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院报告称中国CPI被人为调整 5年间被低估7%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2:23:06
魏武王不常用 于 2010/11/14 11:36:37 发布在 凯迪社区 > 经济风云社科院报告称中国CPI被人为调整 5年间被低估7%
2010年11月10日15:04  来源:中国网  网友评论(3)  0 手机访问    11月9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研究报告称,2006年1月至2010年5月间,中国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被人为调整,系统性低估超过7%。

  在该份名为《数据和主观感受:CPI是风动还是帆动》的报告中,社科院研究员徐奇渊指出,由于中国CPI指数权重存在5年一次大调整,为避免分类指数权重发生重要调整带来的问题,而选择2006年1月至2010年5月的数据来进行分析。且CPI总体指数以及8个分类价格指数都有月度数据公布。

据其测算发现,在这5年中,按照CPI常规的编制程序,有-7.53个百分点无法用8个分项指数及其权重来解释的,可以被视为认为调整的痕迹。因此判断在过去5年间,CPI被认为系统性低估超过7%。

  值得玩味的是,央行的调查数据显示,城镇储户对物价水平的满意度指数,已经接连创出2001年有数据以来的最低点21%左右,这一满意度甚至显著低于2007-2008年通货膨胀时期的水平(30%)。而另一方面,统计局公布的CPI指数却保持淡定,始终在3%左右水平波动。

  对此,徐奇渊分析认为,很多因素都在影响着居民对于物价水平的感受。一般居民的主观感受多是基于环比观察,而统计数据报告则是同比数据。与此同时,普通居民对物价感受有自己的商品篮子,与CPI对于全部物价进行综合后的数据有偏差。此外,不同收入水平的居民,具有不同的商品消费权重,因此对物价上涨的感受也有所区别。

http://news.hexun.com/2010-11-10/125554076.html
谢田:通货膨胀失控后中国的选项


作者﹕谢田(美国南卡罗莱纳大学艾肯商学院教授)


中国通胀失控,终于不得不承认了。其实承认也好,不承认也好;把消费者物价指数(CPI)煮煮炖炖、拼凑一番;或把重要的房价排斥在CPI计算之外,然后偷梁换柱、用租房成本愚弄世人,这类把戏都没什么用。戏法的老底在民工盒饭价格快速上涨、主妇们每日菜金节节上升之际,再也难以掩盖。

通胀在中国虽然司空见惯,但发改委官员出面承认无法控制,要做好准备忍受较高通货膨胀的压力,却非常罕见。对通胀规模的估计,国家统计局、发改委和银行界的预估差别极大,幅度居然在5%至15%之间,也算举世罕见。

过去十年中国广义货币发行量(M2)年均增长约为18%,是官方GDP增速的近两倍。如果考虑到中国GDP的低质量和高水分,M2的相对增长就更加惊人。从另一个角度看,中国的通胀也是GDP的试金石。因为通胀的出现既滞后于货币的增发,也会由于经济的增长被部分的稀释和掩盖。如果中国经济增长是真实的、优质的,通胀的压力就不会来得那么快、那么猛;而当人们不得不面对迅猛的通涨时,就有理由怀疑GDP数字。

中国通胀怒斥美国

有趣的是,中国通胀失控之际,商务部长居然怒斥美国,高调批评美国乱印钞票、导致中国通胀加剧。这很耐人寻味,为什么美国乱发钞票会导致中国通胀加剧呢?难道美元已经在中国流通了?还是不打自招,承认与美元的“脱钩”是谎言?如果是因为“输入性通胀”对中国经济造成影响,那只能说明国际市场的价格与中国市场的价格差距太大,压制工人收入的力道太强,来自外界的压力只会给中国工人带来好处。美国目前根本没有通胀,所以联储会还在降息。不久前,联储会还有通货紧缩的忧虑。

跟其他谎言一样,中国经济的弥天大谎也正在一步步被揭穿。谎言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穿帮的速度越来越快。

