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毛泽东(8)]一路上行:主席何曾有“沉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1:53:26
一路上行:主席何曾有“沉浮”
通行的著述中,大多对毛泽东从一九二七年到一九三五年的政治生涯说成是“三沉三浮”、“大起大落”,言下之意似乎是说毛泽东经历了权力上的失而复得和得而复失,可与蒋介石的三次下野和三次出山相类。其实,从毛泽东在这八年中在党内地位、军政头衔、权力拥有、国内外影响力等项指标看,毛泽东在中国革命中所实际发生的作用是逐年增大的。说毛泽东有什么明显的“沉浮”,我越来越觉得用词过重。偶尔的权力停顿或等待,这对政治家而言是正常的。除非要严重地被打倒或处分,才可以被理解为“沉”。而毛泽东显然没有这么严重的权力失落现象。也没有多少资料证明,他有被“整”地很厉害的情况。加之他在党内、军中和共产国际有相当甚至是不可替代的影响力,他反而是经常得到神助而走出暂时的低谷。
毛泽东的三“沉”通常是指井冈山时被周鲁错传的开除党籍(其实是开除政治局候补委员)、在红四军七大上被“选掉”了前委书记、在赣南会议、宁都会议上两次丧失兵权。
第一次沉落,毛泽东虽然被周鲁“开除了党籍”,但他在井冈山的地位并没有受到影响。暂时成为“无党人士”的他当起了师长,并由资历远逊于他的何挺颖担任军委书记。毛泽东就是以“师长”的身份同朱德会师的,且在会师后——当时已经澄清了谣言——再次成为第一把手:红四军党代表。可以说,这次沉落没有我们后来在书中看到的那么严重。
第二次沉落,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红四军内较混乱的宗派风气以及朱毛二人在建立根据地问题上的重大分歧。加之当时盛传中央有把朱毛调离红军的想法(即二月来信),选掉朱毛而代之以立场相对中正的陈毅是十分正常的。加上毛泽东有病在身,他选择了暂时退居山林,但在几个月后因为中央的“九月来信”澄清了有关问题再次复职且地位更加稳固。养病并指导地方武装斗争的毛泽东,也并不能算作多么大的“沉”。朱德、刘安恭等对毛泽东的某些意见,也并不是那么地摆不到桌面。再说也没有对毛泽东进行什么斗争,且加派了一个连的兵力保护毛泽东,并在敌人进剿时飞马通知毛泽东。朱毛之间虽偶有矛盾,合作还是主流。
第三次沉落,主要是剥夺其兵权并架空其成为“加里宁”。中间进行了反罗明路线、反江西罗明路线、反军中罗明路线的斗争,也因此涉及到了如何叔衡、贺敏学、贺怡、贺子珍等的政治待遇,有明显向着毛泽东的倾向。但是,并没有直接地针对毛泽东的残酷斗争。毛泽东还随时可以出门支会昌、于都视察。要求送周、毛去苏联的动议也因为王明在苏联的反对而未成行。王明在苏联,仍称毛泽东为“大人物”。更何况,在李德要处决萧劲光时,毛泽东居然可以公然地派贺子珍去看他并说“你没错”且计划中的处决遭遇了王稼祥的抵制,这也说明毛泽东的地位并没有多么严重。而且,加之于毛泽东的一些“罪名”也没有什么严重的说法,而在今天最可能成为指责毛泽东的苏区肃反并没有被利用。虽然从毛泽东对于军事的长处等角度说,这一次剥夺他的兵权有些武断,但从他继续担任政府主席和政治局委员的情况看,他也算不得完全地“靠边”。
从1027年至1935年八年全景上看,毛泽东的地位也是持续上升的而没有什么过分明显的下行。“一路上行”还是毛泽东的政治生涯的写照。
首先从党内地位而言,一九二七年毛泽东参加八七会议后组织秋收起义时,是以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湖南省委特派员的身份出现的。因为擅自以改变进攻长沙的方针,他被撤销了因为没有参与中枢并没有实际作用的候补委员而成为在党内人数并不多的中央委员,这一基本局面再没有改变过。到党史等著作说毛泽东在赣南会议和宁都会议上被剥夺兵权之时,他却在六届五中全会上成为正式的政治局委员。没有这一身份,毛泽东何以有资格参加如通道、黎平、猴场、遵义、会理等一系列会议并同一直在党内政治局占据一席之地的老资格人物张国焘分庭抗礼?在遵义会议上成为政治局常委,可以说是从政治局委员的层次上基于被重视的一现状的自然晋升——因为周恩来、博古、张闻天们都觉出了自己的一套军事谋略在长征的特殊环境下不大管用而让毛泽东搞一搞。成为政治局常委并在以后的分工中分管军事是毛泽东到陕北后成为军委主席的顺理成章的一步。试想,如果毛泽东真得如通常所说被剥夺了基本的发言权,哪怕仅仅是一般的中央委员,遵义会议还会开得那么和平么?那不就成了性质很严重的“兵变”或夺权了?其实,远在一九三三年的第二次宁都会议,毛泽东就以政治局委员的身份要求重新审查宁都会议对他的错误“处理”,而这类处理不过是任弼石等提出的“狭隘经验主义”之类,毛泽东对这一提法并无太大反感。作为对这一“指控”的回应,他加强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且在延安时期仍然把任弼石倚为重要助手而没有进行任何强烈的斗争。可以说,从党内地位而言,毛泽东在所谓的“三起三伏”中,仍然是持续上升的。
