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城市展览馆 - 唐山圈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4 03:20:35
标签: 规划局 城市 改造 日志原文:http://forgetjiji.blog.sohu.com/113563344.html
主 展 览 馆
(B馆)
 唐山是一座具有百年历史的沿海重工业城市。地处渤海湾中心地带,南临渤海,北依燕山,东与秦皇岛市接壤,西与北京、天津毗邻;是连接华北、东北通道的咽喉要地。现辖2市6县6区和6个开发区。总面积13472平方公里,人口725万。市区面积3874平方公里,海岸线长约246.1公里,人口303万,是全国较大城市之一。多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亲切关怀下,在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唐山的城市建设有了较快发展,城市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居住环境等多项指标均处于全国同类城市前列。
为了让大家更深入、更全面地了解唐山,展览共由闪光的足迹、梦想的开始、不屈的精神、奋进的年华、领导的关怀和美好的明天六个部分,系统、完整地再现了唐山城市发展历程与建设成就。
 下面请看展览
 第一部分   闪光的足迹
 唐山是历史悠久的古地,早在4万年以前,这里就有古人类生活;早在5000年前,黄帝也曾在这里活动,留下了许多遗迹。唐朝时李世民两次东征,均屯兵现在市区的大城山,山赐唐姓,唐山由此得名。
(展板1)
唐山商代属孤竹国,战国为燕地,汉代属幽州。在唐山境内的先民中,第一位该被记住的当属伯夷和叔齐兄弟了。夷齐二人是孤竹国王子,弱冠之年二人以孝让国而被誉为圣人,花甲之年又因仁义劝战而被尊为贤人,年届古稀又以不食周粟而被奉为中国文人气节的典范。
流传甚广的“老马识途”、“寻蚁求水”的故事,就是发生在春秋时期的唐山境内。迷谷传说在滦县榛子镇“迷沟”(另说在滦县何庄乡迷谷村)。齐桓公为感谢老马引路,乃封“马”为官,今迁安灵山下有马关营村。还传齐桓公在此地栽种了银杏树,但该村确有一棵根繁叶茂的银杏树,树龄已2160多年。
东汉年间,曾有无终人田畴出山助曹操打破乌桓,有大将军程普、韩当舍家助吴国兴业;贞观年有李世民远征遗址,一年“燕山南麓、长城一带开垦荒地,增收粮食40多万石”;有曹洞宗二祖道膺禅师俗家玉田;有辽代名将韩德让祖籍玉田;元有名臣鲜卑仲吉定居古冶;明有戚继光驻军16年;清有一代文豪曹雪芹、史学家谷应泰、医学家王清任。称得上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展板2)
这是唐山自唐代到清代的境域图
(展板3)

古代时期的滦州城、开平镇、丰南区稻地镇。周代的城市规划布局记载,对我国后来都城建设有很大影响;如旁三门,宫城居中,左祖右社等,在元大都和明北京的布局中尤为明显。

明初,为防御外来侵略和农民起义,而掀起大规模筑城高潮,各大中小城市普遍改建或加固城垣,或新建一些设防城市。有些城墙普遍加砌砖,这也是适应当时火炮技术下的防守要求。并在各地建造设防的卫,这些设防的城堡大多按一定的规划,建成方整规则的形状。

明从永乐中期开始,农业、手工业走向全面发展,商品经济活跃,城市随之发展繁荣,兴起了许多中小城市,唐山的城市建设也都随着这一时期而逐渐兴起。

但当时的辖境中只有滦县(1451年),丰润(1487年)筑城,而玉田、迁安、遵化则于一百多年后的万历八年(1580年)建城,开平则于成化四年(1468年)。将土城改为砖城,有东、西、南三门,各有城楼与瓮城,城外有护城河。

