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钟情的三项体育运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1:44:35
毛泽东非常重视体育运动,既是倡导者,又是践行者。他第一篇公开发表的论文就是《体育之研究》。这篇当时署名“二十八画生”、于1917年4月发表在《新青年》杂志第三卷第二期上的重磅论文,提出了“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体育者,养身之道也”、“善其身无过于体育”、“体育一道,配德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等重要论点,至今仍焕发着强大的生命力,现在这篇文章成了体育院校学生必看之理论著作。
新中国成立后,作为全国人民的领袖,毛泽东更加重视发展体育运动。
1951秋,毛泽东在接见湖南教育界人士时,特别强调了学校中的体育教育,他说:“你们办学校应该注意一个问题,就是要重视青年学生的体育锻炼。我认为有志参加革命的青年,必须锻炼身体。”后来,他又提出了要使青年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1952年中国体育总会成立,1955年第一届工人体育运动会召开,毛泽东两次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
同时,毛泽东身体力行,从青年时代起就刻苦地进行体育锻炼,并自创了许多健身方法,如“六段运动”体操(共六段27节,包括手、足、躯干、头部的活动,还有打击与跳跃的动作,使全身都能获得较均衡的运动)、冷水浴、雨浴、雪浴、风浴等。而游泳、登山和打乒乓球则是他终身喜爱的运动项目。
到中流击水
从少年至老年,游泳运动始终是毛泽东的最爱。郭沫若曾这样概括说:“毛主席少年游小塘,青年游湘江,老年游长江。”
在韶山冲毛泽东家门前有一个池塘叫南岸塘,童年的毛泽东就是在这个小池塘里学会了游泳。劳动之余,他常和小伙伴们在这里游水嬉戏,每到夏天,这里更是他和伙伴们的天下。在这个美丽的小池塘里,他练成了最初的游泳技巧,也培养了一生的游泳爱好。
在这个他常常游泳的小池塘前,13岁的毛泽东曾作了志存高远的《咏蛙》一诗:“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那个虫儿敢做声。 ”
学生时代,毛泽东与湘江经常亲密接触。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在长沙南门外妙高峰下,面对着滔滔北去的湘江,毛泽东在一师四年半的学习生活是紧张而愉快的。他勤奋地汲取着知识的营养,关注着时局的变化,也不懈地锻炼着自己的体魄。课余和假期,在滔滔的湘江中游泳击水,是他最大的体育爱好。他常和同学们游到橘子洲头,然后上岸,在沙滩上一边日光浴、赛跑、漫步,一边和大家海阔天空地聊人生、理想、抱负。同学罗学瓒曾在一篇日记中记着:“今日往水陆洲(即橘子洲)头泅泳。人多言北风过大,天气太冷,余等竟行不顾,下水亦不觉冷,上岸亦不见病。坚固皮肤,增进血液,扩充肺腑,增加力气,不得不谓运动中之最有益者。”和同学、友人在湘江的游泳与畅谈,也给毛泽东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他常回忆这段青春时光,留下了“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感人诗篇。
在以后的战争年代,戎马倥偬,毛泽东没有更多的闲暇去游泳,直到建国后的50年代中期,他才最终实现了畅游大江大海的愿望。
1954年夏,北戴河阳光明媚,毛泽东建国后第一次来到这里避暑。名为避暑,实则工作繁忙,每天批阅文件,修改社论,找人谈话,常常工作到晨光破晓。一天下午,毛泽东十分疲倦,他伸了一下腰说:“走,去观海潮。”到了海边,海面上正狂风大作,波涛汹涌。毛泽东见到如此翻腾的大海,心情十分激动,心中顿时升起一种要征服大海的冲动。工作人员紧随其后说:“主席,风大了,我们回去吧!”毛主席却说:“走,下海去!”工作人员劝道:“今天风浪太大,不要游了,等天气好了,我们再去游吧!”毛泽东回答:“风浪越大越好,这可以锻炼人的意志,增强一个人战胜困难的勇气。”
说罢,他脱掉衣服,只穿着一条短裤,走向大海,一直往深海游去。会游泳的卫士们也跟着游去。他们时而被狂涛掩盖,时而冲出浪尖,毛泽东边游边鼓励战士们:“放心,都不要慌。……现在是涨潮,沉住气,只有被冲上岸,不会被拖人海去。”畅游了一个多小时,他们才上岸来。恰在这时朱仲丽来看望毛泽东,她高兴地迎上去问好,并劝说:“主席,风浪太大,今后不要再冒这个险了。”毛泽东沉稳地说:“你们不要怕冒什么险,许多成功就是通过冒险才取得的。这取决于一个人有没有勇气,敢不敢于排除万难。我说你们要有决心有信心,当然不是盲目地冒险。”
毛泽东的工作是不分昼夜的,游泳也不分时间。一次,他在狂风暴雨中又畅游了大海,再次体验了征服大海的豪情。次日,他欣然提笔,写下了著名的《浪淘沙·北戴河》:“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
1955年初夏,毛泽东在广州视察工作,住在省委附近的珠岛上。工作之余,他偶尔在游泳池里游泳。一个闷热的下午,他突然说:“我们去游珠江。”工作人员阻止不住,随他一起到了江边。罗瑞卿、陶铸等也赶到了,罗瑞卿说:“你游吧,还有一批客人在等着你呢!”
