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禅入门65题(佛教音乐,佛乐,音画视界,佛教歌曲,八万注册会员,佛教音乐精品专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8:58:54
参禅入门65题
心安
1.发心
2.发心与自我升华
3.放下
4.外缘
5.参话头
6.参念佛的是谁
7.对治妄想
8.静虑
9.生与熟
10.由不清楚明了到清楚明了
11.不要在某一个地方参
12.认识疑情
13.参究的念头
14.疑的意思
15.什么是疑情
16.人人都会
17.平常心是道
18.不明白心
19.毕竟不明白
20.切实可行
21.真假不明白
22.念头和情绪、话头和疑情
23.话头与妄想
24.疑情与其它情绪
25.妄想执着、七情六欲与参话头
26.疑情的作用
27.打坐、酸胀
28.打坐基本知识
29.个人的保障
30.观察和调整身心状态
31.向外向内
32.禅宗是行门
33.打念佛是谁的妄想
34.如猫捕鼠
35.一个心
36.不要用身体的力气参
37.巧门与捷径
38.工夫进步的关健:连续用功
39.行住坐卧都要用
40.用功与休息
41.加到底是谁、究竟是谁
42.以不明白为基础的
43.未开悟不要自创话头来参
44.先有话头后有疑情
45.好的境界
46.越参越好参
47.戒骄戒躁
48.公案话头的解释
49.两种状态
50.由粗到细的转折点
51.简单易行
52.平常事
53.根本区别
54.不要追求境界和神通
55.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56.上火的处理
57.精华的精华
58.拐杖
59.不要自己障碍自己
60.解脱的大道
61.最珍贵的宝贝
62.忏悔
63.烦恼的根源
64.不明白不是疑情是基础
65.关于用功
1.发心
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发心,不发心,任何事情都做不成功。发了心,就有了明确的目标,就有了动力。发心,是力量的源泉。当我们发了成佛度众生的无上的道心,发了真修实证不虚度此生今生今世就要开悟的心,发了今生不悟来生参来生不悟生生参的心,发了超越生老病死的心……当我们发了这些真修实证真参实悟的心,我们就有了参禅的动力。
2.发心与自我升华
发心是自我升华的捷径!当我们发了断恶修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心,发了自度度人的心,发了修行成佛度众生的菩提心,发了慈悲喜舍的心,发了改正错误的心,发了恭敬心,发了上进心,发了布施持戒忍辱心,乃至当我们发了一切的善心,我们就得到了进步、超越和升华!赶快发心吧!
3.放下
放下是参禅的先决条件。放不下,参禅时就会打妄想,这样的妄想是很大的妄想和执着,力量很大,打起来是很难受的。刚开始参时,话头没有参熟,力量很小,所以刚开始参时用话头来对治这样的妄想是很难的。最低限度,在专门用功的期间,比如打禅七的期间一定要万缘放下。万缘放下了,剩下的妄想都是较浅较轻的妄想,这时正好用功,这时才容易把工夫用上去。待功夫用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如祖师所说:‘一切五欲八风皆不能入’。
4.外缘
除了自己的发心,外缘的成就也是非常重要的。要有一个适合用功的环境,还要有一定的时间,衣食住行要解决好。对于现在的人,一般说来,要想迅速得到一点收获,最好是在正规的禅堂参加打禅七,并且要多打几个七。
5.参话头
念佛是谁呢?要在念头上参,一个字一个字要清清楚楚明明了了单单的的字字分明。“念佛是谁呢?”是自己问自己,这一句问下去,“念佛是谁呢?”这一念是清清爽爽的,疑情是厘厘明明的,整个身心处于疑情的状态。这一句问过了,若没有妄想,可以停一会再问第二句,停的时间长短自己掌握,太猛了会受不了,会上火,太缓了效果不好,也容易打妄想,自己要掌握好。要心平气和地参,不要急,整个身体特别是头部、颈部、肩、胸、腰,全身都要放松。若头部颈部后背有胀感一般是正常的,这时要防止上火,特别注意要放松,千万不能用力气来参,心不要急,慢慢参,心平气和地参,念念分明心心清彻地参。要经常看《来果禅师禅七开示》和《来果禅师语录》,要有正知正见,要按照来果禅师讲的方法参。
6.参念佛的是谁
念佛的是谁呢?从根本上说来,是我们的心。但众生就是不明白自己的心到底如何,要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了才算是明白了,所以对我们凡夫俗子来说,念佛是谁是不明白的。虽是不明白,要明白也不难,只要我们自己问自己,反复地追究审问念佛是谁呢?这样追究下去,总有一天就会明心见性见性成佛的。象这样因为不明白反复地追究审问,只追这一句,不需第二句,也不要比较推理分析寻找,更不要到实验室作实验,这就是参禅参话头,简单吧!那么我们都可以参一参呢?!这可是绝对有大好处的事情呢,是无上微妙的禅宗法门也!
