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文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8:38:09
家庭教育
让孩子从小做事吗?
「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是现代大多数独生子女的生活写真。父母和祖辈本出于对他们的怜爱,却养成了孩子们好逸恶劳的不良习气,其长远的后效应如何,往往是年轻的父母们所未曾预料的。为想明白这个问题,我们先看看以下资料:
1.从社会学角度看: 美国哈佛大学的威特伦学者花费了40年时间,追踪观察了256名波士顿少年,结论是:从小爱劳动、能干事的孩子成年后,与各种人保持良好关系的比不爱劳动的孩子多两倍,收入多5倍,失业少16倍,健康状况也好得多,生活过得美满充实,因为劳动能使孩子获得各种能力,感到自己对社会有用。
2.从生物学的角度看: 人的个体成长也需要劳动和制作。因为劳动和制作需要动手,手上大量的神经束通向大脑,促进脑神经元的发育和完善;还因为劳动和制作,肯定伴随思维和想象,必然促进智力发展,所以自古以来都把「心灵」和「手巧」连在一起,相互促进。
3.中国的古训: 《弟子规》的开篇就强调孩子的教育方针是:「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一个四体不劳的孩子很难想像能真正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和同学。又云:「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可叹的是我们现代的孩子们大多数都在不知不觉地长浮华。
《论语》中有「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和「闲居不善」的训诫;印光大师也有谆谆的教诲:「富贵人子弟,多多一事不做。一旦遇祸乱,则必至无以自立。今全去用人,亲自操作,一则习劳,而能和血脉;二则少闲,而消诸妄念。实为爱儿女之根本办法。」
4.社会心理学家的调查结果:亲子之间的纠纷,大多源于子女过分依赖父母,使父母感到力不从心,子女则因为某些要求没得到满足,而埋怨父母无能。那些从小习惯于大小事都依赖父母的孩子,成人后的自立自理能力都比较差,遇事总是指望着父母一帮到底。随着子女的需求和父母的能力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相互间的不满和怨言也与日俱增,以至出现纠纷和冲突。这些孩子很少考虑自己为父母做了什么,他们把父母为他们付出的艰辛劳动看作理所当然,一旦父母失去了自理能力或劳动能力,这类人很少去尽起码的孝道。
由此看来,让不让孩子参与作家务,给不给他机会承担一些事务真不是一件无关紧要的事,而这些应该成为孩子家庭教育的必要手段和培养自立利人意识和能力的良方。
日常生活中该如何具体实施呢?下面就介绍几个例子供关爱孩子健康成长的父母参考:
1.给孩子服务家庭的机会:固定分配给他们倒垃圾、扫地、拖地、洗碗、洗袜子等家务,在向父母学习的过程中体会父母理家的辛劳;在劳作中他们掌握了做事的程序、做好的要领,这种能力可以在各种场合互相迁移。劳作过程的描述和体会不也是很好的作文题材吗?
2.让孩子出去取报纸、周末买早餐、持卡缴水电、电话费、给邻居送物品等。锻炼孩子与他人和谐交往、周全处事的能力。笔者的朋友一次非常感动地告诉我,一日丈夫出差,她自己发烧卧床休息,又赶上电表卡上的字用光了,家里停了电……她读三年级的儿子放学回来后,不仅持卡去银行买电,还带回挂面给妈妈做晚饭,并向爸爸电话汇报家里的情况。她感叹地说,关键时刻孩子真能承事啊。其实这一切也都离不开父母日常的点滴培养。
3.哈佛女孩刘亦婷的妈妈在她的书中对此也有很具体、精彩的描述:
「婷儿3岁起,就开始承担一些打扫家庭卫生的任务,每次吃完东西,桌面和地面的果皮和瓜子壳都由她收拾。上街买东西的时候,问路、问价钱、请售货员过来、提要求等简单的事务,都是由她出面去办。有时候我们没有时间排队,也是由她上前去向服务人员和排在前面的人说明情况,请求得到优先照顾。这些事,婷儿每次都办得很成功。为了不让婷儿产生道德观上的混乱,我事先已经教过婷儿:“用欺骗或耍赖的办法插队,是令人讨厌的自私行为。如果排队确实有困难,应该正大光明地请求帮助,只要你说得清楚需要帮助的理由,人们一般都会让你优先的,因为中国人有尊老爱幼的好习惯。但是如果你说不清楚,那我们就只好不办这件事了。”婷儿十分清楚“加塞儿”和“请求优先”的区别,每次得到照顾,都忘不了真心诚意地向那些好心人连声道谢。
我让婷儿从小多做事,并不是因为需要她分担家务。我这样做的唯一理由是:多动手、多办事,对孩子的智力发展和性格培养具有其它训练手段无法替代的作用。
做家务也是孩子拓展知识面的好机会,比如说,我教婷儿洗袜子时,就谈论肥皂和洗衣粉的去污原理;婷儿协助我做菜时,就谈论糖或盐的溶解、浓度,味道和味蕾的关系等等。我们的开场白通常是:你知道为什么……吗?
对独生子女父母来说,不在幼儿时期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和办事能力,是一件后患无穷的事。」
关爱和体贴父母,可能始于给父母倒一杯水,
孝敬老人,也许就从帮他们倒垃圾开始,
培养井井有条的好习惯,或许就源于整理自己的书架,
初涉帮助邻朋,可能就从给他们代领报纸、牛奶开始……
这一点一滴的德智双益的生活教育,是成就孩子良好品行的沃土。年轻的父母们善教善育是一件多么有意义和幸福愉快的事情啊!
慈父的教育和启示
――献给慈父的感恩
在爸爸年轻时代,肺结核就有如目前的肿瘤癌症,是很难医治的富贵病,很多人因此死亡。爸爸就发心要研究这种病,他也很勇敢完全不怕传染,专门看结核病人。当他要开业时,邻居们怕传染,本来都不赞成,但是很奇妙,我的爸爸这一生不但没有受传染,甚至可说连小感冒咳嗽也不曾有。他教了我一件很重要的事,就是内心愿力的力量是很大的,不是小小的病菌能打倒的。我的妈妈,还有当年在第一线工作的护士小姐也一样不曾感染。在我印象中,爸爸当年每天被甚至上百个肺结核的病人包围着,而且他也不戴口罩,病人常咳嗽喀血,甚至咳得满地是血,我印象很深是妈妈不敢请别人去擦地上的血,都是亲自去擦,病人吐痰的痰盂也都自己去处理。当时也有几位护士很发心一起工作,十几、二十年都不曾嫌辛苦,也不曾被传染。
爸爸工作很忙,忙得很少有机会和我们说话,因为病人多,时常忙到下午二、三点还不能用午餐,晚上九点多还没能用晚餐,在我们还小功课不多时,妈妈因为尊重爸爸,都要我们等爸爸一起用餐,实在讲,爸妈很少有空好好吃一顿饭。邻居们常说他们已经吃饱又饿了,我们还没空吃饭。很多人会嫌医生不好,而很少人能体谅医生的辛苦。南部有很多医生很希望子女继承事业,但爸爸不曾这么要求我们。他都说「儿孙自有儿孙福」,甚至我考上医学院时,他还叹了一口气说:「你为什么要选这么艰苦的路」。但是我从小看到爸爸照顾病人、妈妈安慰病人,虽然自己不会帮忙,但心中都很感动,很希望能做个救人的人。说实在,爸爸年轻时实地的工作给我很深的影响。他在看病之余,时常画图,他大多是画油画风景图,他是很认真的人,一生画了上百幅的油画,后来我想过他每天置身那么多痛苦病人当中,在痰血涕唾中,内心还能有这么优美的风景也真是不简单。
在我看,你是零分
爸爸的教育是比较特殊的,他一生并没有很多机会和我们讲话,但他的话是令人深思的,有很多启示是令我一生受用不尽的。在我小时候,因为不了解其中的深意,有时听了他告诉我的话,心中常很不高兴,这是要深深忏悔的。为什么当时不高兴呢?因为他很少用赞美鼓励的方式来教育我。后来我学佛才知道,教育的方法本来就是有折法和摄法。「折法」就是折服对方,帮他降伏烦恼毛病的教育方法。「摄法」就是亲切鼓励,使人喜欢亲近,再帮助他善心增长的教育方法。爸爸可能看我是属于烦恼业障重、毛病又多的类型,所以他选择折法来教导我。比如说:我上小学第一次考试,很不幸,每科都考了一百分,得了第一名。为什么我说很不幸呢?因为从此之后,如果没考一百分就是退步了,这种一开头就考第一的命运实在很坎坷,所以各位同学如果一开头就考一百分,千万不必高兴;如果考不好也不必伤心,表示你前途光明很有进步的余地。当我第一次拿到全部满分的成绩单,很高兴回家的时候,爸爸很严肃告诉我说:「你不要以为你考第一名,就有多了不起,在我看,你是零分!」说完,他就站起来去看病人,连笑也没笑一下。
这句话对我而言真是如雷贯耳,一入耳根永远记住,时常都自动回响。这种话相信小孩子是很难了解而生欢喜心的,当时我也不欢喜、也不了解,只是印象深刻,以后拿到成绩单,这句话就自动在耳边回响,后来连考一百分也不敢拿回去给爸爸签名,大部分成绩单都给妈妈签名,妈妈比较会鼓励我,而爸爸一看,一定又说:「你不要以为你考一百分就多了不起,这种题目这么简单,怎么能不会呢?你们整天又不用作什么,只负责读书,考一百分是应该的,没什么了不起!」后来我学佛才知道,爸爸这么讲是为要防止我生起骄傲、我慢的心,因为生起傲慢心就会障碍自己进步,就会障碍智能的开发,所以他故意这么说,一直到现在,当有人称赞我时,我还是会听到爸爸那个声音......。
因为家祖父是中医师,爸爸小时候都要帮忙炮制中药,脚要踩碾碎药材的石轮子,手要切中药,眼睛才看自己的书,嘴巴还要练唱歌。他说他帮忙家业可以说很忙,但还是考上台大医学院。而且当时家祖母希望他回家帮忙,不愿让他读医学院,一封信叫他退学,二封信也叫他退学,他没办法只好半工半读领奖学金,甚至到广播电台唱歌,可以说是苦读完成学业。听到爸爸说他求学的经过,确实让我觉得自己求学实在太轻松了,因为爸妈给我们的环境很好,所以如果只负责读几本书也读不好,那也太惭愧、太荒唐了。
爸爸的第一句型:「你连这个都不会,你还能做什么!」
爸爸有一句常说的话,我们兄弟都笑说这是爸爸的第一句型,就是:「你连这个都不会,你还能做什么呢!」我们如果一件事做不好,或是说什么事不会做,他就问:「你连这个都不会,你还能作什么呢!」问久以后,我们就学会自己问自己,不敢轻易说什么事有困难不会做。
有一次我中午放学走路回家,走得满头大汗,进门就说天气好热!爸爸就说:「你连一点热都不能忍耐,你还能作什么?!」爸爸是常常冬天早晨洗冷水澡的人,我们如果叫天气冷,他就说:「冷天怕冷,热天怕热,一点冷热也不能忍,你还能作什么!」一般的父母,大多是天冷就急着叫孩子穿衣服别着凉,爸爸从来不说那种话,他说要锻炼才不会没有耐力,没有抗力。比如说:明天学校要考试,正好附近神庙演戏打锣打鼓,如果我嫌太吵读不下书,他就说:「你连这样都不能专心,你还能作什么!」他会叫我到更吵的地方去训练精神统一,不可随便受外界影响就不专心。爸爸这句话是很有用的,当我遇到挫折做不下去的时候,这句型就在耳边响起,它使我克服困难,使我开发出本来没有的能力。
若好人命运坎坷,你要不要做好人
我从小对看电视没有什么兴趣,但爸爸规定我要看布袋戏「六合三侠」一方面叫我学台语,因为学校规定讲国语,我不太会讲台语,二来,他说布袋戏中有人生哲学叫我一定要看。有一天看完了他就问我:「布袋戏六合三侠中那个史艶文是个好人,但是命运很坎坷,常常被坏人陷害追杀,跌落万丈绝谷;那个总亚林、常敬仁,和一些坏蛋,反而经常耀武扬威。如果做好人而命运坎坷,你要不要做好人?」爸爸提的问题,都是令人深思的。当时我也没有马上回答他,我想了很久,甚至后来在人生中,时常遇到这问题觉得做人很难,好人很难做,常会跌入万丈绝谷!但是我想的结果:跌入万丈绝谷幷不是不幸的坏事,因为在「请看下回分解」时就可发现,跌入万丈绝谷是因缘转变的好时机,也就是史艶文的武功要大大进步的时候!一个好人,如果不堕入万丈绝谷也考验不出他的好来。进一步来说,一个好人若跌入万丈绝谷也要好好检讨,自己为什么会跌下去?到底是那一步没有踏好才跌下去的?必须承认是自己观照功夫有欠缺,才会跌下去。所以后来我得到了答案,就是:「好人是非做到底不可的」。根本不必担心被害跌入万丈绝谷,因为每一个万丈绝谷,都是练武功、培养飞天轻功的好地方,每一块绊脚石都可以做垫脚石用,让我们爬得更高,看得更远。世界上也没人规定,被人推下万丈绝谷就非死不可啊!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不是告诉我们说:「若被恶人追逐而堕落金刚山的时候,如果能念观世音菩萨,慈悲伟大的力量,连一支毛也不会受伤。」其实我们的内心若充满观世音菩萨的大慈大悲,根本连「自我」这个观念都没有,哪有一支毛可以受损害呢?其实好人如果做到底,就是佛道圆满了,这绝对是连一支毛都不会损失的。就怕好人做不到底,就要怜惜自己,为自己争。爸爸生前我没有机会和他讨论这点,我想他应该会同意吧!
爸爸哪有可能一辈子牵着你们
我们兄弟姐妹谈到一件事,就会露出会心的微笑。一般的父母,是在危险的地方会把子女抱紧一点,而爸爸很特别,小时候爸爸牵着我们过十字路,在交通复杂的红绿灯处,他曾经忽然把我们放掉,自己走过去。第一次遇到这种状况,真是吓一跳!但是爸爸根本不回头来看我们,我们只好自己很小心设法走过去追上爸爸,这印象非常深刻。当时爸爸什么也没解释,很久以后他才说:「爸爸哪有可能一辈子牵着你们,你们必须自己能走过任何的路!」是啊,人生的路很坎坷,爸爸已经走过复杂的红绿灯,往生西方了,剩下我们自己,也是要小心到彼岸。即使没有人牵着手,也是要自己走好啊,随时要提起觉性,牵上阿弥陀佛的手啊!
亲情不要互相束缚
爸爸很潇洒,他都说:「我自己照顾好,不要麻烦你们,你们自己照顾好,不要麻烦我。亲情不要互相束缚!」这种话表面上听起来,好象很无情,其实这是很有智能的亲情,有提携的功能,又没有罣碍,这种没有束缚的亲情,时日越久,越觉得它可贵有味,值得感恩。看起来无情,却有深远的慈悲,助益,反而是最深情。
你到底是什么
因为爸爸工作很忙,很少和我们相处,只有用饭的时候会讲一些话。在我小学的时候,有一次和爸爸一起吃饭,他就指着我端碗的手问我:「这只手是你的吗?」「如果把你的左手砍掉,你还是你吗?」这个问题使我楞住了,实在也没想过被砍掉左手的情形,所以不敢点头,也不敢摇头。他又问:「如果把右手也砍掉,你还是不是你?」「如果把你的脚又砍掉呢?」他的表情很认真,我听了都楞住了。他又问:「到底要把你砍到什么程度,你才不是你?」「你到底是什么?」这问题问完,他就站起来去看诊。我当时被他一问,天天就想这个问题,想很久想不通,后来看到佛经才知道这是佛法中探讨的问题。我们每天开口闭口就说「我」,处处都为了个「我」在行动、在争。到底什么是「我」?自己也不知道。从小到大,身体、心念都一直在改变,到底哪一个是「我」?死后烂掉烧掉,我又在何处?为了一个莫名其妙「我」的观念,白白轮回吃了很多苦,也造了很多业,很感谢爸爸的问题,引导由「我」这个束缚的观念中渐渐解脱,走向学佛解脱之路。
虚空虽广,不出一念
爸爸的教育方式虽然经常是用反问,而不直接给答案,但他也是看情形的,假如有些情形是小孩子不能自己了解的,他也会很慈悲教导。记得小学四年级上自然科,讲星球天文的问题,因为我自己看书上的图去对天空的星,对不上就很懊恼,又不敢去问爸爸,怕他反问我说:「你连这都不会啊?」但是那次我真的不懂,也只好硬着头皮去请教他。出乎意料之外,那次他竟然非常亲切,搬出好多天文书,和他自己画的天文图笔记来,我才知道原来爸爸对天文学曾下过一番功夫。那天晚上,天空很清朗,爸爸带我到五楼阳台去看星星,他指着一颗星星告诉我:「这颗星有地球绕太阳轨道那么大,但是我们把它看成比灯泡还小,可见我们的眼睛观察是有问题的。」爸爸给我很好的提醒:我们所看的,不一定是对的,还可能和事实差很远。爸爸找到北极星、北斗星指给我看,告诉我:「你现在看到的星,并不是现在的星星,而是过去的星光。现在星星所发出来的光我们还见不到。」我一开始听不懂。爸爸说:「因为这些星和我们距离太远了,远到必须用『光年』这个单位来计算,什么叫『光年』,就是光线跑一年的距离,我们知道光的速度是很快的,一秒钟就可以跑30万公里,可绕地球好几圈,这么快的速度,得跑一年才能跑到的距离就叫一光年。这些星星和我们距离很远,远到它发出的光要跑几十年,几百年甚至好几亿年,才能跑到地球来,你就可以体会宇宙有多大!」听着爸爸的解释,我一直看遥远的天空,那天晚上爸爸把我的心忽然拉到遥远的空间,遥远的时间。实在讲,他是教我「阿弥陀佛」—「无量光明无量寿命」这个意义的人,他教我体会无限的空间,无限的时间。他让我想到:我们不去欣赏这么广大的宇宙,却把眼光放在计较一些极不重要的小事上,实在好笑。但话又说回来,这么广大的空间,竟然可以透过小小的瞳孔去看见;这么长久的时间,竟可以由剎那的心念去体会,这么说来我们的心是不是最大的?《华严经》说:大和小可以互相包容,这个道理不太容易了解,爸爸那天教我看星就是引导我体会佛经的道理,我们小小的瞳孔可以收纳广大的虚空,我们剎那间的一念,可以包涵万古的时间,这真是奇妙,但也很平常啊。平常的事中本来就有最奇妙的道理。有人常有一句口头语说「受不了」,其实我们的心连这么广大的虚空都能包涵容纳,哪有什么受不了呢!常讲「受不了」的人,真是太小看自己的心了。如果认识到心的广大无边,就不会觉得受不了。
每一件事都不能随便做
爸爸又告诉我,佛可以看见过去,未来,是很有道理的,那年爸爸是43岁,他就举一个例子告诉我—假定一个星星,它和地球的距离是43光年,那么我们现在见到的星光,是爸爸出生那年所发出的光,那光走了43年才走到地球让我们看见,所以你现在所见的光,其实是它过去的光,它现在的光要43年之后才能走到地球,所以现在一剎那,其实包含了过去和未来......如果那颗星星上有人居住,那么他们现在所见到的,就是43年前的地球,假设他们的眼睛有望远镜的功能,那么他们所见就是爸爸出生那年的状况,这幷不是小说上的幻想,而是事实。爸爸又说我们如果做完一件事,从地球的时间而言,可以说是过去;但由另一个星球来看,可能是尚未开始;若又由另一个星球来,也许可以看到你正在做的过程;所以每一件事都不可以随便做,虽然一切事可以说都是剎那剎那变化无常,但也可以说是永远存在,常住不变。时间这个观念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也是随空间、地点、随人的心念在改变,如果你快乐就觉得时间过得很快,如果痛苦就觉得慢。在小学四年级时,听爸爸说这些话,我虽然不太懂,但很有兴趣,心忽然间有打开向广大虚空的感觉。后来读佛经,知道佛经一向不记载某年某月某日,而只用「一时」这两个字,这是因为佛经是全宇宙通用的,而时间各地不同,所以采用某地时间幷不妥当,总是当你的心智开拓到能领会佛说的道理那个时候,就叫「一时」。佛经的道理也是永恒的,所以叫「一时」。
还有佛说极乐世界人民可见过去未来,也可自在到各个世界,他们内心没有时空的障碍(根据现代科学家推算在某种条件下,空间和时间都可以等于零,就是说时空不再是障碍),我听了马上能接受这事实和道理,说起来真要感谢爸爸的引导,是他教我看星星给我的启示。
菜瓜布的慈悲
有一种慈悲,滋味是很甘甜,很柔软又温暖的,这种慈悲很容易使人感受到,也很容易令人欢喜感恩。但是有另外一种慈悲,是很深远的,可能要很久以后才能体会到。它的滋味,在初入口的时候,可以说很苦、很硬、纤维又很粗,几乎叫人吞不下去。但是这种慈悲,可以锻炼我们开发出另一种力量—就是让我们以后吃什么都觉得很甘甜、柔软、又容易下咽。爸爸的慈悲,时常是像这一种,也可以说是像注射开刀般的慈悲,它是治病救命用的。有时我也形容它是「菜瓜布的慈悲。」因为我这个锅子上面有很多烦恼的黑锈,希望我清净的人,就拿出菜瓜布来帮我刷,刚刚刷下去的时候可能很痛又很苦,若能接受一番洗刷,也会恢复清净,说真的,帮我们刷锅子的人是很辛苦的。
有人听到这里,就很认真慈悲提醒我,「现代有很多锅子是强调绝对不能用菜瓜布去刷的」,使我体会到菜瓜布的慈悲,也是要对坚固耐刷而且质料无毒的锅子,才能显出效能来;又像开刀,也要体质堪受的人才能开,否则也只好放弃。为什么现代很多锅子不能用菜瓜布刷呢?因为那种锅子是经过表面处理,而有不沾锅――就好象「不执着」的功能,但是里面的质料却是有毒的,如果一旦刷出伤痕,它就开始由那伤痕,大大沾锅,大大执着起来,而且毒素也会释放出来,用那锅子煮食物,吃了容易中毒。我形容它叫「表里不如一」的锅子。现代很多人喜欢用那种锅,也很多人喜欢坚持像那种锅子的个性,那种锅表面看起来很高级又不执着,和他在一起,只要用海绵,开始时很轻松,但是你要很注意,不能稍微得罪他,一旦刮了一个伤痕,从此以后一切表面良好的特色都会失掉,就开始放出毒素,开始粘锅了。一旦刮出一个伤痕,那个锅子就算报销了。老实说,我很希望自己不要成为那种锅子,平时好洗不沾锅当然是美德,但内部有毒就比较危险,如果连不小心刮一痕也不行,那实在太不坚固了。当然最好是无毒又不沾锅又不生锈的锅子,那就可以不必用到「菜瓜布的慈悲」。但是我这口锅子没有那么多美德,所以也只好麻烦菜瓜布辛苦帮忙刷啰。
我学习慢慢去体会接受「菜瓜布的慈悲」,但是自己幷不敢去做这种角色,因为我不会分别锅子的品质,万一锅子没刷干净又刷出毒素来,那就麻烦了。
在人生中吃了很多苦以后,才越深深感谢当时这份刷锅、锻炼的过程,如果爸爸让我做一朵温室里的娇花,那么风一吹,雨一打我就会散开、烂掉,倒在地上哭了。幸好爸爸一向都会给我一些反面的逆境,给我打一些预防针,在打针的当时,虽然是会痛的,但是可以得到很长久的免疫力和健康。
铁锤会浮,你就会浮
虽然爸爸的教育,有时好象开刀、打针,但是有时候也是蛮有趣的:
有一次我向他报告说我想要去学游泳,他连笑都不笑,马上就告诉我说:「你要去学游泳,那就要带一支铁锤去!」我奇怪地问说:「为什么游泳要带铁锤去呢?」爸爸说:「你先把铁锤放到水里,如果铁锤会浮,你就会浮。」我一听,这分明是说我一定会沉下去嘛!我真不服气,所以那一天去学游泳,就马上学会浮起来打水前进。傻孩子中了爸爸的计谋还不知道,回来就向他报告说:「铁锤虽然会沉下去,但是我已经学会浮起来了。」爸爸一听就笑起来,告诉我说:「我就知道我这样说,你就反而会浮,又会游。」然后他告诉我一句很重要的话,他说:「所以你要知道:幷不是别人说你一定会沉下去,你就一定要照他的话非沉下去不可,你也是可以浮起来,又游去!」自从那次爸爸说明之后,我才稍微了解反面教育的道理。小时候,笨笨呆呆的,时常中了爸爸的计谋还不知道,但是很感谢他好意的计谋,帮助我开发潜力,他若是不这么说,我可能三天才能学会,也可能一辈子都学不会,他这么一说,我就非学会不可。不过自从知道自己会中计之后就反省检讨,我可不能像木屑那样,一点火就燃起来,我一定要先弄清楚自己本来的目标,不能人家一刺激我就跟着反应,如果是无意义的刺激,是用不着中计上当去反应的。
第二层更深的慈悲――富裕中亲尝贫困
爸爸有时候,会给我们一种处境,要我们自己去体会。自己体会出来的滋味,和别人说给我们听的,实在不一样。譬如说许多家境富裕的孩子,不知道贫穷的滋味,竟然会认为如果今天家里没饭吃,就去大饭店吃。但是爸爸让我自己实际去体会。在我读大学的时候,他借着一个因缘,真的让我去体会什么叫做贫穷。有好几个月他都不寄生活费给我,医学院的注册费和书籍又很贵,爸爸又是很有钱的人,所以我根本没办法申请清寒证明,无法领清寒奖学金。全校只有两种奖学金是不用清寒证明的,一种是全班第一名的奖学金,另一种是中医药特优的奖学金。当时我只有努力领这两种奖学金,靠那一点钱过生活,而且又去当家教,做褓姆。我下课之后去当家教兼褓姆,带三个母亲刚过世的女孩子(一个读国中,两个读小学),她们家住丰原,到台中上学,我下课后要先到学校接她们,然后和她们一起坐车回丰原,坐到丰原车站,用脚踏车载最小的孩子回家里,陪她们做功课或教她们弹钢琴,早上又为她们准备早餐,准备上学的种种,然后又和她们坐车转车到学校,而后自己才到医学院上课。其中有一个孩子是先天性心脏病,有时半夜会喘,我也必需起来照顾她。当时因为没钱买书,所以都是到图书馆或是向高年级的学长借书来读,也正因为书是借来的,必须照期限归还,所以不赶快读不行。我骑了一辆一百五十元买来的破脚踏车,车后载着一个古老的显微镜,那是爸爸当时在用的,他也不肯让我买新的,别人用的都是插电且可自动调节的。我那一台,朋友都笑说是「一八五二年虎克用的那一台」,是黑色直筒型要用手去摇的。我也不敢向爸爸说要买新的,他说他用那一台就已经看得很详细了。我们都知道若向爸爸说器具不够好,他就会说:「你是不会驶船嫌溪弯。」他总是说:「人家世界名小提琴家,帕格尼尼,也不用拿多名贵的小提琴,他用一只靴钉四条弦,就能拉得很好听。若是不会拉的人,就是用多名贵的小提琴也不可能奏出什么好的音乐。」爸爸总是教我们,要向自己的内心去要求,要要求自己提高能力,不要只是怪外面的境界和器具不够好。我是能接受他这个道理,但是骑着那部一百五十元买来的脚踏车,不时在路上都会发生「链子松脱掉」的情形,如果没有要紧的事,慢慢将它装回去,再继续骑也是很有趣,但有一次刚巧是考试的时候,偏偏又在路上链子掉了,那时真是很烦恼,到底是要把车子丢在路边,提着一台显微镜用跑,跑到学校呢?或把车也一起扛去呢?当时我真的没钱可坐出租车,那次我是用跑的,提着显微镜去学校,考试铃已经响过了,我还是没办法跑到教室,后来老师看我跑得很可怜,勉强让我进去考试,那次是考有机化学。当时只一心要赶去考试,还没有时间去想什么,但是我真的自己尝到贫穷困苦的滋味。那种时常掉链子的脚踏车,在寒冬北风飕飕的时候,骑在上坡的路上,若是不唱一首「梦幻骑士」《唐吉呵德》的电影主题曲来勉励自己,可以说是不可能骑到目的地。那是一首英文的主题曲,是个傻气的骑士,骑着一匹潦倒的马唱的,我不太会翻译,然而其中有几句重要的意思是说:「要忍耐不可能忍的悲哀,要前往一个连勇士都不敢去的地方,要志愿去地狱,为了高超天堂般的目标;要尽最后一丝的气力,到达一颗摸不到的星,只要当你倒下去的那一剎那,这个世间能比原来好一点点,那就好了......」当时都是唱这首歌来勉励自己。爸爸那种很强又很硬的慈悲,使我真正体会到贫穷和困苦的滋味,当时我的房东严太太她知道我的困难不收我的房租,我搭伙的地方是在一家「新美僧服店」,她们也不收我的饭钱,大家用很温暖的心帮助我走过那段考验的路,使我永远都感恩。妈妈她会看情形设法帮助我,但是我确实得到了实际的体验,由那时候开始,我就不曾存过钱,因为我真的了解人贫穷的痛苦,以及在紧急的时候没有50元可坐车的困难,所以我不忍心将钱保留在自己身边。如果说布施去帮助贫寒的人有什么功德和福报,实在说那是爸爸给我的,是他教我的,他给我刻骨铭心的体验。一个有钱人家的孩子,每个月可能都会拿到父母寄来的钱,感觉是应当的,很少去体会其中的血汗和辛苦。爸爸一向是给我们很富裕的环境。但是他不要使我们因为富裕而失去了能力,因为富裕而害我们无法了解别人的困苦。我时常感觉,爸爸用他自己苦学的过程,庇荫我们过着富裕的生活,这是他第一层的慈悲;而让我们在富裕中,又亲自去体会贫穷困苦的滋味,这是他第二层更深的慈悲。这也就是他往生之后,我每次想到他的教导之恩,就会再掉眼泪的原因。
拿金斧头的观音菩萨
大悲咒的第62句叫做「摩啰那啰」,这句的意思是观世音菩萨拿着一把金斧头来考验众生的心,观世音菩萨幷不是一向都慈眉善眼的,他也是会拿着金斧头来试验我们的心。譬如说你布施钱财,或是为人服务布施力量,到底是为了什么而做的?是为了给人称赞夸奖,表示你是一个好人,或真的发自内心的慈悲呢?这动机是很难以了解的,有时我们自己也不清楚,要怎么样才能知道呢?在我们布施时,给我们一只金斧头试试看才知道,如果你发了好心又努力做好事情,甚至牺牲自己也在所不惜,结果别人非但不称赞你,反而还骂你,骂你是爱表现,爱出风头,用钱买名声,沽名钓誉,傻呆有钱不会自己用,假慈悲......,种种言词都搬出来骂你,这就是观世音菩萨拿出金斧头来试验你了,那么到底你是要被他砍得哭回家委屈三天吃不下饭呢?或是他砍下去,你都无所谓,继续做下去呢?因为原本我们这么做幷不是为了要给人夸赞用的,所以假如他人不称赞,甚至又毁谤,那和我们的目标也不相干。我们布施修行的目标,本来是要舍掉贪念,去除自己的烦恼,要去西方,怎么会因为他拿出金斧头,我就不去西方,开始为他烦恼呢!实在说,别人到底是拿斧头出来,或是拿棒棒糖出来说:「你很乖很好」,那都是他的事情,跟我丝毫不相干。爸爸一向就是做我的「摩啰那啰」,这种金斧头的观世音菩萨。
在我小学的时候,第一次将零用钱存起来送去孤儿院,爸爸就告诉我说:「孤儿院都是专门骗你这种傻瓜的钱。」我觉得很奇怪就问他说:「爸爸,我如果拿这些钱去看电影呢?」他说:「你拿去看电影好了!」当时我还不了解,觉得很疑惑,很奇怪,你千万不要以为我爸爸不肯布施,其实每次有公益事业,尤其是学校的建设他都很慷慨乐捐。有一次他知道有一个山上的孤儿院欠缺棉被,他也是很欢喜送去,但是他为什么这么骂我呢?当时我不了解,后来我才知道,他就是拿斧头试验我这个小孩子的心,我时常都中了他的计谋而不自知,爸爸是在试验到底你这个孩子是喜欢人家夸奖你好人好事才去捐钱,或是其它的心理。这是我念大悲咒「摩啰那啰」时才了解的,原来,一切的金斧头都是观世音菩萨所赐的,这种强硬的慈悲――「菜瓜布慈悲」是非常深远的,不是一时可以体会了解的,这也是修行的路上必须要经过的考验和训练。没有用斧头砍砍看,哪会知道我们自己的真心呢?如果发心做了一点好事,然而给人骂几句就觉得很委屈,没有勇气再做下去,退心了。观世音菩萨如果看你这种菩提心,也只有摇头流眼泪,只好收回斧头拿一枝棒棒糖出来哄你,因为你是幼稚班的嘛,棒棒糖吃到老,吃得蛀了牙,也还是依旧爱吃棒棒糖。幼稚班托儿所,读了四、五十年还是没毕业,这样也是很可怜的。
要画成垃圾,或无价宝
在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有一次老师规定要画一幅图,我不会画,画不出来,妈妈就请爸爸指导我,爸爸又是问:「你连这个都不会画吗?」还问了两三次,我被问得快哭出来了,因为画一图对我而言,是很困难的,妈妈因为不太会画图,比较了解我的困难,就请爸爸好好的教我。爸爸看我实在程度太差,于是就换了一个口气告诉我说:「一张图画纸,你如果乱画,自己看了,也不知将它放在那里好,结果就会让人家当垃圾丢弃,假如你能用心画它,一张画纸两角钱,可以变成无价之宝。你看有一些世界名画,都变成国宝,你就是出再多钱,人家也不卖。世界名画,也是人用心去画出来的,画图也只是善用心而已。」他说完之后,就画了几笔给我看,我看他画很简单,几笔就是一个花瓶,几笔就是一朵花。自从那次看爸爸画图之后,我就不觉得画图是一件很困难头疼的事情。他又教我一个很重要的道理,使我一生受用不尽。他说:「人一样是一条生命,就像一张画纸,同样都是两角钱,但是要怎么画,各人差很多,你的生命是要画成一张垃圾,还是要画成无价之宝,就在于你的用心。」因为爸爸这个启发,我就决定用一张画纸来画佛,要用这条生命来修行成佛,不论能不能修成,我决定要这么做下去。
自己仔细看,耐心改
原本我的个性很急,画图也很急,赶快画一画,赶快画完,赶快交出去。有一天爸爸看我匆匆作画的情形,他就告诉我说:「你若用半小时,随便画的一张图,能连耐看半小时的价值也没有,假如你可以耐心的将它挂起来,自己仔细看一看,看那里须要改就好好的改,慢慢的改,如果你堪能耐心改半年,可能这张图最少能耐看半年。你知道吗?世界第一名画『蒙娜丽莎的微笑』是画了多久才画成的,其中用了多少苦心啊!画图,并不是说一定要去开画展,画图是在磨练我们的耐心。」有时候我实在觉得自己非常的幸运,阿弥陀佛安排这位爸爸给我,分明就是要帮助我去西方的最佳人选。
尽心栽培你,把你捐出去
爸爸一生只有给我启示,从来不曾要求我为他作什么。求学的时代,我大多离家在外,没机会孝敬他;毕业后当医生日夜工作很忙,也不曾供养他,我每天看病人,看到别人的父母,卧病在床很折腾痛苦,心中就希望以尽心照顾病人来供养佛,也回向父母健康安乐,不用受病苦折磨。很幸运,爸爸一向很健康,所以我可以说不曾直接照顾过他,我只能把行医当中所遇到的每一位病人,当作是自己的父母、亲人来照顾。用这份心来报答父母之恩。每一分我所能付出的,都是来自父母师长的心血,妈妈曾说:「我们尽心栽培你,把你捐出去给那些病人,那些需要你的人。」后来我出家,他们等于把我布施出去,捐给三宝,捐给众生。有很多人出家,受到很大的阻碍,而爸爸只有送给我「毛毛虫怎么变蝴蝶」的几个问题,作为对我的祝福,鼓励我毛毛虫变蝴蝶。当我真心深深感恩时,却只会掉眼泪念佛,也不知如何表达......。
本文节选自《毛毛虫变蝴蝶》道证法师著
教子严慈有方
程母侯夫人,是大中公程珦的妻子,程(颢)明道、程(颐)伊川的母亲。她对公婆尽孝道,治家有规矩讲家法。她性情谦和随顺,尊敬丈夫,即使小事,也必须报告大中公而后行。她从不打奴仆,若见子弟对仆人稍有呵责,必定教训说:「人的贵贱虽不同,但同样都是人!」她待婢女仆人很宽厚,处处怕伤害他们;而对孩子,一有过错,小的责问批评,大的请示大中公,一定要其改过才罢休。她曾说过:「子女之所以不孝,都是由于当母亲的隐瞒其过错,父亲不能得知,因而无法及时教训于他。」程母生了六个儿子,死掉四个,只剩下明道、伊川两兄弟,怎么不极其珍惜!孩子才几岁,走路跌倒,仆人急忙抱扶,程母总是斥责孩子说:「你若慢慢走,会跌倒吗?」吃饭的时候,她让孩子坐在自己身边,若孩子要尝名贵的羹,程夫人即呵斥制止说:「小时处处满足他的要求,长大后怎么得了呀!」孩子要是与人争执、吵架,虽然儿子是对的,她也不袒护,说:「担心的是他长大后不能受委屈,不担心他不能伸啊!」所以二程夫子,从小时候对饮食衣服一点挑剔都没有,也绝无恶言骂人。二人长大后,成为宋代大儒。
【评】颜氏家训说:上智者,不教而自成;下愚,虽教也无益;中等之人,不教导他就不知道了。抚育儿女,当他开始知道观察大人的脸色,晓得大人的喜怒时,就要加强教育,让他做则做,让他不做则不能做。这样,等他长到几岁的时候,就可免受鞭打责罚了。父母威严而慈爱,子女则敬畏而孝顺。我见世间那些不讲教诲,一味娇惯宠爱的父母,儿女常常不孝顺。平时吃饭穿衣事事满足他的要求,孩子无缘无故哭叫,也不知道要禁止他,反而怪保姆;欺负同辈,父母不知道要制止他、约束他,反而责备别人。如果有人说事情不是这样的,父母则说:「孩子还小,不能怪他。」本来应该惩戒的,反受到夸奖,本应怒斥的,反而嬉笑。到了懂事的时候,他就以为天下的事本来就是这样的。岂知骄傲的习气已经形成,这时才来纠正,就是把他捶打至死也不害怕了。父母对他的怒气愈大,只有更增加他的怨恨心,待到长大成人,最终必定堕为无德的败类,也太可惜了!
