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才之路,中美素质教育的对比和反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2:57:26
作为从中国来的第一代移民,我们在美国受教育和教育子女的过程中,常常会对比中美的教育模式,进而比较深入地思考如何发挥中美在教育文化上的优势,扬长避短,使我们的下一代受到良好的教育。同时也是对我们习惯的中式教育的再认识。
“美国是孩子的天堂”,是让孩子自由成长,还是尽早规划孩子的前途,因势利导,或者,不自觉地把自己在中国所习惯的作法全盘照搬用在孩子的教育上,这常常是我们在美国考虑教育问题的出发点。然而从跟踪成功地考入名牌大学孩子成长的轨迹来看,不成功的孩子可能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成功的孩子在高中阶段必定都具备一些必不可少的素养。
孩子教育的成功与否有许多衡量标准,简单地讲,在基础教育阶段是由基础教育的指标性目标所决定的。
美国基础教育的出路包括:
高中毕业,
高中毕业加就业技能训练,
高中毕业准备上社区学院,
高中毕业准备上一般大学,
高中毕业准备上竞争较强的大学(一般的州立大学),
高中毕业准备上最具竞争力的名牌大学(比如哈佛,斯坦福这些长春藤IVY LEAGUE大学),
还有就是高中肄业。
美国的教育体系很好地体现了因材施教的理念。不是每个人都要上大学,但是现行的教育体系为每个学生都铺好了通往大学的路,走不走是你自己的事,也是家长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人才培养就象一座塔,宝塔尖尖是大多数人向往的地方,在那里学习过,可能会比常人掌握更多的技能,拥有更高的能力,和建立更广泛的人脉,对以后的人生带来更多的机会。人生下来,除了有某些生理缺陷外,基本都具有问鼎宝塔尖的机会。你要吃那最大的果子,磴上金字塔的塔尖,相应你也要付出最多的劳动,因此学校根据学生不同的需求设置了不同的课程。了解通向顶尖大学的途径是孩子和家长在孩子上高中以前就应当知道的知识,并提前开始规划。
要想把孩子培养成优秀人才,那么孩子在成长阶段都应该注重培养那些基本素养呢?
在机会基本相同的学生阶段,一个成功人士在成长过程所具有一些基本的素质常常有:
有远大的抱负,
有很强的求知欲,
创造性思维,
有责任感,
敬业,
领导才能,
办事认真,
乐观向上,
团队精神,
充满爱心
等等。
怎样才能引导孩子们在生活的一点一滴中培育这些优秀的品质呢?这是中美两国教育共同面对的课题。而高等教育的录取标准无疑是基础教育最重要的风向标。中国高考一试定终身,比较难考察学生的综合素养,而美国的做法对学生的考察较为全面一些,像是一套精心设计的系统工程,使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大学录取挂上钩。美国是这样做的。
精英大学的录取条件,尽可能地把这些抽象的人品特质体现在它的录取标准之中。要达到这些标准,孩子的四年高中,就必须自觉不自觉地按这些标准安排自己的学习,课外活动,组织或参加各种俱乐部,社会公益事业,以达到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道德培养,有意识学会和锻炼各种能力的目的。
在美国,追求名牌大学,并不简单地是要“学习好”,而是有充分的“三好”内涵,包括人格的全面培养。做家长的主要工作是在高中以前引导和协助孩子打好基础,树立远大志向,在高中阶段基本上是为孩子创造更好的条件,让孩子尽快适应繁重的高中生活,和配合学校教育。
高中是孩子基础教育成功与否的最重要的时期。高中学习阶段,学校留给学生许多自主选择空间。如果一个孩子一进高中就能有计划地安排和兼顾好各个方面,孩子进高中之前就必须具备一些基本素养。孩子的高中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是孩子上高中以前就已经决定了。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是由于美国大学录取标准所决定的。在中国,如果你高中最后一年才翻然悔悟,奋发努力,你仍可能考上清华北大,但在美国,如果只到最后一两年才努力,即使把SAT考成花,进一流大学的可能仍然是微乎其微。“浪子回头金不换”在美国的大学录取上不太适用,美国精英大学的录取标准基本上要的是高中阶段完美无缺的记录。