中国通胀失控,不出世人所料。但失控后政府的选项和动作,值得关注。图为今年六月重庆市民在选购新茶(AFP)。

通胀失控后的策略选项

通胀失控盖棺论定,失控后政府的选项为何、如何应对呢?从中国通胀的根源来看,政府的选项不是很多,每一项实施起来都利害并存。具体说来,可选的策略不外积极作为、消极作为、转移作为和无所作为四种。然而不管选择哪种方案,中国经济的最后结局,可能都是一致的、有定数的。

选项之一:积极作为。外汇存底是2.4万亿美元,这些已经转换成人民币进入流通的钱,和近些年刺激经济的十几万亿人民币,使货币发行超过财富增长,这是中国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要消除通胀的影响,第一个可行的办法,也是最积极的办法,就是把投入的货币收回来。外汇存底中属于外汇收入的部分,央行可以操作;但属于海外直接投资(FDI)和热钱流入的部分,政府则无能为力。

积极作为的方法,是把外汇存底中可操作的部分还富于民。如何还呢?开放货币市场让人民币自由兑换,国民可以按优惠价兑换美元,或直接把美元按人头发给国民,这相当于逆转了多年来囤聚外汇的做法。或者,用外汇大量购买民生产品、战略资源,开放外国商品进入中国,用平价甚至补贴价卖给国民,甚至直接赠与国民。市场供给增加会立即减轻通胀,人民币也可有效的收回。显然,两个方法都是不会采纳的,他们没有还富于民的意愿,也不会放弃手中既得的利益。

选项之二:消极作为。消极作为不如积极作为那么彻底,但仍然会紧缩货币,使通胀降温。让人民币升值,是缓解通胀的简单手段。运用货币手段抑制通胀,可以一步加息到位,一步升值到位,或边加息边升值。最可能采取的,可能就是这个政策。它会继续抑低人民币,用牺牲国民利益的办法维持经济不垮,同时用小幅加息缓解外部压力。但小幅加息用处不大,它会继续吸引热钱,对恶性通胀也没有遏止作用;大幅加息有效,但会影响出口成本,引起失业等连锁反应。

选项之三:无所作为。如果在不愿进行积极作为、面对消极作为又进退两难之际,从而选择无所作为,这也是可以预计的。但不做什么,继续保持自己的地位和利益,这并不能保证在通涨的巨大压力下中国百姓也“无所作为”。

选项之四:转移作为。转移作为或转嫁作为,其可能性不能排除。在前三项选择都不得采用,而通胀继续高度失控的情况下,有可能采取转嫁危机的办法,通过发行新币的办法来应付。发行新币的可能性也很大,因为可以直接强制的收回滥发过度的人民币。可能发行新人民币来取代现有的人民币,强制民众限额兑换,正如北韩所做的那样。当然,如果做了,也面临“金元券”的风险。


通胀和房地产泡沫双重夹击之下,一旦流动性短缺或利率上扬,泡沫破灭对市场的打击。2010/10/21  高增长必高通胀,要害是两极分化
  王大麻子 2010-11-11
  (http://lishiba1.blog.tianya.cnhttp://lishiba09.blog.163.com/
  
  提要:讲高增长必然高通胀的政府专家,水平确实很高。但是讲高增长就能够承受较高通胀水平的政府专家,良知肯定有问题。
  
  政府选在光棍节,11月11号的今天公布十月份宏观经济数据,其中消费物价指数CPI达到4.4%,创两年新高。此前,中央已事先采取措施应对,在上月加息和提高准备金率之后,央行于昨晚再次宣布调高存款准备率0.5%以应对通胀上升。央行的货币政策,已俏然从适度宽松转向收紧。

  物价高涨,据说城市白领已从“房奴”转身成为“菜奴”。通货膨胀已成近期热点话题,政府除了采取加息、提高准备金率等式方式进行抑制外,政府官员(包括外交人员)和政府专家近日也高调谈论通货膨胀原因。恰巧美国近期实行量化宽松政府,给了国内官员和专家一个重要借口:美国的量化宽松助推了大宗商品价格,以及势钱向新兴国家流入,从而导致全球尤其是中国这类新兴国家物价上涨和资产泡沫。言下之意,我们的通货膨胀美国应负主要责任。
  
