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城市圈15年规划即将出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2:33:15
记者昨悉,《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即将出台。此规划纲要的期限为2006—2020年,其中近期2006—2010年,中远期2011—2020年。
“《规划》的制定包含了24位国内的著名专家的心血。”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区域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中心专家组长、博士生导师毛汉英说,“修改以后,我们还将征求各地的意见,最后由省政府颁发。
”此后,将根据《规划》内容,制定规划细则,逐步分解到各地。
战略地位:以长江经济带为主轴的东中西部互动发展的关键接力点与推进器;内陆地区的先进制造业高地和现代化服务业中心;促进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
发展目标:GDP以高于全省2-3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未来15年内GDP总量增长3.87倍,2020年达到19746亿元;人均GDP增长3.36倍,2020年达到5.98万元;
城市圈内,以高速公路与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为主体的快速交通网络,以及完善的通讯网络,形成从武汉至周边8市“一小时经济圈”和城市圈内各城市间的快捷交通。
建设完善的自然灾害(如洪涝及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体系,以及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系统等等。
关键词:城市
9大城市分三级
到2020年,将武汉城市圈建成以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为主体,成为我国中西部工业总量和竞争力最强的地区之一。
其中,到2010年,要培育70个左右在全国居前三位的拳头产品,30个左右国家级名牌;销售收入50亿和过百亿元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分别达20家左右和10家以上。
“武汉城市圈的9个城市将分三级。”毛汉英介绍,根据城市等级、规模、产业发展水平、结构特点等,圈内城市区又可分为三个类别,一级中心城市武汉,二级副中心黄石,三级副中心鄂州、孝感等。他说,通过城市圈的三大圈层网络的辐射,可以有力推进统筹城乡发展、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空间、产业、人口的有效结合,促进圈内城市间的联系与交流。
将崛起33座城市
据介绍,武汉城市圈内目前拥有城镇人口1380余万人。到2020年,城市圈人口将达到2032万人,根据地域、定位的不同,城市圈内将形成拥有33个大中小城市、49个重点镇的城镇格局。
其中,1个超大城市武汉,人口规模超过500万人;1个副中心、特大城市黄石,人口100万—500万之间,5个大城市,包括黄冈、鄂州、孝感等,人口50万—100万之间, 11个中等城市,汉川、安陆、应城等10个县市包括咸宁在内,人口20万—50万。英山、大悟等15个小城市规模达到10万—20万。另外,还对9市的48个重点城镇进行重点扶持,其人口规模达到3万人以上。
关键词:交通
全国四大路网中心之一
到2020年时,城市圈将形成“一环十三射四联线”公路主骨架网,建成中部地区最发达便捷的公路交通网;铁路方面,武汉成为全国四大路网中心之一,并完善武汉市轻轨交通网,建设武汉至孝感轻轨,开行城际列车等,以形成轨道交通网。
长江形成一级航道,汉江形成三级航道等,规划到2020年,武汉港年吞吐量达1.2亿吨,其中集装箱220万标箱,黄石港吞吐量达2081万吨。
规划将天河机场建成华中地区最大的航空枢纽港,2010年开通15条国际航班和100多条国内航班,年客机起降达11-13万架次,年旅客吞吐能力达1100-1300万人次,并将武汉山坡军用机场改建成民用机场。
年内建成“六路一桥”