(1、滦州城:滦县老城殷时为黄洛旧址,周以后兴废无考。契丹天赞二年(923年)攻占滦地,置州筑土城。明景泰二年(1451)巡抚邹来学通令同知杨雄予土城砌砖,城墙“高二丈九尺,下宽二丈,上宽一丈五尺,城周五里二百六十步半”。建有四门。东称御滦门,取防御滦河洪水之意;西称迎恩门,因京都在西,是谓感谢皇恩迎接钦令之意;南称安岩门,因南面的岩山状如卧虎,取降伏、安抚之意;北称靖远门,因元朝残余势力常南下侵扰,取绥靖威震之意。四门皆为砖拱结构。门洞高2.1丈,宽丈,门外围筑半月形城墙,名月城(亦称瓮城)。月城半径9丈,其门略矮于主城门。东西月城门朝北,南北月城门朝东。四门与东、西、南、北四大街相通。四条大街均以四门命名。东西街长225丈,南北街长174丈。城中十字街口原有钟鼓楼,俗称“阁上”。明嘉靖六年(1527)建重楼于东门,并环城植柳,浚池建桥。东、西、南门外的护城河桥随门命名,唯北门无桥。隆庆二年(1568)将城墙加高六尺余,并增设敌楼四座。万历四十四年(1616)重建角楼,并改东门为迎辉门,取迎太阳光辉之意;西门为丰城门,取皇恩降至五谷丰登之意;南门为朝阳门,取面南向阳安抚万民之意;北门为拱长门,取合掌敬北斗,政通人和之意。同时于四门外树坊,东为兴仁坊,西为遵义坊,南为偱礼坊,北为广智坊,并易植新柳。且于各月城建庙宇,东称白义庵,供奉白娘子;西称文昌庙,供文昌帝君;南称关帝庙,供关羽;北称真武庙,供龟蛇二神。另在县城内外按皇朝旧制统一建庙。主要有文庙(孔庙)、武庙(岳飞、关羽)、魁星阁、南坛、北坛、玉皇阁、城隍庙、五道庙、三官庙、药王庙、财神庙、虫王庙等,还有为纪念历史名人的杨公祠、张公祠、四圣祠、北大寺(辽代名将肖天佑、肖天佐)、忠义祠、节孝祠。另有宗教性建筑观音祠、广福祠、白云庵等。清光绪十一年(1885)重建四城门楼。1921年,筹款并变卖环城树木集款补垣,历时两个月。1948年解放时,门楼、角楼、垛墙已破损。从1958年开始为在墙址建房和通行大型车辆将城墙逐渐拆除,今只有南门残存,西门旧址犹可见,护城河只留下城西一段。

旧县衙在老城东街,座北朝南,明洪武年间初建,后又经20多次重修。大门外有石狮二尊和东西辕门,往北是仪门、戒石坊,然后是大堂。大堂两侧各有库房三间,偏房14间,穿过大堂是内宅,宅门内有二堂、三堂、四堂、五堂、六堂,并有书房、花厅、厨房等,均系砖木结构尖顶瓦房,高大明亮,结构严谨,布局合理,为历代知州、知县、县长居住和办公之所。1948年解放后至1984年为县人民政府所在地。“文化大革命”期间,石狮、檐瓦、大型穿衣镜均被毁。1976年地震,除大门楼外,院内建筑俱毁。滦县城迁新址前,仍为县政府所在地。迁址后,改为民居院。今只有大门楼残存,已成为历史文物。

2、开平镇:开平,秦汉时代就有城堡雏形,至今开平四街还有一条小街称石城街。唐设置石城县,筑土城设工事,御敌防患,明永乐元年,开平中屯卫移置于此,“开平”由此得名。明成化年间,将土城改建为砖石结构的城堡。据《滦县志》载,工程自成化三年(1467)十月一日动工,至翌年五月十二日竣工,城堡周长约为2800米,高约7.7米,城池为方形,长宽各约700米,城墙底宽5米,上宽2米,有上下通道,可来往行人。城墙外侧有女儿墙,设有垛口,可藏身向外射击。城东、西、南三面设有城门(北面无门),故昔有三门庄之称。城门上建有城楼,可驻兵守卫。城堡外围四面开挖两丈多宽一丈多深的护城河,于城门外装置铁索吊桥。城堡雄伟严峻,威武壮观,当时在京东大平原上是个数得着的城池。按明朝城池建造的规矩属县级等级。东西城门经吊桥可通过大车。东城门上建有魁星楼,瓮城内建有关帝庙,城门的墙上有两块石头,一块刻有一条蛇盘在龟的脖子上,称之为“蛇盘龟”;另一块刻有一个人被吊起来,一人用鞭子抽打,称之为“吊打石人”,古人寓意何在,莫能言者。南门是正门,瓮城门向东开,护城河上架小桥,只能行人,不能通车。城堡无北门,于北城门的位置上建了一座胡三太爷庙。

