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07:39:16
百善孝为先
                                                              ——家庭教育中落实德行教育的根本
                  
     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宣言》中说:人类要想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2500年前去寻找孔子的思想和智慧。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教育思想对2500年后今天的我们仍有着很深远的影响和启示。他以孝悌人伦为基本目的,提倡君臣有义、夫妇有别、父子有亲、兄弟有序、朋友有信。在为人的根本中,他把孝放在首位。
    百善孝为先,一个“孝”字概括了家庭教育的真正根本所在。
    现代社会,我们家长们正面临着空前的、史无前例的、严峻的独生子女教育问题。老祖宗没给我们这代人留下教育独生子女的经验,以前,都是多子多福的概念。一个家庭里有几个孩子,经常为一件事“争抢”。孩子们之间“抢着”吃饭,已司空见惯。在父母的面前“抢”着做好,以赢得父母的认可。而我们的下一代,几乎都是独生子女,父母事事让着孩子,连喂饭都是家长追着孩子一口一口地喂。饭桌第一筷子菜是夹给他的;摔倒时,做家长的恨不得8个人一起去扶他;玩游戏时,孩子只能赢不能输;孩子喜欢什么,家长就送到身边,不喜欢的东西,家长就不让它出现在孩子面前……
    这样的家庭教育带给我们的是什么呢,教给孩子的又是什么呢??
    记得曾在一次处理学生的打架事件中,一个个子最大的学生发脾气箍住班上一个个子矮小身体又有小毛病的学生,我在喊他、拉他,他都死不肯放手时,情急之下对着他的手打了一下,而令我没想到的是孩子居然对我还了手。当天叫来他父亲,看着他父亲不以为然的表情,听着他父亲给儿子的辩解,他把所有的过错就归结为一句话,说是儿子从小就脾气大,他们也没办法。后来在一次与孩子的交谈中,我还听到孩子说有次父亲把他惹发火了,他一拳对父亲打过去,把他父亲鼻血都打流了。我终于明白了孩子为什么当初敢对老师有那样的举动,因为他尊敬长辈的德行教育已经在家庭中扭曲,父母都没有这样的认识。
    作为老师的我,每天面对着众多家庭出来的孩子,在他们身上,我看出了各种不同的家庭教育之间的差距。有的孩子听话,尊敬老师,对人有礼,听课守纪,这样的孩子他很少让老师操心,甚至于学习他都会拿出自己最好的态度来。有的孩子常发脾气,事事不能吃亏,缺乏责任感,千方百计地逃避,上课不安心听讲,作业磨磨蹭蹭甚至不能完成、不肯做。听不得批评,对老师、对长辈没有一个恭敬礼貌的态度,甚至顶撞老师,这样的孩子,他的学习让人忧心,他的行为让人倍感疲惫。 
  一样的教室,一样的老师,孩子们行为习惯上的差别在哪里呢?其实,就在我们的家庭教育里!家庭教育才是德行教育的根本和主阵地。而如今这些令人担忧的独生子女们身上所暴露的问题,不得不让我们反思、让我们追寻家庭教育中最大的缺失在哪里?在“孝道”上!如今的孩子,都是做长辈的、做家长的给他行着倒孝,很多孩子都是以自我满足为中心,他们甚至不知道要孝顺父母,要如何孝顺父母。其实,一个懂得孝顺父母的孩子他必然懂得“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一个孝顺父母的孩子他必然也懂得敬重师长,尊敬长辈。《论语》中说:“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因而我们的家庭应是培养孩子德行的地方,而所有的德行的基础就是“孝”。一个外表很有德行的孩子,如果连自己的亲身父母都不孝顺,他的德行何在呢?他做善事都是做给别人看的,为了他的名、利。因而,如果我们的孩子连我们都不尊重时,你能指望他成龙成凤后光宗耀祖吗?
    作为家长的我们,是否认识到教孩子孝的重要性呢?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我们又该怎样落实孝的教育呢?
