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史23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1:01:51
第 三 章 中日陆海决战
第二节 黄海海战
二  两军相接 海战的序幕
丰岛海战之后,北洋舰队广大将士求战情绪就十分高昂。因此,战舰的备战号令一下,水兵们便迅速地作好了战斗的准备。对此,马吉芬曾作过详细的记述:“中日启衅之后,我舰队员官无不锐意备战。有鉴于丰岛一役济远、广乙两舰之覆辙,各舰皆将舢板解除,仅留六桨小艇一只。意在表示军舰之运命即乘员运命,舰存与存,舰亡与亡,岂可有侥幸偷生之念,或借舢板遁逃,或忍败降之辱哉?此外,若十二寸炮之薄炮盾,若与战斗无益之木器、索具、玻璃等项,悉行除去无余。各舰皆涂以深灰色,沿舱面要部周围积置沙袋,高可三、四英尺,……以煤袋配备冲要处所,借补沙袋之不足。

黄海战前“致远”官兵合影
通气管及通风筒咸置之舱内,窗户与防水门概为锁闭。凡有乘员惧就战斗部署,战斗喇叭余响未尽,而战斗准备业已整然。”注1可见,当时的土气是多么高涨!
此时,提督丁汝昌、右翼总兵刘步蟾及总教习德人汉纳根,都登上了旗舰定远号前方的飞桥,一面密切注视着日舰的动向,一面商讨对策。丁汝昌先向停泊在大东沟口外的十艘战舰传令,以定远、镇远为第一小队,致远、靖远为第二小队,来远、经远为第三小队,济远、广甲为第四小队,超勇、扬威为第五小队,排成犄角鱼贯小队阵注2,用每小时五海里的航速驶向敌舰,准备迎战。“各舰皆见旗舰定远揭扬‘立即起锚’之信号,无不竞相起锚,行动较之平昔更为敏捷。即老朽之超勇、扬威两舰起锚费时,因之落后,然亦疾驰,竟就配备。”注3在比往常更为暂短的时间内,犄角鱼贯小队阵即已排成。这种阵式是按小队编队,每队两舰,位于前者为队长,僚舰在其右后方的四十五度线上,相距四百码。每队的间距为五百三十三码。这时,“船应机声而搏跃,旗帜飘舞,黑烟蜿蜒”注4,直冲 敌阵而去。
双方舰队越来越接近。日本军舰上用望远镜已经能够清楚地看到:中国军舰上“头上盘着发辫、两臂裸露而呈浅黑色的壮土,一伙一伙地伫立在大炮旁,正准备着这场你死我活的决战”。注5先是,当日舰发现北洋舰队之初,伊东祐亨即桂出第一个信号:“吃饭”。中午十二点零五分,伊东又传令备战,“在樯头升起舰队旗,命各舰
就战斗位置”。注6并部署全舰队为单纵阵。于是,日舰第一游击队居前,本队六舰继后,西京丸、赤城二舰在本队左侧先后相随,直对北洋舰队的定远、镇远二舰驶来。伊东祐亨因见北洋舰队阵势严整,怕士兵临战畏惧,特别下令准许“随意吸烟,以安定心神”。注7
此时,北洋舰队已经能够辨清驶来的日舰共十二艘。丁汝昌见其来势凶猛,不可掉以轻心。为了发挥各舰舰首重炮的威力,他毅然下令改犄角鱼贯小队阵为犄角雁行小队阵。犄角雁行小队阵与夹缝雁行小队阵的排列顺序相同,其基本要求是:每一小队中,前舰为队长,其僚舰位于其右后四十五度线上,相距四百码;各小队之间距为一千二百码。同时,丁汝昌还向各舰管带发出以下训令:
“(一)舰型同一诸舰,须协同动作,互相援助;(二)始终以舰首向敌,借保持其位置而为基本战术;(三)诸舰务于可能的范围之内,随同旗舰运动之。”注8其中,第一条之“舰型同一诸舰”指姊妹舰而言。在北洋舰队的五个小队中,除第四小队的济远和广甲外,皆为舰型相同的姊妹舰。故此条实际上是要求每队两舰都要互相保持一定的距离,配合作战。第二条是犄角雁行小队阵或夹缝雁行小队阵的基本要求,其特点是“弥缝互承”注9,故或称之为“鳞次横阵”。注10这样,前后“皆可轰击敌船,不至为本军船只所蔽也”。注11但北洋舰队的重炮皆设于舰首,故提出“始终以舰首向敌”为基本战术,以发挥重炮的威力。第三条是强调全队集中,进行整体作战。