城池内外有9庄、18条胡同、9座桥、4个花园和18处寺庙。

9庄是:大夏庄子、小夏庄子、东小庄、黄庄子、刘庄子、吉王庄、鞠庄子、张庄子、小张庄子。

18条胡同:马家胡同、二道胡同、谢家胡同、无名胡同、陆家胡同、辘轳胡同、杨家胡同、衙门胡同、霍家胡同、韩家胡同、嚎丧胡同、喇叭胡同、钱叉子胡同、高家胡同、鸡毛胡同、狗屎胡同、李家胡同和耳朵眼胡同。

9桥:普光桥、罗锅子桥、东护城河桥、西护城河桥和“断魂桥”以及四处交不上名字的小桥。

四处花园:(兼种菜)老花园、祁家园子、赵家亭子、尚园子。

18处寺庙:鲁班庙、碧霞元君祠、三官庙、老母庙、财神庙、药王庙、兴福寺、胡三太爷庙、岳飞庙、白衣庵、天齐庙、清真寺、龙王庙、关帝庙、五清观、火神庙、文昌宫、灶君庙等。

明、清两代,开平长期设有重兵把守,城上设防的大炮曾几次更新,口径越换越大,驻守开平的守军军官品位比较高,朝中重臣时常来开平巡察。为了加强防卫,兵部还在开平城北建立屯兵大营,设重兵驻扎,后因影响马家沟开矿,又迁至开平城南。

开平中屯卫建制后,随着备边的需要,明王朝不断从山东、山西、浙江、河南等省向这一带移民。由于屯军、移民,给开平一带带来了政治、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尤其是土城改砖城后,守军将领、附近的官宦之家和富户商贾,不断在城里修建官府衙门,官宅及商业门市大院。至清朝末年,开平城已有一批官邸大院建筑在主要街道两旁,如李家、陈家、孙家、郑家、赵家、谢家、黄家、杜家等。清朝重臣刘墉来开平巡察,晚清军机大臣载涛来开平主持“永平秋操”,以及观操的各省武官,都曾下榻在这些大院。民国年间,国民党军政要员,如吴佩孚、冯玉祥、白崇禧、商震、万福麟、唐生智、何柱国、侯镜如等都曾驻防于开平,有的住过这些官宅、衙门、大营。解放后,一些大院也曾做过党政机关的办公用房。60年代,区委、区人委就设在西大街南北两个大院。

区人委占用的西大街南侧的袁家大院。该大院明清两代称陈家大院,宅主人陈昭龙,明万历年间在京城居官,后代也有在外地居官者。该大院南北长225米,东西宽40米,占地达9000多平方米。大院为一宅两院,临街看去是两个大门,第四层房南面是二门,二门南面,两个大院合二为一,建成一个大花园,每个宅院建有6层正房,每间5层,共30间,在正房之间又建有东西厢房6间,共24间。每个院落有房间54间,两个院合起来达108间之多。

在京城攀有官亲的郑家大院的建筑,却是另一番风格。郑家大院坐落在西大街西头路北,院落长120多米,宽20多米。前后建有5层正房。

坐落在城内东大街东头路南的孙家大院,在开平城内的大院中,颇具官宅之势。宅院长180米,宽30米,占地5400平方米。

坐落在开平城内东大街中段路南的另一处大院,据说是与右都督属蓟镇总兵戚继光共同镇守蓟门(即今天津蓟县)的谢参将的府第,谢家因家道中衰,卖与李家。这座大院长约190米,宽20米,南北临街,建有六层正房。

