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读书收获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4:02:52
一、为什么要重视读书
纵览古今,横观中外,凡是有成就的政治家、科学家、艺术家,以至于那些在自己工作范围里做出成绩的人,没有不重视读书的。许多人刻苦读书的故事,一直传诵在人们中间。
列宁从小酷爱读书,五岁的时候开始识字,很快就能诵读许多诗歌和故事了。青年时期,列宁因为从事革命活动被学校开除了。在萨马拉,他苦读自学了一年半,以校外生的资格参加了彼得堡大学法律系的毕业考试,最后竟以优异的成绩取得了这所大学的甲等毕业证书。即使在沙皇政府的监狱里,列宁也没有忘记读书,在彼得堡,列宁曾被关押了十四个月,他利用监狱的图书馆读了十四个月的书。他一边读书,一边还收集资料进行研究。有一天,列宁的姐姐来探望他,对他说:“听说你的案子快要结束了,你也许快要出来了。”列宁风趣地回答:“早咧,我连资料还没有收齐呢!”列宁一生重视读书学习,直到逝世的前几个月,还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我们一定要给自己提出这样的任务,第一是学习,第二是学习,第三还是学习,然后要检查,使学问真正深入到我们的血肉里面去。”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也非常重视读书,在中学时代,他喜欢读自然科学故事,什么陨星啦,风暴啦,地震啦,凡是这方面的书,他都如饥似渴地阅读,在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他为自己制订了学年、学期、每个月的读书计划,依次阅读哲学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培根、休谟、笛卡儿、康德和物理学家牛顿、拉普拉斯、麦克斯韦、赫兹等人的著作。由于有了雄厚的知识基础,爱因斯坦终于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创立了划时代的科学理论——狭义相对论。
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几十年如一日保持着勤奋读书的习惯。平时,他除了写作之外,就是专心致志地读书,累了就靠在藤椅上翻看报纸和杂志,把阅读当成一种休息和娱乐。直到他逝世的那一天,在呼吸微弱,血压反常的情况下,还向许广平要来了当天的报纸,看遍了上面的消息和文章。
古往今来,在事业上有所建树的人为什么都这样重视读书呢?这是因为读书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具有多方面的作用。
首先,读书是人们获得知识的一条很重要的途径。大家知道,人们获得知识大致通过两个途径:一个是通过实践获得直接的知识;一个是通过读书,获得间接的知识。英国伟大文学家莎士比亚说:“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是全世界的营养品。”书本的知识虽然是间接的,但它也是人们通过实践活动总结出来的,因此,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同样是具有重要价值的。不仅如此,通过读书获得知识还有许多优越性,它可以不受时间限制。一个人如果想要回到原始时代去,亲身体验一下原始人的生活,谁都会认为他是在幻想,但是通过阅读历史教科书,却可以越过几万年的时间差距,了解原始人的生活状况。读书获得知识也不受空间限制。我们要到月球上旅行,亲自看一看月球上的情况,尽管在宇航事业极大发展的今天,也还是不能随意办到,但是,如果我们读一读宇航员写的报道,却可以超越几万公里的空间,详细地了解许多与月球有关的知识。
在现代社会里,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知识的总量越来越大,人们要掌握这些知识不可能事事动手去做,所以通过读书获得知识就是一条很重要的途径了。
其次,读书对于人的世界观的形成以及道德品质的培养,都有很重大的作用。直接阅读政治和哲学的书籍是如此,就是文学作品,对于人们思想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我们的老一辈革命家有许多人是通过阅读马列主义著作认识革命真理的,也有许多人是读了进步文学作品,加深了对社会的认识而走上革命道路的。毛泽东同志少年时代非常喜欢读英雄人物的传记故事,爱看反映社会现实的进步书籍,这使他不满当时的黑暗社会,萌发了为解放劳苦大众,建立新社会而奋斗的理想。青年时代,毛泽东同志又读了马克思主义的著作,认识了革命真理,从此成了一个自觉的坚定的共产主义者。读书对毛泽东同志的思想成长,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在今天,对于我们青少年来说,政治的、文学的、科学的,各种各样的书籍,自然会对我们的思想产生影响。高尔基曾说过:“读书越多,精神就越健壮而勇敢。”阅读好的政治读物和优秀的文学作品,对我们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必将起着积极的作用。
从一个人的语文能力看,读书可以为写作奠定基础,是提高写作能力的前提条件之一。我国唐代著名诗人杜甫有一句名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指的就是通过大量的阅读,丰富了知识,开阔了眼界,锻炼了思维,学到了文章的表达技巧,因此写起东西来就能得心应手。马克思一生写了许多伟大的著作,他运用语言的能力是极强的,这种能力的形成是与他广泛阅读分不开的。他能背诵海涅和歌德的许多诗句,并在谈话中引用他们的名句。
