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禮遜傳教27年 導10人信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1:57:23

馬禮遜傳教27年 導10人信主

【明報9月5日專訊】200年前,年僅25歲的馬禮遜(Robert Morrison)成為首位踏足中國的基督教傳教士,在排洋的清朝治下,他腦後垂辮、學中文、學用筷子吃飯,為的都是令中國人歸主信耶穌。可是他的傳

道成績一般,在27年的中國傳道生涯裏,只能令10人信教。不過,正如香港首位女牧師李清詞牧師說,馬禮遜最值得學習的是不怕失敗、堅韌不屈的態度。

馬禮遜三字聽來或許有點陌生,如果說「摩利臣」是由英文的Morrison而來,人們就可能恍然大悟。李清詞說,「馬禮遜」在中文裏有「禮」及「謙遜」的意思。75歲的李清詞是馬禮遜所屬的倫敦    傳道會(現稱世界傳道會)資深傳教士,由於曾就讀該會辦的英華女校,從此信仰基督教。

翻譯聖經    教育中國人

200年前的9月4日,馬禮遜首次踏足澳門    ,3天後到廣州,展開他在中國的27年傳教生涯。馬禮遜自學中文,把聖經翻譯成中文,在貨倉裏過儉樸生活,「他吃中餐、用筷子,別人沒飯吃,他也不吃飯;身體力行感動身邊的人,現在很少人可這樣做了」。李清詞認為,人們應該從馬禮遜的失敗中學習堅忍,「滿清政府歧視西人傳教,馬禮遜傳道的機會不多,他大部分時間都是待在地牢般的地方翻譯聖經。7年後,有一個人因此信主,27年來只有10人因而信主」。據說,馬禮遜的第一個信徒便是幫助他編印《聖經》的工人蔡高。

馬禮遜面對打壓,妻子去世,連親友都不贊成他留華,可是他仍然不走,李清詞最佩服馬禮遜的是他對信仰的堅持,以及對中國的愛,「他傳道不一定最多,翻譯的聖經也不是最標準,但他把聖經譯成中文,教育了中國人」。馬禮遜和米憐牧師合作,1823年在馬六甲出版中文新舊約《聖經》,著作還包括《華英字典》。

1834年,52歲馬禮遜積勞成疾,病逝廣州,遺體葬於澳門。香港聖經公會為紀念馬禮遜來華200周年,舉辦「聖道東來」展覽,他翻譯的中文新舊約聖經《神天聖書》及17世紀羊皮古卷等,即日起至9日在大會堂低座展出。           〔明報記者 賴月玲〕


馬禮遜的香港「足跡」 摩利臣山及摩利臣山道馬禮遜死後,其友1842 年於灣仔辦了一所馬禮遜紀念學校,政府遂把該小丘定命Morrison Hill,譯名摩利臣山 英華書院及英華女學校馬禮遜1818 年於馬六甲成立英華書院,學校後來遷往香港,本港的英華書院和英華女校可說是馬禮遜教育事業的延續 香港大學馬禮遜堂倫敦傳道會於1913 年興建一所男生宿舍予港大學生,其後取名馬禮遜堂,舍堂於1968 年關閉,後另覓新址重建,2005 年重新招生  皇仁書院馬禮遜教育協會遺留一筆經費,撥作中央書院(皇仁書院前稱)的「馬禮遜獎學金」(Morrison Scholarship),亦是該院首項獎學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