本文节选自《德育古鉴》
谢母警口过
谢贺与客人议论别人的长短,他的母亲在屏风后听到了,非常生气。客人走后,责打儿子一百竹鞭。有人劝她说:「世上褒贬人,也是常情,何必惩罚得这么重呀?」母亲说:“孔子爱护他哥哥的女儿,一定要选择「三复白圭」(注),谨慎言语的的读书人南容才许嫁,如今我只有一个儿子,如此妄议别人的好坏,难道是保身之道吗?」因此哭泣不肯吃饭,谢贺害怕了,从此痛改前非,最终成为名儒。
【评】鬼谷子说:「口可以吃饭喝水,不可以多话。」意思是克制它不乱说话。程明道说:「道德提升,言语自然简洁。」意思是说,有道德的人,自然寡言。朱晦翁说:「觉察自己的话多了,就要检点。」意思是说话要适可而止,才不至失言。言语说出后就覆水难收了。可能夫妻为某一句伤人的话,就家庭离体;两个好友因某一句不慎的话语而反目。古人告诫说:「凡是丧身亡家的人,因说话起祸的占了十之八分。」贺若弼的父亲贺敦,被宇文护所害,临刑前,他叫儿子到面前,对他说:「我是因为这个舌头多话而死的,你不可不思考这个问题呀!」说罢,用锥子刺破贺若弼的舌头出血,警诫儿子谨慎口舌。
世上的父母爱儿女,往往有超过爱自身的人,但都比不上谢贺的母亲有先见之明吧!
(注)「三复白圭」是指南容一天三次重复此语:『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诗经·大雅·抑》,意思是说,白玉之圭有了斑点,还可以磨掉;话要是讲错了,就不可收拾。
本文节选自《德育古鉴》
自责是巨大的力量
一位16岁的叫杰森的少年,一次开车载着父亲,去18英里外的一个地方。要知道,他刚刚学会开车,巴不得有这样的机会。他开车把父亲送到了目的地,说好下午4点再去接他父亲。
然后他到了附近一个加油站,把车放在了那里。因为他还有好几个小时的空余时间,他决定去加油站附近的剧院看电影。不料,他完全沉浸在影片的情节之中,以至于忘了时间。等最后一部影片结束的时候,他看了看手表,下午6点。他迟了整整两个小时!
他想,父亲如果知道他一直在看电影的话一定会非常生气,肯定不会再让他开车了。他决定告诉父亲车出了一些毛病,需要修理,于是花了太长的时间。
很快,他把车开到了他们约定的地点,父亲正坐在一个角落里耐心地等待着。他首先为他的迟到道了歉,再告诉父亲,他原本是想尽可能快些过来的,但是,无奈车出了点毛病。
父亲看了他一眼。而这眼神,他将永远不会忘记!「对于你认为必须对我撒谎这一点,我感到非常失望,杰森。」他父亲低沉地说。
「噢,你说什么呀?我讲的全部是实话。」杰森仍强辩着。
父亲又一次看了他一眼。「当你没有按时出现的时候,我就打电话给加油站,问是否出了什么问题。他们告诉我你一直没有去取车。所以,你瞧,我知道车根本没有任何毛病。」
一阵负罪感顿时袭遍了杰森全身,他羞愧地承认了他去看电影的事实以及迟到的真正原因。父亲专心地听着,一阵悲伤掠过他的脸庞。
「我很生气,不是对你,是对我自己。你看,我已经认识到,如果这么多年你仍然感觉你必须对我撒谎的话,作为一个父亲我其实是很失败的。我的失败是因为我养了一个甚至不能和父亲说真话的儿子。我现在要走回家去,并对这些年做错的事情进行反省。」
「但是,爸爸,从这儿回家有整整18英里,天已经黑了,您不能走回去啊!」他的恳求,他的道歉,以及他后来所有的语言都是徒劳的。父亲开始沿着尘土弥漫的道路行走。他迅速跳到车上紧紧跟着父亲,希望父亲能回心转意停下来。他一路上都在祈祷,默默地向父亲抱歉,告诉父亲他是多么后悔、难过!但是,父亲根本不理会他,继续沉默着,思索着,脸上写满了痛苦……整整18英里的行程,他一直跟着父亲,时速大约为每小时5英里。
看着父亲遭受肉体和情感上的双重痛苦,是他所面对过的最令人难过、心痛的煎熬。然而,这却是他生命中所接受的最成功的教育。自此,他再也没有对父亲说过谎。
默想:这是一则很感人的故事,故事的结局更不乏给人启示:当孩子有错时,是责怪孩子,还是自我反省?事实证明,教育者深切的
自责,其对心灵的震撼不可估量!
教 子 慎 于 始
(一)
中国人自古就讲求「慎于始」,如教子慎始于胎教、教媳慎始于初来。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许许多多的第一次。为人父母者,此刻应以奠定孩子的根基为主,故需谨慎地教育引导。根扎得不稳,对往后的人生有莫大的影响。
为便于家长了解「慎于始」的方法和益处,我们举几个活生生的例子:
购物教子
妈妈带着小女到市场买菜。孩子第一次见到市场中这么多五花八门的玩具,吵着这也要买,那也要买。缠着妈妈,坐在地上不肯离开。妈妈不答应,孩子就大哭大闹。此刻,妈妈很生气,想不到第一次带出门,就给她这么难堪,暗忖往后再带出门怎么办?于是就决定干脆不买菜了,总得想办法在她第一次无理取闹时,教育她、引导她,让她明白这是错误的。
于是,领她到广场水池边,并狠狠地瞪着她说:「今天到市场是来买菜的,不是来买玩具的,你自己想想家里玩具已经那么多了,你还吵着买,这样做对吗?要哭就坐在这里继续哭吧!妈妈不理你。等你哭好了,想通了,再来找妈妈。」于是妈妈迳自离开,走到约三十公尺外的大树下,静观孩子的动静。
其间有路人过去关心,怎么有一个孩子在这里哭呢?远远地就传来妈妈的声音:「那是我的小孩,别理她!」
一小时后,孩子擦干眼泪,缓缓地回到妈妈身边,揉揉眼睛说:「我知道错了,以后再也不敢吵了。」
妈妈摸着她的头,轻轻地抚着她的肩膀,并告诉她:「好孩子,到商场是不能随意要这、要那,因为人家会笑她的妈妈没有把她教好。你希望作一个不乖的小孩吗?」
小女回答说:「不要,不要。」妈妈接着说:「如果下一次再犯,我会处罚得更严重。因为作不对的事情,要记住:哭闹是没有用的!好,现在我们去买菜吧!」
不一会儿的功夫,小推车装着满满的菜,妈妈露出喜悦的微笑,小女儿也绽放笑脸。母女俩手牵着手幸福地漫步回家。
孩子第一次上市场,很容易受琳琅满目、五花八门东西的吸引,吵闹着要玩具是很常见的。如果第一次妈妈不忍心看她哭,迁就了她,以后就不好控制了。
这个母亲很明智,她深知「慎于始」的重要,宁可不买菜,也要让孩子明白道理,这比什么都重要,因为此事甚至会影响孩子一生的观念。作错事、无理取闹是不能纵容的,不是用哭闹可以得逞的。做父母的也要禁得起她的哭闹。有一位儿科医生曾经说:「小孩哭过三小时后,就没有兴致再哭了。她的哭闹无非是为了达到某个目的。」这个母亲因为读过这句话,在关键时刻就用得正着。
因此我们教导小孩不但要临机应变,还要懂得孩子的心理,同时父母也要有耐心,与她比耐力。真正爱护孩子不能一味地袒护和纵容。千万不可有:「她还小,什么都不懂」的错误观念。
由于这位母亲懂得一切「慎于始」的道理,此后孩子也懂得跟随父母外出不能随心所欲乱吵,这位妈妈也深深体会到商场的诱惑太大了,非必要尽量不带孩子购物。虽然孩子才三岁,但透过这次的教训,也渐渐懂得如何自制了。
默想:人生的道路,有无数个开始,走好每个第一步对孩子是多么的至关紧要,对他们未来的方向和发展都会有深远的影响。「慎于始」是
我们祖先智慧的总结,父母们, 千万不能掉以轻心啊!
(二)
继前篇「购物教子」的例子后,我们再来展读另一篇――早恋的陷阱。
早恋的陷阱
早恋,就是希腊神话里的「潘多拉盒子」,一但打开它,里面暗藏的各种灾祸就会纷纷飞出;对情窦初开、青春期的孩子确实影响很大。因此,避免身心受到伤害,防患于未然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其成败的关键就在乎「慎于始」。我们不妨介绍一个成功的范例。
上中学的妹妹意外地在课桌里发现了一封信,瞧瞧信封上并没有署名是谁寄的,但从有力度的字迹上看,显然不是女生写的,肯定是男生的字。第一个念头是想把它扔到字纸娄;第二念不愿意知道他是谁,以免见面尴尬;第三个念头是:我尚在读书,父母挣钱很辛苦;第四个念头:我是学生,现前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读好书。想到这里,她默默地把信放进书包里。
回家后第一件事情就是请教执教于中学的姐姐:「我收到一封男生的信,你看怎么处理好?」姐姐只有轻轻地说一句:「慎于始。」姐姐这句话再加上自己收信后的一连串念头,妹妹很快想清了最好的方法就是不要知道他是谁。于是马上决定:毁掉吧,免得夜长梦多。她冷静地拿出了信,仔细地将信撕碎,并小心包在一张废纸里,然后对着这包碎纸说:「对不起,我不想知道你是谁。」
至今三十年过去了,还不知写信的他究竟是谁。这不拆信的慎始之举,不仅免去了早恋的骚扰,还未留任何异性的印象于心,使得她日后在班里无任何心理负担,依然自如地与同学们相处,丝毫躲闪的不便都没有,即使直面「不知名的人」也不会有任何尴尬。「慎于始」的理智让她绕过了早恋的陷阱。
默想:青少年的感情是丰富而不稳定的,如果不慎落入早恋的陷阱,不仅对课业的打击是致命的,同时也会严重影响身心健康。面对早恋这
个「潘多拉盒子」,请为我们青春期的孩子们筑起一道「慎于始」的心理防
线。
孽  子----父母永远的伤痛
一个看似健全良好的家庭,哺育出的小孩却是个孽障,人们不禁要问: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被宠逆的童年
幼年的小明是在云林的祖父母家度过的。由于双亲都是上班族,所以把他交由爷爷奶奶抚养,俗话讲:「公嬷疼大孙,爸妈爱尾仔」,祖父母对小明相当溺爱,什么事都依着他,对于其乱拿别人的东西,想要就拿,不管东西是谁的的之任性行为,从未适时警告纠正,使小明开始养成无丝毫自我约束力、胆大妄为的不良习惯,正应了「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句俚语。
五岁时,小明回到台北就读幼儿园,父母都是公务人员,有时要加班到很晚才能回家,小明也就成为「钥匙儿童」。从国小起,他回到家中后一切事情就只能自己来处理,只有电视机陪伴着他。
长大一点,大约从国小三年级开始,家庭的束缚、父母的管教对他来说几乎等于零,于是放学后他常跟同学到处玩、打电动等,玩野了、玩疯了,他的零用钱已不够花用。小明的父母非常节俭,因此他并不能随心所欲,看到别人的小孩都是跟父母要什么有什么,而他是想买件玩具都很困难,逐渐使小明产生用「特殊手段」来取得想要的东西的念头,而这正是其幼儿时期潜伏的坏习惯之萌发。于是小明开始偷拿父母放在家中的薪水,此时他已开始展露出他的犯罪智能,他懂得了第一天拿父亲的钱,第二天就得拿母亲的,这样才不易被发觉。他的胃口也很大,第一次就敢拿二、三千元,两个礼拜之内竟然偷了父母近两万元的现金。这些偷来的钱,都拿去请同学打电玩,吃喝玩乐挥霍掉了。
小明在家里的这般劣行,其父母是怎样处置呢?小明在自白中写道:「我的父母在我国小的时候就没有很严格地管教我,我犯同样的错他们都可以一再地原谅我。但对我的课业要求却极为严格……」其实小明的父母并非不知道小明自幼已在阿公家养成了坏习惯,但由于他们深受社会名利观念之熏陶,只知关注子女的外表成就,却不知子女的良好操行与健全人格更重要,因此他们对小明最严重的处罚也只是一顿痛打,他们的管教经常处于矫枉过正、过犹不及的状态,治标未能治本,致使小名的行为处于犯错→收敛→重犯的恶性循环之中,小明的偏差行为与观念也未能得到任何矫正。
美国教育心理学博士杜博生说过:「可能作父母的必须耐心等上好几年,才能教会孩子学会『顺从』这门功课。」又说:「管教小孩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制定合理的界限和期望,要求小孩负责之前,要先让他明白什么行为是对的,什么行为又是错的,千万不要先斩后奏」、「一个健全的父母,必须具备两大因素——爱和控制,彼此制衡,取其中庸。」小明的父母身为高级知识分子,对此却完全不懂。
父母片面的追求学业,忽略品德,使小明愈陷愈深。因为父母已有防备,家里的钱偷不到,他便「转移阵地」,向外发展。国小阶段,他以偷拿同学的东西为主,因为小学生的零用钱就那么一、二十元,想偷也没处偷。国中时则发展到无所不偷,大到价值六千元的游戏主机及几千元的CD,小至各种卡带。他发现假日学校的操场上总是挤满了高、国中生,大家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打球上,他便趁机偷取他们放在一旁的皮夹,得手了好几十次,而获取的金钱最多有一万三千多元呢!但是,偷钱毕竟还是要冒一定的风险,他的犯罪智能又有了新点子,他发觉可以向同学借钱(有的国中生零用钱还蛮多的),只要厚着脸皮,有借不还比偷的更容易,因此他多次向同学借钱未还。不过有的同学还是会向老师报告,老师转告其父母,父母就得还钱给同学,当然也换来了一顿打骂,但这种打骂对他来讲已经是司空见惯了。至此,他已经不是一般的小偷,而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贼了,他的价值观、道德观都已严重偏差了。
不合格的父母
小明的爸爸是某大学研究所的硕士、工程师,妈妈是台北县某国中主任,具候任校长资格,是在教育事业卓有成就的女强人。双亲均有这样的高学历,其母还是学过教育学、心理学的师大毕业生,但是,他们对小明的教育却完完全全地失败了。
在小明的眼里,父亲有些木讷,但当他犯错时从不吝于管教,只是因工作关系常不在家,无法全面而持续地教导小明。他说,爸爸不习惯和人沟通,不擅于言词表达,不懂得做心灵方面的沟通,想和他讲话,会觉得不晓得如何开口。郑照顺博士在《青少年生活压力与辅导》中写道:「沟通时所带给对方的微笑、称赞、关怀均可促进心理上的满足感,并维系情感上的照应及情感上的支持,个体有了情感上的支持,通常会表现着较稳定的情绪及较积极的行为。」父亲对小明教育失败的主因大概就是缺乏这种沟通吧。
而母亲呢?对他来讲却是一位无法让他了解的「亲人」。大概是小时侯住云林的关系,小明和小姑姑最要好,回台北后还会经常打电话给她,但妈妈却和小姑姑相处不好,知道他打电话后总会打骂他,使得小明自幼就非常讨厌妈妈,他自述道:「我在国中三年里几乎没跟妈妈说过一句话,即使天天见面,也是形同陌路。小时侯我的行为还没有很大的偏差时,母亲就用极端的方式来管教我,会拿早已过去的事情讽刺我,只要有一点小错,就会小题大做,借题发挥,让我饱受语言暴力,让我感觉我好象不是妈妈亲生的。」也许是学校工作的压力太大,小明的妈妈回到家里,表面沉静,对管教孩子却极无耐心。杜博生说:「不当使用愤怒为武器来控制孩子——这是在教养小孩方面最容易犯的错误,这个错误一旦犯上,代价是颇为可观的。」可惜,小明的妈妈在师大修学分时并没上过这一课。
父母身为高级知识分子,自然也希望子女成龙成凤,因此他们对小明的课业极为重视,在国小时就买了许多课外读物、参考书及模拟考卷供其练习,期望子女功课成绩能高人一等。升上国中后,父母变的更加严格。不准他与同学有任何来往,连打个电话都很难,想籍此让他专心学习。父母的紧逼课业,使小明在校是A段班学生,成绩也曾是前几名,但因其品行不佳,又使他的家庭联络簿隔三差五出现负面的评语,成绩也逐渐变成满江红,回到家自然是少不了一顿臭骂。在比较自己的父母和同学父母管教的方式后,小明心中产生一种无名的怨恨,常在想别人父母对孩子都很好,我的父母为什么没有。他在回忆往事时写道,「在国中时期我真的很痛恨父母,他们不准同学到我家里、不准与同学联络、不准有自由的时间去打篮球和逛街,甚至在电话中大骂约我的同学,令我成为同学的笑柄,让我无地自容。明明家庭经济许可,但总是不能让我买些我想要的东西,连零食都不行。」他渐渐学会了对父母的教导阳奉阴违,瞒着父母变本加厉地做自己喜欢的事。
小明的记忆力很好,他还清楚的记得在幼儿园时父母就有过激烈争吵,好象还想闹离婚。父母性情不合,「妈妈总认为爸爸太节俭,生活单调,一下班就待在家里看电视、睡觉,都不理会妈妈。和爸爸吵没有用,和他打又打不过他,所以就把气发泄在我的身上。」「我总觉得父母亲都是工作第一、家庭第二的人,在心灵深处其实已经完全忽略了孩子。」杜博生博士认为:「孩子通常需要他们的父母是一个真正有能力来来带领他们的人。小孩子最容易学到的部分,往往是父母自以为掩饰得天衣无缝的部分。如果自己的脾气暴躁和自私自利,便没有办法期望小孩善良。」
小明的父母自身性格方面的弱点与缺陷,使他们无法对孩子产生楷模作用,是小明最终走上犯罪道路的最重要原因。
默想:现在的家庭教育多注重于督促孩子课业的学习,对孩子品格
的养成、心灵的需要,做人的教育确实是轻乎了。小明的故事似乎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对我们这些为人父母者有着深深的启示。天下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培养孩子学会做人、端正品行、人格健全正是父母最要用心、着力之处。当然,作父母的在此方面更要不断地提升自己,方能在潜移默化之中,正确地引导孩子
一封信的嫁妆
拥有七八百万元资产的私企老板,在女儿出嫁时分文未送,只陪嫁了一封教女儿婚后如何孝敬公婆、如何照顾弟妹、如何帮助亲友的《致女儿女婿的公开信》。此事在当地引起强烈反响。
奇事 嫁妆只有一封信
今年1月5日上午,在登封市北环路与沿河路交叉口北侧一个小区里,正举行着一场别开生面的婚礼。
在司仪的主持下,年轻貌美的新娘杨晓曼和英俊潇洒的新郎郑辉,依次向父母、叔叔、婶婶、舅舅等长辈行礼。随后,主持人让人抱来一只不锈钢小箱子:「各位请看,这个箱子里装着晓曼姑娘父母赠送的所有嫁妆。」
「是存折吧?」「肯定是一箱百元大钞。」「应该是一箱珠宝首饰。」参加婚礼的300多名亲朋纷纷猜测。他们认为,按晓曼家的经济条件,父母陪嫁个百八十万元不算什么。
箱子打开后,主持人从里面拿出一个大红礼包,拆开礼包,是一封《致女儿女婿的公开信》。主持人把信交给从当地电台请来的一位播音员。在女播音员的动情朗读中,参加婚礼者渐渐红了眼圈,新娘则泪流满面。
《致女儿女婿的公开信》中写道:
女儿晓曼、贤婿郑辉:
今天是你们成家的大好日子,首先祝福你们新婚愉快,白头偕老。
晓曼,爸妈听到你要结婚的喜讯,很为你感到高兴。
…………
「百善孝为先」。孩子,过门后要孝敬公公婆婆,凡事要多谦让多为别人考虑,处处与人为善,与亲朋好友和睦相处……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对弟弟妹妹们提出的一切事情,都当做自己的事情去办。你们要以父母对你们的胸怀去对待咱们大家庭中的兄弟姐妹及亲朋好友,即使他们做错了什么,也不要斤斤计较,而是要学会原谅,学会包容。我衷心地希望你们能够学会处事,学会做人,做好人,做善人。不图你们成名,只图你们成才,成为社会和家庭的有用之才!
晓曼,从今天起,你在爸妈心中已成了大人。按常理,爸妈应该为你准备一份丰厚的嫁妆,但爸妈没有为你准备。爸妈只为你准备了一封发自肺腑的公开信作为你的陪嫁。我想我的女儿及女婿一定会理解爸妈的良苦用心。
再次祝福你们幸福快乐每一天!
目的 激励女儿和女婿
昨天上午11时许,记者在登封阳城工业区一家企业的总经理办公室里,见到了杨晓曼的父亲。
提起给女儿女婿写「公开信」的事,杨先生说,他这么做不为别的,只是想激励女儿女婿成为有用之才。
据介绍,杨先生今年五十出头,在家中排行老七。1980年,他身上穿着带有三四个补丁的「礼服」,拿着父母给的5元钱办了简单的婚礼。正是那场「寒酸」的婚礼,激发了他创业的斗志。他从轧面条、做蛋糕等小生意起步,后来办起了自己的企业。26年的时间里,他一步一个脚印,积攒了七八百万元的资产。但他不希望女儿女婿因拥有大量财富而丧失斗志,成为只会享受的寄生虫。他希望女儿女婿凭自己的实力,将来能够超越他。
杨先生说,去年11月中旬,女儿婚期刚定下来的时候,他就打起了腹稿。苦想了一个多月后,去年12月27日那天,他放下手头的所有工作,将自己关在办公室,整整用了一天时间,写出了这封公开信。
杨先生的《致女儿女婿的公开信》在女儿婚礼上宣读后,在当地引起强烈反响。许多人争相复印这封信,一些家长甚至把这封信当成了教育子女的「法宝」。昨天上午记者在登封市北环路采访时,看到路边的宣传栏上也贴着这封公开信。反应 亲人朋友皆感动
在杨晓曼的家中,记者见到了被称为「传家宝」的不锈钢箱子。据说当初为了买这个箱子,晓曼的父亲跑了30多家箱包店。杨晓曼一说话脸就红。她说,父母共育有子女三人,她是老大。结婚前,父亲曾说过要送她一份特殊的嫁妆,她猜过多次,都没有猜中。公开信在婚礼上宣读后,她哭得一塌糊涂。平时父亲很少与她说心里话,但在听了公开信后,她彻底理解了什么叫父爱。「我和丈夫都是公务员,有固定收入,凭自己的双手,完全可以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晓曼的母亲说,公开信对女儿触动很大。女婿郑辉的父亲也是一名私企老板,晓曼结婚时,郑辉的父亲送来一辆宝马轿车,但晓曼坚持不要。
郑辉对岳父送来一封公开信作为女儿的陪嫁也非常赞成,他对记者说:「信读完后,所有的亲戚朋友都被感动了。他们都夸俺岳父岳母明理,很多人说俺岳父有文采,我当时很自豪!这封信将鼓励我和妻子去努力创业,是爱的动力。」
登封市委宣传部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私企老板嫁女儿不送金银珠宝,只送一封教导女儿女婿如何做人的信,这是婚事新办的新风尚,充分体现了私企经营者的现代文明意识。
— 本文摘自新华网
编后语:天下的父母没有不爱孩子的。拥有数百万资产的父亲,用他的血汗历程,体会出做人的道理,体会出人生真正幸福的源泉不是家财,而是善财――那就是「百善孝为先」,就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这样的道理,能守护全家族的未来,能利益孩子长长久久的人生,难道不比金子更珍贵?最大的福田就是这一片孝敬的心地啊!
孝弟传家根本
诗书经世文章
母亲的责任
几年前的一天,我正在超级市场玩具部的柜台上忙着接待顾客。大厅里人来人往,熙熙攘攘。这时,一位30多岁的女士走了过来,身后跟着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模样像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
这位女士用恳求的语气对我说:「小姐,您能抽点儿时间听一听我儿子说的话吗?」
我立即走出柜台,蹲下来问小男孩有什么事。只见他的小嘴紧闭着,两眼盯着鞋子,一双小手在轻轻地发抖——他手里拿着一个当时深受儿童喜爱的「机器人」玩具,这种玩具正是在我的柜台上展销的。
「快点儿说!小姐没有闲工夫等你,你快点儿说!」他的母亲声色俱厉地呵斥道。
突然间,气氛变得紧张起来,母亲气得直掉眼泪,男孩也哭了起来。我顿时感觉到,可能发生了什么要紧的事情,自己必须耐心地听完这个孩子要说出什么话。这或许与母子俩都有着直接的切身利害关系,甚至可能比这还要重要,重要得将会影响这个小男孩的生活和成长……
过了几分钟,在我耐心亲切的询问下,小男孩好不容易才结结巴巴地挤出一句话——「小……姐,我没……没想……拿走,还……还想……送回来,对……不……起。」他边说边把那个装在皱皱巴巴的包装盒里的「机器人」玩具递了过来。
我终于弄懂了是怎么一回事,接过了「机器人」玩具,并微笑着用手抚摸小男孩的头。这时,小男孩的母亲才轻轻地叹了一口气,并要我把玩具部的经理请来,她得把这件事情讲清楚,还要赔礼道歉。这位母亲对自己孩子偷拿玩具的做法使我很受感动,我深深体会到一位高尚的母亲对孩子的一片真情真爱,也更理解了她对教育孩子如何做人的高度重视感和强烈责任心。我有些激动地说:「夫人,不必了,这个玩具我收回就行了,让这件事成为我们三个人的共同秘密吧!既然孩子明白了,也知道自己错了,这就够了。」
那位女士离去前几次向我鞠躬致歉的身影,至今经常在我眼前闪现。
选自《智慧背囊》第2辑 哈尔滨出版社出版
人一生最难得的就是能清清白白,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这样才能活得心安理得。故事中的母亲深明这个道理,并且很有智慧。当孩子犯错以后,她不是粗暴地责打辱骂,那样会使事态激化,反而给孩子的心灵留下难以抹去的阴影。她选择了带着孩子来到商场,诚恳请求售货员倾听孩子的道歉,态度坚定地要求孩子亲自说出来所犯的过失,让孩子自己承担结果。相信这位有智慧的母亲和充满爱心售货员的合作「表演」,一定会给小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
种下一棵树苗,一定要不停地呵护它,给它浇水、施肥。树身歪斜时,要把它扶正,这样,它将来才能长成参天大树。培养孩子也是一样,仅有呵护还是不够的,一定要让他健康地成长。
负责的父母,应该懂得在孩子第一次犯错的时候,牢牢把握住机会教育点,让这次犯错成为孩子成长的开始,而不是堕落的起点。所以,教育首重「慎于始」。
《关雎》之德与周朝的「三太」
在中国的历史上,周朝三位开国先君的夫人,都以母仪天下的德范,辅佐和教化了开万世太平的数位君王。她们是夫君的良佐,是胎教的良范,他们是以女德化育千秋百代的周初「三太」:太姜、太任和太姒三位贤妃。
【太姜的贞顺之德】
太姜是周朝先祖太王的夫人、王季的母亲。太王就是人们所熟悉的「古公亶(dǎn)父」。古公广积善行、以仁厚待人,得到了人民的拥护。他不忍心看到人
们受到外族的侵略,所以就决定要迁徙。百姓们扶老携幼,纷纷追随他迁居到岐下。太王带领人民建设家园,定立了官员制度,人们作诗作乐来歌颂他的德政。
太王的夫人太姜,是有邰(tái)氏的女儿,她的容貌非常地端庄美丽,性情贞静柔顺。太姜生了太伯、仲雍和王季三个好儿子,她能够以身作则教导儿子,使他们从小到大,在品德行为上都没有过失。太王钟爱王季的儿子姬昌,太伯和仲雍为了让位给弟弟王季,就逃到荆蛮之地,这成为了历史上兄弟礼让友爱的千秋佳话。这一切无不归功于母亲太姜,对儿子的良好的教育。
太姜是丈夫贤明的辅佐,太王所办的大事,包括迁徙岐下,都和夫人太姜商量。太姜以「贞顺」的女德,成为丈夫最得力的左膀右臂,是周朝创业垂统之时的一名贤德的妇人。
【太任端良的胎教】
周朝以仁厚立国,母亲、后妃的德行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太姜的儿媳太任,是挚任氏的二女儿,是王季的夫人、周文王的母亲。太任生性端正严谨、庄重诚敬,凡事合乎仁义道德才会去做。
太任的夫君王季具有父亲的仁德风范,以仁义来治国,因而各地诸侯都很拥戴他。王季的事业,得力于太任的辅佐。太任非常仰慕婆婆太姜的美德,她主持后宫立身端正,使得宫廷上下有着一派肃穆祥和的正气。
太任怀孕的时候,眼不看邪曲不正的场景,耳不听淫逸无礼的声音,口不讲傲慢自大的言语。睡从不歪着身子睡,坐也不偏斜着坐,站不曾跛着脚站。不吃气味不正的食物,切割不正的食物不吃,摆放不正的席子不坐。所以文王生下来就非常地聪明,圣德卓著,太任教他一,他就识得百。君子赞叹说,这都是太任的胎教做得好。
据《尚书》记载,文王姬昌出生后不久,有一只「赤雀」,嘴里衔着丹书,飞到了文王的屋子里。丹书上说:「敬胜怠者吉,怠胜敬者灭,义胜欲者从,欲胜义者凶。凡事不强则枉,不敬则不正。枉者废灭,敬者万世。以仁得之,以仁守之,其量百世。以不仁得之,以仁守之,其量十世。以不仁得之,以不仁守之,不及其世。」这是文王出生时的瑞兆。由于他自幼就与众不同,因而深得祖父太王的疼爱,最终继承了王业的大统。
太任明了感通万物「肖化」的道理,注重胎教的作用,小心自己的言行举止,从而生下了文王。因此女子怀孕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自己所想和所做的。言语行为与善相应,就感得良善的孩子,与恶相应,就感召不善的孩子。儿女的性情容貌和万物相像的,都是母亲与万物相感的结果。
文王能够成为圣德的先君,奠定周朝八百年不衰的基业,这确实是母亲太任给予端良母教的结果。
【优美的《关雎》之诗】
《诗经·关雎》是周朝人赞颂文王及夫人太姒的一首诗。说明只有像太姒这样娴静贞洁的好女子,才得以匹配君子。诗文描述了君子专心致志、一心一意地在追求淑女,历经追求不到之时的忧伤,与求得之后的喜悦。戴震在《诗经补注》中说:此诗阐明了夫妇伦常的重要性,通过歌咏吟唱,能使人了解夫妇之伦的正道。
这首诗的原文是这样的:「关关雎(jū)鸠(jiū),在河之洲。窈(yǎo)窕(tiǎo)淑女君子好逑(qiú)。参(cēn)差(cī)荇(xìng)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wù)寐(mèi)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mào)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据《毛诗》注解说:「雎鸠」是南方的一种水鸟,这种鸟雌雄有固定的配偶,挚情而又有别。用以比喻君子和淑女,彼此仰慕其美德,而又不贪恋其美色。行事谨慎因而居处幽深,如同关雎雌雄有别,无不和谐。这样才能够风化天下,而成为世人的楷模和榜样。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后妃有关雎这样的美德,是幽静娴雅、贞节专一的好女子,是君子最适合的好伴侣。
「荇菜」是生长在湖泊池塘中的一种水生植物,它鲜嫩的部分可以食用,是用以祭祀的供品。后妃具有娴静幽深的关雎之德,祖先也才欢喜接受她的祭祀,所以能够承担采摘荇菜、准备供品,以承事宗庙的家庭重任。「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娴静贞洁的好女子,君子是朝也思暮也想,这种追求有着节制而又和谐的中和之美。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琴和瑟都是一种乐器,「琴」具有防止邪思淫欲、导正人心的效用,「瑟」具有克制欲望、启发心性美德的作用。所以君子以和谐美好的琴瑟之音,与淑女共享。
综上所述,《关雎》之义赞颂的是后妃之德。君子爱贤进贤,喜爱她的文静娴雅,仰慕她的美德善行,而不贪求美色,没有不善的妄念。那么这首诗所赞颂的这位好女子太姒,究竟是什么样的人呢?
【太姒:徽音的承传】
周文王的夫人太姒,是有莘国姒姓的女儿,是周武王和周公旦的母亲。太姒仁爱和顺而又深明大义,在娘家时,每天都专心致志地做女子应做的工作。她的生活很俭朴,用度十分节省,对她的女老师更是恭敬。
文王十分仰慕太姒的美德,亲自到渭水去迎娶她。渭水没有桥,文王把舟和舟连起来,造了一座浮桥,把太姒接到了彼岸,体现了他真挚的深情。太姒成为文王的夫人之后,性情仍然没有改变。她非常仰慕祖母太姜和婆婆太任的德音,继承了婆婆完美的德行。她早晚勤勤勉勉,很尽妇道。她遵守媳妇应尽的礼数,做得一点过失都没有,还用相当的时间回家探望和安慰父母,每次都事先让女先生去转告文王。太姒能够以妇礼妇道教化天下,被人们尊称为「文母」,文王治外,而文母治内。
太姒的夫君文王姬昌,人称「西伯」,他秉承先祖的遗风,以仁德治国,敬老爱幼,对贤者谦虚礼敬,为了接待他们,自己常常都顾不上吃饭,很多贤德的士人都来归附他。历史上有名的长者伯夷、叔齐,听说文王对老人很敬重,也特地前来归顺于他。
虞国和芮国的国君争夺土地,争夺了很久都没有结果,于是就想去找文王来主持公道。他们来到周国边境,看到农夫相互让田,路人相互让路。来到城镇,看到男女分开走路,头发斑白的老人不负重上路(表示尊老)。来到朝廷,看到士人礼让大夫,大夫礼让卿相。于是就很惭愧地说:「我们所争的,正是周朝人所羞耻的。像我们这样的小人,怎么能来践踏君子的厅堂呢?」于是他们把土地全都让了出来。这一美谈,体现了周文王不言而教的深远影响。
文王的夫人太姒共生了十个儿子,包括讨伐商纣的周武王,以及巩固了周朝基业的周公旦。太姒教育孩子十分成功,使他们从小到大,都没有做过邪僻不正的事情。儿子长大之后,文王继续教导他们,从而成就了武王、周公的圣德。
周朝人曾经写诗来赞颂太姒的贤德:「思齐大*任,文王之母,思媚周姜,京室之妇。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太姒继承了太姜和太任的美德,以妇道来化导天下,成就了文武周公的旷世伟业。周朝王室母仪天下的德范,确实是超今迈古、万世流芳。
大*: 通「太」
读罢此文,相信所有现在未来的母亲们,都会有同一个感受:我们的家庭责任是多么重大啊!如果按现在人们对职业的思考,对女性而言,有哪一个职业比做母亲更重要呢?世人谁不期盼人间多一个圣人,但要先有圣人之母才行。培植我们端良的妇德吧,她是真正承载孩子的大地。
家庭母教乃是贤才蔚起,天下太平之根本。
内心深处的爱
一位印度教徒,步行前往喜马拉雅山的圣庙去朝圣。路途非常遥远,山路非常难行,空气非常稀薄,他虽然携带很少的行李,但沿途走来,还是显得举步维艰,气喘如牛。他走走停停,不断向前遥望,希望目的地赶快出现在眼前。
就在他上方,他看到一个小女孩,年纪不会超过十岁,背着一个胖嘟嘟的小孩,也缓慢地向前移动。她喘气得很厉害,也一直在流汗,可是她的双手还是紧紧呵护着背上的小孩。
印度教徒经过小女孩的身边时,很同情地对小女孩说:“我的孩子,你一定很疲倦,你背的那么重!”
小女孩听了很不高兴地说:“你背的是一个重量,但我背的不是一个重量,他是我弟弟。”
没有错,在磅秤上,不管是弟弟或包袱,都没有差别,都会显示出实际的重量,但就心而言,那小女孩说得一点没错,她背的是弟弟,不是一个重量,包袱才是一个重量。
她对她的弟弟是出自内心深处的爱。
爱没有重量,爱不是负担,而是一种喜悦的关怀与无求的付出。
——摘自《妙莲华》5/2003期
消除不孝之习气
颜光衷说「天底下哪有不孝顺的人呢?纵然有不孝的人,说他孝顺就高兴,说他不孝就发怒,并且感到羞愧。凭此天赋的良知,便知这是大孝的根由,只是由于习心习气不能消除,所以依旧不能孝顺罢了。」
不孝习气的养成,大约有以下几种:
一曰骄宠:当父母的对儿女过分溺爱、娇惯,常常顺着他的性子,让他占便宜,任他闲散游玩。若是偶然违背了他的意愿,就不能忍受。当着别人的面,儿女说话就是有差错,父母也不忍斥责他们,而子女却敢顶撞他们的父母。如此渐渐养成了骄纵的习气。对别人他们不敢冒犯,而在父母跟前就肆无忌惮了。久而久之,也就真的以为父母年老迟钝,对他的无礼感觉不出来了。
二曰习惯:子女言语粗率、随便惯了,就敢对父母发生冲撞;平时行动作为怠慢、不讲究礼节惯了,就敢放肆。父母总是把好吃的东西让给孩子,自己吃粗劣的,这样习惯了,儿女就不再想到要把好的食品奉养父母了;父母常常抱着病体辛勤劳作,这样习惯了,儿女也就不再关心他们的痛痒了。
三曰乐纵:见同辈好友,精神振奋,不胜意气;面对双亲则冷淡乏味。进妻室是千般风趣媚态,见高堂而神情呆板令人窒息。甚至明目张胆地把父兄当成庸俗之人,同他们面对面都不乐意,哪里会有孝亲敬兄的心念由衷而发呢?
四曰忘恩、记怨:受恩时间越久,越容易忘记;积怨越久怨气越重,人情如此。所以受了人家一次饭则感激不尽,若是吃久了,就会生起好吃不好吃的意见;头一次布施,受者感恩不尽,若经常接济,就会生起布施多或少的不满;人开始刚一见面都很热情,日子久了,就会生起猜疑嫌弃之心。何况与父母兄弟,从生下来就常在一起,所以就把父兄亲我爱我当作平常的事,何况还有打扰我,而被我赶走的事呢!把父母的教诲开导看作是难以忍受的琐碎唠叨,甚至还有称赞我而被我厌烦的事呢!把父母的劳苦,对自己的保护以及家计的经营,都认为是极平常的事,何况还有强行叫我做,而我根本不愿做,事情被耽误而父母发怒的事呢!眼前的种种养育大恩,尚且全然不在乎,没有感觉,怎么可能还会想到十月怀胎生养的苦难、襁褓哺乳的辛劳,以及幼小体弱,病痛灾殃而使父母惊魂失魄的痛苦呀!
