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称年轻干部素质仍不能满足领导层建设需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1:51:31
2009年04月20日09:35 [我来说两句(71)] [字号:大中小]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我国将探索建立上级党政机关从基层一线逐级遴选干部的制度,是否有基层一线工作经历将作为提拔任用的一个重要条件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杨琳
近期,中央领导同志多次讲话提出要求,加强年轻干部的实践锻炼,全面提高年轻干部的德才素质。 ',1)">
并特别指出,目前优秀年轻干部的数量和素质还不能满足领导班子建设的需要,特别是能够担任党政正职的优秀年轻干部数量偏少。年轻干部中有很多人缺乏基层和艰苦复杂环境的历练,工作经历比较单一,因此要强化年轻干部到基层一线锻炼。
《瞭望》新闻周刊获悉,作为鼓励引导年轻干部到基层一线锻炼、建功立业的制度保障,我国将探索建立上级党政机关从基层一线逐级遴选干部的制度,真正形成基层一线干部培养选拔链。今后在干部提拔中,是否有基层一线工作经历将作为提拔任用的一个重要条件。
受访专家认为,人才资源是国与国之间竞争的核心资源,在干部年轻化水平已经基本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对年轻干部基层一线实践经验的要求,旨在锤炼年轻干部的“内功”,磨练意志,加深党与群众之间的血肉联系,提高干部统筹协调能力和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
干部年轻化不能忽视实践
重视干部的一线实践经验,重视综合素质,一直是我国干部选拔的重要标准。有关专家介绍道,早在唐代,宰相张九龄就提出“不历州县不拟台省”的选官原则,意思是没有在地方州县任职的经历,就没有担任省级和中央官员的资格。其目的在于,既保证官员升迁机会的公平性,又保证中高级官员具有较为全面的综合素质。
据统计,目前我国中央国家机关局级领导干部中,高校应届毕业即进入机关工作的比例高达44.6%,而有县乡基层工作经历的仅占12.5%。有专家指出,长期下去,将有脱离实际、官僚化、机关化的危险。
提出加强干部实践锻炼,是在实现干部年轻化标准后的新要求。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干部队伍老化,干部队伍年轻化提上日程。1982年12月中共十二大通过的新党章上,将干部选拔标准概括为“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这四化。此后20多年间,干部年轻化不断推进,1982年至2007年,全国省、市、县三级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平均年龄分别下降了8.4岁、6.7岁和5.7岁,上世纪60年代、70年代,甚至80年代出生的年轻干部已经成为我国干部队伍的主体,极大地增强了干部队伍的活力。
截至2007年底,全国机关干部中45岁以下的占71.5%,其中35岁以下的占30%,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87.5%,比1978年提高了78.2个百分点。这为未来积累了难得的人力资源财富。
当越来越多高学历的年轻干部走上领导岗位,从家门到学校门、从学校门到机关门的“三门干部”问题也随之出现。
国家行政学院政治学教研部副主任龚维斌指出,我们党的几代干部有着鲜明的时代特点,在干部队伍建设上也因此有所侧重。比如,新中国建国初期的军转干部和其后的工农干部,不是经历过战争年代血与火的考验,就是从基层一线一步步走上来的,他们缺乏的是科学文化和理论知识。而新一代的年轻干部学历高了,但基层实践经验少了,对中国具体国情的认识、对人民群众疾苦的了解都不甚到位。
中央党校党建部梁妍慧教授说,一些年轻干部由于缺乏在艰苦环境的历练,意志品质和工作斗志需要磨练;由于缺乏在实际岗位上直接面对老百姓、做群众工作的经验,在制定政策时容易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党性和理想信念也需要加强;由于缺乏基层一线的锻炼,经历比较单一,统筹兼顾的协调能力和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也亟待提高。
因此,中央强调加强年轻干部的实践锻炼,全面提高年轻干部的德才素质,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针对性。尤其是目前,能够胜任党政正职的年轻干部数量偏少,说明年轻干部在能力素质上仍有欠缺。
“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主要体现为政府与政府之间的竞争,而后者又主要体现在公务员制度和公务员素质、能力上的差别。因此,年轻干部的素质能力关系到党的事业和国家前途的长远大计”,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竹立家教授对本刊记者说,“对越是有培养前途的年轻干部越是要放到艰苦的环境中去,派到改革发展的第一线去,在实践锻炼中增强党性,改进作风,磨练意志,陶冶情操,提升境界,增长才干。”
基层出感情、出经验
