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学工农兵,让理想离现实近一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9 05:31:13
    
大学不能成为“公务员培训班”   为了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重庆市将在全市大学生中重点开展带薪实习、种树、学农、学工、学军和社会调研等活动,确保70多万大学生在校期间参加不少于四个月的社会实践,为大学生提供社会实践平台。(本报今日A18版)

    这个消息一经披露,就引起了各种各样的议论,其中不乏反对之声。找几条反对的理由否定它并不难,但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必要性是否定不了的。

    一个人的成长,不仅需要知识的学习和积累,还需要了解社会和人生。一个从小在家庭和学校氛围中长大的人,其实是有很多欠缺的,对于已经成年的大学生来说,从学生生活的氛围中暂时走出来,吸纳新的社会信息,了解不同人群的生存状态,了解社会的多种形态,进而了解这个国家的现状、思考国家的未来,这对一个青年人的成长和成熟来说,是课堂和课本的作用无法代替的。西南联大那一代人的家国情怀,在北京的四合院里喝着咖啡做学问是做不出来的,正是战争年代那一段接触中国社会底层的艰苦生活,改变了他们中的很多人,使他们对中国的现实和未来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并从中找到了自己努力的方向。现在一些“富二代”、“官二代”,一边在城市里享受着农民工廉价劳动带来的好处,一边嫌农民工满身污泥给城市添乱,这种心态,正是在封闭的生活形态中养成的。

    现在的社会,已经是一个阶层之间差别很大的社会,一个生活在大都市中产阶层家庭的孩子,如果不是亲眼目睹、亲身体验,很难真切地体验到贫困乡村孩子的感情和生活状态,更不用说权贵和富豪之家的子弟了。如果一个人在人格和思想发育成熟的关键时期,不能了解自己生活世界以外的信息,不能了解同一国度里其他人尤其是底层的生存状态,如果一个生活在大都市里的“富二代”、“官二代”,不知道中国还有另一个自己完全不了解的世界,其思想和价值观一定是残缺不全的,看世界的眼光也一定是充满偏见的。更有意义的是,这种实践活动,还有社会融合的作用。现在我们能看得见的社会融合,多是农民工进城来打工或城里人下乡旅游,真正大面积的社会阶层之间的沟通交流,其实是没有的,让七十万家庭背景各异的大学生走出校门接触社会,这是一次难得的感情融合的机会。

    对于学校教育来说,现在一说成才,就是要培养社会精英,至少要坐在写字楼里工作才算那么回事,这似乎是每个人都在追求的目标,但现代社会尤其是市场经济社会,毕竟是个分层的社会,多数人注定要成为普通的劳动者,这是不以哪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让大学生下乡劳动与农民同吃同住,培养他们和普通劳动者的感情,这确有必要,但如果我们不能建设一个普遍公平正义的社会,那么对社会底层的观察和体验,只能更激发他们逃离底层的决心,这恐怕不是社会实践能解决的问题。

    大学生是充满理想的,“再学工农兵”,可以让他们的理想离现实更近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