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不缺人,但是缺女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4:38:27
何亚福http://wtyzy.com
有些人说:“中国什么都缺,就是不缺人。”他们以此为理由,反对放宽人口政策。持这种观点的人,只知道人口数量,却不知道人口结构。不知他们想过没有:难道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人在性质上是相同的吗?老人与小孩,男人与女人,虽然从人口数量来说并无区别,但从人口结构来说,则具有本质的区别。中国现在有13亿人口,当然不缺人,但问题是:小孩占人口比例越来越小,而老人占人口比例越来越大。这是因为:计划生育只能减少小孩的数量而不可能把老、中、青、幼的人口同时按比例地减少。
有人说:“老人不是由小孩变成的吗?既然计划生育减少了小孩的数量,那么当然也就减少了老人的数量。”老人当然是由小孩变成的,然而,小孩要到几十年以后才会变成老人,因此,中国从二十多年前开始实行“一胎化”政策以来,并没有一个老人的减少是直接由于计划生育引起的,因为任何一个国家的法律都不允许为了计划生育而杀害老人。还有人说:“减少了现在的小孩,也就减少了未来的老人,也就减轻了人口老龄化。”然而,人口老龄化不是看老人绝对数量的多少,而是看老人占人口的比例。如果“一胎化”政策一直实行下去,那么小孩在人口中所占比例必定会越来越小,人口老龄化必定会越来越严重,人口结构呈“倒金字塔”型。
所以说,现在中国不缺人,但是缺孩子。这些年,很多幼儿园消失了,因为已经没有那么多婴幼儿;很多小学消失了,因为已经没有那么多小学生。在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时,10~14岁人口有1.2亿,5~9岁人口有9000多万,但0~4岁人口只有6800多万。孩子又分为男孩和女孩。根据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到2020年,中国有11200万25岁~35岁的男青年,而对应的20岁~30岁的女青年只有7200万,也就是说,处于这个年龄段的男性比女性多出约4000万。现在每出生100个女孩,就出生大约120个男孩。可见,在孩子当中,最缺少的是女孩。
那么,中国的出生婴儿性别比失衡为何会演变到今天这样严重的程度呢?事实上,性别比失衡问题应该追溯到1990年的全国人口普查,当时普查计算的1989年出生婴儿性别比是111.92。对此,国外的人口学家普遍认为产前性别鉴定和选择性流产是首要因素;但国内的人口学家却认为主要原因是瞒报女婴形成的。国家计生委在《关于防止出生婴儿性别比升高的意见》(1994年3月)中说:“一些专家和有关部门认为,80年代以来出生婴儿性别比的统计数字偏高的主要原因是瞒报、漏报出生女婴,在高出正常值的统计数字中大约有二分之一至四分之三是瞒报、漏报女婴引起的。”到了90年代末,面对越来越严重的性别比失衡现象,国内的人口学家不得不承认:自80年代以来的出生性别比偏高,且在逐渐升高是中国已经存在的客观事实;出生性别比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产前性别鉴定和性别选择流产为主因。
然而,计生委的人口学家一直否认性别比失衡与计划生育政策有关,他们争辩说:“印度和韩国这些没有实行过中国式计划生育的国家也出现了性别比失衡现象,所以性别比失衡与计划生育无关!”这种逻辑就好比:有一位医生对一位肺癌患者说:“你患肺癌的主要原因是吸烟太多。”这位患者争辩说:“张三没有吸烟也患上肺癌了,所以吸烟与患肺癌无关!”我们知道,患肺癌有很多种原因,不吸烟的人也可能患上肺癌,但吸烟无疑是诱发肺癌的重要因素。同样道理,出现性别比失衡的原因很多,有少数国家不实行计划生育也出现性别比失衡,但实行计划生育无疑是诱发性别比失衡的重要因素。这是因为:如果没有计划生育,尽管仍然存在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但人们生男孩的愿望可以通过多生来实现,所以并不一定会出现性别比失衡这种现象。在中国的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出生性别比仍在正常范围内,就是因为少数民族的计划生育政策比较宽松。而在汉族地区,当理想的生育孩子数量无法被满足的情况下,人们对孩子性别的偏好就受到严重挤压,其结果,“数量偏好”被“性别偏好”所代替,这就导致了性别比失衡。
一个人如果患了病,那么首先就应该找到病因,然后才能对症下药。如果病人讳疾忌医,那么肯定治不好病。如果把性别比失衡看作是一种“人口病”,那么我们就会看到这种“人口病”的病情越来越恶化:1995年0~4岁人口的平均性别比是118.38,1996年是119.98,1997年是120.14;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得到的0~4岁人口的平均性别比是120.17;2003年人口变动抽样调查得到的0~4岁人口的平均性别比为121.22,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得到的0~4岁人口的平均性别比是122.66……计生委一直否认性别比失衡与计划生育政策有关,拒绝放宽人口政策。既然“讳疾忌医”,又怎么指望能治好这种“人口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