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从佛教文化到盛唐气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6:54:24
从佛教文化到盛唐气象
扬州新闻网讯 昨天,著名学者、文学大师余秋雨为扬州听众带来了一道丰盛的文化盛宴。近两个小时的演讲中,他纵观中国历史,横跨欧亚两洲,思维开放,言语优美,论据丰富,史料翔实,在场嘉宾和听众无不深深折服。为了让更多人领略到大师素养和文学风采,本报记者特意摘录其中精彩片段,以飨读者。
佛教在中国曾遭遇“灭反”
佛教究竟何时传入中国,民间有不同的说法,根据考证,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在西汉与东汉之间,即公元前后左右。有一个说法可以证明,汉明帝做过一个梦,梦见一个闪着金光的金人,问大臣,大臣说可能是西天的佛。汉明帝公元58年到75年在位,他做梦的时候大臣说是佛,即证明佛那时已经传入中国了,但具体是哪一年,无从考证。
在汉朝,佛教被当作方士法术,但经过百余年发展,佛教广泛流传,曾有一个皇帝不断到庙里做和尚,大臣们出钱把皇帝再买回来,往返三四次。到北魏后期时,中国的庙宇有3000多座,有200多万僧侣。也是从北魏开始,灭佛和反佛的思潮开始,共有四次高潮。
灭佛的理由有三:一是几十万人、几百万人信佛,谁听朝廷的话。二是僧侣们是不劳动的,国家没有那么多钱供养。三是佛教不主张传宗接代,和中国人的本位思想差别巨大,由此产生一波又一波的反佛思潮。
尽管遭遇“灭反”,但皇位的继承者很快恢复了对佛教的尊重,总的说来,灭佛的时间很短,但佛教兴盛的势头很大。
到南北朝时,佛教再度辉煌。杜牧曾有诗描述南朝时佛教的盛景: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到北朝时,庙宇比南朝时还要多很多倍,整个中国很大一部分人相信佛教,超越了中国的传统思想。
唐代是令人骄傲的时代,唐太宗、唐高宗以前不信佛,但玄奘取经回来后,他们又相当相信佛。李白信道家,杜甫信儒家,白居易、柳宗元信佛,由于唐朝是一个信仰多元的时代,因此佛教有个宽松的环境大幅度发展。
四原因致佛教在中国扎根
佛教为什么能在中国文化百花齐放的情况下在中国迅猛发展?
一、佛教紧紧抓住了人生这个大题目。其他的学派也会讲人生,但会走题。虽然有种种学派,但真正讲到生老病死的只有佛教,这就是佛教能够在中国广泛流传的根本原因。
二、佛教和中国其他学术流派相比,中心内容简明,而不是像其他文化表达暧昧模糊、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佛教直说人生苦,一下子抓住人们的眼球,继而,佛教解释苦的原因是因为有欲望。佛教的观点是,现实世界是虚幻的,“我”也是虚幻的,将社会关系、名利地位看淡,无我则无执,超越可涅盘。这些理论,即使不相信,也会被震撼。
三、佛教具备了执行的门道,它有执行的路径可走。它有戒律,其他不少哲学,比
如道家和儒家就缺少戒律。如儒家教育人要做君子,但很难说清君子究竟是什么样,怎样做才能算是君子,没有具体可量化的标准。佛家不同,它要求通过修行达到戒色戒贪等。有戒律才使人感到这条路是真实存在的。
四、佛教有一支忠实庞大的僧侣团队。佛家的僧侣团队,是优秀的修行者,他们放弃世俗的一切,想尽办法为人类做好事。特别是他们快乐安详的面容、与世无争的言行,带给大家一种感性的诱惑,导致一代代人相继投入佛门,打破了民族、故乡、家庭的界限。这些原因使佛教成为一种文明的力量,从而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扎根融合。
中华文明因佛教文化而璀璨
公元2世纪前后,佛教文化大量传入我国,中国开始变为“亚洲的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印度佛教文化与中国固有文化交流、融合,不仅带动了佛教与中国文化相结合的全面发展,还使佛教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且它在交融过程中所形成的学术思想、修养方法、音乐美术、工艺建筑、风俗习惯等等,逐渐成为东方文明的一个支柱,改变了中国的文化风气。
在中国具体的发展过程当中,佛教曾经起过极大的作用。通过佛教中华文明碰撞到印度文明,并延伸接触到希腊文明,还有波斯文明,它把中华文明的体量扩张到很大。如看到山西的云冈石窟,就感觉看到了古希腊的雕塑,其实这是佛教衍生过来的希腊文明。
佛教在全球迅速传播,将人类各种优秀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并相互交融形成丰富多彩的文化根基。我们特别要感谢一个伟大的民族——鲜卑族。在大兴安岭东麓,他们刚刚摆脱原始社会,就统一了北中国。以占领者的游牧文化来改造农耕文明,还是学习更为先进的农耕文明?孝文帝选择了后者,他决定不说鲜卑话,不穿鲜卑服改穿汉服,全盘接受了汉文化。表面上看他放弃了自己民族的文化,实际上他通过接受更为先进的汉文化,改造和驾驭了那个时代。