五曰私财:钱财到了我的手,就是我的了;若是在父母手上,又说应该把这些钱财给我才对。自己的钱财充足,就把父母亲忘掉了,若无钱财,就用希图的目光盯着父母的钱,要是得不到手,就怨恨他们。如果父母亲自己不能养活自己,要靠我来承担,那就更加厌弃老人。甚至只有一个独生儿子的,也因钱财而父子对立。那些兄弟多的,小的推给大的,大的又推给小的,互相推脱,将父母弃之不顾。应当想一想,我的这个身体是从哪里来的?我的钱财又是谁给的?我赤条条一文不带来到人世,而能够从婴孩不缺吃穿地长到今日,是谁所为呀!
六曰恋妻子:有了美味和钱财,就想取悦妻室、宠爱儿女,有良辰美景和欢乐的机会,就拥妻抱子前往。如此,承欢父母膝下,使其欢喜的念头也就渐渐淡薄了。为什么不想想,我爱我的儿女,而我又是谁的儿子?我是父母的亲生子,而我不顾及他们,那么今后我又如何能依靠我的儿子呢?夫妻和睦,固然是一家的乐事,但当我呱呱待哺、大小便溺不能分时,妻能照顾到我吗?当父母把儿拉扯成人,又给他娶了媳妇,自然是不胜欢喜。但为什么儿子有了妻亲近,反而使父母失去了儿子呢?
七曰争妒:上天对大地万物没有私心要偏护什么,而万物或受栽培或遭失败,那是万物自己的事。父母对于子女也没有私心和偏爱,或顺从父母或忤逆父母,也都是子女各人的作为不一样。如果孝顺的儿女得到父母的爱多,违逆的儿女得到的爱少,这也是天下的公道事嘛!儿女失爱于父母,应当悔恨自己的过失,要平心静气深刻反省失爱原由。即使在大节方面没有差错,而自己的言语气度、声音脸色等方面,一定有大不妥之处。只要能对父母生起恭敬心、孝顺心,日子久了自然和顺。如果见兄或弟得到父母的喜爱,就怒目而视、记恨不平,若是父母知道了,岂不更加嗔怒?因此那些桀骜不驯、怨恨父母之人,最后不堕落为大不孝的忤逆之子的能有几个呀!
以上几种不孝恶习,作为人子的,应当时时警惕,事事检点,念念克治。不要因为父母的慈爱之心,而自己原谅自己;不要因为世道的炎凉,觉得我比别人还好。这样一天比一天谨慎行持,自己成为一个很孝顺很有道德的人,难道还是很远的事吗?
如果在前娘后母之间,父母或有偏心,儿女很容易起猜疑心、怨恨心。但作为儿女希望用至诚心去感化他们,一定要得到父母亲的欢心方才停息。这就是化解怨恨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凡是自己亲生的儿女,虽然有时也呵斥责备,有时也会疏忽大意欠周到,事情一过就忘了。如果不是自己亲生的,只要一句话不对头,一件事有过失,由此产生的怨恨之心,辗转不能消除。心里既有不满,在神情表现中定有流露,就是经过百般的调和,也不能像从前一样了。小孩子尚且耿耿于怀,何况上辈与兄长的交相责备,致使嫌隙恶感更加增长。或左邻右舍又结怨其间,那么要想消除这种隔阂也是不可能了。纵然暂时缓解,只要一有触犯,怨怒之情立即又生起来了!如果强力控制,一旦爆发也更厉害!
所以仁人君子,在敬兄爱弟这一伦理道德问题上,不敢说无怒无怨,只说兄弟之间不隐瞒,有了矛盾立即消除,不要让它过夜。 古人云「天下无不是的父母」父母与子女之间,原本是不可一概论理的。
那些祸国殃民的乱臣贼子,开始也都是只看见君王与父母的不是之处,细微的祸根不除掉,后来就导致了悖逆正道、绝情于父母的恶果。岂仅是要根除怨恨,不让怨气积压过夜,就连要让父母兄弟从天理上去做,使他们亲我爱我,这也不可操之过急、下手太重。若太急太重,反而造成障碍,不能转化了。所以感化人,主要感化他的心而已。但要能感化他人,首先要感化自己的心,这对至亲的亲人尤其重要。
又曰,有一种名为孝,而实际上并不是孝顺的人。那种对父母,能服劳,能奉养,自己也很得意,认为很孝顺。这也是人之常情。小户人家,只有一间房子,父母与儿女朝夕相处,即使偶然有言语上的摩擦,很快就消除了,父母子女之间能够坦率真诚,反而有真实感情。就是那些大户人家,所谓知书识礼的人,多数或嫌父母年老,声称让他们安度晚年,而将父母安置别处居住;或怕父母固执,而找借口远离他们;或厌其父母老眼昏花,不耐烦欢言笑脸承欢膝下。于是造成了儿女与父母的关系越来越远,越来越疏,虽然供养生活所需,但父子之情愈少愈轻,心意和脸色都很冷淡,只尊而不亲了。
还有自称为孝而不能说是孝的人。这种人只知顺从父母于情,而不知还应顺从父母于理。或任其父母偏执,而暴戾于一家;或听凭其任意胡作非为,而取憎恨于乡里;或袒护父母的奸淫私情,而得罪于天地神明。随顺了父母的欲望,而忘记了他们的身心,促成了父母的恶行。《孝经》说,因为父母有力争力劝的儿子,才能为父母安养其身,传扬美名。不然的话,即使其子身居高官,显贵荣耀,也只会愈加传扬父母不道德的坏名声,同时也更助长了他们不道义的气焰,这可以说是孝吗?
又曰,犯了重大罪恶而遭受五刑(五刑:古代的主要刑罚,通常指墨、劓、剕、宫、大辟五种刑罚。)处罚的,固然没有比此更不孝的。然而有四种父母,特别需要儿女的孝顺,若是不孝,其罪过更比他人深重。一是老,当父母年纪渐老,身体逐渐衰弱时,饮食起居还能够自理。但是到了老态龙钟,扶着拐杖也会跌倒时,睡觉起床都需要别人帮助。二是病。身患重病,长年累月缠绵病床不起,大小粪便失去控制,衣服被盖污秽脏臭。当子女的,最难服侍的只在此时,而父母最依赖子女的,也只在此时。三是鳏寡。老年失偶,形影相吊,孤单无伴,寒暖谁来相问?心里的话向谁去说?即使儿孙满堂,那年轻力壮的,各自拥妻抱子;年幼的,都熟睡酣眠。漫漫长夜,滴漏(滴漏:滴漏计时,古时的一种计时方法。)之声不愿听闻,冰冷的被子像铁一样,何时温暖?四是贫乏。由于一生竭尽力量抚养儿女,身体衰弱了。儿女的婚嫁迎娶,钱财也耗光了。健壮的年轻人,都在经营自己的安乐窝。年老的穷人,低头叹息徘徊。看见好吃的东西,馋涎欲滴,像叫花子一样吃三餐饭而忍气吞声。他的儿子怎不想想,我这个身体是从哪里来的?却常常抱怨父母没有什么东西留给自己!
以上几种年老之人,他们的怨气最能感动天地。那些劝人行善的,在此处尤其应当强调指出,对此等老年人更应加意尽孝奉养。
姚若侯说「一般父母生育儿女,最早也得二十三岁。子能成家立业,自挣钱财,或身登贵显,最早也得二三十岁。而作为父母的人,等到子能养老时,最早也是五六十岁了。到了这个年纪,好比手上拿着一支短蜡烛而走长夜,投奔住宿还怕来不及,哪里敢中途逍遥呢?作为人之子,拥妻抱子,饱食安睡,同衾共枕,漏尽鸡鸣(漏尽鸡鸣:古时用一种器皿盛水滴漏计时,当器皿中的水滴完,天就亮了,故说漏尽鸡鸣。),他哪里想到堂上白发眼暗的老人,日子又减少一天呀!妻子儿女正年少,以后的享用还长,何况妻可再续,子可再生,而自己的生身父母却是一去不复返了,纵使上天入地也寻觅无门,悔之何及!危险啊!幸亏双亲还在,一方面欢喜庆幸,赶紧行孝,二方面忧虑父母来日无多,不久就要离开自己了!
体恤父母
至圣先师孔子,他有个学生名叫曾参,在当时很有名气并且受人尊敬,因为他是一个非常孝顺父母的人。
有一次,曾参在田里工作,可是他一不小心,把一个瓜的根给挖断了,正好他的父亲看见了,就很生气地说「这个瓜的根被你挖断了,这么一来,就不能再生长了。」他的父亲是个性情急躁的人,一气之下就拿起一根棒子,拼命地打着曾参,口中还骂「打死你,看你以后会不会小心点!」父亲的棒子一次次地落下,痛得曾参无法忍受,而几乎昏了过去,可是曾参仍然故意表现出一点都不疼不痛的样子,他心里想「我做错了事,本来就该接受处罚,如果我不支撑一下,父亲看见我倒下了,以为我被他打伤,心中一定会哀伤,所以我还是支撑一下,以免父亲难过。」而他的父亲看见曾参脸上还表现出愉快的样子,气也消了不少,心里想「还好刚才我没有太用力,否则真的打伤了他,我可就要难过、伤心了!」
孔子听到了这件事,并没有称赞曾参的忍耐和孝顺,而说「当儿女的人,一定要有智慧,当父亲用小棒子打你,只是轻轻地打,他是在提醒你、教训你犯错,当儿女的应当接受这种处罚。可是,如果父亲拿了一根千斤重的棒子来打你的时候,就不应该接受了。」学生们听完孔子说的话,都很好奇地问「这是为什么呢?」孔子就告诉他们有两个理由「你们想想看,天下哪有不爱子女的父亲,如果父亲生气了,处罚儿女,这是一时的忿怒,他们并不是有心要打伤孩子,如果孩子被打伤了,他们就会很难过,这是第一个理由。第二个理由是,儿女也应该为父母的名声着想,如果一个孩子,在父亲的生气下被打伤或打死了,在别人眼中就会责怪这个当父亲的人。」所以,孔子认为曾参的这种做法,并不算是真正的孝顺。
后来,孔子的教训,传到曾参的耳中,曾参知道自己的做法并不正确,就到孔子的面前说「老师,以后我都会以你的话来当作原则,这样才不会再做错事。」
曾参不但体谅他父亲的处罚,对于老师的教训,他也牢牢地记在心里,后来他果然知道怎么去做,才是真正的孝顺,在当时,就被很多人称赞。
其实,小朋友一定也常有不小心做错事的时候,爸爸妈妈的处罚,我们也应该接受,但是,如何像孔子说的,要有智慧去接受处罚,这就是小朋友要听从学校里老师教我们的。每个小朋友,都必须知道一件事「打在儿身,痛在娘心」这个意思就是像孔子教训学生所说的第一个理由一样。
所以,为了不让父母伤心、难过,我们应该好好地做个听话、少做错事的人,不要让父母有处罚的时候!
养则致其乐
「养则致其乐」这句话的意思,便是说子女奉养父母亲,要让他们在生活上,得到最大的快乐。古书上有两句话「父母在,不言老。」、「父母在,不远游。」其实这都是说明,为人子女在每天的生活上,都必须细心体贴父母的一些方法和态度。
大约在周朝末春秋时代,楚国有一位姓莱的人,由于他的年纪已经很大了,所以,大家都叫他老莱子。老莱子非常孝顺,他总是想着:我今天能活得好好的,完全是父母亲赐给我的。如果没有父母,怎么会有我呢?所以,父母的恩惠,比山高、比海深,我这一辈子,在日常生活上,一定要尽量地让父母高兴。
所以,老莱子虽然已经七十岁了,但是,他从来不在父母的面前说自己年纪已经很老,以免父母感伤他们年老了,岁月已不多而心情不好。因此,老莱子总是保持心情十分温和愉快,让人看不出他年纪已老,别人总认为老莱子的精神是十分年轻的。
由于老莱子对父母亲的照顾非常细心,所以他的父母,无论是在身体上,或是在心情上都十分健康而且愉快。这完全是老莱子孝心所促成的。但是,有一天,老莱子发现父母亲毕竟年纪也大了,不能够出外旅行游玩,生活上难免会有一点单调乏味,老莱子便坐在床上想了很久,过了一阵子,他灵机一动,想到了一个妙计。于是老莱子,就走到自己的衣橱前面,把小时候的衣服、裤子拿出来,穿在身上,又把自己的脸涂上红红绿绿的颜色,把头发也结成辫子。
老莱子的父母,看到他这个模样,真是太滑稽了,老莱子又拼命地摇着手上的小铃鼓,表演各式各样好笑的动作,二位老人家忍不住捧腹大笑,眼泪都笑出来了。老莱子看见父母开怀大笑,心中也很高兴,因为他的目的总算达到了。
后来,又过了几天,老莱子又想出一个主意,想来逗父母高兴大笑。老莱子挑着两个空桶往屋外去挑水,没一会儿功夫,他就挑着两桶水回来,走进厨房里去,他的父母在客厅中等着、等着,就是没见到老莱子走出来,两个人正在奇怪时,突然听到厨房里传来「碰!」的一声,随后就听到老莱子哭的声音「哇唔!痛死我了!哇!哇!」他的父母站起来,走进厨房一看,老莱子滑倒在地上,全身都被水打湿了,老莱子倒在地上,四脚朝天,完全像个小孩子,他的父母被他的模样逗得笑个不停。
其实,老莱子所做的动作,完全是要求得父母的心情愉快,能使父母延年益寿,长命百岁。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他随时随地使父母高兴,他这种行为,可以说是真正的孝行了。各位小朋友,从这个故事中,我们也了解到,要做个孝顺的子女,也是很简单的,就是让父母每一天都高高兴兴,快快乐乐地过生活啊!
——摘自《孝悌百喻故事
贪小失大
有一个住在乡下的年轻人,因为牙齿坏了,他就到了比较热闹的市区,请牙医师帮他拔掉那颗坏牙。他问医师说「拔一颗牙齿要多少钱呢?」牙医告诉他「拔一颗牙五百元,拔两颗牙只要八百元。」这个年轻人想了一想,自己难得来市区一趟,如果只拔一颗牙,不但浪费时间,而且也不划算。既然拔两颗牙比较便宜,就拔两颗吧!
于是,原来只有一颗坏牙的年轻人,因为贪小便宜就拔了两颗。虽然算一算,分别拔两颗牙总共要付一千元,年轻人的确省了两百元,但是却白白损失了一颗好的牙齿,这么做,真的是捡到便宜了吗?聪明的同学们,你认为呢?
在佛经里,也有一个类似的寓言故事:
从前,有一位老先生,他有七个儿子。有一天,第五个儿子不幸去世了,尸体就摆放在家里。老先生为了这具尸体,觉得什么事都不对劲了,于是,他就对全家人说「我们搬到别的地方去住吧!免得看到了尸体,既伤心又害怕,而且也不方便。」他的邻居看见他们正忙着准备搬家,就跑来问老先生,为什么要搬家呢?老先生就说出了他要搬家的原因。邻居听了他的话,就说「你们为什么不把尸体埋葬了?如此一来,所有的问题就都解决了啊!」老先生一听,忽然像是从梦中醒来地说:对啊!埋了尸体就好了,何必要搬家!可是,怎么才能把尸体运出去埋葬呢?想了半天,还是想不出来。忽然,老先生看到一个卖菜的人,用扁担挑着两篮菜,从门前经过。老先生立刻想到说「像卖菜的人那样用扁担来挑,真是方便!」于是,他就杀了另一个儿子,用担子将两个儿子挑出去埋葬了。
这两个故事都是讲到「贪小失大」,也就是说,以为得到了小便宜,但实际上,却是失去更多!故事中的年轻人贪小便宜,多拔了一颗好的牙齿;而老先生也为了贪求方便,失去了另一个儿子。这虽然是很荒唐的故事,但主要的目的是要大家了解,千万不要为了眼前的一点点小利益,在一念之间,反而造成极大的错误,后悔也来不及了。
希 望 破 灭
每一个人都希望将来是美好的,可是一旦没有达成,失望却是最痛苦的。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希望,刚出生的小孩希望吃奶、要人抱。大一点的小孩,希望有糖果吃、有玩具可以玩。少年人就希望能做大事业、赚大钱、当大官。而老年人都希望有乖子乖孙抱。可是,世间的事并不能都像人所希望的,事事都能如愿以偿。
从前有一个人,冬天寒冷的时候,他烧了一炉火,以便晚上让屋里能暖和一些,可以好好地睡觉。当他在火边烤火的时候,不知不觉地就睡着了。在梦中,梦到自己渐渐的升高,身体升到了云层上,太阳的光晒在身上,觉得很温暖。慢慢地,冷风吹来,他随着风降到云层下,又由空中降到山下,他突然觉得冷,正由山上要跌到山谷的时候,忽然哀叫了一声,他才从梦中醒过来,发现自己睡在地上,身上没有盖棉被,而且火炉的火也熄灭了,全身冷得要命,才做了这个梦。
其实人生本来就是一场大梦,只是要去实现每一个小梦的时候,都要努力踏实。
王为民就是个爱做梦的小孩,他常常想着,将来要当一个大律师。可是,每当他做功课的时候,就想着自己的愿望,拖到三更半夜做完功课了,又因为睡得不够,更没有精神听老师上课,最后,成绩当然是满江红啦!
像王为民这样只会梦想,却不知想当大律师,必须努力用功,好好念书,才能一步一步实现梦想的!这和我们都曾听过「卖牛奶的女孩」故事一样,卖牛奶的女孩一路上想着美好的未来,忘了自己正在走路,不小心跌倒了,牛奶打翻了,希望当然也跟着破灭了!
我们如果想要实现未来的希望,现在就必须付出努力的代价。甚至准备尝尝失败的痛苦,最后才有享受成功的快乐。一个练跑步的人,如果没有尝过跌倒的滋味,他不会小心地去练跑,但是,当他尝过跌倒失败后,下一次他必定会更小心去冲刺,得到好成绩。每个小朋友,或许都有一些很伟大的希望,但是,千万要记得,唯有现在脚踏实地地努力,才有达成希望的一天。「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是一点也不假的道理!
编者按:
本文根据山东电视台「天下父母」栏目组对诗人桑恒昌的访谈整理。
童年丧母是人生的大不幸。诗人十二岁失去母爱,但内心深处一刻也没停止对母亲刻骨铭心的思念。与母亲很短时间的相处,却能留下最深刻的记忆,悠长的离别岁月,眷恋之情不仅未冲淡,反而与日俱增。
三十多年后,咀嚼过人生的甘苦余味,经历了风雨坎坷,诗人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母爱的伟大、无私,他用诗来追寻、歌唱这人间真情。
正如《诗经·蓼莪》写道:「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无父何怙,无母何恃?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身为子女,孝敬父母,是我们每个人首要尽的本分。
每逢佳节倍思亲,在欢聚团圆的节日里,让我们感念父母的恩德,体恤父母的辛劳,及时行孝,回报亲恩!
怀念我的母亲
提到母亲,我是需要跪着去仰视的。
在我很小的时候,还不懂事,记忆的东西很少,但是记忆的印象非常深刻。
母亲身体不好,从我记忆当中她就生病,哪怕走着走着,踩在一个小砖头上,她回来也会大病一场,身体非常虚弱。但是,我们家是一个非常大的家庭,二十四口人。母亲和妯娌之间,要轮流执掌家务、做饭。不管多么累,病得多么重,她都要起来为这二十四口人做饭,这是非常辛苦的。
后来,她就倒下了。倒下以后,母亲一切的生活都是我照料,包括熬药。记得有一次,熬着药,我就睡着了,因为年纪很小。睡着的过程中,听见蛐蛐叫,我就睁开眼,拿着煤油灯,到处去找蛐蛐。当时信以为真,实际上这是一个幻觉,那个季节在北方,是没有蛐蛐的。蛐蛐没找到,回来一看,药全熬糊了。
我当时也不知道药熬糊了,是个什么结果,我就拿着布,垫着砂锅,对母亲说:「娘,药糊了。」我的母亲眼睛很大,生了病以后,就大得令人有些恐怖。她愣了,半天说道:「熬糊了药,人就快死了。」当时我就端着这个药向外走,狠狠地把这个药锅,摔到了墙角里。自己想,如果那锅药不熬糊,母亲今年正好是八十七岁的寿命。这是我做的最大的一件蠢事,在这一点上,我很有点宿命论的感觉。
我照顾母亲,应该说是时间很久,后来学也不上了。而母亲身上的病越来越多,最后又得了一种叫癫痫。这个癫痫病就是不管什么时候,就抽起来了。抽起来以后,她把牙摔掉好几颗。这个病还常常是半夜犯,我父亲有事,晚上经常不在家。每到这个时候,我常听见有一种很怪的声音,我知道母亲犯病了,我也没有别的办法,就学着大人的样子,使劲地掐母亲的人中,使劲地喊:「娘啊!娘啊……」
母亲犯过多少次病,我已经不记得了。但是我知道,每次都是我把她喊回来的。不管她病得多么重,只要我一喊,母亲就能醒来。
记得有一次我发烧,烧得很厉害,那个时候,母亲已经瘦得很厉害了,已经是不能起床了。我发烧,没人管,必须出汗,不知道是一种什么力量支撑着母亲,她居然像好人一样地起来,梳了梳头,给我做饭,给我熬药。我记得她不知给我吃一些什么药,吃了以后,我还出不了汗,母亲就用三床被子,给我盖在身上,然后她就趴在我的身上,拼命地想使我出汗。汗出来了,我的病也好了。母亲却栽到床上,再没有起来。现在想,当初如果换了我,恐怕不能做到母亲为我做的那个样子。当时母亲完全透支了,她的身体、心灵、情感,完全透支了。
母亲病重的时候,突然有一天,精神非常好,吃东西比过去多,我当时非常高兴,觉得这完全就是好了。实际上,父亲说,这是一种回光返照。
记得就是她精神最好的那一天,她对我最不好。在她心里,我没做过一件好一点的事情,我做什么事情,她都要指责。我当时非常委屈,跑到门后头哭。我说:「您病了这么长时间,照顾了您这么久,您刚一好,就这样子对我,给您端杯水,多了也不是,少了也不是,凉了也不是,热了也不是,我就是没有做对过。」后来,父亲说:「她就是为了不让你想她。」
母亲临终的时候,嘴张着,有痰,别人给她擦痰,她没动作;我只要擦痰,她绝对用牙咬我,咬我好几次。当时我也是抱怨,事后想一想,这可能就是母亲的良苦用心吧。
母亲去世的时候是三十六岁。等我想写点什么的时候,已经是多年以后的事情了。我也很纳闷,为什么我突然爆发了,有那么一种激情?实际上,是很多很多的亲情和心理历程的积淀,就好像深埋地底的岩浆,到时候非得有一个喷火口来释放。看到别人的母亲,为她的子女所做的一切,甚至我看到《动物世界》里面的黄鼠狼、鹰、鱼等等,它们都有这样的一种天性,作为我们大疼大爱的人间,这样的事情就更多,我感到应该写下来。
当我做了父亲,我就更深地理解了母亲。我不做父亲的时候,我觉得离她还是远,不那么深刻,没有切肤之痛,或者切肤而不痛。只有自己当了父亲,才知道母亲对子女是怎么样的感情。尽管我现在还承认,母亲对子女的感情,远远地超过父亲对子女的感情,但是我的心还是领略到了这一切。现在,只要我在街头看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的时候,我的心里就会生起对母亲的思念。不止一次,看到很慈祥的老太太,我就有一个很强烈的想法,她是母亲来看我的一个形象。我看见那些乞讨的,只要是年龄大点的妇女,每次我都要付出一点什么才心安。就觉着,我应该是有母爱的,而没有,于是到处寻找。
按照老祖宗的教导,「天、地、君、亲、师」是一体的。君、亲、师和天地同列,天为父,地为母,天地就是父母,这种观念在劳动人民心中根植得非常深厚。记得在山东,我忘记了在什么地方,有一个风俗,就是每年收玉米的时候,当把玉米收完,要留下两颗,一颗是父亲,一颗是母亲。也就是天地给了自然万物生命,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我们是子女,也会是父母,我们要创造下一代的生命,人类就这样一代又一代,父母子女,子女父母,相袭相承,绵延不绝。
学 会 感 恩
基督教有感恩节,那原本是感谢神的,由此延伸到尘世间的感恩。讨论中国是否应该设立这样的节日也许有“崇洋”之嫌,但是,可以肯定,我们每个人应该学会感恩。
从来没有一所特别的学校开设感恩课,可是作为自然的人和社会的人,我们受到的恩惠实在是太多了。父母给我们以生命,历尽艰辛养育我们,给我们以呵护和温暖,使我们得以成长,当然应该感谢。历史先人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成为我们思想和精神发展的沃土,应该感谢。革命前辈浴血奋战,创建了我们的共和国,应该感谢。照耀着璀璨的灯光,享受着清凉的空调,不是应该感谢那些在黑暗的、令人呼吸不畅的矿井里劳动的煤矿工人和高温车间里的电厂工人吗?每每看到煤矿发生事故的报道,我就会痛心地想到,煤矿工人不仅用劳动的汗水,而且是用鲜血和生命为人们送来光明和温暖。
这些应该感谢的人,列举下去,可以是无穷尽的。扩大一些,在自然界里不也应该感谢光辉的太阳,和煦的微风,温润的细雨吗?
涓滴之恩,涌泉相报。知恩图报是顺理成章的事。深圳歌手丛飞,因为青少年时接受过别人的帮助,他的报答,是帮助了贵州山区一百多位贫困学生,使他们完成学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孩子们自己和他们的家庭也因此改变了命运。这些被救助的孩子,理应感谢丛飞。但是,其中也有一位大学毕业在深圳工作的被救助者,竟然说他每月只有三四千元的收入,无法报答这位病魔缠身,债务缠身的善良歌手。
像这样不知感谢为何物的人不是绝无仅有。有些人不仅不感谢父母,反而埋怨父母为什么不是高官,不是巨贾,没有给他带来权力和财富。西方有人为面貌丑陋而起诉自己的父母,也算把恩将仇报演绎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曾经从报纸上看到,一位官员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过一句非常意味深长的话。记者的问话里隐含着指他相貌平平,会不会影响工作的意思,他回答说:“关于这一点,我的母亲有不同的看法。”回答不仅机智,而且非常睿智、深刻。都说“儿不嫌母丑”,实际上是“母不嫌儿丑”。母爱的博大,确是三春之晖;子女的回报,不过是一滴水。但是在父母眼中,子女的涓滴之报,都是阳光,都是涌泉。一位先生在外漂泊十年,回家见到白发苍苍的母亲,他愧疚于十年没有伺亲,却让母亲有许多牵挂。怀着这样的心情,他问母亲对他有什么要求。母亲想了想,说让儿子陪她到街上走走。到了街上,遇到认识的人,母亲就含笑向人家介绍:“这是我的儿子。”说这话的时候,脸上洋溢着满足以至骄傲的神情。不久儿子又回到工作岗位,仍是很少有探亲的机会。几年以后母亲去世了,儿子所能报答母亲的,似乎只有那一次让母亲得到的些许满足。
施恩不望报,但受赐者却不应该忘记。北京曾经从山西和河北调水,而这两个省都是缺水地区,尤其是山西北部。我曾去过那一带,由于缺水,那里的庄稼长得稀稀落落。同样因为缺水,那里的树很难长大,被称为“小老树”。从那样干渴的土地上向北京调水,而且一调就是几千万立方米,这真该使我们生活在北京的人震憾。那些地区的人对我们有什么要求呢?很可能什么要求也没有,支援首都嘛,理所应当。也许,希望来到京城的时候,少看到一点来自某些人的鄙夷目光,少听到一些来自某些人的轻蔑语调。
在我们感恩的清单上,还不应该忘记我们的老师。每个接受过现代教育的人,我们的成长年轮里都有从启蒙老师到专业导师刻下的痕迹。尤其是少年时代以前的老师,不仅教给我们知识,还给予我们关怀、温暖和期望。那些在清贫中坚守着的仁者智者,他们的一代又一代学生走向大城市,走向大洋彼岸,走向知识的金字塔尖,成为社会的精英分子;而他们一如当初站在三尺讲坛,默默无闻,只是每当我们回望时会看到老师们的发际间又多了几缕白发。
施恩者所以不望报,在于他们自认只是履行应尽的责任,应尽的义务,应做的奉献;不是放债,不计算利息,投桃并不要报李。受到恩惠的人所以要感恩,是为了懂得亲人、社会、国家为我们做了多少。有了感恩的心情,我们即使遭受挫折,感觉到我们受到某些不公正的待遇,碰到一些无法逾越的障碍,也不会怨恨失望,更不会自暴自弃。
感恩,不是压力,不是桎梏,更不是债务负担,而是催人向上的动力。学会感恩吧!我们从父母和师长那里学会感恩,我们还要教给我们的孩子学会感恩。在感恩的心情中,我们定将成为更健康、更完整、更完美的人
上 行 下 效 的 家 教
我向大家漫谈孝道感悟后,黄老师让我把这些孝行的故事写出来。只要对大家有帮助,我愿意尽力。
现在重新审视我们家几代人对自己长辈所做的微不足道的、在常理之中的事情,我才发现孝道在我们家随处可见、无处不在。因为我们从小就在孝道的氛围中长大,认为对长辈本来就应该这么做。可以说孝道在我们头脑里已经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式,在行动上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惯。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那么平常。由于事例太多,我简直无从下笔。举几个小例子吧!
记得八十年代,我刚刚分上两室一厅的住房,高兴的不知道怎样布置才好。当时慈母已患老年痴呆症初期,在选择客厅挂钟的位置时,母亲选择了一个既不在墙面的中间、又不在边上的位置,非常不协调。我二话没说,毫不犹豫的马上钉上钉子把钟挂上。结果母亲又说歪了。我又重新拿掉,并让母亲用她的拐棍给我指着,又重新钉了一个钉子再次挂上。当母亲说:“好,可以了。”我才从凳子上下来,站在远处看了看位置十分奇怪的挂钟,然后面带灿烂的笑容说:“妈妈,您选择的位置真好,正合适。”慈母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我高兴极了。因为慈母脸上的笑容,就是绽放在我心中的幸福之花。
后来,几乎第一次到我们新家来访的亲朋好友,一进门无不异口同声地问:“怎么把钟表挂在这里?”更有一个朋友曾诙谐地问:“能把钟表挂在这里的寓意告诉我吗?”我笑答:“母命难违。”没想到我轻松而自然的回答,使他们均为我的孝行所感动。有的还无言地伸出大拇指向我示意。接下来“母命难违”这四个字,在相当一部分人群中传扬开来。
有一次母亲的两个朋友来看望她,我立即给她们做饭,并打了四个荷包蛋。她们走后,我的邻居问我:“她们是谁?”我说:“是妈妈的朋友。”她吃惊地说:“你们全家五口人,一个月才供应二斤半鸡蛋,四个鸡蛋差不多半斤哪!你可真舍得!”我说:“只要能给我妈带来快乐的人,都是我的座上宾,都是我的恩人。”邻居诧异地看着我,一脸的不解。我想,那个邻居可能至今也没弄明白。而我的作法就是基于:尊重母亲的人,我尊重;母亲喜欢的人,我喜欢。同时我对她们好,也可以给母亲创造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的氛围。这样,母亲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受到人们的欢迎和尊敬。能够使母亲任何时候都有一个精神愉悦的环境,以延缓慈母的衰老,有益她老人家的身心健康。对于老人,尤其是对自己生身父母的恩德,我认为怎么孝敬都无以寸报。难道还能不孝吗?
在慈母仙逝后,我拥堵在心中的孝心无法释放,所以我对舅妈和父亲娶的二妈,以及朋友、同学的父母,我都以各种形式尽孝,因为在我眼中,他们都是我的父母。有的朋友的父母在外地、有的在老年公寓,我都经常跑去看望他们,在这里就不再赘述。
身教胜于言教,威力无穷。我的一双儿女在我这次旅游中油然而生的孝道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今年8月初我和同学一行6人约好要去西藏旅游。儿女一开始不太同意。一是怕高原反应;二是怕我们都是六十开外的人没人照应,他们不放心。所以,力劝我放弃西藏游,等他们有时间再陪我去。由于我的坚持,儿女尊重我的意见。于是做大学教师的女儿牺牲暑假读研的时间飞往昆明陪我们同游西藏。儿子也申请休假,由于军务繁忙,未获批准。他们说如果批准了,儿子、女儿准备一起飞往昆明保驾护航。在旅途中女儿对我们6人关心倍至,让我喜在心中,众人也赞不绝口。
当我们从西藏飞回郑州时,我看到了第一个意想不到的场面:我和同学们步出机场时,儿子、儿媳、女婿手捧鲜花献给我们一人一束,周围的人都以为我们是“劳模”开会回来,真是令大家惊喜极了。
第二个意想不到的场面是:儿女们把我们接到大饭店,由儿子做东,为我们接风,真的好似衣锦还乡的感觉。饭桌上同学们对儿女的孝行赞不绝口,并对为我们接风表示感谢。可是儿女却频频向同学们一一表示感谢:感谢她们陪我旅游;感谢她们给我友谊和亲情;感谢她们给我带来快乐和健康等等。当有的同学感慨自己儿女的不足时,儿子立即为他们的儿女找理由进行开脱,而且迅速把话锋一转,让我们介绍旅游见闻,避免了同学的伤感和失衡,整个场面掌控的恰到好处。饭后又开车把同学们一一送回家。到这里,我认为迎接我回家一事已经办得圆满成功了。
可是,当我回到家中又看到第三个意想不到的场面:一进门便看到满屋的鲜花和打扫得窗明几净的家。儿子介绍说,鲜花是儿媳的“创意”;大、小两个冰箱里满满的食品是女婿的“杰作”。我沉浸在浓浓的亲情中,幸福无比。心中默默地感谢佛菩萨对我的厚爱。
儿女们的表现在亲朋好友中被传为佳话。和我一起旅游的同学说:“我在夏教授和她儿女的关系中看到了大自然界太阳和向日葵的现象,你们没看到吗?她的儿女都是看着妈妈的脸说话,一直围着妈妈转。”然后非常幽默地说:“给我们介绍一下吧!你是用什么方法把儿女们‘修理’得这么乖?”他的风趣使大家开怀大笑。但是,他这么一问,竟使我一时语塞,一点也想不起来自己到底用什么教育方法,使儿女们现在这么被大家看好。
细想起来,我不曾用过任何特殊的教育方法,更没有刻意地要把他们塑造成什么“大家”。由于七十、八十年代的儿童读物很少,一般都是我在学校看到什么好文章,拿回来让母亲和儿女们看,我和母亲讨论、批讲,儿女们提问,我们作答,好像对他们的教育没有费什么事。现在看来,所不同的就是我们家突出了一个“孝”字和“身教”。我和母亲不是每天大谈孝道,而是一直在做。由于孝,儿女们听话,母亲和我的理念得以灌输;由于孝,儿女们懂得尊敬师长,人人喜欢;由于孝,儿女们懂得仁爱,同学团结;由于孝,儿女们奋发学习,成绩优异;由于孝,他们好好做人,不让妈妈操心等等。就是因为做到了一个“孝”字而一顺百顺。
记得是儿子上初中,女儿上小学期间,因为当时经济困难,没有钱给他们买毛裤,母亲就用旧衣服给他们改做成薄棉裤。开春暖和了,同学们大都换上了春装。他们俩嫌棉裤笨拙难看,一起换上了秋装和单裤。我非常生气,阻止他们说:“你们必须穿上棉裤!告诉你们!谁生病,谁就是给我找事!”他们无奈的乖乖地穿上笨拙的棉裤上学走了。女儿还两眼含泪,因为女儿长大了,知道爱美了。这件事在我心中很平常的过去了。但是,当我在检查女儿的语文作业时,发现一个用“如果……就……”的造句:“如果我生病,就是给妈妈找事。”我的鼻子酸了,眼泪夺眶而出。原来女儿挨训后,没有任何怨言,穿着笨拙的大棉裤,不去和同学比。而是万分理解了妈妈的不易,不给妈妈增加任何负担。并且,完全接受并认可了我的观点——“谁生病,谁就是给妈妈找事。”这不就是“孝”字已经在8岁女儿的心中生根发芽了吗?
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家有一个良好的习惯,那就是“餐桌效应”。因为吃饭时,我总是把第一碗饭端给母亲,母亲动筷子,我们才开始吃饭。然后,我首先给母亲夹菜,再按儿子、女儿的顺序依次给他们夹菜。这样同时把“孝”和“长幼有序”的伦理道德做了示范。无庸置疑,儿女们自然会不折不扣地效仿。这就形成了端饭和夹菜的固定顺序。每个人都是把自己放在最后,尊老爱幼,蔚然成风。所以我们每天都是在其乐融融的气氛中进餐。虽然当时我们经济拮据,但是,我们却感到人美、食美、美不胜收。
由于全家都处在一个极度愉悦和放松的状态,所以儿女们非常容易接受母亲和我灌输的知识和理念。我们畅所欲言,各述见闻,其内容海阔天空,包罗万象。母亲和我适时地进行点评和批讲。但是,我们批讲任何事物(包括电视节目和电视剧)的基本点,都是依照八个字:“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尺度来衡量的。符合这八个字就是标准答案。反之,就是错误答案。母亲说:“现在人们骂人说的‘王八蛋’,其实就是古人说的‘忘八蛋’,就是忘记这八个字就不是人的意思。”我没有考证过,但我认为是正确的。我们把餐桌当成了教育阵地,就是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小毛毛雨”,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巨大作用。才使得儿女这两个“小火车”一直行驶在轨(规)道上,从未脱轨(规)。更使我得以保持住我们家这一块净土,并尽微薄之力向外辐射。
平日里,每天儿女都有问候电话,而且每一个电话都会使我非常高兴,甚至开怀大笑。就是开个玩笑也离不开孝字。如:“妈妈,你把自己照顾好,就是对全人类最大的贡献。”等等。使我每想起来就情不自禁地笑逐颜开。孝道已经融入我们的血液中,成为惯性思维和行动。
由于我的人生经历像铁的事实一样,证实了因“孝”而得“福”的道理,所以儿女们在上行下效中都坚守孝道。
我们全家因孝而合乐、因孝而有福,因孝而富足。
感谢夏教授供稿
永远爱你的妈妈
在桦甸市有一个感人、真实的教子故事。
一个幸福的家庭,因为父亲的离去而支离破碎。家庭的支柱没有了,只留下了一对孤苦无依的母子,孩子才十二岁。面对这一切,母亲选择了坚强,用她那弱小的臂膀扛起了家庭重担。母亲开始摆小摊卖咸菜,早出晚归,还要教育儿子。儿子也很懂事,知道母亲的辛劳,因而学习成绩也很好。为了减轻母亲的负担,儿子学会了洗衣、煮饭,还帮助妈妈拣菜、洗菜、腌菜……
在母子的努力下,家境好转了,母亲觉得教育儿子最重要,自己早出晚归,会疏忽孩子的教育,因此不再卖咸菜,而选择开美容店。因为母亲以诚信经营,从一家店拓展成了三家很具规模的美容店,资产达到上百万。正当母亲高兴之际,却发现儿子的成绩一落千丈,染上了一些富家子弟的习气,这无疑是当头棒喝。母亲痛定思痛,决定终止所有的店面,她知道没有什么比教育儿子更重要的了。当初拼命地攒钱是为了儿子,而钱有了,儿子却堕落了,这一切不是母亲所要的。
店面终止之后,母亲便把所有的钱存入银行冻结。她对儿子讲:「因为妈妈经营无方,生意亏损,还欠了外债。为了还债,我们必须卖掉店面和房子。现在我们已经一无所有了。」一个月后,母亲义无反顾地带着儿子回到了乡下,开始了艰辛的生活。母亲每天种田、养猪,维持家用。从此餐桌上只有青菜、萝卜、豆腐,不见了鸡鸭鱼肉的影子。这样几年后,儿子终于考上了理想的大学。母亲利用业余时间刻苦学习,也拿到了成人大学的通知书。
可是就在幸福降临的同时,灾难也降临了:一次母亲在田间耕种,突然昏了过去。乡邻们跑过来,扶起了母亲,把母亲送到医院,诊断为肝癌,这无疑是晴天霹雳!母亲怕影响儿子的学习,隐瞒了自己的病情。在一个暑假,儿子回家,发现母亲面容憔悴、身形削瘦、头发枯黄稀少,就询问母亲是否有病。母亲说:「你不用担心,我身体很好,可能是工作辛苦造成的。」儿子流着泪说:「妈,我不上大学了,我要出来工作,养活你,不让你再吃苦了!」母亲从未打过儿子,听了此番言语,母亲狠狠打了儿子一个耳光,哭着说:「我这么辛苦,为的就是让你成才,你今天居然说不想上学了,太让我伤心了!」说完母亲流着泪回房了。儿子在母亲的门外,跪了一个晚上,儿子深深理解了母亲的良苦用心。
开学一个月后,儿子接到了邻居打来的电话:母亲病故!儿子赶回来,跪在母亲的灵柩前,痛哭流涕……亲人和邻居都来劝他,不要太伤心,看看母亲有没有留下什么话。结果在自己的抽屉里,儿子找到了妈妈留给他的信和银行卡,那是母亲在得知自己患病时写的。信的内容是:「儿子,请原谅妈妈的狠心。我们的生意并没有亏损,是妈妈看到你在生活好了之后不务正业,为了你以后的生活,妈妈不得已才想出这个办法。儿子,当你看到这封信时,妈妈已经离开你了。为了不影响你的学业,妈妈没有告诉你,妈妈患了癌症。你不要悲伤,要坚强、勇敢地面对生活——永远爱你的妈妈」儿子看完妈妈的信,悲痛欲绝,跪在妈妈的灵柩前,三天三夜,向妈妈忏悔自己的不孝……
感动的心语:
可怜天下父母心。一生中,对我们恩德最大的莫过于父母双亲,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抚育我们长大成人,呵护关爱,备极辛劳。
然而,在这物欲横流、唯利是从的社会,有多少人能适时放下,把握当下?为了挣钱,满足永无休止的欲望,我们每天忙忙碌碌、奔波劳累,受尽苦难。没得到时,每天心烦身累,拼命想得到;一旦得到,又忧心忡忡,唯恐失去,生活在患得患失之中。不知不觉中,心灵越来越麻木,亲情淡漠,这种被钱支配的生活,幸福又在哪里?
