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推荐:宿命的孤独--《十一种孤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3:28:01

宿命的孤独


《十一种孤独》
作者:(美)理查德·耶茨
译者:陈新宇
版本: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年1月
定价:20.00元

 

 皮耶尔·德·芒迪亚格的小说《闲暇》,写主人公外出经商,中途在巴塞罗那收到家中女仆来信,告知其妻子出意外了。他并未读完信,决定暂不理睬这起事故也不去追究原由。他用三天时间饱览风光和寻欢作乐。此后他再继续读信,知道儿子不幸溺死,妻子因而自杀。最终,他饮弹自尽。也许人生即是如此,终将走向不堪的结局,我们所能做的无非是期冀这份儿结局来得晚一些,再晚一些。若将此故事移来谈文学,也许正可见出世间作家之两大类型。一者是知道这份不堪,但尽力描绘人世美好欢欣之事,好让人坚定起心志活下去;另一类则是对此不堪毫不掩饰,白描勾勒,写出人人心中所有却不欲明言的怅惘伤怀。美国作家理查德·耶茨即是后者中的翘楚。

 酗酒、抽烟、疾病缠身、穷困潦倒,生前从未大红大紫,死后难逃被遗忘的运命,耶茨的一生也许正是文学创作的最佳写照。上世纪二十年代出生,三岁那年父母离异,适逢经济萧条,艰困中陪伴他的除了母亲的酗酒恶习与歇斯底里的咆哮之外,还有母亲高声朗读的《远大前程》。这一切似乎提前告知了耶茨的一生,自始至终的贫困,自始至终与文学难分难解。他参过军,不幸在军队中患染肺炎,退役后,靠补偿金过活。此后他开始持续写作,但从未成功。《纽约客》拒绝了他的所有投稿,唯一一次例外是其逝世八周年后为纪念他而发表的短篇小说《运河》。命途不遂,不久,他又与妻子离婚了,从此开始了孤单生活。当他的学生来到他最后一年在波士顿的家时,无不动容,一台打字机,冰箱里仅有咖啡、啤酒和波旁酒,到处是踩死的蟑螂,堆着的油腻的锅碗。当我读着国内第一本出版的耶茨小说集《十一种孤独》时,想到的是作者的写作生活———穷贱如蝼蚁般的生活,却硬是凝结出了非同凡响的文学结晶。

 “我想我对成功人士不太感兴趣,我想我对失败更感兴趣”,耶茨曾如此自道。这本小说集写的正是庸常生活中几乎不值一写的失败者与局外人。不论是曼哈顿等着被炒的白领,志气难抒的军官,还是有着丰富想象力的出租车司机,或是遭羞辱的爵士钢琴手,每一个都平常到极点,所想的无非是人生的不堪结局能来得晚一些,或是突如其来的出现一个转角。之后呢?一成不变的不堪与孤独。

 譬如《与鲨鱼搏斗》中的理想主义小文人索贝尔。情愿放弃高薪,来一家质量低劣、没人当回事的《劳工领袖》报社做编辑,而这只是为了一偿当作家的夙愿,因为他坚信一个作家必须设法让自己的文字发表出来,否则他就一无是处,这里恰好能提供机会。在这之前他已写作了九本书,虽然一本都没出版。在编辑部,只有他兴致勃勃地对待工作,即便连写作一段两三行的通栏标题,也像“写十四行诗一般仔细”。好景不长。当老板让他撰写一份既无额外酬劳亦不可署名的报纸专栏时,他竟认为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可以让他借此崭露头角。他耍弄自以为得意的小计,将专栏署名为“索贝尔闲谈”,自称是“双手沾满墨水的老兵”,还天真地试图“洞察人性本质之谜”,结果让老板大为光火,最可笑的是他竟然还对老板说“要么你接受这个专栏,要么我辞职”,换回的是“给我滚出去,你给炒掉了!”

 其实索贝尔知道自己会有怎样的遭遇。“要么你是条鲨鱼,要么你只得躺在那里,任鲨鱼活生生地把你吃掉———这个世界就是这样”,而他却想做一个“与鲨鱼搏斗”的人。

 耶茨的小说会让人读了颤栗。不粉饰,不嘲讽,不夸大,径直描写人类的孤独窘境,丝毫未曾手软。是的,如果命运从来不曾对我们手软,我们又何必掩饰日日环绕我们的生之残酷与生之孤独?诚如耶茨所言“人都是孤独的,没有人逃脱得了,这就是他们的悲剧所在”,是的,我们孤独,因为我们最终可以倚靠的只是自己。