开平镇庙宇闻名遐迩,形成在京东较有名气的古庙群体,开平庙宇之多,建筑风格之别样,可称冀东之冠。

在众多的庙宇中,观音阁的建筑风格有代表性。观音阁始建于明成化四年(1468),建在开平最中心地带的北大街南口,是城中最高的建筑物,据《永平府志》记载:开平观音阁是京东的重要庙宇,阁分上下两层。下层是劵洞,劵洞又是贯穿南北大街的通道。东侧有一丈三四尺高的多级石阶,人们可以沿着石阶走到上层。上层是一座木结构的佛殿。佛殿飞檐翅脊,雕梁画栋。佛殿墙上纹有神话故事的壁画。殿檐和殿内屋顶彩绘着花卉图案,纹样精繁,千姿百态。大殿正中,供奉着观音菩萨泥塑像,故称观音阁。观音阁内还有数尊小铜佛和一面鼓、一口钟。钟、鼓均为报时用。

碧霞元君祠坐落在开平镇东关城外,始建于宋代,清代重修。祠基址占地十余亩,祠内有三层大殿。整个建筑雄伟壮观,全部砖木结构,雕梁画栋,金碧辉煌;祠内各殿壁画满墙,人物故事生动逼真,引人入胜;大殿横梁及檐头、房顶等处彩绘各种图案花纹,五彩缤纷、琳琅满目,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3、丰南区稻地镇:稻地镇,原为典型的古镇建筑格局,全镇由7条胡同组成,每条胡同建门一座,组成城垣,没有城墙,有大门7座,小门4座,大门上并建有更楼。民国初年,市井的建筑群在东西大街。多达6000间,完全是店铺及富有者的宅第。店铺一般为3间门面和走廊,宅第建筑布局及造型,大同小异,多为5间宅基,有高墙围绕的深宅大院。门口为高台阶,院内有待客厅、垂花门楼或照壁。两侧为厢房,正面为大厅,厅后为内院,由数层正房和厢房组成。再后为二门、场院、仓房、畜舍、车棚、长工屋及后大门,建筑规模为全县之首。)
(唐山历史上曾属滦州和开平管辖,丰南是今天唐山市区一部分,了解唐山城市形成、建设演变过程,是对展览内容深化的表现。)
第二部分  梦想的开始
唐山被誉为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唐山城市建设也是伴随着工业发展逐步兴起的历史过程。第一座现代化煤井、第一条标准轨矩铁路、第一台蒸汽机车、第一桶机制水泥,第一件卫生陶瓷都是诞生在这里。
(展板1)

1938年唐山正式建市,这是1938年唐山市行政区划图。市区范围东至税务庄,西至袁大里,南至大夫坨,北至高各庄,面积约21平方公里。唐山市建市的初期,已经建起了煤炭、水泥、陶瓷、纺织等较大的厂矿和一些中小型工业、手工业、商业和邮电事业。同时因京山铁路及津榆、唐丰、唐韩、唐柏、唐乐等六条公路通过,唐山已成为冀东一带主要的城乡物资集散地,经济、国防都占重要地位。全市辖12个村庄。

(展板2)
1、这是1937年建成的开滦唐山矿区大楼。(清朝李鸿章洋务运动建矿后被英国掠夺)
2、1878年创建的开平矿务局。
3、20世纪30年代的唐山市中心区。(由于开滦煤矿的建立,相继建立了铁路、机车厂、启新水泥厂,逐渐形成了城市。)
(展板3)
1、这是1882年唐山火车站,是我国运营历史最长的火车站。从此唐山开始向城市化发展起来。
2、1881年开平矿务局胥各庄修车厂制造的中国第一台蒸汽机车——“龙号”机车。
3、这是唐山最早的火车站。1882年建于小山鱼市街以东的车站,1896年由于开滦采煤塌陷,车站遭到破坏而迁到王谢庄以东,即现在的车站。图为1907年建于王谢庄以东的唐山火车站的站貌。1976年唐山地震中被震毁。
(展板4)
1、1906年,启新洋灰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出中国第一桶机制水泥——马牌水泥,这是该厂1935年的外景图。(电视剧“雷雨”的工厂背景即启新水泥厂)
2、这是启新洋灰有限公司天津总事务所大楼。
3、这是1906年,开平矿务有限公司建立的林西矿发电厂。

