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忆江:“给灾民一个家的感觉”(南方周末 2008-5-29)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2:51:49
“给灾民一个家的感觉”
2008-05-29 17:16:30  来源: 南方周末  作者: 姚忆江

图:都江堰的简易房社区“幸福家园”拥有宽度不小于4米的双向车道
重建家园不是一片房屋、一座城市的简单复制,而是一项庞大系统的工程
都江堰聚源镇的一座救灾帐篷里,一个小女孩在画画:画中是歪歪斜斜的房子,但里面没有人,都是空的。
这样的场面让人心头一震:那是她的内心世界吗?
小女孩还处在懵懵懂懂的年岁。可是在心理专家眼里,她用画笔表达的心愿和大人一样:需要一个挡风遮雨的家。
5月21日,温家宝总理再次心情急迫地赶赴灾区。“解决住的问题,是放在灾后重建紧迫任务第一位的工作。”他说。
就在这一天,国务院决定3个半月内在灾区建100万套过渡房,要求20省市进行援建,援建过渡房的数量只能多不能少,质量只能好不能差,时间只能提前不能推迟。
无家可归的生活,伴随着大地震而来的一连串有震感的余震,使得当地的老百姓惶恐不安。而过渡房的建设无疑是安定人心、体现国家救灾意志的重要举措。
规划建设“集结号”
“这是近三十多年以来第一次大规模的规划行动。”同济大学规划院副院长夏南凯教授说。夏南凯是建设部组织的第一批赶赴灾区的规划专家。“灾后重建规划组即将完成的是一项庞大而细致的规划。”
“建设部在5月15日的会议上,要求把全国最好的规划设计师汇总来帮助灾区,分成四大块,同济大学和中国建设设计研究院等几家联手进入成都灾区,阿坝州这一块,以清华大学为主力,绵阳和德阳两个地区以中国规划院为牵头。”建设部成都灾区灾后安置规划总规划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吴志强说,“我们从全国各地召集了一批参加1998年抗洪救灾规划的‘老战士’,都是久经沙场的。”
同济大学陈保胜教授说,除了规划专家,还有地质专家、文化保护专家、防灾专家、基础设施专家等。“这里需要专业配套,建设部要求在短期内完成330多安置点布点和规划,任务紧急。”
从5月18日到21日,三批专业设计人员到达成都。“这是一个混编的团队,以同济大学为主干,还有中国建筑规划设计院、华中科技大学、广州规划院,成都市规划院,共110多人。他们都是规划设计的精英。”吴志强说。
成都市规划局二楼大型会议室,是建设部灾后重建过渡安置规划指挥部。从20日到24日,夜夜灯火通明,设计人员在夜以继日地制定方案,制作规划图。整个场面十分宏大。
“这里是中国最大的规划室。这个场面是建国以来罕见的,只有一五期间有过。”华中科技大学城市规划教研室主任耿红兴奋地对记者说。
建设部成都灾区灾后安置规划总规划师吴志强感到时间十分紧迫。他说:“在这里,一切速度都要加快,成都灾区指挥部要求5月30日开始建设简易过渡房,6月15日入住,这样可以尽快让灾民心情平稳下来。我们18日开始规划,一个月要安置27万户灾民。”而在正常情况下,从规划到施工一般需要六个月。
政府派人看风水?
5月22日,彭州市红岩镇,村民们在路旁小声地议论着:“政府派人在看风水?”
建设部灾后重建过渡安置规划指挥部里的一百多名专业规划技术人员,已经分成14个小组在都江堰、彭州、崇州、大邑踏勘。
华中科技大学教师罗毅说:“我们的工作,先是预判是否有明显的滑坡,是否有地质隐患,尽量在平坦的地区集中安置。还要核实受损人数、户数和安置的人数和户数,明确安置点的位置和规模,明确每个地区的公共服务设施能够使用。市政管网设置、水源选择和污水的排放都要进行勘测。”
“红岩镇镇区建筑90%为危房,50%已全部倒塌,需要搬迁到平地集中安置。”罗毅说。
听说要搬迁集中安置,很多村民来到镇政府咨询。“实际上农民也有农民的要求,离开故土比较难过。当地一些经济作物的丰收季节,他们不愿意离开自己的天地,去一个相对较远的地方安置,不愿意离开自己已有的家园和社会关系而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如果不要临时安置房,可以拿到500块钱的帐篷补助(可能还有后续补助),他们更愿意选择经济补偿来原地重建家园。”红岩镇工作人员介绍。
为此,当地政府发放村民搬迁意愿调查表,并要求村民在上面按手印。
“我们要充分听取老百姓的意见,因为土地是他们的,家园是他们的,我们提供技术和专业上的知识,让布点更科学合理。”耿红说。科学选点还有安定人心的作用。许多灾民看了踏实,才愿意住进来。
现场踏勘时,同济大学地下建筑系副主任石振明说,我们都在非常严密地选点,有地质问题是要一票否决的。
“安置点规划对群众生活影响越小越好。”城市建筑与防灾专家、同济大学陈保胜教授说。他们所做的工作类似于小区的布点,选址会考虑到以下因素:交通便利,场地平整,无受灾历史特别是洪涝灾害史。供水、电力、电话均方便提供,最好能直接供应天然气,并能够满足近期安置、中期重建、远期发展的大方针。
