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道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2:33:44

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几点认识

赵  炜

(兰州理工大学 国际经济管理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50)

 

摘要: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始于网络的高速发展及高校计算机的普及。大学生对网络的痴迷和不恰当利用引发了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思考。通过分析网络对大学生道德观念的影响,进一步研究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和改进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方法与措施。

关键词:网络 道德教育 措施

 


对大学生来说,网络不仅提供了最新的资讯以及各种各样的信息资源,更为相互通讯提供了快捷的方式,使学生们能够在通讯工具方面有了更多的选择。然而,随着高校网络的普及化,一些问题逐渐显现——现在许多大学生沉溺于网络而不能自拔,患上了网络性心理障碍,导致学习成绩急剧滑坡,身心健康受到了很大伤害;还带来了大学生伦理道德、价值观念等方面的深层次变革,改变着他们的思想观念和精神世界。高校必须高度重视这场变革,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伦理道德教育,使大学生健康成长。由此,高校学生网络道德问题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网络的兴起,给大学生交流信息、知识、情感创造了另一种生存空间,也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认识和把握世界环境。他们可以同不同制度、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不同肤色的人们,没有任何歧视地、自由、民主、平等地沟通和探讨;为大学生选择确定自己的道德需要,确定自己的道德主体地位形成良好的道德精神和健全的人格带来了一定的积极影响,具体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1.1 自由、民主意识

网络的自由、开放性等特点,使网络社会中任何组织或个人都无法对互联网进行整体性的管制或控制。人人都是平等的,都有进出网络、选择身份角色、发表言论、与人交往、选择信息的自由。任何人都不需要由别人来代表自己发表观点,而且不会因为个人的信仰、种族和社会地位等问题而被剥夺参与的机会。这就使自由、民主意识得到了全方位的锤炼和提升,使大学生的能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

1.2个性意识

在传统社会中,人的个性受到一定的限制、压抑。除了社会和人为的原因之外,还有技术的原因,人们很少或根本没有表达个性的技术手段,网络的出现从根本改变了这种情况。网络赋予人们行为选择更大的权利,使人选择的时间和空间大为拓展,网民可以尽情展示个人魅力;另外,网络还赋予人们更多的行为角色,人们在网络上可以彼此“隐瞒”真实的身份,虽然身份是虚拟的,但是这并不隐藏自已的真实观点,可以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这就提升和强化了人们承认个体权利、尊重个体尊严的的意识,尤其是个体平等意识和权利意识的加强,将有利于青少年形成健全人格和独立的个性。

1.3 互助意识。

网络的发展,使地球变成小小的村落,网络社会的一切,都被罩在这张以互联为根本特征的“网络”里面。尽管人与人之间、民族之间、国家之间还有矛盾、冲突,但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成为主流。网络使人们平等地享用网络范围内的所有信息,同时也使自已发布的信息在网络范围内供别人享用。信息的共享使互助意识成为网络社会基本伦理精神,互助意识的加强有利于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有利于在一个健康的环境里培养出以文化共享为特征的全球文化。

1.4 责任意识。

网络在赋予个人强大的权利的同时,也要求个人对自己的行为和对所创造的网络世界担负起更大的责任。网络不具有独立存在性,它依赖于现实世界和人们的网络行为而存在;同时,需要网络人的一种内控集中——责任(包括技术责任和道德责任),来维持网络的安全和畅通。如果人们不担当起应有的责任,放松自己的责任,必然会产生恶劣的后果。例如,网络犯罪、黑客、侵权、黄色文化等,都是由于忽视责任造成的,但是这也充分说明责任意识在网络时代的重要意义。这些,都有利于青年学生责任意识的唤醒,塑造健全完美的人格。

网络技术与其他一切科学技术一样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青年学生良好的道德精神养成提供了机遇的同时,许多负面的、消极的、非主流道德观念也在冲击着大学生的头脑,并产生一定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影响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网络的虚拟性,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呈现间接性的特点。长期“人-机-人”的交流方式,容易使人产生精神麻木和道德冷漠,并失去现实感和有效的道德判断能力,影响正确“三观”的形成。一些学生沉湎于网络环境不能自拔,受网上言论的影响而引发颓废、消极、缺乏诚信等病态心理,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

其次,造成大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取向紊乱。青年学生的价值观念在网络的冲击下更趋于个性化、多样化,社会价值观也难以保持统一,社会道德生活呈现出双重或多元价值标准并存的局面从而使政府、学校甚至社会传统一直灌输的道德观念仅仅成为人们众多道德观念选择中的一种,而社会道德规范所起的主导作用则可能消失,而导致道德评价失范、道德相对主义,最终必然导致青年道德选择迷惘和价值取向紊乱。由于大学生的社会生活经验较少,对于经过伪装的思想和言论的识别能力较差,加之特有的好奇心、猎奇心,他们比较容易受诱导而产生错误的价值倾向,甚至还会把错误的伦理道德倾向带到现实生活中,对现实世界的伦理道德标准产生排斥与抵触心理。