“十一五”期间,武汉城市圈交通一体化建设的投资规模将达616亿元,其中公路建设548亿元,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建设13亿元,港航建设55亿元。
今年,城市圈内计划建成“六路一桥”310公里高速公路。其中,随岳中高速公路153公里、青郑高速公路16公里、汉蔡高速公路36公里、汉洪高速公路46公里、汉麻高速公路28公里、汉英高速公路28公里和阳逻长江公路大桥3公里。
据介绍,阳逻大桥计划今年10月建成通车,届时188公里的武汉外环将全线画圆;汉麻、汉英、青郑、汉洪、汉蔡、和左6条高速公路稳步推进,随岳中高速公路将提前到今年年底建成通车。
关键词:金融
金融业到2010年,要构建一个有较强融资和国际结算能力的金融体系,确立武汉在华中地区金融中心地位。在2020年前后,基本实现与国际金融市场的互通。
2010年,城市圈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将达到3470亿元,年均增长13%,2020年达到11020亿元,年均增长12%。重点发展连锁超市、大型专业批发市场等新型商贸业态,积极发展农村商贸网络。
关键词:通信
城市圈内通信资费将统一
根据圈内城市不同用户的需要,在城市圈内推出不同的品牌套餐和资费类别,逐步调低武汉城市圈的漫游费和长途费,逐步实现移动通话费的单向收费,为城市圈资费统一工作创造条件。
到2010年,圈内城市的通信基础设施一体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信息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综合通信能力、规模走在我省前列,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关键词:旅游
城市圈旅游抱团出击
据介绍,城市圈将着力打造科教文化、温泉度假、红色文化、生态休闲、工业旅游、三国文化、宗教文化、体育健身等八大主打旅游产品。
目前,武汉城市旅游圈在建、待建的重大旅游项目达30亿元以上,包括投资16亿元的东西湖建设极地海洋世界,投资6亿元的嘉鱼山湖温泉,赤壁龙佑温泉二期工程等。打造湖北省重要的高端休闲度假旅游产品。
省旅游局负责人介绍,武汉城市圈旅游精品路线宣传资料将很快面世。省旅游局要求,对外推广的时候要坚持把武汉城市圈作为一个整体,对外宣传促销中统一冠以“武汉城市旅游圈”的名称。
省旅游局负责人介绍,今后重要做好以下四件事。一是全力推进武汉城市圈旅游目的地建设。省旅游局将主动协助国家旅游局编制好《中部地区旅游发展规划》,积极争取各方面的支持;二是加大旅游配套设施建设的协调力度;打通重点景区之间的“断头路”、“瓶颈路”;三是整合圈内旅游资源,实现规模化、网络化发展;四是建立联动促销机制。
《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纲要》共分12章,分别介绍了建设武汉城市圈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战略定位、发展目标,以及产业布局、城乡建设、基础设施、区域市场、环保和生态建设五个一体化的具体思路等。
战略定位
武汉城市圈的战略定位是:以长江经济带为主轴的东中西部互动发展的关键接力点与推进器、内陆地区先进制造业高地和现代服务中心、促进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
城市圈形象——活力、快捷、安全、绿色
最新一稿《规划》对武汉城市圈建设总体目标作了生动的勾画,即:
——建设活力城市圈:规划期内(2006年-2020年)经济实现持续、快速、协调发展,2020年GDP达19746亿元,人均GDP达5.98万元,初步形成与周边城市群对接的长江中游经济圈和中部崛起的重要经济增长极。
——形成快捷城市圈:建设以高速公路与铁路、城际轨道交通为主体的快速交通网络,完善的通讯网络,形成从武汉至周边8市“一小时经济圈”和圈内各城市间的快捷交通。
——打造安全城市圈:建设完善的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和防控体系,及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系统,为圈内生产生活提供可靠安全保障。
——构建生态城市圈:加快丘陵山地的生态建设,加强平原地区的环境治理,构建亲水型生态景观系统,建成绿色、宜居、和谐的生态型城市圈。