他试图以此阻止毛泽东下水。不料毛泽东回答:“转告他们,我游完泳,谈话更有精神!”
1955年6月,毛泽东到长沙,看到湘江,更勾起了他对青年时代的回忆,他要横渡湘江。那一年湘江水涨,随行人员坚决反对。他说:“水越深,浮力越大,游起来就更便利嘛!”后来他从猴子石下水,游到对面牌楼口北面登岸,历时一小时。
1956年夏,毛泽东在武汉第一次横渡长江。
毛泽东要游长江,罗瑞卿、汪东兴、王任重等都不同意。尽管毛泽东已经畅游过大海,但他们认为海虽比江大,但江比海更险,无论流速还是水情的复杂性,长江都比北戴河海域更危险。武汉那里长江江面宽约两公里,5、6月风力一般在3—5级,江水流速在每秒1.3到1.9米。毛泽东当时已63岁,要横渡长江确实非同儿戏。罗瑞卿说:“保护你的安全是党和人民交给我的任务,我是不同意你冒风险,哪怕是一点风险也不许有。”争论的结果是先派人去试试水性。警卫一中队队长韩庆余被派去实地考察,他沿江询问了一些人,都说江里漩涡太多太大,不能游。他便匆匆回来汇报。
毛泽东听罢问到:“你下水了没有?”韩庆余一怔,脸红了,喃喃着:“我没有下水。”毛泽东有点不高兴了:“没有下水你怎么知道不能游?”
罗瑞卿又派副卫士长孙勇去实地考察,他是游泳好手。毛泽东嘱咐他:“你再去,亲自看看长江到底能不能游?”
孙勇亲自下水游了一趟,报告说:“没有问题,完全可以游。”
王任重等:立即组织人探水情,选地点,并挑选了游泳选手护游。
1956年6月1日中午,毛泽东从武昌岸边长江大桥8号桥墩附近下水。他一边侧着身子划水,一边和警卫人员及护游的运动员谈笑,像散步一般轻松自如,高兴时,还扎个猛子。这次游了两小时零4分钟,水程约26公里。游至汉口湛家矶江面登船。
6月3日和6月4日,毛泽东又两次横渡长江。游后他写出了脍炙人口的诗篇《水调歌头·游泳》: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余。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1957年,毛泽东第四次横渡长江。他感慨地说:“长江,别人都说很大,其实,大并不可怕。美帝国主义不是很大吗,我们顶了他一下,也没有啥。所以,世界上有些东西,其实并不可怕。”
鲜为人知的是,毛泽东还和前苏共总书记赫鲁晓夫一起游过泳。
1958年7月31日,毛泽东在北京中南海颐年堂同赫鲁晓夫会谈。赫鲁晓夫提出要在我国领海建立“共同舰队”,毛泽东断然拒绝。经过激烈争论,赫鲁晓夫无奈地表示:“你不同意就不同意吧!”
第二天,毛泽东在游泳池等候赫鲁晓夫,进行第二次会谈。谈到苏共“二十大”时,赫鲁晓夫说:“你们为什么往我们的后院抛石头?”毛主席微笑着答:“我们不是抛石头,而是抛金子。”赫鲁晓夫恼羞成怒,说:“别人的金子我们是不要的!”毛主席说:“不是你要不要别人的金子的问题,是我们要助你们一臂之力。”
双方分歧很大,毛泽东提议:“今天就谈到这里吧,我们游游泳,凉快凉快!”赫鲁晓夫泳技不高,只游了一会儿便已是气喘嘘嘘,满脸涨红,他在工作人员帮助下爬上了池子。只见毛泽东将手一划,两腿一蹬一夹,肩头冲起一层浪花,身体像巨鲸一样破浪前进。赫鲁晓夫喃喃地说:“我早知道你是游泳能手。”
1971年后,毛泽东已年迈体弱,不可能到大江大河中去游泳,但他仍喜欢游泳。1974年11、12月,已81岁高龄的毛泽东在长沙游泳馆游了五次泳。他由工作人员搀扶着走下游泳池,可是到了深水处,他就甩开工作人员自己游了起来,仿佛在水中又获得了新的活力……
奥运会要是设立各国首脑游泳比赛项目,毛泽东绝对有拿冠军的实力。
踏遍青山人未老
壮怀搜奇峰,风景无限好。毛泽东另一项终生喜爱的运动是登山。
早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读书时,登山运动就是他的一大爱好。岳麓山与一师隔江相望,方圆8平方公里,最高峰297米,虽不很高,却也郁郁葱葱。课后,毛泽东常和同学们攀登岳麓山,或在半山腰的爱晚亭中读书、谈天,或登上峰顶,看湘江两岸的美丽风光。他们也常在雨天、雪天,甚至风雨交加的深夜去登山,在山间奔跑,实行他们的雨浴、雪浴。
在革命生涯中,他更与大山结下了不解之缘:在莽莽苍苍的井冈山,毛泽东建立了第一个红色政权,反围剿破来敌,转战湘、赣、闽、粤山区;播下了燎原的星星之火。长征途中,爬雪山,过草地,“万水千山只等闲”。毛泽东不知翻越了多少大山,攀登了多少险峰。他后来回忆说:“我这辈子爬了不少山,累不坏,井冈山那么大,还不是靠两条腿走过来的!”