7.对治妄想
刚开始参时,妄想很多,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对于妄想,不要去压它,也不要排除它,你只管参你的话头,把念佛是谁清楚明了地一提一追究审问,妄想就没有了。压它排除它,这本身就是妄想,是妄上加妄。
8.静虑
刚开始参,要静下来参比较好。身心放松心平气和自然而然地参,心不要急,更不能用身体的力气来参,否则背胀头胀会受不了,甚至会上火头昏等。
9.生与熟
刚开始参时,妄想很多,话头不容易参上,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其实,这只是一个生与熟的问题。因为妄想是熟的,话头是生的。只要坚持多参,时间一长,话头参熟了就好了。这时,当你有时候没有参时,它甚至会自动参起来。参话头是越参就越熟,越熟就越好参,越参就越有味。
10.由不清楚明了到清楚明了
刚开始参时,话头可能不太清楚明了,这是正常的。身心有一个自我适应、调整和转化的过程。只要坚持参下去,就肯定有进步的,话头会逐渐变得清楚明了,身心轻安,这时当然应该继续参究不断进步。整个用功的过程,就是身心不断得到转化的过程,是用话头疑情来转化我们的身心的过程。
11.不要在某一个地方参
心不在内外中间某一处,所以不要在某一个地方参,也不要往某一个方向参,不要往上参,也不要往下压。刚开始参时,象平常打妄想一样追究审问,自己问自己,这样就行了。不要管它在什么地方,平常打妄想也不是在某一个地方。
12.认识疑情
刚开始参时,因为念佛是谁是不明白的,你不断在念头上追究审问:念佛是谁呢?老是这么追这么问就行了。追得太紧了,可以在不明白的状态歇一歇,调整一下身心状态。只要不断地这么参究,身心就自然处于这样一种不明白又想弄明白从而不断追究审问的状态,这就是最初的疑情。继续用功,随着功夫的进步,身心会进入一种清清静静光光堂堂轻安舒适的境界,这时,最初的那种粗疑情就没有了,话头也好象提不起来了。这时是粗忘歇下来了。坚持用几天,会有新的疑情出现。这种新的疑情感觉是很明显很真切的,话头也变得清楚明了,这时用功也更好用了。不管怎样,最根本的是要念佛是谁不断地参究。
13.参究的念头
“念佛是谁呢?……不明白……念佛是谁呢?……”,这就是我们参究时所应有的正确的念头,也是正确的参话头的方法,除此以外,分别比较推理寻找卜度猜测,都是属于打妄想。“念佛是谁呢”是自己问自己,因为不明白念佛的是谁,所以要追问。不明白是基础,意思是指不明白念佛的是谁。一句不明白,整个身心都处于不明白的状态。在这个基础上自己问自己:“念佛是谁呢?”这就叫参话头。老是这么追这么问就行了。念头是情绪的主宰,心上的念头在同一时间只能存在一个,参话头是在念头上参,话头本身就是一个念头,也就是说,在这时,话头就是念头,念头就是话头。话头的念头越来越多,妄想的念头便越来越少了。
14.疑的意思
祖师曰:“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在这里,“疑”不是指怀疑的意思,而是指对某一事物不明白又想把它弄明白的意思,参念佛是谁就是这样的。
15.什么是疑情
什么是疑情?用文字来解释,最简单的解释是:疑就是疑问,情就是情绪。详细一点的解释是:疑是指对某一事物不明白又自然而然想把它弄明白的意思,情就是身心的一种状态,合起来解释是:疑情是指对某一事物不明白又自然而然想把它弄明白并且不断追究审问的这样的一种身心的状态。来果禅师说:在不明白的基础上求一个究竟就是疑情。参念佛是谁就是这样的。
16.人人都会
对某种事物不明白不晓得不懂不清楚,又一定要把它弄明白,不断地追究……这样的一种心理状态其实是人人都具有的。小学生上课学习,科学家搞研究,都是因为不明白不懂要把它弄明白弄懂。对我们任何一个人来说,不明白的事物总是很多的。对宇宙、人生、科学知识等等,都有很多很多的不懂。同时,我们又想把它们弄懂,看他们到底是什么道理……这样的心理状态就是参话头的心理状态,其实是每个人本来就具有的,所以实际上每个人都是会参话头的!真是所谓三根普被利钝全收的。既然每个人都是会参话头的,为什么不开悟呢?那是因为人们在这种心理状态下,总是喜欢不断地分别推理比较,即不断地在打妄想,所以不能开悟。参话头心念专注,只不断地追究审问某一个问题,而不东想西想打妄想,所以就可以开悟。虽然最初的出发点一样,即不明白不懂想弄明白弄懂,但接下来所行的不一样,所以结果不一样。
17.平常心是道
