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期待农村改革新突破//中国农村改革历程的回顾与前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7:36:54
希望田野上的斑斓画卷
探寻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期待农村改革新突破//中国农村改革历程的回顾与前瞻
中国进入现代化攻坚克难"后半程"
记者 江夏 张毅 赵永平 朱隽 顾仲阳
 
2010年11月18日09:43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字号大中小】打印留言论坛网摘手机点评纠错 E-mail推荐:  

江西省靖安县仁首镇周口村农民用收割机收割晚稻。(徐仲庭摄 人民图片)
经历了多重自然灾害的严峻考验,今年粮食生产再创新高。秋粮入仓,农民兄弟又播下来年新的希望。
不久前闭幕的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描绘了我国未来五年发展的宏伟蓝图。
辉煌“十一五”,成就巨大,来之不易,农业立下汗马功劳;关键“十二五”,历史机遇难得,风险挑战交错,将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三农”工作仍是重中之重。
全会提出,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
似乎没有哪个产业像农业一样,平时似有若无,不显山不露水,但一有风吹草动,便牵动全国,上至国家领导,下至黎民百姓。
似乎没有哪个群体像农民一样,常年辛勤劳作,吃苦多,奉献大,却又是容易被忽略的沉默的大多数。
当今中国是农业农村变化最大、发展最好的时代,也是矛盾集中、挑战严峻的时期。在这个关键阶段,靠传统的农业发展方式,已无法承受经济社会发展之重。我们不能不把目光投向农业、农村、农民,不能不深刻认识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推进的重要意义,不能不认真思索:中国农业现代化,特色何在?方位何在?路该怎么走?
没有农业的现代化,是残缺不全的现代化、潜藏巨大风险的现代化、不可持续的现代化。农业强则中国强,农村兴则中国兴,农民富则中国富
2004年秋天,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纵观一些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同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指出,我国现在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
“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提出了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指导思想,成为新时期制定“三农”政策的基本依据。
【1】 【2】 【3】 【4】 【5】 


',1)">

记者江夏

记者张毅
 
联系本文记者

朱隽
[留言][博客][微博]
顾仲阳
[留言][博客][微博]
赵永平
[留言][博客][微博]
(责任编辑:付龙)
1001|||13249195|||探寻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期待农村改革新突破|||2010年11月18日09:43
更多关于 农业  现代化 的新闻
· 【音视频】七叶红第四届中国农经产业发展论坛
·武汉部署今年秋冬农业生产 确保取得新突破新成效
·我科学家发现白叶枯病菌侵害水稻机理
·农业部要求全国监控"带蛆柑橘" 选购时注意是否有蛀孔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越南
·唐山转产渔民种植有机水稻获丰收
·“世博奶”“博士菜”“生态游”鼓起农民钱袋子
·“大豆王国”遇挑战 我如何抗击洋大豆“入侵”?
·外专局与农科院签署科技合作协议 提高引智力度
·打通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
陈锡文:当前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形势
 
2010年08月13日11:39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字号大中小】打印留言论坛网摘手机点评纠错 E-mail推荐:  
一、党的十六大以来农村改革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
一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2009年,我国粮食总产量再创历史新高,达到10616亿斤。今年粮食播种面积达到16.46亿亩,比上年增加1100多万亩,夏粮总产达到2462亿斤。近年来,棉花、糖料、肉类、禽蛋、奶类、水产等农产品的生产也持续稳定发展。
二是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2003—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622元提高到5153元,自2004年以来的年均实际增幅连续6年保持6%以上。今年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3078元,实际增长9.5%。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数量继续下降。
三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态势良好。截至今年二季度末,外出务工农民人数达到15729万人,比上年同期增长4.2%。农民大量进入非农领域和城镇就业,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带动了农民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和农村社会结构的转型。
四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取得重大进展。目前共解决1.65亿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2006—2009年,新建、改建乡村公路144.1万公里。大电网对农村人口的覆盖率超过了95%。基本实现了城乡居民生活用电同网同价。国家大力扶持农村发展清洁能源,3500多万户农民家庭用上了沼气。农村危房改造项目已经启动。
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费教育开始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全面覆盖,参合人数达8.33亿人。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全面实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试点成功推进。农村文化事业快速发展,一系列文化下乡工程顺利实施。
五是农村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了党在农村政策的基石。坚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耕地大量减少的势头得到明显遏制。全面取消农业税,减轻农民负担约1250亿元。2009年,“四项补贴”已经增加到1230.8亿元。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取得重大突破。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农村金融、供销合作、国有农场等方面的体制改革取得明显进展。
【1】 【2】 【3】 

