蠡沟穴功能、定位及按摩方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1:11:33
  穴位功效:
【取穴方法】蠡沟穴位于人体的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5寸,胫骨内侧面的中央。
【穴位解剖】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小腿三头肌(比目鱼肌)。皮肤由隐神经分布。皮下组织疏松,内行有浅静脉、皮神经和浅淋巴管。大隐静脉与隐神经伴行,并起自足背静脉网内侧部,经内踝的前方向上至小腿内侧面上行。下肢的浅淋巴管起自足趾,于足背、足底汇成淋巴管网。大部分浅淋巴管沿大隐静脉及属支汇入腹股沟浅淋巴结。仅小部分浅淋巴管,沿小隐静脉汇入腘淋巴结。当针刺由皮肤、皮下筋膜穿小腿深筋膜后,可直抵无肌肉保护的胫骨骨膜。或经胫骨内侧,直抵骨后小腿三头肌中的比目鱼肌。该肌由胫神经支配。
【特异性】本经络穴。
【主治疾病】月经不调,赤白带下,阴挺,阴痒,疝气,小便不利,睾丸肿痛,小腹痛,腰背拘急不可俯仰,胫部酸痛。
【人体穴位配伍】配百虫窝、阴陵泉穴、三阴交穴治滴虫性阴道炎;配中都穴、地机穴、中极穴、三阴交穴治月经不调、带下症、睾丸炎;配大敦穴、气冲治睾肿、卒疝、赤白带下。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附注】肝经络穴。
【别名】交仪穴。
【穴义】三阴交穴传来的温湿水气由本穴别走足少阳胆经。
【名解】
1)蠡沟。蠡,瓠瓢也,此指穴内物质如瓠瓢浮于水中飘浮不定之状。沟,沟渠也,此指穴内物质运行循一定的道路。该穴名意指三阴交穴传来的温湿水气由本穴别走足少阳胆经。本穴物质为三阴交穴分配而来的温湿水气,因其性温,既无上升之力又无沉降之能,温湿水气在天部层次如漂浮不定之状,但由于其温度及所处的天部层次与胆经相近,因此此温湿水气分别飘行于肝胆二经,故名。
2)交仪。交,给也。仪,礼仪也。交仪名意指肝经由本穴传于胆经的气血物质如仪礼一般,并无太多的具体实物。本穴物质为三阴交穴传来的温湿水气,因其无肾经气血的寒湿之性,所以气血物质无肾经气血的实(水湿浓度大),因其无脾经气血的热燥,所以气血物质无脾经气血的能量,气血物质如有名无实一般,因此由本穴交于胆经的气血就如同一种礼仪,故名交仪。
3)肝经络。本穴因有固有渠道与胆经相通,有联络肝胆二经气血的作用,故为肝经络穴。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较稀少的水湿气体,性温热。【运行规律】循肝经上行于中都穴和别走胆经。
【功能作用】舒肝理气,调经止带。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穴位定位:
【标准定位】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5寸,胫骨内侧面中央。
【取法】正坐或仰卧位,先在内踝尖上5寸的胫骨内侧面上作一水平线,当胫骨内侧面的后中1/3交点处取穴。
【标准定位】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5寸,胫骨内侧面中央。 【取法】正坐或仰卧位,先在内踝尖上5寸的胫骨内侧面上作一水平线,当胫骨内侧面的后中1/3交点处取穴。 【穴位解剖】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小腿三头肌(比目鱼肌)。皮肤由隐神经分布。皮下组织疏松,内行有浅静脉、皮神经和浅淋巴管。大隐静脉与隐神经伴行,并起自足背静脉网内侧部,经内踝的前方向上至小腿内侧面上行。下肢的浅淋巴管起自足趾,于足背、足底汇成淋巴管网。大部分浅淋巴管沿大隐静脉及属支汇入腹股沟浅淋巴结。仅小部分浅淋巴管,沿小隐静脉汇入腘淋巴结。当针刺由皮肤、皮下筋膜穿小腿深筋膜后,可直抵无肌肉保护的胫骨骨膜。或经胫骨内侧,直抵骨后小腿三头肌中的比目鱼肌。该肌由胫神经支配。 【特异性】本经络穴。 【功用】舒肝理气,调经止带。 【主治病症】 针麻常用穴。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性功能亢进,月经不调,子宫内膜炎,功能性子宫出血,尿闭,疝气。 其他疾病:梅核气,精神疾病,脊髓炎,心动过速,腰背部及膝关节急慢性损伤。 【刺灸法】 刺法:1、平刺0.5-0.8寸,局部酸胀。 2、沿胫骨后缘向上斜刺1.0-1.5寸,酸胀感可放散至膝。 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参考资料:www.CINTCM.com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