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二.最重要的就是要“知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0:38:28
【原文】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
樊迟未达。子曰:“举1直错2诸3枉4,能使枉者直。”
樊迟退,见子夏曰:“乡5也,吾见於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
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於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於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译文】樊迟问关于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问题。孔子说:“爱人。”樊迟又问如何能知道。孔子说:“善于识别人。”
樊迟没有理解和明白孔子所说的话。孔子又说:“举荐、选拔正直公正之人,辨别并废弃出不正斜曲之人,就能使不正斜曲之人成为正直、公正之人。”
樊迟退下,见到子夏说:“刚才,我见了老师,问关于如何知道仁的问题,老师说:‘举荐、选拔正直公正之人,辨别并废弃出不正斜曲之人,就能使不正斜曲之人成为正直、公正之人。’这是什么意思呢?”
子夏说:“这话的内容多么丰富啊,舜有了天下,在众人中选拔人材,举荐了皋陶,那些不仁的人就离得远远的了。汤有了天下,在众人中选拔人材,举荐了伊尹,那些不仁的人就离得远远的了。”
【说明】如何能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关系,这确实是个问题,尽管孔子说了这么多,樊迟还是没有弄懂。当然,想要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关系,首先要会识别人,知道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才能与之建立相互亲爱的关系。想要,是主观愿望,可是客观事实却不能完全随从人的主观愿望。有的人他就不愿意与人亲近,你怎么办?还有的人,心理已经变态,坏得无法形容,想要与他建立相互亲爱的关系,那就不是仁了,而是助纣为虐了。所以,在建立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关系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知人”,知人而后才能达“仁”,知人而后才能“举直错诸枉”,“举直错诸枉”后,才能使“不仁者远矣。”也就是子夏说的,舜知人而选皋陶,“不仁者远矣”;汤知人而选伊尹,“不仁者远矣”。如果说,一个国君所选的均是皋陶、伊尹这样的人,国君自己“仁”了,上行下效,全国的人民都能趋向“仁”,也就“能使枉者直”了。
——————————————————
【注释】1.举:《书·益稷》:“万邦黎献,共惟帝臣,惟帝时举。”《左传·襄公三年》:“建一官而三物成,能举善也。”《论语·乡党》:“色斯举矣,翔而後集。”《孟子·万章上》:“时举於秦,知穆公之可与有行也而相之:可谓不智乎?”《孟子·告子下》:“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后汉书·张衡传》:“举孝廉不行。”这里用为选拔举荐之意。
2.错:《诗·周南·汉广》:“翘翘错薪。”《论语·为政》:“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荀子·议兵》:“刑错而不用。”《书·微子序》:“殷既错天命。”这里用为废弃之意。
3.诸:《诗·邶风·柏舟》:“日居月诸,胡迭而微。”《诗·邶风·日月》:“日居月诸,照临下土。”《尔雅》:“诸诸便便,辩也。”《论语·为政》:“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说文》:“诸,辩也。”《敦煌变文集·燕子赋》:“穷研细诸问,岂得信虚辞!”这里用为辨别之意。
4.枉:《管子·牧民》:“廉不蔽恶,耻不从枉。”《老子·二十二章》:“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论语·为政》:“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荀子·荣辱》:“斩而齐,枉而顺,不同而一。”《荀子·王霸》:“是犹立直木而求其景之枉也。”《说文》:“枉,邪曲也。”这里用为不正、斜曲之意。
5.乡:(xiang向)《诗·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夜乡晨,庭燎有辉。”《左传·僖公三十三年》:“乡师而哭。”《孟子·告子下》:“君不乡道,不志于仁,而求富之,是富桀也。”《荀子·儒效》:“乡有天下,今无天下,非擅也。”这里用作动词,读向(xiang),意谓过去、刚才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