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进大别山是邓小平一生最紧张的时刻(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4:10:21
 

 
1975年75岁高龄的邓小平登上黄山之巅
1947年3月,蒋介石将全面进攻解放区的战略改变为重点进攻陕北、山东解放区的战略,其间,胡宗南率部攻占了延安。尽管这是一座毛泽东等故意留下的空城,蒋介石也满心高兴,乘飞机到延安的地面上站一站。他觉得占领了中共中央、毛泽东住过10年的地方,这本身从精神上就可以鼓起自己部队士气,而打落人民解放军的士气,连同进攻山东的战况,蒋介石自以为是胜券稳操了。
可是,毛泽东不会白白让蒋介石攻占延安,他也要派部队到南京附近看一看。他决心不等完全粉碎国民党的重点进攻,就立即进入战略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于是,他选择了刘伯承、邓小平率部担任这一伟大的历史重任。
1947年6月30日深夜,刘、邓率4个主力纵队共12万人,在强大炮火掩护下从8个渡口,150公里的地段强渡黄河。这种情景虽然和两年后邓小平等领导的渡江战役规模比之为小,但气势也是“很了不起的”。顷刻间,国民党赖以防守的“黄河战略”即告破碎。蒋介石急忙赶到黄河南岸郑州,调兵遣将,企图迫使刘、邓十几万人马背黄河作战。而刘伯承说:“此时不打,更待何时?”邓小平则借古喻今:“我们绝不去学韩信。在对待生死的问题上,我们只能有一种选择。为着人民利益,我们要生存下去,让敌人去跳黄河!”于是,刘、邓指挥部队适时发起了鲁西南战役。
鲁西南战役,是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的序幕之战。虽然国民党军调集了10个整编师、25个半旅,18万余人,又出动战斗机、轰炸机1500余架次,但我军以15个旅兵力,经过28天的连续作战,歼敌4个整编师师部、9个半旅6万余人,迫使敌人先后从西北、山东、中原等地调集7个整编师、17个半旅驰援鲁西南。从而有力地配合西北和山东我军粉碎敌人重点进攻的作战。
审时度势,经略中原的战略计划,早在1947年5月,就开始在党中央、毛泽东与刘伯承、邓小平及陈毅、粟裕、陈赓之间酝酿了。
刘、邓率部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成功之举表明:“物质的原因和结果不过是刀柄,精神的原因和结果才是贵重的金属,才是真正的锋利的刀刃。”刘邓大军这把寒光闪闪的利剑,此后就一直高悬在国民党反动统治者的头上!
淮海战役时敌我兵力对比是70万对60万,是人民解放军发起三大战略决战中仅有的一次敌众我寡条件下进行的战役。以邓小平为书记的总前委审时度势,多谋善断,观照全局,抓住关键。指挥中野、华野两大野战军,在战略分析基础上大胆地实施战役包围。最后歼灭了蒋介石在长江以北的主要战略集团,计55.5万余人。夺取宿县,截断敌重兵集团的退路;抢占永城,封闭南逃之敌的前门,可说是邓小平等在指挥战局时下出的两步好棋。
淮海战役是二野、三野联合作战,用毛主席的话说,二野三野联合作战,不只是增加一倍两倍的力量,数量变,质量变,这是一个质的变化。淮海战役成立了总前委,由五个人组成,其中三个人是常委,我当书记。……淮海战役的部署决策是我根据中央军委和毛主席的指示主持决定的。
——1989年11月20日邓小平会见编写第二野战军战史的老同志时的谈话
小平为书记的总前委的几位成员,以战略家的伟大气魄和胆略,导演了淮海战役这出蔚为壮观、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创造了中野、华野战史上光辉战例。66天的淮海大战,我军以60万人战胜了敌人80万人。连举世闻名的军事家斯大林得知此役战况,也连连称赞,他在自己的笔记本中写道:奇迹!真是奇迹。而毛泽东则幽默地打了比喻告诉刘、陈、邓:一锅没有煮熟的夹生饭,硬是被你们一口一口地吃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