  输入性通货膨胀只是通货膨胀的一个原因,若将责任全部推到美国身上似乎有些说不过去。更何况美国虽然对世界经济稳定有责任,但美国人为了应对本国通货紧缩、增长乏力和失业高企,实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府,主要目的在于解决内政问题,并不是为了向世界开展货币战争给中国制造麻烦。中国的高通货膨胀主要原因在中国自身。所以,当谢国忠辈也加入指责美国的队伍的时候,王大麻子就感到既可笑又悲哀。悲哀的是,谢国忠也得靠迎合武毛情绪来保持话语权。
  
  中国的高通货膨胀主要原因在中国自身,特别地在应对金融危机过程中,我们实行了世界上最宽松的货币政策,一直执行到现在。显然,将中国物价高企的原因全部归为美国是完全说不过去的,这点政府也很清楚。因此,这几天政府专家厉以宁、成思危等经济界大佬不惧武毛浏漫骂,站出来高调放话:高增长下高通胀是正常现象,10%的增长率下完全可以承受5%的通胀率。此举一来为未来更高的通货膨胀预期稳定屁民情绪,二来为自身的高通胀辩护。
  
  高增长必然伴随高通胀,此话不错:证之世界各国都是如此,在高增长阶段有物价水平也不断提高。这是因为,一高增长需要有更高的货币扩张来推动。二高增长阶段经济结构性变化也会带来结构性通货膨胀,高增长带来收入水平普遍提高必然带来消费需求进行推动物价上升。三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大的国家,中国的长期高增长必然带来世界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带来输入性通货膨胀。显然,那些骂厉以宁和成思危的人,仅仅是无知且不想知的情绪性动物。
  
  当然,厉以宁和成思危辈关于社会应该更高的通货膨胀承受能力的说法也有问题。虽然高增长必然带来民众收入水平的提高,若收入水平和GDP一样提高10%,虽然即使是5%的通货膨胀率,民众也应该能承受,并会乐意承受。但问题的关键是:我国的收入分配两极分化十分严重!与世界上发达国家在高增长阶段收入分配两极分化被不断降低,从而实现均富相反,我们却在高增长阶段两极分化日益严重。这一点,大概也可算成是中国特铯之一吧。
  
  在高增长阶段高两极分化不断严重情况下,在高增长而社会上多数人收入水平没有相应提高,相对收入反而下降情况下,整个社会的通货膨胀承受能力就非常有限。讲高增长必然高通胀的政府专家,水平确实不错。但是讲高增长能够承受高通胀的政府专家,良知肯定有问题。目前,政府反通胀的关键不是将责任推到美国身上,而是要在短期内管住穷人CPI,在长期则要改善收入分配状况。 卖菜妇的疑问

本文来源于《新世纪》周刊 2010年第44期 出版日期2010年11月08日

叶翔

  周末上菜市场采购,在一摊位前站下。摊主是一位年近六旬的老妇,从她的脸上看不出有多少智慧。以下是我与她的对话—

  我问:“菜又涨价了?”妇答:“是的。”

  “怎么搞的?都是通胀惹的!”我自问自答。

  听到我提通胀,老妇眼睛一闪:“看你戴眼镜,挺斯文的,应该有点学问—是经济学家?”

  我心中一动,点点头:“是。”真不知道她是怎么看出来的。

  “你是经济学家,我正有问题问你。”老妇缓声道:“我有时会看看报纸,电视,都说通胀是什么流动性太多搞的,是不是就是指钱发得太多了,我们香港人指‘水’太多?”

  “是。”

  “这水是美国人放出来的?”

  “是。”

  “既然水是美国人放的,肯定是先流他的家里,满了才流到我们这里?”