对某一事物不明白,又一定要把它弄明白,这是一种很平常的心态。这一种心理状态,是智慧的愚痴的、年老的年少的、男的女的、甚至精神病人、乃至于傻子都会有的。我们参话头,当然也应该以平常心来参,不要故意做作。并不是另外的搞出一个什么特殊的稀奇古怪的无中生有的东西出来就叫禅的。反复地追究一句念佛是谁,不要东想西想,就是这么简单,这就是真正的无上微妙禅。六祖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18.不明白心
科学的发展,使我们对于物质世界的奥秘,虽然还没有完全了解,但总能够了解一部分。对于由物质所购成的身体的奥秘,尽管了解还不全面,但也有一定的了解。然而,对于心意识的世界的了解却显得太不够了。心无形无象,看不见摸不着,无法拿来做实验。现代心理学只是对于心所表现出来的现象作一些探讨,对于表现这些现象的心的本身却无法触及。总的说来,对于我们自己,对于我们的身心,其实还是不明白的。明明白白有一个心,天天用这个心,却不明白这个心。对于心,似乎只能通过人们自己来体悟。一个人体悟出来了,讲给其他的人听,其它的人还听不懂,即使懂一点,其实还是似懂非懂,因为他自己没有亲自见到。对于心的体悟,佛教最彻底,佛就是彻底体悟了心的人。对于心意识的最精辟的论述都在佛教典籍里面。心不好明白,一般的人要想找到明白心的正确途径都很难!佛已经明白了,即已经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了,并且告诉了我们一个最好的办法——这就是教外别传的禅宗,现在就是参禅参话头。话头参得好,我们就可以直达心源,彻底明白我们的心。
19.毕竟不明白
身心世界的奥秘太多了,我们知道得太少了。对于自己的心绝对是不明白的。学了佛教的知识,学了唯识,可以知道一些关于心的知识,但仅限于对这些知识的理解还是很不够的,因为没有亲自见到。要亲自见到自己的心,即亲自证到自己的心,那才是真的知道了,才真的知道了自己的心到底是怎样的。对于没有开悟的人来说,终归是一个不明白,毕竟是一个不明白。
20.切实可行
心在什么地方?在身体或大脑的里面?中间或外面?我们可以观察自己的心,看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结论是不在内外中间无形无相。要明白自心,唯一办法是参禅。通过参禅,我们就能明白我们自己、明白人本身、明白自己的心、明白心的本源,即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最重要的是,上述所说不光是一种理论,而是切实可行真能做到的!
21.真假不明白
对于念佛的是谁,是真的不明白还是假的不明白,这一点是很关键的,不能笼统。你必须亲自寻找一番,看到底是什么念的。口是受心支配的,但心是什么样子在什么地方,你必须寻找一番。当你自己得出结论确实找不到确实不明白时,这时你才是真的不明白,这时你用起功来才比较实在和好用。这时,念佛是谁也从人家那里变成你自己的了。但是有一点要特别注意,不要老是象这样去寻找、分析、比较、分别,这些都是属于打妄想,不是用功,更不能开悟。怎样才是用功呢?因为念佛的是谁不明白,而去反复地不断地追究审问,自己问自己:念佛是谁呢?这样才是用功,才能开悟。
22.念头和情绪、话头和疑情
当一个人看一篇文章或小说的时候,假如他是用心去看,融入其中,那么,文章或小说的一个一个字一句一句话,就是他当下的心念──即心上的念头。随着这些心念,他会生起相应的情绪状态。小说继续看,心念不断变,情绪也在不断变化,这是实际的情况。情绪可以影响念头,但念头可以主宰情绪,情绪随念头而变化。当一个人动了慈悲、惭愧、精进、忧虑、烦恼、高兴、喜悦……的念头,身心就处于慈悲、惭愧乃至喜悦的种种状态中。一个人一天到晚打种种的妄想,身心就住在这种种的状态中。念佛是谁就是一个念头,疑情就是一种情绪。参念佛是谁是打念佛是谁的妄想,是起的念佛是谁的念头,身心就处于疑情的状态,安住在疑情的状态中。来果禅师说:在不明白的基础上求一个究竟就是疑情。参念佛是谁就是这样的。
23.话头与妄想
人的心念在同一时刻只能有一个念头存在,不可能同时存在两个念头。我们自己问自己:念佛是谁呢?当我们这样问的时候,这本身就是一个念头。当我们东想西想打妄想时,也是念头在动。参话头的念头和打妄想的念头都是心上的念头,二者没有本质的区别。从这方面来看,二者是平等的。我们可以说,话头是一种很特殊的念头,但它总还是属于念头的范畴,我们应该以平常心来看待。当我们想办法让念佛是谁的念头在心上占据的地盘越来越多时间越来越久时,妄想的念头就站不住脚了,就越来越少了,最终就被彻底取代了。
24.疑情与其它情绪