美国一流大学录取学生的标准主要有六个方面:
一 高中所修课程的质量和高中四年的GPA;
二 SAT,SAT II,ACT等大学入学考试的成绩;
三 社会活动能力,专长,领导才能;
四 参加公益事业;
五 学校的评价和老师的推荐信;
六 作文或论文。
最好的大学采用的是逐项淘汰制,就是这六项里任何一项不满足要求,就淘汰出局了。
这种录取学生的标准应该说比较全面地衡量了学生的学识水平,学习能力,领导才能,专长,奉献精神,和道德修养。被一流大学录取的学生可以说是品学兼优,各种能力很强,表现一贯,可塑性好的苗子。显而易见,这比中国一次考试定终身的办法科学得多。这种录取学生的方式可能与培养人才的理念有关,中国注重培养专门人才,而美国更看重有专业技能的领袖型人才,中国选出的是最聪明的人才,美国选出的具有综合能力的人才。中国有可能选出书呆子,美国体系可能把一些悟性晚的天才或专才漏掉了。
由于美国大学录取的特点,决定了高中是孩子展示自己的舞台。因此,一个孩子如果还没有准备好就进高中,多半最终难以被最好的大学录取。曾在我们中文学校就读的一个叫KEVEN学生以优异的成绩,包括高中和AP课程全A的成绩,几乎全部满分的SAT和7门SAT II,5个社团的总裁,许多国家和州的大奖,以及上百小时的社区公益服务,老师强有力的推荐信,和他很有鉴的的作文等,被哈佛大学录取。根据他父亲介绍他的经验,他在初中最后一年以前,一直是很顽皮的孩子,成绩一般。初中最后一年突然开窍得益于一个很偶然的机会,老师在课上读过几次他的作文,使他尝到做好学生的甜头,从此开始发奋努力,以初中最后一年全A成绩进入高中,并最终以高中四年几乎完美的表现被哈佛大学录取和获得美国总统奖。
在美国,上高中以前基本上是“孩子的天堂”,课业轻松。做家长和老师的重点是培养孩子的多种兴趣和悟性。一个有准备,“开窍”的孩子进入高中,就可以在高中这个多元的舞台上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而学校的工作就是为高中生们搭建通向成才之路的舞台。事实上一个准备上一流大学的高中生,要比国内的高中生辛苦多了。除了要对付繁重的功课外,还要安排各种社团工作,和社区义务工作。特别要削尖脑袋争取社团的领导位置,或者自己拉一帮人创建一个新的社团。这些活动和学校鼓励学生一起做项目(大作业)的过程有目的地培养了学生们的团队精神和领导才能。(此外,值得注意的一点是,美国的项目作业,除了培养学生的综合集成能力,勾通能力,演讲能力,时间规划,合作,学术外,似乎通过熬夜培养孩子们的吃苦精神。在美国不管是高中还是大学,通常一个项目大作业,不熬一两个通宵是做不完的)。
近年来中国也开始重视素质教育,但收效不大,多数只能做些表面文章,肤皮潦草的事。究其原因是高考导向所致。中国是一试定终身,决定了高考才是硬道理,别的什么都不重要。素质教育便成了无源之水,从老师到学生都没有动力。美国大学录取多元化,自主性很强,竞争激烈,最终形成一套德才兼备综合录取的标准。这种以综合素质为基础的大学录取导向而不是高考导向,为基础教育中素质教育的展开提供了充足的动力和方向。
最近报道教育部准备派万名教师去国外受训,学习其他国家基础教育的经验,这实在是舍本求末,劳民伤财,于事无补的糊涂办法。国务院和教育部应该做的是,集合各业人才,参照他国经验,设计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系统工程,其中最重要的是高等教育录取标准这个指挥棒能和基础教育挂上钩,从而充分调动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和家长素质教育的积极性。
中美在基础教育领域各有所长,中国学生的基础知识功底扎实,美国学生思维更活跃,富有领导才能。美国教育的缺陷是,除了精英人才,绝大部分毕业生水平并不高;中国的问题是,培养了许多合格的劳动者,却缺乏创新和领军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