4、1936年12月德盛窑业公司唐山一厂全景(唐山陶瓷始于明永乐年间)。唐山古时本为荒场,到1417年才开始编屯置村,至清末1874年,居民不过百余户,人口不足2000。有商号数家,均系小本经营,以每月四、九为集期。届时,各村农民前来赶集,但“销售无几,极为冷落”。1877年李鸿章以“官督商办”的开平矿务局挂牌设局,并在唐山乔屯兴建唐山煤矿,这是我国第一座现代化的煤矿。同时开挖胥各庄至闫庄长达70里的煤河和修筑唐(唐山)胥(胥各庄)铁路,这是我国第一条标准轨距铁路。唐山火车站1882年建成,是我国运营历史最长的火车站。从此唐山开始向城市发展起来。唐胥铁路于1896年通至山海关,1898年通至天津。同时又修建了唐山铁路工厂。中国第一台蒸汽机车和唐山发电第一机就诞生在该厂。1903年,开平矿务局在唐山矿建发电厂,为唐山发电之始。

1906年前后,中国资本家开办了启新洋灰有限公司,该厂生产了我国第一桶水泥。1910年启新机修房建立,是中国第一个水泥机械修理专业厂。1910年启新洋灰公司创办唐山第一座专业发电厂——华记发电厂,装机房是12800千瓦。1914年启新洋灰公司西分厂改产陶瓷器皿,是我国第一家生产卫生陶瓷的工厂。1927年启新厂开始生产彩色铺地砖和内墙瓷砖,是国内第一家生产彩色瓷砖和承办出口业务的陶瓷企业。这些都促使唐山城市迅速地发展起来形成早期的商业街和居住区。
    (展板5)
1、这是1936年的唐山大城山及其南麓城区。
2、1947年的唐山市区一角。

3、1947年的西山路(现新华东道,西山口西段,西山口往西叫广东街)。由于工矿及交通业的迅速发展,人口增加很快。在矿场工厂附近,原有几个自然村扩大相连形成城市。城市围绕矿场向外扩展。矿场西部为窑柱厂及职工住宅区,西北部为外国人(英、比为主)住宅区。城市在矿场北部广东街东部,沿原唐胥铁路车站附近发展。l910年车站南移改为京山铁路新站后,城市又沿原来工人居住区附近的道路向南发展,形成了粮市街。

原先唐山市区位于铁路与矿场之间。由于土地不够,便越过铁路向东部的自然村发展,以后便形成铁路穿越和分割市区的情况。唐山西北部一带地势较高,风景优美,为外国人占用作为住宅区。城市东部及东南部则是由两侧为泥土砖墙的简陋店面形成的街道,1934年,大千房产公司在小山最高点建成大世界商场,东西两楼内设有戏院、饭店、百货店等,是当时唐山文娱集中地和商业中心。随着小山繁华区的发展,形成了便宜街,新立街等主要街道。

(展板6)

这是20世纪30年代的交通大学唐山学校(其前身是创建于1896年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后迁唐山,更名为唐山路矿学堂,校名几经更易,后更名为交通大学唐山学校,但从此之后,习惯上称之为“唐山交通大学”。),1971年迁往峨眉山,更名为西南交通大学;1989年正式迁至成都。其中茅以升,曾勇泉为交大前期毕业生。

1896年清政府创办铁路学堂,设桥梁和铁路工程科,学制3年。初借天津中西学堂(北洋大学前身)校舍,后迁山海关,定名“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唐山交大前身)。是中国创办的第二所高等工科学堂。1905年10月,该校在唐山征地200亩,迁址唐山。这所学校的诞生,将唐山与中国近现代交通史紧紧联系在一起。1912年夏秋间,粤汉铁路招收工程技术人员,共28个名额,唐校报名的23名毕业生被全部录取,学生的优异成绩,使唐校声誉大振。1916年,两名卓然出众的毕业生赴美留学,将唐山交大的声名远播世界。1914届毕业生黄寿恒入麻省理工学院,茅以升在康乃尔大学的入学考试成绩更使该校由不承认唐校文凭转向将唐校毕业生一律免试为研究生,唐山交大从此在国际声名鹊起。