打妄想当然是妄想,参念佛是谁也是妄想,二者是平等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六欲是种种的情绪,疑情也是一种情绪,两者也是平等的。疑情和其它种种的情绪一样,是一种很平常的心态,我们应以平常心来看待它。虽是平等的平常的,但是二者所起的作用不同。情绪可以是很复杂的,也可以是纯一无杂的。当一种情绪持续较长的时间时,这一种情绪慢慢就占据了主导地位,以这一种情绪为主了,其它的情绪慢慢就消失了,复杂的情绪就变得纯一无杂了。疑情正是这样的。当我们参念佛是谁时,疑情就会相应地生起来。参得久了,疑情就为主了,其它的情绪就越来越少了,乃至于变成纯一无杂的疑情了。疑情是一种很特殊的对身心有益的情绪,话头疑情能使众生直接走向解脱,不动脚跟立地成佛。
25.妄想执着、七情六欲与参话头
慈悲喜捨有益于身心,正念善念有益于身心。若能一直保持这样的心态当然是很好。但是,常人的心态总是在不断变化的。妄想执着七情六欲则伤害身心。妄想打多了难受,好看的看多了眼睛疲劳,好听的听久了也难受,喜伤心,怒伤肝……七情六欲都伤害众生的身心。参话头起疑情是一种很平常的又很特殊的身心状态,它有益于身心。不好的情绪持续的时间越长,对身心造成的伤害越大。疑情持续的时间越长,对身心产生的好的作用越大。我们可以通过参话头让疑情保持得尽量长,乃至于二十四小时不间断。疑情能使众生的身心向好的方向转化,能使衰弱的或受到亏损的身心转向强健。更为重要的是,话头疑情能断除贪嗔痴等一切不好的情绪的种子,让他们不再生起,乃至于转凡成圣超越生老病死悟道成佛。
26.疑情的作用
疑情为什么对我们的身心起到好的作用?这一个问题,对于初学者来说,似乎很难理解。其实这更多的是一种经验。对于会用功的人久用功的人来说,其实这是一个最基本的最简单的直接的实际的经验和常识,就好比吃了饭肚子就饱了一样,也好比精神状态好身体也好,反之则差一样。这也是一种事实。会用功的人久用功的人,他经常在这方面用,功夫有时进有时退,进进退退,退退进进,时间越久,体会越深刻,知道得越清楚。贪嗔痴七情六欲伤害身心,这更多的也是一种直接的经验,疑情则是与贪嗔痴相对的,也可说正是贪嗔痴的克星和天敌。随着功夫的进步,疑情会一步一步地逐渐地转化我们的身心。这一点,会用功的人是清楚的,没有用过功或不会用功的人当然就无从知道了,这就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27.打坐、酸胀
参禅的人一定要多打坐,因为打坐是最好用功的。同时,在打坐时,身心比较静,也最能看清楚身心的状态。刚开始打坐时感觉腰酸背胀,特别是腰部酸胀得难受,这一般是正常的。有的人遇到这种情况便不敢再坐了。其实,这是因为身体本身有问题才会这样的,若不打坐,还不容易知道呢。只要坚持坐下去,再加上参禅用功,这些都会好的,这时身体也转好了。若放弃了,身体就失去了好转的机会了,实在是非常的可惜。凡是有问题的地方都会发生酸胀的情况,用参话头来治疗最有效。话头是一种很特别的灵丹妙药,还可以治疗生老病死的大病。
28.打坐基本知识
打坐时,不能吃得太饱,否则胃肠会撑得难受,久了可能生病。也不要吹风、受凉,腿要包好,以防受凉得关节炎。身心要尽量放松,心平气和,身体不要绷得紧紧的,自然坐好不要硬挺,手自然搁在腿上,上身不要东倒西歪前扒后仰,身体不要靠墙,头靠衣领。检查头肩颈腰全身都要放松。腿坐疼了或坐麻了,要动一动让血液循环。能坐双盘是最好,不能坐双盘坐单盘或散盘都可以。打坐最好用功,有条件应该多坐,但也不要太执着于坐,也不要太执着于某一种什么坐法,也不是坐的时间越长越好,自己要善于调节,应该一切以有利于用功为准。参禅不在于腿,念佛不在于嘴。过去的祖师,既有在打坐时开悟的,也有在行脚时开悟的,也有在干活时开悟的,种种情况都有。参禅讲究行住坐卧二六时中都要用功,用功是在心地上用功,最关健的是要把心地上的工夫用好,这才是根本。
29.个人的保障
用功的人,要有较好的个人修养,没有一定的个人修养,是谈不上参禅的。个人修养越好越利于参禅。任何想把禅参上一点的人,首先必须节欲。在这方面做得越好,越利于用功。也不可未证言证未得言得,杀盗淫妄的四根本戒是最基本的要求,不管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任何想把禅参好的人都必须做到,否则是煮沙成饭难以成功。
30.观察和调整身心状态