再次,导致大学生道德人格的缺失。人们在传统社会里的道德意识较为强烈,道德行为也较为严谨。然而,由于道德行为常常是做给他人“看”的,自律意识较差,因此一旦进入互联网这个“自由时空”,舆论和感情筑成的防线便很容易崩溃。网络行为的“数字化”、“虚拟化”特点,使得网络公民的行为难以被确认和监管。网络社会比传统社会更少有人干预、过问,更难以管理和控制。网络本身追求自由、公平、效率,但运用它的一些大学生还没有从精神境界上与之匹配,难以鉴别真伪,因此很容易造成道德人格的缺失。

此外,产生对现实生活的疏离感。人同时生活在网络空间和物理空间中,在虚拟和现实之间需要进行角色的转换和行为的协调。如果这种转换和协调失效,就会出现行为变异、心理错位、生理失调,甚至患上网络综合症。过分沉溺于网络空间,人就有脱离现实社会的危险。尤其当大学生在虚拟世界获取的快乐比现实世界多时,就可能会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网络交往中。而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时更加倾向在网络中寻求安慰。久而久之,这种循环很可能造成这样一个后果:大学生只愿意在网络上演绎虚拟但完美的人生,而消极地对待充满缺陷的现实世界。日益加剧的就业压力、金钱压力、社会压力,更加驱使大学生通过网络去构想自己的生活,用虚无来证明自己,从而更加缺乏自信心,加剧个体行为麻木、冷漠,缺少社会责任感,甚至产生人际交往障碍和更多的心理疾病。

最后,影响先进文化在大学校园的普及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面临着网络文化中的消极因素的威胁,网络文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在带给人类文明的同时也带来严重威胁。它的虚拟性特征既给人以创造,又产生虚假;其交互性特征既传播信息文明,又生产信息垃圾;其开放性特征既给人广阔自由,又带来伦理道德失律失范。因此,网络文化中的消极因素严重威胁与挑战大学校园的主流文化尤其在思想文化敏感性高的大学校园。如果先进的主流的文化不去占领这块阵地,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就必然会去占领。

大学生网络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

互联网带来的网络社会中,人的个体能力和人们“在一起”的群体感受将超越地区和国家等地域性因素的限制从而达到了全新的水平。因此,网络政治教育的内容一定要反映网络社会的特殊要求。具体来说,当前大学生网络政治教育的内容主要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2.1 培养大学生网络道德意识

树立网络道德意识,即认识到网络道德是网络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人际关系调节器。一定的道德规范,不仅体现着自身的利益和需要,也是每一个网民在网络社会立身处世的根本。在这个虚拟社会里,大学生也应该遵守法纪,遵守共同的规则,做一名网上道德人。

2.2 明辨网络信息真伪,审慎对待网上信息

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和虚拟性,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的信息可能是错误和虚假的。网上的信息质量是靠网络用户的道德自律保证的,网上信息全部真实可靠依赖于全体网络用户具有统一的、理想的道德状态,但在现实中要达到上述状态是困难的。同时,我们不能排除某些机构和个人出于某种目的故意散布错误的和虚假的信息,对人们进行舆论误导,网上的思想政治斗争也是很激烈的。因此,当我们面对互联网时,首先要有一个清醒的头脑,做到明辨真伪,对网上信息作审慎处理。特别是一些涉及外交、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等敏感性信息,更要慎重对待,在没弄清事实真相之前,不轻信网上言论。

2.3 诚信上网,不发布虚假信息和不负责任的网上言论

如果每个网络用户都以或多或少的虚假信息充填网络,那么网络的信任危机就会爆发,人们对网络信息由怀疑发展为不相信,网络的服务功能就会丧失。网络的健康需要每个网络用户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念,保持真诚不撒谎,共同维护和提高网络信息的可信度,使网络生活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之上。同时对自己不能准确判定的事物、观点和现象,不要在网上随意评论,不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不传递来路不明、是非模糊的信息。总之,要对自己在网上发表的言论和传递的信息负责,这既体现了对自己人格的尊重,也体现了对他人人格、对全体网络用户的尊重。

2.4 遵守网络道德规范,不得利用网络侵权

面对着形形色色的网络问题,热衷于在网上冲浪的大学生们必须遵守网络道德规范。不应用计算机去伤害别人;尊重包括版权和专利权在内的知识产权,不应未经许可而使用别人的计算机资源;尊重别人的隐私,不应窥探别人的文件或泄露相关秘密;慎重使用计算机,不应干扰别人的计算机工作;科学选择网络资源,不应浏览黄色或反动的网络信息。