常听九十多岁的奶奶说:「老人们说,平安就是福。小时候不知道这句话的意思,觉得平安是个多么小的事儿,活了几十年才明白,这句话说透了人的一辈子。」是啊,不去算计,不再贪婪,顺其自然,平静恬淡,才是人生的真滋味。
回到家,能叫一声「爸爸、妈妈」,是人生至乐。时光短促,生命有限,真正有智慧的人,定能把握当下,孝顺父母,关爱老人,深深体会人世间的挚爱,做一个有温度的人,让社会见情、见爱、见真淳。
居 则 致 其 敬
「居则致其敬」的意思,是说在日常生活中,做子女的人,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父母亲恭恭敬敬,遵守父母亲的训诲。
汉朝有一位孝子,名叫韩伯俞,他侍奉母亲非常的孝顺,对母亲说的话都是百依百顺的,即使他的学问一天比一天好,他仍然是将母亲的训诲记在心里。
由于母亲对他的教导十分严格,韩伯俞一不小心做错了事,母亲就会用手杖打他,虽然很痛,但是韩伯俞总是忍受着,不敢有违抗的行为。有一次,他做错事,母亲打他的时候,他却大哭起来了。
母亲觉得很奇怪,就问他说:「以前打你,你从来就没有哭过,今天为什么哭了呢?」
韩伯俞哭着说:「以前母亲打我的时候,我觉得很痛,知道您年轻有力气,身体还是很健壮的,今天母亲打我,我却觉得不疼,知道您的气力渐渐衰弱,必定身体状况不如从前了,我觉得很难过,所以不由自主的就哭了出来。」后来,这件事传扬出去,大家都说韩伯俞是一个很孝顺的孩子。
东晋的大将军陶侃,由于常常要应酬,所以喝酒是免不了的,但是他却一直坚持父亲教训他的原则,无论在什么场合喝酒,一定不超过三杯。
有一次,陶侃和一些有名人物一起聚会,大家兴高采烈的敬酒,陶侃也已经喝到了第三杯,同桌的客人又开始斟酒,陶侃却把杯子收起来说:「我不能再喝了。」大家都觉得很奇怪,就问他说:「怎么只喝这么一点点呢?」
陶侃说:「我在年轻时,常常因喝醉酒而失态,后来父亲劝导我,以三杯为限。现在他虽然已经过世了,但是我仍然遵守他对我的训诲,喝酒绝不超过三杯!」大家听完之后,就不再勉强他喝酒了。
每个人,都应当像韩伯俞、陶侃这样,接受父母的教训和责罚。现在的父母都很疼爱子女,也不忍心责骂或打罚子女,结果却让很多小朋友,不懂得体贴父母的心意!如果真的被父母责打的话,很多小朋友甚至还会记恨在心里面呢!没有几个人能像韩伯俞一样体念母亲,更何况是像陶侃,能在父亲过世后,仍然谨守父亲的教导。
韩伯俞学问高,他的母亲或许还没有他学问好呢!但是,他并不会因此而不接受母亲的责打;陶侃的父亲已经过世了,即使他多喝一杯酒,他的父亲也不会知道,但是,陶侃一样坚守父亲训诲的原则。其实这些行为表现,都是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就已经养成尊敬父母的习惯而来的。我们应该仿效他们,从现在起做个听话、尊敬父母的孩子,这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尽孝道的表现了。
《两只麻袋》读后感
人之初,性本善。其实每一个人,犯错或者犯罪,都是本性的一时迷失,我们中也常常会有年轻人讲这句话:我自己的人生之路我负责。现在我们看看这个文章中的主人公,他的人生之路,走到了监狱中,他能够为自己负这个责任吗?即使他的父亲还健在,可父母的心灵忍受了怎样的煎熬,做儿子的可曾体会?
也许我们会想,是他的家境太贫穷了,才让人这么悲伤。其实朋友们,这些文字让人感动的,不仅仅是那些硬梆梆的乞讨而来的干粮,更让人动容的是父母对儿女的那颗心。
让我们心灵受到触动的是,在这个世界上,不仅仅只有一个刘刚,而像这样在痛苦中煎熬的父母,也当然不仅仅是这一对凄凉的老夫妇,我们眼前有多少五十岁的精神矍铄幸福生活着的人们,一样的养儿,不一样的结果。
也许大家说,这是命运,可是命运又是由什么决定的呢?这个让我们全社会反思。现在,越来越多的青少年,不是走向的幸福的人生,而是走向黑暗之中,甚至很可能一生不见光明。
我们全社会的人,都有责任睁开眼睛看看这些风华正茂的高墙内的青少年,通过他们,反思我们的教育,尤其是我们的社会教育中到底缺了什么?这个孩子的家庭这么贫穷,他真的不知道吗?看到别的犯人有人来探监,送来好吃的,他居然眼馋给父母写信,当然也有对父母的思念,但是他的内心深处,为父母想过吗?想过家里的经济怎么样支撑下去,想过父母是什么样的心境?他在高墙之内坐监,父母坐的是没有高墙的监狱,是心灵的监狱。
当父母的信件,没有及时地回过来,人也没有及时到的时候,他没有想到是不是父母身体不好,是不是家里出了什么事情?他认为父母抛弃了他。古人,母亲在家里咬咬手指头,儿子在山里就能感受到,而他的父亲已经在遗憾中去世了,他居然一点点都没有感知到,可见他平时和父母的心离得是多么远。
我们可以想像父亲在临终前,是如何闭上了双眼,那是怎样的不舍呀!有多少的担忧,多少的牵挂。
我们在想,一位失去了丈夫,家境贫寒的女性,千辛万苦走几百里路去看她的儿子,她的内心,是什么样的滋味?是什么信念支撑着她去乞讨?是什么力量支撑着她,能够忍着失去丈夫的悲痛?那是一颗母亲的心哪!
当我们看到她脚下破裂的伤口,我们想到的是肉体上的痛,其实,她心灵的痛,要胜过身上疼痛的多少倍呀!可是她见到儿子的时候,她没有一句怨言,我们看看那个外貌描写:「头发全白了,腰弯得像虾米,人瘦得不成形,衣裳破破烂烂,一双脚竟然光着,满是污垢和血迹,身旁还放着两只破麻布口袋。」读到这里就是铁石心肠的人,也会潸然泪下。
这位含辛茹苦的母亲也流泪了,她一开口,就是安慰儿子的话,她仿佛知道儿子对父母的所有的不解与埋怨。当接过指导员端来的那碗鸡蛋面的时候,老人非常厚道地推托着,但是,她真的是从饥饿中不知道熬过多少天哪!
儿子等妈妈吃完了那碗面,才终于看到了妈妈的脚,居然还问妈妈鞋子在哪里?当知道妈妈是步行来的时候,他问妈妈怎么不坐车,为什么不买鞋。
而母亲对于儿子如此的少不经事,如此不把父母放在心上,非常地淡然,甚至还掩饰着缩起自己脚,继续跟儿子解释,为什么探儿子来晚了。
当儿子问起已经去世的父亲的时候,母亲心里的痛化作了泪水,然后又掩饰地对儿子说,是沙子迷了眼。管教人员们,都看出来,他的父母是没有能力坐车来,没有买鞋的钱,没有吃饭的钱,他们凑了路费,不忍心再让这位善良的母亲光脚走回去。这位母亲,就认为儿子已经让人家操心了,再要人家捐助的钱,会折寿,坚决推托。指导员把自己当成这位母亲的儿子,真诚地请老人收下,这个时候做儿子的,才似乎真正明白……
他是儿子啊!
他也是一个成年人,为什么此时他才会明白呢?因为他从来没有把父母放到自己的心上。所以即使到了监狱中,他想的也是只有自己,没有想到给父母造成了多大的伤害。他没有想到他的失足,是对父母致命的伤害,因为他就是这个家庭的全部。
当母亲背着两个口袋,被大家打开时,当母亲乞讨的真相露出来的时候,母亲想到的不是自己,在几百里的路途中,吃了多少的苦,他怕自己的儿子面子上挂不住,一再地给儿子道歉。
母亲这颗无怨无悔无求的心哪!
当另一个麻袋里的父亲的骨灰盒掉出来的时候,我们才明白,爸爸不是没有来呀,爸爸来了!那位死不瞑目的父亲怎么会不来呢……
此时的儿子才明白了,自己原来犯了一生无法追悔的错。是啊,我们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喊一声爸爸,只有一个人回答,叫一声妈妈,只有一个声音回应。
「表里山河,天下有失而复得之江山;墓门拱木,自古无死而复生之双亲。」我们再也不要上演「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剧了。我们相信在这样心灵的震撼下,这个服刑人员刘刚,那一声:「爸,我改。」是发自肺腑的,是和他的父亲在天之灵感通的。我们也相信,他的狱中生活,一定会是另一景象。
这个故事完了吗?没有。我们在这个故事中,最值得一提的是这位指导员,他是一个懂得教育的警官,其实,也是他有一颗感同身受的柔软的心,也是他相信「人之初,性本善」的祖训,才有这篇文字,才有了这场成功的教育。
当窗外那些服刑人员看到这位母亲,听到这位母亲所讲的那些话语的时候,他们想到的是什么呢?他们想到的一定是自己的父母、亲人,他们想到的是,由于他们的一失足,而给家里所有的亲人造成的无尽的伤害与痛苦。
当刘刚跪下去的时候,当刘刚用头撞地的时候,窗外黑压压的一片。因为父子有亲是人的天性,其实他们本善的心,从未泯灭,只是需要用爱心去唤醒,就像一颗种子在土里,它需要阳光、空气、水分等充足的条件才能够发芽、开花、结果。
「过能改,归于无」,这个故事我们不能仅限于深深的同情之中,感动的眼泪可以流,但我们更多的要提起理智,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需要思考,我们当今社会的教育更需要思考。我们曾经给了孩子们什么样的教育,致使有些孩子走进了监狱的大门,我们又正在给我们的青少年什么样的教育?而当我们的孩子们不幸踏入监狱大门的时候,这个时候不是放弃教育的时候,而是更应该用一颗真心、爱心去挽救的时候。就像那位指导员,用自己的真诚,去唤醒这些服刑人员的真诚心、感恩心、本善之心。
其实教育没有那么难,就是一份心与心的交汇。
我们相信在这样一场心灵的洗涤、一场爱的教育之后,这些服刑人员的心境,一定会大有提升,他们会为了自己的父母、亲人好好改过,从而让他们的人生越来越走向光明。
体会幸福的滋味
依偎在母亲温暖的怀抱里,婴儿常常露出天真无邪的笑容;小孩子盼望礼物的心是真切的,父母带回几颗糖果,就可以融化那小小的童心;在夏日午后的阳光里,给年迈的奶奶洗头是开心的,那饱经沧桑的脸上盛开着灿烂的菊花……
然而,随着渐渐长大,社会阅历的增加,我的心灵却麻木起来,像一颗深埋在地下的莲子,隔离了阳光雨露和空气,难以萌发。幸福究竟是什么?怎样走出灰暗的情绪?怀着寻找幸福的迫切心情,我请教了几位朋友,倾听了他们的故事。
一、阿莲的感恩
阿莲是个心地善良的姑娘,但是从小娇生惯养,在家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下厨房的机会很少,家务活儿什么都不会。可是,单位食堂的阿姨说,年轻人学会做饭,将来能照顾父母,照料自己,所以,从这周开始,大家要轮流到厨房学习做饭。
轮到阿莲的那天,阿姨给她布置的工作是择菜,了解到她的实际情况,叫她从头学起。阿莲心里暗想,择菜谁不会呀。她搬了一把椅子,坐在桌边,慢条斯理地捡起菜来。半个多小时过去了,那把青菜还没收拾好。阿姨在厨房等着炒菜下锅,可是左等右等,菜还是不来,实在等着急了,就过去看看阿莲的进度。阿姨一看就发火了:「照你这速度,大家明天也吃不上这菜!你怎么这么笨呀!」阿莲从小到大没挨过骂,嘴噘起来,心里还想:哼,人家来帮忙,不表扬反倒批评,真是的!
到吃午饭的时候,阿莲还在为刚才的被训闷闷不乐,阿姨的话语一直响在耳边,阿莲也知道自己不对,可是心里像是结了个疙瘩,就是解不开。她端着饭碗去食堂打饭,听见旁边的同事说:「哈哈,今天阿姨给大家蒸窝头吃。」「是吗,我最爱吃棒子面窝头了,在家我妈经常蒸。」此时,有个念头像闪电划过夜空一般,在她的心头一亮:哎呀,天天吃阿姨蒸的馒头,做的饭菜,她那么辛苦,起早贪黑地照料大家,不就和妈妈一样吗?我还为阿姨批评的几句话生气,真是忘恩负义啊!这一念像金钥匙一样,把阿莲的心打开了,她欣喜地感觉到,内心充满了幸福和感恩。她马上走到阿姨跟前,向阿姨真诚地道歉,阿姨笑了,就像妈妈的笑容一样甜。
二、小玲的卡片
小玲是个内向的女孩,在班级里默默无闻,总是在努力做好自己的事,和一些机敏伶俐的同学在一起,她总是有些木讷。在一次课堂上,她意外得到了老师的奖励,那是一张好看的卡片,温馨淡雅的画面上书写着:上等学子,能接受师长的折磨,忍耐上进。
下课后,几个同学羡慕地围在她的课桌旁,拿着卡片翻来覆去地看,说:真想不到,老师夸奖你是上等学子呢!还有的同学说:是啊,别看她平时不起眼,可比我们强啊。这些话,像在平静的湖面上「咚」的一声,投进去一颗小石头,湖水荡漾起来,小玲原本平静的心也晃动起来:难道我真的有那么好吗,同学们是不是在拿我开玩笑啊?那张小卡片在她的手里攥着,都有些潮湿了。
一连两天,小玲的心里都装着那张小卡片。课间休息的时候,小玲路过教师办公室,无意中看到老师正微笑着把一张卡片轻轻地夹在一个同学的作业本里,那是她对另一位学生的期许。小玲一下子明白了,卡片不重要,重要的是老师的鼓励,而且无论多大的成绩,都已经属于过去,未来的路还要一步一个脚印地去走。想到这里,她轻松地笑了。
三、晓云的感悟
俗话说:早起三光,晚起三慌。这天早上,晓云母女俩都起晚了。她一边慌慌张张地洗脸,一边想:都七点多了,得抓紧时间,要不上班就迟到了。而女儿却一点都不着急,还在床上磨蹭着,刚穿上毛衣,还没穿外衣。
晓云不由得心头火起,责问女儿:「怎么还没穿好衣服?」女儿嘟囔着说:「这件外衣太瘦了,穿着勒胳膊,难受。」晓云一听更生气,说:「那你昨天晚上为什么不把衣服找好呢?早上时间这么紧张,临时再找,保准上学会迟到!」
有位长寿老人说过:不要生气,生三分钟的气,需要三天才能恢复。老人家说的真准。因为早上生了气,晓云坐在公交车上心情还是很糟糕。整整一个上午,她都觉得身体不舒服。
一直等到中午的时候,晓云心里紧绷的弦才放松了。她想:孩子是自己生,自己养,自己教的。不良的生活习惯根源在自己,生气有什么用呢?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啊。只有给孩子做好榜样,带动家里人一起落实《弟子规》,才能没有烦恼。
摆脱了坏情绪的控制,又想到了办法,晓云的心情一下子开朗起来。
四、爸爸的护腰
普通的一天过去了,文文像往常一样按时回到家。推门进屋后,她马上和父母打招呼:「爸爸妈妈,我回来了。」爸爸正戴着一副老花眼镜,低头看一张说明书,抬头看到文文,说:「你回来的正好,快帮我看看这蒸汽熨斗怎么用。」
原来,爸爸的纳米护腰,需要用熨斗熨过才能恢复功效。文文高兴地说:「能为爸爸效劳,真是太好了。」她放下包,找出一块干净的衬布,把护腰铺在上面,然后调好熨斗的温度,用心地熨起来。文文觉得,这就像在熨自己那颗心一样。她边熨边想,以前不知道孝顺父母,心是黯淡的,皱巴巴的;如今,明白了孝敬父母,知恩报恩,心变得鲜亮了,舒畅起来。就这样,文文心里唱着歌,熨完了爸爸的护腰。文文说,这种幸福的感觉,是爸爸赐予的,让她久久回味。
听完朋友们的故事,我感觉离幸福近了很多,心情明朗起来。亲爱的朋友,看来幸福就在我们身边,就在生活的点滴之中,您体会到了吗?
温柔的母亲最美
编者按:
古人云:「闺阃乃圣贤所出之地,母教为天下太平之源」。「治国平天下之权,女人家操之大半,盖以母教为本也。」自古以来,母教为中国家庭教育的重中之重,是孩子童蒙养正的根本保证。
古人亦云:「教子为治平之本,而教女更为切要。盖以世少贤人,由于世少贤母。有贤女,则有贤妻贤母矣。有贤妻贤母,而其夫与子之不为贤人者,盖亦鲜矣。其有欲挽世道而正人心者,当致力于此焉。」所以,当我们慨叹「人心不古,世风日下」时,应当反观我们的家庭教育,尤其是母教是否得力。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只有每一个家庭都稳定了,社会才会安定。
「相夫教子,乃女人之天职。」如果太太也和先生一样,每天想着做家庭外面的大事,那是不明人生真义,会逐渐丢弃培植家庭的根本之道,到头来很可能和下文中的主人公一样,过上「忙、盲、茫」的人生,先「忙」,然后「盲」,看不到亲人的需要,最后「茫」然,迷失了自己。
有幸的是,文中的主人公接触到了传统文化,回归了家庭,找到了自己的本分,正在圆满着自己的人生。
「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什么是学习?不是脑子里记得多少东西,而是所学真正利益到自己和他人的生活。文中的主人公学以致用,「学而时习之」,当下就是「不亦说乎」的境界。
诚愿天下的女性朋友,尤其已经做了母亲的朋友,好好品味一下「温柔的母亲最美」,而母亲的这份美丽本来就该是属于孩子,属于家庭的。相信,您一定会有所触动。
从不曾拥有过赞美
女儿已经八岁多了,从上幼儿园开始,大家都说孩子讲话很得体,像个小大人。
但是,在我的印象中,却不记得孩子对我说过什么赞美的语言。
人不学 不知道
说来惭愧,作为一个现代职业女性,我对孩子呵护备至的时候不多。
尽量不做饭,我和孩子爸爸在单位用餐,孩子和保姆去奶奶家,晚餐后才由保姆带回来。所以有时家里两个多月的煤气费才花八块多钱。
衣服尽可能干洗,孩子的衣服保姆负责,各种家务能省则省,唯一的爱好是挤点时间自己看看书,似乎每天都很忙。
二00六年开始学习了传统文化,才知道自己过的是「忙、盲、茫」的人生。先「忙」,然后「盲」,看不到亲人的需要,最后「茫」然,迷失了自己。
传统文化课程中谈到现在孩子的教育,有一个故事对我触动很大。一个几年级的孩子做值日的时候对老师说:「老师,我给你钱,你替我扫地。」大家听了都笑,我也笑了。笑过之后,心里一震。
从孩子几个月起,就请了保姆。除了孩子的事情,许多家务保姆也自觉承担。
我们对孩子称保姆作「小姨」,一天下班,女儿指着地上她弄脏的地方说:「小姨,这里!」又走到另外一处:「还有这里!」当时没有太在意,只是感觉气氛怪怪的。
听了课,很受触动,这个孩子的现在不就是自己孩子的将来吗?
说来惭愧,可能是积习太深了,虽然学了一年多,也没有真正去做、去力行,但一想到女儿的将来,我下决心停下忙乱的脚步。
学而时习之
不仅是为了女儿的将来,几位一起学习传统文化的女友,也给我很大触动。她们认识到相夫教子的重要,学以致用当下力行,把更多的时间用于照顾孩子、家庭,日子越过越滋润,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灿烂了。
看着朋友的人生越来越圆满,又想到孩子,真是惭愧。「知耻近乎勇」,我也决心「痛改前非」,先从家务事、照顾孩子做起。也算是用实际行动向家人和朋友做个传统文化学习的汇报,所谓「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一) 妈妈会扫地了
那是上个周日,因为周六陪女儿「寻找春天」,所以我的家务事和女儿的家庭作业都留到了周日。
我正在清理厨房,一位大我十岁的同事来访。我急着去开门,手里还拿着一把清扫用的小塑胶笤帚,女儿也闻声出来了,惊诧地说:「妈妈,您现在会扫地了?」我有些不好意思。先生加班不在,我赶紧端茶倒水。嘴里说着:「谁说妈妈不会扫地?」同事接过水,笑道:「哪里是真的不会扫地,只是孩子很少见你这个妈妈扫地的样子罢了。童言无忌,不过也没有冤枉你啊。」
跟同事谈了一些最近的人生感悟,她也很替我欢喜,临走笑着说回归家庭是女人的本分,并祝福我越变越贤惠。
(二)素描画妈妈
送走了同事,细细思考了一下自己的人生,觉得实在有点对不住女儿、对不住先生和这个家。
看着在书房写作业的女儿,当下那眼神就变得温柔了几分,用比平时低了几度的音调问女儿,中午想吃什么?女儿向来在我的「高压」下比较听话,也不怎么挑食,见我问就随口说了几样家常菜,我二话没说,认真地给女儿做了一顿饭。
用完午餐,以前是把女儿赶到她的房间去午休,自己落得清净看看书,或者和女友打打电话。今天主动请女儿一起午休。当我陪着女儿很安闲地躺到床上的时候,女儿给我讲了一周来她在学校的事情,以前我总会用「小孩子的事情,妈妈哪有时间听」搪塞,今天我耐心地微笑倾听。
从孩子记事以来,也难得有这么安详的母女在一起的景象。不是忙着这个,就是慌着干那个,过着心浮气躁、甚至焦头烂额的日子,心无主宰,不知道日子要过到哪里去,随顺习气和欲望,还美其名曰为了孩子、为了这个家……
最后女儿讲得尽了兴,问道:「妈妈,我们班同学好玩不?」我赶紧笑眯眯地回应道:「好玩,好玩。」女儿开心地望着我说:「妈妈,下次再画素描,我一定会画您。」我问为什么,孩子说:「因为您笑起来的样子,像小孩,一定很好画。」
我催着女儿快睡,顺势给女儿掖了掖薄毯。就这个简单的动作,女儿回我一个甜甜的微笑,说:「妈妈,您从来没有这么仔细地照顾过我。」
听了女儿这个话,我心里微微一颤:孩子的心多纯净啊,她对大人的心,捕捉得原来是这样细腻,以前真的是忽略了孩子。
(三)妈妈今天真美
女儿写完家庭作业,时间已经不早了,她说该洗头、洗澡了。
由于年龄小的缘故,女儿常常是掌握不好水的冷热,动作也比较慢;洗完头吹头发的时候,也会吹得头发竖起来,看起来乱乱的。
想到她第二天又要上学,就很想去帮忙。
但是想到传统文化的老师讲过,真正的慈爱要为孩子的一辈子负责,让孩子在做事情的过程中增长能力,我们替孩子包办会很节省时间,可是我们能够包办一辈子吗?将来孩子拿什么去服务社会?
又想到老师说,家长要陪伴孩子成长,而且在陪伴的过程中要尽到家长的责任,做孩子的「君、亲、师」,于是,我进了盥洗室。
一边用手轻轻地试了试温度,一边嘱咐女儿洗头的水温,稍微有些烫手洗头比较适宜。女儿把头放到盆中,又叮嘱头发要多湿一会,待全部浸透后,再放洗发水,洗发水要揉搓出泡沫……一边说顺手帮女儿拉了拉衣领,女儿就情不自禁地说:「妈妈,您真的从来没有这么仔细地照顾过我!」
和中午的话一模一样,我随口问道:「妈妈以前不是经常给你洗头吗?」女儿俏皮而认真地回答说:「是呀,您以前是经常给我洗头,可是这一次不一样,因为这一次您没训我……」
孩子小的时候,不知道给她洗了多少次的头,但每次都是很多简短而指令性的话:「赶紧过来!」「把头低下!」有时甚至还会呵责「能不能快点?」因为学习了传统文化,心有所定了,所以不知不觉就少了许多以前的那种急躁,语气和缓了,动作也轻柔了许多,让女儿感受到了细致的照顾。
女儿洗完澡,当我把棉睡衣披到女儿身上的时候,女儿幸福地说了一声:「啊,好舒服啊!」接着,我拿来吹风机,示范给女儿看,如何做才不至于吹得头发竖起来。
女儿忽然扭过头来,由衷地说:「妈妈,您今天可真美!」
我看了一眼镜中的自己:头发有几根散乱下来,额头上沁着细细密密的小汗珠,脸上也是汗津津、油亮亮的,实在没有什么美的,不但不美,还有点难看。
想着女儿的话,心里有些纳闷,就问:「妈妈今天真的美吗?」女儿歪着头,很认真地说:「妈妈,我觉得您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漂亮过!」
女儿对我的赞叹很少,尤其从来没有说过妈妈「漂亮」或者「美丽」。
(四)妈妈的思考
女儿睡下了,洗手间也收拾干净了,就坐到了电脑桌前,准备看看邮件。
突然有一种疲惫的满足:静下心来打理好各种家事,枯燥的日子好像变得有滋味了。
不正是这些看起来很麻烦,琐琐碎碎的柴米油盐酱醋茶、点点滴滴的衣食住行等诸多事务构成了我们的生活吗?
想到女儿说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美丽。以前常常是头发一丝不乱,眉、眼还要修饰一下,为了衣服不出褶皱坐的姿势也会很注意,鞋子和衣服要很相配才肯出门。总之,以前我是满注意形象的年轻妈妈,却从没有听过女儿由衷的赞叹。
索性来到了穿衣镜前:完全是一个素面朝天的家居妇人,眼角有了几许皱纹,面上似乎比以前多了几分和善,但是实在是并不美啊!
回顾一天来和女儿的应对,切切实实感受到了天伦之乐,也感受到了自己身上找回了一点点母性的光辉。
大概就是这么一点点母性的光辉,感动了八岁的女儿,她眼中母亲的美丽就是这么简单:温柔慈爱。
不禁感叹:为什么早就没有学习传统文化呢?传统文化不就是让我们从关爱身边的亲人开始吗?学了快两年了,都没有做,那是没有真学啊!
如果早一点力行,不仅会早一点体会「学而时习之」的快乐,也就会更早明白温柔的母亲最美,而母亲的这份美丽本来就该是属于孩子,属于家庭的。
(五)《寻找春天》
来到女儿的卧室,熟睡中的女儿看起来很惬意。
一转身,看到女儿昨天的踏青作文:《寻找春天》
春天来了,大地复苏,万物生长,花朵露出了笑脸,展示出它美丽的容颜,真让人赞叹。
春天掀掉小草的厚被,使小草生机蓬勃,为大地增添了活力,使春光更加明媚。
沉睡的小河醒了,河水唱着美妙的歌,正在赞美着美丽的春天,就像赞美可爱祖国的山河大地。
河边的柳树,长长了头发,还露出那嫩嫩的小芽,随着春风来回摇摆,那舞姿多么绚丽多彩。
春天是个魔术师,使大地焕然一新,只要你善于观察,就会发现春天无处不在。
……
自然原本是孩子的最真,孩子与自然本为一体。这笔触稚嫩的文字,传达着春的消息。想像着女儿下笔时的样子,轻舒一口气,生活原来这么美好,我和女儿都找到了春天。
女儿睡得还是那样安然,我在内心给自己一个期许:为了女儿这颗纯净纯善的童心,一定要永远保持这份母亲的美丽,让春天在我们的家里永驻。
永远记着母恩
「回家叫一声妈妈,是一件很幸福的事。」这就是身为国家一级导演的翟俊杰先生,对孝道的诠释。六十开外的他,分外珍惜与八十多岁老妈妈相聚的时光。
导演的工作,使他不能常守候在母亲的身边,承欢膝下。为了能更多和母亲团聚,他想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把母亲接到拍戏的片场。母亲,成了他的第一观众。多少次深夜拍戏回来,看到已经像孩子般熟睡的母亲,翟导演感到无限温馨和甜蜜。小时候,多少个夜晚,母亲也是这样默默地守望着睡梦中的儿子。转眼间,儿子已经有了儿子,母亲却渐渐老去。这更提醒他人生苦短,行孝要及时。
令人难忘的是拍摄《冰糖葫芦》的那个炎热夏天,老妈妈担心儿子中暑,亲手熬了绿豆汤,晾凉了,装瓶后往肩上一挎,倒几趟公交车给儿子送去。妈妈给儿子扇着扇子,看儿子美美地喝着绿豆汤,母子间的浓浓亲情,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翟导演说,再高级的饮料,也比不上妈妈熬的绿豆汤,它使人忘记了炎热,感受到母爱的清润和甘美。
在外久了,累了,钢铁般的汉子也会思念妈妈。十八岁参军那年妈妈给纳的布鞋,穿旧了,翟导演珍藏在身边,四十年都舍不得丢下。他说:想妈妈时,拿出来看一看,看过之后却更想家……这里面有母亲的气息,有慈母缝进去的密密牵挂。
妈妈也想儿子,又担心影响儿子的工作,就把思念写在日记里,儿子回来了,不用多讲话,看看日记,就知道了妈妈的心里话。几年下来,文化程度不高的妈妈,写下了厚厚的五大本二十万字的日记。我们仿佛看到,灯光下,带着老花镜的妈妈,认认真真,一笔一划,写下的都是老母亲对儿子的叮咛和时时的惦念。
有一幅照片,儿子正带着老花镜,给幸福的妈妈剪脚趾甲。作为弟妹心目中最好的大哥,翟导演作出了最好的榜样。照顾妈妈,不能有丝毫的含糊。洗脚的水温不能太烫,要边洗边加水,洗完以后记着给老妈妈修剪脚趾甲,因为母亲为儿女操劳了一辈子,现在年纪大了,关节硬了,弯不下腰。当看到有的弟弟妹妹嫌脏,大哥就不客气地批评他们:「父母什么时候嫌过我们脏?你小时候,难道不是父母一把屎一把尿地拉扯大?能够把父母给我们的十分,回报给父母一分,就是个孝子!」
回忆儿时,翟导演印象最深的是母亲在刺骨的冰水里,给一家人洗衣服。爷爷、奶奶、爸爸,还有六个没长大的孩子,妈妈整年整月地捶啊、洗啊,衣服、床单,晾满了整整一个院子。年复一年,妈妈洗过的衣服大概一辆大卡车都装不下。母爱的伟大,就这样地被细化,每顿饭、每件衣、每杯水里,都看得见它。
每当看到妈妈那布满青筋的双手,儿子的眼泪都会忍不住夺眶而出。这双手,为了养活儿女,洗了多少件衣服,剁了多少菜,和了多少面,蒸了多少个馒头?做人,要懂得知恩报恩啊。孝,何须做给人看?孝本来是天经地义,是为人子应尽的本分啊。
养儿更知父母恩。翟导演的夫人也是一位军人,为了工作的需要,忍痛离开才哺乳三个月的女儿。而他们的儿子出生后仅仅两个月,就要离开妈妈的怀抱。看到痛苦而无奈的妻子,翟导演把最后的乳汁封存在三个小瓶子里,准备留作纪念。没想到,二十年后,儿女长大成人了,原本洁白的乳汁,变成了血一般的红色。
女儿要结婚时,翟导演对女儿说:你结婚,爸爸要送你一件礼物。女儿说,我什么都不缺。翟导演说:这件东西你一定要收下。说着,他就拿出了那个密封的小瓶。看着瓶子里血红色的液体,女儿不知道是什么,可是当爸爸告诉她,这是妈妈二十年前的奶水时,女儿一下愣住了,她没有接过小瓶子,而是冲着这一小瓶奶水跪下,泣不成声。
这是妈妈的乳汁,妈妈用它把我们养大,原来,我们是喝着母亲的血长大的。世界上最珍贵的是什么?不是金银财宝,而是母亲的乳汁!这最最珍贵的纪念告诉我们:是父母的心血,养育我们长大。
翟导演感到高兴的是,在上行下效的孝道中,儿女都身心健康地成长。当父亲给奶奶洗脚时,儿子小兴被奶奶那难以言表的幸福表情感动,决心把孝接过来,传下去。
翟导演曾说:「亲情要发自内心,永远不要忘记母亲的养育之恩。我觉得所有人都应当永远记住父母的养育之恩,都永远在心里保存着这一种真诚的爱,这是多么好的事情。对我们影视创作人员来说,如果一个人是虚伪的,是不孝的,又怎么能够在银幕、屏幕上创作出来感人至深的艺术形象来?不可能!」是啊,人如果不孝,不仅演不出感人至深的艺术形象,也根本做不好自己本有的人的角色。
百善孝为先。孝亲,是人生真爱的泉源,愿它流淌在每家每户,汇聚成全国一家,全球一家的和谐大海。
亲恩歌
自从作了母亲,在日日的操持中才感悟原来父母养育我们是这么地操劳,孩子的成长靠的是他们心血的滋养。以往在父母面前常常出言不逊的我,大为内疚和羞愧。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读到了下面这首《亲恩歌》,使我深感父母恩重难报,在此求登此歌以感念父母养育的大恩大德。
《亲恩歌》
我今未说泪先淋,难报爹娘养育恩;自是断肠谈不得,断肠谈与众人听。
惟有怀胎受折磨,百般魔障好难过;莫言产育无凶吉,生死须臾可奈何。
肚里如今痛得慌,叫人为我简衣裳;千生万死多难算,只靠神天作主张。
生下儿来血奔心,牙关紧闭眼翻生;直从剪下胞衣后,再过三朝才是人。
尿屎时常撒满身,腥臊臭秽不堪闻;却无半点嫌憎意,洗换频番极苦辛。
听得娃儿哭一声,翻身就把手来擎;想他岁丰周年内,一觉何曾睡得成。
大雪纷纷腊月天,偎头偎脸抱儿眠;只因乳是孩儿吃,彻夜开胸在外边。
听得孩儿出痘疮,登时吓得眼翻黄;一从放出标来后,尽日何曾吃米汤。
磕个头来上炷香,声声只叫痘娘娘;若还叫得娘娘应,何怕头穿出脑浆。
幸得儿生两岁零,依台傍凳自能行;只愁跌破头和面,挂肚牵肠不放心。
生得孩儿性气歪,任他情性使将来;如何父母偏怜爱,还说乖乖这样乖。
儿今头发已披肩,转眼成人在面前;痛杀亲心难割舍,不能常在膝头边。
虽然挣得少田园,受怕担辛苦万千;不是为儿还为女,自家吃得几文钱。
娘看爹来爹看娘,为何终日脸焦黄;只因儿女将婚嫁,相对愁眉做一房。
寸寸丝丝总是恩,谁能描得半毫真;蓼莪纵使能描画,只好依稀六七分。
老 人 心 语
――对 孩 子 们 的 期 待
孩子!当你还很小的时候,我花了很多时间,
教你慢慢用汤匙、用筷子吃东西。
教你系鞋带,扣扣子,溜滑梯;
教你穿衣服,梳头发,揩鼻涕;
这些和你在一起的点点滴滴,
是多么的令我怀念不已!
所以,当我想不起来,接不上话时,
请给我一点时间,等我一下
让我再想一想……
极可能最后连要说什么,我也一并忘记。
孩子!你忘记我们练习了好几百回,
才学会的第一首儿歌吗?
是否还记得每天总要我绞尽脑汁,
去回答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的问题吗?
所以,当我重复又重复说着老掉牙的故事,
哼着我孩提时代的儿歌时,
体谅我,
让我继续沉醉在这些回忆中吧!
切望你,也能陪着我闲话家常吧!
孩子,现在我常忘了扣扣子,系鞋带。
吃饭时,会弄脏衣服,
梳头发时手还会不停的抖,
不要催促我,要对我多一点耐心和温柔,
只要有你在一起,
就会有很多的温暖涌上心头。
家庭教育
让孩子从小做事吗?