“基层出干部”,是我们党在多年的干部队伍建设中得到的宝贵经验。受访专家认为,在基层一线实际工作岗位上的锻炼,不仅能够磨练干部的意志,激发斗志,令他们亲身体会党和群众的血肉联系,增强党性,更能够提高统筹兼顾能力和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还利于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创新智慧。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人的危机意识和艰苦奋斗精神,在安逸舒适的环境中很难被激发,而艰苦的环境往往能够磨练人的意志、激发人的斗志。目前,一部分干部精神状态不佳,正是党性修养、理想信念、意志品质、工作斗志上出现了问题。
来自高层的判断是,一部分年轻干部在理想信念上存在不少值得重视的问题,有的干部在理想信念上出现了迷失、困惑甚至动摇;有的理想信念淡化,思想空虚,精神萎靡,甚至到封建迷信中寻求精神寄托;有的重视个人理想设计,忽视社会责任,忽视国家和集体利益,忽视德行修养;有的价值取向功利化,人生选择被市场行情所引导,在各种诱惑面前随波逐流,甚至堕落腐化,必须正视这些问题的存在。
“党执政后最大的危险在于脱离群众,而目前干部‘德’方面的最大缺失也正是远离群众、忽视百姓疾苦”,梁妍慧指出。
党的老一辈领导人,有着在基层艰苦条件下锻炼出来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改革开放初期,中央领导同志的调研脚步几乎踏遍全国每一个县。
“但是现在一些干部往上级跑的多了,特别是换届时一些县领导几乎都不在县里呆着;干部往下级跑的少了,下乡也是‘蜻蜓点水’式的,甚至在极个别经济落后乡镇,工作人员很少,镇政府院子里的草都长得老高”,经常到各地实地走访调研的竹立家教授说,“随着干部年轻化的推进,这种情况亟待改善。”
生活是一座熔炉。只有生活在群众中,而不是生活在官场“小圈子”中的干部,才能真正了解基层和群众的现实需要。
“在我们的学员中,很多县级干部反映中央部门和省里的一些政策,与基层的情况并不一致,很难推开。如果更多的年轻干部能够到基层一线从事实际工作,充分摸清基层情况,等他们再回到上级部门制定政策,就会考虑政策的上下对接,避免一刀切,增加政策弹性,以利执行”,梁妍慧说。
此外,在基层一线直接面对群众,直接处理各种复杂问题和突发事件,也能够有效提高年轻干部应对复杂局面、统筹兼顾的能力,而这恰恰是书本上无法得到的。
同时,“基层一线”并不单指工作条件艰苦的地区。沿海等改革发展第一线,有“风口浪尖”的考验和最新的思想观念,年轻干部可以经风雨、见世面,汲取来自基层的创新智慧,中西部的年轻干部尤其能从中学习先进经验。
龚维斌说,中央和地方、东中西部地区的不同岗位,有不同特点。坚持多岗位培养锻炼年轻干部,在当前意义尤其重大。对那些德才条件好,有发展潜力,有培养前途的年轻干部要给他们压重担,放在重要岗位上去锻炼,积累经验,全方位培养可以担当发展重任的复合型人才。
“应该加强年轻干部交流轮岗,把年轻干部培养和改善干部结构相结合,特别是要加大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交流力度,依托援藏、援疆、东西部地区对口协作关系,大力推动东中西部地区干部交流”,龚维斌说。
防止“基层锻炼”变“基层镀金”
“挂职”,是我国普遍使用的一种干部基层锻炼方式。在现实中,“挂职”在发挥正面效应的同时,也存在不同程度的走形式、走过场、走程序,缺乏实效问题。受访专家认为,要使基层一线锻炼在年轻干部的职业生涯中真正起到积极正面的作用,需要防止“基层锻炼”变“基层镀金”。
一些年轻干部到了基层一线,不能适应繁杂而琐碎的具体工作,每天仍旧坐在办公室喝茶、看报纸、接电话,似乎只是换了个地方“坐机关”。
一些年轻干部只把“挂职”当作几年后调回上级机关的“提拔硬件”,不能真心实意考虑基层和群众的切身需求。
一些年轻干部虽然到了基层,但是没有从事急难险重、直接面对群众、处理复杂问题的实际工作,而是抄抄写写,做起了“秀才”,无法真正接触到基层最真实、最鲜活的第一手情况,虚化了基层工作经历。
“还有一些挂职干部到了基层,就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沾染了不良习气,扭曲了基层锻炼的初衷”,竹立家说。
“任务不明确、考核不严是造成‘基层镀金’现象的重要原因”,龚维斌认为,要使年轻干部在基层真正沉下心、扎下根,需要从三个方面作出努力。
首先,对挂职干部提出明确的工作任务和要求,要给他们压重担。“基层单位认为挂职干部在基层干不长,是过渡性质的,一般不愿意把较为长期的、实际的工作交给他们,这也造成了一些挂职干部无事可做”,龚维斌说。
其次,严格“派”、“接”双方的双向考核。“派出”单位不能对年轻干部“一派了之”,基层单位也不能“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在干部挂职结束后只说好话,双方都要负起严格管理、严格考核的责任。
其三,按照中央要求,积极探索建立上级党政机关从基层一线逐级遴选干部的制度,真正形成基层一线干部培养选拔链。完善公务员制度,逐步提高从农村、企业和其他基层单位招录比例,考试中侧重实践经验和实际能力。以后选拔干部,是否有基层一线工作经历将作为提拔任用的一个重要条件,引导鼓励年轻干部到基层一线锻炼,建功立业。
“这一制度不仅为我国未来的长远发展考虑,同时也为大批基层干部开拓了向上发展的空间,让他们看到出路,保持工作热情”,龚维斌说。
此外,受访专家指出,针对基层干部的工资待遇、子女上学、住房等激励关爱机制,也是引导年轻干部到基层一线实践锻炼的制度保障。□
(责任编辑:刘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