2.5 拒绝诱惑不沉溺

网络能提供的巨大的信息量、丰富的游戏内容、陌生且庞大的交际对象,以及在现实生活中不能接触的事物等等,使青年大学生常常感到新鲜、刺激,进而产生兴奋和冲动,久而久之,便形成对网络的眷恋和依赖,程度严重的则沉溺于其中,不能自拔。特别是那些性格较为孤僻而上网寻求寄托和安慰的大学生,最容易陷入网络的虚拟世界中。这种虚拟世界不利于人的意志品质培养和不良情绪的消除,反而造成现实生活秩序的紊乱。为此,我们要教育大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规范,拒绝诱惑,克服不良心理倾向,充分发挥网络在人的发展中所起的实际推动作用。

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方法与措施

3.1 大学生德育课要增设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把网络道德规范教育和网络技术教育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

道德是人类理性的表现,是需要灌输、教育和培养的。网络道德同样如此。目前,随着电脑网络日益发展,网络道德教育已经成为一些西方国家高等学校的课程,如美国杜克大学就对学生开设了“伦理学和国际互联网络”的课程。我们要以“两课”为主渠道,开设网络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认识到,每个人要想在网上受益,就应该遵守网络规则,维护网络秩序,规范网络行为,这是每一个“网民”的职责和义务。因此,我们要在德育课中增设有关网络操作的“网风”与“网德”教育、网络法纪教育和网络爱国主义教育,使大学生增强对全球网络文化、信息的鉴别能力、自律抗诱能力、把握方向、守住良知,拒绝道德堕落,做一名网上守法的人。

3.2 完善大学生网络道德规范体系,健全网络道德的维护机制

高校在开展网络道德教育、倡导网络道德礼仪的同时,要根据大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网络道德约束机制,通过加强制度建设等强制措施来促进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工作。这些制度如《校园网文明公约》、《大学生违纪处分条例》中关于网络违纪行为的处分条款。另外,还应该通过舆论来实现网络道德教育,通过舆论的力量,传导、褒扬善举德行,谴责网络失德行为,从而使整个网络社会形成扬善惩恶、扶正驱邪的良好道德局面。

3.3 建立一支以学生党员和学生骨干为主体的校园网络精英队伍,维护和净化校园网络环境

学生党员和学生骨干要严格自律,为建设良好的网络潜规则而努力。网络行为难以监督,这就更要求学生党员和学生骨干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积极宣传正确的理念,在网络上倡导冷静的舆论,倡导正确地对待虚假信息、过激言辞的态度。学生党员和学生骨干如果不具有良好的网络道德,对网络道德失范行为推波助澜,将造成十分恶劣的影响。相反,学生党员和学生骨干如果以正确行动来感染广大的同学,则必将对净化和维护校园网络环境产生积极的作用。

3.4 倡导高校学生提高个人网络道德修养,学会“慎独”与包容

网络言论的不负责任是当前世界网络存在的普遍问题。反映的是人性的弱点。在不需要考虑言论后果的情况下,任何人都有发泄的冲动。《礼记·中庸》提到“君子慎其独也”,就是说君子独处一室,尤其要注意自身的言行,那才是真正检验你道德水准的时刻。能否做到“慎独”,以及坚持“慎独”所能达到的程度,是衡量人们是否坚持自我修身以及在修身中取得成绩大小的重要标尺。在网络上发言其实与独处一室是类似的,一般在没人知道发言者的真实身分、言论也不需要承担后果时,就特别需要发言者的自我约束。反过来,如果网民都习惯了网络上存在的许多虚假信息,高校学生对网络言论更加要学会“慎独”与包容。

 

参考文献

[1] 丁义浩,陈国秋. 对加强高校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3(3):87-91.

[2] 江学梅,李凤旺. 对高校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思考[J]. 教育探索.2007(4):88-89.

[3] 王洪艳. 对高校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J].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8-10.

[4] 王茜. 高校对青年大学生应切实加强网络道德教育[J].平顶山师专学报.2002(6):83-84.

[5] 罗福先. 浅谈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2(5):84-86.

[6] 高晓玉. 加强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建设的几点思考[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3):56-58.

[7] 李国良. 鼠标下大学生德行的几点思考[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191-193.

[8] 李明宇. 高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网络化探析[J].沈阳大学学报.2007(1):69-71.

[9] 张旭晨. 互联网对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影响初探[J].兰州大学学报, 2000(28):99.

[10] 吴正国.应对网络世界的诱惑青少年学生网络心理问题初探[J].江南大学学报, 2003(6):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