无论是用功还是没有用功,都要知道自己的身心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状态,要经常观察自己的身心状态,有问题就要及时调整,要养成这样的习惯。对于身心的感受、念头和情绪状态,打妄想的状态,用功的状态都要知道,时间久了就有经验了,对于用功也就心中有数了,有一定把握了。不过,应该知道,虽然有的法门把观照摆在极重要的位置,但对于禅宗参禅的人来说,这样的观察是为参禅服务的,不能代替禅宗的参话头起疑情。祖师曰: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现在一般都是参念佛是谁,一句念佛是谁就可以送我们到家。
31.向外向内
譬如:看电视看得津津有味,整个身心被电视吸引,这是向外。假设问他一句:“看电视的是谁?”他的精神状态、他的注意力便回到自己身心这边来了,在念头上追究看电视的是谁,这就是向内,参禅就是向内的。对于社会上的种种追求,以及好看的好听的想多看多听,都是向外追求。参念佛是谁,自己问自己,要明白自己的本来面目,就是向内求。参禅就是向内求,就可以明心见性开悟。
32.禅宗是行门
禅宗是行门,是一定要去做的,参话头一定要参的,若不参就得不到真实的受用,得不到实际的经验,不是看得多学得多就能解决问题的,也不是学术水平能解决问题的。若不真参实究地用功,往往是限于纸上谈兵,数他珍宝。光看书,或听人家讲,自己没有工夫,终究还是似懂非懂。自己用功,把工夫用上一点了,有了一点实际的体会,“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这时,才算是真正懂了一点。有了真实的工夫和受用,才会生起真实的信心,才有真实的见地。一般是不断用功,不断学习,不断研究,相互促进,不断进步。若把工夫用到了家,开了悟,当然是最好。当然,也不是说一点都不要学,一般说来,在真正用功之前,要有充分的全面的学习和了解,要有充分的准备,还要有正知正见。若完全不学,则易陷于盲修瞎练。
33.打念佛是谁的妄想
平常打妄想当然是妄想,参话头其实也是打妄想,是打念佛是谁的妄想。未参话头时,起心动念都是妄想。话头由生到熟参到一定程度,一天到晚起心动念都是念佛是谁。到了这时,当然应该继续进步。打念佛是谁的妄想,能够去掉一切妄想的妄想,从而让我们的本来面目显现出来。
34.如猫捕鼠
参话头是单提念佛是谁的一念,要如猫捕鼠心念专注不打妄想,要如鸡孵卵念兹在兹,要如老鼠啃棺材咬定一处不可移易,要如老鼠钻牛角坚持不懈,要如龙戏珠把无滋味的死话头参活参得津津有味,要打破沙锅问到底,不把念佛的是谁问一个明白绝不罢休。
35.一个心
我们只有一个心,只能同时有一个念头,不可能同时有两个念头。有念佛是谁便没有妄想,有妄想便没有念佛是谁。话头由生到熟越来越多,妄想便越来越少了。
36.不要用身体的力气参
全身放松,不要紧张,不能有意用身体的力气来参,这是非常的重要。身心放松安静,心平气和自然而然地参。疑情自己有一股力量,这是正常的。疑情自己的力量和有意用的身体的力量以及身体没有放松紧绷绷的力量,这些要分清楚。
37.巧门与捷径
参话头最大的巧门和捷径就是一直死参死追追到底,即不断地追究审问,不要停顿。一停顿,工夫就停止不前了,慢慢就退了。所以说参禅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参得太猛了会上火,这一点也必须注意,不能太急也不能太缓。只要不停参究,就会有进步。
38.工夫进步的关健:连续用功
功夫是变化的,不是固定不变的。用功就进步,不用就会退。所以,要想把功夫用好,必须连续地不间断地用,不要停顿,象蒸饭那样,一气呵成把饭蒸熟。这是非常非常的关键!特别是在打禅七时,时间是极为珍贵的,要想得到最大的进步,就必须尽可能多地用功,最大限度地少打妄想少讲闲话少打闲岔,一切影响用功的因素都必须降底到最低限度。有的人今天坐了一两支香,明天又坐一两支香,一天到晚大多数的时间都在做其它的事情,如此用功,若说种一点善根是可以的,要说把工夫用得怎么样,基本上是不可能。
39.行住坐卧都要用
为了把工夫用得更好,必须尽可能地二六时中行住坐卧都要用功。坐香是最好用功的,跑香或做其它事情时不太好用功,这是事实。跑香或做其它事情时不用功,时间就被耽误了,若打起妄想来或被其它境界转了,则直接影响工夫。所以跑香或做其它事情时也应该用功,不好用也应该尽可能地用。跑香有工夫,坐下来工夫就会现前,感觉会很明显,工夫也更好用。在最容易打失的地方,如下位子、穿鞋子、起身、上卫生间、做其它事情、休息、吃饭、讲话、吃茶、上位子等等地方,可以先提话头。要注意训练自己,养成习惯就好了。
40.用功与休息