「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是现代大多数独生子女的生活写真。父母和祖辈本出于对他们的怜爱,却养成了孩子们好逸恶劳的不良习气,其长远的后效应如何,往往是年轻的父母们所未曾预料的。为想明白这个问题,我们先看看以下资料:
1.从社会学角度看: 美国哈佛大学的威特伦学者花费了40年时间,追踪观察了256名波士顿少年,结论是:从小爱劳动、能干事的孩子成年后,与各种人保持良好关系的比不爱劳动的孩子多两倍,收入多5倍,失业少16倍,健康状况也好得多,生活过得美满充实,因为劳动能使孩子获得各种能力,感到自己对社会有用。
2.从生物学的角度看: 人的个体成长也需要劳动和制作。因为劳动和制作需要动手,手上大量的神经束通向大脑,促进脑神经元的发育和完善;还因为劳动和制作,肯定伴随思维和想象,必然促进智力发展,所以自古以来都把「心灵」和「手巧」连在一起,相互促进。
3.中国的古训: 《弟子规》的开篇就强调孩子的教育方针是:「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一个四体不劳的孩子很难想像能真正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和同学。又云:「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可叹的是我们现代的孩子们大多数都在不知不觉地长浮华。
《论语》中有「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和「闲居不善」的训诫;印光大师也有谆谆的教诲:「富贵人子弟,多多一事不做。一旦遇祸乱,则必至无以自立。今全去用人,亲自操作,一则习劳,而能和血脉;二则少闲,而消诸妄念。实为爱儿女之根本办法。」
4.社会心理学家的调查结果:亲子之间的纠纷,大多源于子女过分依赖父母,使父母感到力不从心,子女则因为某些要求没得到满足,而埋怨父母无能。那些从小习惯于大小事都依赖父母的孩子,成人后的自立自理能力都比较差,遇事总是指望着父母一帮到底。随着子女的需求和父母的能力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相互间的不满和怨言也与日俱增,以至出现纠纷和冲突。这些孩子很少考虑自己为父母做了什么,他们把父母为他们付出的艰辛劳动看作理所当然,一旦父母失去了自理能力或劳动能力,这类人很少去尽起码的孝道。
由此看来,让不让孩子参与作家务,给不给他机会承担一些事务真不是一件无关紧要的事,而这些应该成为孩子家庭教育的必要手段和培养自立利人意识和能力的良方。
日常生活中该如何具体实施呢?下面就介绍几个例子供关爱孩子健康成长的父母参考:
1.给孩子服务家庭的机会:固定分配给他们倒垃圾、扫地、拖地、洗碗、洗袜子等家务,在向父母学习的过程中体会父母理家的辛劳;在劳作中他们掌握了做事的程序、做好的要领,这种能力可以在各种场合互相迁移。劳作过程的描述和体会不也是很好的作文题材吗?
2.让孩子出去取报纸、周末买早餐、持卡缴水电、电话费、给邻居送物品等。锻炼孩子与他人和谐交往、周全处事的能力。笔者的朋友一次非常感动地告诉我,一日丈夫出差,她自己发烧卧床休息,又赶上电表卡上的字用光了,家里停了电……她读三年级的儿子放学回来后,不仅持卡去银行买电,还带回挂面给妈妈做晚饭,并向爸爸电话汇报家里的情况。她感叹地说,关键时刻孩子真能承事啊。其实这一切也都离不开父母日常的点滴培养。
3.哈佛女孩刘亦婷的妈妈在她的书中对此也有很具体、精彩的描述:
「婷儿3岁起,就开始承担一些打扫家庭卫生的任务,每次吃完东西,桌面和地面的果皮和瓜子壳都由她收拾。上街买东西的时候,问路、问价钱、请售货员过来、提要求等简单的事务,都是由她出面去办。有时候我们没有时间排队,也是由她上前去向服务人员和排在前面的人说明情况,请求得到优先照顾。这些事,婷儿每次都办得很成功。为了不让婷儿产生道德观上的混乱,我事先已经教过婷儿:“用欺骗或耍赖的办法插队,是令人讨厌的自私行为。如果排队确实有困难,应该正大光明地请求帮助,只要你说得清楚需要帮助的理由,人们一般都会让你优先的,因为中国人有尊老爱幼的好习惯。但是如果你说不清楚,那我们就只好不办这件事了。”婷儿十分清楚“加塞儿”和“请求优先”的区别,每次得到照顾,都忘不了真心诚意地向那些好心人连声道谢。
我让婷儿从小多做事,并不是因为需要她分担家务。我这样做的唯一理由是:多动手、多办事,对孩子的智力发展和性格培养具有其它训练手段无法替代的作用。
做家务也是孩子拓展知识面的好机会,比如说,我教婷儿洗袜子时,就谈论肥皂和洗衣粉的去污原理;婷儿协助我做菜时,就谈论糖或盐的溶解、浓度,味道和味蕾的关系等等。我们的开场白通常是:你知道为什么……吗?
对独生子女父母来说,不在幼儿时期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和办事能力,是一件后患无穷的事。」
关爱和体贴父母,可能始于给父母倒一杯水,
孝敬老人,也许就从帮他们倒垃圾开始,
培养井井有条的好习惯,或许就源于整理自己的书架,
初涉帮助邻朋,可能就从给他们代领报纸、牛奶开始……
这一点一滴的德智双益的生活教育,是成就孩子良好品行的沃土。年轻的父母们善教善育是一件多么有意义和幸福愉快的事情啊!
慈父的教育和启示
――献给慈父的感恩
在爸爸年轻时代,肺结核就有如目前的肿瘤癌症,是很难医治的富贵病,很多人因此死亡。爸爸就发心要研究这种病,他也很勇敢完全不怕传染,专门看结核病人。当他要开业时,邻居们怕传染,本来都不赞成,但是很奇妙,我的爸爸这一生不但没有受传染,甚至可说连小感冒咳嗽也不曾有。他教了我一件很重要的事,就是内心愿力的力量是很大的,不是小小的病菌能打倒的。我的妈妈,还有当年在第一线工作的护士小姐也一样不曾感染。在我印象中,爸爸当年每天被甚至上百个肺结核的病人包围着,而且他也不戴口罩,病人常咳嗽喀血,甚至咳得满地是血,我印象很深是妈妈不敢请别人去擦地上的血,都是亲自去擦,病人吐痰的痰盂也都自己去处理。当时也有几位护士很发心一起工作,十几、二十年都不曾嫌辛苦,也不曾被传染。
爸爸工作很忙,忙得很少有机会和我们说话,因为病人多,时常忙到下午二、三点还不能用午餐,晚上九点多还没能用晚餐,在我们还小功课不多时,妈妈因为尊重爸爸,都要我们等爸爸一起用餐,实在讲,爸妈很少有空好好吃一顿饭。邻居们常说他们已经吃饱又饿了,我们还没空吃饭。很多人会嫌医生不好,而很少人能体谅医生的辛苦。南部有很多医生很希望子女继承事业,但爸爸不曾这么要求我们。他都说「儿孙自有儿孙福」,甚至我考上医学院时,他还叹了一口气说:「你为什么要选这么艰苦的路」。但是我从小看到爸爸照顾病人、妈妈安慰病人,虽然自己不会帮忙,但心中都很感动,很希望能做个救人的人。说实在,爸爸年轻时实地的工作给我很深的影响。他在看病之余,时常画图,他大多是画油画风景图,他是很认真的人,一生画了上百幅的油画,后来我想过他每天置身那么多痛苦病人当中,在痰血涕唾中,内心还能有这么优美的风景也真是不简单。
在我看,你是零分
爸爸的教育是比较特殊的,他一生并没有很多机会和我们讲话,但他的话是令人深思的,有很多启示是令我一生受用不尽的。在我小时候,因为不了解其中的深意,有时听了他告诉我的话,心中常很不高兴,这是要深深忏悔的。为什么当时不高兴呢?因为他很少用赞美鼓励的方式来教育我。后来我学佛才知道,教育的方法本来就是有折法和摄法。「折法」就是折服对方,帮他降伏烦恼毛病的教育方法。「摄法」就是亲切鼓励,使人喜欢亲近,再帮助他善心增长的教育方法。爸爸可能看我是属于烦恼业障重、毛病又多的类型,所以他选择折法来教导我。比如说:我上小学第一次考试,很不幸,每科都考了一百分,得了第一名。为什么我说很不幸呢?因为从此之后,如果没考一百分就是退步了,这种一开头就考第一的命运实在很坎坷,所以各位同学如果一开头就考一百分,千万不必高兴;如果考不好也不必伤心,表示你前途光明很有进步的余地。当我第一次拿到全部满分的成绩单,很高兴回家的时候,爸爸很严肃告诉我说:「你不要以为你考第一名,就有多了不起,在我看,你是零分!」说完,他就站起来去看病人,连笑也没笑一下。
这句话对我而言真是如雷贯耳,一入耳根永远记住,时常都自动回响。这种话相信小孩子是很难了解而生欢喜心的,当时我也不欢喜、也不了解,只是印象深刻,以后拿到成绩单,这句话就自动在耳边回响,后来连考一百分也不敢拿回去给爸爸签名,大部分成绩单都给妈妈签名,妈妈比较会鼓励我,而爸爸一看,一定又说:「你不要以为你考一百分就多了不起,这种题目这么简单,怎么能不会呢?你们整天又不用作什么,只负责读书,考一百分是应该的,没什么了不起!」后来我学佛才知道,爸爸这么讲是为要防止我生起骄傲、我慢的心,因为生起傲慢心就会障碍自己进步,就会障碍智能的开发,所以他故意这么说,一直到现在,当有人称赞我时,我还是会听到爸爸那个声音......。
因为家祖父是中医师,爸爸小时候都要帮忙炮制中药,脚要踩碾碎药材的石轮子,手要切中药,眼睛才看自己的书,嘴巴还要练唱歌。他说他帮忙家业可以说很忙,但还是考上台大医学院。而且当时家祖母希望他回家帮忙,不愿让他读医学院,一封信叫他退学,二封信也叫他退学,他没办法只好半工半读领奖学金,甚至到广播电台唱歌,可以说是苦读完成学业。听到爸爸说他求学的经过,确实让我觉得自己求学实在太轻松了,因为爸妈给我们的环境很好,所以如果只负责读几本书也读不好,那也太惭愧、太荒唐了。
爸爸的第一句型:「你连这个都不会,你还能做什么!」
爸爸有一句常说的话,我们兄弟都笑说这是爸爸的第一句型,就是:「你连这个都不会,你还能做什么呢!」我们如果一件事做不好,或是说什么事不会做,他就问:「你连这个都不会,你还能作什么呢!」问久以后,我们就学会自己问自己,不敢轻易说什么事有困难不会做。
有一次我中午放学走路回家,走得满头大汗,进门就说天气好热!爸爸就说:「你连一点热都不能忍耐,你还能作什么?!」爸爸是常常冬天早晨洗冷水澡的人,我们如果叫天气冷,他就说:「冷天怕冷,热天怕热,一点冷热也不能忍,你还能作什么!」一般的父母,大多是天冷就急着叫孩子穿衣服别着凉,爸爸从来不说那种话,他说要锻炼才不会没有耐力,没有抗力。比如说:明天学校要考试,正好附近神庙演戏打锣打鼓,如果我嫌太吵读不下书,他就说:「你连这样都不能专心,你还能作什么!」他会叫我到更吵的地方去训练精神统一,不可随便受外界影响就不专心。爸爸这句话是很有用的,当我遇到挫折做不下去的时候,这句型就在耳边响起,它使我克服困难,使我开发出本来没有的能力。
若好人命运坎坷,你要不要做好人
我从小对看电视没有什么兴趣,但爸爸规定我要看布袋戏「六合三侠」一方面叫我学台语,因为学校规定讲国语,我不太会讲台语,二来,他说布袋戏中有人生哲学叫我一定要看。有一天看完了他就问我:「布袋戏六合三侠中那个史艶文是个好人,但是命运很坎坷,常常被坏人陷害追杀,跌落万丈绝谷;那个总亚林、常敬仁,和一些坏蛋,反而经常耀武扬威。如果做好人而命运坎坷,你要不要做好人?」爸爸提的问题,都是令人深思的。当时我也没有马上回答他,我想了很久,甚至后来在人生中,时常遇到这问题觉得做人很难,好人很难做,常会跌入万丈绝谷!但是我想的结果:跌入万丈绝谷幷不是不幸的坏事,因为在「请看下回分解」时就可发现,跌入万丈绝谷是因缘转变的好时机,也就是史艶文的武功要大大进步的时候!一个好人,如果不堕入万丈绝谷也考验不出他的好来。进一步来说,一个好人若跌入万丈绝谷也要好好检讨,自己为什么会跌下去?到底是那一步没有踏好才跌下去的?必须承认是自己观照功夫有欠缺,才会跌下去。所以后来我得到了答案,就是:「好人是非做到底不可的」。根本不必担心被害跌入万丈绝谷,因为每一个万丈绝谷,都是练武功、培养飞天轻功的好地方,每一块绊脚石都可以做垫脚石用,让我们爬得更高,看得更远。世界上也没人规定,被人推下万丈绝谷就非死不可啊!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不是告诉我们说:「若被恶人追逐而堕落金刚山的时候,如果能念观世音菩萨,慈悲伟大的力量,连一支毛也不会受伤。」其实我们的内心若充满观世音菩萨的大慈大悲,根本连「自我」这个观念都没有,哪有一支毛可以受损害呢?其实好人如果做到底,就是佛道圆满了,这绝对是连一支毛都不会损失的。就怕好人做不到底,就要怜惜自己,为自己争。爸爸生前我没有机会和他讨论这点,我想他应该会同意吧!
爸爸哪有可能一辈子牵着你们
我们兄弟姐妹谈到一件事,就会露出会心的微笑。一般的父母,是在危险的地方会把子女抱紧一点,而爸爸很特别,小时候爸爸牵着我们过十字路,在交通复杂的红绿灯处,他曾经忽然把我们放掉,自己走过去。第一次遇到这种状况,真是吓一跳!但是爸爸根本不回头来看我们,我们只好自己很小心设法走过去追上爸爸,这印象非常深刻。当时爸爸什么也没解释,很久以后他才说:「爸爸哪有可能一辈子牵着你们,你们必须自己能走过任何的路!」是啊,人生的路很坎坷,爸爸已经走过复杂的红绿灯,往生西方了,剩下我们自己,也是要小心到彼岸。即使没有人牵着手,也是要自己走好啊,随时要提起觉性,牵上阿弥陀佛的手啊!
亲情不要互相束缚
爸爸很潇洒,他都说:「我自己照顾好,不要麻烦你们,你们自己照顾好,不要麻烦我。亲情不要互相束缚!」这种话表面上听起来,好象很无情,其实这是很有智能的亲情,有提携的功能,又没有罣碍,这种没有束缚的亲情,时日越久,越觉得它可贵有味,值得感恩。看起来无情,却有深远的慈悲,助益,反而是最深情。
你到底是什么
因为爸爸工作很忙,很少和我们相处,只有用饭的时候会讲一些话。在我小学的时候,有一次和爸爸一起吃饭,他就指着我端碗的手问我:「这只手是你的吗?」「如果把你的左手砍掉,你还是你吗?」这个问题使我楞住了,实在也没想过被砍掉左手的情形,所以不敢点头,也不敢摇头。他又问:「如果把右手也砍掉,你还是不是你?」「如果把你的脚又砍掉呢?」他的表情很认真,我听了都楞住了。他又问:「到底要把你砍到什么程度,你才不是你?」「你到底是什么?」这问题问完,他就站起来去看诊。我当时被他一问,天天就想这个问题,想很久想不通,后来看到佛经才知道这是佛法中探讨的问题。我们每天开口闭口就说「我」,处处都为了个「我」在行动、在争。到底什么是「我」?自己也不知道。从小到大,身体、心念都一直在改变,到底哪一个是「我」?死后烂掉烧掉,我又在何处?为了一个莫名其妙「我」的观念,白白轮回吃了很多苦,也造了很多业,很感谢爸爸的问题,引导由「我」这个束缚的观念中渐渐解脱,走向学佛解脱之路。
虚空虽广,不出一念
爸爸的教育方式虽然经常是用反问,而不直接给答案,但他也是看情形的,假如有些情形是小孩子不能自己了解的,他也会很慈悲教导。记得小学四年级上自然科,讲星球天文的问题,因为我自己看书上的图去对天空的星,对不上就很懊恼,又不敢去问爸爸,怕他反问我说:「你连这都不会啊?」但是那次我真的不懂,也只好硬着头皮去请教他。出乎意料之外,那次他竟然非常亲切,搬出好多天文书,和他自己画的天文图笔记来,我才知道原来爸爸对天文学曾下过一番功夫。那天晚上,天空很清朗,爸爸带我到五楼阳台去看星星,他指着一颗星星告诉我:「这颗星有地球绕太阳轨道那么大,但是我们把它看成比灯泡还小,可见我们的眼睛观察是有问题的。」爸爸给我很好的提醒:我们所看的,不一定是对的,还可能和事实差很远。爸爸找到北极星、北斗星指给我看,告诉我:「你现在看到的星,并不是现在的星星,而是过去的星光。现在星星所发出来的光我们还见不到。」我一开始听不懂。爸爸说:「因为这些星和我们距离太远了,远到必须用『光年』这个单位来计算,什么叫『光年』,就是光线跑一年的距离,我们知道光的速度是很快的,一秒钟就可以跑30万公里,可绕地球好几圈,这么快的速度,得跑一年才能跑到的距离就叫一光年。这些星星和我们距离很远,远到它发出的光要跑几十年,几百年甚至好几亿年,才能跑到地球来,你就可以体会宇宙有多大!」听着爸爸的解释,我一直看遥远的天空,那天晚上爸爸把我的心忽然拉到遥远的空间,遥远的时间。实在讲,他是教我「阿弥陀佛」—「无量光明无量寿命」这个意义的人,他教我体会无限的空间,无限的时间。他让我想到:我们不去欣赏这么广大的宇宙,却把眼光放在计较一些极不重要的小事上,实在好笑。但话又说回来,这么广大的空间,竟然可以透过小小的瞳孔去看见;这么长久的时间,竟可以由剎那的心念去体会,这么说来我们的心是不是最大的?《华严经》说:大和小可以互相包容,这个道理不太容易了解,爸爸那天教我看星就是引导我体会佛经的道理,我们小小的瞳孔可以收纳广大的虚空,我们剎那间的一念,可以包涵万古的时间,这真是奇妙,但也很平常啊。平常的事中本来就有最奇妙的道理。有人常有一句口头语说「受不了」,其实我们的心连这么广大的虚空都能包涵容纳,哪有什么受不了呢!常讲「受不了」的人,真是太小看自己的心了。如果认识到心的广大无边,就不会觉得受不了。
每一件事都不能随便做
爸爸又告诉我,佛可以看见过去,未来,是很有道理的,那年爸爸是43岁,他就举一个例子告诉我—假定一个星星,它和地球的距离是43光年,那么我们现在见到的星光,是爸爸出生那年所发出的光,那光走了43年才走到地球让我们看见,所以你现在所见的光,其实是它过去的光,它现在的光要43年之后才能走到地球,所以现在一剎那,其实包含了过去和未来......如果那颗星星上有人居住,那么他们现在所见到的,就是43年前的地球,假设他们的眼睛有望远镜的功能,那么他们所见就是爸爸出生那年的状况,这幷不是小说上的幻想,而是事实。爸爸又说我们如果做完一件事,从地球的时间而言,可以说是过去;但由另一个星球来看,可能是尚未开始;若又由另一个星球来,也许可以看到你正在做的过程;所以每一件事都不可以随便做,虽然一切事可以说都是剎那剎那变化无常,但也可以说是永远存在,常住不变。时间这个观念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也是随空间、地点、随人的心念在改变,如果你快乐就觉得时间过得很快,如果痛苦就觉得慢。在小学四年级时,听爸爸说这些话,我虽然不太懂,但很有兴趣,心忽然间有打开向广大虚空的感觉。后来读佛经,知道佛经一向不记载某年某月某日,而只用「一时」这两个字,这是因为佛经是全宇宙通用的,而时间各地不同,所以采用某地时间幷不妥当,总是当你的心智开拓到能领会佛说的道理那个时候,就叫「一时」。佛经的道理也是永恒的,所以叫「一时」。
还有佛说极乐世界人民可见过去未来,也可自在到各个世界,他们内心没有时空的障碍(根据现代科学家推算在某种条件下,空间和时间都可以等于零,就是说时空不再是障碍),我听了马上能接受这事实和道理,说起来真要感谢爸爸的引导,是他教我看星星给我的启示。
菜瓜布的慈悲
有一种慈悲,滋味是很甘甜,很柔软又温暖的,这种慈悲很容易使人感受到,也很容易令人欢喜感恩。但是有另外一种慈悲,是很深远的,可能要很久以后才能体会到。它的滋味,在初入口的时候,可以说很苦、很硬、纤维又很粗,几乎叫人吞不下去。但是这种慈悲,可以锻炼我们开发出另一种力量—就是让我们以后吃什么都觉得很甘甜、柔软、又容易下咽。爸爸的慈悲,时常是像这一种,也可以说是像注射开刀般的慈悲,它是治病救命用的。有时我也形容它是「菜瓜布的慈悲。」因为我这个锅子上面有很多烦恼的黑锈,希望我清净的人,就拿出菜瓜布来帮我刷,刚刚刷下去的时候可能很痛又很苦,若能接受一番洗刷,也会恢复清净,说真的,帮我们刷锅子的人是很辛苦的。
有人听到这里,就很认真慈悲提醒我,「现代有很多锅子是强调绝对不能用菜瓜布去刷的」,使我体会到菜瓜布的慈悲,也是要对坚固耐刷而且质料无毒的锅子,才能显出效能来;又像开刀,也要体质堪受的人才能开,否则也只好放弃。为什么现代很多锅子不能用菜瓜布刷呢?因为那种锅子是经过表面处理,而有不沾锅――就好象「不执着」的功能,但是里面的质料却是有毒的,如果一旦刷出伤痕,它就开始由那伤痕,大大沾锅,大大执着起来,而且毒素也会释放出来,用那锅子煮食物,吃了容易中毒。我形容它叫「表里不如一」的锅子。现代很多人喜欢用那种锅,也很多人喜欢坚持像那种锅子的个性,那种锅表面看起来很高级又不执着,和他在一起,只要用海绵,开始时很轻松,但是你要很注意,不能稍微得罪他,一旦刮了一个伤痕,从此以后一切表面良好的特色都会失掉,就开始放出毒素,开始粘锅了。一旦刮出一个伤痕,那个锅子就算报销了。老实说,我很希望自己不要成为那种锅子,平时好洗不沾锅当然是美德,但内部有毒就比较危险,如果连不小心刮一痕也不行,那实在太不坚固了。当然最好是无毒又不沾锅又不生锈的锅子,那就可以不必用到「菜瓜布的慈悲」。但是我这口锅子没有那么多美德,所以也只好麻烦菜瓜布辛苦帮忙刷啰。
我学习慢慢去体会接受「菜瓜布的慈悲」,但是自己幷不敢去做这种角色,因为我不会分别锅子的品质,万一锅子没刷干净又刷出毒素来,那就麻烦了。
在人生中吃了很多苦以后,才越深深感谢当时这份刷锅、锻炼的过程,如果爸爸让我做一朵温室里的娇花,那么风一吹,雨一打我就会散开、烂掉,倒在地上哭了。幸好爸爸一向都会给我一些反面的逆境,给我打一些预防针,在打针的当时,虽然是会痛的,但是可以得到很长久的免疫力和健康。
铁锤会浮,你就会浮
虽然爸爸的教育,有时好象开刀、打针,但是有时候也是蛮有趣的:
有一次我向他报告说我想要去学游泳,他连笑都不笑,马上就告诉我说:「你要去学游泳,那就要带一支铁锤去!」我奇怪地问说:「为什么游泳要带铁锤去呢?」爸爸说:「你先把铁锤放到水里,如果铁锤会浮,你就会浮。」我一听,这分明是说我一定会沉下去嘛!我真不服气,所以那一天去学游泳,就马上学会浮起来打水前进。傻孩子中了爸爸的计谋还不知道,回来就向他报告说:「铁锤虽然会沉下去,但是我已经学会浮起来了。」爸爸一听就笑起来,告诉我说:「我就知道我这样说,你就反而会浮,又会游。」然后他告诉我一句很重要的话,他说:「所以你要知道:幷不是别人说你一定会沉下去,你就一定要照他的话非沉下去不可,你也是可以浮起来,又游去!」自从那次爸爸说明之后,我才稍微了解反面教育的道理。小时候,笨笨呆呆的,时常中了爸爸的计谋还不知道,但是很感谢他好意的计谋,帮助我开发潜力,他若是不这么说,我可能三天才能学会,也可能一辈子都学不会,他这么一说,我就非学会不可。不过自从知道自己会中计之后就反省检讨,我可不能像木屑那样,一点火就燃起来,我一定要先弄清楚自己本来的目标,不能人家一刺激我就跟着反应,如果是无意义的刺激,是用不着中计上当去反应的。
第二层更深的慈悲――富裕中亲尝贫困
爸爸有时候,会给我们一种处境,要我们自己去体会。自己体会出来的滋味,和别人说给我们听的,实在不一样。譬如说许多家境富裕的孩子,不知道贫穷的滋味,竟然会认为如果今天家里没饭吃,就去大饭店吃。但是爸爸让我自己实际去体会。在我读大学的时候,他借着一个因缘,真的让我去体会什么叫做贫穷。有好几个月他都不寄生活费给我,医学院的注册费和书籍又很贵,爸爸又是很有钱的人,所以我根本没办法申请清寒证明,无法领清寒奖学金。全校只有两种奖学金是不用清寒证明的,一种是全班第一名的奖学金,另一种是中医药特优的奖学金。当时我只有努力领这两种奖学金,靠那一点钱过生活,而且又去当家教,做褓姆。我下课之后去当家教兼褓姆,带三个母亲刚过世的女孩子(一个读国中,两个读小学),她们家住丰原,到台中上学,我下课后要先到学校接她们,然后和她们一起坐车回丰原,坐到丰原车站,用脚踏车载最小的孩子回家里,陪她们做功课或教她们弹钢琴,早上又为她们准备早餐,准备上学的种种,然后又和她们坐车转车到学校,而后自己才到医学院上课。其中有一个孩子是先天性心脏病,有时半夜会喘,我也必需起来照顾她。当时因为没钱买书,所以都是到图书馆或是向高年级的学长借书来读,也正因为书是借来的,必须照期限归还,所以不赶快读不行。我骑了一辆一百五十元买来的破脚踏车,车后载着一个古老的显微镜,那是爸爸当时在用的,他也不肯让我买新的,别人用的都是插电且可自动调节的。我那一台,朋友都笑说是「一八五二年虎克用的那一台」,是黑色直筒型要用手去摇的。我也不敢向爸爸说要买新的,他说他用那一台就已经看得很详细了。我们都知道若向爸爸说器具不够好,他就会说:「你是不会驶船嫌溪弯。」他总是说:「人家世界名小提琴家,帕格尼尼,也不用拿多名贵的小提琴,他用一只靴钉四条弦,就能拉得很好听。若是不会拉的人,就是用多名贵的小提琴也不可能奏出什么好的音乐。」爸爸总是教我们,要向自己的内心去要求,要要求自己提高能力,不要只是怪外面的境界和器具不够好。我是能接受他这个道理,但是骑着那部一百五十元买来的脚踏车,不时在路上都会发生「链子松脱掉」的情形,如果没有要紧的事,慢慢将它装回去,再继续骑也是很有趣,但有一次刚巧是考试的时候,偏偏又在路上链子掉了,那时真是很烦恼,到底是要把车子丢在路边,提着一台显微镜用跑,跑到学校呢?或把车也一起扛去呢?当时我真的没钱可坐出租车,那次我是用跑的,提着显微镜去学校,考试铃已经响过了,我还是没办法跑到教室,后来老师看我跑得很可怜,勉强让我进去考试,那次是考有机化学。当时只一心要赶去考试,还没有时间去想什么,但是我真的自己尝到贫穷困苦的滋味。那种时常掉链子的脚踏车,在寒冬北风飕飕的时候,骑在上坡的路上,若是不唱一首「梦幻骑士」《唐吉呵德》的电影主题曲来勉励自己,可以说是不可能骑到目的地。那是一首英文的主题曲,是个傻气的骑士,骑着一匹潦倒的马唱的,我不太会翻译,然而其中有几句重要的意思是说:「要忍耐不可能忍的悲哀,要前往一个连勇士都不敢去的地方,要志愿去地狱,为了高超天堂般的目标;要尽最后一丝的气力,到达一颗摸不到的星,只要当你倒下去的那一剎那,这个世间能比原来好一点点,那就好了......」当时都是唱这首歌来勉励自己。爸爸那种很强又很硬的慈悲,使我真正体会到贫穷和困苦的滋味,当时我的房东严太太她知道我的困难不收我的房租,我搭伙的地方是在一家「新美僧服店」,她们也不收我的饭钱,大家用很温暖的心帮助我走过那段考验的路,使我永远都感恩。妈妈她会看情形设法帮助我,但是我确实得到了实际的体验,由那时候开始,我就不曾存过钱,因为我真的了解人贫穷的痛苦,以及在紧急的时候没有50元可坐车的困难,所以我不忍心将钱保留在自己身边。如果说布施去帮助贫寒的人有什么功德和福报,实在说那是爸爸给我的,是他教我的,他给我刻骨铭心的体验。一个有钱人家的孩子,每个月可能都会拿到父母寄来的钱,感觉是应当的,很少去体会其中的血汗和辛苦。爸爸一向是给我们很富裕的环境。但是他不要使我们因为富裕而失去了能力,因为富裕而害我们无法了解别人的困苦。我时常感觉,爸爸用他自己苦学的过程,庇荫我们过着富裕的生活,这是他第一层的慈悲;而让我们在富裕中,又亲自去体会贫穷困苦的滋味,这是他第二层更深的慈悲。这也就是他往生之后,我每次想到他的教导之恩,就会再掉眼泪的原因。
拿金斧头的观音菩萨
大悲咒的第62句叫做「摩啰那啰」,这句的意思是观世音菩萨拿着一把金斧头来考验众生的心,观世音菩萨幷不是一向都慈眉善眼的,他也是会拿着金斧头来试验我们的心。譬如说你布施钱财,或是为人服务布施力量,到底是为了什么而做的?是为了给人称赞夸奖,表示你是一个好人,或真的发自内心的慈悲呢?这动机是很难以了解的,有时我们自己也不清楚,要怎么样才能知道呢?在我们布施时,给我们一只金斧头试试看才知道,如果你发了好心又努力做好事情,甚至牺牲自己也在所不惜,结果别人非但不称赞你,反而还骂你,骂你是爱表现,爱出风头,用钱买名声,沽名钓誉,傻呆有钱不会自己用,假慈悲......,种种言词都搬出来骂你,这就是观世音菩萨拿出金斧头来试验你了,那么到底你是要被他砍得哭回家委屈三天吃不下饭呢?或是他砍下去,你都无所谓,继续做下去呢?因为原本我们这么做幷不是为了要给人夸赞用的,所以假如他人不称赞,甚至又毁谤,那和我们的目标也不相干。我们布施修行的目标,本来是要舍掉贪念,去除自己的烦恼,要去西方,怎么会因为他拿出金斧头,我就不去西方,开始为他烦恼呢!实在说,别人到底是拿斧头出来,或是拿棒棒糖出来说:「你很乖很好」,那都是他的事情,跟我丝毫不相干。爸爸一向就是做我的「摩啰那啰」,这种金斧头的观世音菩萨。
在我小学的时候,第一次将零用钱存起来送去孤儿院,爸爸就告诉我说:「孤儿院都是专门骗你这种傻瓜的钱。」我觉得很奇怪就问他说:「爸爸,我如果拿这些钱去看电影呢?」他说:「你拿去看电影好了!」当时我还不了解,觉得很疑惑,很奇怪,你千万不要以为我爸爸不肯布施,其实每次有公益事业,尤其是学校的建设他都很慷慨乐捐。有一次他知道有一个山上的孤儿院欠缺棉被,他也是很欢喜送去,但是他为什么这么骂我呢?当时我不了解,后来我才知道,他就是拿斧头试验我这个小孩子的心,我时常都中了他的计谋而不自知,爸爸是在试验到底你这个孩子是喜欢人家夸奖你好人好事才去捐钱,或是其它的心理。这是我念大悲咒「摩啰那啰」时才了解的,原来,一切的金斧头都是观世音菩萨所赐的,这种强硬的慈悲――「菜瓜布慈悲」是非常深远的,不是一时可以体会了解的,这也是修行的路上必须要经过的考验和训练。没有用斧头砍砍看,哪会知道我们自己的真心呢?如果发心做了一点好事,然而给人骂几句就觉得很委屈,没有勇气再做下去,退心了。观世音菩萨如果看你这种菩提心,也只有摇头流眼泪,只好收回斧头拿一枝棒棒糖出来哄你,因为你是幼稚班的嘛,棒棒糖吃到老,吃得蛀了牙,也还是依旧爱吃棒棒糖。幼稚班托儿所,读了四、五十年还是没毕业,这样也是很可怜的。
要画成垃圾,或无价宝
在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有一次老师规定要画一幅图,我不会画,画不出来,妈妈就请爸爸指导我,爸爸又是问:「你连这个都不会画吗?」还问了两三次,我被问得快哭出来了,因为画一图对我而言,是很困难的,妈妈因为不太会画图,比较了解我的困难,就请爸爸好好的教我。爸爸看我实在程度太差,于是就换了一个口气告诉我说:「一张图画纸,你如果乱画,自己看了,也不知将它放在那里好,结果就会让人家当垃圾丢弃,假如你能用心画它,一张画纸两角钱,可以变成无价之宝。你看有一些世界名画,都变成国宝,你就是出再多钱,人家也不卖。世界名画,也是人用心去画出来的,画图也只是善用心而已。」他说完之后,就画了几笔给我看,我看他画很简单,几笔就是一个花瓶,几笔就是一朵花。自从那次看爸爸画图之后,我就不觉得画图是一件很困难头疼的事情。他又教我一个很重要的道理,使我一生受用不尽。他说:「人一样是一条生命,就像一张画纸,同样都是两角钱,但是要怎么画,各人差很多,你的生命是要画成一张垃圾,还是要画成无价之宝,就在于你的用心。」因为爸爸这个启发,我就决定用一张画纸来画佛,要用这条生命来修行成佛,不论能不能修成,我决定要这么做下去。
自己仔细看,耐心改
原本我的个性很急,画图也很急,赶快画一画,赶快画完,赶快交出去。有一天爸爸看我匆匆作画的情形,他就告诉我说:「你若用半小时,随便画的一张图,能连耐看半小时的价值也没有,假如你可以耐心的将它挂起来,自己仔细看一看,看那里须要改就好好的改,慢慢的改,如果你堪能耐心改半年,可能这张图最少能耐看半年。你知道吗?世界第一名画『蒙娜丽莎的微笑』是画了多久才画成的,其中用了多少苦心啊!画图,并不是说一定要去开画展,画图是在磨练我们的耐心。」有时候我实在觉得自己非常的幸运,阿弥陀佛安排这位爸爸给我,分明就是要帮助我去西方的最佳人选。
尽心栽培你,把你捐出去
爸爸一生只有给我启示,从来不曾要求我为他作什么。求学的时代,我大多离家在外,没机会孝敬他;毕业后当医生日夜工作很忙,也不曾供养他,我每天看病人,看到别人的父母,卧病在床很折腾痛苦,心中就希望以尽心照顾病人来供养佛,也回向父母健康安乐,不用受病苦折磨。很幸运,爸爸一向很健康,所以我可以说不曾直接照顾过他,我只能把行医当中所遇到的每一位病人,当作是自己的父母、亲人来照顾。用这份心来报答父母之恩。每一分我所能付出的,都是来自父母师长的心血,妈妈曾说:「我们尽心栽培你,把你捐出去给那些病人,那些需要你的人。」后来我出家,他们等于把我布施出去,捐给三宝,捐给众生。有很多人出家,受到很大的阻碍,而爸爸只有送给我「毛毛虫怎么变蝴蝶」的几个问题,作为对我的祝福,鼓励我毛毛虫变蝴蝶。当我真心深深感恩时,却只会掉眼泪念佛,也不知如何表达......。
本文节选自《毛毛虫变蝴蝶》道证法师著
教子严慈有方
程母侯夫人,是大中公程珦的妻子,程(颢)明道、程(颐)伊川的母亲。她对公婆尽孝道,治家有规矩讲家法。她性情谦和随顺,尊敬丈夫,即使小事,也必须报告大中公而后行。她从不打奴仆,若见子弟对仆人稍有呵责,必定教训说:「人的贵贱虽不同,但同样都是人!」她待婢女仆人很宽厚,处处怕伤害他们;而对孩子,一有过错,小的责问批评,大的请示大中公,一定要其改过才罢休。她曾说过:「子女之所以不孝,都是由于当母亲的隐瞒其过错,父亲不能得知,因而无法及时教训于他。」程母生了六个儿子,死掉四个,只剩下明道、伊川两兄弟,怎么不极其珍惜!孩子才几岁,走路跌倒,仆人急忙抱扶,程母总是斥责孩子说:「你若慢慢走,会跌倒吗?」吃饭的时候,她让孩子坐在自己身边,若孩子要尝名贵的羹,程夫人即呵斥制止说:「小时处处满足他的要求,长大后怎么得了呀!」孩子要是与人争执、吵架,虽然儿子是对的,她也不袒护,说:「担心的是他长大后不能受委屈,不担心他不能伸啊!」所以二程夫子,从小时候对饮食衣服一点挑剔都没有,也绝无恶言骂人。二人长大后,成为宋代大儒。
【评】颜氏家训说:上智者,不教而自成;下愚,虽教也无益;中等之人,不教导他就不知道了。抚育儿女,当他开始知道观察大人的脸色,晓得大人的喜怒时,就要加强教育,让他做则做,让他不做则不能做。这样,等他长到几岁的时候,就可免受鞭打责罚了。父母威严而慈爱,子女则敬畏而孝顺。我见世间那些不讲教诲,一味娇惯宠爱的父母,儿女常常不孝顺。平时吃饭穿衣事事满足他的要求,孩子无缘无故哭叫,也不知道要禁止他,反而怪保姆;欺负同辈,父母不知道要制止他、约束他,反而责备别人。如果有人说事情不是这样的,父母则说:「孩子还小,不能怪他。」本来应该惩戒的,反受到夸奖,本应怒斥的,反而嬉笑。到了懂事的时候,他就以为天下的事本来就是这样的。岂知骄傲的习气已经形成,这时才来纠正,就是把他捶打至死也不害怕了。父母对他的怒气愈大,只有更增加他的怨恨心,待到长大成人,最终必定堕为无德的败类,也太可惜了!
