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时期北大校园刊物(新京报 2008-5-4)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07:47:13
[北大110周年]“五四”时期北大校园刊物
www.thebeijingnews.com · 2008-5-4 11:31:06 · 来源: 新京报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9月15日出版创刊号,自第二卷起改名《新青年》。1917年1月陈独秀赴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便把《新青年》带到了北大。作为“五四”时期最具影响力的革命杂志,《新青年》汇聚了鲁迅、李大钊、钱玄同、刘半农、胡适、周作人等大批文化先锋,宣传倡导“德先生”与“赛先生”,在引领新文化运动潮流的同时,也成为北大的精神旗帜。1919年6月陈独秀被捕,《新青年》停刊5个月,10月迁回上海,但仍保留北京编辑部。1920年9月,《新青年》成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公开出版的机关刊物,北京编辑部被取消,1922年7月停刊。
“五四”运动之前的1919年1月,北大学生组织“新潮社”仿效《新青年》,创办了白话文月刊《新潮》。编辑部由傅斯年、罗家伦、杨振声3人组成,傅斯年任主任编辑。“五四”后傅斯年、杨振声出国留学,《新潮》改由罗家伦一人主编,其后又由周作人担任主任编辑。这本杂志受到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鲁迅等人的支持与帮助,蔡元培除在经济上对《新潮》的出版进行扶植,还从舆论、道义上给予支持。面对守旧派的攻击、谩骂,蔡元培辩护说:“在学生则随其好尚,各尊所闻;当事之员亦甚愿百虑殊途,不拘一格以容纳之。”
相对于《新青年》强烈的政治主张,《新潮》更关注对旧家庭旧道德的批判,以及对语言文字的改良。发起者的设想是“一则以吾校真精神喻于国人,二则为将来之真学者鼓动兴趣”,最终达到通过大学的思潮去影响社会的目的。
与《新潮》形成“鼎足而三”之势的学生刊物,还有《国民》和《国故》。
《国民》提出四大宗旨:增进国民人格,灌输国民常识,研究学术,提倡国货———这是当时新旧各派都能接受的观点,因而它更像一本公众刊物而非学生杂志。《国故》是三本刊物中最低调的,以刊载学术论文为主,“以昌明中国固有之学术为宗旨”。这份刊物研究“国粹”,使用文言,指导教师又多属北大教师中的旧派,所以一直被指为反对新文化运动。
http://www.thebeijingnews.com/culture/2008/05-04/018@1131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