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照镜子,你看清自己了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04:06:15
   镜子是能够照见形象的日用器具,家家必备。它不仅为姑娘媳妇所偏爱,即使是大老爷们也常用它。对于那些有爱美之心的人更是时时少不了它。
镜子自古有之。古时人们把镜子称之为“鉴”,这大概与当时镜子是用铜片磨制而成不无关系。唐太宗李世民不是在临朝时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的至理名言吗?
今人的镜子是用玻璃镀银而成,其明亮度和清晰度比古镜不知高出多少倍;就古镜的质量而言,据说英国比中国的好。但是,无论是古今还是中外,无论品质好与不好,镜子的作用大抵都是一致的。
关于镜子,辞书上的注释有三:一是铜镜为鉴;二是照,审察;三是儆戒和教训。这里把镜子的作用说得再透彻不过了。镜子的功效一直以来是不需要说明书和做广告的,如何使用、如何使用得好也都是无师自通的。
毫无疑问,人们借助于镜子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看清自己的本来面目,“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但是“明镜”“自照”是否就能看清和认识自己的真实面目呢?我看未必!古代制镜工艺落后,以铜为镜也不是很明亮的。所以,自古以来这镜子究竟蒙弄了多少爱美的、怕丑的男男女女也未可知。《太平广记》里有则笑话:某男子拿了一面镜子回家,妻子接镜子一照,立时怒不可遏,马上向公婆告状:“他又带回个小老婆。”婆婆拿镜子一照,也大吃一惊:“狗胆包天,还把‘亲家母’也领来啦。”
古时候镜子的质量差,看错了人有情可原,认错了人也在所难免。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的人们可以用显微镜看细菌,用望远镜看宇宙,惟独“自知”的能力没有多大长进。有一种人,只习惯于“明于察人,昧于察己”,自己尿了裤子,偏要说别人洒的水;自己嫖娼,却骂别人卖淫等等,时间长了哪里还有自知?我们常常见到的个别缺乏自知之明的领导同志,虽然偶尔也照照镜子,看看自己,但是常常把自己身上的“疤点”看成亮点,把主观看成主见,把自大看成自信,把虚荣看成自尊,把投机看成机智……对自己的毛病无自惭形秽之心,却常有孤芳自赏之态。当然,这里说的是普通的“明镜”,如果是秦始皇手中的那面“明镜”,则又当别论了。
社会是复杂的,所谓“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况且人各有志,不好强求。明明自己脸上有污垢,却偏偏不想引为儆戒的人,实在还是不少,更有甚者还兀自喜欢一面昏镜,装模作样一番,以求护短遮丑。仔细探究下去,我们会发现历史上也不乏这样的人。记得诗人刘禹锡在《昏镜词》中讲到,原来街市上制售的镜子,竟然是“其一皎如,其九雾如”。何故呢?制镜工匠暗中道出原委:这是为那些长得不漂亮,又怕照见自己丑陋的人准备的。这倒罢了,问题的严重性还正像鲁迅笔下的阿Q那厮,面皮本来不好看,反而还要混充大美人一样的可笑又可悲。这正是昏镜之功效所在,当然更是人的意志使然。
要说一个人有丑处,舍明镜而求昏镜,处处遮遮掩掩,这不是在自欺欺人吗?因为你自觉在昏镜的作用下,照不见自己的丑,自我感觉很美,但在人们眼里还是你原来的那个模样。如此浅显的道理难道真得不明白?久而久之,在人们看来,你不仅脸面丑陋,而且心灵也变得丑陋了。清人俞长城在《全镜文》中讲了一个“无心公照镜”的故事,说得是此公因为蓬头垢面,不修边幅,因而忌讳照镜子观尊容。后来他悟出了道理,用明镜照出了自己的龌龊和丑陋,于是便对着镜子着意修整打扮一番,终于还自己一个眉清目秀,也让他人从此刮目相看了。这位“无心公”先生其实是很有心的,从“讳丑忌镜”到勇敢地站到明镜面前,并且及时修正了自己不讲卫生的积习。这是今人应当效仿的。
世上的事情虽然复杂多变,但还是坚持实事求为好。自欺欺人是改变不了人们眼中的和客观存在的事实。以铜为镜,看清自己,认识自己,随时正衣冠、去污垢,始终保持真实的自我,才能够生活得潇洒自如,不卑不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