他爱读莎士比亚的剧作,就连剧中的人物他都很熟悉,为了创建历史唯物主义学说,他曾多次研读摩尔根的名著《古代社会》,写了详细的读书笔记,正是经过了这样大量的阅读和研究,马克思才写出了许多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巨著。我国现代文学家郭沫若,从小博览群书。在中国的古典文学中,他最爱读《庄子》、《楚辞》,喜欢李白和柳宗元的诗作。在外国文学中,他喜欢泰戈尔、歌德、海涅、惠特曼的作品。大量的阅读,使他吸收了古今中外优秀文学作品的营养,促进了他的创作活动。他说“惠特曼的自由诗使我的创作欲望受到了暴风雨般的煽动,我的《凤凰涅槃》、《匪徒颂》就是在他影响下做成的。”
对于读书在人们生活、学习、工作中的重大作用,我们许多同学都有所认识,因此能够抓紧时间孜孜不倦地读书学习。但也有的同学对读书的作用认识不足,不喜欢读书,或者只读教科书,不读课外书,结果知识贫乏,思想简单,甚至闹出许多笑话来。宋代学者朱熹有一首《观书有感》的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首诗把读书获得的思想和知识比喻成源头的活水,形象地告诉我们,要想使自己的思想透澈明晰,知识广博精深,就要像池塘引进活水一样,通过读书源源不断地补充新东西。青少年正处在读书学习的黄金时期,我们应该像那些著名人物那样重视读书,让知识武装我们的头脑,并服务于我们为之奋斗的共产主义事业。
当我第一遍读一本好书的时候,我仿佛觉得找到了一个朋友,当我再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仿佛又和老朋友重逢。
——伏尔泰(法国作家) 二、要讲究读书方法
有这样一个成语叫“开卷有益”,意思是说:只要喜欢读书,打开书本就能有所收获。这句话在一般情况下是正确的。但是,如果读书方法不对头,不懂得怎样选择读物,不懂得怎样对读物进行分析和评价,开卷就不一定有益,或者虽然有益而益处却不大。
有人曾经批评过几种错误的读书方法。一种是“饥不择食”式。不管是什么书,拉到篮里就是菜,逮着什么看什么,不善于从实际需要出发,按照一定目的选择有益的书籍,结果,花在读书上的时间不少,思想和学习方面的收获却不大。
另外一种是“走马观花”式。读书时贪多求快,粗枝大叶,不善于对读物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书读得很多,但却象沙子过水一样,不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还有一种是“寻章摘句”式。读起书来很细致,有些章节甚至能够背下来,但是却不善于归纳和概括,抓不住读物的主要观点,结果,学到的知识就像一堆没有用绳子串起来的铜钱,不能成为有系统的东西。
从上面提到的情况看,不讲求读书方法,即使喜欢读书,读书的效果也不一定很好。但是,如果注意了读书方法,读书时,善于分析、归纳,善于鉴赏和评价,读书的效果就一定会好得多。
我国古代,许多著名的学者都非常讲求读书方法。汉代的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说:“即徒诵读,虽千篇以上,鹦鹉能言之类也”,他反对鹦鹉学舌式的不动脑筋的诵读,强调读书要理解和发挥书里所说的意思,学习书本上那些精湛的思想和文辞。宋代学者朱熹总结了一套循序渐进、熟读精思的读书方法。提出“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清代学者顾炎武强调读书要联系实际,并用“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具体行动实行自己的主张。正确的读书方法,使他们在学术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在现代,一些著名的政治家和学者也对读书方法做过许多精辟的阐述。
毛主席就曾多次谈到,读书要注重理解和运用,不要死背教条,脱离实际。
他读马列主义的书,能够把马列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实践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加以应用,从而使中国革命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目前,世界上对于读书方法的研究已经成了一种专门的学问——阅读学,许多专家对阅读能力的构成、阅读的心理过程、阅读方法、阅读速度等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事实证明,这门学科的建立,对于指导人们更有效地读书,提高学习效率,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
亲爱的少年朋友,让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掌握科学的读书方法,在有限的时间里,读更多的书,取得更大的收获。
把一页书好好地消化,胜过匆忙地阅读一本书。
——麦考莱(英国作家)
三、怎样根据目的运用各种读书方式
在长期的读书实践中,人们根据认读、理解、想象和评价等方面的特点把阅读分成许多种方式,大家常提到的有精读、略读和浏览三种。
精读是人们普遍提倡的一种读书方式。在认读方面,它要求要按照顺序,仔细地看清每一个字,不允许错认和漏认。在理解方面,它要求对文章的词、句、段、篇都要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思考。对于词,不仅要弄懂它的表面意义,还要领会它的表达作用和感情色彩;对于句子,不仅要了解它表达的直接意思,还要领会它的深刻含义;对于段落不仅要会概括它的大意,还要懂得它在全篇中的地位和自身的结构;对于全篇不仅要能归纳出它的中心思想,还要明了它的结构方式和作者的思路。在联想和想象方面,精读要求要把文章所阐述的思想与其它事物广泛联系,仔细体会文章所阐述的道理和描绘的情景;在评价方面,要求要能够对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方法做出客观的衡量和判断。