本文节选自《德育古鉴》
谢母警口过
谢贺与客人议论别人的长短,他的母亲在屏风后听到了,非常生气。客人走后,责打儿子一百竹鞭。有人劝她说:「世上褒贬人,也是常情,何必惩罚得这么重呀?」母亲说:“孔子爱护他哥哥的女儿,一定要选择「三复白圭」(注),谨慎言语的的读书人南容才许嫁,如今我只有一个儿子,如此妄议别人的好坏,难道是保身之道吗?」因此哭泣不肯吃饭,谢贺害怕了,从此痛改前非,最终成为名儒。
【评】鬼谷子说:「口可以吃饭喝水,不可以多话。」意思是克制它不乱说话。程明道说:「道德提升,言语自然简洁。」意思是说,有道德的人,自然寡言。朱晦翁说:「觉察自己的话多了,就要检点。」意思是说话要适可而止,才不至失言。言语说出后就覆水难收了。可能夫妻为某一句伤人的话,就家庭离体;两个好友因某一句不慎的话语而反目。古人告诫说:「凡是丧身亡家的人,因说话起祸的占了十之八分。」贺若弼的父亲贺敦,被宇文护所害,临刑前,他叫儿子到面前,对他说:「我是因为这个舌头多话而死的,你不可不思考这个问题呀!」说罢,用锥子刺破贺若弼的舌头出血,警诫儿子谨慎口舌。
世上的父母爱儿女,往往有超过爱自身的人,但都比不上谢贺的母亲有先见之明吧!
(注)「三复白圭」是指南容一天三次重复此语:『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诗经·大雅·抑》,意思是说,白玉之圭有了斑点,还可以磨掉;话要是讲错了,就不可收拾。
本文节选自《德育古鉴》
自责是巨大的力量
一位16岁的叫杰森的少年,一次开车载着父亲,去18英里外的一个地方。要知道,他刚刚学会开车,巴不得有这样的机会。他开车把父亲送到了目的地,说好下午4点再去接他父亲。
然后他到了附近一个加油站,把车放在了那里。因为他还有好几个小时的空余时间,他决定去加油站附近的剧院看电影。不料,他完全沉浸在影片的情节之中,以至于忘了时间。等最后一部影片结束的时候,他看了看手表,下午6点。他迟了整整两个小时!
他想,父亲如果知道他一直在看电影的话一定会非常生气,肯定不会再让他开车了。他决定告诉父亲车出了一些毛病,需要修理,于是花了太长的时间。
很快,他把车开到了他们约定的地点,父亲正坐在一个角落里耐心地等待着。他首先为他的迟到道了歉,再告诉父亲,他原本是想尽可能快些过来的,但是,无奈车出了点毛病。
父亲看了他一眼。而这眼神,他将永远不会忘记!「对于你认为必须对我撒谎这一点,我感到非常失望,杰森。」他父亲低沉地说。
「噢,你说什么呀?我讲的全部是实话。」杰森仍强辩着。
父亲又一次看了他一眼。「当你没有按时出现的时候,我就打电话给加油站,问是否出了什么问题。他们告诉我你一直没有去取车。所以,你瞧,我知道车根本没有任何毛病。」
一阵负罪感顿时袭遍了杰森全身,他羞愧地承认了他去看电影的事实以及迟到的真正原因。父亲专心地听着,一阵悲伤掠过他的脸庞。
「我很生气,不是对你,是对我自己。你看,我已经认识到,如果这么多年你仍然感觉你必须对我撒谎的话,作为一个父亲我其实是很失败的。我的失败是因为我养了一个甚至不能和父亲说真话的儿子。我现在要走回家去,并对这些年做错的事情进行反省。」
「但是,爸爸,从这儿回家有整整18英里,天已经黑了,您不能走回去啊!」他的恳求,他的道歉,以及他后来所有的语言都是徒劳的。父亲开始沿着尘土弥漫的道路行走。他迅速跳到车上紧紧跟着父亲,希望父亲能回心转意停下来。他一路上都在祈祷,默默地向父亲抱歉,告诉父亲他是多么后悔、难过!但是,父亲根本不理会他,继续沉默着,思索着,脸上写满了痛苦……整整18英里的行程,他一直跟着父亲,时速大约为每小时5英里。
看着父亲遭受肉体和情感上的双重痛苦,是他所面对过的最令人难过、心痛的煎熬。然而,这却是他生命中所接受的最成功的教育。自此,他再也没有对父亲说过谎。
默想:这是一则很感人的故事,故事的结局更不乏给人启示:当孩子有错时,是责怪孩子,还是自我反省?事实证明,教育者深切的
自责,其对心灵的震撼不可估量!
教 子 慎 于 始
(一)
中国人自古就讲求「慎于始」,如教子慎始于胎教、教媳慎始于初来。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许许多多的第一次。为人父母者,此刻应以奠定孩子的根基为主,故需谨慎地教育引导。根扎得不稳,对往后的人生有莫大的影响。
为便于家长了解「慎于始」的方法和益处,我们举几个活生生的例子:
购物教子
妈妈带着小女到市场买菜。孩子第一次见到市场中这么多五花八门的玩具,吵着这也要买,那也要买。缠着妈妈,坐在地上不肯离开。妈妈不答应,孩子就大哭大闹。此刻,妈妈很生气,想不到第一次带出门,就给她这么难堪,暗忖往后再带出门怎么办?于是就决定干脆不买菜了,总得想办法在她第一次无理取闹时,教育她、引导她,让她明白这是错误的。
于是,领她到广场水池边,并狠狠地瞪着她说:「今天到市场是来买菜的,不是来买玩具的,你自己想想家里玩具已经那么多了,你还吵着买,这样做对吗?要哭就坐在这里继续哭吧!妈妈不理你。等你哭好了,想通了,再来找妈妈。」于是妈妈迳自离开,走到约三十公尺外的大树下,静观孩子的动静。
其间有路人过去关心,怎么有一个孩子在这里哭呢?远远地就传来妈妈的声音:「那是我的小孩,别理她!」
一小时后,孩子擦干眼泪,缓缓地回到妈妈身边,揉揉眼睛说:「我知道错了,以后再也不敢吵了。」
妈妈摸着她的头,轻轻地抚着她的肩膀,并告诉她:「好孩子,到商场是不能随意要这、要那,因为人家会笑她的妈妈没有把她教好。你希望作一个不乖的小孩吗?」
小女回答说:「不要,不要。」妈妈接着说:「如果下一次再犯,我会处罚得更严重。因为作不对的事情,要记住:哭闹是没有用的!好,现在我们去买菜吧!」
不一会儿的功夫,小推车装着满满的菜,妈妈露出喜悦的微笑,小女儿也绽放笑脸。母女俩手牵着手幸福地漫步回家。
孩子第一次上市场,很容易受琳琅满目、五花八门东西的吸引,吵闹着要玩具是很常见的。如果第一次妈妈不忍心看她哭,迁就了她,以后就不好控制了。
这个母亲很明智,她深知「慎于始」的重要,宁可不买菜,也要让孩子明白道理,这比什么都重要,因为此事甚至会影响孩子一生的观念。作错事、无理取闹是不能纵容的,不是用哭闹可以得逞的。做父母的也要禁得起她的哭闹。有一位儿科医生曾经说:「小孩哭过三小时后,就没有兴致再哭了。她的哭闹无非是为了达到某个目的。」这个母亲因为读过这句话,在关键时刻就用得正着。
因此我们教导小孩不但要临机应变,还要懂得孩子的心理,同时父母也要有耐心,与她比耐力。真正爱护孩子不能一味地袒护和纵容。千万不可有:「她还小,什么都不懂」的错误观念。
由于这位母亲懂得一切「慎于始」的道理,此后孩子也懂得跟随父母外出不能随心所欲乱吵,这位妈妈也深深体会到商场的诱惑太大了,非必要尽量不带孩子购物。虽然孩子才三岁,但透过这次的教训,也渐渐懂得如何自制了。
默想:人生的道路,有无数个开始,走好每个第一步对孩子是多么的至关紧要,对他们未来的方向和发展都会有深远的影响。「慎于始」是
我们祖先智慧的总结,父母们, 千万不能掉以轻心啊!
(二)
继前篇「购物教子」的例子后,我们再来展读另一篇――早恋的陷阱。
早恋的陷阱
早恋,就是希腊神话里的「潘多拉盒子」,一但打开它,里面暗藏的各种灾祸就会纷纷飞出;对情窦初开、青春期的孩子确实影响很大。因此,避免身心受到伤害,防患于未然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其成败的关键就在乎「慎于始」。我们不妨介绍一个成功的范例。
上中学的妹妹意外地在课桌里发现了一封信,瞧瞧信封上并没有署名是谁寄的,但从有力度的字迹上看,显然不是女生写的,肯定是男生的字。第一个念头是想把它扔到字纸娄;第二念不愿意知道他是谁,以免见面尴尬;第三个念头是:我尚在读书,父母挣钱很辛苦;第四个念头:我是学生,现前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读好书。想到这里,她默默地把信放进书包里。
回家后第一件事情就是请教执教于中学的姐姐:「我收到一封男生的信,你看怎么处理好?」姐姐只有轻轻地说一句:「慎于始。」姐姐这句话再加上自己收信后的一连串念头,妹妹很快想清了最好的方法就是不要知道他是谁。于是马上决定:毁掉吧,免得夜长梦多。她冷静地拿出了信,仔细地将信撕碎,并小心包在一张废纸里,然后对着这包碎纸说:「对不起,我不想知道你是谁。」
至今三十年过去了,还不知写信的他究竟是谁。这不拆信的慎始之举,不仅免去了早恋的骚扰,还未留任何异性的印象于心,使得她日后在班里无任何心理负担,依然自如地与同学们相处,丝毫躲闪的不便都没有,即使直面「不知名的人」也不会有任何尴尬。「慎于始」的理智让她绕过了早恋的陷阱。
默想:青少年的感情是丰富而不稳定的,如果不慎落入早恋的陷阱,不仅对课业的打击是致命的,同时也会严重影响身心健康。面对早恋这
个「潘多拉盒子」,请为我们青春期的孩子们筑起一道「慎于始」的心理防
线。
孽  子----父母永远的伤痛
一个看似健全良好的家庭,哺育出的小孩却是个孽障,人们不禁要问: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被宠逆的童年
幼年的小明是在云林的祖父母家度过的。由于双亲都是上班族,所以把他交由爷爷奶奶抚养,俗话讲:「公嬷疼大孙,爸妈爱尾仔」,祖父母对小明相当溺爱,什么事都依着他,对于其乱拿别人的东西,想要就拿,不管东西是谁的的之任性行为,从未适时警告纠正,使小明开始养成无丝毫自我约束力、胆大妄为的不良习惯,正应了「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句俚语。
五岁时,小明回到台北就读幼儿园,父母都是公务人员,有时要加班到很晚才能回家,小明也就成为「钥匙儿童」。从国小起,他回到家中后一切事情就只能自己来处理,只有电视机陪伴着他。
长大一点,大约从国小三年级开始,家庭的束缚、父母的管教对他来说几乎等于零,于是放学后他常跟同学到处玩、打电动等,玩野了、玩疯了,他的零用钱已不够花用。小明的父母非常节俭,因此他并不能随心所欲,看到别人的小孩都是跟父母要什么有什么,而他是想买件玩具都很困难,逐渐使小明产生用「特殊手段」来取得想要的东西的念头,而这正是其幼儿时期潜伏的坏习惯之萌发。于是小明开始偷拿父母放在家中的薪水,此时他已开始展露出他的犯罪智能,他懂得了第一天拿父亲的钱,第二天就得拿母亲的,这样才不易被发觉。他的胃口也很大,第一次就敢拿二、三千元,两个礼拜之内竟然偷了父母近两万元的现金。这些偷来的钱,都拿去请同学打电玩,吃喝玩乐挥霍掉了。
小明在家里的这般劣行,其父母是怎样处置呢?小明在自白中写道:「我的父母在我国小的时候就没有很严格地管教我,我犯同样的错他们都可以一再地原谅我。但对我的课业要求却极为严格……」其实小明的父母并非不知道小明自幼已在阿公家养成了坏习惯,但由于他们深受社会名利观念之熏陶,只知关注子女的外表成就,却不知子女的良好操行与健全人格更重要,因此他们对小明最严重的处罚也只是一顿痛打,他们的管教经常处于矫枉过正、过犹不及的状态,治标未能治本,致使小名的行为处于犯错→收敛→重犯的恶性循环之中,小明的偏差行为与观念也未能得到任何矫正。
美国教育心理学博士杜博生说过:「可能作父母的必须耐心等上好几年,才能教会孩子学会『顺从』这门功课。」又说:「管教小孩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制定合理的界限和期望,要求小孩负责之前,要先让他明白什么行为是对的,什么行为又是错的,千万不要先斩后奏」、「一个健全的父母,必须具备两大因素——爱和控制,彼此制衡,取其中庸。」小明的父母身为高级知识分子,对此却完全不懂。
父母片面的追求学业,忽略品德,使小明愈陷愈深。因为父母已有防备,家里的钱偷不到,他便「转移阵地」,向外发展。国小阶段,他以偷拿同学的东西为主,因为小学生的零用钱就那么一、二十元,想偷也没处偷。国中时则发展到无所不偷,大到价值六千元的游戏主机及几千元的CD,小至各种卡带。他发现假日学校的操场上总是挤满了高、国中生,大家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打球上,他便趁机偷取他们放在一旁的皮夹,得手了好几十次,而获取的金钱最多有一万三千多元呢!但是,偷钱毕竟还是要冒一定的风险,他的犯罪智能又有了新点子,他发觉可以向同学借钱(有的国中生零用钱还蛮多的),只要厚着脸皮,有借不还比偷的更容易,因此他多次向同学借钱未还。不过有的同学还是会向老师报告,老师转告其父母,父母就得还钱给同学,当然也换来了一顿打骂,但这种打骂对他来讲已经是司空见惯了。至此,他已经不是一般的小偷,而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贼了,他的价值观、道德观都已严重偏差了。
不合格的父母
小明的爸爸是某大学研究所的硕士、工程师,妈妈是台北县某国中主任,具候任校长资格,是在教育事业卓有成就的女强人。双亲均有这样的高学历,其母还是学过教育学、心理学的师大毕业生,但是,他们对小明的教育却完完全全地失败了。
在小明的眼里,父亲有些木讷,但当他犯错时从不吝于管教,只是因工作关系常不在家,无法全面而持续地教导小明。他说,爸爸不习惯和人沟通,不擅于言词表达,不懂得做心灵方面的沟通,想和他讲话,会觉得不晓得如何开口。郑照顺博士在《青少年生活压力与辅导》中写道:「沟通时所带给对方的微笑、称赞、关怀均可促进心理上的满足感,并维系情感上的照应及情感上的支持,个体有了情感上的支持,通常会表现着较稳定的情绪及较积极的行为。」父亲对小明教育失败的主因大概就是缺乏这种沟通吧。
而母亲呢?对他来讲却是一位无法让他了解的「亲人」。大概是小时侯住云林的关系,小明和小姑姑最要好,回台北后还会经常打电话给她,但妈妈却和小姑姑相处不好,知道他打电话后总会打骂他,使得小明自幼就非常讨厌妈妈,他自述道:「我在国中三年里几乎没跟妈妈说过一句话,即使天天见面,也是形同陌路。小时侯我的行为还没有很大的偏差时,母亲就用极端的方式来管教我,会拿早已过去的事情讽刺我,只要有一点小错,就会小题大做,借题发挥,让我饱受语言暴力,让我感觉我好象不是妈妈亲生的。」也许是学校工作的压力太大,小明的妈妈回到家里,表面沉静,对管教孩子却极无耐心。杜博生说:「不当使用愤怒为武器来控制孩子——这是在教养小孩方面最容易犯的错误,这个错误一旦犯上,代价是颇为可观的。」可惜,小明的妈妈在师大修学分时并没上过这一课。
父母身为高级知识分子,自然也希望子女成龙成凤,因此他们对小明的课业极为重视,在国小时就买了许多课外读物、参考书及模拟考卷供其练习,期望子女功课成绩能高人一等。升上国中后,父母变的更加严格。不准他与同学有任何来往,连打个电话都很难,想籍此让他专心学习。父母的紧逼课业,使小明在校是A段班学生,成绩也曾是前几名,但因其品行不佳,又使他的家庭联络簿隔三差五出现负面的评语,成绩也逐渐变成满江红,回到家自然是少不了一顿臭骂。在比较自己的父母和同学父母管教的方式后,小明心中产生一种无名的怨恨,常在想别人父母对孩子都很好,我的父母为什么没有。他在回忆往事时写道,「在国中时期我真的很痛恨父母,他们不准同学到我家里、不准与同学联络、不准有自由的时间去打篮球和逛街,甚至在电话中大骂约我的同学,令我成为同学的笑柄,让我无地自容。明明家庭经济许可,但总是不能让我买些我想要的东西,连零食都不行。」他渐渐学会了对父母的教导阳奉阴违,瞒着父母变本加厉地做自己喜欢的事。
小明的记忆力很好,他还清楚的记得在幼儿园时父母就有过激烈争吵,好象还想闹离婚。父母性情不合,「妈妈总认为爸爸太节俭,生活单调,一下班就待在家里看电视、睡觉,都不理会妈妈。和爸爸吵没有用,和他打又打不过他,所以就把气发泄在我的身上。」「我总觉得父母亲都是工作第一、家庭第二的人,在心灵深处其实已经完全忽略了孩子。」杜博生博士认为:「孩子通常需要他们的父母是一个真正有能力来来带领他们的人。小孩子最容易学到的部分,往往是父母自以为掩饰得天衣无缝的部分。如果自己的脾气暴躁和自私自利,便没有办法期望小孩善良。」
小明的父母自身性格方面的弱点与缺陷,使他们无法对孩子产生楷模作用,是小明最终走上犯罪道路的最重要原因。
默想:现在的家庭教育多注重于督促孩子课业的学习,对孩子品格
的养成、心灵的需要,做人的教育确实是轻乎了。小明的故事似乎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对我们这些为人父母者有着深深的启示。天下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培养孩子学会做人、端正品行、人格健全正是父母最要用心、着力之处。当然,作父母的在此方面更要不断地提升自己,方能在潜移默化之中,正确地引导孩子
一封信的嫁妆
拥有七八百万元资产的私企老板,在女儿出嫁时分文未送,只陪嫁了一封教女儿婚后如何孝敬公婆、如何照顾弟妹、如何帮助亲友的《致女儿女婿的公开信》。此事在当地引起强烈反响。
奇事 嫁妆只有一封信
今年1月5日上午,在登封市北环路与沿河路交叉口北侧一个小区里,正举行着一场别开生面的婚礼。
在司仪的主持下,年轻貌美的新娘杨晓曼和英俊潇洒的新郎郑辉,依次向父母、叔叔、婶婶、舅舅等长辈行礼。随后,主持人让人抱来一只不锈钢小箱子:「各位请看,这个箱子里装着晓曼姑娘父母赠送的所有嫁妆。」
「是存折吧?」「肯定是一箱百元大钞。」「应该是一箱珠宝首饰。」参加婚礼的300多名亲朋纷纷猜测。他们认为,按晓曼家的经济条件,父母陪嫁个百八十万元不算什么。
箱子打开后,主持人从里面拿出一个大红礼包,拆开礼包,是一封《致女儿女婿的公开信》。主持人把信交给从当地电台请来的一位播音员。在女播音员的动情朗读中,参加婚礼者渐渐红了眼圈,新娘则泪流满面。
《致女儿女婿的公开信》中写道:
女儿晓曼、贤婿郑辉:
今天是你们成家的大好日子,首先祝福你们新婚愉快,白头偕老。
晓曼,爸妈听到你要结婚的喜讯,很为你感到高兴。
…………
「百善孝为先」。孩子,过门后要孝敬公公婆婆,凡事要多谦让多为别人考虑,处处与人为善,与亲朋好友和睦相处……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对弟弟妹妹们提出的一切事情,都当做自己的事情去办。你们要以父母对你们的胸怀去对待咱们大家庭中的兄弟姐妹及亲朋好友,即使他们做错了什么,也不要斤斤计较,而是要学会原谅,学会包容。我衷心地希望你们能够学会处事,学会做人,做好人,做善人。不图你们成名,只图你们成才,成为社会和家庭的有用之才!
晓曼,从今天起,你在爸妈心中已成了大人。按常理,爸妈应该为你准备一份丰厚的嫁妆,但爸妈没有为你准备。爸妈只为你准备了一封发自肺腑的公开信作为你的陪嫁。我想我的女儿及女婿一定会理解爸妈的良苦用心。
再次祝福你们幸福快乐每一天!
目的 激励女儿和女婿
昨天上午11时许,记者在登封阳城工业区一家企业的总经理办公室里,见到了杨晓曼的父亲。
提起给女儿女婿写「公开信」的事,杨先生说,他这么做不为别的,只是想激励女儿女婿成为有用之才。
据介绍,杨先生今年五十出头,在家中排行老七。1980年,他身上穿着带有三四个补丁的「礼服」,拿着父母给的5元钱办了简单的婚礼。正是那场「寒酸」的婚礼,激发了他创业的斗志。他从轧面条、做蛋糕等小生意起步,后来办起了自己的企业。26年的时间里,他一步一个脚印,积攒了七八百万元的资产。但他不希望女儿女婿因拥有大量财富而丧失斗志,成为只会享受的寄生虫。他希望女儿女婿凭自己的实力,将来能够超越他。
杨先生说,去年11月中旬,女儿婚期刚定下来的时候,他就打起了腹稿。苦想了一个多月后,去年12月27日那天,他放下手头的所有工作,将自己关在办公室,整整用了一天时间,写出了这封公开信。
杨先生的《致女儿女婿的公开信》在女儿婚礼上宣读后,在当地引起强烈反响。许多人争相复印这封信,一些家长甚至把这封信当成了教育子女的「法宝」。昨天上午记者在登封市北环路采访时,看到路边的宣传栏上也贴着这封公开信。反应 亲人朋友皆感动
在杨晓曼的家中,记者见到了被称为「传家宝」的不锈钢箱子。据说当初为了买这个箱子,晓曼的父亲跑了30多家箱包店。杨晓曼一说话脸就红。她说,父母共育有子女三人,她是老大。结婚前,父亲曾说过要送她一份特殊的嫁妆,她猜过多次,都没有猜中。公开信在婚礼上宣读后,她哭得一塌糊涂。平时父亲很少与她说心里话,但在听了公开信后,她彻底理解了什么叫父爱。「我和丈夫都是公务员,有固定收入,凭自己的双手,完全可以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晓曼的母亲说,公开信对女儿触动很大。女婿郑辉的父亲也是一名私企老板,晓曼结婚时,郑辉的父亲送来一辆宝马轿车,但晓曼坚持不要。
郑辉对岳父送来一封公开信作为女儿的陪嫁也非常赞成,他对记者说:「信读完后,所有的亲戚朋友都被感动了。他们都夸俺岳父岳母明理,很多人说俺岳父有文采,我当时很自豪!这封信将鼓励我和妻子去努力创业,是爱的动力。」
登封市委宣传部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私企老板嫁女儿不送金银珠宝,只送一封教导女儿女婿如何做人的信,这是婚事新办的新风尚,充分体现了私企经营者的现代文明意识。
— 本文摘自新华网
编后语:天下的父母没有不爱孩子的。拥有数百万资产的父亲,用他的血汗历程,体会出做人的道理,体会出人生真正幸福的源泉不是家财,而是善财――那就是「百善孝为先」,就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这样的道理,能守护全家族的未来,能利益孩子长长久久的人生,难道不比金子更珍贵?最大的福田就是这一片孝敬的心地啊!
孝弟传家根本
诗书经世文章
母亲的责任
几年前的一天,我正在超级市场玩具部的柜台上忙着接待顾客。大厅里人来人往,熙熙攘攘。这时,一位30多岁的女士走了过来,身后跟着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模样像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
这位女士用恳求的语气对我说:「小姐,您能抽点儿时间听一听我儿子说的话吗?」
我立即走出柜台,蹲下来问小男孩有什么事。只见他的小嘴紧闭着,两眼盯着鞋子,一双小手在轻轻地发抖——他手里拿着一个当时深受儿童喜爱的「机器人」玩具,这种玩具正是在我的柜台上展销的。
「快点儿说!小姐没有闲工夫等你,你快点儿说!」他的母亲声色俱厉地呵斥道。
突然间,气氛变得紧张起来,母亲气得直掉眼泪,男孩也哭了起来。我顿时感觉到,可能发生了什么要紧的事情,自己必须耐心地听完这个孩子要说出什么话。这或许与母子俩都有着直接的切身利害关系,甚至可能比这还要重要,重要得将会影响这个小男孩的生活和成长……
过了几分钟,在我耐心亲切的询问下,小男孩好不容易才结结巴巴地挤出一句话——「小……姐,我没……没想……拿走,还……还想……送回来,对……不……起。」他边说边把那个装在皱皱巴巴的包装盒里的「机器人」玩具递了过来。
我终于弄懂了是怎么一回事,接过了「机器人」玩具,并微笑着用手抚摸小男孩的头。这时,小男孩的母亲才轻轻地叹了一口气,并要我把玩具部的经理请来,她得把这件事情讲清楚,还要赔礼道歉。这位母亲对自己孩子偷拿玩具的做法使我很受感动,我深深体会到一位高尚的母亲对孩子的一片真情真爱,也更理解了她对教育孩子如何做人的高度重视感和强烈责任心。我有些激动地说:「夫人,不必了,这个玩具我收回就行了,让这件事成为我们三个人的共同秘密吧!既然孩子明白了,也知道自己错了,这就够了。」
那位女士离去前几次向我鞠躬致歉的身影,至今经常在我眼前闪现。
选自《智慧背囊》第2辑 哈尔滨出版社出版
人一生最难得的就是能清清白白,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这样才能活得心安理得。故事中的母亲深明这个道理,并且很有智慧。当孩子犯错以后,她不是粗暴地责打辱骂,那样会使事态激化,反而给孩子的心灵留下难以抹去的阴影。她选择了带着孩子来到商场,诚恳请求售货员倾听孩子的道歉,态度坚定地要求孩子亲自说出来所犯的过失,让孩子自己承担结果。相信这位有智慧的母亲和充满爱心售货员的合作「表演」,一定会给小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
种下一棵树苗,一定要不停地呵护它,给它浇水、施肥。树身歪斜时,要把它扶正,这样,它将来才能长成参天大树。培养孩子也是一样,仅有呵护还是不够的,一定要让他健康地成长。
负责的父母,应该懂得在孩子第一次犯错的时候,牢牢把握住机会教育点,让这次犯错成为孩子成长的开始,而不是堕落的起点。所以,教育首重「慎于始」。
《关雎》之德与周朝的「三太」
在中国的历史上,周朝三位开国先君的夫人,都以母仪天下的德范,辅佐和教化了开万世太平的数位君王。她们是夫君的良佐,是胎教的良范,他们是以女德化育千秋百代的周初「三太」:太姜、太任和太姒三位贤妃。
【太姜的贞顺之德】
太姜是周朝先祖太王的夫人、王季的母亲。太王就是人们所熟悉的「古公亶(dǎn)父」。古公广积善行、以仁厚待人,得到了人民的拥护。他不忍心看到人
们受到外族的侵略,所以就决定要迁徙。百姓们扶老携幼,纷纷追随他迁居到岐下。太王带领人民建设家园,定立了官员制度,人们作诗作乐来歌颂他的德政。
太王的夫人太姜,是有邰(tái)氏的女儿,她的容貌非常地端庄美丽,性情贞静柔顺。太姜生了太伯、仲雍和王季三个好儿子,她能够以身作则教导儿子,使他们从小到大,在品德行为上都没有过失。太王钟爱王季的儿子姬昌,太伯和仲雍为了让位给弟弟王季,就逃到荆蛮之地,这成为了历史上兄弟礼让友爱的千秋佳话。这一切无不归功于母亲太姜,对儿子的良好的教育。
太姜是丈夫贤明的辅佐,太王所办的大事,包括迁徙岐下,都和夫人太姜商量。太姜以「贞顺」的女德,成为丈夫最得力的左膀右臂,是周朝创业垂统之时的一名贤德的妇人。
【太任端良的胎教】
周朝以仁厚立国,母亲、后妃的德行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太姜的儿媳太任,是挚任氏的二女儿,是王季的夫人、周文王的母亲。太任生性端正严谨、庄重诚敬,凡事合乎仁义道德才会去做。
太任的夫君王季具有父亲的仁德风范,以仁义来治国,因而各地诸侯都很拥戴他。王季的事业,得力于太任的辅佐。太任非常仰慕婆婆太姜的美德,她主持后宫立身端正,使得宫廷上下有着一派肃穆祥和的正气。
太任怀孕的时候,眼不看邪曲不正的场景,耳不听淫逸无礼的声音,口不讲傲慢自大的言语。睡从不歪着身子睡,坐也不偏斜着坐,站不曾跛着脚站。不吃气味不正的食物,切割不正的食物不吃,摆放不正的席子不坐。所以文王生下来就非常地聪明,圣德卓著,太任教他一,他就识得百。君子赞叹说,这都是太任的胎教做得好。
据《尚书》记载,文王姬昌出生后不久,有一只「赤雀」,嘴里衔着丹书,飞到了文王的屋子里。丹书上说:「敬胜怠者吉,怠胜敬者灭,义胜欲者从,欲胜义者凶。凡事不强则枉,不敬则不正。枉者废灭,敬者万世。以仁得之,以仁守之,其量百世。以不仁得之,以仁守之,其量十世。以不仁得之,以不仁守之,不及其世。」这是文王出生时的瑞兆。由于他自幼就与众不同,因而深得祖父太王的疼爱,最终继承了王业的大统。
太任明了感通万物「肖化」的道理,注重胎教的作用,小心自己的言行举止,从而生下了文王。因此女子怀孕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自己所想和所做的。言语行为与善相应,就感得良善的孩子,与恶相应,就感召不善的孩子。儿女的性情容貌和万物相像的,都是母亲与万物相感的结果。
文王能够成为圣德的先君,奠定周朝八百年不衰的基业,这确实是母亲太任给予端良母教的结果。
【优美的《关雎》之诗】
《诗经·关雎》是周朝人赞颂文王及夫人太姒的一首诗。说明只有像太姒这样娴静贞洁的好女子,才得以匹配君子。诗文描述了君子专心致志、一心一意地在追求淑女,历经追求不到之时的忧伤,与求得之后的喜悦。戴震在《诗经补注》中说:此诗阐明了夫妇伦常的重要性,通过歌咏吟唱,能使人了解夫妇之伦的正道。
这首诗的原文是这样的:「关关雎(jū)鸠(jiū),在河之洲。窈(yǎo)窕(tiǎo)淑女君子好逑(qiú)。参(cēn)差(cī)荇(xìng)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wù)寐(mèi)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mào)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据《毛诗》注解说:「雎鸠」是南方的一种水鸟,这种鸟雌雄有固定的配偶,挚情而又有别。用以比喻君子和淑女,彼此仰慕其美德,而又不贪恋其美色。行事谨慎因而居处幽深,如同关雎雌雄有别,无不和谐。这样才能够风化天下,而成为世人的楷模和榜样。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后妃有关雎这样的美德,是幽静娴雅、贞节专一的好女子,是君子最适合的好伴侣。
「荇菜」是生长在湖泊池塘中的一种水生植物,它鲜嫩的部分可以食用,是用以祭祀的供品。后妃具有娴静幽深的关雎之德,祖先也才欢喜接受她的祭祀,所以能够承担采摘荇菜、准备供品,以承事宗庙的家庭重任。「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娴静贞洁的好女子,君子是朝也思暮也想,这种追求有着节制而又和谐的中和之美。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琴和瑟都是一种乐器,「琴」具有防止邪思淫欲、导正人心的效用,「瑟」具有克制欲望、启发心性美德的作用。所以君子以和谐美好的琴瑟之音,与淑女共享。
综上所述,《关雎》之义赞颂的是后妃之德。君子爱贤进贤,喜爱她的文静娴雅,仰慕她的美德善行,而不贪求美色,没有不善的妄念。那么这首诗所赞颂的这位好女子太姒,究竟是什么样的人呢?
【太姒:徽音的承传】
周文王的夫人太姒,是有莘国姒姓的女儿,是周武王和周公旦的母亲。太姒仁爱和顺而又深明大义,在娘家时,每天都专心致志地做女子应做的工作。她的生活很俭朴,用度十分节省,对她的女老师更是恭敬。
文王十分仰慕太姒的美德,亲自到渭水去迎娶她。渭水没有桥,文王把舟和舟连起来,造了一座浮桥,把太姒接到了彼岸,体现了他真挚的深情。太姒成为文王的夫人之后,性情仍然没有改变。她非常仰慕祖母太姜和婆婆太任的德音,继承了婆婆完美的德行。她早晚勤勤勉勉,很尽妇道。她遵守媳妇应尽的礼数,做得一点过失都没有,还用相当的时间回家探望和安慰父母,每次都事先让女先生去转告文王。太姒能够以妇礼妇道教化天下,被人们尊称为「文母」,文王治外,而文母治内。
太姒的夫君文王姬昌,人称「西伯」,他秉承先祖的遗风,以仁德治国,敬老爱幼,对贤者谦虚礼敬,为了接待他们,自己常常都顾不上吃饭,很多贤德的士人都来归附他。历史上有名的长者伯夷、叔齐,听说文王对老人很敬重,也特地前来归顺于他。
虞国和芮国的国君争夺土地,争夺了很久都没有结果,于是就想去找文王来主持公道。他们来到周国边境,看到农夫相互让田,路人相互让路。来到城镇,看到男女分开走路,头发斑白的老人不负重上路(表示尊老)。来到朝廷,看到士人礼让大夫,大夫礼让卿相。于是就很惭愧地说:「我们所争的,正是周朝人所羞耻的。像我们这样的小人,怎么能来践踏君子的厅堂呢?」于是他们把土地全都让了出来。这一美谈,体现了周文王不言而教的深远影响。
文王的夫人太姒共生了十个儿子,包括讨伐商纣的周武王,以及巩固了周朝基业的周公旦。太姒教育孩子十分成功,使他们从小到大,都没有做过邪僻不正的事情。儿子长大之后,文王继续教导他们,从而成就了武王、周公的圣德。
周朝人曾经写诗来赞颂太姒的贤德:「思齐大*任,文王之母,思媚周姜,京室之妇。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太姒继承了太姜和太任的美德,以妇道来化导天下,成就了文武周公的旷世伟业。周朝王室母仪天下的德范,确实是超今迈古、万世流芳。
大*: 通「太」
读罢此文,相信所有现在未来的母亲们,都会有同一个感受:我们的家庭责任是多么重大啊!如果按现在人们对职业的思考,对女性而言,有哪一个职业比做母亲更重要呢?世人谁不期盼人间多一个圣人,但要先有圣人之母才行。培植我们端良的妇德吧,她是真正承载孩子的大地。
家庭母教乃是贤才蔚起,天下太平之根本。
内心深处的爱
一位印度教徒,步行前往喜马拉雅山的圣庙去朝圣。路途非常遥远,山路非常难行,空气非常稀薄,他虽然携带很少的行李,但沿途走来,还是显得举步维艰,气喘如牛。他走走停停,不断向前遥望,希望目的地赶快出现在眼前。
就在他上方,他看到一个小女孩,年纪不会超过十岁,背着一个胖嘟嘟的小孩,也缓慢地向前移动。她喘气得很厉害,也一直在流汗,可是她的双手还是紧紧呵护着背上的小孩。
印度教徒经过小女孩的身边时,很同情地对小女孩说:“我的孩子,你一定很疲倦,你背的那么重!”
小女孩听了很不高兴地说:“你背的是一个重量,但我背的不是一个重量,他是我弟弟。”
没有错,在磅秤上,不管是弟弟或包袱,都没有差别,都会显示出实际的重量,但就心而言,那小女孩说得一点没错,她背的是弟弟,不是一个重量,包袱才是一个重量。
她对她的弟弟是出自内心深处的爱。
爱没有重量,爱不是负担,而是一种喜悦的关怀与无求的付出。
——摘自《妙莲华》5/2003期
消除不孝之习气
颜光衷说「天底下哪有不孝顺的人呢?纵然有不孝的人,说他孝顺就高兴,说他不孝就发怒,并且感到羞愧。凭此天赋的良知,便知这是大孝的根由,只是由于习心习气不能消除,所以依旧不能孝顺罢了。」
不孝习气的养成,大约有以下几种:
一曰骄宠:当父母的对儿女过分溺爱、娇惯,常常顺着他的性子,让他占便宜,任他闲散游玩。若是偶然违背了他的意愿,就不能忍受。当着别人的面,儿女说话就是有差错,父母也不忍斥责他们,而子女却敢顶撞他们的父母。如此渐渐养成了骄纵的习气。对别人他们不敢冒犯,而在父母跟前就肆无忌惮了。久而久之,也就真的以为父母年老迟钝,对他的无礼感觉不出来了。
二曰习惯:子女言语粗率、随便惯了,就敢对父母发生冲撞;平时行动作为怠慢、不讲究礼节惯了,就敢放肆。父母总是把好吃的东西让给孩子,自己吃粗劣的,这样习惯了,儿女就不再想到要把好的食品奉养父母了;父母常常抱着病体辛勤劳作,这样习惯了,儿女也就不再关心他们的痛痒了。
三曰乐纵:见同辈好友,精神振奋,不胜意气;面对双亲则冷淡乏味。进妻室是千般风趣媚态,见高堂而神情呆板令人窒息。甚至明目张胆地把父兄当成庸俗之人,同他们面对面都不乐意,哪里会有孝亲敬兄的心念由衷而发呢?
四曰忘恩、记怨:受恩时间越久,越容易忘记;积怨越久怨气越重,人情如此。所以受了人家一次饭则感激不尽,若是吃久了,就会生起好吃不好吃的意见;头一次布施,受者感恩不尽,若经常接济,就会生起布施多或少的不满;人开始刚一见面都很热情,日子久了,就会生起猜疑嫌弃之心。何况与父母兄弟,从生下来就常在一起,所以就把父兄亲我爱我当作平常的事,何况还有打扰我,而被我赶走的事呢!把父母的教诲开导看作是难以忍受的琐碎唠叨,甚至还有称赞我而被我厌烦的事呢!把父母的劳苦,对自己的保护以及家计的经营,都认为是极平常的事,何况还有强行叫我做,而我根本不愿做,事情被耽误而父母发怒的事呢!眼前的种种养育大恩,尚且全然不在乎,没有感觉,怎么可能还会想到十月怀胎生养的苦难、襁褓哺乳的辛劳,以及幼小体弱,病痛灾殃而使父母惊魂失魄的痛苦呀!
五曰私财:钱财到了我的手,就是我的了;若是在父母手上,又说应该把这些钱财给我才对。自己的钱财充足,就把父母亲忘掉了,若无钱财,就用希图的目光盯着父母的钱,要是得不到手,就怨恨他们。如果父母亲自己不能养活自己,要靠我来承担,那就更加厌弃老人。甚至只有一个独生儿子的,也因钱财而父子对立。那些兄弟多的,小的推给大的,大的又推给小的,互相推脱,将父母弃之不顾。应当想一想,我的这个身体是从哪里来的?我的钱财又是谁给的?我赤条条一文不带来到人世,而能够从婴孩不缺吃穿地长到今日,是谁所为呀!