    一、 以身作责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我们做家长的要教给孩子什么就要首先给孩子做出这样的榜样。我们的老一辈们他们也许没有多少文化,可是他们具有一点很可贵:很多时候,他们不用语言,而是用行动做出来让后辈人去效仿。你不能嘴里教着孩子要孝顺长辈,自己却对着长辈高声说话。
    记得有个小故事说得很有寓意:一个村子里流行一个习俗,就是当老人们不能再干活时,他的子女就会把自己的父母背到深山老林里扔掉。一位中年父亲当他带着儿子背着自己的老母亲去山中扔掉时,回来的路上,儿子对父亲说要把背奶奶的背篓拿回家,父亲问他为什么,他说要留着以后背父亲。可见,我们做长辈要教给孩子什么,我们自己首先要以身作责。
    电视的公益广告中有一则很感人也很有寓意的广告,放的是一位做母亲的给自己的老母亲洗脚,等她回屋,自己几岁的儿子也就同样给她端来一盆洗脚水。是啊,身教重于言教,当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如果道理给孩子讲了很多遍他还做不到,可能我们应该在自己的身上找找原因,我们做家长的给他做了示范没有?!
    二、让孩子学会感恩。
    只有懂得感恩的孩子,他才会懂得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懂得感激父母之恩孩子,他同样也才可能懂得感激知遇之恩、提拔之恩,他今后的人生也才可能走得顺畅。
    如何让孩子懂得感恩呢?
    首先,对孩子不要过于宠爱,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要让他自己去做。
    记得有次听人家讲了这样一件事:一位十三、四岁的少年,在家里就因为一点小事和妈妈顶撞起来,离家出走了。当他在大街上晃荡了一整天,肚子也饿得不行了,而口袋里却没有钱,实在走不动了就在一户人家门前坐下来休息。这家的老奶奶看见他疲惫不堪的样子,就扶他进屋,还给他下了一大碗面端给他吃,这孩子实在饿坏了,就毫不客气的一口气就把那碗面吃光了,然后,他深深的感谢老人救了他。老人简单的了解了这个孩子的遭遇后说:“你是一个善良、也懂得感恩的孩子。我今天只是给你下了一碗面,你就能对我这么感激,可是你真正应该感激的人还是你的父母,从小到大,他们不知为你下过多少碗面,为你做了多少比我更能表达关心爱护你的事……”老人的话还没说完,这孩子就双膝一跪,感谢老人的教导,然后飞快的跑回家了。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明白:很多时候,受恩时间越久,越容易忘记,所以受人家一顿饭则感激不尽,若是吃久了,就会生起好吃不好吃的想法。当孩子已具备了某些做事能力,而做父母的还是事无巨细、面面俱到,后勤服务,呼之即来,挥之即去,做孩子的哪会知道父母的辛苦,哪会珍惜父母的爱。这种没有理智的、没有原则的溺爱,只会让孩子一次次错过了行孝的机会。父母给孩子包办地越多,孩子会认为你对他好是理所当然的事,哪一天,就算你帮他做的十件事中,有九件都做得好,只有一件不能让他满意,那孩子可能就会说你不好,冲你发脾气。所以,过于宠爱的孩子必定不孝。我想“慈母多败儿”,这个“慈”字说的就是宠爱和溺爱的意思。
     因此,孩子能做的事绝不能让他麻烦别人,更不能包办,比如以下情形:孩子做作业遇到问题,叫妈妈过来一下,你有没有要求他自己走过来问?孩子在看电视,看见你走过来,说妈妈你顺便帮我拿杯水,你能拒绝他吗?孩子说妈妈,我今天上体育课打篮球,手都有点抖了,你能不能帮我洗双袜子,你会帮他做吗?如果非常不幸,这一切你都帮他做了,你会发现日后的生活,你总是随手帮孩子做了一切,而他也许从来没有随手给你倒过一杯水。