用功的要求是二十四个小时都要用功,这是总的要求。工夫用得极好的人可以二十四个小时不倒单,但是一般的人是做不到的,到了中夜一定要休息几个小时。一方面,精神上的疲劳需要休息,精神上的不正常状态除了积极的调整,借睡眠让它恢复正常也是一个有效的办法。另一方面,由肌肉、内脏器官、骨胳等所购成的身体是一个活的有机体,不是钢铁做成的机械,它也需要休息,躺下来它们才能彻底放松。不管怎么样应以不太疲劳为限度,不能打疲劳战。晚上不睡觉,白天尽打瞌睡,一点意义也没有,弄得不好,很容易把身体拖垮。白天时间太长,下午也可以休息一、二个小时。
41.加到底是谁、究竟是谁
到底是谁究竟是谁是比较猛的,一般的人都是会受不了的,很容易上火头昏。一般的情况下,只要念佛是谁一句就可以了,而且还要注意身心放松心平气和不急不缓。若是以下的情况可以加上到底是谁和究竟是谁试一试:话头或疑情不得力时;话头模糊不清;身体非常好的人;会参话头有经验的人……当然也要注意上述的问题,要身心放松心平气和不急不缓地参,尽量避免上火头昏。
42.以不明白为基础的
禅宗话头有很多,号称千七公案。所有的公案和话头都是以不明白为基础,让人去参究的,参得好,就可以开悟的,不是把它的意思理解一点就完事了的。参念佛是谁也是这样,因为不明白自己的本来面目的真如佛性,而又一定要把它弄明白,反复地追究审问,自己问自己,念佛是谁呢?这就是参禅参话头。不要去思量分别寻找卜度,一般只问这一句,不需要第二句。若有时感到话头没力量,也可以试一下到底是谁、究竟是谁、毕竟是谁。
43.未开悟不要自创话头来参
所有的公案和话头都是开了悟的祖师创立的,没有开悟的人是不知道其中的全部的奥秘的,所以,是不能自己弄一个话头来参的,只能参祖师设定的现成的公案和话头。若自己弄一个话头来参,往往是弄巧成拙。对于祖师的公案和话头,不能随意改动,关键的地方绝不能改动一个字。当然,这只是对一般的人而言,上上根机的人随处都是悟道的因缘。
44.先有话头后有疑情
若听人家说参话头要起疑情,便先起一个疑情,然后再来参话头,要知道象这样是绝对错误的!这样起的疑情与真实的疑情是有一定的距离的,而且往往对这个不真实的疑情产生执着,这样用功就走到岔路上去了。那么,怎样才是正确的呢?当我们自己问自己,问一句:念佛是谁呢?这样一句问过去之后, 便有念佛是谁的不明白想弄明白从而追究审问的意思在,这就是最初的疑情。这样先提话头,由话头自然而然产生的疑情方是正确的。是先有话头后有疑情而不是先有疑情后有话头。疑情是随话头而产生的。疑情也不是固定不变的,最初是人人都会的粗疑情,工夫用到一定的程度会有真疑情现前,随着工夫的不断进步,乃至于成团成片等。
45.好的境界
功夫用得好,会有轻安自在禅悦舒适等好的境界出现,但这时不要去贪求和享受这些好的境界而把用功忘记了。要知道,好的境界是从用功得来的,贪图好的境界,就分了心,用功就受到影响,时间久了,工夫就会退步,好的境界也就没有了。对于好的境界坏的境界都不要执着,《金刚经》上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教我们不要住相,不要执着。
46.越参越好参
万事开头难,参话头也是这样。刚开始妄想很多,话头容易跑掉。用到粗妄歇下来之后,接下来会有很明显的疑情出现,话头也变得很细很清楚明了,这时就好用了。待你把工夫用到了这里就知道了。
47.戒骄戒躁
工夫用上了一点,特别是第一次把工夫用上时,有了从未有过的体会,有的人便沾沾自喜放松用功了,或生起傲慢……这些都是很不好的,都会直接影响当下或以后的用功修行,自己一定要觉查到。我们应该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评价。不参禅的人很多,不会参禅的人也很多,但把工夫用上的人也还是不少的,工夫超过自己的人也是有的,悟道的祖师是很多的,诸佛菩萨早就已经成就了。我们要有一个平常的心,多少无上微妙的东西还在后面呢!要有赵州禅师的‘胜我者我即学他,不如我者我即教他’的精神。现在刚把工夫用上一点,是刚上了路,最要紧的是一直地用下去,不要中途停顿,不要半途而废,要不负初心,以开悟为第一个目标。最低要求,既然把工夫用上了,就不要停,要争取在这个用功期限内(比如打禅七)取得最大的成绩。
48.公案话头的解释
有的人对祖师的公案话头凭自己的理解加以解释,说这个显示了什么作风,那个表现了什么精神,可以写出长篇大论,一个人一种观点,这样的做法当然各有各的道理,也可以说都是正确的,都有积极的一面,若站在世间法的角度看也无可厚非。问题是,这种种的解释,真道出了公案话头的最究竟的意义吗?道出了祖师的本意吗?道出了公案话头的真实的本来的意义吗?则是值得商榷的。对于真实用功的人,若把这些解释执为究竟,奉为圭臬,以此来作为指导,就会被耽误了。 正如古人所言:“会即途中受用,不会即世谛流布。”那么,祖师的公案话头到底是什么意思?还是把祖师的借一句来道:麻三斤。
49.两种状态