目标很清楚,就是以最快的速度,把帐篷里的灾民搬到简易房。
边选点,边规划,边开建
5月22日,在彭州的路上,第一批安置方案规划图已经放在温家宝总理的案头。这是由广东市规划院在当天凌晨4点多完成的第一批图纸。
在彭州市通济镇思文社区,当地干部打开板房布局图向总理汇报了受灾群众住房规划。
温家宝告诉大家,国务院组织建造的过渡安置房,平均每50套板房配建1个集中供水点,1个公共卫生间,1个垃圾收集点;平均每1000套板房配建1所小学,1个诊疗所,1个粮食与商品零售点。
一个月内给27万灾民建成栖身之地,谈何容易。“大家都明白来这里该干什么,所以很高效。”志愿者张怀说。而在30日之前,必须要把所有的安置点规划拿出来,因为灾民不能等。
“做这件事没有业主而只有业主代表,业主代表是温家宝总理。”同济大学规划师林舒说,温总理代表100万需要安置的灾民。
“500万受灾人民,100万的安置房,很早就定下来了。温总理的反应很迅速。他召集全国所有有能力的省市直接到北京开会,分配任务,希望所有的灾民在很短的时间内住上临时的安置房。”吴志强说。
“虽然是临时安置点,我们想给灾民一个家的感觉。”建设部成都灾区灾后安置规划总规划师吴志强对记者说。为了这个目的,所有的规划人员都在紧张地想这件事,甚至为此争吵。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规划和设计,施工与材料。
“这次反应速度还是很快的。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如果我们要做一个临时设施工程的前期准备,一般是半个月到一个月。搭设临时设施的话,也要15天到30天。一般情况下,这个规划设计是可以有6个月的时间来建筑、规划的。”监理工程师、同济大学地下建筑与工程系副教授张雷说。
“现在我们是边选点,边规划,边开建,采取滚动进行。”吴志强说。
很多运输车已经提前把材料运到了准备安置的地点。三天时间就研究好了,包括建筑材料、模式、建造速度、多少工人等问题。吴志强对自己的工作效率感到满意。
“主要是成都建工。这些建工集团都是半军事化管理的,很快的。这也体现国家制度的优越性,国家政府可以直接调拨。”
终于,在5月24日下午,吴志强长舒了一口气。“明天是最后一天,我们已经提前5天完成了设计和施工方案。”
“我们选择的安置点就是他们的避灾场所,因为它跟居民区有一定距离。这是环环相扣的设计。以后这其实就是城市绿地的布点距离。等到整个城市都建起来,简易房拆了,人们就会发现,这不就是城市的绿地系统么?”吴志强理了理纷乱的头发,开心地告诉记者。
一场持久战
26日,灾后的第二个周末,都江堰市简易社区里,住进简易房的罗友成病恹恹地躺在床上。“现在条件是好多了,没有露宿街头,也饿不着。五十多岁的人,老伴也走了,不知道以后做什么。”他一脸茫然地说。地震袭来的那段经历以及丧妻之痛,让他至今心有余悸,无法恢复往日的精神状态。
而在二十米之外的幸福家园赈灾学校却是热闹非凡,简易社区的食堂兼作学校,这里安置着从幼儿园到初中的复式教学班。
“学校是最先开始启用的,孩子早日复课,对安定灾民情绪有很大的作用,这样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成都市教育局普教处处长何荣说。
据都江堰王庆副市长介绍,幸福家园目前已经基本达到了居住条件,一部分受灾群众已经入住,现在主要是安置幸福镇上的“三无”人员,即无住宿、无工作、无收入者。幸福家园的安置点还在扩建,新工地约5万平方米,可安置1.1万余群众。
这些活动板房,与目前的居民小区类似。墙体是夹芯板,塑钢窗、防盗门一应俱全。此外,每个房间还配备了电源插座。这种板房有抗震、安全等优点。每个标准间20平米,可以安置3人。同时,这些活动板房搭建成的临时安置点还有一整套相应的配套设施。
刚上任三天的校长张晓莉介绍,40个老师来自7个学校,这里按照统一的技术标准,配置了幼儿园、托儿所、小学、中学等教育设施,同时也考虑了管理用房、农资放心店、便民店、卫生站等公共服务设施。
“成都灾区一个月之内98%的灾民都有房子。”成都市委书记李春城对媒体说。
重建家园不是一片房屋、一座城市的简单复制,而是一项庞大系统的工程,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场“持久战”。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是,受灾群众将在地震棚中度过1年乃至更长的时间。
“唐山灾民从抗震棚搬进新居,用了十年,日本地震灾民是八年。安置群众和恢复重建的任务是长期、艰巨而繁重的。”成都市规划局的薛晖对记者说。
(本报记者傅剑峰 实习生郭丽萍、刘昊、李鹏对本文亦有贡献)
http://www.nanfangdaily.com.cn/southnews/zmzg/200805290094.a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