孝文帝把汉文化当作老师,把佛教文化当作老师,他觉得谁都是老师。正是在他的影响下,这些老师表现出了巨大的生机和活力。在云冈石窟,我们可以看到印度的痕迹,看到希腊的痕迹,看到很多外来的痕迹。唐朝迁都洛阳之后,汉文化的气息又越来越浓厚,由于孝文帝很好地糅合了各方文明,最终形成了至今令国人骄傲的盛唐。
余秋雨谈扬州文化
没想到扬州市民会这么专注于文化
扬州将成为对文人最具吸引力的城市
扬州应该找到自己在国际上的文化坐标
扬州新闻网讯 昨天下午,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在鉴真学院的“扬州讲坛”上为扬州市民奉献了一道文化大餐,近两个小时的精彩演讲过后,本报记者在鉴真学院滴水坊对余秋雨进行了专访。是时,稍显乏力的午后阳光与鉴真学院屋顶上的残雪交相辉映,屋内檀香缥缈,此情此景下,这块国内颇负盛名的佛教重地,引发余秋雨对扬州、扬州人、扬州文化进行了一番精辟论述。
扬州将成为最吸引文人的城市
余秋雨说,扬州对中国文人自古以来就有很大的诱惑,很多诗词都源自扬州。古时的扬州,是文人墨客梦寐以求的地方,到扬州求学和生活是每个文人的梦想,杜牧、姜夔等是其中的代表。扬州是江南佛教文化的代表,逢年过节经常可以听到此起彼伏的撞钟声。扬州在佛教文化的重新打理上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以后还会在佛教文化的传播中占据重要地位。现在,扬州从上至下都很重视文化氛围的培育,到处都散发着文化气息,我们有理由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扬州仍将成为对文人最具吸引力的城市。
余秋雨在讲座结束后说,没想到扬州市民会这么专注于文化,特别是那么多市民站着听了近两个小时,令人感动。走过很多城市,从观众身上体现出来的文化涵养来看,扬州是其中的佼佼者。这座城市的市民对文化的热爱,已让人预见到扬州文化美好的发展前景。
中国适逢发展的盛世,余秋雨认为,扬州应该抓住这个绝好的历史机遇,将扬州文化发扬光大。谈到这里,余秋雨兴致所至,欣然提笔写下“行者无疆,至於至善”这句他书中经典的话语,以表达对扬州的祝福。
对文化发展的三句诤言
近年来我市一直致力于“文化扬州”的建设,余秋雨对扬州的努力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文化不仅是一个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同样也是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他打了一个很生动的比方,现在中国的对外形象就像一个巨人,在经济等硬实力方面给人以很强大的感觉,“威胁论”鹊起,缘于外界对于这个巨人的性格还不是很了解,这个性格,就是指的文化。性格的好坏是评价一个人的关键,同样,文化的好坏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强大与否。
余秋雨进一步就文化发展提出了三句诤言:一是避免文化发展的“假大空”现象,少搞一些华而不实的颁奖之类的走秀,实实在在地把每一个“文化个性”投入到真实的创造中去;二是找到自己在国际上的文化坐标,就扬州而言,作为一个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当今都堪称闻名的文化名城,应该找到自己在国内、国际上的恰当位置,不能关起门来搞文化,要放眼全球,找到自己的亮点,在世界范围内发出自己的声音;三是要尽力避免文化破坏现象,现在普遍的问题是文化建设的力量敌不过文化破坏的力量,一些不负责任的声音或是言论,有可能严重破坏文化的生存发展环境。
文化的正路在于沟通与传播
作为中国最早出现在电视上的文化人之一,余秋雨表示文化最根本的意义在于传播。作为一个学者、文人,有一颗愿意跟别人沟通的心是最重要的。
文化的传播需要手段,报纸、书籍、电视、网络都是传播的手段。文化并不仅限于坐在家里做研究,通过大众媒体的手段将文化传播给更为广泛的老百姓才是学者们更应该做的事。一个真正的文化人,就是应该既将自己的研究做好,又愿意与别人沟通,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传播给更多的人,让人们因此而受益。现在电视、网络经常举办一些论坛、讲座,让中国的听众们接触到各式各样的话语系统,是一种好的文化景象。文化的筋骨是要广泛传播的,不然就不叫“化”了,这是文化直抵人心的正途。
谈到沟通的问题时,余秋雨进一步阐述了他在现场演讲时与一位大学生的对话,人的一生中交朋友很重要,生活圈子太重要了,它决定了一个人的发展方向,这既是一种推进的力量,但也可能是一种消耗的陷阱。人的最大毛病在于容易走向平庸,而摆脱平庸的唯一的方法就是向更高的境界前进。而对年轻人而言,保持住自己独立的品位,“一个成熟的、高贵的你,自然会吸引更多的成熟的、高贵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