党集团篡党夺权阴谋的伟大胜利大会给华国锋同志、党中央的致敬电》,另一件则是华国锋同志与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的所有人大代表的全套合影集。

  “疯狂”收藏的背后

  这种近乎“疯狂”的收藏行为背后,是丁保洲对华国锋同志的深深热爱。可在丁保洲看来,这种热爱缘于“我与华老有缘,我与交城有缘。”

  丁保洲并非交城人,祖籍为河南,1978年华国锋故乡交城为发展工艺美术事业,丁保洲被聘请为玉雕师傅来到交城。“1978年时,人们每个月的工资只有三四十元,而我当时的月工资已达到120元,很多人吃不上的白面馒头,在我的一日三餐中都会有。”丁保洲回忆说。

  如今,丁保洲已经成为山西省唯一一家玉雕加工厂的老板,对此,丁保洲一直心怀感激。

  “我已经离不开藏品了。”丁保洲对《山西青年报》记者说,“一位唐山的老板想花150万元买断我的收藏品,被我婉言拒绝了。关于华老的一切不能用金钱来衡量,这些关于华老的历史,只能留在华老的家乡———交城县。”

  “交城的山来交城的水,交城的山水实呀实在美;交城的大山林来了游击队,游击队里有个华政委……”当丁保洲用上世纪70年代的留声机放出交城民歌《交城山》时,一下子将在场的人都拉回到了当年中国革命刚刚取得胜利的那个年代。

  “热情,没有架子”

  亲不亲,家乡人。

  对交城的乡亲,华国锋同志总怀有深厚的感情。

  华国锋同志会客,一般都只有十几分钟或几十分钟,但家乡人来了,常常一上午都谈不完。秘书催他,他说:“再谈一会吧,家乡的人来一趟不容易。”每天上午9点半到11点半之间,华国锋同志要打一次针,只要家乡人在,他会让护士来客厅打针,为的是不中断谈话。

  “他和我们很亲近,我们都觉得和他在一起没什么距离感。”“热情,没有架子。”与晚年华国锋同志一直保持颇多交往的家乡人如此评价说。

  在韩学武等人看来,晚年的华国锋同志就是一个再平凡不过的老人。“华老和他的爱人平时要是走在大街上,看上去就是最普通的老两口……也没有见过像华老这样随和的人,每次我去看他,常常还带一些家乡人。不管认识的,不认识的,华老都很热情。有人要和他照相,他都爽快地说‘大家一起照吧’。有人向他求字,他也是说‘好吧,你改天来取’。临别时,他还坚持要把大家送到门口。”

  交城县“城内完全学校”是华国锋就读过的学校,世纪初该校正值百年校庆,校友们决定在北京召开座谈会,开完座谈会大家要去看华国锋同志,当时定好是6个人去,却一下涌去20多人。

  当华国锋同志看到这么多家乡人,又是惊讶又是高兴。当时在场的韩学武对《山西青年报》记者说,“当时华老兴致很高,还为城内完全学校题词‘百年树人’。”

  聘乡亲当家庭厨师

  “2001年,一位交城人被聘任到北京,成为了华国锋同志的厨师。”交城县志办主任田瑞对《山西青年报》记者说道,“那是因为华老非常怀念家乡菜,想吃到地道的家乡菜。”

  据跟随华国锋同志20多年的厨师谢师傅说,出生在山西省交城县的华国锋,一辈子都在吃家乡的面食。

  上世纪70年代中期,华国锋同志任主管农业的副总理,考察全国18个省、市,到上海时因肚子疼住院,才发现患了糖尿病。此后,他的饮食被严格控制———1988年,每天的主食被控制在2两8钱:早上5钱,中午1两3钱,晚上1两。午饭以面条为主。谢师傅说,山西的那些面食像莜面、猫耳朵、刀削面,华老都爱吃,还喜欢吃羊肉臊子。“只要是家乡菜,你怎么做他都吃。他是个特别善良的老人,即使不可口,也不提意见,只是少吃点。这么多年,从来没有哪次说‘不吃’。”

  在山西,很多人自己动手制作西红柿酱。韩学武对《山西青年报》记者说,“有次上北京去看华老,他还亲自动手制作西红柿酱。每年西红柿上市的季节,他就让家人买很多,做成西红柿酱,再装到坛子里,留到冬天吃。”