参念佛是谁的身心状态和打妄想的身心状态是不一样的两种状态,工夫用得越好越深入,这种感觉越明显。话头由生到熟,参到一定程度,特别是粗妄歇下来之后,疑情得力的时候,一天到晚身心都是处在参究念佛是谁的疑情的状态。当然,这时还是处于路途之中,还要不断进步。
50.由粗到细的转折点
刚开始用功,自然是在粗妄上用。念佛是谁一追究,身心就进入参究的状态,可以明显感觉到这样一种状态的存在。这样的状态,我们称它为疑情,现在是在粗妄上用,所以权且称为粗疑情。不断地参究,身心就会向好的方向转化,工夫不断进步,到了一定程度,就好象参不起来了,身心清清静静、光光堂堂的,以前的粗疑情好象没有了,好象提不起来了,没有东西可参了。也就是说,以前随话头而生起的粗疑情的状态没有了。这时,是见色闻声的最粗重的尘劳妄想状态歇下来了,在这个粗妄上起作用的粗疑情当然也就歇下来了,这是念佛是谁不断参究自然而然产生的结果。虽然如此,但念头仍然是可以有的,我们在心里追究:念佛是谁呢?这仍然是可以的,只是以前的那种状态没有了。我们试着念一句:“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这也是可以的。所以,念头还是可以动的。那么,当这种情况出现时,我们应该怎么办呢?答案是,千万不要放弃,也不要停下来不用,更不要随妄想去了。这时是工夫的转折点,是工夫进步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对此,我们要有正确的认识,我们应该把它把握好。虽然疑情没有了,但念头还有。既然有念头,就可以在念头上参。我们应该继续在念头上追究审问:念佛是谁呢?这样坚持两三天,就会有新的疑情出现。这个新的疑情,比以前的粗疑情细一些,但却是很明显很真切的,我们权且将它称作真疑情。这时,话头也变得清楚明了了,用功也更好用了。类似的转折点,以后还会有,总的说来就是一句话:不要停,继续用。
51.简单易行
很多人以为参禅很难,其实,那是自己障碍自己。被自己的这种认识耽误了,真的是非常的可惜。其实,就是一句念佛是谁,一直追究审问下去,到时候就可以开悟,就是这么简单易行,其实人人都会。关健是要发一点心,下一番功夫。待把工夫用上了一点,就有了实际的认识了,就不会认为很难了。
52.平常事
外界一般人认为禅很神秘,高深莫测,开悟更是不得了,对于用功的人来说,应该把参禅开悟看作一件很平常的事,其实是算不了什么的一件事,因为本来如此。虽然如此,也不可掉以轻心,无论怎样赞叹这个法门都不过分,最微妙、最好、最高、最上、最直接、最深、最浅、最难、最易、效果最好……
53.根本区别
禅宗的祖师说:“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禅宗最大的特点就是疑情,这是与其它法门的根本区别。只有佛教的禅宗讲疑情,其它任何宗教任何法门都没有讲的。疑情是禅宗的根本点,是禅宗的核心,是贯穿整个禅宗历史的一根红线,是连接整个禅宗历史的纽带。离开了这个就不是教外别传的禅宗。用过功有亲身体验的人,才知道疑情的珍贵。疑情能够转化我们的身心,给我们提供一条转凡成圣悟道成佛的不拐一点弯的笔直的路径。不管你会不会参,只要你慢慢学慢慢参,就肯定会有好处的,尽管这个好处有时甚至连你自己都还没有觉察到。这是真正的无上微妙法,就看你能够接受多少。
54.不要追求境界和神通
修行用功的人不要追求境界和神通,若专门追求这些,则是修行的岔路,容易出问题,应该以一直专心用功参禅开悟为正途。开了悟,自然会有神通,神通是修行的副产品。
55.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参禅的人专心用功,一般是不会出现什么问题的。有的人不明白道理,本来没有什么,故意去看故意去听,结果就好象真的看到或听到了什么,还自以为不得了,这样就容易出问题。本来没有问题,搞出问题来了。要知道这都是无中生有、虚妄不实的假象,不故意看不故意听自然就没有事情了。《金刚经》上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斜道,不能见如来。”所以,平常应多学习《金刚经》上所讲的道理。光诵经不学习和思维经上所讲的道理,只是种一点善根,意义不大。
56.上火的处理
参话头有时会上火,这时可以放一放,休息休息,放松身心,作一些调整。吃一点下火的药,如板蓝根冲剂。若头部上火是比较危险的,开水泡菊花很有效,菊花是杭白菊,一般药店都有售。很严重的要到医院去看中医。
57.精华的精华
