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有光:字母跟着宗教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6:27:51
字母跟着宗教走
2010年01月27日  来源:作者赐稿
摘要:    一、字母跟着宗教走         “字母跟着宗教走”是字母学的一条规律。这条规律基本上符合历史事实,但是也有例外。字母跟着宗教走,实际是文字跟着文化走。文化永远从高处流向低处,后进民族采用...
一、字母跟着宗教走           “字母跟着宗教走”是字母学的一条规律。这条规律基本上符合历史事实,但是也有例外。字母跟着宗教走,实际是文字跟着文化走。文化永远从高处流向低处,后进民族采用先进民族的字母,是自然趋势。           人们往往以为拉丁字母是基督教的神圣文字。其实基督教没有神圣文字。《圣经》从古到今用多种文字书写。《旧约》原来用希伯来文书写,其中少数片段用阿拉马文书写。希伯来文本失传了。公元前3世纪中叶从阿拉马文译成希腊文。《新约》最初用希腊文书写。公元405年从希腊文译成拉丁文。后来译成各种近代文字,20世纪后期有《圣经》译本250种,分章的《福音书》有1300种。比较:伊斯兰教的《古兰经》以阿拉伯文为神圣文字,“更改一个字母就要天崩地裂”。           公元1-2世纪,基督教传入罗马帝国,起初遭到排斥和镇压,313年得到认可传播,380年定为帝国的国教。拉丁文只有部分贵族学习,广大群众都是文盲。基督教起初用口语对文盲传教,后来用拉丁(罗马)字母拼写各地民族语言,翻译“圣经”,于是欧洲各民族有了最初的文字。从罗马帝国统一用拉丁文,到各国分别创制民族文字,是西欧走出黑暗时代的文化升华。           欧洲近代各国文字都起源于《圣经》的注释,或者《圣经》的片段翻译。遗留至今的最早手迹年代,法文为842年,意大利文为960年,西班牙文为10-11世纪,其他文字更晚。爱尔兰接受基督教比较早,引进的字母变成爱尔兰变体罗马字。英文经过三次字母改革,起初用原始的鲁纳字母,后来用爱尔兰变体罗马字,最后用近代罗马字。《圣经》在1382年初次译成英文,1611年重译成为英王钦定本,1961-1970年间改译成现代英文。           395年,罗马帝国分裂成东西两半,西罗马信奉天主教(以及后来的新教),用拉丁字母;东罗马信奉希腊正教,又称东正教,用西立尔字母,又称斯拉夫字母。“字母跟着宗教走”,这时候明显起来了。在欧洲中东部从北而南,形成一条字母分界线,线西用拉丁字母,线东用斯拉夫字母。斯拉夫民族一半信奉天主教,用拉丁字母,如波兰、捷克、斯洛伐克;一半信奉东正教,用斯拉夫字母,如保加利亚、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前南斯拉夫分裂后,塞尔维亚、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信奉东正教,用斯拉夫字母;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信奉天主教,用拉丁字母。           拉丁字母跟随西欧帝国主义传遍美洲、大洋洲、漠南非洲,以及部分亚洲。拉丁字母的传播,不仅依靠强大的军事力量,还依靠强大的文化力量。伊斯兰教奥斯曼帝国瓦解后,土耳其在1924年主动放弃阿拉伯字母,改用拉丁字母,这是对神圣的阿拉伯字母的反抗,也是伊斯兰教国家“西化”的开端。二战之后,有更多的伊斯兰教国家采用拉丁字母,例如非洲的索马里,东南亚的印尼和马来西亚。没有天崩地裂,只是时代前进了。           二、印度字母不来中国           印度教和佛教传到南亚和东南亚,印度字母都跟着一同传去 。今天留下作为国家文字的有尼泊尔、斯里兰卡、孟加拉、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在中国作为少数民族文字的有藏文和傣文。可是,印度佛教大规模传来中国,印度字母没有跟着来到中国的汉族地区。“字母跟着宗教走”出现了最大的例外。什么道理呢?这有两个原因。           1、印度是多民族、多语言、多文字国家,向来言语异声、文字异形,没有“书同文”的传统。佛教普渡众生,反对专用一种特权阶级的文言梵文,主张兼用各地人民的语言和文字。