从军中地位而言,因为朱毛在井冈山的革命实践为共产党人提示了一条进行政权割据的可行路径,朱毛在共产国际和党内的影响大增——虽然在最初不被认可甚至曾经在布哈克林建议下离开军队。红四军七大中,虽然被朱德、刘安恭、陈毅等暂时选掉前委书记的军中最高职位,但却在不久即得到党中央李立三和周恩来等人的支持重回帅位。在共产国际也开始悬挂朱毛照片。1929年至1930年的短时间休养也被国民党方面和共产国际方面误传为“去世”。可以说,各方面对毛泽东的关注都是空前的。加之毛泽东所在的赣南闽西苏区相对面积较大、军力较大、战绩较大、根据地较巩固,上海的党中央也在后来搬到了这里。从此,这里成为所谓的“中央根据地”。在此之前,毛泽东早就成为中国工农革命委员会主席,朱德成为红军总司令,这种“国家级高官”的赋予也是大大强过给其他根据地的待遇的。再到后来,毛泽东还担任了本来准备由党的总书记向忠发担任的中华苏维埃临时政府主席。这一职务可是绝对的顶级高官——不管在后来是不是被架空——因为有了这一职务,毛泽东取得了在遵义和陕北相当好的对外身份。斯诺的主要采访对象是毛泽东而不是张闻天、周恩来就可以看出当时毛泽东的实际地位是如何之突出。而且,宁都会议也并没有完全剥夺毛泽东的兵权,而是同意由他协助周恩来赞画军务。而习惯了在军事事务上“独断专行”的毛泽东不愿意只做“参谋”而回后方养病的。事实上,在没有什么具体的军中头衔的情况下,毛泽东也曾经出色地指挥过东路军打开漳州这个福建第二大城市。可以说,因为毛泽东在创建红一方面军方面朱可替的作用,加之他强于朱德的党内地位,以及他在林彪、彭德怀、罗炳辉、董振堂等人眼中的形象,他是可以不需要任何正式的名目就指挥红一方面军的。
从行政地位而言,最初的井冈山和中央苏区,都只是众多苏区中的一个。贵为根据地第一把手的毛泽东,也不过相当于一个基层的“地方干部”而已。这在由留苏干部占据主流地位的中央和地方,已经是一个“另类”的典型。后来,由一个土生土长的地方干部晋升为临时共和国主席,这更是格外的重用。毕竟,无论是从名还是实的角度说,共和国主席都处在一种伸缩有度的地位,比之于处在经常整编的不稳定状态中的红一方面军政委要显赫地多。从陕北的情况来看,正是因为把中央军委“化”成了中央政府辖下的“西北军委”和“中革军委”,毛泽东才得以顺利取代周恩来、张国焘、朱德在军委中的地位而成为新的并一直担任到死的军委主席。与毛泽东所担任的临时中央政府主席相比,周恩来、朱德、张国焘的地位更不稳定。周恩来的红军总政委后来让给了张国焘,朱德的军委主席反而要受到军委副主席(先是周后是张)的领导、张国焘虽为军委主席却在三军会师后自然丧失。也就是说,毛泽东的临时政府主席身份倒是终身的。这一职位甚至一直没有明令撤销。以至于在一九四九年四月由四野部队发起的湘赣战身解放了瑞金后,毛泽东在北京还要半夜里起来吃红烧肉庆贺。
与各根据地的创始者比较,毛泽东得到的待遇可以说是最“客气”的。张国焘在鄂豫皖对曾中生、许继慎,夏曦在湘鄂西对周逸群和贺龙,曾洪易在赣东北对方志敏,都远没有周恩来、博古、张闻天对毛泽东的尊重。设想一下,周恩来如果以肃反扩大化的名义处分毛泽东、博古如果审查毛泽东的“富农”身份、张闻天如果清算毛泽东的查田运动,难道毛泽东还可以反抗不成?更何况,失去了直接指挥红一方面军的毛泽东并没有完全地淡出高层,他的主席身份和政治局委员身份都足以让他随时以一个候补者的身份替代在打仗和谋略方面不如他的各位同事,而且是十分顺理成章的那种替代。长征,尤其是湘江之战后的长征,就给了他这样的机会。遵义会议毛泽东恢复兵权,且并不是从哪个角落里把他找来的,他就在中军大帐中——原来只不过是不采纳他的建议罢了。
作为一个已经没有了兵权的共和国主席,理论上是可以安排留在苏区的。但长征并没有把毛泽东留下。这在说明了长征的“搬家”性质——共和国主席从此成为流亡政府主席——的同时也说明了同时具有临时政府主席和政治局委员身份的毛泽东并不构成纯粹的“反对派”形象而是相当看重其在宁都会议时议定的随军赞画军机的作用。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毛泽东在苏区,并没有多么严重的“沉”。
读的毛泽东政治生涯的资料多了,我越来越认为毛泽东无论在政治上还是行政上、军事上都是一路上行进入党的中枢的。他成为党的、政府的、军队的最高领袖的过程,很扎实。既没有阴谋,也没有太大的跳跃,更不存在什么沉浮。单就遵义会议而言,也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从遵义会议文献来看,连博古都没有什么大的异议。只不过是并不是中共党员的李德和并不是政治局委员的凯丰稍感意外而已。长征中带了毛泽东同行,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准备了战术不灵时换将的吧。
注释:暂略
2006年4月3日草稿谢绝转载
标签:毛泽东研究   笔公史论   .
所属版块: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