宋代学者朱熹曾对精读这种方式的特点做过阐述,他说:“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字求其训,句索其旨,未得于前,则不敢求其后;未通乎此,则不敢志乎彼。”这就比较清楚地说明了精读在理解方面的特点。南宋另一个学者陈善说:“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其所以入,终当求其所以出……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他所说的“入”,指的是通过理解和想象吃透书本的精神,“出”则指的是站在客观的立场上,对书本做出评价,而不死守前人之言。他的论述阐明了精读在想象和评价方面的特点。
略读也是很重要的读书方式。在认读方面它不同于精读,眼光有时像雷达扫描一样掠过页面,有时像医生扪诊一样从这里跳到那里。对于那些一般的材料,常常略去不看。专门搜索表达文章观点的重点句,找到之后就反复注视,加深认识。在理解方面,略读不是逐词逐句进行的,而是居高临下,力求抓住文章的主旨和脉络。略读中也存在着由此及彼的联想,把文章的观点和现实相联系,或与其它文章的观点进行对比等。在评价方面,略读只对文章的主要观点做出评判。而不对文章进行全面衡量。
略读这种方式在我国很早就有人采用。据《三国志》记载:诸葛亮和徐元直等人一起读书。别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他所用的方法就是略读。在现代社会里,由于知识的增加,人们迫切要求提高学习的效率,所以对于略读这种方式,也同样予以重视和运用。欧美的一些阅读学的著作就曾指出:略读是为了概括文章或段落中心思想而进行的一种阅读,它只要求在跳跃式的感知过程中抓住表达文章中心思想的重点句,而不必依次去读文章的每一个句子,在对文章有了概括的认识后,才进一步仔细研读。他们认为,略读是学习和科研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读书方式。略读与那种“走马观花”式的读书方法有本质的不同。前者是一种有目的的、精神高度集中的阅读活动,而后者则是毫无目的,漫不经心的乱翻。
浏览也是一种重要的阅读方式。浏览的认读是行云流水式的,虽然是连续的,但却不求仔细,在理解方面不求深入,只求了解文章的大概内容。在评价方面,浏览要求能够敏锐地发现读物中有价值的部分,而不对读物做全面评判。
东晋诗人陶渊明很重视浏览,说自己是“好读书不求甚解”。鲁迅先生也持有同样的主张,他说:“现在有一些老实人和我闲谈之后,常说我书是看得很多的,略谈一下,我也的确好像书看得很多,殊不知就为了常常随手翻翻的缘故,却并没有本本细看。”这随便翻翻,其实就是浏览。鲁迅先生认为浏览并不是消极的读书,在浏览中可以博采各种知识,也可以比较、评价,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
精读、略读、浏览这三种阅读方式的优劣,常常是人们争论的问题,有人主张精读反对略读和浏览,说“不求甚解则如勿读”。有的人批评精读是寻章摘句,是搞繁琐哲学。其实这些看法都有片面性。仔细想一想就可以知道各种读书方法都是受读书目的、读物的内容制约的。各种阅读方式都有它的长处和短处,关键是根据实际情况恰当地加以选择和运用。
例如,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阅读教科书,目的是要透彻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在这种情况下就要采用精读的方法。阅读时深入思考,认真领会课文的意思,弄懂每一个疑难问题,直到融会贯通为止。如果读的是语文课本中的文学作品,还需要细致地品味和欣赏文章的表达艺术,对文章作出全面评价。
又如,以解决某个问题为目的而读书,阅读材料是大量的与问题有关的参考资料,就宜于采用略读方式,迅速地抓住这些资料的主要观点,抓住对解决问题有参考价值的章节。在这种情况下,采用精读的方法是不适合的。
再如,以丰富知识,休息消遣为目的的阅读,阅读材料是各种各样的报刊、书籍,就适宜采用浏览的方式,眼睛轻松地扫视读物,有兴趣的地方稍微看仔细些,没兴趣的地方一带而过,碰到有用的材料也做做剪贴和摘录,在这种情况下,仔细研究考证是不必要的。
由于阅读目的、阅读材料、阅读的场合有时是变化着的,所以阅读方式的运用也往往不是固定的。在许多情况下,各种阅读方式是穿插运用,互相补充的。例如陶渊明读书就不是一味浏览,在“好读书不求甚解”之后,还有一句话叫作:“每有意会,便欣然忘食。”很明显,他在浏览中如果碰到了感兴趣的材料,也是要精读的,而且其专精的程度甚至到了忘记吃饭的地步。在美国,有人提出以学习为目的的阅读可以分为五步,第一步是浏览,拿到一本书,大概看一遍,了解一下内容;第二步略读,抓住书中的主要观点,发现疑难问题;第三步精读,深入思考,加深理解;第四步背诵,记住所读书本的主要内容;第五步复习,巩固所学的知识。这个五步读书法就是各种读书方式的综合运用。
综合上面所说的内容,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读书活动中,应该根据阅读的目的、对象、场合,灵活地运用各种阅读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读书效果。
读书譬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咽,终不知味也。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朱熹(宋代哲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