1947年,蒋介石命胡宗南部20多万军队进攻延安,我军在陕北仅2万余人,不足敌人的十分之一。毛泽东决定采用“蘑菇战术”,在陕北的大山中转战,将敌人磨得精疲力竭,将敌人拖垮,然后歼灭。一天,部队冒着细雨,爬上王家湾附近的山梁。越到山顶,风雨越大,山陡路滑,马不能骑了,毛泽东坚持不用担架,一个战士便折了一根柳条棍让他拄着防止滑倒。这就是后来传说的54岁的毛泽东拄着棍子打胡宗南的故事。毛泽东曾幽默地说:“胡宗南一进攻,把我的身体锻炼得更结实了,我得谢谢他呢。”
烽火连天中翻山越岭,是为了消灭敌人,而建国后在全国视察时,毛泽东在工作之余登山则是为了锻炼身体,锻炼意志。1952年10月29日,毛泽东在徐州登上众山之首的云龙山,看到因塑有释迦牟尼头像而得名的石佛山,石佛面大耳长,圆眸微笑,环手跌坐,法相庄严,建于北魏时期,毛泽东称之为“国之瑰宝”。在看了著名的放鹤亭和许多名家的碑刻诗篇后,毛泽东顺口朗诵了几首,随行者都称赞毛泽东看书多,记性好。随后,毛泽东和大家一起登上了云龙山顶。
1953年12月24日至1954年3月7日,毛泽东带领—个宪法起草小组来到杭州。起草新中国第一个宪法,一切工作都要从头开始,工作量很大,非常紧张、疲劳。在此期间,毛泽东风雨无阻地进行爬山锻炼。他常常是在一天工作后,于下午4点左右出去爬山,7点回来,晚饭后继续工作到深夜。
一天下午,毛泽东与随行人员爬五云山。五云山很高、上下山有几十里,山上有寺庙。爬到半山腰时太阳已偏西了,随行人员劝毛泽东下山:“今天太晚了,天快要黑了,我们下山回去,下次再来吧。”毛泽东轻易不愿改变自己的初衷,他挥挥手说:“你们没有志气,就不要来。”大家只好跟着继续往上爬,一直到达山顶。在山顶参观了寺庙,天已经完全黑了。下山时,毛泽东不愿走回头路,要从钱塘江方向下山,这条路不朝阳,山坡上还有积雪,天黑路滑,极为难走。但毛泽东兴致很高,边走边谈,他说:“爬山就是前进,使人步步登高,可以尽情地享受山中的新鲜空气、阳光和无限风光,锻炼身体,舒畅胸怀。爬上山顶,举目四望,会有胜利在握、心旷神怡的感觉。”
刘继兴考证,这次在杭州,毛泽东将四周的山都爬遍了,先后共爬了35座山。257米的南高峰,314米的北高峰,239米的玉皇山都不止爬了一次。北高峰至少登了三次,有他的《五律看山》为证:“ 三上北高峰,杭州一望空。飞凤亭边树,桃花岭上风。热来寻扇子,冷去对佳人。一片飘飘下,欢迎有晚鹰。”
毛泽东有根竹拐杖他非常喜欢,是在杭州时工作人员就地取材,为他做的。他们从驻地附近砍了根竹子,稍加打磨,在底部绑了一块胶皮以防滑,就制成了这根简易的拐杖。毛泽东非常喜欢,爬山时一直拄着它。
1956年5月22日至29日,毛泽东重上井冈山,看八角楼,登黄洋界,攀登井冈山的座座山峰。抚今追昔,感慨万千,他激动地说:“我离开井冈山已经28年了,没有过去井冈山艰难的奋斗,就不可能有今天。”又说:“井冈山是座好山,风光好,空气新鲜,是健身、学习、休息的好地方。”
一天,毛泽东拄着竹拐杖攀登茨坪的宾馆的后山。爬上山坡。他高举着手杖,寓意深长地说:“这东西是个好武器,平时可以帮助我们走路,坏人来了可以用它自卫,打击敌人。”说完又自信地往前走。陪同人员提醒他:“主席,那边没有路,不能去了!”他听罢回答:“路是人走出来的嘛,我就不信前面没有路,有山就有路!”说着,他挥起拐杖拨开两边的荆棘,继续往前走。
崇山峻岭中,闪动着毛泽东伟岸的身影……
乒乓怡情亦传情
毛泽东终生喜爱的运动项目还有打乒乓球。