  一辈子没改交城话

  由于写作上的需要,《华国锋在战争年代》的主编田瑞,从2002年起多次探望华国锋,他也是和华国锋同志见面次数最多的交城人。

  “—直到逝世前,华国锋同志的脑子都非常清楚。他的记忆力超群,某年某月某日,怎样和日本人周旋,华老都记得清清楚楚。”田瑞说。

  “有意思的是,华老到老都讲‘土话’,就是上世纪40年代的交城话。有些词,现在的交城年轻人都听不懂了。比如有一次,华老见我进屋,便用浓浓的交城话说‘你又来瞭(看)我了’,然后哈哈大笑。”田瑞对记者说道。

  华国锋同志向来不收礼,唯独家乡人送来的小米、红枣、玉米面,他会高兴地收下,但反复叮嘱乡亲:“下次不要带了,这些够吃很久。”

  田瑞告诉记者,2006年,他带着一些家乡的骏枣去看华国锋同志。为了让华国锋同志高兴,他说这是从华国锋同志外婆家的枣树上摘的。华国锋同志一听,马上拿起一颗枣,还没洗就放进嘴里。刚咬开,他就说:“田瑞,你骗我,我记得姥姥家的枣是白瓤,你这枣是绿瓤。”但他还是津津有味地吃了下去。

  糖尿病人不宜吃枣,老伴急得连声阻止:“一次只能吃一个!”但华国锋同志不听,接连吃了好几颗:“交城的骏枣最好吃了。”

  2008年3月20日,田瑞带着《华国锋同志传记》的书稿来到北京,请华国锋同志审阅。翻了几页,华国锋同志便放下了,“田瑞,我是看不完喽。”

  这是田瑞最后一次见到华老,那天离开华家时,田瑞走了很远很远,回头一看,华国锋同志还站在门口目送他。那是一个老人留恋的、深情的目光。

  仅回过三次家乡

  1949年,年仅28岁的华国锋离开山西,之后只回到过家乡三次。

  田瑞告诉记者,第一次是在1958年,当时华国锋同志在湖南工作,由于开工作会议路过交城,便回家乡看望老母亲。

  但就在上世纪70年代初,由于华国锋同志工作性质的特殊性,其母亲去世时都未曾与自己的儿子谋面。

  据韩学武回忆,1991年8月底,华国锋同志回到交城住了近一个星期,到交城的旧居以及其曾经打过游击的地方,感受家乡的气息。

  “扶老携幼迎老乡,十里五县共熙攘,潮往潮来人不断,阳台致意阵阵忙,家乡天旱水紧张,我等用水要掂量,洗衣洗澡全免掉,带头节约做榜样,老农当初多战友,促膝忆旧话家常,山上川下看巨变,细问改革笑语朗,临别协众来合影,烈日当头汗淋淋,七轮八番不厌烦,瞻前顾后笑吟吟。”这是1991年8月29日,时任交城县县委书记作的一首诗。

  1995年,华国锋同志偕夫人最后一次回了趟交城,再次看了看他们年轻时参加革命战斗的地方。家乡人的热情接待,让华国锋同志心里很不安。为了不给地方上添麻烦,此后他再没有回来过。

  家乡人的期盼

  “华国锋同志的骨灰要安放在家乡”的消息早已在小小的交城县传了个遍,因为在每个交城人看来,这是一件大事。

  “华国锋同志的骨灰安放在交城,真高兴。”这是《山西青年报》记者在交城县城听到最多的一句话。

  “交城人民非常欢迎,这是毋庸置疑。”田瑞说,“就算有些交城人不明白华国锋同志的骨灰安放在交城,对当地的经济、教育、文化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但也完全明白骨灰安放在故土,交城人民想念华国锋同志的时候可以随时瞻仰和缅怀。”

  按照华国锋同志的家属要求,墓地修建要坚持“四不原则”,即“不占用耕地、不与民争地、不破坏环境、不损坏古迹”。

  交城县政府官员向《山西青年报》记者介绍,墓区卦山南麓西梁海拔在800米到926米之间,地属荒山荒坡,在此建墓既有利于荒山改造,又不占用农田。

  同时,此处南距县城1公里,紧连规划中的卦山公园,便于城市文化的综合开发利用。

  此外,墓区东邻60米宽的卦山大道、迎宾大道,交通便利,建设时有利于施工,建成后有利于民众瞻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