1902年基督教英人牧师韩荫士在便宜街(今胜利路西段)创办华英书院(为今唐山一中前身之一),教授初小课程。为市区第一所学校,后改办成中学。

1903年刘凯元将自家私塾改为私立小学堂,后改为公立。1916年定名为“唐山同仁小学校”,为乔屯一小的前身。为国人在市区创办的最早小学。

1909年开平镇马家沟村人马效书(女)在李各庄创办私立女子学校,为唐山最早设立的女子学校。

1908年市区最早公立小学刘家屯初级小学创立。至1912年,市区共有公办小学九所。
 
 
(展板7)
1、这是20世纪30年代开滦赵各庄矿高级员司住宅别墅区。
2、1940年开滦职工住宅区。
3、解放前京奉铁路唐山制造厂工人居住的“印度房”。

4、20世纪30年代开滦高级员司住的别墅。

唐山居民住宅以平房为主。大体有四种类型:一类是中式尖顶平房,此类住宅年代较久,多集中在乔屯、刘屯、雷庄、山西刘庄一带,是我国北方住宅的典型建筑形式。另一类是具有唐山市地方特色的焦顶平房,房顶主要以工业或取暖锅炉排出的焦砟和唐山地方盛产的白灰为原材料。第三类是小型起脊英式或意式花园“洋房”,所占数量很少,多是开滦矿务局为外国工程技术人员所建,以及铁路高级职员的二层日式楼房,是唐山市最先使用水泥钢筋等新型建筑材料的住宅。第四类是城市贫民棚户房,此类住宅多坐落在京山铁路沿线和市场大街,开滦、启新、钢铁厂的临时工人多居住在这里。

(展板8)

1、这是双凤山,也就是现在唐山市区内的凤凰山,在解放前被称为铁菩萨山。

唐山市到1939年,仅在火车站前有占地2亩的小公园。园内有十几棵刺槐、一些花草和几把座椅,城市居民区绿化一片空白。全市树木仅2.7万株,绿地2700平方米。集中在西山别墅、北山别墅、马场圈(外国人跑马赌博的场所,即现在的工人文化宫)、开滦总管住宅(原第一招待所)、矿地公司(为开滦开矿购土地的私人企业)办公处和经理住宅等地方。

2、1948年的唐山便宜街(为现在胜利路)。
3、1942年的唐山新立街(为现在解放路)。
4、1942年的唐山粮市街(为现在建国路)。
5、1932年的唐山新立大街(为现在解放路)。
(展板9)

1、这是1942年的唐山小山大世界。是当时唐山市区较为繁华的商业区(相当于北京的前门大栅栏,天津的劝业场)。

2、1910年的滦州矿地有限公司新市场店铺。唐山商业是从私营与个体经商开始的。明“开平中屯卫”移驻开平,整修城垣,移民屯垦,人口增加,生产发展,给城镇商业和集市贸易创造了良好机遇。明代中期,开平城内就出现了俗称“南陈、北赵、东谢、西黄”的四大商号。

 自明代以来开平就有集贸市场,农历逢五、十为大集,二、七为小集,物资丰盛,交易兴旺,到清末已成为滦县四大名镇(开平、稻地、倴城、榛子镇)之首。开平城内及附近富户,抓住时机开办商业、到清末大商户有酿酒8户,粮栈8户,金银首饰4户,钱庄1户,当铺2户,绸缎百货5户,五金商店2户。小商小店遍布大街小巷。

清末民初,唐山工业的兴起带动了商业的发展。市区出现东局子街、广东街、山东街等商业区,各地商贩涌来此地摆摊售货,并出现了粮市街、鱼市街、柴草市街、北菜市街等以商品名称命名的街道。一直到解放前,唐山依然是私营和个体商业主宰市场。

1894年,商人刘凯元在乔屯街开设唐山第一家私营商店“同成号”,经营洋广杂货,并兼营钱粮业。

l896年天津蒲口人丁宝山在广东街开办焊铁作坊,后又兼营小五金,改字号为宝顺德五金行。

1904年聂各庄人赵岚把开设在开平的“瑞生成”绸缎庄迁到唐山广东街,并先后开设瑞信粮栈、瑞生德粮店、瑞生缸局、瑞生煤栈、瑞德烧锅、德记米厂等企业,当时唐山人称之为“瑞字号”。