 
(责任编辑:闫璐)
.
',2)">61019|||12434109|||陈锡文:当前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形势|||2010年08月13日11:39
更多关于 农村改革 的新闻
·“当前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形势”报告会在京举行
·“当前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形势”报告会在京举行
· 【音视频】[西藏]日喀则地区狠抓党支部书记培训工作
·大力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
·农村改革波澜壮阔 体制改革带来农村巨变
·《桃花雨》彰显客家艺术魅力
·推动农村改革发展要避免政策上盲目搞“突破”
·信阳成立农村改革发展试验区
·南方日报:还权于民是推进新一轮农村改革的关键
·上海深化农村改革:确保承包经营权证书到户
农业部:农村改革试验区对推动农村改革发挥积极作用
2010年11月09日20:35  来源:新华网
【字号大中小】打印留言论坛网摘手机点评纠错 E-mail推荐:  
中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建立以来,在农村土地制度、合作经济组织、粮食购销体系、乡镇企业发展、小城镇管理体制、农村税费制度、农业产业化经营等重大改革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为推进中国农村改革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9日在贵州召开的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工作座谈会上说,20多年来,试验区围绕农村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为消除制约农村发展的制度性障碍和破解农村发展难题进行率先探索,最早提出以土地为中心的社区股份合作制,最早开始系统探索山地流转办法,最早启动粮食购销体系改革,最早提出乡镇企业股份合作制,最早把家庭承包经营引入草场制度建设,最早把“大包干”引入国有农场改革等,为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陈晓华说,通过试验区的试验,探索解决重大问题的有效办法,为中央和地方决策提供了参考依据。率先开展的粮食购销体系改革试验,对形成1990年全国的“稳购、压销、提价、包干”的粮改方案和此后进行的购销同价改革,起到了重要的参考作用;首创的“增人不增进,减人不减地”的经验,写进1993年中央农村工作文件,全国予以提倡;开展的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试验,被党的十五大所肯定;“农村税费改革”,为中央制定农村税费改革试点方案提供了重要参考。
陈晓华说,试验区探索的各具特色的扶贫方式、国有农场和国有林业体制改革经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经验、退耕还林生态建设经验等在全国推广,为地方发展注入了活力。
1987年以来,经国务院批准,相继在全国建立了30个试验区。此次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工作座谈会,将对新一轮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启动相关工作进行研究部署。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唐仁健强调了做好新形势下农村改革试验区的重要性,并对试验主题的确定、试验项目的选择以及试验项目的管理等方面提出新要求。(记者周芙蓉)  中国农村改革历程的回顾与前瞻
十一五国家重点项目《科学发展观丛书》课题组、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和改革研究院
2009年11月02日13:18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字号大中小】 打印 留言 社区 网摘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摘要:纵观中国三十年来农村改革的发展历程,大体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1978-1987年,农村改革开始起步,农村发展步入第一个“黄金阶段”; 1988-1997年,农村改革脚步放缓,农村发展进入相对“停滞阶段”;1998年至今,农村改革迅猛推进,各项改革措施逐步深化,农村发展进入第二个“黄金发展”阶段。本文以农村改革三十年的发展脉络和历史进程为线,对农村改革的几个重大方面进行归纳,总结发展经验,剖析深层次原因,以期为今后制定相关农村整改方案提供理论支撑和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改革;制度创新;农业结构调整
一九七八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从那时以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斗的壮丽史诗。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都发生了历史性变化。经历了改革开放这三十年的发展,中国的广大农村经历了从凋敝村落到整洁村容的巨变,中国的农民从改革开放前温饱挣扎的贫困线走向今天幸福的小康生活。本文从时间惯性的角度,全面纵观这三十年农村改革的发展,试图通过回顾发展历程来总结今后农村改革的工作方向,为今后的农村改革工作以前瞻性的评述。
一、中国农村改革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历史性决策,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改革开放这场新时期的伟大革命使社会主义制度得到巩固和完善,为当代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并对当今世界格局和人类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这场新的伟大革命决不是偶然发生的。它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通过深入总结历史经验、观察世界形势作出的历史性决策。
新中国成立后,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完成,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基本建立。但是,如何在一个经济基础非常落后的国家上建设社会主义则成为摆在新中国缔造者面前的一个全新课题。从建国初期到1978年这三十年间,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不断的进行探索和尝试。我们曾借鉴苏联模式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这套体系的指导下,我们利用十年时间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现代化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但是,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套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越来越不适应我国生产力发展状况,严重地束缚和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而这一系列的制度与生产力发展之间的矛盾集中爆发在中国的农村,集中体现在中国的农业问题上,人民公社时期的吃“大锅饭”现象,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解放生产力,就必须启动农村制度的改革。
中国人口众多,如何满足十三亿人的吃饭问题,如何解决农村6亿多农民的基本生存问题是我党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工作的重心。在此二十年间,我党的第一代领导人已经开始了积极探索对其进行改革,并提出了不少很好的见解。但由于在国际国内多种复杂因素的作用,这种探索中的正确认识没有能够继续进行下去。随后发生的“文化大革命”使我们党和国家一度面临十分困难的局面,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文化大革命”遗留下来的政治、思想、组织等方面的混乱现象变得极其严重。从粉碎“四人帮”到召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两年间,党的指导思想上的是非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澄清,拨乱反正呈现徘徊局面。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国共产党召开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大会科学地分析了国内状况和世界大势,总结我国及其它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经验教训,毅然把全党全国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果断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勇敢坚定地开辟建设社会主义的新路。农村改革的序幕也就此拉开。
【1】 【2】 【3】 【4】 【5】 【6】 

(责任编辑:陈叶军)
相关专题
·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6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