印度独立后,规定印地语为全国共同语,同时规定11种“邦用语言”。           2、中国有高度的文化和悠久的文字,挡住了印度字母的渗入。可是,挡住了印度字母,没有挡住印度宗教。为什么呢?中国文化是现世文化,缺乏来生文化。“学而优则仕”是贵族教育,忽视大众。佛教是来生文化,而且是大众文化。佛教钻了中国文化这个大空子。佛教对于中国,很像基督教对于罗马帝国。罗马文化侧重现世、忽视来生,侧重贵族、忽视大众,基督教填补了罗马文化的空缺。           中国传统文化有薄弱环节,欢迎印度文化的补充。例如建筑术,中国有高台,没有高楼。亭台楼阁,没有超过三层的。阿房宫有高楼吗?《阿房宫赋》描写它的广大和奢靡,没有说它高耸。齐云、落星,最高有几层?佛教有七级浮屠,说明七级,表示高耸,使人望而生羡,肃然起敬。宝塔是许多名胜古迹的最高点。印度的建筑术弥补了中国的不足。           另一薄弱环节是语音学。中国重文字而轻语言,书同文而语不同音。语音不通,只能笔谈,这是缺点,反而认为是汉字神奇。字无定音,汉字有超方言性,这是缺点,反而认为是优点。汉字积累到六万以上而没有一套实用的字母。反切法用两个字注一个字的音,繁难笨拙,一直用到清末。日本的五十音图传说是空海和尚所制订,根源于佛教文化。中国到民国初年才提倡读音统一,公布注音字母(1918),实际是学习日本的假名。印度字母没有来到中国,但是印度的声明学(语音学)抚育了中国的音韵学。           佛都还传来印度的因明学(逻辑)、数学、雕塑技术、说唱文学(变文)等等,丰富了中国文化。           少数民族在中国多次建立地区政权和全国政权,他们原来文化落后,贵族中间也很少识字的人,所以特别欢迎佛教。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少数民族起了重要作用。佛教传播完全不依靠武力后盾。           印度佛教传来中国,为什么中国儒学没有传去印度?这是文化的流动规律在起作用。文化像水,水性就下。中国文化不如印度,所以中印文化来而不往。从印度角度来看,中国接受印度佛教,中国就属于印度文化圈。这一重要历史事实,过去避而不谈。其实,“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取长补短,这有什么不光彩的呢?中国历史上曾向佛教文化一边倒,全盘西(天)化,居然青出于蓝,这正表现了华夏精神的包容和博大。           三、拉丁字母姗姗来迟           1553年葡萄牙人首次来到澳门 。1583年耶稣会士利玛窦来到中国。这两件事不是偶然和孤立的,而是西欧发现新大陆之后掀起西葡帝国主义扩张运动的构成部分。今天,大家怀念丝绸之路,那是从东向西,输出中国的丝绸和瓷器,为西亚和欧洲的贵族服务。另有一条人们不大注意的字母之路,从西向东,把字母运来中国、日本、越南和其他东方国家,为文盲大众服务。利玛窦和其他耶稣会士是字母之路的早期开辟者。           1492年哥伦布首次航海探险,结果发现美洲。1405年郑和首次下西洋,比哥伦布早87年。两人的航海有本质的区别。郑和是伊斯兰教徒,他走的是阿拉伯人已经知道的航线。大明皇帝满足于中国的大统一,没有到海外去开辟疆土的野心。如果不是葡萄牙从西班牙分裂出来,葡、西两国各自为政,哥伦布在葡萄牙碰壁之后也就不可能得到西班牙的支持。哥伦布开辟了前人没有走过的航线,他胸中怀着大地是球形的全新概念,虽然错把美洲当作印度,可是从此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篇章。           字母之路把字母运输到东方,前后有两个高潮。第一高潮发生在明代后期万历年间(1580年代和以后)。这时候来华的耶稣会士对中国文化十分尊重。利玛窦说,西方的文字远不如中国。他们都先到澳门学习《四书五经》,然后谨慎地进入中国,结交士大夫阶级,走上层路线,大都得到很高的职位。           耶稣会士使用拉丁字母给汉字注音,并且编写汉字注音字典,为的是自己学习汉语文言,没有建议中国人也应用拉丁字母。利玛窦的罗马字注音文章《西字奇迹》(1605),不见于重要著作,只见于做墨生意的商人的笔记《程氏墨苑》中。当时中国学者注意到这件事的人,恐怕比凤毛麟角还少。可是这一新事物影响了敏感的中国学者。例如杨选杞看了金尼阁的《西儒耳目资》(1626)之后说,“予阅未终卷,顿悟切字有一定之理,因可为一定之法。”           