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时评:从昆明立法保障谈如何看待舆论监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5:38:01
陈家兴
 
2009年08月21日01:02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字号大中小】打印留言论坛网摘手机点评纠错 E-mail推荐:  
最近,昆明市拟将保障新闻舆论监督列入地方法规,有专家认为,将“文件支持”转为“立法支持”,是“破冰之举”。由此回首舆论监督之路,不禁感慨万千。进而想到我们对舆论监督究竟该怎么看的问题,以期能进一步形成共识,为舆论监督创造良好环境。
首先,舆论监督应当纳入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的制度设计。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确保权力正确行使,必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这个阳光,首先应当是一种制度环境,指的是在制度设计上要充分体现对权力的制约、协调与监督。这个监督毫无疑问应包括舆论监督。同时,舆论监督应当作为监督权的一部分,和决策权、执行权一道,进入权力结构与运行机制的制度设计,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其威力与作用。
其次,舆论监督应被摆在重要位置。温总理曾经说过:“只有人民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懈怠。”由于舆论监督特别是媒体的舆论监督具有其先天性的内在优势,因而舆论监督是各类监督中最有活力和魅力也更具有潜力的部分。只有充分赋予媒体舆论监督的权力,只有充分发挥媒体舆论监督的作用,权力才不会不作为、乱作为、私作为、选择性作为和恣意妄为。
其三,舆论监督也是主旋律。一味的称颂只会让被称颂的人陶醉,身处危境、困境而不自知。对危险、矛盾、问题的视而不见,当驼鸟,只会坐等社会情绪发酵,等来的不会是社会的和谐稳定,反而是不和谐不稳定。惟有无处不在的眼神和声音,在睽视、在提醒、在提防、在瞭望,我们才能避过航行途中的险滩暗礁,风正气顺一帆悬。因而,主旋律,应当既包括报道真、善、美,也揭露假、恶、丑。对前者的崇尚和对后者的鞭挞,有机统一于社会的主旋律。二者的相互作用、协调、配合,才会形成一种精神,体现一种气度,凝聚一种力量,成为主流、主导,达致和谐、和美。对真善美的弘扬会激励人向上,对假恶丑的批评会迫使人向上,这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也是社会进步的辩证法。
其四,只有敢于进行舆论监督的媒体才更有公信力和影响力。在互联网、手机等新技术条件下,一个地理位置上极为偏僻的地方发生的一件事,只要其本身具有足够的社会关注度,要不了多久,地球人都会知道。在这种情况下,主流媒体如果对一些不正常的现象、问题不揭露,对一些事件背后的隐性矛盾不分析,公众就不太会信任你,最终还会离开你。不断失去读者,主流媒体就会逐渐边缘化。而这,将直接导致党和政府的主张、意图、决策等不能有效地传递。
其五,舆论监督会不会导致社会失序?这个问题需要科学评估。一般来说,当舆论监督全面放开之初,可能会给人感觉社会有点乱了,不稳了,怎么尽出那些不正常的事,民众心里有这些想法,应该说是正常的。但在舆论监督变成一种常态之后,民众心理也会日渐成熟,尽管会对所监督的问题形成激烈舆论,但反而会更相信党和政府不会去姑息听任。而问题矛盾被掩盖,民众就会失去信任。问题矛盾被暴露,解决的契机也就出现。值得一提的是,很多问题和矛盾其实已经遮掩不住,总是会通过互联网、手机等即时传播。无视这些矛盾和问题,久而久之党和政府就会失去公信力。媒体进行舆论监督,恰恰是一种社会情绪的释放和疏导。可以这样说,舆论监督不会导致社会不稳定、不团结,不监督才会不断积淀社会不稳定因素。
其六,舆论监督权力会不会滥用?这的确是个问题。一些媒体可能会利用这一权力寻租,一些权力可能会与媒体合谋,导致舆论监督或被用来谋取私利,或被一些人用来打击异己,或被有偿而不监督。但这不会成为主流和普遍现象,不可能所有时候所有媒体都会这样。媒体直接面对公众,滥用舆论监督权力,媒体同样会失去公信力和影响力,直接面临生存危机。另一方面,还会对舆论监督权力本身也进行制约,有相应的惩处措施。因此,滥用舆论监督权力虽不可能禁绝,却也会大受抑制,确保舆论监督成为社会进步的助推器。
若能在上述这几个方面摈弃歧见,达成共识,舆论监督或许能在社会心理、政府文件、法律法规等各个层面获得支持,从而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历程中担起应有的责任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