  “是。”

  “那为什么美国没有通货膨胀?”

  “这个……”

  “听说日本泡沫破裂之后,政府也放了很多水,都放了20年了,怎么也没有通货膨胀?”

  “这个……”我突然发现老妇更像经济学家。“那您说说,为什么我每星期来买菜,您都涨价?”

  “因为我到深圳去进货,卖菜给我的农民说,他们种菜的本高了。”

  “都是哪些本?”

  “种子,化肥,农药。最重要的是,他们的生活费提高了,如果菜价不提,他们种菜就不够吃了。”

  “哦!”

  “你说,这些本跟美国人放水有关系?”

  “好像没有。”

  “没关系,那为什么你们这些经济学家天天说是放水引起的通货膨胀?”

  “这……”我付了钱,拿起菜,快步离去。
腐败正在向绿色转型

2010-11-14

政府设私家菜园,谁来保障平民食品安全

当我们每一个人面临的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严峻,平常百姓只能通过简食或购买绿色产品,来规避食物带来的健康风险,但有权力有资金实力的单位、机构却不同了,近日《第一财经日报》与《新京报》相继报道了部分省级机关单位、大型国企、民营企业、上市公司、金融机构或个人自发组织在城郊租上大小不等的土地,形成自供或特供食品基地,用脚投票的方式,表达对食品安全的深度忧虑。

“吃”腐败正悄悄地实现转型,向绿色无污染的目标转型,一方面,我们看到屡见报端的吃喝腐败,县乡政府甚至市政府,吃喝拖欠、打白条能使多家饭店破产,而每年各地行政用于公款的消费,也是天文数字,央视《新闻1+1》报道,不完全统计数字就高达9000亿元人民币,官员们吃空了地方财政,吃坏了社会风气,也吃垮了自己身体,在食品卫生没有保障,没有健全的监督机制、没有责任有效追究的情况下,有经济实力的个人或企业可以选择通过自力种植或合作、雇人耕种的方式,来获得安全食品,本无可厚非,但政府机关却通过这种方式来获得安全的食物,这不仅是一种经济腐败,更是一种责任逃避。

领导们天天坐专用小轿车,他就不可能知道每天挤公交挤地铁的艰辛,更不知道哪儿需要交通疏导、需要增加交通设施与警力,同理,当政府部门都致力于建设自己的绿色环保食品基地,他们对食品安全的社会责任,就更是淡而化之,他们成为食物安全的旁观者,从而对严峻的食物安全形势视而不见,见而不管,管而无责。到现在为止,我们看到无数的食品安全案例,从毒粉丝到地沟油,从三聚牛奶到硫磺黄花菜、硫磺生姜,我们只看到那些遭到伤害的消费者,还有因维权、上访而招致判刑者,却没有看到那些食品安全监管者,受到应有的责任追究与惩处。权力在监督上失职却不被究责,现在,他们又开始通过自营菜园,建立食物安全防护墙,实现自我与社会分离。权为民所用,在这里变成权为已所用,利为民所谋,变成了利为已所谋,情感所系的,当然还是行政权力部门自身安危。

行政机关与企事业单位大量开建私家菜园,我们看到的是一种社会思维在起作用,这些单位与机构,本应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为建设健康、环保的食物安全体系而发挥作用,譬如呼吁建立责任追究机制,那那些制造伪劣食品的企业与个人不再从事相关产业,或追究民事刑事责任,譬如对卫生监管部门施加更大的压力,使他们更加有效地管理食品市场,从生产到供应各种环节,譬如严厉打击地方保护主义,在食品安全上,也建立一把手负责制,哪里食品出了问题,对百姓生命安全形成危害或隐患,一把手要出面说明问题,并承担责任。可惜,权力部门不主动为百姓有所作为,却关起门来,先将自家的菜园种好,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百姓菜和油。