在此以前,丁汝昌曾“屡次传令,谆谆告诫,为倭人船炮皆快,我军必须整队攻击,万不可离,免被敌人所算”。注12此条要求各舰不能单独行动,必须随旗舰所向而进击敌舰。
变换阵形一开始,旗舰定远先以每小时七海里的航速前进,其余各舰也都以同一航速继之。但是,由于后续诸舰不是作直线运动,而是作斜线甚至弧形运动,故要达到所规定的位置,则在同一时间内需要完成更大的航程。本来,变阵就需要一定的时间。而当时情况紧急,定远、镇远两艘铁甲舰须率先接敌,而又不能减速以待后继诸舰,这样,完成变阵就需要更多的时间。对此,参加这次海战的《冤海述闻》作者写道:“我军阵势初本犄角鱼贯,至列队 时复令作犄角雁行。丁提督乘定远铁舰为督船,并镇远铁舰居中,致远、靖远为第二队,经远、来远为第三队,济远、广甲为第四队,超勇、扬威为第五队,分怍左右翼,护督船而行。原议整队后,每一点钟行八里。是时,队未整,督船即行八里,以致在后四队之济远、广甲,五队之超勇、扬威,均赶不及。缘四船鱼贯在后,变作雁行傍队,以最后之船斜行至偏榜最远,故赶不及。”注13于是,整个舰队便形成窄长的“人”字形。据一些参战的老水手回忆,皆指出当时是以“人”字阵势迎战敌舰的。有的参战洋员也证实:北洋舰队“列阵作人宇阵”。注14英国远东舰队司今斐利曼恃曾目击当时的海战实况,所观察到阵形是:“既遇敌舰,即似成‘人’字形。”注15从前方看来,“人”字阵形恰象一个大英文字母v,故外国人士有称之为“V字形阵”注16或“楔状阵”。注17所有这些记述,都表明了北洋舰队阵形初变时的特点。
丁汝昌下达变换阵形的命令,其时间约在中午十二时二十分。
一刻钟后,“人”字形阵式即初步形成。日方记载说;“零时三十五分,已经能明显看见敌舰,细一审视,定远作为旗舰在中央,镇远、来远、经远、超勇、扬威在右,靖远、致远、广甲、济远在左,形成三角形的‘突梯阵’。”注18变阵后的北洋舰队,起初正是一个窄长的“人”字阵式,恰象一把锋利的尖刀,直插敌舰群。一场规模空前的激烈海战就这样开始了。
注1 《马吉芬黄海海战述评》,《海事》第10卷,第3期,第38页。
注2 《冤海述闻.大东沟战事纪实》:“我军阵势初本犄鱼贯(小队)。”按:犄角鱼贯小队阵,与夹缝鱼贯小队阵排列方法相同。参看拙作《中日甲午战争史论丛》,第110、125--126页。
注3 《马吉芬黄海海战述评》,《海事》第10卷,第3期,第29页。
注4 泰莱:《甲午中日海战见闻记》。
注5 川崎三郎:《日清战史》第7编(上),第4章,第120页。
注6 《伊东祐亨给大本营的报告》,《日清战争实记》第7编,第53页。
注7 川崎三郎:《日清战史》第7编(上),第4章,第116页。
注8 《汉纳根给北洋大臣的报告》,《海事》第8卷,第5期,第63页。
注9、10 天津机器局印:《船阵图说》。
注11 《马吉芬黄海海战述评》,《海事》第10卷,第3期,第39页。
注12 《军情要电清单》,《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1711),附件一,第21卷,第11页。
注13 《中日战争》(6),第87—88页。
注14 《大东沟海战》,《中东战纪本末》,朝警记四,第4卷,第10页。
注15 《英斐利曼特水师提督语录》,《中日战争》(7),第549页。
注16 川崎三郎:《日清战史》第7编(上),第3章,第180页。
注17 《马吉芬黄海海战述评》,《海事》第10卷,第3期,第39页。
注18 《日方记载的中日战争》,《中日战争》(1),第240页。按:“突梯阵”,或译作“凸形梯阵”。又,原文将“靖远”和“经远”的位置相互颠倒,引用时已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