六曰恋妻子:有了美味和钱财,就想取悦妻室、宠爱儿女,有良辰美景和欢乐的机会,就拥妻抱子前往。如此,承欢父母膝下,使其欢喜的念头也就渐渐淡薄了。为什么不想想,我爱我的儿女,而我又是谁的儿子?我是父母的亲生子,而我不顾及他们,那么今后我又如何能依靠我的儿子呢?夫妻和睦,固然是一家的乐事,但当我呱呱待哺、大小便溺不能分时,妻能照顾到我吗?当父母把儿拉扯成人,又给他娶了媳妇,自然是不胜欢喜。但为什么儿子有了妻亲近,反而使父母失去了儿子呢?
七曰争妒:上天对大地万物没有私心要偏护什么,而万物或受栽培或遭失败,那是万物自己的事。父母对于子女也没有私心和偏爱,或顺从父母或忤逆父母,也都是子女各人的作为不一样。如果孝顺的儿女得到父母的爱多,违逆的儿女得到的爱少,这也是天下的公道事嘛!儿女失爱于父母,应当悔恨自己的过失,要平心静气深刻反省失爱原由。即使在大节方面没有差错,而自己的言语气度、声音脸色等方面,一定有大不妥之处。只要能对父母生起恭敬心、孝顺心,日子久了自然和顺。如果见兄或弟得到父母的喜爱,就怒目而视、记恨不平,若是父母知道了,岂不更加嗔怒?因此那些桀骜不驯、怨恨父母之人,最后不堕落为大不孝的忤逆之子的能有几个呀!
以上几种不孝恶习,作为人子的,应当时时警惕,事事检点,念念克治。不要因为父母的慈爱之心,而自己原谅自己;不要因为世道的炎凉,觉得我比别人还好。这样一天比一天谨慎行持,自己成为一个很孝顺很有道德的人,难道还是很远的事吗?
如果在前娘后母之间,父母或有偏心,儿女很容易起猜疑心、怨恨心。但作为儿女希望用至诚心去感化他们,一定要得到父母亲的欢心方才停息。这就是化解怨恨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凡是自己亲生的儿女,虽然有时也呵斥责备,有时也会疏忽大意欠周到,事情一过就忘了。如果不是自己亲生的,只要一句话不对头,一件事有过失,由此产生的怨恨之心,辗转不能消除。心里既有不满,在神情表现中定有流露,就是经过百般的调和,也不能像从前一样了。小孩子尚且耿耿于怀,何况上辈与兄长的交相责备,致使嫌隙恶感更加增长。或左邻右舍又结怨其间,那么要想消除这种隔阂也是不可能了。纵然暂时缓解,只要一有触犯,怨怒之情立即又生起来了!如果强力控制,一旦爆发也更厉害!
所以仁人君子,在敬兄爱弟这一伦理道德问题上,不敢说无怒无怨,只说兄弟之间不隐瞒,有了矛盾立即消除,不要让它过夜。 古人云「天下无不是的父母」父母与子女之间,原本是不可一概论理的。
那些祸国殃民的乱臣贼子,开始也都是只看见君王与父母的不是之处,细微的祸根不除掉,后来就导致了悖逆正道、绝情于父母的恶果。岂仅是要根除怨恨,不让怨气积压过夜,就连要让父母兄弟从天理上去做,使他们亲我爱我,这也不可操之过急、下手太重。若太急太重,反而造成障碍,不能转化了。所以感化人,主要感化他的心而已。但要能感化他人,首先要感化自己的心,这对至亲的亲人尤其重要。
又曰,有一种名为孝,而实际上并不是孝顺的人。那种对父母,能服劳,能奉养,自己也很得意,认为很孝顺。这也是人之常情。小户人家,只有一间房子,父母与儿女朝夕相处,即使偶然有言语上的摩擦,很快就消除了,父母子女之间能够坦率真诚,反而有真实感情。就是那些大户人家,所谓知书识礼的人,多数或嫌父母年老,声称让他们安度晚年,而将父母安置别处居住;或怕父母固执,而找借口远离他们;或厌其父母老眼昏花,不耐烦欢言笑脸承欢膝下。于是造成了儿女与父母的关系越来越远,越来越疏,虽然供养生活所需,但父子之情愈少愈轻,心意和脸色都很冷淡,只尊而不亲了。
还有自称为孝而不能说是孝的人。这种人只知顺从父母于情,而不知还应顺从父母于理。或任其父母偏执,而暴戾于一家;或听凭其任意胡作非为,而取憎恨于乡里;或袒护父母的奸淫私情,而得罪于天地神明。随顺了父母的欲望,而忘记了他们的身心,促成了父母的恶行。《孝经》说,因为父母有力争力劝的儿子,才能为父母安养其身,传扬美名。不然的话,即使其子身居高官,显贵荣耀,也只会愈加传扬父母不道德的坏名声,同时也更助长了他们不道义的气焰,这可以说是孝吗?
又曰,犯了重大罪恶而遭受五刑(五刑:古代的主要刑罚,通常指墨、劓、剕、宫、大辟五种刑罚。)处罚的,固然没有比此更不孝的。然而有四种父母,特别需要儿女的孝顺,若是不孝,其罪过更比他人深重。一是老,当父母年纪渐老,身体逐渐衰弱时,饮食起居还能够自理。但是到了老态龙钟,扶着拐杖也会跌倒时,睡觉起床都需要别人帮助。二是病。身患重病,长年累月缠绵病床不起,大小粪便失去控制,衣服被盖污秽脏臭。当子女的,最难服侍的只在此时,而父母最依赖子女的,也只在此时。三是鳏寡。老年失偶,形影相吊,孤单无伴,寒暖谁来相问?心里的话向谁去说?即使儿孙满堂,那年轻力壮的,各自拥妻抱子;年幼的,都熟睡酣眠。漫漫长夜,滴漏(滴漏:滴漏计时,古时的一种计时方法。)之声不愿听闻,冰冷的被子像铁一样,何时温暖?四是贫乏。由于一生竭尽力量抚养儿女,身体衰弱了。儿女的婚嫁迎娶,钱财也耗光了。健壮的年轻人,都在经营自己的安乐窝。年老的穷人,低头叹息徘徊。看见好吃的东西,馋涎欲滴,像叫花子一样吃三餐饭而忍气吞声。他的儿子怎不想想,我这个身体是从哪里来的?却常常抱怨父母没有什么东西留给自己!
以上几种年老之人,他们的怨气最能感动天地。那些劝人行善的,在此处尤其应当强调指出,对此等老年人更应加意尽孝奉养。
姚若侯说「一般父母生育儿女,最早也得二十三岁。子能成家立业,自挣钱财,或身登贵显,最早也得二三十岁。而作为父母的人,等到子能养老时,最早也是五六十岁了。到了这个年纪,好比手上拿着一支短蜡烛而走长夜,投奔住宿还怕来不及,哪里敢中途逍遥呢?作为人之子,拥妻抱子,饱食安睡,同衾共枕,漏尽鸡鸣(漏尽鸡鸣:古时用一种器皿盛水滴漏计时,当器皿中的水滴完,天就亮了,故说漏尽鸡鸣。),他哪里想到堂上白发眼暗的老人,日子又减少一天呀!妻子儿女正年少,以后的享用还长,何况妻可再续,子可再生,而自己的生身父母却是一去不复返了,纵使上天入地也寻觅无门,悔之何及!危险啊!幸亏双亲还在,一方面欢喜庆幸,赶紧行孝,二方面忧虑父母来日无多,不久就要离开自己了!
体恤父母
至圣先师孔子,他有个学生名叫曾参,在当时很有名气并且受人尊敬,因为他是一个非常孝顺父母的人。
有一次,曾参在田里工作,可是他一不小心,把一个瓜的根给挖断了,正好他的父亲看见了,就很生气地说「这个瓜的根被你挖断了,这么一来,就不能再生长了。」他的父亲是个性情急躁的人,一气之下就拿起一根棒子,拼命地打着曾参,口中还骂「打死你,看你以后会不会小心点!」父亲的棒子一次次地落下,痛得曾参无法忍受,而几乎昏了过去,可是曾参仍然故意表现出一点都不疼不痛的样子,他心里想「我做错了事,本来就该接受处罚,如果我不支撑一下,父亲看见我倒下了,以为我被他打伤,心中一定会哀伤,所以我还是支撑一下,以免父亲难过。」而他的父亲看见曾参脸上还表现出愉快的样子,气也消了不少,心里想「还好刚才我没有太用力,否则真的打伤了他,我可就要难过、伤心了!」
孔子听到了这件事,并没有称赞曾参的忍耐和孝顺,而说「当儿女的人,一定要有智慧,当父亲用小棒子打你,只是轻轻地打,他是在提醒你、教训你犯错,当儿女的应当接受这种处罚。可是,如果父亲拿了一根千斤重的棒子来打你的时候,就不应该接受了。」学生们听完孔子说的话,都很好奇地问「这是为什么呢?」孔子就告诉他们有两个理由「你们想想看,天下哪有不爱子女的父亲,如果父亲生气了,处罚儿女,这是一时的忿怒,他们并不是有心要打伤孩子,如果孩子被打伤了,他们就会很难过,这是第一个理由。第二个理由是,儿女也应该为父母的名声着想,如果一个孩子,在父亲的生气下被打伤或打死了,在别人眼中就会责怪这个当父亲的人。」所以,孔子认为曾参的这种做法,并不算是真正的孝顺。
后来,孔子的教训,传到曾参的耳中,曾参知道自己的做法并不正确,就到孔子的面前说「老师,以后我都会以你的话来当作原则,这样才不会再做错事。」
曾参不但体谅他父亲的处罚,对于老师的教训,他也牢牢地记在心里,后来他果然知道怎么去做,才是真正的孝顺,在当时,就被很多人称赞。
其实,小朋友一定也常有不小心做错事的时候,爸爸妈妈的处罚,我们也应该接受,但是,如何像孔子说的,要有智慧去接受处罚,这就是小朋友要听从学校里老师教我们的。每个小朋友,都必须知道一件事「打在儿身,痛在娘心」这个意思就是像孔子教训学生所说的第一个理由一样。
所以,为了不让父母伤心、难过,我们应该好好地做个听话、少做错事的人,不要让父母有处罚的时候!
养则致其乐
「养则致其乐」这句话的意思,便是说子女奉养父母亲,要让他们在生活上,得到最大的快乐。古书上有两句话「父母在,不言老。」、「父母在,不远游。」其实这都是说明,为人子女在每天的生活上,都必须细心体贴父母的一些方法和态度。
大约在周朝末春秋时代,楚国有一位姓莱的人,由于他的年纪已经很大了,所以,大家都叫他老莱子。老莱子非常孝顺,他总是想着:我今天能活得好好的,完全是父母亲赐给我的。如果没有父母,怎么会有我呢?所以,父母的恩惠,比山高、比海深,我这一辈子,在日常生活上,一定要尽量地让父母高兴。
所以,老莱子虽然已经七十岁了,但是,他从来不在父母的面前说自己年纪已经很老,以免父母感伤他们年老了,岁月已不多而心情不好。因此,老莱子总是保持心情十分温和愉快,让人看不出他年纪已老,别人总认为老莱子的精神是十分年轻的。
由于老莱子对父母亲的照顾非常细心,所以他的父母,无论是在身体上,或是在心情上都十分健康而且愉快。这完全是老莱子孝心所促成的。但是,有一天,老莱子发现父母亲毕竟年纪也大了,不能够出外旅行游玩,生活上难免会有一点单调乏味,老莱子便坐在床上想了很久,过了一阵子,他灵机一动,想到了一个妙计。于是老莱子,就走到自己的衣橱前面,把小时候的衣服、裤子拿出来,穿在身上,又把自己的脸涂上红红绿绿的颜色,把头发也结成辫子。
老莱子的父母,看到他这个模样,真是太滑稽了,老莱子又拼命地摇着手上的小铃鼓,表演各式各样好笑的动作,二位老人家忍不住捧腹大笑,眼泪都笑出来了。老莱子看见父母开怀大笑,心中也很高兴,因为他的目的总算达到了。
后来,又过了几天,老莱子又想出一个主意,想来逗父母高兴大笑。老莱子挑着两个空桶往屋外去挑水,没一会儿功夫,他就挑着两桶水回来,走进厨房里去,他的父母在客厅中等着、等着,就是没见到老莱子走出来,两个人正在奇怪时,突然听到厨房里传来「碰!」的一声,随后就听到老莱子哭的声音「哇唔!痛死我了!哇!哇!」他的父母站起来,走进厨房一看,老莱子滑倒在地上,全身都被水打湿了,老莱子倒在地上,四脚朝天,完全像个小孩子,他的父母被他的模样逗得笑个不停。
其实,老莱子所做的动作,完全是要求得父母的心情愉快,能使父母延年益寿,长命百岁。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他随时随地使父母高兴,他这种行为,可以说是真正的孝行了。各位小朋友,从这个故事中,我们也了解到,要做个孝顺的子女,也是很简单的,就是让父母每一天都高高兴兴,快快乐乐地过生活啊!
——摘自《孝悌百喻故事
贪小失大
有一个住在乡下的年轻人,因为牙齿坏了,他就到了比较热闹的市区,请牙医师帮他拔掉那颗坏牙。他问医师说「拔一颗牙齿要多少钱呢?」牙医告诉他「拔一颗牙五百元,拔两颗牙只要八百元。」这个年轻人想了一想,自己难得来市区一趟,如果只拔一颗牙,不但浪费时间,而且也不划算。既然拔两颗牙比较便宜,就拔两颗吧!
于是,原来只有一颗坏牙的年轻人,因为贪小便宜就拔了两颗。虽然算一算,分别拔两颗牙总共要付一千元,年轻人的确省了两百元,但是却白白损失了一颗好的牙齿,这么做,真的是捡到便宜了吗?聪明的同学们,你认为呢?
在佛经里,也有一个类似的寓言故事:
从前,有一位老先生,他有七个儿子。有一天,第五个儿子不幸去世了,尸体就摆放在家里。老先生为了这具尸体,觉得什么事都不对劲了,于是,他就对全家人说「我们搬到别的地方去住吧!免得看到了尸体,既伤心又害怕,而且也不方便。」他的邻居看见他们正忙着准备搬家,就跑来问老先生,为什么要搬家呢?老先生就说出了他要搬家的原因。邻居听了他的话,就说「你们为什么不把尸体埋葬了?如此一来,所有的问题就都解决了啊!」老先生一听,忽然像是从梦中醒来地说:对啊!埋了尸体就好了,何必要搬家!可是,怎么才能把尸体运出去埋葬呢?想了半天,还是想不出来。忽然,老先生看到一个卖菜的人,用扁担挑着两篮菜,从门前经过。老先生立刻想到说「像卖菜的人那样用扁担来挑,真是方便!」于是,他就杀了另一个儿子,用担子将两个儿子挑出去埋葬了。
这两个故事都是讲到「贪小失大」,也就是说,以为得到了小便宜,但实际上,却是失去更多!故事中的年轻人贪小便宜,多拔了一颗好的牙齿;而老先生也为了贪求方便,失去了另一个儿子。这虽然是很荒唐的故事,但主要的目的是要大家了解,千万不要为了眼前的一点点小利益,在一念之间,反而造成极大的错误,后悔也来不及了。
希 望 破 灭
每一个人都希望将来是美好的,可是一旦没有达成,失望却是最痛苦的。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希望,刚出生的小孩希望吃奶、要人抱。大一点的小孩,希望有糖果吃、有玩具可以玩。少年人就希望能做大事业、赚大钱、当大官。而老年人都希望有乖子乖孙抱。可是,世间的事并不能都像人所希望的,事事都能如愿以偿。
从前有一个人,冬天寒冷的时候,他烧了一炉火,以便晚上让屋里能暖和一些,可以好好地睡觉。当他在火边烤火的时候,不知不觉地就睡着了。在梦中,梦到自己渐渐的升高,身体升到了云层上,太阳的光晒在身上,觉得很温暖。慢慢地,冷风吹来,他随着风降到云层下,又由空中降到山下,他突然觉得冷,正由山上要跌到山谷的时候,忽然哀叫了一声,他才从梦中醒过来,发现自己睡在地上,身上没有盖棉被,而且火炉的火也熄灭了,全身冷得要命,才做了这个梦。
其实人生本来就是一场大梦,只是要去实现每一个小梦的时候,都要努力踏实。
王为民就是个爱做梦的小孩,他常常想着,将来要当一个大律师。可是,每当他做功课的时候,就想着自己的愿望,拖到三更半夜做完功课了,又因为睡得不够,更没有精神听老师上课,最后,成绩当然是满江红啦!
像王为民这样只会梦想,却不知想当大律师,必须努力用功,好好念书,才能一步一步实现梦想的!这和我们都曾听过「卖牛奶的女孩」故事一样,卖牛奶的女孩一路上想着美好的未来,忘了自己正在走路,不小心跌倒了,牛奶打翻了,希望当然也跟着破灭了!
我们如果想要实现未来的希望,现在就必须付出努力的代价。甚至准备尝尝失败的痛苦,最后才有享受成功的快乐。一个练跑步的人,如果没有尝过跌倒的滋味,他不会小心地去练跑,但是,当他尝过跌倒失败后,下一次他必定会更小心去冲刺,得到好成绩。每个小朋友,或许都有一些很伟大的希望,但是,千万要记得,唯有现在脚踏实地地努力,才有达成希望的一天。「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是一点也不假的道理!
编者按:
本文根据山东电视台「天下父母」栏目组对诗人桑恒昌的访谈整理。
童年丧母是人生的大不幸。诗人十二岁失去母爱,但内心深处一刻也没停止对母亲刻骨铭心的思念。与母亲很短时间的相处,却能留下最深刻的记忆,悠长的离别岁月,眷恋之情不仅未冲淡,反而与日俱增。
三十多年后,咀嚼过人生的甘苦余味,经历了风雨坎坷,诗人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母爱的伟大、无私,他用诗来追寻、歌唱这人间真情。
正如《诗经·蓼莪》写道:「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无父何怙,无母何恃?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身为子女,孝敬父母,是我们每个人首要尽的本分。
每逢佳节倍思亲,在欢聚团圆的节日里,让我们感念父母的恩德,体恤父母的辛劳,及时行孝,回报亲恩!
怀念我的母亲
提到母亲,我是需要跪着去仰视的。
在我很小的时候,还不懂事,记忆的东西很少,但是记忆的印象非常深刻。
母亲身体不好,从我记忆当中她就生病,哪怕走着走着,踩在一个小砖头上,她回来也会大病一场,身体非常虚弱。但是,我们家是一个非常大的家庭,二十四口人。母亲和妯娌之间,要轮流执掌家务、做饭。不管多么累,病得多么重,她都要起来为这二十四口人做饭,这是非常辛苦的。
后来,她就倒下了。倒下以后,母亲一切的生活都是我照料,包括熬药。记得有一次,熬着药,我就睡着了,因为年纪很小。睡着的过程中,听见蛐蛐叫,我就睁开眼,拿着煤油灯,到处去找蛐蛐。当时信以为真,实际上这是一个幻觉,那个季节在北方,是没有蛐蛐的。蛐蛐没找到,回来一看,药全熬糊了。
我当时也不知道药熬糊了,是个什么结果,我就拿着布,垫着砂锅,对母亲说:「娘,药糊了。」我的母亲眼睛很大,生了病以后,就大得令人有些恐怖。她愣了,半天说道:「熬糊了药,人就快死了。」当时我就端着这个药向外走,狠狠地把这个药锅,摔到了墙角里。自己想,如果那锅药不熬糊,母亲今年正好是八十七岁的寿命。这是我做的最大的一件蠢事,在这一点上,我很有点宿命论的感觉。
我照顾母亲,应该说是时间很久,后来学也不上了。而母亲身上的病越来越多,最后又得了一种叫癫痫。这个癫痫病就是不管什么时候,就抽起来了。抽起来以后,她把牙摔掉好几颗。这个病还常常是半夜犯,我父亲有事,晚上经常不在家。每到这个时候,我常听见有一种很怪的声音,我知道母亲犯病了,我也没有别的办法,就学着大人的样子,使劲地掐母亲的人中,使劲地喊:「娘啊!娘啊……」
母亲犯过多少次病,我已经不记得了。但是我知道,每次都是我把她喊回来的。不管她病得多么重,只要我一喊,母亲就能醒来。
记得有一次我发烧,烧得很厉害,那个时候,母亲已经瘦得很厉害了,已经是不能起床了。我发烧,没人管,必须出汗,不知道是一种什么力量支撑着母亲,她居然像好人一样地起来,梳了梳头,给我做饭,给我熬药。我记得她不知给我吃一些什么药,吃了以后,我还出不了汗,母亲就用三床被子,给我盖在身上,然后她就趴在我的身上,拼命地想使我出汗。汗出来了,我的病也好了。母亲却栽到床上,再没有起来。现在想,当初如果换了我,恐怕不能做到母亲为我做的那个样子。当时母亲完全透支了,她的身体、心灵、情感,完全透支了。
母亲病重的时候,突然有一天,精神非常好,吃东西比过去多,我当时非常高兴,觉得这完全就是好了。实际上,父亲说,这是一种回光返照。
记得就是她精神最好的那一天,她对我最不好。在她心里,我没做过一件好一点的事情,我做什么事情,她都要指责。我当时非常委屈,跑到门后头哭。我说:「您病了这么长时间,照顾了您这么久,您刚一好,就这样子对我,给您端杯水,多了也不是,少了也不是,凉了也不是,热了也不是,我就是没有做对过。」后来,父亲说:「她就是为了不让你想她。」
母亲临终的时候,嘴张着,有痰,别人给她擦痰,她没动作;我只要擦痰,她绝对用牙咬我,咬我好几次。当时我也是抱怨,事后想一想,这可能就是母亲的良苦用心吧。
母亲去世的时候是三十六岁。等我想写点什么的时候,已经是多年以后的事情了。我也很纳闷,为什么我突然爆发了,有那么一种激情?实际上,是很多很多的亲情和心理历程的积淀,就好像深埋地底的岩浆,到时候非得有一个喷火口来释放。看到别人的母亲,为她的子女所做的一切,甚至我看到《动物世界》里面的黄鼠狼、鹰、鱼等等,它们都有这样的一种天性,作为我们大疼大爱的人间,这样的事情就更多,我感到应该写下来。
当我做了父亲,我就更深地理解了母亲。我不做父亲的时候,我觉得离她还是远,不那么深刻,没有切肤之痛,或者切肤而不痛。只有自己当了父亲,才知道母亲对子女是怎么样的感情。尽管我现在还承认,母亲对子女的感情,远远地超过父亲对子女的感情,但是我的心还是领略到了这一切。现在,只要我在街头看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的时候,我的心里就会生起对母亲的思念。不止一次,看到很慈祥的老太太,我就有一个很强烈的想法,她是母亲来看我的一个形象。我看见那些乞讨的,只要是年龄大点的妇女,每次我都要付出一点什么才心安。就觉着,我应该是有母爱的,而没有,于是到处寻找。
按照老祖宗的教导,「天、地、君、亲、师」是一体的。君、亲、师和天地同列,天为父,地为母,天地就是父母,这种观念在劳动人民心中根植得非常深厚。记得在山东,我忘记了在什么地方,有一个风俗,就是每年收玉米的时候,当把玉米收完,要留下两颗,一颗是父亲,一颗是母亲。也就是天地给了自然万物生命,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我们是子女,也会是父母,我们要创造下一代的生命,人类就这样一代又一代,父母子女,子女父母,相袭相承,绵延不绝。
学 会 感 恩
基督教有感恩节,那原本是感谢神的,由此延伸到尘世间的感恩。讨论中国是否应该设立这样的节日也许有“崇洋”之嫌,但是,可以肯定,我们每个人应该学会感恩。
从来没有一所特别的学校开设感恩课,可是作为自然的人和社会的人,我们受到的恩惠实在是太多了。父母给我们以生命,历尽艰辛养育我们,给我们以呵护和温暖,使我们得以成长,当然应该感谢。历史先人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成为我们思想和精神发展的沃土,应该感谢。革命前辈浴血奋战,创建了我们的共和国,应该感谢。照耀着璀璨的灯光,享受着清凉的空调,不是应该感谢那些在黑暗的、令人呼吸不畅的矿井里劳动的煤矿工人和高温车间里的电厂工人吗?每每看到煤矿发生事故的报道,我就会痛心地想到,煤矿工人不仅用劳动的汗水,而且是用鲜血和生命为人们送来光明和温暖。
这些应该感谢的人,列举下去,可以是无穷尽的。扩大一些,在自然界里不也应该感谢光辉的太阳,和煦的微风,温润的细雨吗?
涓滴之恩,涌泉相报。知恩图报是顺理成章的事。深圳歌手丛飞,因为青少年时接受过别人的帮助,他的报答,是帮助了贵州山区一百多位贫困学生,使他们完成学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孩子们自己和他们的家庭也因此改变了命运。这些被救助的孩子,理应感谢丛飞。但是,其中也有一位大学毕业在深圳工作的被救助者,竟然说他每月只有三四千元的收入,无法报答这位病魔缠身,债务缠身的善良歌手。
像这样不知感谢为何物的人不是绝无仅有。有些人不仅不感谢父母,反而埋怨父母为什么不是高官,不是巨贾,没有给他带来权力和财富。西方有人为面貌丑陋而起诉自己的父母,也算把恩将仇报演绎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曾经从报纸上看到,一位官员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过一句非常意味深长的话。记者的问话里隐含着指他相貌平平,会不会影响工作的意思,他回答说:“关于这一点,我的母亲有不同的看法。”回答不仅机智,而且非常睿智、深刻。都说“儿不嫌母丑”,实际上是“母不嫌儿丑”。母爱的博大,确是三春之晖;子女的回报,不过是一滴水。但是在父母眼中,子女的涓滴之报,都是阳光,都是涌泉。一位先生在外漂泊十年,回家见到白发苍苍的母亲,他愧疚于十年没有伺亲,却让母亲有许多牵挂。怀着这样的心情,他问母亲对他有什么要求。母亲想了想,说让儿子陪她到街上走走。到了街上,遇到认识的人,母亲就含笑向人家介绍:“这是我的儿子。”说这话的时候,脸上洋溢着满足以至骄傲的神情。不久儿子又回到工作岗位,仍是很少有探亲的机会。几年以后母亲去世了,儿子所能报答母亲的,似乎只有那一次让母亲得到的些许满足。
施恩不望报,但受赐者却不应该忘记。北京曾经从山西和河北调水,而这两个省都是缺水地区,尤其是山西北部。我曾去过那一带,由于缺水,那里的庄稼长得稀稀落落。同样因为缺水,那里的树很难长大,被称为“小老树”。从那样干渴的土地上向北京调水,而且一调就是几千万立方米,这真该使我们生活在北京的人震憾。那些地区的人对我们有什么要求呢?很可能什么要求也没有,支援首都嘛,理所应当。也许,希望来到京城的时候,少看到一点来自某些人的鄙夷目光,少听到一些来自某些人的轻蔑语调。
在我们感恩的清单上,还不应该忘记我们的老师。每个接受过现代教育的人,我们的成长年轮里都有从启蒙老师到专业导师刻下的痕迹。尤其是少年时代以前的老师,不仅教给我们知识,还给予我们关怀、温暖和期望。那些在清贫中坚守着的仁者智者,他们的一代又一代学生走向大城市,走向大洋彼岸,走向知识的金字塔尖,成为社会的精英分子;而他们一如当初站在三尺讲坛,默默无闻,只是每当我们回望时会看到老师们的发际间又多了几缕白发。
施恩者所以不望报,在于他们自认只是履行应尽的责任,应尽的义务,应做的奉献;不是放债,不计算利息,投桃并不要报李。受到恩惠的人所以要感恩,是为了懂得亲人、社会、国家为我们做了多少。有了感恩的心情,我们即使遭受挫折,感觉到我们受到某些不公正的待遇,碰到一些无法逾越的障碍,也不会怨恨失望,更不会自暴自弃。
感恩,不是压力,不是桎梏,更不是债务负担,而是催人向上的动力。学会感恩吧!我们从父母和师长那里学会感恩,我们还要教给我们的孩子学会感恩。在感恩的心情中,我们定将成为更健康、更完整、更完美的人
上 行 下 效 的 家 教
我向大家漫谈孝道感悟后,黄老师让我把这些孝行的故事写出来。只要对大家有帮助,我愿意尽力。
现在重新审视我们家几代人对自己长辈所做的微不足道的、在常理之中的事情,我才发现孝道在我们家随处可见、无处不在。因为我们从小就在孝道的氛围中长大,认为对长辈本来就应该这么做。可以说孝道在我们头脑里已经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式,在行动上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惯。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那么平常。由于事例太多,我简直无从下笔。举几个小例子吧!
记得八十年代,我刚刚分上两室一厅的住房,高兴的不知道怎样布置才好。当时慈母已患老年痴呆症初期,在选择客厅挂钟的位置时,母亲选择了一个既不在墙面的中间、又不在边上的位置,非常不协调。我二话没说,毫不犹豫的马上钉上钉子把钟挂上。结果母亲又说歪了。我又重新拿掉,并让母亲用她的拐棍给我指着,又重新钉了一个钉子再次挂上。当母亲说:“好,可以了。”我才从凳子上下来,站在远处看了看位置十分奇怪的挂钟,然后面带灿烂的笑容说:“妈妈,您选择的位置真好,正合适。”慈母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我高兴极了。因为慈母脸上的笑容,就是绽放在我心中的幸福之花。
后来,几乎第一次到我们新家来访的亲朋好友,一进门无不异口同声地问:“怎么把钟表挂在这里?”更有一个朋友曾诙谐地问:“能把钟表挂在这里的寓意告诉我吗?”我笑答:“母命难违。”没想到我轻松而自然的回答,使他们均为我的孝行所感动。有的还无言地伸出大拇指向我示意。接下来“母命难违”这四个字,在相当一部分人群中传扬开来。
有一次母亲的两个朋友来看望她,我立即给她们做饭,并打了四个荷包蛋。她们走后,我的邻居问我:“她们是谁?”我说:“是妈妈的朋友。”她吃惊地说:“你们全家五口人,一个月才供应二斤半鸡蛋,四个鸡蛋差不多半斤哪!你可真舍得!”我说:“只要能给我妈带来快乐的人,都是我的座上宾,都是我的恩人。”邻居诧异地看着我,一脸的不解。我想,那个邻居可能至今也没弄明白。而我的作法就是基于:尊重母亲的人,我尊重;母亲喜欢的人,我喜欢。同时我对她们好,也可以给母亲创造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的氛围。这样,母亲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受到人们的欢迎和尊敬。能够使母亲任何时候都有一个精神愉悦的环境,以延缓慈母的衰老,有益她老人家的身心健康。对于老人,尤其是对自己生身父母的恩德,我认为怎么孝敬都无以寸报。难道还能不孝吗?
在慈母仙逝后,我拥堵在心中的孝心无法释放,所以我对舅妈和父亲娶的二妈,以及朋友、同学的父母,我都以各种形式尽孝,因为在我眼中,他们都是我的父母。有的朋友的父母在外地、有的在老年公寓,我都经常跑去看望他们,在这里就不再赘述。
身教胜于言教,威力无穷。我的一双儿女在我这次旅游中油然而生的孝道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今年8月初我和同学一行6人约好要去西藏旅游。儿女一开始不太同意。一是怕高原反应;二是怕我们都是六十开外的人没人照应,他们不放心。所以,力劝我放弃西藏游,等他们有时间再陪我去。由于我的坚持,儿女尊重我的意见。于是做大学教师的女儿牺牲暑假读研的时间飞往昆明陪我们同游西藏。儿子也申请休假,由于军务繁忙,未获批准。他们说如果批准了,儿子、女儿准备一起飞往昆明保驾护航。在旅途中女儿对我们6人关心倍至,让我喜在心中,众人也赞不绝口。
当我们从西藏飞回郑州时,我看到了第一个意想不到的场面:我和同学们步出机场时,儿子、儿媳、女婿手捧鲜花献给我们一人一束,周围的人都以为我们是“劳模”开会回来,真是令大家惊喜极了。
第二个意想不到的场面是:儿女们把我们接到大饭店,由儿子做东,为我们接风,真的好似衣锦还乡的感觉。饭桌上同学们对儿女的孝行赞不绝口,并对为我们接风表示感谢。可是儿女却频频向同学们一一表示感谢:感谢她们陪我旅游;感谢她们给我友谊和亲情;感谢她们给我带来快乐和健康等等。当有的同学感慨自己儿女的不足时,儿子立即为他们的儿女找理由进行开脱,而且迅速把话锋一转,让我们介绍旅游见闻,避免了同学的伤感和失衡,整个场面掌控的恰到好处。饭后又开车把同学们一一送回家。到这里,我认为迎接我回家一事已经办得圆满成功了。
可是,当我回到家中又看到第三个意想不到的场面:一进门便看到满屋的鲜花和打扫得窗明几净的家。儿子介绍说,鲜花是儿媳的“创意”;大、小两个冰箱里满满的食品是女婿的“杰作”。我沉浸在浓浓的亲情中,幸福无比。心中默默地感谢佛菩萨对我的厚爱。
儿女们的表现在亲朋好友中被传为佳话。和我一起旅游的同学说:“我在夏教授和她儿女的关系中看到了大自然界太阳和向日葵的现象,你们没看到吗?她的儿女都是看着妈妈的脸说话,一直围着妈妈转。”然后非常幽默地说:“给我们介绍一下吧!你是用什么方法把儿女们‘修理’得这么乖?”他的风趣使大家开怀大笑。但是,他这么一问,竟使我一时语塞,一点也想不起来自己到底用什么教育方法,使儿女们现在这么被大家看好。
细想起来,我不曾用过任何特殊的教育方法,更没有刻意地要把他们塑造成什么“大家”。由于七十、八十年代的儿童读物很少,一般都是我在学校看到什么好文章,拿回来让母亲和儿女们看,我和母亲讨论、批讲,儿女们提问,我们作答,好像对他们的教育没有费什么事。现在看来,所不同的就是我们家突出了一个“孝”字和“身教”。我和母亲不是每天大谈孝道,而是一直在做。由于孝,儿女们听话,母亲和我的理念得以灌输;由于孝,儿女们懂得尊敬师长,人人喜欢;由于孝,儿女们懂得仁爱,同学团结;由于孝,儿女们奋发学习,成绩优异;由于孝,他们好好做人,不让妈妈操心等等。就是因为做到了一个“孝”字而一顺百顺。
记得是儿子上初中,女儿上小学期间,因为当时经济困难,没有钱给他们买毛裤,母亲就用旧衣服给他们改做成薄棉裤。开春暖和了,同学们大都换上了春装。他们俩嫌棉裤笨拙难看,一起换上了秋装和单裤。我非常生气,阻止他们说:“你们必须穿上棉裤!告诉你们!谁生病,谁就是给我找事!”他们无奈的乖乖地穿上笨拙的棉裤上学走了。女儿还两眼含泪,因为女儿长大了,知道爱美了。这件事在我心中很平常的过去了。但是,当我在检查女儿的语文作业时,发现一个用“如果……就……”的造句:“如果我生病,就是给妈妈找事。”我的鼻子酸了,眼泪夺眶而出。原来女儿挨训后,没有任何怨言,穿着笨拙的大棉裤,不去和同学比。而是万分理解了妈妈的不易,不给妈妈增加任何负担。并且,完全接受并认可了我的观点——“谁生病,谁就是给妈妈找事。”这不就是“孝”字已经在8岁女儿的心中生根发芽了吗?
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家有一个良好的习惯,那就是“餐桌效应”。因为吃饭时,我总是把第一碗饭端给母亲,母亲动筷子,我们才开始吃饭。然后,我首先给母亲夹菜,再按儿子、女儿的顺序依次给他们夹菜。这样同时把“孝”和“长幼有序”的伦理道德做了示范。无庸置疑,儿女们自然会不折不扣地效仿。这就形成了端饭和夹菜的固定顺序。每个人都是把自己放在最后,尊老爱幼,蔚然成风。所以我们每天都是在其乐融融的气氛中进餐。虽然当时我们经济拮据,但是,我们却感到人美、食美、美不胜收。
由于全家都处在一个极度愉悦和放松的状态,所以儿女们非常容易接受母亲和我灌输的知识和理念。我们畅所欲言,各述见闻,其内容海阔天空,包罗万象。母亲和我适时地进行点评和批讲。但是,我们批讲任何事物(包括电视节目和电视剧)的基本点,都是依照八个字:“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尺度来衡量的。符合这八个字就是标准答案。反之,就是错误答案。母亲说:“现在人们骂人说的‘王八蛋’,其实就是古人说的‘忘八蛋’,就是忘记这八个字就不是人的意思。”我没有考证过,但我认为是正确的。我们把餐桌当成了教育阵地,就是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小毛毛雨”,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巨大作用。才使得儿女这两个“小火车”一直行驶在轨(规)道上,从未脱轨(规)。更使我得以保持住我们家这一块净土,并尽微薄之力向外辐射。
平日里,每天儿女都有问候电话,而且每一个电话都会使我非常高兴,甚至开怀大笑。就是开个玩笑也离不开孝字。如:“妈妈,你把自己照顾好,就是对全人类最大的贡献。”等等。使我每想起来就情不自禁地笑逐颜开。孝道已经融入我们的血液中,成为惯性思维和行动。
由于我的人生经历像铁的事实一样,证实了因“孝”而得“福”的道理,所以儿女们在上行下效中都坚守孝道。
我们全家因孝而合乐、因孝而有福,因孝而富足。
感谢夏教授供稿
永远爱你的妈妈
在桦甸市有一个感人、真实的教子故事。
一个幸福的家庭,因为父亲的离去而支离破碎。家庭的支柱没有了,只留下了一对孤苦无依的母子,孩子才十二岁。面对这一切,母亲选择了坚强,用她那弱小的臂膀扛起了家庭重担。母亲开始摆小摊卖咸菜,早出晚归,还要教育儿子。儿子也很懂事,知道母亲的辛劳,因而学习成绩也很好。为了减轻母亲的负担,儿子学会了洗衣、煮饭,还帮助妈妈拣菜、洗菜、腌菜……
在母子的努力下,家境好转了,母亲觉得教育儿子最重要,自己早出晚归,会疏忽孩子的教育,因此不再卖咸菜,而选择开美容店。因为母亲以诚信经营,从一家店拓展成了三家很具规模的美容店,资产达到上百万。正当母亲高兴之际,却发现儿子的成绩一落千丈,染上了一些富家子弟的习气,这无疑是当头棒喝。母亲痛定思痛,决定终止所有的店面,她知道没有什么比教育儿子更重要的了。当初拼命地攒钱是为了儿子,而钱有了,儿子却堕落了,这一切不是母亲所要的。
店面终止之后,母亲便把所有的钱存入银行冻结。她对儿子讲:「因为妈妈经营无方,生意亏损,还欠了外债。为了还债,我们必须卖掉店面和房子。现在我们已经一无所有了。」一个月后,母亲义无反顾地带着儿子回到了乡下,开始了艰辛的生活。母亲每天种田、养猪,维持家用。从此餐桌上只有青菜、萝卜、豆腐,不见了鸡鸭鱼肉的影子。这样几年后,儿子终于考上了理想的大学。母亲利用业余时间刻苦学习,也拿到了成人大学的通知书。
可是就在幸福降临的同时,灾难也降临了:一次母亲在田间耕种,突然昏了过去。乡邻们跑过来,扶起了母亲,把母亲送到医院,诊断为肝癌,这无疑是晴天霹雳!母亲怕影响儿子的学习,隐瞒了自己的病情。在一个暑假,儿子回家,发现母亲面容憔悴、身形削瘦、头发枯黄稀少,就询问母亲是否有病。母亲说:「你不用担心,我身体很好,可能是工作辛苦造成的。」儿子流着泪说:「妈,我不上大学了,我要出来工作,养活你,不让你再吃苦了!」母亲从未打过儿子,听了此番言语,母亲狠狠打了儿子一个耳光,哭着说:「我这么辛苦,为的就是让你成才,你今天居然说不想上学了,太让我伤心了!」说完母亲流着泪回房了。儿子在母亲的门外,跪了一个晚上,儿子深深理解了母亲的良苦用心。
开学一个月后,儿子接到了邻居打来的电话:母亲病故!儿子赶回来,跪在母亲的灵柩前,痛哭流涕……亲人和邻居都来劝他,不要太伤心,看看母亲有没有留下什么话。结果在自己的抽屉里,儿子找到了妈妈留给他的信和银行卡,那是母亲在得知自己患病时写的。信的内容是:「儿子,请原谅妈妈的狠心。我们的生意并没有亏损,是妈妈看到你在生活好了之后不务正业,为了你以后的生活,妈妈不得已才想出这个办法。儿子,当你看到这封信时,妈妈已经离开你了。为了不影响你的学业,妈妈没有告诉你,妈妈患了癌症。你不要悲伤,要坚强、勇敢地面对生活——永远爱你的妈妈」儿子看完妈妈的信,悲痛欲绝,跪在妈妈的灵柩前,三天三夜,向妈妈忏悔自己的不孝……
感动的心语:
可怜天下父母心。一生中,对我们恩德最大的莫过于父母双亲,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抚育我们长大成人,呵护关爱,备极辛劳。
然而,在这物欲横流、唯利是从的社会,有多少人能适时放下,把握当下?为了挣钱,满足永无休止的欲望,我们每天忙忙碌碌、奔波劳累,受尽苦难。没得到时,每天心烦身累,拼命想得到;一旦得到,又忧心忡忡,唯恐失去,生活在患得患失之中。不知不觉中,心灵越来越麻木,亲情淡漠,这种被钱支配的生活,幸福又在哪里?