1909年“鸿章照相馆”在小山开业,为唐山市区最早的照相馆。

1912年“两益成”杂货店在粮市街开业,经营进口红白糖、火柴等商品。

1912年唐山市区第一家经营图书文具的“慎余书店”在粮市街开业。

1917年张怀清在北菜市街开设猪肉铺,之后又有张福林开设牛肉铺。

1917年市区最早浴池是裕华池。

l919年丰润人刘太和在和平北街开设唐山市第一个固定的蔬菜店玉和顺蔬菜店。

1922年市区第一家旅店“悦来客栈”在乔屯北大街开业。

1925年市区第一家饭馆“九美斋”在便宜街开业。

1930年永顺理发店在新立街开业。

l930年天津各外国洋行开始在唐山建立代销煤油的经理户,煤油始入唐山市场。随后有义发祥、顺记、裕兴号、三成立、同兴顺等杂货店代销石油产品。其中最大的经理户义发祥,运销美孚煤油,远销冀东各县和承德、赤峰等地。

 随着商业的发展,逐步兴建了一些大型商业设施。1934年裕丰饭店经理白月亭集资在小山最高点兴建联营商场,名曰“大世界”。商场分东西两部分,上下两层。东部楼下设天宫电影院、日用百货店、糖果店、小吃部,楼上设天娥大戏院。西部为小桃园饭店。二楼两端有天桥相连,集吃、穿、用、玩于一体,使小山成了当时唐山商业中心。一些商饮大楼、营业店铺在小山附近相继建立,北洋旅馆、裕丰饭店、九美斋饭馆、一品香糕点、荣华顺百货、新新麻糖、稻香村南味等大店名铺盛极一时。

日伪统治时期,先后在唐山建立了火力发电厂、唐山制铁所、唐山制钢株式会社等一些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在城市建设方面,日伪唐山市公署,为把唐山市建设成“模范城市”,于1939年拟定了《唐山市区划分计划书草案》。“草案”记载:“以往因未设市制,警署祗(只)保治安,市内建筑向无统制,乃随地为屋,依地势侵占街道者层出不穷。是以街道狭小弯曲,殊难整饬,更有甚者,本市因属工业区域,房屋概属工人住宅,其建筑非特简陋,且房院小,几成二八之比,其密度为各都市所未有,如不开辟新市街,听其自然发展,其碍及居住卫生之处,将不堪设想矣……”于l940年4月又划入18个村庄,为新市区,面积53.8平方公里,全市共辖30个村庄,区域面积扩大到平方公里。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接收唐山。在国民政府统治两年多的时间里,在城市建设上,通过集资的办法,仅修建了两项工程——北道门天桥(现天桥)和南道门(永红桥)至火车站长500米的一条水泥路。到唐山解放时,市区建成区面积平方公里,人口14万多人,住宅建筑面积共149万平方米,住宅与工厂混杂,大部分建筑物集中建在市区内京山线两侧和陡河两岸一带。居住区内建筑密度很大,一般为50%,有的达70——80%。道路狭窄、弯曲,境内主要街巷170条,总长52565米,除开滦矿区西山别墅和地处商业区的便宜街(今胜利路西段)、粮市街(今建国路市场)、新立街(今解放路一段)和开滦唐山矿北门外的广东街(今新华东道一段)13条既短又窄的水泥路面外,仅公里,面积4.4万平方米。其余都是土路。给排水设施寥寥无几,给水管道8公里,污水、雨水主要靠明沟排泄,排水管道8.7公里,市内很少绿地和树木。市区内建桥7座,多数是石桥和木桥。建铁路桥7座。
规划建设特点:

1、城市建设,按行政级别分为省城、府城、州城、县城数级。各级城市在地理分布上大体有一定的制度;城市的规模和布局一般取决于行政级别。反映了这一时期政治上高度的中央集权和政令的统一。

2、城市都建有城墙和护城河。由于制砖手工业的发展,各地城墙多用砖建造。城门有两道以上城墙构成瓮城;有的在瓮城外还建罗城、翼城等。城门上建城楼,重要城市在瓮城上还建造箭楼。