早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时,他就爱上了乒乓球运动。当时一师有很大的操场,但没有室内运动场,一到雨天就不能开展运动,而长沙的雨确是很多的。毛泽东认为乒乓球要求场地小,器材简单,最易开展,因而倡导在学生中开展乒乓球运动。在他任学友会总务时,曾给每班配置有简易的乒乓球台,乒乓运动在一师得以普遍开展。第一师范学友会记事录中曾记载此事:“惟乒乓一事轻而易举,随处设席,无须专室,运动即和徐适度,而置备复易。乃作木架12个,竹布网12片,每班各一,由每班一人具名领取。”
在延安时,毛泽东也经常打乒乓球。那时条件简陋,球拍是光木板,没有胶面,乒乓球台往往是临时支成的。在这种条件下,毛泽东照样打得很高兴,很认真。他当时直握球拍,大砍打杀。
建国后,条件大为改善,中南海有乒乓球室。毛泽东每周总要打二三次,且一般在睡前,借以缓和一天紧张脑力劳动所引起的神经兴奋。毛泽东外出巡视,检查工作时也喜欢打乒乓球,在他常住的几个地方,如北戴河、武汉东湖、杭州西湖等地都有乒乓球室。
毛泽东打乒乓球时,打前先在衣袋里装满两袋球,陪打人员也装满两袋球。这样,他们打时就不捡球了,一直到四个口袋的球都打完。这样既可免去随时捡球的麻烦,又可保持运动的连续性。
毛泽东后来改为横握球拍,有时扣上一个好球,他会高兴好一阵子。
毛泽东不仅自己喜欢打乒乓球,而且还成功地实施了“乒乓外交”,在共和国外交史上传为佳话。
“文革”开始后,中国有好几年不再参加世界性的体育比赛活动。可是在1971年3月21日,毛泽东亲自决定派出中国乒乓球代表团,参加在日本名古屋举行的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
世乒赛期间,毛泽东每天要护士长吴旭君给他介绍情况。一天,《参考消息》中有条消息,说美国队选手科恩去馆场练球,回来时上错了车,上了我国球队的车,他十分尴尬。这时,庄则栋站起来友好地说:“我们中国人民和美国人民一直是友好的。今天你来我们车上我们都很高兴,我代表同行的中国运动员欢迎你。”并送给他一幅中国织锦,科恩十分感谢。
就这么一个小花絮,毛泽东听了眼睛一亮,又让吴旭君重复了两遍。然后,他笑着说:“这个庄则栋,不但球打得好,还会办外交。此人有点政治头脑。”
以后的几天,毛泽东似乎总有点心事。4月6日,世乒赛行将结束。毛泽东把一份中国外交部和体委联合起草的《关于不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的报告》给吴旭君看。文件上周恩来已圈阅,并批下“拟同意”。毛泽东也已圈阅,这说明大局已定。毛泽东嘱咐吴旭君将文件退外交部。
当晚11点多,已经睡下的毛泽东突然叫吴旭君通知外交部,决定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毛泽东事后说:“决定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我是从大局考虑。这是中美两国人民的心愿,人民的友好往来是势不可挡的。”
1971年4月,美国乒乓球队如约访华,为中美关系的发展铺平了道路。毛泽东成功地用小球推动了大球。
备受毛泽东赞赏的庄则栋,是世界乒坛上一个传奇式的人物、中国体育史上一座永恒的丰碑,他曾经三次蝉联世界冠军、全国冠军、国家队内部冠军,这个纪录至今无人打破。早在十年前,毛泽东就很关注庄则栋。1961年世乒赛,毛泽东亲自观看男子团体决赛电视转播。场上出现2∶2时,庄则栋准备上场。毛泽东亲自给当时正在现场的贺龙元帅打去电话,让他转告庄则栋:“我的‘小祖宗’呀,你可一定要把这一分争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