常听九十多岁的奶奶说:「老人们说,平安就是福。小时候不知道这句话的意思,觉得平安是个多么小的事儿,活了几十年才明白,这句话说透了人的一辈子。」是啊,不去算计,不再贪婪,顺其自然,平静恬淡,才是人生的真滋味。
回到家,能叫一声「爸爸、妈妈」,是人生至乐。时光短促,生命有限,真正有智慧的人,定能把握当下,孝顺父母,关爱老人,深深体会人世间的挚爱,做一个有温度的人,让社会见情、见爱、见真淳。
居 则 致 其 敬
「居则致其敬」的意思,是说在日常生活中,做子女的人,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父母亲恭恭敬敬,遵守父母亲的训诲。
汉朝有一位孝子,名叫韩伯俞,他侍奉母亲非常的孝顺,对母亲说的话都是百依百顺的,即使他的学问一天比一天好,他仍然是将母亲的训诲记在心里。
由于母亲对他的教导十分严格,韩伯俞一不小心做错了事,母亲就会用手杖打他,虽然很痛,但是韩伯俞总是忍受着,不敢有违抗的行为。有一次,他做错事,母亲打他的时候,他却大哭起来了。
母亲觉得很奇怪,就问他说:「以前打你,你从来就没有哭过,今天为什么哭了呢?」
韩伯俞哭着说:「以前母亲打我的时候,我觉得很痛,知道您年轻有力气,身体还是很健壮的,今天母亲打我,我却觉得不疼,知道您的气力渐渐衰弱,必定身体状况不如从前了,我觉得很难过,所以不由自主的就哭了出来。」后来,这件事传扬出去,大家都说韩伯俞是一个很孝顺的孩子。
东晋的大将军陶侃,由于常常要应酬,所以喝酒是免不了的,但是他却一直坚持父亲教训他的原则,无论在什么场合喝酒,一定不超过三杯。
有一次,陶侃和一些有名人物一起聚会,大家兴高采烈的敬酒,陶侃也已经喝到了第三杯,同桌的客人又开始斟酒,陶侃却把杯子收起来说:「我不能再喝了。」大家都觉得很奇怪,就问他说:「怎么只喝这么一点点呢?」
陶侃说:「我在年轻时,常常因喝醉酒而失态,后来父亲劝导我,以三杯为限。现在他虽然已经过世了,但是我仍然遵守他对我的训诲,喝酒绝不超过三杯!」大家听完之后,就不再勉强他喝酒了。
每个人,都应当像韩伯俞、陶侃这样,接受父母的教训和责罚。现在的父母都很疼爱子女,也不忍心责骂或打罚子女,结果却让很多小朋友,不懂得体贴父母的心意!如果真的被父母责打的话,很多小朋友甚至还会记恨在心里面呢!没有几个人能像韩伯俞一样体念母亲,更何况是像陶侃,能在父亲过世后,仍然谨守父亲的教导。
韩伯俞学问高,他的母亲或许还没有他学问好呢!但是,他并不会因此而不接受母亲的责打;陶侃的父亲已经过世了,即使他多喝一杯酒,他的父亲也不会知道,但是,陶侃一样坚守父亲训诲的原则。其实这些行为表现,都是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就已经养成尊敬父母的习惯而来的。我们应该仿效他们,从现在起做个听话、尊敬父母的孩子,这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尽孝道的表现了。
《两只麻袋》读后感
人之初,性本善。其实每一个人,犯错或者犯罪,都是本性的一时迷失,我们中也常常会有年轻人讲这句话:我自己的人生之路我负责。现在我们看看这个文章中的主人公,他的人生之路,走到了监狱中,他能够为自己负这个责任吗?即使他的父亲还健在,可父母的心灵忍受了怎样的煎熬,做儿子的可曾体会?
也许我们会想,是他的家境太贫穷了,才让人这么悲伤。其实朋友们,这些文字让人感动的,不仅仅是那些硬梆梆的乞讨而来的干粮,更让人动容的是父母对儿女的那颗心。
让我们心灵受到触动的是,在这个世界上,不仅仅只有一个刘刚,而像这样在痛苦中煎熬的父母,也当然不仅仅是这一对凄凉的老夫妇,我们眼前有多少五十岁的精神矍铄幸福生活着的人们,一样的养儿,不一样的结果。
也许大家说,这是命运,可是命运又是由什么决定的呢?这个让我们全社会反思。现在,越来越多的青少年,不是走向的幸福的人生,而是走向黑暗之中,甚至很可能一生不见光明。
我们全社会的人,都有责任睁开眼睛看看这些风华正茂的高墙内的青少年,通过他们,反思我们的教育,尤其是我们的社会教育中到底缺了什么?这个孩子的家庭这么贫穷,他真的不知道吗?看到别的犯人有人来探监,送来好吃的,他居然眼馋给父母写信,当然也有对父母的思念,但是他的内心深处,为父母想过吗?想过家里的经济怎么样支撑下去,想过父母是什么样的心境?他在高墙之内坐监,父母坐的是没有高墙的监狱,是心灵的监狱。
当父母的信件,没有及时地回过来,人也没有及时到的时候,他没有想到是不是父母身体不好,是不是家里出了什么事情?他认为父母抛弃了他。古人,母亲在家里咬咬手指头,儿子在山里就能感受到,而他的父亲已经在遗憾中去世了,他居然一点点都没有感知到,可见他平时和父母的心离得是多么远。
我们可以想像父亲在临终前,是如何闭上了双眼,那是怎样的不舍呀!有多少的担忧,多少的牵挂。
我们在想,一位失去了丈夫,家境贫寒的女性,千辛万苦走几百里路去看她的儿子,她的内心,是什么样的滋味?是什么信念支撑着她去乞讨?是什么力量支撑着她,能够忍着失去丈夫的悲痛?那是一颗母亲的心哪!
当我们看到她脚下破裂的伤口,我们想到的是肉体上的痛,其实,她心灵的痛,要胜过身上疼痛的多少倍呀!可是她见到儿子的时候,她没有一句怨言,我们看看那个外貌描写:「头发全白了,腰弯得像虾米,人瘦得不成形,衣裳破破烂烂,一双脚竟然光着,满是污垢和血迹,身旁还放着两只破麻布口袋。」读到这里就是铁石心肠的人,也会潸然泪下。
这位含辛茹苦的母亲也流泪了,她一开口,就是安慰儿子的话,她仿佛知道儿子对父母的所有的不解与埋怨。当接过指导员端来的那碗鸡蛋面的时候,老人非常厚道地推托着,但是,她真的是从饥饿中不知道熬过多少天哪!
儿子等妈妈吃完了那碗面,才终于看到了妈妈的脚,居然还问妈妈鞋子在哪里?当知道妈妈是步行来的时候,他问妈妈怎么不坐车,为什么不买鞋。
而母亲对于儿子如此的少不经事,如此不把父母放在心上,非常地淡然,甚至还掩饰着缩起自己脚,继续跟儿子解释,为什么探儿子来晚了。
当儿子问起已经去世的父亲的时候,母亲心里的痛化作了泪水,然后又掩饰地对儿子说,是沙子迷了眼。管教人员们,都看出来,他的父母是没有能力坐车来,没有买鞋的钱,没有吃饭的钱,他们凑了路费,不忍心再让这位善良的母亲光脚走回去。这位母亲,就认为儿子已经让人家操心了,再要人家捐助的钱,会折寿,坚决推托。指导员把自己当成这位母亲的儿子,真诚地请老人收下,这个时候做儿子的,才似乎真正明白……
他是儿子啊!
他也是一个成年人,为什么此时他才会明白呢?因为他从来没有把父母放到自己的心上。所以即使到了监狱中,他想的也是只有自己,没有想到给父母造成了多大的伤害。他没有想到他的失足,是对父母致命的伤害,因为他就是这个家庭的全部。
当母亲背着两个口袋,被大家打开时,当母亲乞讨的真相露出来的时候,母亲想到的不是自己,在几百里的路途中,吃了多少的苦,他怕自己的儿子面子上挂不住,一再地给儿子道歉。
母亲这颗无怨无悔无求的心哪!
当另一个麻袋里的父亲的骨灰盒掉出来的时候,我们才明白,爸爸不是没有来呀,爸爸来了!那位死不瞑目的父亲怎么会不来呢……
此时的儿子才明白了,自己原来犯了一生无法追悔的错。是啊,我们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喊一声爸爸,只有一个人回答,叫一声妈妈,只有一个声音回应。
「表里山河,天下有失而复得之江山;墓门拱木,自古无死而复生之双亲。」我们再也不要上演「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剧了。我们相信在这样心灵的震撼下,这个服刑人员刘刚,那一声:「爸,我改。」是发自肺腑的,是和他的父亲在天之灵感通的。我们也相信,他的狱中生活,一定会是另一景象。
这个故事完了吗?没有。我们在这个故事中,最值得一提的是这位指导员,他是一个懂得教育的警官,其实,也是他有一颗感同身受的柔软的心,也是他相信「人之初,性本善」的祖训,才有这篇文字,才有了这场成功的教育。
当窗外那些服刑人员看到这位母亲,听到这位母亲所讲的那些话语的时候,他们想到的是什么呢?他们想到的一定是自己的父母、亲人,他们想到的是,由于他们的一失足,而给家里所有的亲人造成的无尽的伤害与痛苦。
当刘刚跪下去的时候,当刘刚用头撞地的时候,窗外黑压压的一片。因为父子有亲是人的天性,其实他们本善的心,从未泯灭,只是需要用爱心去唤醒,就像一颗种子在土里,它需要阳光、空气、水分等充足的条件才能够发芽、开花、结果。
「过能改,归于无」,这个故事我们不能仅限于深深的同情之中,感动的眼泪可以流,但我们更多的要提起理智,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需要思考,我们当今社会的教育更需要思考。我们曾经给了孩子们什么样的教育,致使有些孩子走进了监狱的大门,我们又正在给我们的青少年什么样的教育?而当我们的孩子们不幸踏入监狱大门的时候,这个时候不是放弃教育的时候,而是更应该用一颗真心、爱心去挽救的时候。就像那位指导员,用自己的真诚,去唤醒这些服刑人员的真诚心、感恩心、本善之心。
其实教育没有那么难,就是一份心与心的交汇。
我们相信在这样一场心灵的洗涤、一场爱的教育之后,这些服刑人员的心境,一定会大有提升,他们会为了自己的父母、亲人好好改过,从而让他们的人生越来越走向光明。
体会幸福的滋味
依偎在母亲温暖的怀抱里,婴儿常常露出天真无邪的笑容;小孩子盼望礼物的心是真切的,父母带回几颗糖果,就可以融化那小小的童心;在夏日午后的阳光里,给年迈的奶奶洗头是开心的,那饱经沧桑的脸上盛开着灿烂的菊花……
然而,随着渐渐长大,社会阅历的增加,我的心灵却麻木起来,像一颗深埋在地下的莲子,隔离了阳光雨露和空气,难以萌发。幸福究竟是什么?怎样走出灰暗的情绪?怀着寻找幸福的迫切心情,我请教了几位朋友,倾听了他们的故事。
一、阿莲的感恩
阿莲是个心地善良的姑娘,但是从小娇生惯养,在家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下厨房的机会很少,家务活儿什么都不会。可是,单位食堂的阿姨说,年轻人学会做饭,将来能照顾父母,照料自己,所以,从这周开始,大家要轮流到厨房学习做饭。
轮到阿莲的那天,阿姨给她布置的工作是择菜,了解到她的实际情况,叫她从头学起。阿莲心里暗想,择菜谁不会呀。她搬了一把椅子,坐在桌边,慢条斯理地捡起菜来。半个多小时过去了,那把青菜还没收拾好。阿姨在厨房等着炒菜下锅,可是左等右等,菜还是不来,实在等着急了,就过去看看阿莲的进度。阿姨一看就发火了:「照你这速度,大家明天也吃不上这菜!你怎么这么笨呀!」阿莲从小到大没挨过骂,嘴噘起来,心里还想:哼,人家来帮忙,不表扬反倒批评,真是的!
到吃午饭的时候,阿莲还在为刚才的被训闷闷不乐,阿姨的话语一直响在耳边,阿莲也知道自己不对,可是心里像是结了个疙瘩,就是解不开。她端着饭碗去食堂打饭,听见旁边的同事说:「哈哈,今天阿姨给大家蒸窝头吃。」「是吗,我最爱吃棒子面窝头了,在家我妈经常蒸。」此时,有个念头像闪电划过夜空一般,在她的心头一亮:哎呀,天天吃阿姨蒸的馒头,做的饭菜,她那么辛苦,起早贪黑地照料大家,不就和妈妈一样吗?我还为阿姨批评的几句话生气,真是忘恩负义啊!这一念像金钥匙一样,把阿莲的心打开了,她欣喜地感觉到,内心充满了幸福和感恩。她马上走到阿姨跟前,向阿姨真诚地道歉,阿姨笑了,就像妈妈的笑容一样甜。
二、小玲的卡片
小玲是个内向的女孩,在班级里默默无闻,总是在努力做好自己的事,和一些机敏伶俐的同学在一起,她总是有些木讷。在一次课堂上,她意外得到了老师的奖励,那是一张好看的卡片,温馨淡雅的画面上书写着:上等学子,能接受师长的折磨,忍耐上进。
下课后,几个同学羡慕地围在她的课桌旁,拿着卡片翻来覆去地看,说:真想不到,老师夸奖你是上等学子呢!还有的同学说:是啊,别看她平时不起眼,可比我们强啊。这些话,像在平静的湖面上「咚」的一声,投进去一颗小石头,湖水荡漾起来,小玲原本平静的心也晃动起来:难道我真的有那么好吗,同学们是不是在拿我开玩笑啊?那张小卡片在她的手里攥着,都有些潮湿了。
一连两天,小玲的心里都装着那张小卡片。课间休息的时候,小玲路过教师办公室,无意中看到老师正微笑着把一张卡片轻轻地夹在一个同学的作业本里,那是她对另一位学生的期许。小玲一下子明白了,卡片不重要,重要的是老师的鼓励,而且无论多大的成绩,都已经属于过去,未来的路还要一步一个脚印地去走。想到这里,她轻松地笑了。
三、晓云的感悟
俗话说:早起三光,晚起三慌。这天早上,晓云母女俩都起晚了。她一边慌慌张张地洗脸,一边想:都七点多了,得抓紧时间,要不上班就迟到了。而女儿却一点都不着急,还在床上磨蹭着,刚穿上毛衣,还没穿外衣。
晓云不由得心头火起,责问女儿:「怎么还没穿好衣服?」女儿嘟囔着说:「这件外衣太瘦了,穿着勒胳膊,难受。」晓云一听更生气,说:「那你昨天晚上为什么不把衣服找好呢?早上时间这么紧张,临时再找,保准上学会迟到!」
有位长寿老人说过:不要生气,生三分钟的气,需要三天才能恢复。老人家说的真准。因为早上生了气,晓云坐在公交车上心情还是很糟糕。整整一个上午,她都觉得身体不舒服。
一直等到中午的时候,晓云心里紧绷的弦才放松了。她想:孩子是自己生,自己养,自己教的。不良的生活习惯根源在自己,生气有什么用呢?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啊。只有给孩子做好榜样,带动家里人一起落实《弟子规》,才能没有烦恼。
摆脱了坏情绪的控制,又想到了办法,晓云的心情一下子开朗起来。
四、爸爸的护腰
普通的一天过去了,文文像往常一样按时回到家。推门进屋后,她马上和父母打招呼:「爸爸妈妈,我回来了。」爸爸正戴着一副老花眼镜,低头看一张说明书,抬头看到文文,说:「你回来的正好,快帮我看看这蒸汽熨斗怎么用。」
原来,爸爸的纳米护腰,需要用熨斗熨过才能恢复功效。文文高兴地说:「能为爸爸效劳,真是太好了。」她放下包,找出一块干净的衬布,把护腰铺在上面,然后调好熨斗的温度,用心地熨起来。文文觉得,这就像在熨自己那颗心一样。她边熨边想,以前不知道孝顺父母,心是黯淡的,皱巴巴的;如今,明白了孝敬父母,知恩报恩,心变得鲜亮了,舒畅起来。就这样,文文心里唱着歌,熨完了爸爸的护腰。文文说,这种幸福的感觉,是爸爸赐予的,让她久久回味。
听完朋友们的故事,我感觉离幸福近了很多,心情明朗起来。亲爱的朋友,看来幸福就在我们身边,就在生活的点滴之中,您体会到了吗?
温柔的母亲最美
编者按:
古人云:「闺阃乃圣贤所出之地,母教为天下太平之源」。「治国平天下之权,女人家操之大半,盖以母教为本也。」自古以来,母教为中国家庭教育的重中之重,是孩子童蒙养正的根本保证。
古人亦云:「教子为治平之本,而教女更为切要。盖以世少贤人,由于世少贤母。有贤女,则有贤妻贤母矣。有贤妻贤母,而其夫与子之不为贤人者,盖亦鲜矣。其有欲挽世道而正人心者,当致力于此焉。」所以,当我们慨叹「人心不古,世风日下」时,应当反观我们的家庭教育,尤其是母教是否得力。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只有每一个家庭都稳定了,社会才会安定。
「相夫教子,乃女人之天职。」如果太太也和先生一样,每天想着做家庭外面的大事,那是不明人生真义,会逐渐丢弃培植家庭的根本之道,到头来很可能和下文中的主人公一样,过上「忙、盲、茫」的人生,先「忙」,然后「盲」,看不到亲人的需要,最后「茫」然,迷失了自己。
有幸的是,文中的主人公接触到了传统文化,回归了家庭,找到了自己的本分,正在圆满着自己的人生。
「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什么是学习?不是脑子里记得多少东西,而是所学真正利益到自己和他人的生活。文中的主人公学以致用,「学而时习之」,当下就是「不亦说乎」的境界。
诚愿天下的女性朋友,尤其已经做了母亲的朋友,好好品味一下「温柔的母亲最美」,而母亲的这份美丽本来就该是属于孩子,属于家庭的。相信,您一定会有所触动。
从不曾拥有过赞美
女儿已经八岁多了,从上幼儿园开始,大家都说孩子讲话很得体,像个小大人。
但是,在我的印象中,却不记得孩子对我说过什么赞美的语言。
人不学 不知道
说来惭愧,作为一个现代职业女性,我对孩子呵护备至的时候不多。
尽量不做饭,我和孩子爸爸在单位用餐,孩子和保姆去奶奶家,晚餐后才由保姆带回来。所以有时家里两个多月的煤气费才花八块多钱。
衣服尽可能干洗,孩子的衣服保姆负责,各种家务能省则省,唯一的爱好是挤点时间自己看看书,似乎每天都很忙。
二00六年开始学习了传统文化,才知道自己过的是「忙、盲、茫」的人生。先「忙」,然后「盲」,看不到亲人的需要,最后「茫」然,迷失了自己。
传统文化课程中谈到现在孩子的教育,有一个故事对我触动很大。一个几年级的孩子做值日的时候对老师说:「老师,我给你钱,你替我扫地。」大家听了都笑,我也笑了。笑过之后,心里一震。
从孩子几个月起,就请了保姆。除了孩子的事情,许多家务保姆也自觉承担。
我们对孩子称保姆作「小姨」,一天下班,女儿指着地上她弄脏的地方说:「小姨,这里!」又走到另外一处:「还有这里!」当时没有太在意,只是感觉气氛怪怪的。
听了课,很受触动,这个孩子的现在不就是自己孩子的将来吗?
说来惭愧,可能是积习太深了,虽然学了一年多,也没有真正去做、去力行,但一想到女儿的将来,我下决心停下忙乱的脚步。
学而时习之
不仅是为了女儿的将来,几位一起学习传统文化的女友,也给我很大触动。她们认识到相夫教子的重要,学以致用当下力行,把更多的时间用于照顾孩子、家庭,日子越过越滋润,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灿烂了。
看着朋友的人生越来越圆满,又想到孩子,真是惭愧。「知耻近乎勇」,我也决心「痛改前非」,先从家务事、照顾孩子做起。也算是用实际行动向家人和朋友做个传统文化学习的汇报,所谓「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一) 妈妈会扫地了
那是上个周日,因为周六陪女儿「寻找春天」,所以我的家务事和女儿的家庭作业都留到了周日。
我正在清理厨房,一位大我十岁的同事来访。我急着去开门,手里还拿着一把清扫用的小塑胶笤帚,女儿也闻声出来了,惊诧地说:「妈妈,您现在会扫地了?」我有些不好意思。先生加班不在,我赶紧端茶倒水。嘴里说着:「谁说妈妈不会扫地?」同事接过水,笑道:「哪里是真的不会扫地,只是孩子很少见你这个妈妈扫地的样子罢了。童言无忌,不过也没有冤枉你啊。」
跟同事谈了一些最近的人生感悟,她也很替我欢喜,临走笑着说回归家庭是女人的本分,并祝福我越变越贤惠。
(二)素描画妈妈
送走了同事,细细思考了一下自己的人生,觉得实在有点对不住女儿、对不住先生和这个家。
看着在书房写作业的女儿,当下那眼神就变得温柔了几分,用比平时低了几度的音调问女儿,中午想吃什么?女儿向来在我的「高压」下比较听话,也不怎么挑食,见我问就随口说了几样家常菜,我二话没说,认真地给女儿做了一顿饭。
用完午餐,以前是把女儿赶到她的房间去午休,自己落得清净看看书,或者和女友打打电话。今天主动请女儿一起午休。当我陪着女儿很安闲地躺到床上的时候,女儿给我讲了一周来她在学校的事情,以前我总会用「小孩子的事情,妈妈哪有时间听」搪塞,今天我耐心地微笑倾听。
从孩子记事以来,也难得有这么安详的母女在一起的景象。不是忙着这个,就是慌着干那个,过着心浮气躁、甚至焦头烂额的日子,心无主宰,不知道日子要过到哪里去,随顺习气和欲望,还美其名曰为了孩子、为了这个家……
最后女儿讲得尽了兴,问道:「妈妈,我们班同学好玩不?」我赶紧笑眯眯地回应道:「好玩,好玩。」女儿开心地望着我说:「妈妈,下次再画素描,我一定会画您。」我问为什么,孩子说:「因为您笑起来的样子,像小孩,一定很好画。」
我催着女儿快睡,顺势给女儿掖了掖薄毯。就这个简单的动作,女儿回我一个甜甜的微笑,说:「妈妈,您从来没有这么仔细地照顾过我。」
听了女儿这个话,我心里微微一颤:孩子的心多纯净啊,她对大人的心,捕捉得原来是这样细腻,以前真的是忽略了孩子。
(三)妈妈今天真美
女儿写完家庭作业,时间已经不早了,她说该洗头、洗澡了。
由于年龄小的缘故,女儿常常是掌握不好水的冷热,动作也比较慢;洗完头吹头发的时候,也会吹得头发竖起来,看起来乱乱的。
想到她第二天又要上学,就很想去帮忙。
但是想到传统文化的老师讲过,真正的慈爱要为孩子的一辈子负责,让孩子在做事情的过程中增长能力,我们替孩子包办会很节省时间,可是我们能够包办一辈子吗?将来孩子拿什么去服务社会?
又想到老师说,家长要陪伴孩子成长,而且在陪伴的过程中要尽到家长的责任,做孩子的「君、亲、师」,于是,我进了盥洗室。
一边用手轻轻地试了试温度,一边嘱咐女儿洗头的水温,稍微有些烫手洗头比较适宜。女儿把头放到盆中,又叮嘱头发要多湿一会,待全部浸透后,再放洗发水,洗发水要揉搓出泡沫……一边说顺手帮女儿拉了拉衣领,女儿就情不自禁地说:「妈妈,您真的从来没有这么仔细地照顾过我!」
和中午的话一模一样,我随口问道:「妈妈以前不是经常给你洗头吗?」女儿俏皮而认真地回答说:「是呀,您以前是经常给我洗头,可是这一次不一样,因为这一次您没训我……」
孩子小的时候,不知道给她洗了多少次的头,但每次都是很多简短而指令性的话:「赶紧过来!」「把头低下!」有时甚至还会呵责「能不能快点?」因为学习了传统文化,心有所定了,所以不知不觉就少了许多以前的那种急躁,语气和缓了,动作也轻柔了许多,让女儿感受到了细致的照顾。
女儿洗完澡,当我把棉睡衣披到女儿身上的时候,女儿幸福地说了一声:「啊,好舒服啊!」接着,我拿来吹风机,示范给女儿看,如何做才不至于吹得头发竖起来。
女儿忽然扭过头来,由衷地说:「妈妈,您今天可真美!」
我看了一眼镜中的自己:头发有几根散乱下来,额头上沁着细细密密的小汗珠,脸上也是汗津津、油亮亮的,实在没有什么美的,不但不美,还有点难看。
想着女儿的话,心里有些纳闷,就问:「妈妈今天真的美吗?」女儿歪着头,很认真地说:「妈妈,我觉得您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漂亮过!」
女儿对我的赞叹很少,尤其从来没有说过妈妈「漂亮」或者「美丽」。
(四)妈妈的思考
女儿睡下了,洗手间也收拾干净了,就坐到了电脑桌前,准备看看邮件。
突然有一种疲惫的满足:静下心来打理好各种家事,枯燥的日子好像变得有滋味了。
不正是这些看起来很麻烦,琐琐碎碎的柴米油盐酱醋茶、点点滴滴的衣食住行等诸多事务构成了我们的生活吗?
想到女儿说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美丽。以前常常是头发一丝不乱,眉、眼还要修饰一下,为了衣服不出褶皱坐的姿势也会很注意,鞋子和衣服要很相配才肯出门。总之,以前我是满注意形象的年轻妈妈,却从没有听过女儿由衷的赞叹。
索性来到了穿衣镜前:完全是一个素面朝天的家居妇人,眼角有了几许皱纹,面上似乎比以前多了几分和善,但是实在是并不美啊!
回顾一天来和女儿的应对,切切实实感受到了天伦之乐,也感受到了自己身上找回了一点点母性的光辉。
大概就是这么一点点母性的光辉,感动了八岁的女儿,她眼中母亲的美丽就是这么简单:温柔慈爱。
不禁感叹:为什么早就没有学习传统文化呢?传统文化不就是让我们从关爱身边的亲人开始吗?学了快两年了,都没有做,那是没有真学啊!
如果早一点力行,不仅会早一点体会「学而时习之」的快乐,也就会更早明白温柔的母亲最美,而母亲的这份美丽本来就该是属于孩子,属于家庭的。
(五)《寻找春天》
来到女儿的卧室,熟睡中的女儿看起来很惬意。
一转身,看到女儿昨天的踏青作文:《寻找春天》
春天来了,大地复苏,万物生长,花朵露出了笑脸,展示出它美丽的容颜,真让人赞叹。
春天掀掉小草的厚被,使小草生机蓬勃,为大地增添了活力,使春光更加明媚。
沉睡的小河醒了,河水唱着美妙的歌,正在赞美着美丽的春天,就像赞美可爱祖国的山河大地。
河边的柳树,长长了头发,还露出那嫩嫩的小芽,随着春风来回摇摆,那舞姿多么绚丽多彩。
春天是个魔术师,使大地焕然一新,只要你善于观察,就会发现春天无处不在。
……
自然原本是孩子的最真,孩子与自然本为一体。这笔触稚嫩的文字,传达着春的消息。想像着女儿下笔时的样子,轻舒一口气,生活原来这么美好,我和女儿都找到了春天。
女儿睡得还是那样安然,我在内心给自己一个期许:为了女儿这颗纯净纯善的童心,一定要永远保持这份母亲的美丽,让春天在我们的家里永驻。
永远记着母恩
「回家叫一声妈妈,是一件很幸福的事。」这就是身为国家一级导演的翟俊杰先生,对孝道的诠释。六十开外的他,分外珍惜与八十多岁老妈妈相聚的时光。
导演的工作,使他不能常守候在母亲的身边,承欢膝下。为了能更多和母亲团聚,他想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把母亲接到拍戏的片场。母亲,成了他的第一观众。多少次深夜拍戏回来,看到已经像孩子般熟睡的母亲,翟导演感到无限温馨和甜蜜。小时候,多少个夜晚,母亲也是这样默默地守望着睡梦中的儿子。转眼间,儿子已经有了儿子,母亲却渐渐老去。这更提醒他人生苦短,行孝要及时。
令人难忘的是拍摄《冰糖葫芦》的那个炎热夏天,老妈妈担心儿子中暑,亲手熬了绿豆汤,晾凉了,装瓶后往肩上一挎,倒几趟公交车给儿子送去。妈妈给儿子扇着扇子,看儿子美美地喝着绿豆汤,母子间的浓浓亲情,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翟导演说,再高级的饮料,也比不上妈妈熬的绿豆汤,它使人忘记了炎热,感受到母爱的清润和甘美。
在外久了,累了,钢铁般的汉子也会思念妈妈。十八岁参军那年妈妈给纳的布鞋,穿旧了,翟导演珍藏在身边,四十年都舍不得丢下。他说:想妈妈时,拿出来看一看,看过之后却更想家……这里面有母亲的气息,有慈母缝进去的密密牵挂。
妈妈也想儿子,又担心影响儿子的工作,就把思念写在日记里,儿子回来了,不用多讲话,看看日记,就知道了妈妈的心里话。几年下来,文化程度不高的妈妈,写下了厚厚的五大本二十万字的日记。我们仿佛看到,灯光下,带着老花镜的妈妈,认认真真,一笔一划,写下的都是老母亲对儿子的叮咛和时时的惦念。
有一幅照片,儿子正带着老花镜,给幸福的妈妈剪脚趾甲。作为弟妹心目中最好的大哥,翟导演作出了最好的榜样。照顾妈妈,不能有丝毫的含糊。洗脚的水温不能太烫,要边洗边加水,洗完以后记着给老妈妈修剪脚趾甲,因为母亲为儿女操劳了一辈子,现在年纪大了,关节硬了,弯不下腰。当看到有的弟弟妹妹嫌脏,大哥就不客气地批评他们:「父母什么时候嫌过我们脏?你小时候,难道不是父母一把屎一把尿地拉扯大?能够把父母给我们的十分,回报给父母一分,就是个孝子!」
回忆儿时,翟导演印象最深的是母亲在刺骨的冰水里,给一家人洗衣服。爷爷、奶奶、爸爸,还有六个没长大的孩子,妈妈整年整月地捶啊、洗啊,衣服、床单,晾满了整整一个院子。年复一年,妈妈洗过的衣服大概一辆大卡车都装不下。母爱的伟大,就这样地被细化,每顿饭、每件衣、每杯水里,都看得见它。
每当看到妈妈那布满青筋的双手,儿子的眼泪都会忍不住夺眶而出。这双手,为了养活儿女,洗了多少件衣服,剁了多少菜,和了多少面,蒸了多少个馒头?做人,要懂得知恩报恩啊。孝,何须做给人看?孝本来是天经地义,是为人子应尽的本分啊。
养儿更知父母恩。翟导演的夫人也是一位军人,为了工作的需要,忍痛离开才哺乳三个月的女儿。而他们的儿子出生后仅仅两个月,就要离开妈妈的怀抱。看到痛苦而无奈的妻子,翟导演把最后的乳汁封存在三个小瓶子里,准备留作纪念。没想到,二十年后,儿女长大成人了,原本洁白的乳汁,变成了血一般的红色。
女儿要结婚时,翟导演对女儿说:你结婚,爸爸要送你一件礼物。女儿说,我什么都不缺。翟导演说:这件东西你一定要收下。说着,他就拿出了那个密封的小瓶。看着瓶子里血红色的液体,女儿不知道是什么,可是当爸爸告诉她,这是妈妈二十年前的奶水时,女儿一下愣住了,她没有接过小瓶子,而是冲着这一小瓶奶水跪下,泣不成声。
这是妈妈的乳汁,妈妈用它把我们养大,原来,我们是喝着母亲的血长大的。世界上最珍贵的是什么?不是金银财宝,而是母亲的乳汁!这最最珍贵的纪念告诉我们:是父母的心血,养育我们长大。
翟导演感到高兴的是,在上行下效的孝道中,儿女都身心健康地成长。当父亲给奶奶洗脚时,儿子小兴被奶奶那难以言表的幸福表情感动,决心把孝接过来,传下去。
翟导演曾说:「亲情要发自内心,永远不要忘记母亲的养育之恩。我觉得所有人都应当永远记住父母的养育之恩,都永远在心里保存着这一种真诚的爱,这是多么好的事情。对我们影视创作人员来说,如果一个人是虚伪的,是不孝的,又怎么能够在银幕、屏幕上创作出来感人至深的艺术形象来?不可能!」是啊,人如果不孝,不仅演不出感人至深的艺术形象,也根本做不好自己本有的人的角色。
百善孝为先。孝亲,是人生真爱的泉源,愿它流淌在每家每户,汇聚成全国一家,全球一家的和谐大海。
亲恩歌
自从作了母亲,在日日的操持中才感悟原来父母养育我们是这么地操劳,孩子的成长靠的是他们心血的滋养。以往在父母面前常常出言不逊的我,大为内疚和羞愧。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读到了下面这首《亲恩歌》,使我深感父母恩重难报,在此求登此歌以感念父母养育的大恩大德。
《亲恩歌》
我今未说泪先淋,难报爹娘养育恩;自是断肠谈不得,断肠谈与众人听。
惟有怀胎受折磨,百般魔障好难过;莫言产育无凶吉,生死须臾可奈何。
肚里如今痛得慌,叫人为我简衣裳;千生万死多难算,只靠神天作主张。
生下儿来血奔心,牙关紧闭眼翻生;直从剪下胞衣后,再过三朝才是人。
尿屎时常撒满身,腥臊臭秽不堪闻;却无半点嫌憎意,洗换频番极苦辛。
听得娃儿哭一声,翻身就把手来擎;想他岁丰周年内,一觉何曾睡得成。
大雪纷纷腊月天,偎头偎脸抱儿眠;只因乳是孩儿吃,彻夜开胸在外边。
听得孩儿出痘疮,登时吓得眼翻黄;一从放出标来后,尽日何曾吃米汤。
磕个头来上炷香,声声只叫痘娘娘;若还叫得娘娘应,何怕头穿出脑浆。
幸得儿生两岁零,依台傍凳自能行;只愁跌破头和面,挂肚牵肠不放心。
生得孩儿性气歪,任他情性使将来;如何父母偏怜爱,还说乖乖这样乖。
儿今头发已披肩,转眼成人在面前;痛杀亲心难割舍,不能常在膝头边。
虽然挣得少田园,受怕担辛苦万千;不是为儿还为女,自家吃得几文钱。
娘看爹来爹看娘,为何终日脸焦黄;只因儿女将婚嫁,相对愁眉做一房。
寸寸丝丝总是恩,谁能描得半毫真;蓼莪纵使能描画,只好依稀六七分。
老 人 心 语
――对 孩 子 们 的 期 待
孩子!当你还很小的时候,我花了很多时间,
教你慢慢用汤匙、用筷子吃东西。
教你系鞋带,扣扣子,溜滑梯;
教你穿衣服,梳头发,揩鼻涕;
这些和你在一起的点点滴滴,
是多么的令我怀念不已!
所以,当我想不起来,接不上话时,
请给我一点时间,等我一下
让我再想一想……
极可能最后连要说什么,我也一并忘记。
孩子!你忘记我们练习了好几百回,
才学会的第一首儿歌吗?
是否还记得每天总要我绞尽脑汁,
去回答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的问题吗?
所以,当我重复又重复说着老掉牙的故事,
哼着我孩提时代的儿歌时,
体谅我,
让我继续沉醉在这些回忆中吧!
切望你,也能陪着我闲话家常吧!
孩子,现在我常忘了扣扣子,系鞋带。
吃饭时,会弄脏衣服,
梳头发时手还会不停的抖,
不要催促我,要对我多一点耐心和温柔,
只要有你在一起,
就会有很多的温暖涌上心头。
孩子!
如今,我的脚站也站不稳,走也走不动,
所以,请你紧紧的握着我的手,
陪着我,慢慢的,
就像当年一样,
我带着你一步一步地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