第二高潮发生在鸦片战争(1840)之后,跟前一高潮相距250年。这250年中,西方的科学和技术突飞猛进,使东方(西亚、南亚和东亚)相形见绌。这时候,大清皇帝的纸老虎被拆穿。英、法帝国主义十分狂妄,把中国看作一个地理名词,发现文明古国原来是文盲古国。来华的传教士大都属于新教。他们的态度跟明末的耶稣会士完全相反。他们走下层路线,向不懂官话、不识文字的贫苦群众传教。他们把“五口通商”(上海、宁波、福州、厦门、广州)的地点当作各自独立的地区,为各个地区分别制订不同的方言罗马字,并翻译《圣经》。他们说:这是使《圣经》“达到文盲心中去的最直接的道路”;“我们并不把它看成一种书面语的可怜的代替品,我们要把它看作一种使西方的科学和经验能够对一个民族的发展有帮助的最好的贡献”;“繁难的方块字是20世纪最有趣的时代错误”。           实际上,他们自己犯了时代错误。中国的下层群众的确是一盘散沙,缺少文化,但是中国的上层集团有很高的文化,而且有统一的政权。中国群众也要求语文共同化,书同文是中国的古老传统,即使是基督教徒,也并不满足于各不相通的方言和方言文字。后来拉丁化新文字运动的经验证明,群众要求学习国语(北方话)的新文字,不喜欢学习方言的新文字。民国初年公布全国通用的国语的注音字母之后,各地的方言教会罗马字都偃旗息鼓了。教会罗马字在中国、日本和朝鲜都失败,只在越南依靠强权勉强成功。           注音字母采取汉字的民族形式,根源来自经过日本的印度文化,不是西欧文化。这时候从西而东的字母之路还没有开通。但是,辛亥革命之后,闭关自守已经不可能了。中国人走出中国,印一张名片也成问题。在美国留学生的提倡下,中国勉强地公布了国语罗马字(1928),只在对外应用,不在小学教学。这个中国化的罗马字设计,实际上是字母之路的延伸。           土耳其采用拉丁字母成功之后,苏联的少数民族纷纷效尤,掀起一个拉丁化运动。主要有阿塞拜疆、哈萨克、乌兹别克、土库曼、吉尔吉斯等说突厥语并信伊斯兰教的加盟共和国。列宁说:“拉丁化是东方的伟大革命。”这句话后来在《列宁全集》中被删除了。列宁死后,斯大林废除拉丁化,改为斯拉夫化,在极短的时间中把所有的拉丁化新文字都改成斯拉夫字母。斯大林时期,苏联创造马克思主义科学,抵抗资本主义科学。例如创造了米丘林生物学和马尔语言学,后者在斯大林生前就被否定,前者在斯大林死后被赫鲁晓夫否定。斯大林把世界市场分为以物易物的社会主义市场和货币交易的资本主义市场。苏联希望俄语代替英语成为国际共同语,长期间反对规定俄文字母转写为拉丁字母的国际标准。这些都跟全球化的趋势背道而驰。           瞿秋白在苏联拉丁化运动时期制订一套拉丁化中国字,经过龙果夫等修改,在留苏华侨中试用。1933年传来上海,开始了中国的拉丁化新文字运动。这个运动的特点是,它走群众路线,向当时抗日战争中的难民宣传,使文字改革运动从知识分子扩大到人民大众。起初中国不知道苏联的拉丁化已经改为斯拉夫化,后来知道了也没有向苏联一边倒,而是继续坚持拉丁化。拉丁化新文字运动在制订汉语拼音方案时结束了。汉语拼音方案采取了国语罗马字和拉丁化新文字的长处。           1958年公布汉语拼音方案之后,中国大陆对内和对外统一用拼音。1982年国际标准化组织认定拼音为拼写汉语的国际标准(ISO 7098)。21世纪的前夜,台湾采用了拼音,美国的国会图书馆采用了拼音,拼音已经被全世界所接受。必须说明的是,拼音是一种表音符号,不是正式文字。“拼音不是拼音文字”,这是中国大陆和台湾的共同政策。           近一百年来,汉语字母的发展经历了四个步骤:1、从外国方案到中国方案(威妥玛式到注音字母);2.从民族形式到国际形式(注音字母到国语罗马字);3、从内外不同到内外一致(对内用注音字母、对外用国语罗马字,到内外同样用拼音);4、从国家标准到国际标准(1958年中国公布拼音,1982年成为国际标准)。           创造于西亚的字母和创造于中国的汉字,东西相距十万里,上下相隔三千年,真所谓“风马牛不相及也“,如今竟然彼此偎依,相互扶持。不可思议吗?从历史来看,这是文化全球化的必然结果。字母之路终于一线相通了。在电脑的国际互联网时代,这几个微不足道的拼音字母,可能发挥帮助中国文化走向全世界的作用。           2000-06-28 写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