不明白想弄明白,从而不断地追究审问——这样的心理状态是一种很平常的心理状态吗?当然是很平常的心理状态,平常到人人都会。因为人人本来就会。但是,有几个人能发现它的不平常?禅宗的法门是佛陀创立的,是佛教所特有的,其它任何宗教都没有的,也不是任何科学家、心理学家、哲学家所能发现的。由此可知其珍贵,无论怎么赞叹都不过分。禅宗也是佛法之根本,佛法之精华,是精华之精华。
58.拐杖
参念佛是谁,有的说是从宋朝就开始了,有的说是从明朝开始的,这有待做学问的人去考证。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在明朝就已经很盛行了。憨山大师就是参念佛是谁开悟的。憨山大师是明朝的,在当时,有一位云谷大师在南京组织很多人在一起打禅七,讲的就是念佛是谁的话头。憨山大师也参加了,并且很精进勇猛地用功。这也是憨山大师第一次参念佛是谁的话头。现在,几乎所有的禅堂所有参禅的人都是参这个话头。从过去到现在,无数的人参这个话头得到好处,乃至于大彻大悟。念佛是谁好比是敲门瓦子,可以敲开禅的大门;念佛是谁就好比是一根拐杖,我们依靠这根拐杖,就可以一直的归家稳坐。
59.不要自己障碍自己
参禅并不是象一般人想象的那么难,当然也不是那么容易。若认为很难望而生畏,则是自己障碍自己。也不是那么容易,关键要下一番功夫。若把工夫用上了,就会感觉到其实很容易。
60.解脱的大道
就是一句念佛是谁,一直参究下去就可以开悟,而且现在的人一般都可以用得上,都可以入手,这些就是最实际的东西。而且念佛是谁很好参,参起来很稳当,不容易出问题。这些都是念佛是谁的话头得到普及的原因。念佛是谁的这一法使我们的修行开悟成佛的理想变成了实际可行的事情,不再是空想,不再是纸上谈兵,不再只是研究探讨。念佛是谁的这一法能使我们的修行开悟成佛的理想从理想变成现实。念佛是谁的这一法是一条笔直的大道,是远离一切魔事避免一切岔路不拐一点弯直达目的地的一法,是直达心源的一法,是最简单最快捷效果又最好的一法,是不动脚跟立地成佛的一法,是一切众生解脱的大道。
61.最珍贵的宝贝
念佛是谁是最珍贵的宝贝,得到它是多么的不容易。现在既然已经得到了它,岂能不珍惜它,岂能不好好用一用它,而让它白白地跑掉。
62.忏悔
经云:“一切业障海,皆由妄想生,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所以,参禅用功,就是最好的忏悔方式,是积极的忏悔。单纯的忏悔并不是最好的忏悔,因为若不悟道得到究竟的解脱,就还有再造恶业的可能。若参禅用功悟道成佛了,则永不复造。即使不开悟,只要种下了这个因,就总有开悟的一天。参念佛是谁就是真念实相。
63.烦恼的根源
烦恼的根存在于我们自己的身心之中,与外界没有必然的关系。那么,烦恼到底是从哪里来的,我们应从自己的身心来寻找。一边寻找一边反问自己,总是不明白总是要找,千万不要放弃,只要坚持,肯定会有收获。当你有了一点点收获,还要不断进步。
64.不明白不是疑情是基础
有人说不明白就是疑情,其实这是错误的不求甚解的认识。不明白只是基础,是前提。我们可以做实验,老是一个不明白,而不追究审问,没有想把它弄明白的意思,这样两天下来就什么都没有了。所以,不明白想弄明白才是疑情。参禅是最讲实际的,不能不求甚解想当然乱讲,也不要人云亦云,讲话要从实际出发。工夫用到了才能讲,工夫没有用到不能随便讲。来果禅师说:“在不明白的基础上求一个究竟就是疑情”。参念佛是谁也是这样的,不明白念佛的是谁,又想把它弄明白,自然而然地反复地追究审问念佛的是谁,这样自然就会有疑情,整个身心都处于疑情的状态,这样就是用功。当然,如果参得太猛了受不了,也可在不明白的状态歇一歇,但要知道,这时工夫也就歇下来了。歇过之后,还是要追究审问念佛的是谁,这样才是用功。
65.关于用功
用功,关键要自己把工夫用上来,自己把工夫用上来了,就懂了,就有把握了。用功要以来果禅师的禅七开示和语录为依据。在打禅七之前就要早作思想准备,打七时万缘放下,专心用功。刚开始都是在粗妄上用,要连续用功,几个七就用到粗妄歇下,这时是一个转折点,话头好象提不起来了,但这时还是要慢慢参慢慢念,不要停顿,两至三天就会有真疑现前,这时的疑情是真真切切的,话头会变得很细,但是是清清楚楚的,身心是更加轻安自在的,这时称为细妄的工夫,工夫是更好用了,当然也应该继续用。细妄的后面当然还有更微细的工夫。若能把工夫用到细妄并能继续用一段时间,对于用功就有一定的把握了。
沙门心安   2007年 秋
文章来源:禅宗心安_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hixin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