    所以就让我们就从倒水开始,让孩子从勉强——愿意——习惯——自然。让孩子明白自己能做的事绝不能麻烦别人。
    其次,让孩子分担家务。
    孩子的责任心只有在承担中才会增长,在做事中也才会有承担,记得我小的时候,因为是家中最小的,所以做的家事不多,饭桌上有时还会嫌母亲做的菜不够可口。等到后来工作,去乡下教书,自己一个人住校,自己弄饭菜,成家后负责一日三餐的打理时,才想起幼时母亲的不易。
    记得同事的一个小孩很懂事,一次同事回家,女儿已给她弄好了饭菜,女儿第一次给父母做饭菜后,她所感悟到的是母亲的辛劳与不易。而一个能感受到别人辛劳的人,才会对别人的付出怀有感激、感恩之心。所以我们做家长的千万不要对孩子的一切都包办,要让孩子在分担家务的过程中不断增长自己的能力。一个懂得付出的人才会懂得感恩,懂得感恩的孩子也才会懂得要孝顺父母。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我想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三、 不能用物质来增长孩子的功利心。
      现在,很多家庭里,生活条件都比较好,物质生活很优越,这本是件好事,但处之不慎,却可能成为孩子教育的大忌。俗话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我有一个朋友,她的孩子小学时很顽皮,很懒惰,所以她对孩子可以说是什么方法都用过。记得有次,看了《穷爸爸、富爸爸》这本书后,她用里边的方法去教育自己的孩子,把家里大小的事都用钱来跟他计算,拖一次地1块,洗一次碗5毛,等等。开始果真很见效,一个星期后她很高兴,说孩子像变了个人似的,变的特别勤快,觉得这个方法真是好。可是又过了一周后听她说,有天她回家特别累,躺在沙发上便对孩子说:“妈妈今天特别累,你去把洗好的衣服晾一晾。”忙着玩的儿子却回答道:“我也很忙,我今天不想赚了。”所以,家庭不是教利益的地方,而是应该给孩子扎德行教孝道的地方。
     我带的是一个电脑班,孩子的家庭条件普遍很好,班上有一部分孩子,我看在眼里,担忧在心里。很多孩子还没学会挣钱呢,已经很会花钱了,小小年纪就开始与别人比物质上的拥有。有时带着很贵的电动游戏到学校,带着很贵的赛车来学校,他为什么带这些东西来学校,因为在别的同学面前可以炫耀。看见别的孩子有什么,马上给家里打电话也非要一个不可,一个孩子带手机发展到一二十个孩子带手机,有的孩子的手机甚至一年几换。家长们在一味满足孩子这些欲望的同时,孩子们增长的是什么呢?他们增长的是攀比、是傲慢。如果我们家长们一味地满足孩子的这些欲望,只会增长她更多的欲望,俗话说“欲是深渊”啊!
    记得2005年有一则报道,说的是湖北2005年考上北大的一个孩子,父亲是搞建筑的,从一个小工到成立自己的建筑工程公司,在儿子读小学三年级时,他已经成为拥有500多万资产的富翁。当他富裕之后就在武汉买了房子,花钱给儿子上了一所最好的小学。
    儿子在转学之前成绩很好,父亲很高兴,对儿子的要求也有求必应。在儿子转学后的第一天回来,就对父亲哭诉,说同学们都笑话他说一口土话,说他穿得破烂。父亲深知被大城市人瞧不起的滋味,于是第二天就给孩子把书包、衣服、鞋都换成了名牌。给孩子很多的零花钱。 
   一段时间后,再也没有别的孩子欺负他了,连过去欺负过他的武汉同学都跟在他屁股后听他使唤。只是,父亲做梦也没想到,从此以后,用他的血汗钱撑腰,儿子变成了一个天不怕地不怕的纨挎子弟,跟同学打架,顶撞老师,花钱请人去揍跟他有过节的同学,成绩一落千丈。完全变了个人。
