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票制三个“没有想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10:32:21
争议书记仇和基层治理奇招:“两票制”海选村官
2009年05月21日 15:12 凤凰网读书 【大 中 小】 【打印】 共有评论0条
"官逼民反",这条被中国两千年封建社会反复证明又反复推演的真理,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沭阳仍在上演。当各种苛捐杂税超出农民的实际承受能力时,走投无路的百姓最后的选择就是反抗。"每年都有农民因不堪重负、干部欺压而喝药上吊等案件发生。"沭阳县一位不愿具名的官员说。那时候,沭阳农村同姓同宗的人聚众闹事,县、乡、村干部遭群众围攻、殴打的事件也屡见不鲜。
1995年3月,县公安局干警到耿圩乡周庙村执行公务,遭当地200余名群众围殴,16个干警被打伤,2支手枪被抢走。
官风正,民心才能顺,民风才能纯。仇和始终认为,群众与干部情绪对立、关系紧张,表现在群众身上,症结在干部身上,关键是干部要善待群众、公道正派、勤政廉洁。为此,仇和打出了一套令人眼花缭乱的组合拳,它的官方称呼叫"三改四制": 改革村干部管理体制,改善村干部素质结构,改进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实行村干部公开选拔制,村组干部交叉兼职制,村务、财务公开制,村干部承诺制。
组合拳中,最具杀伤力的是村干部公开选拔制,它的创新之处在于"群众评议,党员选举",老百姓俗称"两票制"。它的具体办法是,候选人由全村老百姓从全村所有的党员中直接海选产生,得票数排在前两位的为正式村支书候选人,此为"第一票";两名候选人再到村支部去差额选举,此为"第二票"。先由群众投推荐票,后由党员投选举票,如此选拔支部书记的做法在此前中共党史上未有先例。
老百姓人心大快,那些数十年不倒的问题干部终于纷纷被选下了台!想当村支书,得先过村民这一关!村民们在"第一票"中拥有了他们此前未曾有过的真实的、先决性的发言权,可以左右未来左右他们命运的人的政治命运,确保选出的候选人是自己信得过的人。这些最底层的民众终于行使了久违的有序政治参与权,并直接感受到这一权力的威力,那些在胸中积郁已久的不满终于得到释放。
"仇和的胆子真大,搞起党章之外的'两票制'选举村支书。"在沭阳下放20多年的上海作家邹安和说,他对仇和感兴趣就是从农民交口称赞"两票制"开始的,"觉得这个县委书记很新奇"。从此后,邹安和不断跟踪研究仇和,并最终以仇和为原型,创作出了长篇小说《美丽中国结》,据此改编的同名电视剧获第三届中国戏剧文学奖金奖。
当"村干部养着乡干部,乡干部护着村干部"已成为不少地方的潜规则时,仇和的做法自然会遇到强大的阻力,大帽子随之而来: 一个年龄没有老村支书党龄长的中年人竟然要在党章之外另搞一套,他究竟想干什么,还要不要党的领导?
仇和没有退缩。1997年底、1998年初,仇和在与邹安和三次长谈"三农"问题时,道出了自己的心扉:"拨乱反正后,老干部们的政策落实了,但对农民的政策一直没有真正落实,即还权于民,让农民真正当家作主。农民的主人地位不确立,农村就不可能稳定。"
"三改四制"的组合拳,彻底击垮了沭阳农村基层组织的种种"梗阻",全县5000多名得不到群众信任和适应不了市场经济需要的村组干部"下岗"。他们的"下岗",不仅换来了精干的村干部队伍,而且出人意料地化解了许多长期以来困扰各级领导的农村难点问题,许多人连呼"四个没想到":
一是没想到大批村组干部"下岗"了,村里反而稳定了。
村组干部能否得到群众的拥护是村里能否实现稳定的基础。在这次村级组织改革中,全县有5045名村组干部被调整、精简了下来,减少了38.6%,加上编外人员,村干部实际减少了45%。仅此一项,农民每年可减少负担500多万元。
据当时的县委组织部长许步健介绍,由于村民对自己选出的当家人有一种认同感,过去干群关系紧张的主要焦点没有了,民心也顺了,群众的上访大幅度减少,大部分村实现了稳定。
二是没想到村干部眼睛"向下"了,上级的任务反而好完成了。
村干部的"官帽"由过去的上级给变成了现在的群众选,带来的最大变化莫过于村干部由过去的单纯对上负责变成了既对上负责,更要对下负责。村干部眼睛"向下"了,会不会影响上级任务的完成,这是县乡许多领导在改革之初最担心的问题,然而事实却正相反。
在当时的调查中,记者采访了10多名新当选的村干部,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感受,过去自己的命运掌握在乡党委手里,现在是群众掌握我们的命运,群众不选你就当不成。要取得群众的信任,就得一心一意为群众办实事。
村干部一心想着大家,而大家更支持干部的工作。据统计,1996年之前,沭阳县共拖欠提留统筹1544.8万元,60多个村多年不缴提留统筹、不搞计划生育;而现在,不尽义务的农户大为减少。
 
变单纯的对上负责为既对上负责更对下负责,村干部的工作方法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性转变,由行政命令型向服务型转化。各村普遍成立了党员议事会和村民代表会,凡村里的重大决策都要经过"两会"讨论通过后方能实施。在工作方法上,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多了,强制性手段大大减少。
三是没想到乡党委的权力"下放了",村级组织反而有凝聚力了。
作为村级组织直接"上司"的乡党委、政府,长期以来最放心不下的就是谁当村干部,总认为自己亲自圈定的人选才可靠。这样做的结果,村干部一个个确实对上听话了,但由于得不到群众的认可,很难在群众中产生号召力,从而导致一些村级组织长期处于瘫痪、半瘫痪状态。
在这次改革中,由于充分尊重群众的选举权利,为他们提供了参政的渠道,把社会中的优秀分子吸引到村组织领导层中,无形中也把广大群众凝聚到了基层组织周围。在选举中,各村群众都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父亲替儿子、妻子替异地打工丈夫报名参选的事屡见不鲜。
在沭阳,有的村长期处于"家天下"控制之下。民主选举的推行,彻底打破了"家天下"的垄断。在沭阳,小姓的人当选村支部书记的为数不少。在以往缺少群众参与、监督的情况下,财务混乱几乎成了"上访村"的通病。现在通过群众参与和村务公开,财务混乱的状况得到根本扭转。
四是没想到乡镇领导用人的"框框"没有了,大批人才反而涌现了。
长期以来,沭阳许多村干部不仅政治素质不高,文化素质也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这样的干部素质为何长期难以改变呢?不少乡级领导过去一个共同的理由是"干部难选,没人愿干"。然而,群众选举出乎他们的意料,一个个尘封埋没的人才被挖掘出来。
在沭阳县,群众选举的村干部超出领导视野的事司空见惯。是什么使干部的眼光与群众的眼光产生那么大的差距呢?刘集乡乡长姜修明说,现在一个乡都几万人,乡干部认识的人再多也不如群众多,对谁当干部合适了解得再多也不如群众多。而乡里过去之所以不肯放权,主要是"怕"字作怪,怕引起混乱,怕上级下达的各项任务不好完成。群众的参与和实践证明,干部的民主意识、法律意识有时已远远落后于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