我们现在的食品安全谁来负责呢?国家有没有统一的、最高级别的管理机构?通过网络检索,你会大吃一惊,现在的食品检测,基本是各自为政,譬如对蔬菜农药残留检测,由各地食品卫生部门检测,这些部门更多的出于地方保护或自己的利益,而难以保证检测的公正性,这样受害的当然是平民百姓,央视报道的一滴香添加剂,饭店做菜的师傅人人皆知,但它人化学成份却少有人知晓,检测部门更是民不举官不纠,受害者是谁?还是无数消费者。

在食品安全管理方面,中国应该向发达国家学习,例如美国的食品安全由总统食品安全委员会负责,他们对现存的法律体系进行审核,发现食品安全体系对产品的追踪、检查以及召回还存在薄弱之处,因此要求食品安全法律的修改应该扩大食品管理部门获得食品企业信息的途径,加强食品安全管理部门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和下达食品召回命令的权力。有鉴于此,我们希望国家最高权力机构不要致力于建设自己的绿色菜园,要将已建立的“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打造成真正的责任机构,每天要对全国的食品安全有一个常规的抽检,并予以公布,并对相关地方政府与相关责任人依法处理。如果国家不动用行政与司法权力来保障百姓食品安全,情况只会越来越令人担忧,造成的后果,也会越来越可怕。

地方投放25万吨储备大豆难抑食用油涨价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1月15日 01:41  第一财经日报

  流动性过剩 食用油震荡上涨已成趋势

  胡军华

  消息人士昨透露,近期黑龙江将向市场投放24.6万吨地方储备大豆(4559,-78.00,-1.68%),由于数量较少,业内人士认为此次投放大豆储备很难平抑食用油市场价格走高的态势,除非国内和国际流动性过剩得到有效遏制。

  黑龙江是大豆的主要产区和加工地,当地多位人士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已经听闻地方储备大豆将向市场投放的消息,一位当地人士说,黑龙江食用油生产企业每年大豆加工能力约900万吨,每天可处理3万吨大豆,25万吨地方储备大豆只够一个星期的压榨量,数量不多。

  11月12日,国内大豆、大豆油(9904,-194.00,-1.92%)等期货品种价格大幅下跌甚至跌停,分析师认为,这与黑龙江将抛售25万吨地方储备大豆只是巧合。国内的大豆储备分为两部分,一是黑龙江等大豆主产区建立的地方储备,数量较少,另一部分则是由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中储粮)管理的国家临时收储大豆。中储粮2008年开始大豆临时收储,目前大豆库存量在400万~500万吨。

  分析师表示,即便中储粮向市场投放250万吨国家临时储备大豆,要改变市场走势也很难,今年的大豆以及食用油市场价格上涨不是供不应求导致的,而是流动性过剩引起的。

  一家大型食用油企业的管理层人士介绍,今年大豆供应并没有问题,大多数时间中国沿海港口的大豆库存在200万吨左右,2009年上半年这些港口的大豆库存只有100万~150万吨,另外预计今年国内大豆丰收,产量达到1600万吨,2009年国内产量在1500万吨左右。

  上述人士说目前国内外油脂市场继续走高,外部因素是美元贬值推动国际商品价格上涨,国内央行加息及国家拍卖植物油调控市场,但市场走势并未受到抑制而继续上行;虽然加息等措施显示国家收紧流动性、控制通货膨胀意图明显,但国内投资渠道有限,资金寻求回报率高、获利快的市场,在外力拉动及国内打压的相互作用下,食用油震荡上涨趋势仍将延续。

  东北的暴雪也让25万吨储备大豆实现调控市场的效果遇到不小阻碍。消息人士透露,此次储备大豆的出库价格暂定为3633元/吨,现在东北油厂的大豆收购价格为每吨3840元以上,储备大豆的价格具有很强的吸引力,然而日前东北地区的暴雪已经使多个地区的交通中断。黑龙江一家油厂的负责人说:“黑龙江地方储备大豆多数在黑河、绥化,三江平原的工厂要买储备大豆得跑500多公里,每吨运费要添上100~200元,现在又暴雪封路,想买也买不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