    父亲很苦恼,后来在朋友的提醒下,偷偷把公司卖了,把所有财产隐瞒起来,演了一出戏,让儿子和妻子亲眼目睹他破产到身无分文的境地。然后搬回老家,租了一处很差的房子,带着儿子去转学,可当时的老师看了他孩子的成绩,都不肯收他,儿子就看着父亲为了他上初中,只差没给人跪下四处求人无望,最后还是他父亲中学的一个班主任收留了他。儿子开始觉得很内疚。
    父亲出去找不到工作,就给人家拉板车送货,有一天,儿子看见父亲做的这些事,把自己吃早饭的钱拿来给父亲买了一瓶水放在父亲的车上。儿子的成绩也一天天的好了起来,可有时儿子还会反复,管不住自己,于是父亲每天都去接儿子下晚自习。这其中,曾有过儿子上网吧,父亲通宵达旦的去找,找到刚准备打儿子时却晕了过去;曾有过儿子考上重点高中,父亲却出了车祸,借钱上高中的事……正是这些事感化了儿子,使儿子勤奋学习考上了北大。
    所以,我们做家长的一定要慎于开始,宁肯花时间花精力多陪伴孩子,也不能一味花钱给孩子。我认识一个教器乐的,他说,在他那器乐学的好的,往往都是工薪阶层、父母用心、父母陪伴的孩子,而家里很富有的,交再多的钱,也买不到孩子的用心。
    至要莫若教子,我们的中晚年能不能好命,能不能安享晚年,就在于我们现在有没有把孩子教好。
     四、恩威并用、理智观机
    我曾在听弘扬传统文化的一位蔡老师的幸福人生讲座时,他提到他认识的一位相当成功的企业家卢叔叔。说有一次,女儿上小学第一次忘记带作业本时,给卢叔叔打电话叫帮她送去。卢叔叔告诉女儿说:“没有带作业是自己造成的,要自己承担,被老师惩罚是应该的。”说完就把电话挂了。那天晚上女儿回家后表现的很沮丧,卢叔叔就把女儿叫到面前说:“今天有没有被老师惩罚?”女儿点点头,他说:“爸爸告诉你一个方法,你这一辈子就不会因为忘掉东西被老师惩罚了。”女儿一听精神就来了。他告诉女儿说:“只要你以后每天晚上睡觉前,用这个联络簿,把要带的东西一样样清好,装在书包里,睡觉就会很塌实,不会再出错。”
    从这件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卢叔叔把电话挂下去代表父母教育孩子的原则,这叫“威严”。女儿回来之后不要继续骂,“威严”已经有了,接着就要“施恩”,恩威并进,让孩子从中吸取教训。往往孩子犯错误的时候是教育她的机会点,如果这个时候家长马上发起脾气来,那这个机会就断掉了。所以教育孩子绝对不能感情用事,所谓“善用威者不起怒,善用恩者不忘施”。你真正施恩德给孩子,绝对不是三天两头给他买东西,买到最后,他不是因为尽自己应尽的本分而去用功、做事,他用功的目的:小学时为了他的肯德基、遥控汽车;中学时为了一台高档自行车;高中为了他的数码相机;大学时为了他的出国旅游;毕业后,为了他的房子,为了他的妻子。所以我们做父母的,千万不要乱施恩给孩子。父母给孩子最大的恩惠在哪?在给予他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我们现在的家庭教育走入了一个误区,家庭成了学校教育的延续,家长围着学校考试在转,学校老师也是围着考试在运转。所有的一切都是考试,而忽视了家庭的思想品德教育,包括正确的政治思想、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正派的生活工作作风等。道德教育在现代家庭中的缺失是值得担忧的现象。因此,我们有必要学习历史上优秀的家庭教育思想,以史为鉴,来指导我们当代的父母对孩子进行更好的家庭教育。
    愿每一个家庭都把培养孩子的德行、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长养孩子的善心,长养孩子的德行,长养孩子为人处世的态度放在首位;愿每一位父母都拿着“孝”这把开启孩子德慧大门的钥匙。
    愿每一个家庭都和乐,每一位父母都健康、每一个孩子都子如父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