3、城市主要街道大体呈十字形或井字形,一般主要商店等服务性建筑多沿大街建造,住宅位于小街小巷内,衙署、坛庙、寺观等大型建筑则多建于城市中心或其他重要地点。经济发达的城市还有书院、会馆、戏院等公共建筑。在寺院前面往往有市场,建戏台,成为公共活动的场所。城市布局运用了强烈的中轴线手法,重点突出,造成宏伟的壮丽景象。

4、城市中心建有牌楼或钟鼓楼,它们与平缓的城墙以及一、二层住宅商店相配合,构成了城市丰富的轮廓。如开平古城,城内有四条大街,交叉呈十字形,十字街交叉点即为城中心,也是城之最高点。俗称“阁上”。阁东称东大街,阁西呼西大街,阁南叫南大街,阁北是北大街。整个城区街道整齐划一,疏密有致,相互对称,显示出严整科学的城池布局,体现了规划建造者的聪明智慧和创造才能。

5、明代统治者继承过去传统,制订了严格的住宅等级制度:“一品二品厅堂五间九架,……三品五品厅堂五间七架,……六品至九品厅堂三间七架,……不许在宅前后左右多占地,构亭馆,开池塘。”“庶民庐舍不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拱,饰彩色。”不过,后来有不少达官富商不遵守这些规定,如开平城内的诸多大院。

从城市形态演变示意图形可以看出,唐山城市发展由点到面,由分散到聚集,由功能单一到综合全面,由简单生存到经济社会全面均衡,由无序到按规划建设,显示了我国城市建设规划的发展历程。 

 第三部分  不屈的精神
 
唐山人民勤劳智慧、坚韧不拔、富于创造。不断发扬在长期革命和建设中,铸成的开滦矿工“特别能战斗”精神、西铺“穷棒子”精神、沙石峪“当代愚公精神”。
(展板1)
这是1956年与1963年的唐山市规划图的对比。确定城市性质为重工业城市(1956年版总体规划是唐山建市以来的第一个城市规划方案,在这以前城市建设没有规划,无序的任意发展,当时规划的人口为50万。1963年版总体规划是国民经济大跃进时期的产物,随着“大跃进”的结束规划方案也就完成了历史任务,这是在1956年版基础上扩大了规划区的范围形成了北部工业区,图上机场用地和我们展览馆弹药库同为日本侵华时期所建,也是日本侵华的历史见证)。
(展板2)
这是1976年地震前的开滦唐山矿。
(展板3)
这是20世纪50年代的唐山火车站广场。
(展板4)
这是地震前的唐山发电厂(现在称老电厂,建厂时间为20世纪40年代,为现在的电厂,当时的生产规模为)此图为扩建后的景象,启新水泥厂(又称“水泥厂”,是1954年4月22日,毛泽东主席来到唐山启新水泥厂工人们中间视察慰问,这次视察促成了水泥厂的公私合营),唐山钢厂。
(展板5)
1、1956年的西山路小学(震后搬迁)。
2、震前的铁道学院和机车车辆厂(为现在南湖地震遗址公园一带)。
    (展板6)
1、这是1976年震前路南区俯瞰图。
2、凤凰山南麓风景。
(展板7)
1、这是1976年的开滦医院。
2、1953年的唐山工人医院。(这是解放后党和政府为了解决职工就医问题,投巨资建立的第一所现代化医院)
(展板8)
1、这是60年代的市政府交际处。(当时位于凤凰山附近,原为开滦总管的私人医院,后为市政府接待国外专家建立的招待所,震后被毁建成临时交际处,结构为木板房屋。震后邓小平同志来唐山视察工作时曾在此居住)。
2、1975年的市政府交际处。
(展板9)                  
1、这是1962年唐山市图书馆。
2、这是震前的工人文化宫广场。(解放后为解决唐山工人的文化娱乐而建立的第一个大型文化活动场所,原为开滦总管的跑马场)
(展板10)
1、这是1976年震前路北俯瞰图。
2、工人文化宫露天剧场。
震前的唐山城市已经初具规模,然而,1976年那场震惊中外的大地震,把百年工业城市夷为平地,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全国军民的无私支援下,唐山人民发扬抗震精神,经历十年恢复,十年振兴,十年快速发展,一座现代化城市又重新屹立在祖国的渤海之滨。
接下来您将参观的是震后唐山的新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