产业一体化布局 五种模式 联”武汉
《规划》提出,武汉市和周边8市产业将形成一体化布局。大致分为五种模式:
总部在武汉、基地在周边的“总部模式”;
研发在武汉、产业基地在周边的“孵化模式”;
营销在武汉、产品在周边的“店厂模式”;
注册在武汉、生产在周边的“分家模式”;
生产主体在武汉、辅助产品在周边的“产业链模式”。
毛汉英以“汽车产业链”为例作出了具体说明:依托销售过1000亿武汉东风汽车公司,上游延伸至冶金工业的汽车钢板轧制、铸件、锻件及有色金属等,下游延伸到汽车零部件生产和汽车总装,带动金属加工、电子、电器、仪表、橡胶轮胎、塑料、玻璃等相关产业。具体分工为:以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核心,建立与整车生产相适应的大型零部件生产企业,重点生产科技含量较高的关键汽车零部件;周边8市则分别建立产品各有侧重的汽车零部件产业园。
城乡一体 城市化水平大提升
1、33座大小城市构成大方阵
2005年,武汉城市圈人口为3086.7万,预计到2010年将达3190万,2020年达到3300万。其中,武汉市区人口将由2005年的403万增至2020年的502万,成为超大城市(人口500万以上),黄石市区(含大冶市区)人口将由2005年的98.4万增至2020年120万,成为特大城市(人口100-500万);
黄冈、孝感、鄂州、仙桃和潜江5个市区将升格为大城市(人口50-100万);
另加11个中等城市(人口20-50万)、15个小城市(人口10-20万,包括蔡甸城区和新洲城区),届时,武汉城市圈将成为由33座城市、48个重点镇(人口3-10万)组成的巨大城市群;城镇化水平将由2005年的45.4%增至2010年的52%,到2020年达到62%。
2、“圈”分三层,“卫星”拱“核心”
《规划》将武汉城市圈及周边腹地分为三个圈层,即距武汉中心城区80公里以内的核心圈、80—150公里的紧密圈、150—300公里的辐射圈。
区域空间结构上又为:一核—武汉主城区;一脊—由沪渝高速公路和汉丹铁路以及汉十高速公路构成的“Y”字型东西复合发展脊梁;两带—大别山至桐柏山生态带和幕阜山生态带;两轴—京港(澳)高速公路—京广铁路复合主轴和京九铁路—大广高速公路复合发展次轴;两环—武汉绕城高速公路和城市圈快速环线;四组团—黄石鄂州黄冈组团、仙桃潜江天门组团、孝感汉川应城组团和咸宁赤壁嘉鱼组团。
3、强调统筹城乡发展
《规划》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援农村,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结合农业产业化推进小城镇建设等,作为“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重点。
“桥梁与钢结构”列为第十大产业链
新《规划》将圈内产业链由原来的9个改为10个,即在汽车、电子、钢铁、有色冶金、石油化工、盐化工、纺织服装、建材建筑、食品产业链之后,又增加“桥梁与钢结构”产业链。
据毛汉英介绍,将桥梁与钢结构产业从钢铁产业链中剥离,单列为一大产业,是因为桥梁与钢结构产业已经成为武汉地区的强势产业,现有6家国内主力企业,发展势头较快,已在全省的经济格局中占有较大权重。“桥梁与钢结构”产业可以钢铁冶炼为上游,发展铁路、高速公路桥用钢梁、支座、预应力构件等的生产;下游则可带动桥梁产业的科研、勘测、设计、制造、施工、维护等。
突破体制障碍 实现利益共享
为了突破在建设城市圈中遇到的地区分割和行政体制障碍,《规划》提出了一些运行机制上提出了一些措施:
1、建立跨区域的利益协调机制。提倡区内各城市政府就跨区域利益分配问题达成框架协议,具体个案可依据协议“一事一议”协商解决。
2、突破行业分割,实现区域资源整合。在物流、旅游、生态环境等领域成立区域性综合管理委员会,由政府承担协调职责。
3、对城市圈内空间实行监督型、调控型和协调型的三级管治,分别对自然资源保护、产业集聚和基础设施建设等进行管理。
4、积极构建城市圈统一法制平台。凡涉及城市圈发展,必须实行地方立法的项目,经圈内各市充分协商,由省人大或者省政府行使立法程序。
5、建立城市圈工作协调推进机制。在决策方面,将组建武汉城市圈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建立定期工作会议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